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0943U -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80943U CN219080943U CN202223396299.6U CN202223396299U CN219080943U CN 219080943 U CN219080943 U CN 219080943U CN 202223396299 U CN202223396299 U CN 202223396299U CN 219080943 U CN219080943 U CN 2190809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atrium
- scaffolding
- double
- horizon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10000002837 heart atrium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5 constru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包括脚手架结构和自附着结构,中庭结构包括中庭楼面,脚手架结构与中庭结构之间通过自附着结构连接,自附着结构包括结构柱拉接架、楼面拉接架、卸荷结构和荷载分散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与建筑结构之间的拉接与卸荷,将脚手架荷载巧妙的通过建筑本身传递,解决外装饰面施工脚手架无法支设回顶和可能存在破坏低层楼面结构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两种位置的卸荷点进行双重卸荷,分别为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外侧侧壁以及中庭楼面板底侧设有的横向板下梁的侧壁设置,充分利用已经施工完毕的结构。本发明适用于中庭顶棚及墙面的装饰装修工程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庭装饰装修脚手架体系,特别是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发展,建筑的异形造型也日益增多,但在保证装饰装修多样化的同时,其施工难度也随着建筑的异形化而增加。其中对具有阶梯教室的内凹形中庭建筑,在后期中庭外侧装饰面和中庭顶棚的装修施工中,由于外装饰异形造型位于中庭非首层位置,在做中庭装饰装修脚手架搭设过程时,如若自室外地面开始搭设,则脚手架整体尺寸过大,增加搭设难度和降低脚手架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各层楼面板的下侧管道施工已经完毕,特别是中庭具有阶梯教室的内部装修也施工完毕,无法通过在各层楼面板以下支设满堂脚手架进行回顶,无法对脚手架的自重力进行竖向支撑。如若脚手架立杆直接从非首层建筑的二层楼面以上开始搭建,则使得全部脚手架重量只能落置在非首层楼面结构上,此时脚手架将破坏该非首层楼面结构,因此传统的脚手架体系已经无法解决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要解决脚手架立杆直接从非首层建筑的二层楼面以上开始搭建,无法通过支设回顶对脚手架进行向上的支撑,使得全部脚手架重量均落在低层楼面上,存在破坏低层楼面结构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包括脚手架结构和脚手架结构与地上建筑结构之间的自附着结构,所述地上建筑结构的长度方向为纵向,宽度方向为横向,地上建筑结构包括中庭结构,其中中庭结构的两侧分别连接侧部结构,
所述侧部结构包括结构柱、固定连接在结构柱之间的各层框架横梁以及平铺在各层框架横梁上侧的各层侧部楼面板,
所述中庭结构包括各中庭楼面,所述中庭楼面位于顶层楼面的中庭部分下方,形成与外侧不连通封闭的阶梯教室层以及与外侧敞开连通的脚手架搭设层,各中庭楼面的结构均由连接两侧框架横梁的纵向中庭楼面梁和连接两侧侧部楼面板的中庭楼面板组成,
所述脚手架结构分为经过各中庭楼面的结构外边缘外侧直至顶层楼面下方的双排脚手架,以及自双排脚手架横向向中庭结构的内部延伸、各脚手架搭设层的上侧搭设的满堂脚手架,
所述脚手架结构与中庭结构之间通过自附着结构连接,自附着结构包括结构柱拉接架、楼面拉接架、卸荷结构和荷载分散结构,
所述结构柱拉接架连接在双排脚手架与最前侧的结构柱之间,
所述楼面拉接架连接在双排脚手架与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之间,
所述卸荷结构连接在双排脚手架与中庭楼面梁之间,所述卸荷结构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外侧侧壁以及中庭楼面板底侧设有的横向板下梁的侧壁设置,卸荷结构包括通过膨胀螺栓后置在梁体表面的埋板、埋板上焊接有耳板以及拉接在耳板与双排脚手架主节点之间的可调钢丝绳,卸荷结构在中庭楼面梁上的连接点为纵向沿梁坡度方向每间隔三米设置一道,卸荷结构对应横向板下梁的位置均设置一道,
所述满堂脚手架的立杆底部落置在各脚手架搭设层的中庭楼面板上侧,立杆与中庭楼面板之间设有荷载分散结构。
所述结构柱拉接架沿结构柱的高度方向对应每层侧部楼面板间隔设置,每道结构柱拉接架自每层侧部楼面板以上双排脚手架的第一道水平杆步距1.7m的位置布设,
所述结构柱拉接架包括箍在结构柱四周的井字形水平架和水平架连接杆,包括前后两侧的水平架纵杆和左右两侧的水平架横杆,水平架连接杆位于双排脚手架与水平架横杆之间并且与水平架横杆平行,水平架连接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水平架纵杆拉接,后侧的水平架纵杆朝向双排脚手架的水平杆延伸并与其拉接,双排脚手架的最前侧水平杆为抱柱水平杆,抱柱水平杆朝向结构柱延伸并与水平架连接杆拉接。
所述楼面拉接架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的梁底表面间隔设置,从左侧向右侧的立杆第一跨距开始,沿中庭楼面梁的梁底表面的坡度每隔两跨设置一道,
所述楼面拉接架包括双排脚手架的立杆、增设竖杆和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其中双排脚手架的立杆为中庭楼面梁附近紧贴中庭楼面梁后侧的抱梁立杆,增设竖杆紧贴中庭楼面梁前侧、与抱梁立杆前后一一对应设置,前后一一对应设置的抱梁立杆和增设竖杆通过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前后拉接,所述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紧贴中庭楼面梁的梁底表面,抱梁立杆和增设竖杆与中庭楼面梁之间垫有木方。
所述满堂脚手架在每个脚手架搭设层内的搭设高度以满堂脚手架顶部与上一层中庭楼面底部的距离大于水平杆一个步距的距离为准,该距离为预留的楼面底部装饰施工距离。
所述荷载分散结构为满铺在每个脚手架搭设层内的中庭楼面板上侧的表面满铺的脚手板层。
所述双排脚手架的外侧全立面沿高度连续设置有立面剪刀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脚手结构与建筑结构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脚手架立杆直接从非首层建筑楼面以上开始搭建,设计结构柱拉接架、楼面拉接架、卸荷结构与建筑结构梁柱之间的连接,通过与建筑结构之间的拉接与卸荷,将脚手架荷载巧妙的通过建筑本身传递,解决外装饰面施工脚手架无法支设回顶和可能存在破坏低层楼面结构的技术问题。同时,满堂脚手架的立杆底部落置在各脚手架搭设层的中庭楼面板上侧,立杆与中庭楼面板之间设有荷载分散结构,进一步减少对楼面板的破坏,分散脚手架荷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两种位置的卸荷点进行双重卸荷,分别为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外侧侧壁以及中庭楼面板底侧设有的横向板下梁的侧壁设置,充分利用已经施工完毕的结构。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中庭顶棚及墙面的装饰装修工程使用,只用作人员操作的落地脚手架,不堆放任何大宗施工用材料。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满堂架水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立面双排脚手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九层卸荷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四-五层卸荷几个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B-B结构剖面示意图以及满堂脚手架在该剖面上的分区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四-五层阶梯斜折楼面上楼面拉接架和卸荷结构部分放大图。
图8是图6中六层阶梯斜折楼面上楼面拉接架和卸荷结构部分放大图。
图9是图6中九层高层楼面上楼面拉接架和卸荷结构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1-侧部结构、2-中庭结构、24-阶梯教室层、25-脚手架搭设层、26-顶层楼面、27-中庭楼面梁、28-中庭楼面板、281-横向板下梁、3-结构柱、4-各层框架横梁、5-侧部楼面板、6-双排脚手架、61-抱柱水平杆、7-满堂脚手架、8-结构柱拉接架、81-水平架纵杆、82-水平架横杆、83-水平架连接杆、9-楼面拉接架、91-抱梁立杆、92-增设竖杆、93-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12-卸荷结构、121-膨胀螺栓、122-埋板、123-耳板、124-可调钢丝绳、13-楼面底部装饰施工距离、14-立面剪刀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9所示,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包括脚手架结构与地上建筑结构之间的自附着结构,所述地上建筑结构为中庭内凹的非首层建筑结构,非首层建筑结构为地面二层以上建筑结构,本实施例中为地面三层以上的九层建筑。地上建筑结构的长度方向为纵向,宽度方向为横向,地上建筑结构包括中庭结构2,其中中庭结构2的两侧分别连接侧部结构1,中庭结构2的前侧相对侧部结构1的前侧内凹。
所述侧部结构1包括结构柱3、固定连接在结构柱3之间的各层框架横梁4以及平铺在各层框架横梁4上侧的各层侧部楼面板5。
所述中庭结构2包括各中庭楼面,所述中庭楼面位于顶层楼面26的中庭部分下方,形成与外侧不连通封闭的阶梯教室层24以及与外侧敞开连通的脚手架搭设层25,各中庭楼面的结构均由连接两侧框架横梁的纵向中庭楼面梁27和连接两侧侧部楼面板5的中庭楼面板28组成,
所述脚手架结构分为经过各中庭楼面的结构外边缘外侧直至顶层楼面下方的双排脚手架6,以及自双排脚手架6横向向中庭结构2的内部延伸、各脚手架搭设层25的上侧搭设的满堂脚手架7。
本实施例中,高层楼面为九层楼面,低层非首层楼面为三层楼面,三层阶梯斜折楼面由下至上分别连接四五层楼面、六七层楼面和七八层楼面,其中连接六七层楼面和七八层楼面的两层阶梯斜折楼面形成阶梯教室,其中部为封闭式,该处双排脚手架无法搭设进中庭内形成满堂脚手架,其余的楼面上方为脚手架搭设层25。
所述中庭楼面梁包括高层楼面梁、低层非首层楼面梁以及三层阶梯斜折楼面梁,对应中庭楼面板28包括高层楼面板、低层非首层楼面板以及三层阶梯斜折楼面板。
参见图1-9所示,所述脚手架结构不超出低层非首层楼面的结构外边缘,分为自低层非首层楼面板的上侧向上搭设、经过中庭楼面的结构外边缘外侧、直至超过高层楼面位于顶层楼面下方的双排脚手架6,以及自双排脚手架6横向向中庭结构2的内部延伸、各脚手架搭设层25的上侧搭设的满堂脚手架7。
所述脚手架结构与中庭结构2之间通过自附着结构连接,自附着结构包括结构柱拉接架8、楼面拉接架9、卸荷结构12和荷载分散结构。
参见图1-9所示,所述结构柱拉接架8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最前侧的结构柱3之间。所述结构柱拉接架8沿结构柱3的高度方向对应每层侧部楼面板5间隔设置,每道结构柱拉接架8自每层侧部楼面板5以上双排脚手架6的第一道水平杆步距1.7m的位置布设。
所述结构柱拉接架8包括箍在结构柱3四周的井字形水平架和水平架连接杆83,包括前后两侧的水平架纵杆81和左右两侧的水平架横杆82,水平架连接杆83位于双排脚手架6与水平架横杆82之间并且与水平架横杆82平行,水平架连接杆8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水平架纵杆81拉接,后侧的水平架纵杆81朝向双排脚手架6的水平杆延伸并与其拉接,双排脚手架6的最前侧水平杆为抱柱水平杆61,抱柱水平杆61朝向结构柱3延伸并与水平架连接杆83拉接。
参见图1-9所示,所述楼面拉接架9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之间。所述楼面拉接架9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的梁底表面间隔设置,从左侧向右侧的立杆第一跨距开始,沿中庭楼面梁27的梁底表面的坡度每隔两跨设置一道。
所述楼面拉接架9包括双排脚手架6的立杆、增设竖杆92和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93,其中双排脚手架6的立杆为中庭楼面梁27附近紧贴中庭楼面梁27后侧的抱梁立杆91,增设竖杆92紧贴中庭楼面梁27前侧、与抱梁立杆91前后一一对应设置,前后一一对应设置的抱梁立杆91和增设竖杆92通过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93前后拉接,所述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93紧贴中庭楼面梁27的梁底表面,抱梁立杆91和增设竖杆92与中庭楼面梁27之间垫有木方,采用双扣件刚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共拉接三个点,分别为高层楼面梁位置,连接六七层楼面的阶梯斜折楼面梁位置以及连接四五层楼面的阶梯斜折楼面梁。
所述卸荷结构12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中庭楼面梁27之间。所述卸荷结构12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外侧侧壁以及中庭楼面板28底侧设有的横向板下梁281的侧壁设置,卸荷结构包括通过膨胀螺栓121后置在梁体表面的埋板122、埋板122上焊接有耳板123以及拉接在耳板123与双排脚手架6主节点之间的可调钢丝绳124,卸荷结构12在中庭楼面梁27上的连接点为纵向沿梁坡度方向每间隔三米设置一道,卸荷结构12对应横向板下梁281的位置设置均一道。
本实施例中,可调钢丝绳124的顶端共拉接三个点,分别为高层楼面底部的横向板下梁28位置,连接六七层楼面的阶梯斜折楼面梁位置以及连接四五层楼面的阶梯斜折楼面梁位置,可调钢丝绳124采用21.5mm钢丝绳,后置埋板的尺寸为200mmX200mmX10mm,通过四个膨胀螺栓固定在结构梁上。
双排脚手架包括前后两排脚手架,可调钢丝绳124的底端拉接于顶端的斜下方双排脚手架上的主节点位置,主节点位置一般需要设置在后排脚手架主节点上,除非因外部装饰层无施工空间,也可拉接在前排脚手架主节点上,可调钢丝绳124竖向需要跨越3-4个步距,水平向需要跨越至少2个跨距。
所述满堂脚手架7在每个脚手架搭设层25内的搭设高度以满堂脚手架7顶部与上一层中庭楼面底部的距离大于水平杆一个步距的距离为准,该距离为预留的楼面底部装饰施工距离13。
所述满堂脚手架7的立杆底部落置在各脚手架搭设层25的中庭楼面板28上侧,立杆与中庭楼面板28之间设有荷载分散结构。所述荷载分散结构为满铺在每个脚手架搭设层25内的中庭楼面板28上侧的表面满铺的脚手板层。
所述双排脚手架6的外侧全立面沿高度连续设置有立面剪刀撑14。
本实施例中,双排脚手架的顶部最外侧立杆的顶部设有1200mm高的安全防护栏,本实施例中,脚手架结构的设计尺寸可以为立杆横距:1200mm,纵距:1300+1300+....1500m;步距:第一步为1700mm,第二步以上为1500mm,纵横扫地杆距地200mm,纵横向水平杆两端伸出:100mm。
这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地上建筑结构的尺寸,设计脚手架结构的布设型号尺寸以及自附着结构的布设位置和各构件的型号尺寸。
步骤二,在中庭结构2位置的低层非首层楼面22上开始搭设双排脚手架6,设计每当搭设至脚手架搭设层25时,脚手架进入该层搭设,形成该层的满堂脚手架7。
步骤三,搭设过程中,首先在脚手架搭设层25内铺设荷载分散结构;然后开始布置立杆;在搭设各个水平杆到设计位置时,施工各个结构柱拉接架8、楼面拉接架9,使双排脚手架6和满堂脚手架7通过各拉接架与中庭结构2连接为一体,其中满堂脚手架7荷载叠加双排脚手架6荷载一部分水平传递给中庭结构2内的各个梁柱结构,另一部分竖向传递给中庭楼面。
施工时,结构柱拉接架8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最前侧的结构柱3之间,楼面拉接架9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之间,卸荷结构12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中庭楼面梁27之间。
Claims (7)
1.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脚手架结构和脚手架结构与地上建筑结构之间的自附着结构,所述地上建筑结构的长度方向为纵向,宽度方向为横向,地上建筑结构包括中庭结构(2),其中中庭结构(2)的两侧分别连接侧部结构(1),
所述侧部结构(1)包括结构柱(3)、固定连接在结构柱(3)之间的各层框架横梁(4)以及平铺在各层框架横梁(4)上侧的各层侧部楼面板(5),
所述中庭结构(2)包括各中庭楼面,所述中庭楼面位于顶层楼面(26)的中庭部分下方,形成与外侧不连通封闭的阶梯教室层(24)以及与外侧敞开连通的脚手架搭设层(25),各中庭楼面的结构均由连接两侧框架横梁的纵向中庭楼面梁(27)和连接两侧侧部楼面板(5)的中庭楼面板(28)组成,
所述脚手架结构分为经过各中庭楼面的结构外边缘外侧直至顶层楼面下方的双排脚手架(6),以及自双排脚手架(6)横向向中庭结构(2)的内部延伸、各脚手架搭设层(25)的上侧搭设的满堂脚手架(7),
所述脚手架结构与中庭结构(2)之间通过自附着结构连接,自附着结构包括结构柱拉接架(8)、楼面拉接架(9)、卸荷结构(12)和荷载分散结构,
所述结构柱拉接架(8)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最前侧的结构柱(3)之间,
所述楼面拉接架(9)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之间,
所述卸荷结构(12)连接在双排脚手架(6)与中庭楼面梁(27)之间,
所述卸荷结构(12)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外侧侧壁以及中庭楼面板(28)底侧设有的横向板下梁(281)的侧壁设置,卸荷结构包括通过膨胀螺栓(121)后置在梁体表面的埋板(122)、埋板(122)上焊接有耳板(123)以及拉接在耳板(123)与双排脚手架(6)主节点之间的可调钢丝绳(124),卸荷结构(12)在中庭楼面梁(27)上的连接点为纵向沿梁坡度方向每间隔三米设置一道,卸荷结构(12)对应横向板下梁(281)的位置均设置一道,
所述满堂脚手架(7)的立杆底部落置在各脚手架搭设层(25)的中庭楼面板(28)上侧,立杆与中庭楼面板(28)之间设有荷载分散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柱拉接架(8)沿结构柱(3)的高度方向对应每层侧部楼面板(5)间隔设置,每道结构柱拉接架(8)自每层侧部楼面板(5)以上双排脚手架(6)的第一道水平杆步距1.7m的位置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柱拉接架(8)包括箍在结构柱(3)四周的井字形水平架和水平架连接杆(83),包括前后两侧的水平架纵杆(81)和左右两侧的水平架横杆(82),水平架连接杆(83)位于双排脚手架(6)与水平架横杆(82)之间并且与水平架横杆(82)平行,水平架连接杆(8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水平架纵杆(81)拉接,后侧的水平架纵杆(81)朝向双排脚手架(6)的水平杆延伸并与其拉接,双排脚手架(6)的最前侧水平杆为抱柱水平杆(61),抱柱水平杆(61)朝向结构柱(3)延伸并与水平架连接杆(83)拉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面拉接架(9)沿纵向最前侧的中庭楼面梁(27)的梁底表面间隔设置,从左侧向右侧的立杆第一跨距开始,沿中庭楼面梁(27)的梁底表面的坡度每隔两跨设置一道,
所述楼面拉接架(9)包括双排脚手架(6)的立杆、增设竖杆(92)和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93),其中双排脚手架(6)的立杆为中庭楼面梁(27)附近紧贴中庭楼面梁(27)后侧的抱梁立杆(91),增设竖杆(92)紧贴中庭楼面梁(27)前侧、与抱梁立杆(91)前后一一对应设置,前后一一对应设置的抱梁立杆(91)和增设竖杆(92)通过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93)前后拉接,所述中庭楼面梁水平拉接杆(93)紧贴中庭楼面梁(27)的梁底表面,抱梁立杆(91)和增设竖杆(92)与中庭楼面梁(27)之间垫有木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满堂脚手架(7)在每个脚手架搭设层(25)内的搭设高度以满堂脚手架(7)顶部与上一层中庭楼面底部的距离大于水平杆一个步距的距离为准,该距离为预留的楼面底部装饰施工距离(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荷载分散结构为满铺在每个脚手架搭设层(25)内的中庭楼面板(28)上侧的表面满铺的脚手板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脚手架(6)的外侧全立面沿高度连续设置有立面剪刀撑(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96299.6U CN219080943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96299.6U CN219080943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80943U true CN219080943U (zh) | 2023-05-26 |
Family
ID=86406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9629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9080943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80943U (zh) |
-
2022
- 2022-12-19 CN CN202223396299.6U patent/CN2190809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98819B (zh) | 一种可折叠伸缩的悬挑工具式脚手架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 |
CN204753813U (zh) | 一种钢结构转换桁架 | |
CN204126230U (zh) | 组合式脚手架单元 | |
CN113463764B (zh) | 用于民用建筑的大跨度钢-混凝土拱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507476A (zh) | 一种连拱形屋面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088662A (zh) | 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梁、叠合板支撑施工方法 | |
CN101775896B (zh) | 安装钢屋盖设备管道的刚性吊挂式脚手架 | |
CN104631623B (zh) | 重型箱式建筑模块、重型箱式模块化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 |
CN110735525B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自立钢管脚手架系统 | |
CN105544873A (zh) | 一种波浪形空心屋面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5742597U (zh) | 可工业化生产的自装配式民居轻型组合支撑框架 | |
CN211499713U (zh) | 一种全钢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 |
CN111809726A (zh) | 一种桁架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109281390B (zh)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桁架剪力墙建筑结构 | |
CN108086535A (zh) | 一种装配式方钢管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 |
CN219080943U (zh) | 一种双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 |
CN108411763B (zh) | 预拼桥梁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3014697U (zh) | 一种转角悬挑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213268314U (zh) | 一种桁架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218912153U (zh) | 一种三重卸荷脚手架体系 | |
CN209538639U (zh) | 自制轨道移动脚手架 | |
CN115126233B (zh) | 外立面复杂的悬挑梁板高支模架兼作外墙脚手架施工方法 | |
CN115573550A (zh) | 一种基于复杂大悬挑错层结构的跨层爬架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507475B (zh) | 一种连续交替半圆锥面形屋面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6411694A (zh) | 一种可调型模块化盘扣式支撑系统及其支撑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