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93806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93806U
CN207893806U CN201820067821.0U CN201820067821U CN207893806U CN 207893806 U CN207893806 U CN 207893806U CN 201820067821 U CN201820067821 U CN 201820067821U CN 207893806 U CN207893806 U CN 207893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eflector
wind
electric
electromagnetic oven
controlle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678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谷乃
林达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678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93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93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93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10)上的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20),所述底壳(10)内设置有电控板(30)和风机(40),所述电控板(30)与所述风机(40)相邻设置,且所述风机(40)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所述电控板(30)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凹板电磁炉散热不足,影响电磁炉使用寿命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加热的家用电器。电磁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线圈盘以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对电磁炉上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
现有技术中,为了适用底部为圆弧凸面的锅具,产生了凹板电磁炉。其中,凹板电磁炉的面板结构和线圈盘的结构不同于普通的平板电磁炉。凹板电磁炉具有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以及向下凹陷的与该凹形面板的形状匹配的线圈盘。当锅具放置在凹板电磁炉上时,锅具底部便可置入凹板形成的凹陷空间内,实现对锅具的立体加热。同时,为了对凹板电磁炉内的电控板进行散热,在凹板电磁炉内设置有风机,该风机通过一个风道对电控板进行散热。
然而,由于电控板使用频率过多,且功率过大,关键部件的温升容易偏高,现有凹板电磁炉的散热面积不够,易出现电控板温升过高,导致电控板被烧坏等不良问题,影响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以克服凹板电磁炉散热不足,影响电磁炉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上的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所述底壳内设置有电控板和风机,所述电控板与所述风机相邻设置,且所述风机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所述电控板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设置在底壳上的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底壳内设置有电控板和风机。该风机与电控板相邻设置,使得风机产生的冷却风不受阻隔可以直接吹响电控板,保证了风量不会衰减,同时,风机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电控板设置,增加了风机的出风面积,同时也增大了吹向电控板的面积,保证了电控板能够快速散热,避免了电控板因热量无法散出而导致电控板烧毁的问题,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机的外围设置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围成的弧形空间内,且将所述第一导风板相对的两端形成的通道划分为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电控板的一端抵接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贴合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在逐渐远离所述风机的方向弧形延伸,直至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电控板的另一端抵接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电控板抵接;
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使所述风机产生的风进入所述第一出风通道。
通过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在逐渐远离风机的方向弧形延伸,第二导风板设置在第一导风板所围成的弧形空间内,在保证出风面积的前提下,冷却风的风量不仅能够被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与第二导风板进行充分聚拢,还可以在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板的导向作用下,高效率的吹向主控板,使得主控板可以快速降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对应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的投影,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还节省了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的另一端沿着所述电控板延伸至与所述底壳的侧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导风板的另一端沿着所述电控板延伸至所述底壳的侧壁。
该第三导风板与第四导风板,可以对吹向主控板的冷却风进行聚拢,使得冷却风被聚拢在主控板所处的位置,防止冷却风从主控板的两端散出,从而保证了冷却风的冷却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出风通道的总出风宽度不小于所述电控板长度的2/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电控板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形面板包括面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面壳上的面板,所述面板的中部设置有凹板。该凹板可以对底部为弧形的锅具起到固定作用,防止该锅具的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凹板的形状匹配的凹形线圈盘,所述凹形线圈盘位于所述凹板下方,且位于所述风机和/或所述电控板的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形线圈盘的中部设置有硅胶圈,所述硅胶圈内设置有测温组件。该测温组件可以对锅具底部的温度进行测量,从而使得电磁炉可以根据该温度控制电磁炉的加热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形面板还包括:隔热圈,所述隔热圈设置在所述凹板的外缘上。锅具会被承载在该隔热圈上,从而使得锅具的底部与凹板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当锅具被加热后,由于该间隙的存在,锅具底部的热量传递给凹板和面板的热量较少,即减少了锅具向电磁炉的反向传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内还包括操作板,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底壳的中部,所述电控板位于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操作板位于所述风机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11-出风口
12-操作板 20-凹形面板
21-面壳 22-面板
23-凹板 30-电控板
40-风机 41-第一导风板
411-第一导风板的一端 412-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
413-第一部分 414-第二部分
42-第二导风板 421-第二导风板的一端
422-第二导风板的另一端 423-开口
43-第三导风板 431-第三导风板的一端
432-第三导风板的另一端 44-第四导风板
441-第四导风板的一端 442-第四导风板的另一端
51-第一出风通道 52-第二出风通道
60-凹形线圈盘 61-硅胶圈
62-测温组件 24-隔热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以及设置在底壳10上的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20,底壳10内设置有电控板30和风机40。该风机40与电控板30相邻设置,且风机40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电控板30设置。
该凹形面板20上设置有凹坑,该凹坑可以放置底部为圆弧凸面的锅具,电磁炉可以对该锅具进行加热。该凹形面板2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由多个部件组合完成,本实施例对凹形面板20的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形面板20包括面壳21以及设置在面壳21上的面板22,面板22的中部设置有凹板23。具体地,该面壳21为环形框架,该环形框架可以通过卡接、螺接以及胶粘等方式设置在底壳10上。面板22可以通过卡接、螺接以及胶粘等方式设置在面壳21上,例如,面壳21上设置有打胶槽,面板22可以设置在打胶槽上。凹板23也可以通过卡接、螺接以及胶粘等方式设置在面板22上,该凹板23即形成了上述的凹坑,锅具可以放置在凹板23上,该凹板23可以对底部为弧形的锅具起到固定作用,防止该锅具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凹板23与锅具最近,所以凹板23承受的温度最高,所以凹板23可以采用微晶玻璃制成,而面板22距离锅具较远,所以该面板22承受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为了节省成本,所以该面板22可以采用钢化玻璃制成。
可选地,该凹形面板20还可以包括:隔热圈24。该隔热圈24设置在凹板23的外缘上。通过设置该隔热圈24,当锅具放置在凹板23上时,锅具会被承载在该隔热圈24上,从而使得锅具的底部与凹板23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当锅具被加热后,由于该间隙的存在,锅具底部的热量传递给凹板23和面板22的热量较少,即减少了锅具向电磁炉的反向传热。
进一步地,为了对底部为弧形的锅具进行均匀加热,在底壳10内还设置有与凹板23的形状匹配的凹形线圈盘60,凹形线圈盘60位于凹板23下方。具体地,该凹形线圈盘60可以包括凹形盘架,设置在凹形盘架上方的线圈以及设置在凹形盘架下方的磁铁。对于凹形线圈盘60的其它结构,本实施例此处不再限制,只要该凹形线圈盘60与凹板23的形状匹配,能够对锅具进行均匀加热即可。如图4所示凹面电磁炉中的凹形线圈盘60是位于风机40和/或电控板30的上方,即凹形线圈盘60与风机40和电控板30并不位于同一平面。在图4给出的示意中,该凹形线圈盘60的部分位于风机40上,部分位于电控板30上。
可选地,在该凹形线圈盘60的中部设置有硅胶圈61,硅胶圈61内设置有测温组件62。该测温组件62可以对锅具底部的温度进行测量,从而使得电磁炉可以根据该温度控制电磁炉的加热功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底壳10内设置有电控板30和风机40。电控板30与风机40相邻设置,且风机40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电控板30设置。
其中,电控板30上设置有各种控制器件,可以对电磁炉的加热时间、加热模式等进行控制。电控板30上的控制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该热量无法散出,则会使得电控板温升过高,导致电控板被烧坏等。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在底壳10内还设置有风机40,且该风机40与电控板30相邻设置,从而使得风机40产生的冷却风可以直接吹响电控板30,且冷却风在吹向电控板30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障碍物的阻隔,保证了风量不会衰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风机40有两个出风通道,且该两个出风通道面对电控板30设置。本实施例的风机40设置有两个出风通道,从而增加了风机40的出风面积,同时也增大了吹向电控板30的面积,例如,两个出风通道的总出风宽度不小于电控板30长度的2/3,保证了电控板30能够吹到最够多的冷却风,从而保证了电控板30能够快速散热,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设置在底壳上的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底壳内设置有电控板和风机。该风机与电控板相邻设置,使得风机产生的冷却风不受阻隔可以直接吹响电控板,保证了风量不会衰减,同时,风机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电控板设置,增加了风机的出风面积,同时也增大了吹向电控板的面积,保证了电控板能够快速散热,避免了电控板因热量无法散出而导致电控板烧毁的问题,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下面采用详细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的出风通道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所示,风机40的外围设置有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第二导风板42位于第一导风板41所围成的弧形空间内,且将第一导风板41相对的两端形成的通道划分为第一出风通道51和第二出风通道52。
具体地,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可以是与底壳一体成型的筋位,也可以第一导风板41与第二导风板42先成型后,然后通过卡扣、螺接等方式设置在底壳内。本实施例对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设置在底壳内的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其中,第一导风板41围绕着风机40设置,从而形成弧形空间。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的端部与电控板30的一端抵接设置,且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与风机40贴合设置,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在逐渐远离风机40的方向弧形延伸,直至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的端部与电控板30的另一端抵接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导风板41相对的两端形成一个通道。而由于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与电控板30的一端抵接,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与电控板30的另一端抵接,即第一导风板41的两端所形成的通道在长度方向尽可能的覆盖了电控板30,从而保证了出风面积。
该第二导风板42位于该弧形空间内,将该弧形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并将第一导风板41两端形成的通道划分为第一出风通道51和第二出风通道52。
具体地,由于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在逐渐远离风机40的方向弧形延伸,从而第一导风板41与风机40之间存在距离,由此,第二导风板42可以设置在风机40与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之间,第二导风板42与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52,第二导风板42与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风板42的一端421与电控板30抵接,第二导风板42的另一端422与第一导风板41之间形成有开口423,开口423用于使风机40产生的风进入第一出风通道51。
其中,第二导风板42的一端421的端部与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的端部之间存在距离,该距离形成了第二出风通道52的出风口。该距离的大小可以根据总出风宽度来确定,当总出风宽度较大时,则该距离较大,当总出风宽度较小时,则该距离较小。
第二导风板41的另一端422与第一导风板4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开口423,该开口423的尺寸本实施例此处不做特别限制,只要保证足够的冷却风可以从该开口423进入第一出风通道41即可。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在逐渐远离风机40的方向弧形延伸,当第一导风板41与第二导风板42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1时,从开口423起始,第一出风通道51的宽度逐渐变大,当该第一出风通道51抵接电控板30时,第一出风通道51的宽度达到最大。通过此种方式,使得冷却风在开口423被聚拢后,又在第一出风通道51内逐渐扩散,从而保证大面积的吹向电控板30。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风机40可以逆时针旋转,风机40产生的冷却风可以在风机40外围的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的围挡下产生聚拢,从而形成大量的稳定的冷却风。风机40产生的冷却风在经过开口423时,从该开口423流出,进入第一出风通道51,最终吹向电控板30。由于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与第二导风板42相对设置,且围设在风机40的周围,因此被聚拢的冷却风可以直接从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与第二导风板42形成的第二出风通道52流出,直接吹向电控板30。
可选地,底壳10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11,电控板30靠近出风口11设置。在冷却风吹过电控板30,冷却风被加热后,冷却风从出风口11排出电磁炉。由于电控板30靠近出风口11设置,则被加热的冷却风不会经过其它器件直接排出电磁炉,保证了主控机30的冷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风机40为逆时针旋转,当电磁炉的结构为与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炉的结构为左右对称结构时,则该电磁炉内的风机40可以为顺时针旋转,具体风机40采用哪种方式的旋转方式,与电磁炉内部元器件的布局有关,本实施例此处不做特别限制。
由上可知,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不仅可以对风机40产生的冷却风进行聚拢,以保证足够的风量,还可以对第一出风通道51和第二出风通道52内的风进行导向,使得冷却风可以沿着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的导向,精准的吹向电控板30,使得冷却风的利用率非常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从节省材料的角度出发时,该第一导风板41包括第一部分413和第二部分414,第一部分413对应第二导风板42在第一导风板41上的投影,第一部分413的高度小于第二部分414的高度。
其中,该第一部分413与第二导风板42之间所形成的通道即第一出风通道51。由于该第一出风通道51用于对冷却风进行导向,不需要对冷却风进行聚拢,所以该第一部分413的高度小于第二部分414的高度。例如,该第一部分413的高度介于第二部分414的高度的2/3与第二部分414的高度之间。本实施例对第一部分413的高度不做特别限制。
由于第二导风板42与第一部分413围成的空间需要对冷却风进行聚拢,因此,第二导风板42与第一部分413的高度相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若只采用第一导风板41,虽然出风面积与本实施例类似,但是由于第一导风板41无法围绕风机40设置,从而无法对风机40产生的风进行聚拢,同时在缺少了第二导风板42对风的导向作用时,冷却风在第一导风板41所围成的空间内流通性减弱,使得吹向电控板30的冷却风的风量非常少,无法对电控板30产生冷却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在逐渐远离风机40的方向弧形延伸,第二导风板42设置在第一导风板41所围成的弧形空间内,在保证出风面积的前提下,冷却风的风量不仅能够被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与第二导风板41进行充分聚拢,还可以在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与第二导风板42的导向作用下,高效率的吹向电控板30,使得电控板30可以快速降温。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为了保证吹向电控板30的冷却风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还包括第三导风板43和第四导风板44。
其中,第三导风板43的一端431与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连接,第三导风板43的另一端432沿着电控板30延伸至与底壳10的侧壁。
第四导风板44,第四导风板44的一端441与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连接,第四导风板44的另一端442沿着电控板30延伸至底壳10的侧壁。
其中,第一出风通道51和第二出风通道52的出风长度,占了电控板30长度的大部分,第一出风通道51和第二出风通道52面对电控板30的相对中间的部分。对于电控板30的两端的位置,还分别设置第三导风板43和第四导风板44,该第三导风板43与第四导风板44,可以对吹向电控板30的冷却风进行聚拢,使得冷却风被聚拢在电控板30所处的位置,防止冷却风从电控板30的两端散出,从而保证了冷却风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还包括操作板12,该操作板12中可以包括操作按钮、操作指示灯等部件。操作板12为用户操作电磁炉的部位。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板12对电磁炉进行各种加热操作,对于操作板12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用户对操作板12的操作处理方式,本实施例此处不做特别限制。
本实施例的风机40位于底壳10的中部,电控板30位于风机40的一侧,操作板12位于风机40的另一侧。即电控板30和操作板12分别位于风机40的两侧。由于操作板12产生的热量非常少,所以操作板12并不需要进行散热,风机40只需对电控板30进行散热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10)上的向下凹陷的凹形面板(20),所述底壳(10)内设置有电控板(30)和风机(4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30)与所述风机(40)相邻设置,且所述风机(40)的两个出风通道面对所述电控板(30)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0)的外围设置有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所述第二导风板(42)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1)所围成的弧形空间内,且将所述第一导风板(41)相对的两端形成的通道划分为第一出风通道(51)和第二出风通道(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的端部与所述电控板(30)的一端抵接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与所述风机(40)贴合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在逐渐远离所述风机(40)的方向弧形延伸,直至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的端部与所述电控板(30)的另一端抵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42)设置在所述风机(40)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之间,所述第二导风板(42)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52),所述第二导风板(42)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通道(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42)的一端(421)与所述电控板(30)抵接;
所述第二导风板(42)的另一端(422)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1)之间形成有开口(423),所述开口(423)用于使所述风机(40)产生的风进入所述第一出风通道(5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1)包括第一部分(413)和第二部分(414),所述第一部分(413)对应所述第二导风板(42)在所述第一导风板(41)上的投影,所述第一部分(413)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414)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42)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部分(413)的高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导风板(43),所述第三导风板(43)的一端(431)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另一端(412)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43)的另一端(432)沿着所述电控板(30)延伸至与所述底壳(10)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导风板(44),所述第四导风板(44)的一端(441)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一端(411)连接,所述第四导风板(44)的另一端(442)沿着所述电控板(30)延伸至所述底壳(10)的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出风通道的总出风宽度不小于所述电控板(30)长度的2/3。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11),所述电控板(30)靠近所述出风口(11)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面板(20)包括面壳(21)以及设置在所述面壳(21)上的面板(22),所述面板(22)的中部设置有凹板(2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凹板(23)的形状匹配的凹形线圈盘(60),所述凹形线圈盘(60)位于所述凹板(23)下方,且位于所述风机(40)和/或所述电控板(30)的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线圈盘(60)的中部设置有硅胶圈(61),所述硅胶圈(61)内设置有测温组件(62)。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面板(20)还包括:隔热圈(24),所述隔热圈(24)设置在所述凹板(23)的外缘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内还包括操作板(12),所述风机(40)位于所述底壳(10)的中部,所述电控板(30)位于所述风机(40)的一侧,所述操作板(12)位于所述风机(40)的另一侧。
CN201820067821.0U 2018-01-16 2018-01-16 电磁炉 Active CN207893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67821.0U CN207893806U (zh) 2018-01-16 2018-01-16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67821.0U CN207893806U (zh) 2018-01-16 2018-01-16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93806U true CN207893806U (zh) 2018-09-21

Family

ID=63552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67821.0U Active CN207893806U (zh) 2018-01-16 2018-01-16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938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6582A (zh) * 2019-11-26 2020-06-1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6582A (zh) * 2019-11-26 2020-06-1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93806U (zh) 电磁炉
CN203873542U (zh) 电饭煲
CN201964478U (zh) 一种电磁炉
CN208398143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
CN207849452U (zh) 电磁炉
CN202546865U (zh) 电磁炉及电磁炉双室散热风道
CN206540193U (zh) 电磁炉
CN209170703U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20302419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CN208241930U (zh) 一种新型电磁炉线圈盘
CN202216302U (zh) 电磁炉散热结构
CN207378881U (zh) 电磁炉
CN208029132U (zh) 线圈盘及烹饪器具
CN102322656A (zh) 电磁炉散热结构
CN205299646U (zh) 一种电磁炉
CN221005150U (zh) 一种分腔散热的灶体结构及电焰灶
CN203647052U (zh) 一种电磁电饭煲
CN105135391A (zh) 散热器
CN215723406U (zh) 超薄电陶炉
CN209310067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电磁炉机芯盒
CN210141601U (zh) 一种电陶炉隔热结构
CN209310063U (zh) 电磁炉
CN209246157U (zh) 电磁炉
CN219228219U (zh) 排热机构及电磁炉
CN204593490U (zh) 电磁炉的强制抽风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