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46157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246157U CN209246157U CN201822016704.4U CN201822016704U CN209246157U CN 209246157 U CN209246157 U CN 209246157U CN 201822016704 U CN201822016704 U CN 201822016704U CN 209246157 U CN209246157 U CN 2092461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guiding
- air
- blower
- mus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2 improving hai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底壳(10)上的面板,底壳(10)内设置有发热元件(30)和风机(20);风机(20)的出风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导风筋(40),相邻导风筋(40)之间形成导风通道(43),导风通道(43)的进风口朝向风机(20)的出风方向,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元件(30);至少部分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由靠近风机(20)一侧向远离风机(20)一侧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加风机出风的均匀性,提高电磁炉内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保证电磁炉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磁炉主要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顶部的面板,壳体内部设置有散热风扇和发热元件,发热元件一般包括线圈盘和电路板,线圈盘和电路板位于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处,散热风扇产生的风流流动至电路板和线圈盘的位置,利用风流带走聚集在两者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线圈盘和电路板的温度,避免两者工作时温度过高,影响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然而目前的电磁炉内部散热风扇风流方向较为集中,且发热元件的设置位置较为分散,导致风流无法均匀分散至发热元件的各个位置,导致散热范围较小,并且风流的流速随流经路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从而导致被风流带走的热量较少,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增加风机出风的均匀性,提高电磁炉内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保证电磁炉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内设置有发热元件和风机;风机的出风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导风筋,相邻导风筋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进风口朝向风机的出风方向,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元件。
至少部分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由靠近风机一侧向远离风机一侧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内风机的出风方向上设置导风筋,利用导风筋之间的导风通道将风机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发热元件的位置,保证散热风流能够顺利流至发热元件,并将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并且至少部分的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向靠近发热元件一侧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流向发热元件的散热风流的流速,利用高速的散热风流冲击并携带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至外部,增强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多个导风筋沿风机的径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导风筋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通过将导风筋进行上述的设置,可以利用导风筋之间的导风通道对风机出风口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使得不同散热支流流向发热元件的不同位置,从而保证了发热元件散热的均匀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筋与底壳一体成型。
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导风筋和底壳,不仅增强了导风筋和底壳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导风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导风筋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底壳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筋的上表面高于或齐平于风机的上表面。
通过将导风筋进行上述的设置,可以保证风机出风口的散热风流能尽可能的流经导风筋,从而利用导风筋对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以使不同的散热支流流至发热元件的不同位置,从而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均匀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筋的高度的范围为15-35mm。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每个导风筋包括两个筋板,两个筋板靠近风机一侧的端部连接,两个筋板远离风机一侧的端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以在两个筋板之间形成夹角,相邻导风筋的筋板之间形成导风通道。
通过将导风筋设置为包括两个具有一定夹角的筋板,利用相邻导风筋之间的筋板形成导风通道,从而对散热风流起到引导作用,使其朝向发热元件不同的位置流动,提高发热元件散热均匀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筋板的板面与底壳所在平面垂直。
这样的设置可以简化导风筋的制造过程,增强底壳的机械强度。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同一个导风筋的两个筋板的夹角的范围为15-40°。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多个导风筋围设在风机的出风方向的外周,导风筋的数量为3-7个。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底壳内还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和导风筋沿风机的径向间隔设置。
通过在底壳内同时设置散热器和导风筋,可以提高底壳内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并且两者沿风机的径向间隔设置,可以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细节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20—风机;
30—发热元件;
31—线圈盘;
32—电路板;
40—导风筋;
41—第一筋板;
42—第二筋板;
43—导风通道;
50—导风板;
60—散热器;
61—散热基板;
62—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细节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旨在降低电磁炉的底壳内各个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聚集,从而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保证电磁炉的正常且安全的使用。
目前的电磁炉内部设置有用于降温的风机,风机产生的风流会逐渐流向各个发热元件,从而带走发热元件表面的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然而电磁炉的发热元件数量较多,并且在底壳内的安装位置较为零散,风机产生的风流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无法保证每个发热元件或者发热元件的每个位置均能稳定的接触到散热风流,因此导致了电磁炉内部散热的不均匀性,难以保证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底壳10上的面板,底壳10内设置有发热元件30和风机20;风机20的出风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导风筋40,相邻导风筋40之间形成导风通道43,导风通道43的进风口朝向风机20的出风方向,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元件30。
至少部分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由靠近风机20一侧向远离风机20一侧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风机20和线圈盘31均位于底壳10和面板围成的内腔中,线圈盘31可以位于底壳10的中部,便于线圈盘31对面板上烹饪器具进行加热。
风机20可以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底壳10一个拐角位置,即图1中的左下角位置,风机20的外部设置导风板50,导风板50将风机20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底壳10中线圈盘31、电路板32以及其他发热元件30的位置,利用散热风流带走发热元件3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聚集在发热元件30的周围,从而保证各个发热元件30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稳定性。
其中,风机20的设置位置还可以是底壳10中的其余位置,例如图1中底壳10的右下角、左上角和右上角位置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附图所示。
该导风板50可以设置在底壳10的内表面上,并且其端部朝向面板所在方向延伸,导风板50具有围设在风机20外周的挡风部,该挡风部主要位于风机20远离发热元件30的一侧,基于风机20的出风方向集中在风机20的外周,因此在远离发热元件30一侧设置挡风部,可以阻挡由此处发出的散热风流,避免其进一步远离发热元件30。
并且,导风板50还具有延伸至发热元件30位置导风部,该导风部主要位于风机20靠近发热元件30的一侧,用于将风机20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发热元件30所在位置,用于降低发热元件30的温度。
进一步地,该风机20的出风方向还设置有导风筋40,该导风筋40可以是设置在底壳10内表面上的筋板。相邻的导风筋40之间形成导风通道43,该导风通道43供散热风流通过。导风通道43的进风口朝向风机20的出风方向,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元件30。
可以理解的是,导风通道43的进风口和风机20的出风口之间,以及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和发热元件30之间并未设置任何挡风结构,例如挡风板、挡风片以及挡风筋等,以便于散热风流能够顺利经过导风通道43流至发热元件30所在位置。
或者,导风通道43的进风口和风机20的出风口,以及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和发热元件30之间设置有导风结构,例如导风板、导风筋以及导风片等,以利于散热风流能够顺利经过导风通道43流至发热元件30所在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流从风机20的出风口流出后,在流至发热元件30所在位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底壳10部分结构或空气阻力的影响产生能量损耗,散热风流的流动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单位时间内流至发热元件30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减小,因此势必会增加发热元件30的散热时间,降低其散热效率。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将至少部分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设置为朝向发热元件30的一侧逐渐减小,在散热风流的流量恒定的前提下,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会使得散热风流的流速增加,从而弥补散热风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并且高速的散热风流流至发热元件30处时,会冲击发热元件30周围的热量,将其携带传输至外部,从而增强发热元件3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导风筋40形成的多个导风通道43中,可以是全部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均设置为上述的逐渐减小的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全部散热风流的流速,以保证所有发热元件30的散热效果。
或者,导风筋40形成的多个导风通道43中,可以是部分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设置为上述的逐渐减小的结构,基于不同的发热元件30,或者发热元件30不同位置的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程度会有所差异,可以将朝向发热量较大位置的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设置为逐渐减小,以提高散热风流的流速,而其余位置设置为横截面积全部相同的结构,这样的设置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特定位置的散热效果。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为提高导风筋40的使用效果,该导风筋40可以选用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铁、铜或者铝等,在具备导风效果的基础上,当散热风流流经该导风通道43时,还可以利用导风筋40的自身材料的优势,增加散热风流与环境中热量的热交换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风流的热交换效果,提高发热元件30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多个导风筋40沿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导风筋40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2和图3所示,基于风机20的出风方向为风机20的外周,即图中箭头示出的方向,因此多个导风筋40可以沿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导风筋40可以贴合风机20的出风方向,从而保证风机20产生的散热风流均能够流经导风筋40,从而提高散热风流的利用率。
并且,导风筋40沿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可以使得所有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形成扇形的散热区域。基于线圈盘31为圆盘结构,扇形的散热区域能够良好时适应线圈盘31的结构,从而保证线圈盘31的散热效果。
多个导风筋40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保证流经每个导风通道43的散热风流的流量相等,从而保证了不同散热元件或者散热元件不同位置具有均匀的散热效果。其中,相邻导风筋40之间的具体间隔距离可以根据风机20的周长以及底壳10的安装空间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风筋40与底壳10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筋40可以选用与底壳10相同的材料制备,例如金属材料或塑胶材料,在制备时选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例如当两者均为金属材料时,可以通过铸造成型,当两者均为塑胶材料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
本实施例对此导风筋40和底壳10的制备材料以及制备的具体方法并不限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定。
当导风筋40和底壳10一体成型时,相较于两者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强度有所增加。增强的导风筋40可以避免其在使用时,接触大量的且流速较高的散热风流,为而发生损坏现象或者与底壳10脱离的现象。
进一步地,基于导风筋40是设置在底壳10的内表面上,多个间隔设置的导风筋40可以提高底壳10的机械强度,从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风筋40的上表面高于或齐平于风机20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限定导风筋40的上表面高于风机20的上表面,基于导风筋40对风机20产生的散热风流起到引导和增加热交换面积的作用,因此散热风流尽可能的流经该导风筋40可以提高发热元件30的的散热效果。
当导风筋40的上表面低于风机20的上表面时,两者之间会存在高度差,风机20靠近上表面一侧的散热风流流出时则会直接从导风筋40的上部流过,未与导风筋40接触,导致该部分的散热风流无法被导风筋40准确引导至发热元件30所在位置,降低了流至发热元件30的散热风流的流量,或者该部分的散热风流无法经过导风筋40与环境中的热量进行热交换,降低了风机20对发热元件30的散热降温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的上述设置可以保证散热风流尽可能的流经导风筋40,从而利用导风筋40对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以使不同的散热支流流至发热元件30的不同位置,从而提高发热元件30的散热均匀性,并且增强散热风流与环境的热交换效果,提高其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风筋40的高度的范围为15-35mm。在实际使用中,导风筋40的高度可以根据底壳10内的安装空间在上述的范围内设定导风筋40的具体高度,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导风筋40包括两个筋板,两个筋板靠近风机20一侧的端部连接,两个筋板远离风机20一侧的端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以在两个筋板之间形成夹角,相邻导风筋40的筋板之间形成导风通道4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筋40包括两个筋板,参照图2和图3所示,每个导风筋40可以包括第一筋板41和第二筋板42,可以设定风机20外周沿顺时针的方向,每个筋板依次包括第一筋板41和第二筋板42。第一筋板41和第二筋板42靠近风机20一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第一筋板41和第二筋板42远离风机20一侧朝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已在第一筋板41和第二筋板42之间形成夹角,同一个导风筋40的两个筋板的夹角的范围可以为15-40°,在实际使用中,该夹角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基于每个导风筋40均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筋板41和第二筋板42,因此相邻的导风筋40之间的筋板形成的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会呈现向发热元件30一侧逐渐减小的趋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筋板的板面与底壳10所在平面垂直。这样的设置可以简化导风筋40的制造过程,增强底壳10的机械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多个导风筋40围设在风机20的出风方向的外周,导风筋40的数量为3-7个。在实际使用中,导风筋40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风机20的周长以及相邻导风筋40之间的距离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地,为保证各个发热元件30的散热效果,底壳内还设置有散热器60,散热器60和导风筋40沿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器60可以设置在风机20靠近电路板32一侧,散热器60可以包括散热基板61和设置在散热基板61上的多个散热翅片62,通过增加热交换面积从而达到提高风机20对发热元件30的散热效果的目的。在底壳10内同时设置散热器60和导风筋40可以提高内发热元件30的散热效果,并且两者沿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可以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内风机的出风方向上设置导风筋,利用导风筋之间的导风通道将风机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发热元件的位置,保证散热风流能够顺利流至发热元件,并将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并且至少部分的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向靠近发热元件一侧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流向发热元件的散热风流的流速,利用高速的散热风流冲击并携带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至外部,增强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0)和位于所述底壳(10)上的面板,所述底壳(10)内设置有发热元件(30)和风机(20);所述风机(20)的出风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导风筋(40),相邻所述导风筋(40)之间形成导风通道(43),所述导风通道(43)的进风口朝向所述风机(20)的出风方向,所述导风通道(43)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发热元件(30);
至少部分所述导风通道(43)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所述风机(20)一侧向远离所述风机(20)一侧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筋(40)沿所述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导风筋(40)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40)与所述底壳(10)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40)的上表面高于或齐平于所述风机(20)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40)的高度的范围为15-35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筋(40)包括两个筋板,两个所述筋板靠近所述风机(20)一侧的端部连接,两个所述筋板远离所述风机(20)一侧的端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以在两个所述筋板之间形成夹角,相邻所述导风筋(40)的所述筋板之间形成所述导风通道(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的板面与所述底壳(10)所在平面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导风筋(40)的两个所述筋板的夹角的范围为15-40°。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筋(40)围设在所述风机(20)的出风方向的外周,所述导风筋(40)的数量为3-7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内还设置有散热器(60),所述散热器(60)和所述导风筋(40)沿所述风机(20)的径向间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16704.4U CN209246157U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电磁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16704.4U CN209246157U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电磁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246157U true CN209246157U (zh) | 2019-08-13 |
Family
ID=67531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16704.4U Active CN209246157U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电磁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246157U (zh) |
-
2018
- 2018-11-28 CN CN201822016704.4U patent/CN20924615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87492B (zh) | 微波炉 | |
CN104197383A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9246157U (zh) | 电磁炉 | |
CN209310063U (zh) | 电磁炉 | |
CN206540193U (zh) | 电磁炉 | |
CN208398143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 | |
CN206560273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09246156U (zh) | 电磁炉 | |
CN209246152U (zh) | 电磁炉 | |
CN209246155U (zh) | 电磁炉 | |
CN204593490U (zh) | 电磁炉的强制抽风散热结构 | |
CN211909211U (zh) | 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及电磁炉 | |
CN209246154U (zh) | 电磁炉 | |
CN203024199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 |
CN113483367A (zh) | 一种集成灶及集成灶灶具面板降温结构 | |
CN209512108U (zh) | 电磁炉 | |
CN207378881U (zh) | 电磁炉 | |
CN207893806U (zh) | 电磁炉 | |
CN209170703U (zh) | 一种加热模组 | |
CN202048604U (zh) | 电磁炉散热风扇及风道结构 | |
CN208606226U (zh) | 散热好的高效低辐射电磁烹饪器具 | |
CN205299646U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3647052U (zh) | 一种电磁电饭煲 | |
CN207279721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 |
CN202066071U (zh) | 一种具有新型导风结构的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