CN205768418U -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 Google Patents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68418U
CN205768418U CN201620482912.1U CN201620482912U CN205768418U CN 205768418 U CN205768418 U CN 205768418U CN 201620482912 U CN201620482912 U CN 201620482912U CN 205768418 U CN205768418 U CN 205768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vehicle body
lift
hoverca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829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4829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68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68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6841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将涵道的排气口设置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使风扇滑流与机翼上翼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化,能够高效地进行动力增升,同时将机翼的后缘襟翼设置为富勒襟翼,提高了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同时使机翼的压力中心后移,升力合力作用点相应后移到富勒襟翼处,使前方配平用的升力风扇需要产生更大的升力;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垂直起落和水平飞行时的升力更大,能负载更大的负荷,采用升力体车身,驾驶舱和行李舱的空间更大,能乘坐更多的乘客和放置更多的行李。

Description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吹气襟翼增升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运用这种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201510232718.8提出一种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这种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和设置在机翼上翼面前缘的的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为若干个,在机翼上翼面前缘以一定距离为间隔线性排列,电动涵道风扇包括涵道,涵道内的风扇,驱动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支撑片,涵道进气口为圆形,以适应风扇旋转,后缘部位为宽度大于高度的矩形,涵道前缘部位的环形和后缘部位的矩形之间光滑连接;涵道矩形的后缘的下平面与机翼上翼面重合,使风扇滑流在流出涵道后缘后,能顺畅地流向机翼上翼面,并流向机翼后缘,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机翼后缘有双缝襟翼,机翼翼梢位置有扰流板;两个这样的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分别以翼根为轴设置在相应飞行汽车的背部的上部,并且能够通过翼根的轴向车身两侧转动打开或折叠,使飞行汽车在汽车和飞行器状态之间转换,飞行汽车的前轮与鸭翼融为一体,后轮与尾翼融为一体,车身为流线型,飞行汽车在飞行器状态为三翼面布局,这种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能够垂直起降,高速飞行,并且在悬停状态和水平飞行状态之间转换平稳。
这种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安全,噪音小,振动小,但矩形的排气口不能使风扇滑流充分流过机翼上翼面,使风扇滑流不能高效地对机翼上翼面进行动力增升;机翼后缘的双缝襟翼使机翼最大升力系数有限,而且由于机翼后缘采用双缝襟翼,机翼的压力中心向后移动有限,使得前方车头配平用的升力风扇的升力不大,整个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的升力略显不足,另外,飞行汽车的车身中前部的驾驶舱不大,只能并排乘坐两名乘客,后方行李舱的空间也不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这种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使风扇滑流能够充分地吹过机翼上翼面,更高效地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机翼采用最大升力系数更大,压力中心后移更多的后缘襟翼,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了一种运用此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
本实用新型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和设置在机翼上翼面前缘的的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为若干个,在机翼上翼面前缘以一定距离为间隔线性排列,电动涵道风扇包括涵道,涵道内的风扇,驱动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支撑片,涵道的前缘伸出在机翼前缘的前面,机翼有后缘襟翼,机翼翼梢位置有扰流板,涵道从进气口到风扇旋转的位置都为圆形,涵道的排气口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涵道从风扇旋转的位置到D形的排气口之间光滑连接,涵道的排气口位于机翼最大厚度位置,同时D形的排气口的下表面和机翼的上翼面相重合,使风扇滑流在流出涵道排气口后,能顺畅地向后流向机翼上翼面;机翼的后缘襟翼为富勒襟翼,机翼的翼梢有向下的翼梢小翼。
由于涵道的排气口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而且涵道的D形的排气口的下表面和机翼的上翼面相重合,那么风扇滑流与机翼上翼面的接触面积将会最大化,所以能够高效地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也能够使应用的飞行汽车进行垂直起降、水平飞行,以及垂直起降与水平飞行的转换,原理与原有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相同;同时,由于机翼采用富勒襟翼,垂直起降时机翼面积大,升力系数大,并且机翼的压力中心后移距离大,涵道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反作用推力的作用点也相应后移到富勒襟翼处,应用于飞行汽车时,相应升力合力作用点离前方飞行汽车重心更远,车头配平用的升力风扇的升力需要更大才能纵向配平,这样就增大了整个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的升力,使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能负载更大的负荷;机翼翼梢采用向下的翼梢小翼,这样飞行汽车在水平飞行时的翼梢涡流会更小,减小了翼梢涡流的阻力;并且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前进时,两个折叠并拢的机翼向下的翼梢小翼能够减小飞行汽车尾部的阻力,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采用的电动涵道风扇为4个。
一种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包括车身,驾驶舱,尾翼,驾驶舱位于车身中前部;驾驶舱之前的车头设置有升力风扇;驾驶舱后部的上部具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从侧视图来看呈C型,上下各有一个较厚的平面,中间有一个中空的夹层;固定装置后部的车身背部设置有前覆盖件和后覆盖件,前覆盖件的后部通过铰链与后覆盖件的前部相连,后覆盖件的后部通过铰链与车身中后部的背部相连;车身宽扁,车头圆润,车尾尖锐,使车身从车头至车尾呈升力体外形;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通过将机翼翼根的枢轴设置在固定装置中空的夹层内,对称地设置在驾驶舱后部的上部两侧;尾翼对称地设置在车尾两侧,为以安定面和舵面构成的蝶形尾翼,蝶形尾翼的翼根以枢轴形式设置在车身尾部两侧,枢轴的纵轴线与车身的纵轴线相平行。
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左右对称,车身呈升力体外形,这样车身也可以在飞行器状态时产生升力,使飞行汽车能够在水平飞行时负载更大的负荷;较宽的车身就会有更大面积的车头,能够设置较大直径或更多的升力风扇,能产生更大的直接升力,以在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和车身中后部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相配平,使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能负载更大的负荷;由于车身较宽,驾驶舱的空间也相应较大,能够并排乘坐3个成年人,后方的行李舱空间也较大,能够放置更多的行李;车身的升力体外形的展弦比较小,翼梢涡流阻力较大,相应飞行汽车在飞行器状态时,两边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打开后,会对车身升力体的翼梢涡流形成遮挡,减小车身升力体的翼梢涡流阻力;由于车身呈升力体外形,所以飞行汽车采用由安定面和舵面构成的蝶形尾翼,并且蝶形尾翼以枢轴形式设置在车身尾部两侧,当飞行汽车处于汽车状态时,蝶形尾翼直立,不超出车身宽度,并将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挡在两蝶形尾翼之间,形成保护;当飞行汽车处于飞行器状态时,两个蝶形尾翼以翼根的枢轴为轴转动向外打开,以行使尾翼功能;打开后的蝶形尾翼也能对车身升力体的翼梢涡流形成遮挡,减小飞行器状态时车身升力体的翼梢涡流阻力;驾驶舱后部的上部的固定装置从侧视图来看呈C型,上下的平面较厚,具有足够强度,能够在飞行器状态承受两侧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传来的升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将涵道的排气口设置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使风扇滑流与机翼上翼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化,能够高效地进行动力增升,同时将机翼的后缘襟翼设置为富勒襟翼,提高了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同时使机翼的压力中心后移,升力合力作用点相应后移到富勒襟翼处,使得前方配平用的升力风扇需要产生更大的升力;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垂直起落和水平飞行时的升力更大,能负载更大的负荷,采用升力体车身,驾驶舱和行李舱的空间更大,能乘坐更多的乘客和放置更多的行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垂直起降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的前视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从汽车状态向直升机状态过渡阶段时的后视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在直升机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在固定翼飞机状态的前视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在固定翼飞机状态的仰视立体图。
图中:1.机翼;2.涵道;3.扰流板;4.单缝富勒襟翼;5.翼梢小翼;6.车身;7.驾驶舱;8.进气口百叶窗;9.固定装置;10.安定面;11.舵面;12.前覆盖件;13.后覆盖件;14.前端板;15.中端板;16.后端板;17.前折叠段;18.后折叠段;19.排气口百叶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2、3、4、5、6,7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1和设置在机翼1上翼面前缘的的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为若干个,在机翼1上翼面前缘以一定距离为间隔线性排列,电动涵道风扇包括涵道2,涵道2内的风扇,驱动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支撑片,涵道2的前缘伸出在机翼1前缘的前面,机翼1有后缘襟翼,机翼1翼梢位置有扰流板3,涵道2从进气口到风扇旋转的位置都为圆形,涵道2的排气口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涵道2从风扇旋转的位置到D形的排气口之间光滑连接,涵道2的排气口位于机翼1最大厚度位置,同时D形的排气口的下表面和机翼1的上翼面相重合,使风扇滑流在流出涵道2排气口后,能顺畅地向后流向机翼1上翼面;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富勒襟翼,机翼1的翼梢有向下的翼梢小翼5。
由于涵道2的排气口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而且涵道2的D形的排气口的下表面和机翼1的上翼面相重合,那么风扇滑流与机翼1上翼面的接触面积将会最大化,所以能够高效地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也能够使应用的飞行汽车进行垂直起降、水平飞行,以及垂直起降与水平飞行的转换,原理与原有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相同;同时,由于机翼1采用富勒襟翼,垂直起降时机翼面积大,升力系数大,并且机翼1的压力中心后移距离大,涵道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反作用推力的作用点也相应后移到富勒襟翼处,应用于飞行汽车时,相应升力合力作用点离前方飞行汽车重心更远,车头配平用的升力风扇的升力需要更大才能纵向配平,这样就增大了整个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的升力,使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能负载更大的负荷;机翼1翼梢采用向下的翼梢小翼5,这样飞行汽车在水平飞行时的翼梢涡流会更小,减小了翼梢涡流的阻力,并且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前进时,两个折叠并拢的机翼1向下的翼梢小翼5能够减小飞行汽车尾部的阻力,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采用的电动涵道风扇为4个。
如图1、2、3、4、5,6所示,所述涵道2的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的排气口为半圆形。
将涵道2的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的排气口设置为半圆形,这样,飞行汽车在直升机状态垂直起降时,涵道2排气口喷出的风扇滑流既能以较大的接触面积流过机翼上翼面,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同时,飞行汽车在固定翼飞机状态进行水平飞行时,涵道风扇也能顺畅喷出,产生较大推力,推动飞行汽车巡航飞行,而不至在机翼1上翼面过度摩擦损耗。
如图1、5,7所示,所述机翼1后缘的富勒襟翼为单缝富勒襟翼4。
将机翼1后缘的富勒襟翼设置为单缝富勒襟翼4,这样,飞行汽车在直升机状态垂直起降时,机翼既能产生较大最大升力系数,同时,机翼后缘襟翼的结构又不过分复杂。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运用上述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
如图2、3、4、5、6,7所示,本实用新型飞行汽车,包括车身6,驾驶舱7,尾翼,驾驶舱7位于车身6中前部;驾驶舱7之前的车头设置有升力风扇;驾驶舱7后部的上部具有固定装置9,固定装置9从侧视图来看呈C型,上下各有一个较厚的平面,中间有一个中空的夹层;固定装置9后部的车身背部设置有前覆盖件12和后覆盖件13,前覆盖件12的后部通过铰链与后覆盖件13的前部相连,后覆盖件13的后部通过铰链与车身6中后部的背部相连;车身6宽扁,车头圆润,车尾尖锐,使车身6从车头至车尾呈升力体外形;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通过将机翼1翼根的枢轴设置在固定装置9中空的夹层内,对称地设置在驾驶舱7后部的上部两侧;尾翼对称地设置在车尾两侧,为以安定面10和舵面11构成的蝶形尾翼,蝶形尾翼的翼根以枢轴形式设置在车身6尾部两侧,枢轴的纵轴线与车身6的纵轴线相平行。
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左右对称,车身6呈升力体外形,这样车身6也可以在飞行器状态时产生升力,使飞行汽车能够在水平飞行时负载更大的负荷;较宽的车身6就会有更大面积的车头,使得能够设置较大直径或更多的升力风扇,能产生更大的直接升力,以在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和车身6中后部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相配平,使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能负载更大的负荷;由于车身6较宽,驾驶舱7的空间也相应较大,能够并排乘坐3个成年人,后方的行李舱空间也较大,能够放置更多的行李;车身6的升力体外形的展弦比较小,翼梢涡流阻力较大,相应飞行汽车在飞行器状态时,两边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打开后,会对车身6升力体的翼梢涡流形成遮挡,减小车身6升力体的翼梢涡流阻力;由于车身6呈升力体外形,所以飞行汽车采用由安定面10和舵面11构成的蝶形尾翼,并且以枢轴形式设置在车身6尾部两侧,当飞行汽车处于汽车状态时,蝶形尾翼直立,不超出车身6宽度,并将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挡在两蝶形尾翼之间,形成保护,当飞行汽车处于飞行器状态时,两个蝶形尾翼以翼根的枢轴为轴转动向外打开,以行使尾翼功能;打开后的蝶形尾翼也能对车身6升力体的翼梢涡流形成遮挡,减小飞行器状态时车身6升力体的翼梢涡流阻力;驾驶舱7后部的上部的固定装置9从侧视图来看呈C型,上下的平面较厚,具有足够强度,能够在飞行器状态承受两侧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传来的升力。
如图2、3、5、6,7所示,所述车身6头部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升力风扇,两个升力风扇都为两组对转的电动风扇,升力风扇进气口呈圆形,设置有竖向的进气口百叶窗8,排气口呈方形,设置有竖向的排气口百叶窗19,升力风扇的涵道从进气口至风扇旋转的位置一直为圆形,然后从圆形渐变为排气口的方形。
由于车身6头部较宽,左右对称地设置两个升力风扇,这可以适当缩短车身6头部的长度,两个升力风扇都为两组对转的电动风扇,以产生较大升力,升力风扇进气口百叶窗8为纵向设置,以利于前飞时均匀进气;升力风扇排气口为方形,并且百叶窗19也设置为纵向设置,这样可以使飞行汽车在直升机状态时,通过排气口百叶窗19的左右偏转,配合后方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使飞行汽车左右偏转航向。
如图2、3、4、5、6,7所示,所述蝶形尾翼的翼根的枢轴设置在车身6尾部两侧的中间高度,车身6的下部从车头至车尾宽度保持不变,车身6上部从车头至车身中部宽度保持不变,车身6上部从车身中部至车尾宽度逐渐减小,以使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由安定面10和舵面11构成的蝶形尾翼直立在车尾两侧,不增加车身6宽度的情况下,蝶形尾翼和车身6尾部不产生干涉。
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时,蝶形尾翼直立在车身6尾部两侧,不能超出车身宽度,并且蝶形尾翼本身也会占据车身6尾部两侧部分空间,所以车身6上部从车身中部至车尾宽度逐渐减小,这样就能够让出车身6尾部两侧部分空间,使蝶形尾翼翼根和车身6尾部两侧不至产生干涉,另外,车身6中部至车尾,从上部至中间高度的变形较缓和,使飞行汽车在固定翼飞机状态时,打开后的蝶形尾翼的翼根和车身6尾部两侧的干扰阻力较小。
如图3、4、5,6所示,车身6尾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前折叠段17的前部具有滚轮,并设置在车身6尾部上部的滑轨中,前折叠段17的后部通过铰链与后折叠段18的前部相连,后折叠段18的后部通过铰链与车身6尾部的尖后缘相连;当飞行汽车为飞行器状态时,前折叠段17和折叠段18向前伸展,覆盖在车身6尾部的上表面,使车身6尾部光滑,空气阻力小;当飞行汽车为汽车状态时,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向后折叠,并与车身6形成立体三角结构,使车身6尾部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承受可能的追尾碰撞。
由于车身6为升力体形状,尾部尖锐,当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时,车身6尾部难以承受可能的追尾碰撞,容易造成结构破坏,所以在车身6尾部上表面设置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都有一定厚度,以保持适当强度,当飞行汽车为飞行器状态时,前折叠段17和折叠段18向前伸展,覆盖在车身6尾部上表面,使车身6尾部光滑,空气阻力小;当飞行汽车为汽车状态时,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向后折叠,并与车身6形成立体三角结构,这种立体三角结构比尖锐的车身6尾部强度高很多,能承受可能的追尾碰撞,保护车身6尾部结构。
如图2、3、4、5、6,7所示,车身6车底两侧,从车头至前轮前面,设置有前端板14,从前轮后面至后轮前面,设置有中端板15,从后轮后面至车身6尾部,设置有后端板16。
由于车身6呈升力体外形,且展弦比较小,当飞行汽车在固定翼飞机状态,车身6升力体的翼梢涡流阻力较大,对飞行不利,所以在车身6车底两侧,从车头至前轮前面,设置有前端板14,从前轮后面至后轮前面,设置有中端板15,从后轮后面至车身6尾部,设置有后端板16,这样,当飞行汽车在固定翼飞机状态,前端板14,中端板15和后端板16会从两侧兜住车身6底部的高压气流,减小车身6升力体的翼梢涡流,增大车身6升力体的升力;另外,飞行汽车在飞行器状态和汽车状态前进时,前端板14,中端板15和后端板16还能对前轮和后轮整形,减小前轮和后轮的空气阻力;同时,前端板14,中端板15和后端板16还能减小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行驶时可能卷起的尘土;此外,飞行汽车在垂直起降离地面较近时,前端板14,中端板15和后端板16也能兜住升力风扇的高压气流,增强喷泉效应,增大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的升力。
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时,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折叠并拢在驾驶舱7后部的上部两侧;前覆盖件12和后覆盖件13向后折叠,降低高度,以让出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空间;蝶形尾翼直立在车身6尾部两侧,不超出车身6两侧宽度;虽然车身6为升力体外形,但折叠并拢的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破坏了车身6的升力体外形,使飞行汽车高速行驶时并不能产生气动升力,不会发飘,同时,两个折叠并拢的机翼1向下的翼梢小翼5能够减小飞行汽车尾部的阻力;车头升力风扇的进气口百叶窗8和排气口百叶窗19处于关闭状态,以减小阻力;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向后折叠,并与车身6形成立体三角结构,使车身6尾部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承受可能的追尾碰撞;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采用前轮转向,后轮采用电动轮毂驱动;飞行汽车为油电混合动力。
飞行汽车需要从汽车状态变为直升机状态时,先将车尾两侧由安定面10和舵面11组成的蝶形尾翼以翼根的枢轴为轴向两侧转动打开,转动打开的角度较大,以降低高度,使其上的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能够以机翼1根部的转轴为轴,自如地向前向外水平转动90度打开,不至产生干涉;然后将前覆盖件12和后覆盖件13向前伸展,覆盖在车身6背部,使车身6背部光滑,阻力小;接着将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向前伸展,覆盖在车身6尾部上表面,使车身6尾部光滑,阻力小;然后将大角度打开的蝶形尾翼向内适当转动收拢,使蝶形尾翼可以行使尾翼功能,同时适当下偏蝶形尾翼的舵面11;使车头升力风扇的进气口百叶窗8和排气口百叶窗19处于开启状态,放下机翼1的单缝富勒襟翼4,此时,飞行汽车从汽车状态变为直升机状态。
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在直升机状态垂直起飞后进入悬停状态,过程与原有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的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相同,不再赘述,只是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采用单缝富勒襟翼4,垂直起降时机翼面积更大,最大升力系数也更大,并且压力中心后移更多,涵道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反作用推力的作用点也相应后移到单缝富勒襟翼4处,升力合力作用点相应离前方飞行汽车重心更远,前面车头的两个升力风扇需要产生更大升力才能纵向配平,这就增大了飞行汽车垂直起飞时的升力,使飞行汽车能负载更大的负荷。
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在进入悬停状态后,转换到水平飞行状态的过程与原有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的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相似,不同之处是,在此过程中,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的重量,会从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和升力风扇,逐渐转换到鸭翼,机翼和尾翼来负载,而在本实施例中,飞行汽车的重量,会从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和升力风扇,逐渐转换到车身6,机翼1和蝶形尾翼来负载;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在水平飞行时,运用的原理类似采用蝶形尾翼的常规布局固定翼飞机;当飞行汽车需要横向操纵时,机翼1翼梢位置的扰流板3与另一侧机翼1的单缝富勒襟翼4相配合,对飞行汽车进行横向操纵。
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进入水平飞行状态后,转换到悬停状态的过程与原有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的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相似,不同之处是,在此过程中,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的重量,会从鸭翼,机翼和尾翼,逐渐转换到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和升力风扇来负载,而在本实施例中,飞行汽车的重量,会从车身6,机翼1和蝶形尾翼,逐渐转换到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和升力风扇来负载。
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进入悬停状态后,转换到垂直降落的过程与原有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的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相同,不再赘述。
飞行汽车垂直降落后需要从直升机状态变为汽车状态时,先将车尾两侧由安定面10和舵面11组成的蝶形尾翼以翼根的枢轴为轴向两侧转动打开,转动打开的角度较大,以降低高度,再将前覆盖件12和后覆盖件13向后折叠,以降低高度,让出空间,然后收起机翼1后缘的单缝富勒襟翼4,将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以机翼1根部的转轴为轴向后向内水平转动90度折叠并拢;再将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向后折叠,与车身6尾部构成立体三角结构,增强车身6尾部结构的强度;然后收起蝶形尾翼的舵面11,将大角度打开的蝶形尾翼向内转动收拢,使蝶形尾翼直立在车身6尾部两侧,不超出车身6两侧宽度;将车头升力风扇的进气口百叶窗8和排气口百叶窗19关闭,飞行汽车从直升机状态变为汽车状态。
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也可以在机翼1后缘采用多缝富勒襟翼,这能增大机翼1的最大升力系数,但这会增加后缘襟翼的复杂程度;另外还可以在涵道2排气口后面的机翼上翼面,设置伸缩式涡流发生器,每个涵道2排气口后面设置的伸缩式涡流发生器为两个,为八字形设置,在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时,伸缩式涡流发生器伸出,以产生涡流,增大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升力;在飞行汽车水平飞行时,伸缩式涡流发生器缩回,以防止对涵道风扇滑流产生遮挡,不至减小推力;由于车身6头部较为圆润,可以将车头两侧的车灯设置为从前向后流线型隆起,并且一直延伸到驾驶舱7的A柱,这样可以兜住车头的高速气流,促使气流向后流过驾驶舱7,并流向车身6尾部,以增大车身6升力体的升力;本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也可以代替原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用于已有的三翼面布局飞行汽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1)和设置在机翼(1)上翼面前缘的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为若干个,在机翼(1)上翼面前缘以一定距离为间隔线性排列,电动涵道风扇包括涵道(2),涵道(2)內的风扇,驱动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支撑片,涵道(2)的前缘伸出在机翼(1)前缘的前面,机翼(1)有后缘襟翼,机翼(1)翼梢位置有扰流板(3),其特征在于:涵道(2)从进气口到风扇旋转的位置都为圆形,涵道(2)的排气口为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涵道(2)从风扇旋转的位置到D形的排气口之间光滑连接,涵道(2)的排气口位于机翼(1)最大厚度位置,并且D形的排气口的下表面和机翼(1)的上翼面相重合,使风扇滑流在流出涵道(2)排气口后,能顺畅地向后流向机翼(1)上翼面;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富勒襟翼,机翼(1)的翼梢有向下的翼梢小翼(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2)的直线段在下,弧线段在上的D形的排气口为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后缘的富勒襟翼为单缝富勒襟翼(4)。
4.一种运用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包括车身(6),驾驶舱(7),尾翼,驾驶舱(7)位于车身(6)中前部;驾驶舱(7)之前的车头设置有升力风扇;驾驶舱(7)后部的上部具有固定装置(9),固定装置(9)从侧视图来看呈C型,上下各有一个较厚的平面,中间有一个中空的夹层;固定装置(9)后部的车身背部设置有前覆盖件(12)和后覆盖件(13),前覆盖件(12)的后部通过铰链与后覆盖件(13)的前部相连,后覆盖件(13)的后部通过铰链与车身(6)中后部的背部相连;其特征在于:车身(6)宽扁,车头圆润,车尾尖锐,使车身(6)从车头至车尾呈升力体外形;两个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通过将机翼(1)翼根的枢轴设置在固定装置(9)中空的夹层内,对称地设置在驾驶舱(7)后部的上部两侧;尾翼对称地设置在车尾两侧,为以安定面(10)和舵面(11)构成的蝶形尾翼,蝶形尾翼的翼根以枢轴形式设置在车身(6)尾部两侧,枢轴的纵轴线与车身(6)的纵轴线相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车身(6)头部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升力风扇,两个升力风扇都为两组对转的电动风扇,升力风扇进气口呈圆形,设置有竖向的进气口百叶窗(8),排气口呈方形,设置有竖向的排气口百叶窗(19),升力风扇的涵道从进气口至风扇旋转的位置一直为圆形,然后从圆形渐变为排气口的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蝶形尾翼的翼根的枢轴设置在车身(6)尾部两侧的中间高度,车身(6)的下部从车头至车尾宽度保持不变,车身(6)上部从车头至车身中部宽度保持不变,车身(6)上部从车身中部至车尾宽度逐渐减小,以使飞行汽车在汽车状态,由安定面(10)和舵面(11)构成的蝶形尾翼直立在车尾两侧,不增加车身(6)宽度的情况下,蝶形尾翼 和车身(6)尾部不产生干涉。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车身(6)尾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前折叠段(17)的前部具有滚轮,并设置在车身(6)尾部上部的滑轨中,前折叠段(17)的后部通过铰链与后折叠段(18)的前部相连,后折叠段(18)的后部通过铰链与车身(6)尾部的尖后缘相连;当飞行汽车为飞行器状态时,前折叠段(17)和折叠段(18)向前伸展,覆盖在车身(6)尾部的上表面,使车身(6)尾部光滑,飞行阻力小;当飞行汽车为汽车状态时,前折叠段(17)和后折叠段(18)向后折叠,并与车身(6)形成立体三角结构,使车身(6)尾部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承受可能的追尾碰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用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车身(6)车底两侧,从车头至前轮前面,设置有前端板(14),从前轮后面至后轮前面,设置有中端板(15),从后轮后面至车身(6)尾部,设置有后端板(16)。
CN201620482912.1U 2016-05-21 2016-05-21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68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82912.1U CN205768418U (zh) 2016-05-21 2016-05-21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82912.1U CN205768418U (zh) 2016-05-21 2016-05-21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68418U true CN205768418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1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82912.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68418U (zh) 2016-05-21 2016-05-21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68418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5999A (zh) * 2017-06-21 2017-09-19 江阴市翔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
CN108263607A (zh) * 2016-12-30 2018-07-10 珠海天空速递有限公司 具有复合式升力部件的无人航空器
CN108945482A (zh) * 2018-09-17 2018-12-07 昆明鞘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板翼下方安装驱动机构的航空器
CN112622548A (zh) * 2020-12-30 2021-04-09 朱上翔 一种飞行汽车
CN113370730A (zh) * 2021-07-20 2021-09-10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
WO2023124099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双涵道混合动力装置、飞行汽车以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607A (zh) * 2016-12-30 2018-07-10 珠海天空速递有限公司 具有复合式升力部件的无人航空器
CN108263607B (zh) * 2016-12-30 2024-04-12 珠海天空速递有限公司 具有复合式升力部件的无人航空器
CN107175999A (zh) * 2017-06-21 2017-09-19 江阴市翔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
CN108945482A (zh) * 2018-09-17 2018-12-07 昆明鞘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板翼下方安装驱动机构的航空器
CN112622548A (zh) * 2020-12-30 2021-04-09 朱上翔 一种飞行汽车
CN113370730A (zh) * 2021-07-20 2021-09-10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
CN113370730B (zh) * 2021-07-20 2022-12-20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
WO2023124099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双涵道混合动力装置、飞行汽车以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68418U (zh)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N104943851B (zh) 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N103395491B (zh) 可开缝涵道螺旋桨系统以及运用该系统的飞行汽车
CN206344647U (zh) 新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N109849604B (zh) 折叠旋翼三栖飞机
JP6039714B2 (ja) 翼、エアロカー並びに翼を収納及び展開する方法
US8657226B1 (en) Efficient control and stall prevention in advanced configuration aircraft
CN106828915A (zh) 一种倾转螺旋桨可垂直起降的高速飞行器及其飞行控制方法
CN110667822B (zh) 一种可变面积可转动的仿生翼梢小翼
WO2013159672A1 (zh) 一种飞行汽车
US11027584B1 (en) Flying car with fore and aft lifting surfaces
CN103158856B (zh) 可短距起降的轻型螺旋桨飞翼飞机
CN106427434A (zh) 飞行汽车
CN207417149U (zh) 一种基于倾转涵道的双升力涵道垂直起降飞机
CN103587683A (zh) 一种可倾转旋翼小型飞行器
CN110466297A (zh) 一种飞行汽车及飞行汽车控制方法
CN105564633A (zh) 近似水平转动推进器襟翼增升连接翼飞机
CN104973234A (zh) 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
CN103921931A (zh) 涵道机翼系统以及运用该系统的飞行器
CN206357938U (zh) 飞行汽车
CN113370730A (zh) 飞行汽车
CN108202568A (zh) 飞行汽车
US20220212779A1 (en) Variable-span wing and associated aircraft
CN205203366U (zh) 近似水平转动推进器襟翼增升连接翼飞机
CN205770120U (zh) 一种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