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29014U -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 Google Patents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29014U
CN207829014U CN201820149464.2U CN201820149464U CN207829014U CN 207829014 U CN207829014 U CN 207829014U CN 201820149464 U CN201820149464 U CN 201820149464U CN 207829014 U CN207829014 U CN 207829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tube coupling
coupling
connecting tube
water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494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德进
苏长玺
冯海暴
冯甲鑫
曲俐俐
马宗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494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29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29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2901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用于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的对接,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用于连接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的连接组件,以及用于止水的止水带;第一管节远离第二管节的一端为第一对接端,第二管节远离第一管节的一端为第二对接端;连接组件设置于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相互靠近的一端,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管节的第一连接管,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二管节的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相互套接,并可沿轴向相对滑动;止水带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处的第一止水带,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对接端端面和第二对接端端面的第二止水带。该最终接头结构简单、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吊装,操作便利。

Description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背景技术
沉管隧道的管段安装中,为使最后一节管段顺利沉放,必须留有长于该管段的距离空间。当最后一节管段沉放后,最后一节管段的端面与前一节管段之间需要通过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该连接结构即为最终接头。
目前,常用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通常采用顶推式止水进行临时止水,其钢结构内通常设有顶推小梁和若干千斤顶,其重量至少在5000吨以上。例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所使用的最终接头,其重量高达6000吨。这种庞然大物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运输、吊装过程中,操作不便,且存在极大的施工风险。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以降低施工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现有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重量大、施工风险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结构简单、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吊装,操作便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用于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的对接,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的连接组件,以及用于止水的止水带;所述第一管节远离所述第二管节的一端为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管节远离所述第一管节的一端为第二对接端;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相互靠近的一端,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节的第一连接管,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节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相互套接,并可沿轴向相对滑动;所述止水带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处的第一止水带,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端端面和第二对接端端面的第二止水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管套设于所述第一管节外,并沿轴向突出于所述第一管节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管套设于所述第二管节外,并沿轴向突出于所述第二管节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周与所述第二管节的外周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第一连接管突出于所述第一管节端面的部分可嵌入所述缝隙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水带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外周,并可沿轴向伸缩,其轴向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其轴向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水带为M型橡胶止水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水带的外部罩设有保护罩。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罩由相互套接的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构成,所述第一罩体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罩体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可随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相对滑动而相对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止水带沿所述第一管节或第二管节的周向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止水带为GINA止水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节内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沿轴向设置,所述第二管节内对应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导向柱仅能沿轴向运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有可穿过所述导向柱的限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通过可相对拉开的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实现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的对接,无需在最终接头的钢结构内设置顶推小梁、千斤顶等复杂结构,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总重量不超过1000吨,便于运输和吊装;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还可作为中部管节之间的对接接头使用,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管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管节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第一管节;2、第二管节;3、连接组件;31、第一连接管;32、第二连接管;4、止水带;41、第一止水带;42、第二止水带;5、保护罩;51、第一罩体;52、第二罩体;6、缝隙;7、导向柱;8、限位块;9、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轴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用于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的对接,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用于连接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的连接组件3,以及用于止水的止水带4;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共轴线设置;其中,第一管节1远离第二管节2的一端为第一对接端,用于与一节已安装管节对接;第二管节2远离第一管节1的一端为第二对接端,用于与另一节已安装管节对接;连接组件3设置于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相互靠近的一端,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管节1的第一连接管31,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二管节2的第二连接管32;第一连接管31与第二连接管32相互套接,并可沿轴向相对滑动;止水带4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连接处的第一止水带4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对接端端面和第二对接端端面的第二止水带42。
在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连接管31与第二连接管32相互套接并可沿轴向相对滑动,因而,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可沿轴向相对移动。在对接施工时,将第一管节1拉向与其靠近的已安装管节,可使第一对接端与该节已安装管节对接,同时,将第二管节2也拉向与其靠近的已安装管节,可使第二对接端与该节已安装管节对接。在对接时,设置于第一对接端端面和第二对接端端面的第二止水带42,可对管节的连接处进行止水,设置于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连接处的第一止水带41,可保证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之间的止水效果。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管31套设于第一管节1外,并沿轴向突出于第一管节1的端面;第二连接管32套设于第二管节2外,并沿轴向突出于第二管节2的端面,第二连接管32的内周与第二管节2的外周之间留有缝隙6,第一连接管31突出于第一管节1端面的部分可嵌入缝隙6内。这样设置的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能够使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面相互贴合,使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收缩至体积最小,更有利于运输和吊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以承受外部水压,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均可采用钢板焊接而成。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一止水带41套设于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的外周,并可沿轴向伸缩,其轴向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管31,其轴向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管32,以完全遮蔽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的连接处,保证止水效果。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止水带41为M型橡胶止水带,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止水带作为第一止水带41,只要能够沿轴向伸缩以保证止水效果即可。
为了防止第一止水带41因承受外部水压而损坏,作为一种优选,如图2所示,第一止水带41的外部罩设有保护罩5。具体的,保护罩5由相互套接的第一罩体51与第二罩体52构成,第一罩体51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管31,第二罩体52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管32,第一罩体51和第二罩体52可随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的相对滑动而相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罩体51和第二罩体52可采用钢板制作,以保证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压。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其他结构的保护罩5,只要能够承受较大水压,起到保护第一止水带41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二止水带42沿第一管节1或第二管节2的周向设置,这样设置的第二止水带42能够保证沿第一管节1或第二管节2周向任意位置均无渗水,保证止水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止水带42可以为GINA止水带,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止水带作为第二止水带42,只要能够起到止水作用即可。
为了保证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在相对移动时仍保持共轴线,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管节1内设有导向柱7,导向柱7沿轴向设置,第二管节2内对应设有用于限制导向柱7仅能沿轴向运动的限位块8,限位块8上设有可穿过导向柱7的限位孔9。当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在相对移动时,导向柱7始终被限制在限位孔9内,使其仅能沿轴向运动,从而保证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在相对移动时始终保持共轴线。
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对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精确沉放至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通过千斤顶将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分别拉向两侧的已安装管节,直至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第二止水带42与已安装管节的端面接触,分别形成两个结合腔,锁定千斤顶进行保压。需要说明的是,沉放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时,可通过导向装置实现精确沉放。
S2:排出结合腔内的水,利用水压力使第二止水带42压缩,完成对管节对接处的止水。
S3:向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保护罩5与第一止水带41之间浇筑混凝土,使第一止水带41贴紧于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完成对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连接处的止水。
S4:排出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内的水,对管节对接处进行焊接,完成永久性止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通过可相对拉开的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实现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的对接,无需在最终接头的钢结构内设置顶推小梁、千斤顶等复杂结构,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总重量不超过1000吨,便于运输和吊装。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还可作为中部管节之间的对接接头使用,应用范围广泛。

Claims (9)

1.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用于两节已安装管节之间的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的连接组件(3),以及用于止水的止水带(4);
所述第一管节(1)远离所述第二管节(2)的一端为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管节(2)远离所述第一管节(1)的一端为第二对接端;
所述连接组件(3)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节(1)和第二管节(2)相互靠近的一端,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节(1)的第一连接管(31),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节(2)的第二连接管(32);所述第一连接管(31)与第二连接管(32)相互套接,并可沿轴向相对滑动;
所述止水带(4)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连接处的第一止水带(41),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端端面和第二对接端端面的第二止水带(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1)套设于所述第一管节(1)外,并沿轴向突出于所述第一管节(1)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管(32)套设于所述第二管节(2)外,并沿轴向突出于所述第二管节(2)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管(32)的内周与所述第二管节(2)的外周之间留有缝隙(6);所述第一连接管(31)突出于所述第一管节(1)端面的部分可嵌入所述缝隙(6)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41)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的外周,并可沿轴向伸缩,其轴向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1),其轴向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3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41)为M型橡胶止水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41)的外部罩设有保护罩(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5)由相互套接的第一罩体(51)与第二罩体(52)构成,所述第一罩体(5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1),所述第二罩体(5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32),所述第一罩体(51)和第二罩体(52)可随所述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的相对滑动而相对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水带(42)沿所述第一管节(1)或第二管节(2)的周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水带(42)为GINA止水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节(1)内设有导向柱(7),所述导向柱(7)沿轴向设置,所述第二管节(2)内对应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导向柱(7)仅能沿轴向运动的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上设有可穿过所述导向柱(7)的限位孔(9)。
CN201820149464.2U 2018-01-29 2018-01-29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829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49464.2U CN207829014U (zh) 2018-01-29 2018-01-29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49464.2U CN207829014U (zh) 2018-01-29 2018-01-29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29014U true CN207829014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95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49464.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829014U (zh) 2018-01-29 2018-01-29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2901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0001A (zh) * 2018-01-29 2018-07-03 中交第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其对接施工方法
CN109518674A (zh) * 2018-12-29 2019-03-26 林巍 一种人工岛节段、装配式人工岛及装配式人工岛的建造方法
CN112012242A (zh) * 2020-05-07 2020-12-01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推出式最终接头压接方法
CN116104132A (zh) * 2023-04-13 2023-05-1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推出式预制管节悬浮隧道及其对接施工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0001A (zh) * 2018-01-29 2018-07-03 中交第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其对接施工方法
CN108240001B (zh) * 2018-01-29 2024-02-02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其对接施工方法
CN109518674A (zh) * 2018-12-29 2019-03-26 林巍 一种人工岛节段、装配式人工岛及装配式人工岛的建造方法
CN112012242A (zh) * 2020-05-07 2020-12-01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推出式最终接头压接方法
CN112012242B (zh) * 2020-05-07 2022-06-03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推出式最终接头压接方法
CN116104132A (zh) * 2023-04-13 2023-05-1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推出式预制管节悬浮隧道及其对接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29014U (zh)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
CN108240001A (zh)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其对接施工方法
JP6640892B2 (ja) 一体化沈埋函体
CN108894250A (zh) 一种水下管道的对接系统
CN108679358A (zh) 一种燃气管道非开挖内衬修复施工工艺
CN107217606A (zh) 用于混凝土箱涵拼接的连接机构
RU2565002C2 (ru) Труб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CN207989966U (zh) 一种新型管路延伸装置
CN204644874U (zh) 一种混凝土节段预制拼装中波纹管用定位密封装置
CN109826639A (zh) 顶管机双铰接偏差控制系统
CN107916942B (zh) 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
CN213776657U (zh) 一种插口端带钢接头的多重密封钢筋混凝土管涵
CN210739593U (zh) 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再生混凝土管
CN110005871B (zh) 顶管筋板与法兰焊接结构和焊接方法
CN208870086U (zh) 一种水下管道的对接系统
CN220668652U (zh) 管井连接组件
CN105135115A (zh) 一种浅水型海洋软管接头
CN212479246U (zh) 盾构管片及具有盾构管片的拼装结构
CN207437970U (zh) 一种复合材料聚氨酯内衬管道法兰连接结构
CN210800361U (zh) 一种石油管道端口的连接装置
CN205875203U (zh) 综合管廊伸缩节
CN109838241A (zh) 一种顶管-盾构转换装置及施工设备
EP3084097B1 (en) A construction and a method of making a construction
CN213745346U (zh) 一种柔性接口钢承口环及插接组件
CN204141101U (zh) 双承口管子的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