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49639U -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49639U
CN207749639U CN201721757332.XU CN201721757332U CN207749639U CN 207749639 U CN207749639 U CN 207749639U CN 201721757332 U CN201721757332 U CN 201721757332U CN 207749639 U CN207749639 U CN 207749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main body
lateral
edg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573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茅金声
汪渭
林晓彬
曹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7573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49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49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49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包括:安装在地基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边立柱、与两个第一边立柱相对的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边立柱和两个第二边立柱之间的两个中间立柱;安装在所述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所述两个中间立柱上端的若干横向梁和纵向梁,用于与所述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所述两个中间立柱形成两个基础框架单元;安装在所述两个基础框架单元上层的一个或两个基础框架单元。本实用新型承重能力强,抗折,且可拆卸,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用临时搭建的房屋框架一般采用铁架或较厚的钢材焊接而成,由于铁架和钢材的自重重,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工时长,搭建的框架不容易拆卸,拆卸完成之后也不能将拆除的构件全部应用在下次搭建的房屋,使施工成本增加;也有采用薄壁型钢搭建的房屋,但是搭建的房屋结构承重能力弱,容易折弯,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承重能力强,抗折,且可拆卸,成本低。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包括:安装在地基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边立柱、与两个第一边立柱相对的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边立柱和两个第二边立柱之间的两个中间立柱;安装在所述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所述两个中间立柱上端的若干横向梁和纵向梁,用于与所述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所述两个中间立柱形成两个基础框架单元;安装在所述两个基础框架单元上层的一个或两个基础框架单元。
其中,所述的两个基础框架单元包括:分别螺接在第一边立柱上端与中间立柱上端之间、第二边立柱上端与中间立柱上端之间的两根横向梁;螺接在两个第一边立柱上端之间的一根第一纵向梁;螺接在两个第二边立柱上端之间的一根第二纵向梁;螺接在两个中间立柱上端之间的一根共享纵向梁;以及螺接在第一纵向梁和共享纵向梁之间、第二纵向梁和共享纵向梁之间的多根横向行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立柱、第二边立柱和中间立柱均包括:立柱主体;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主体上端和下端内侧的两个立柱对接座;其中,所述立柱主体由两个对称设置的立柱主体型材构成;所述立柱主体型材由其中部折出一个或两个角形加强筋,且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立柱主体型材的条形加强筋固定连接后形成立柱主体。
其中,位于上层的基础框架单元与位于下层的基础框架单元通过立柱对接座实现连接,所述立柱对接座包括:用于螺杆穿过的螺杆套;用于安装在所述螺杆套上端和下端的螺杆套定位板,具有与所述螺杆套贯通的穿杆孔;其中,螺杆穿过上层和下层的立柱对接座的螺杆套后用螺母紧固。
其中,位于底层的基础框架单元通过立柱对接座与地基座螺接实现安装在地基上,所述地基座包括:立柱底座,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立柱对接座螺接的底座螺杆;与所述立柱底座螺接的座基脚,所述座基脚用于预埋在地基内;其中,所述底座螺杆穿过立柱对接座的螺杆套后用螺母紧固。
优选的,所述横向梁包括:横向梁主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横向梁主体两端的第一端口封板;对称安装在所述横向梁主体左右两侧的两根横向楼板托架,用于安装楼板;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封板与所述立柱主体的上端外侧螺接;其中,所述横向梁主体在靠近第一端口封板的位置处设有螺接操作口;其中,所述横向梁主体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横向梁主体型材;所述横向梁主体型材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横向梁主体型材的条形加强筋固定连接后形成横向梁主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纵向梁、第二纵向梁和共享纵向梁均包括:纵向梁主体;固定安装在所述纵向梁主体两端的第二端口封板;对称安装在所述纵向梁主体左右两侧的多个行条托,用于安装横向行条;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封板与所述立柱主体的上端外侧螺接;其中,所述纵向梁主体在靠近第二端口封板的位置处设有螺接操作口;其中,所述纵向梁主体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纵向梁主体型材;所述纵向梁主体型材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纵向梁主体型材的条形加强筋固定连接后形成纵向梁主体。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主体的上端外侧还设置用于与所述纵向梁主体和横向梁主体螺接的圈梁搭接框。
优选的,所述横向行条包括:横向行条主体;对称安装在所述横向行条主体左右两侧的两根横向楼板托架,用于安装楼板;其中,所述横向行条主体的两端搭接在位于其两侧的纵向梁主体的行条托上;其中,所述横向行条主体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端的条形加强筋固定连接后形成横向行条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利用薄壁型钢板折成具有加强筋的构件,自重轻,减轻钢的用量,节约资源;
2)本实用新型利用薄壁型钢制成的具有加强筋的构件搭建的房屋框架承重能力强,结构稳定,抗折;
3)本实用新型的构件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连接快速且可拆卸,构件可重复使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两层房屋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层房屋框架有一个基础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层房屋框架有多个基础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立柱主体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一个实施例的立柱对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一个实施例的立柱相接示意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半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一个实施例的两个立柱对接座的相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柱对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地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分解图;
图11是底座壳及底板固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螺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梁主体型材(其上安装横向楼板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梁主体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行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图15a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抽插式墙板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立柱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圈梁搭接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立柱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横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立柱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纵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依据图2b示出的房屋框架规划的房间布局图。
附图标记说明:1-立柱;11-立柱主体;11a-操作口;11b-安装墙体备用孔; 11c-装饰备用孔;11d-梁连接孔;111-立柱主体型材;111a-角形加强筋;111b-条形加强筋;12-立柱对接座;121-螺杆套;122-螺杆套定位板;122a-穿杆孔;122b- 角形槽口;122c-条形槽口;13-螺杆;14-螺母;15-圈梁搭接框;151-侧壁;151a- 侧壁螺孔;152-底托;153-折边;2-横向梁;21-横向梁主体;21a-操作口;21b- 安装备用孔;21c-梁侧螺孔;211-横向梁主体型材;211a-加强撑;211b-条形加强筋;22-第一端口封板;22a-立柱连接孔;23-横向楼板托架;23a-安装楼板腰形孔;3-纵向梁;31-纵向梁主体;31a-操作口;31b-安装备用孔;31c-梁侧螺孔; 311-纵向梁主体型材;311a-加强撑;311b-条形加强筋;32-第二端口封板;32a-立柱连接孔;33-行条托;331-底托;331a-固定行条螺孔;4-横向行条;41-横向行条主体;41a-梁连接螺孔;41b-安装轨道备用孔;411b-条形加强筋;42-横向楼板托架;42a-安装楼板腰形孔;43-抽插式墙板轨道;43a-轨道螺孔;44-加强板;5-座基脚;51-基锚;52-基板;6-立柱底座;61-底板;61a-底板孔;62-底座壳;621-底座壳型材;621b-条形加强筋;63-螺杆架;631-稳固螺杆板;631a-条形槽口;632-底座螺杆;64-稳固撑;60-垫片;7-梁支架;7a-立柱连接孔;7b- 梁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包括:安装在地基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边立柱、与两个第一边立柱相对的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边立柱和两个第二边立柱之间的两个中间立柱;安装在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两个中间立柱上端的若干横向梁和纵向梁,用于与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两个中间立柱形成两个基础框架单元;安装在两个基础框架单元上层的一个或两个基础框架单元。
基于上述的房屋框架,可以搭建一层房屋框架,也可以搭建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房屋框架;且每层房屋框架可以由一个基础框架单元构成,也可以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基础框架单元构成。即本实用新型的房屋框架,具有至少一层房屋框架,且一层房屋框架至少由一个基础框架单元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中提到的“第一边立柱”、“第二边立柱”以及“中间立柱”的结构相同,“边”是与“中间”相对的位置关系,“第一”和“第二”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两边。同样的,“第一纵向梁”“第二纵向梁”以及“共享纵向梁”的结构相同,“第一”、“第二”以及“共享”是为了区分“纵向梁”的位置,且“共享”表示该纵向梁左右两侧均连接有横向行条。
在下文的描述中,将“第一边立柱”、“第二边立柱”以及“中间立柱”均称为立柱,将“第一纵向梁”“第二纵向梁”以及“共享纵向梁”均称为纵向梁。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搭建一层房屋框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a所示,具有一个基础框架单元的一层房屋框架包括:安装在地基上的四根立柱1;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1上端之间的两根横向梁2和两根纵向梁3;固定连接在两根纵向梁3之间的至少一根横向行条4(图中示出三根)。其中,两根横向梁2和两根纵向梁3通过四根立柱1连接后闭合形成圈梁。
其中,在一个基础框架单元的基础上搭建两个基础框架单元时,在一个基础框架单元的四根立柱1的基础上增加与任意两根相邻立柱1对应的两根立柱1,在任意两根立柱1与增加的两根立柱1之间连接两根横向梁2或两根纵向梁3。即两个基础框架单元具有六根立柱1,在相邻立柱1上端之间连接横向梁2和纵向梁3,再在相邻的两根纵向梁3之间连接至少一根横向行条4。
在多个基础框架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基础框架单元时,在已有的立柱1的基础上增加与任意两根相邻边立柱对应的两根立柱1,在任意两根相邻边立柱1 与增加的两根立柱1之间连接两根横向梁2或两根纵向梁3。综上,多个基础框架单元具有偶数根立柱1,在相邻立柱1上端之间连接横向梁2和纵向梁3,再在相邻的两根纵向梁3之间连接至少一根横向行条4。
如图2b所示,具有多个基础框架单元的一层房屋框架包括:安装在地基上的偶数根立柱1;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1上端之间的横向梁2和纵向梁3;固定连接在两根纵向梁3之间的至少一根横向行条4。
在一层(底层)房屋框架的基础上搭建两层房屋框架的方法包括:在具有多个基础框架单元的一层房屋框架的上层安装一个基础框架单元或多个基础框架单元,位于上层的基础框架单元与位于一层的基础框架单元对应安装。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搭建两层以上的房屋框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搭建两层房屋框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层房屋框架具有三个基础框架单元,二层房屋框架具有一个基础框架单元,且位于二层的一个基础框架单元对应安装在位于一层的一个基础框架单元上方。
具体的,位于二层(上层)的基础框架单元与位于一层(下层)的基础框架单元通过立柱1实现对接。
如图3a所示,立柱1包括:立柱主体11;分别安装在立柱主体11上端内侧和下端内侧的两个立柱对接座12。如图5a和5b所示,上层、下层的两根立柱1 对接通过安装在上层立柱1下端的立柱对接座12与安装在下层立柱1上端的立柱对接座12螺接实现。其中,安装在上层立柱1下端的立柱对接座12与安装在下层立柱1上端的立柱对接座12结构相同。
如图3a所示,立柱主体11在靠近其上端和下端的立柱对接座12的位置处设有操作口11a,以便于实现两个立柱对接座12的螺接。
如图4所示,立柱对接座12包括:用于螺杆穿过的四个螺杆套121;用于安装在四个螺杆套121上端和下端的两片螺杆套定位板122,具有与螺杆套121贯通的穿杆孔122a。其中,四个螺杆套121对称分布在螺杆套定位板122的四个端角处。如图6所示,当连接两个立柱对接座12时,螺杆13穿过上层和下层的立柱对接座12的螺杆套121后用螺母14紧固。
此外,立柱主体11的四个侧壁设有安装墙体备用孔11b和装饰备用孔11c。
如图3a和3b所示,本实施例的立柱主体11由两个对称设置的立柱主体型材111构成;每个立柱主体型材111由其中部折出一个角形加强筋111a,且其两端向内折出相向的两条条形加强筋111b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立柱主体型材111的条形加强筋111b焊接后形成立柱主体11。此外,立柱对接座12 通过焊接固定在立柱主体11内;如图4和3b所示,螺杆套定位板122具有用于插放角形加强筋111a的角形槽口122b,和用于插放条形加强筋111b的条形槽口 122c。
对于端面大的立柱,本实用新型还给出了立柱1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该立柱具有四个角形加强筋111a,其上下端内焊接的立柱对接座12对应具有四个角形槽口122b,其余结构同上一个立柱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立柱1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凡有角形加强筋与条形加强筋相配以及壁面有操作口的立柱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一层(底层)房屋框架的立柱1通过位于其下端的立柱对接座12与地基座螺接实现安装在地基上。
如图2a、9和10所示,地基座包括:与立柱对接座12螺接并位于其下方的立柱底座6;与立柱底座6螺接并位于其下方的座基脚5,座基脚5用于预埋在地基内。
具体的,如图10所示,座基脚5包括:用于支承立柱底座6的基板52;其下端用于锚固在地基内的若干基锚51;其中,若干基锚51均匀分布在基板52 的周边,且基锚51的上端穿过基板52用于连接立柱底座6。
如图10所示,立柱底座6包括:与基板52连接的底板61,其周边分布若干用于基锚51对应穿过的底板孔61a;固定在底板61上方的底座壳62;焊接在底座壳62内的螺杆架63。如图12所示,螺杆架63包括:焊接在底座壳62上端和下端内的两个稳固螺杆板631;用于固定安装在两个稳固螺杆板631四个端角处的底座螺杆632。当将立柱1安装在地基上时,使底座螺杆632穿过立柱对接座12的螺杆套121后用螺母紧固。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壳62由两个对称设置的底座壳型材621构成;每个底座壳型材621由其两端向内折出相向的两条条形加强筋621b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底座壳型材621的条形加强筋621b焊接后形成底座壳62。其中,如图12和11所示,稳固螺杆板631具有用于插装条形加强筋621b的条形槽口631a。
此外,为了加强立柱底座6的强度,本实施例还在底座壳62的四周安装四个稳固撑64。
如图10所示,基板52和底板61之间可通过安装垫片60来调节地基水平的高度差。
如图13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梁2包括:横向梁主体21;焊接在横向梁主体21两端的第一端口封板22;对称安装在横向梁主体21左右两侧的两根横向楼板托架23,其上具有多个用于安装楼板的安装楼板腰形孔23a。
第一端口封板22上设有立柱连接孔22a,如图3a所示,立柱1的上端四周设有梁连接孔11d,其中,梁连接孔11d的内侧焊有螺母。其中,横向梁主体21 在靠近第一端口封板22的位置处设有操作口21a。当第一端口封板22与立柱主体11的上端连接时,从操作口21a将螺杆穿过立柱连接孔22a和梁连接孔11d 后用螺母拧紧。
如图13a和13b所示,横向梁主体21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横向梁主体型材 211;横向梁主体型材211由其两端向内折出相向的两条条形加强筋211b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横向梁主体型材211的条形加强筋211b焊接后形成横向梁主体21。此外,为了增加横向梁2的强度,本实施例还在每个横向梁主体型材211内焊接斜向加强撑211a。
如图14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梁3包括:纵向梁主体31;固定安装在纵向梁主体31两端的第二端口封板32;对称安装在纵向梁主体31左右两侧的多个行条托33,用于安装横向行条4。
第二端口封板32上设有立柱连接孔32a,如图3a所示,立柱1的上端四周设有梁连接孔11d,其中,梁连接孔11d的内侧焊有螺母。其中,纵向梁主体31 在靠近第二端口封板32的位置处设有操作口31a。当第二端口封板32与立柱主体11的上端连接时,从操作口31a将螺杆穿过立柱连接孔32a和梁连接孔11d 后用螺母拧紧。
如图14a和14b所示,纵向梁主体31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纵向梁主体型材311;每个纵向梁主体型材311由其两端向内折出相向的两条条形加强筋311b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个纵向梁主体型材311的条形加强筋311b焊接后形成纵向梁主体31。此外,为了增加纵向梁3的强度,本实用新型还在每个纵向梁主体型材311内焊接斜向加强撑311a。
如图17和18所示,本实用新型给出了立柱1的第三个实施例。
该实施例中,立柱主体11的上端四周还焊接圈梁搭接框15,用于提高立柱与纵向梁主体31和横向梁主体21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18所示,圈梁搭接框15包括:两个侧壁151和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的底托152。其中,侧壁151和底托152均具有折边153,折边153焊接在立柱主体11上。
其中,两个侧壁151上均具有侧壁螺孔151a,如图19和20所示,第三个实施例的纵向梁主体31和横向梁主体21上均设有与侧壁螺孔151a对应的梁侧螺孔31c和梁侧螺孔21c,用螺栓连接。
如图14a所示,横向行条4通过行条托33安装在纵向梁3上。其中,行条托33呈凹形,具有底托331,底托331上设有固定行条螺孔331a,用于固定横向行条4。
如图15a和15b所示,横向行条4包括:横向行条主体41;对称安装在横向行条主体41左右两侧的两根横向楼板托架42,其上具有多个用于安装楼板的安装楼板腰形孔42a。其中,横向行条主体41的两端具有梁连接螺孔41a,该梁连接螺孔41a与固定行条螺孔331a对应,用螺杆连接。
其中,横向行条主体41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411b的薄壁型钢板制成;通过将两端的条形加强筋411b焊接后形成横向行条主体41。此外,为了增加横向行条4的强度,本实用新型还在横向行条主体41的两端设置加强板44。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薄壁型钢板厚度不超过5mm,大大减少房屋建造的用钢量;且利用薄壁型钢板制作的构件的重量减轻,由于利用薄壁型钢板制作的构件均具有加强筋结构,能稳定承重,且能抗折。
如图13a所示,横向梁主体21的上、下侧壁设有安装备用孔21b,该安装备用孔21b可以与立柱1的安装墙体备用孔11b搭配使用,用于安装墙体或者梁支架5或者抽插式墙板轨道;在不安装墙体的时候,安装备用孔21b可以用于安装条形楼板,用于与安装在横向楼板托架23以及横向楼板托架42上的楼板拼接成整块楼板。
如图14a所示,纵向梁主体31的上、下侧壁也设有安装备用孔31b,安装备用孔31b与横向梁主体21的安装备用孔21b的用法相同。
图21示出梁支架7的结构示意图,其上具有立柱连接孔7a和梁连接孔7b,立柱连接孔7a与立柱1上的安装墙体备用孔11b对应,梁连接孔7b与纵向梁主体31上的安装备用孔31b或者与横向梁主体21上的安装备用孔21b对应。
如图15b所示,横向行条主体41的上、下侧壁设有安装轨道备用孔41b,用于安装抽插式墙板轨道43;如图16所示,抽插式墙板轨道43上具有与安装轨道备用孔41b对应的轨道螺孔43a。具体实施时,在上层横向行条主体41的下侧壁安装抽插式墙板轨道43,在下层横向行条主体41的上侧壁安装抽插式墙板轨道43,在上层和下层的两个抽插式墙板轨道43之间安装抽插式隔墙板(图中未示出),该抽插式隔墙板的上下端具有与抽插式墙板轨道43对应的轨槽。如果不安装抽插式隔墙板,安装轨道备用孔41b可以用于安装条形楼板,用于与安装在横向楼板托架23以及横向楼板托架42上的楼板拼接成整块楼板。
尽管上述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在地基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边立柱、与两个第一边立柱相对的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边立柱和两个第二边立柱之间的两个中间立柱;
安装在所述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所述两个中间立柱上端的若干横向梁和纵向梁,用于与所述两个第一边立柱、两个第二边立柱以及所述两个中间立柱形成两个基础框架单元;
安装在所述两个基础框架单元上层的一个或两个基础框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基础框架单元包括:
分别螺接在第一边立柱上端与中间立柱上端之间、第二边立柱上端与中间立柱上端之间的两根横向梁;
螺接在两个第一边立柱上端之间的一根第一纵向梁;
螺接在两个第二边立柱上端之间的一根第二纵向梁;
螺接在两个中间立柱上端之间的一根共享纵向梁;以及
螺接在第一纵向梁和共享纵向梁之间、第二纵向梁和共享纵向梁之间的多根横向行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立柱、第二边立柱和中间立柱均包括:
立柱主体;
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主体上端和下端内侧的两个立柱对接座;
其中,所述立柱主体由两个对称设置的立柱主体型材构成;所述立柱主体型材由其中部折出一个或两个角形加强筋,且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位于上层的基础框架单元与位于下层的基础框架单元通过立柱对接座实现连接,所述立柱对接座包括:
用于螺杆穿过的螺杆套;
用于安装在所述螺杆套上端和下端的螺杆套定位板,具有与所述螺杆套贯通的穿杆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位于底层的基础框架单元通过立柱对接座与地基座螺接实现安装在地基上,所述地基座包括:
立柱底座,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立柱对接座螺接的底座螺杆;
与所述立柱底座螺接的座基脚,所述座基脚用于预埋在地基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梁包括:
横向梁主体;
固定安装在所述横向梁主体两端的第一端口封板;
对称安装在所述横向梁主体左右两侧的两根横向楼板托架,用于安装楼板;
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封板与所述立柱主体的上端外侧螺接;
其中,所述横向梁主体在靠近第一端口封板的位置处设有螺接操作口;
其中,所述横向梁主体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横向梁主体型材;所述横向梁主体型材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梁、第二纵向梁和共享纵向梁均包括:
纵向梁主体;
固定安装在所述纵向梁主体两端的第二端口封板;
对称安装在所述纵向梁主体左右两侧的多个行条托,用于安装横向行条;
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封板与所述立柱主体的上端外侧螺接;
其中,所述纵向梁主体在靠近第二端口封板的位置处设有螺接操作口;
其中,所述纵向梁主体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纵向梁主体型材;所述纵向梁主体型材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主体的上端外侧还设置用于与所述纵向梁主体和横向梁主体螺接的圈梁搭接框。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行条包括:
横向行条主体;
对称安装在所述横向行条主体左右两侧的两根横向楼板托架,用于安装楼板;
其中,所述横向行条主体的两端搭接在位于其两侧的纵向梁主体的行条托上;
其中,所述横向行条主体由其两端向内折出条形加强筋的薄壁型钢板制成。
CN201721757332.XU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Active CN207749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7332.XU CN207749639U (zh)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7332.XU CN207749639U (zh)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49639U true CN207749639U (zh) 2018-08-21

Family

ID=63147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57332.XU Active CN207749639U (zh)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496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8942A (zh) * 2017-12-15 2018-05-11 茅金声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及其搭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8942A (zh) * 2017-12-15 2018-05-11 茅金声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及其搭建方法
CN108018942B (zh) * 2017-12-15 2024-01-30 茅金声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及其搭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15042B2 (en) Steel frame structure using U-shaped composite beam
CN206800948U (zh) 角钢式建筑施工垂直梯笼
CN108018942A (zh)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及其搭建方法
CN207749639U (zh)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
CN206769337U (zh) 外套式建筑施工垂直梯笼
CN207553652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联合支撑装置
CN207878280U (zh) 钢混叠合梁翼缘板施工吊架
CN107313509B (zh) 异型筒状钢结构的安装方法
JP4988631B2 (ja) 屋外構造体
CN206769451U (zh) 内套式建筑施工垂直梯笼
CN113668691A (zh) 一种用于支撑多层架空廊道的钢支架结构
JP3681888B2 (ja) 屋根の構造
US6945003B2 (en) Monumental, stainless-steel cross with I-beam and cable structure
CN101644025A (zh) 钢管梁高架桥
CN205476386U (zh) 一种新型移动操作平台
JP3121964U (ja) 作業用の架台及び足場
JP6877066B1 (ja) 連結支持具
CN219863947U (zh) 一种结构洞口处用钢结构施工平台
CN218714895U (zh) 一种适于施工现场组装的钢结构装置
JP7402501B2 (ja) 柱の組立方法
JP7321507B2 (ja) テント
CN219080943U (zh)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CN213234421U (zh) 一种立柱和站房
CN105839949B (zh) 多层集装箱活动板房
CN207700387U (zh) 一种刚接砼柱与钢梁顶部的干式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