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57947U -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57947U
CN207657947U CN201721181952.3U CN201721181952U CN207657947U CN 207657947 U CN207657947 U CN 207657947U CN 201721181952 U CN201721181952 U CN 201721181952U CN 207657947 U CN207657947 U CN 207657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aterial carrying
carrying basket
weight limit
installa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819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立明
金翔宇
杨显平
吴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TOOL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TOOL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TOOL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819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57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57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57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该限重车篮包括安装件、连接件、载物篮及限重机构,其中,安装件适于安装至车体,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活动连接,载物篮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限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之间,且被构造成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以及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消失时,迫使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Description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篮,尤其涉及一种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单车用于人们的日常代步、出行,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而车篮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使用这些车辆时能够方便地放置携带的物品而配置的辅助装置。
然而,在自行车、电单车使用中,部分使用者会在车篮中放置过重的物品,甚至在车篮中装载儿童,很显然,过重的物品容易造成车篮损坏,同时,也影响骑行时车辆的平衡;而儿童装载在车篮中,不仅导致容易导致车篮损坏,影响骑行时车辆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对儿童造成直接伤害。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共享经济发展下,共享单车逐渐投放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共享单车出行,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共享单车的使用具有随意性,利用车篮载重物、载人已成为随处可见的现象,因此,其安全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鉴于此,相关技术中的自行车、电单车,其配置的车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限重车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限重车篮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重车篮,包括:
安装件,适于安装至车体;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活动连接;
载物篮,所述载物篮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
限重机构,所述限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之间,且被构造成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以及,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消失时,迫使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限重机构被构造成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也就是说,当载物篮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载物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限重车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重机构包括:
球头柱塞,所述球头柱塞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上;
第一球窝,所述第一球窝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上,且所述球窝与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抵持于所述第一球窝内;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球头自所述第一球窝内滑出,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所述连接件之间,用以驱动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恢复至第一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重机构还包括第二球窝,所述第二球窝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所述另一个上,且当所述连接件自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球头自所述第一球窝滑出并随所述连接件转动而滚动至所述第二球窝并抵接于所述第二球窝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基板及自所述第一基板向前侧凸出的铰支座;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基板及自所述第二基板向后侧凸出的尔板,所述第二基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于所述载物篮,所述尔板通过铰接轴与所述铰支座可枢转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基板上向前侧凸出形成有球窝安装座,所述第一球窝和第二球窝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球窝安装座的同一个侧面;
所述第二基板上向后侧凸出形成有柱塞安装座,所述球头柱塞安装于所述柱塞安装座上并抵接于所述第一球窝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球窝安装座具有两个相背的侧面,每个所述侧面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球窝和一个所述第二球窝;
所述柱塞安装座为两个,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柱塞安装座上设置一个所述球头柱塞;
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中的一个上的所述球头柱塞与两个所述侧面上的一个上的所述第一球窝相抵接,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中的另一个上的所述球头柱塞与两个所述侧面上的另一个上的所述第一球窝相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相抵,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件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重机构包括:
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之间,用以在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之间,用以驱动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恢复至第一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导机构包括:
第一滑动销,所述第一滑动销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销滑动配合的直线孔;
第二滑动销,所述第二滑动销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上且远离所述第一滑动销,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销滑动配合的弯曲孔,所述弯曲孔包括直线段及弧线段;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所述预定值时,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直线孔内向下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销在所述直线段内向下滑动进入所述弧线段内并在所述弧线段内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线段的长度与所述直线孔的长度相等,所述弧线段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直线孔内向下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的轴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线孔位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的上部,所述弯曲孔位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第一销孔,两个所述第一销孔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一滑动销;所述直线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线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销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线孔滑动配合;
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下部分别设有一第二销孔,两个所述第二销孔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二滑动销;所述弯曲孔为两个,两个所述弯曲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边的下部,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销分别与两个所述弯曲孔滑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一挂止部,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下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二挂止部;
所述弹性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件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和所述第三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两个所述弹性件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和所述第四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一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上,以供与车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重机构包括:
挂接件,所述挂接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连接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载物篮和连接件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载物篮正向转动,使得在所述连接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载物篮与所述挂接件挂接而形成第一状态;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与所述挂接件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所述连接件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包括:
背靠件,所述背靠件位于所述载物篮的后侧,所述连接件沿竖向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靠件上;
延伸件,所述延伸件设置于所述背靠件上且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上方,所述延伸件具有一向所述载物篮所在的一侧延伸的延伸端,所述挂接件设置于所述延伸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挂接件形成为一块体,所述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延伸端,且被构造成能够被正向转动的所述载物篮的顶部推动而从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收合位置转动,以使所述载物篮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并在所述载物篮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之后,能够从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以挡止在所述载物篮的顶部前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延伸件包括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端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从所述顶壁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端壁从所述顶壁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
所述块体通过一销轴可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端壁的后侧;
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端壁相抵,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收合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顶壁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块体在自身重力下可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块体和所述延伸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迫使所述块体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背靠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腔体,所述背靠件朝向所述载物篮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的避空孔,所述避空孔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中空腔体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块,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避空孔与所述滑块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拉簧,所述中空腔体的上部设有一上挂止件,所述滑块上设有一下挂止件,所述拉簧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内,且所述拉簧的一端挂接于所述上挂止件上,所述拉簧的下端挂接于所述下挂止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后端穿过所述避空孔与所述滑块相连;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枢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载物篮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
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基座上形成一限制所述连接座转动角度的限位部。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
车体;
如上所述的限重车篮,所述限重车篮的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限重车篮,因此,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一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二实施例中安装件、连接件、引导机构及弹性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二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二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二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二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从第二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限重车篮第三实施例从第二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例:
安装件10;
第一基板101;
铰支座102;
球窝安装座103;
连接件11;
第二基板111;
尔板112;
铰接轴113;
柱塞安装座114;
载物篮12;
球头柱塞13;
球头131;
第一球窝14;
弹性件15;
第二球窝16。
第二实施例:
安装件20;
第一连接板201;
第一侧板202;
第二侧板203;
第一挂止部2021、2031;
直线孔H20;
弯曲孔H21;
直线段H211;
弧线段H212;
连接件21;
第二连接板211;
第三侧板212;
第二挂止部2121;
第四侧板213;
第一销孔H22;
第二销孔H23;
载物篮22;
第一滑动销23;
第二滑动销24;
弹性件25;
连接架26。
第三实施例:
安装件30;
背靠件301;
中空腔体3011;
避空孔3012;
延伸件302;
顶壁3021;
第一侧壁3022;
第二侧壁3023;
端壁3024;
延伸端D1;
上挂止件31;
连接件32;
基座321;
限位部3211;
连接座322;
连接板3221;
倒钩部3222;
承托部3223;
枢接部3224;
枢转轴323;
滑块33;
下挂止件34;
载物篮35;
挂接件36;
销轴37;
第一弹性件38;
第二弹性件39。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适用于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安装件、连接件、载物篮及限重机构。
具体的,安装件适于安装至车体,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活动连接,载物篮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也就是说,载物篮是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至安装件的,可以相对于安装件运动在具体应用中,安装件则是与车体连接固定的。
限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之间,且被构造成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以及,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消失时,迫使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
换言之,当载物篮中放入被载对象,并且该被载对象过重而使得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则该限重机构能够引导连接件相对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于载物篮设置于连接件上,所以,当连接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则载物篮也随之运动,进而使得载物篮的状态发生改变,也就是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而当载物篮中的被载对象被取出时,该限重机构又能够推动连接件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对应的,载物篮则随之恢复至第一状态。
示例性的,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也就是说,当载物篮受到压力小于预定值时,该载物篮是处于水平状态的,进而确保该载物篮可靠的装载性能,而当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该载物篮由水平状态转换为倾斜状态,如此,在倾斜状态下的载物篮能够具有更好的主动引导提示作用,避免使用者继续将过重的被载对象放入载物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限重机构被构造成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也就是说,当载物篮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载物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重车篮。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适用于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安装件10、连接件11、载物篮12、球头柱塞13、第一球窝14及弹性件15。
具体的,安装件10适于安装至车体,例如该安装件10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车体安装固定。示例性的,安装件10可以安装于例如自行车、电单车的车头架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安装件10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例如还可以安装于车尾等位置。
载物篮12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1上,例如该载物篮12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与连接件11连接固定,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载物篮12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与连接件11连接,例如焊接、挂接等连接方式。
连接件11与所述安装件10可枢转连接,也就是说,该连接件11可以相对于安装件10运动,由于载物篮12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1上,所以,当连接件11相对于安装件10运动时,则载物篮12也连接件11运动,也即是,该载物篮12是通过连接件11活动连接至安装件10。
球头柱塞13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0和连接件11中的一个上;第一球窝14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0和连接件11中的另一个上,且所述第一球窝14与所述球头柱塞13的球头131抵持于所述第一球窝14内。
当所述载物篮12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球头131自所述第一球窝14内滑出,所述连接件11相对于所述安装件1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12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也就是说,通过球头柱塞13上的球头131和第一球窝14配合可以使得连接件11和安装件10保持相对固定,进而确保载物篮12保持在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4至图5所示),以便装载一定重量的被载对象。而当被载对象的重量过重,并使得载物篮12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连接件11受到载物篮12的作用力,则球头柱塞13上的球头131与第一球窝14相对滑动,第一球窝14迫使球头131缩回,进而使得球头131从第一球窝14内滑出,此时,连接件11在载物篮12的作用力下相对于安装件1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对应的,连接件11上的载物篮12即可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6至图7所示)。
弹性件15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0和所述连接件11之间,用以驱动所述连接件11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12恢复至第一状态。
也就是说,该弹性件15可以提供弹性作用力将连接件11常推向第一位置,具体的,当载物篮12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球头131自所述第一球窝14内滑出,连接件11相对于所述安装件1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件15被压缩形变。而当载物篮12内的被载对象被取出时,该弹性件15恢复形变而迫使连接件11从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当连接件1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则球头柱塞13上的球头131重新滑入至第一球窝14内,并与第一球窝14重新抵接,如此,连接件11与安装件10即可恢复相对固定。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当所述载物篮12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球头131自所述第一球窝14内滑出,所述连接件11相对于所述安装件1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12由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12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12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载物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此外,利用球头柱塞13与第一球窝14的配合可以使得在载物篮12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连接件11与安装件10始终保持相对固定,也即是,连接件11不发生转动,进而保持载物篮12处于第一状态,以便于能够可靠地装载被载对象。而在载物篮12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又能使得连接件11转动而改变载物篮12状态,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的作用,如此,可以使得车篮的使用性能可靠、稳定。
参照图3至图7所示,该限重车篮还可以包括第二球窝16,所述第二球窝16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0和连接件11中的所述另一个上,且当所述连接件11自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球头131自所述第一球窝14滑出并随所述连接件11转动而滚动至所述第二球窝16并抵接于所述第二球窝16内。
也就是说,当连接件1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球头柱塞13上的球头131对应的也滑入至第二球窝16内,进而使得连接件11保持在第二位置。当载物篮12内被载对象被取出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连接件11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球头柱塞13的球头131从第二球窝16内滑出,并随连接件11转动而滑入至第一球窝14内,使得连接件11重新保持在第一位置;如此,可以通过球头柱塞13与第二球窝16的配合限定出连接件11转动的极限位置,确保载物篮12能够转动合适的倾斜角度,避免载物篮12倾斜角度过大。
参照图2至图3所示,安装件1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01及自所述第一基板101向前侧凸出的铰支座102;连接件11包括第二基板111及自所述第二基板111向后侧凸出的尔板112,所述第二基板111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于所述载物篮12,所述尔板112通过铰接轴113与所述铰支座102可枢转连接。
也就是说,通过尔板112和铰支座102可枢转连接可以使得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11相对转动,而第二基板111与载物篮12固定连接,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基板101可以通过紧固件等固定至车体,如此,当第二基板111相对于第二基板111转动时,则载物篮12即可随第二基板111转动,进而实现载物篮12状态的改变,其结构简单,连接牢固可靠。
更为具体的,第一基板101上向前侧凸出形成有球窝安装座103,所述第一球窝14和第二球窝16安装设置于所述球窝安装座103的同一个侧面。第二基板111上向后侧凸出形成有柱塞安装座114,所述球头柱塞13安装于所述柱塞安装座114上并抵接于所述第一球窝14内。
由此,通过在球头安装座的同一个侧面安装第一球窝14和第二球窝16,在柱塞安装座114上安装球头柱塞13,如此,方便于球头柱塞13与第一球窝14或第二球窝16配合,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有利的,球窝安装座103具有两个相背的侧面,每个所述侧面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球窝14和一个所述第二球窝16;柱塞安装座114为两个,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114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柱塞安装座114上设置一个所述球头柱塞13。
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114中的一个上的所述球头柱塞13与两个所述侧面上的一个上的所述第一球窝14相抵接,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114中的另一个上的所述球头柱塞13与两个所述侧面上的另一个上的所述第一球窝14相抵接。
也就是说,球窝安装座103位于两个柱塞安装座114之间,并且球窝安装座103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一个第一球窝14和第二球窝16,每个柱塞安装座114上分别设有一个球头柱塞13,如此,每个球头柱塞13可以球窝安装座103上临近的一个侧面上第一球窝14和第二球窝16配合,由此,可以确保连接件11转动更加可靠,载物篮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更加稳定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5可采用为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11相抵,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件10相抵。如此,当连接件11相对于安装件1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时,该压缩弹簧即可被压缩,而当被载对象被取出时,该压缩弹簧恢复形变即可推动连接件11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以此确保该限重车篮使用性能更加可靠。
参照图8至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适用于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安装件20、连接件21、载物篮22、引导机构及弹性件25。
具体的,安装件20适于安装至车体,例如该安装件20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车体安装固定。示例性的,安装件20可以安装于例如自行车、电单车的车头架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安装件20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例如还可以安装于车尾等位置。
载物篮22设置于所述连接件21上,例如该载物篮22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与连接件21连接固定,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载物篮22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与连接件21连接,例如焊接、挂接等连接方式。
连接件21与安装件20可活动连接,也就是说,该连接件21可以相对于安装件20运动,由于载物篮22设置于所述连接件21上,所以,当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运动时,则载物篮22也连接件21运动,也即是,该载物篮22是通过连接件21活动连接至安装件20。
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之间,用以在所述载物篮22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21相对于所述安装件20从所述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22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也就是说,在载物篮22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该引导机构可以引导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且限定了连接件2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运动轨迹为先向下移动再旋转。而当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则载物篮22随连接件21运动,进而从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12至图13所示)转换为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14至图15所示)。
弹性件25设置于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之间,用以驱动所述连接件21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22恢复至第一状态。
换言之,弹性件25连接在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之间,该弹性件25提供的弹性作用力的方向与载物篮22受到压力的方向相反,例如弹性件25提供的弹性作用力向上,而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的方向向下,当载物篮22处于空载时,利用该弹性件25提供的弹性作用力可以支撑该连接件21静止在第一位置,当载物篮22中放入被载对象时,弹性件25产生进一步的形变。
如果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例如该载物篮22放置被载对象的重量较小,此时,弹性件25产生的形变量较小,引导机构只能引导连接件21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但不能相对于安装件20发生转动。在此情况下,载物篮22则仅仅是随连接件21向下移动一定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
而如果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例如载物篮22内放置的被载对象过重时,则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弹性件25的形变量较大,引导机构能够引导连接件21先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相对于安装件20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二位置。在此情况下,载物篮22则是随连接件21先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发生转动。
当载物篮22仅仅是随连接件21向下移动一定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时,由于该载物篮22并不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该载物篮22依然能过可靠的装载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而当载物篮22随连接件21先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发生转动时,由于载物篮22发生转动在会造成载物篮22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载物篮22倾斜(如图14至图15所示),则明显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在发现载物篮22倾斜时,则能够获知该载物篮22无法承受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可以理解的是,当被载对象从载物篮22中取出,则弹性件25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连接件21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并且,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时的运动轨迹刚好与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的运动轨迹相反,也即是,先旋转再沿竖向向上的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当载物篮22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机构可以引导连接件21自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当载物篮22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22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22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12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载物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此外,利用引导机构可以确保连接件21能够更加可靠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如此,可以使得限重车篮使用性能可靠、稳定。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25可以采用拉簧,在载物篮22处于空载时,拉簧提供向上的拉力迫使连接件21处于第一位置,对应的,载物篮22处于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12至图13所示)。当载物篮22中放置被载对象,且载物篮22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则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先向下移动再转动,对应的,拉簧进一步被拉长,载物篮22由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14至图15所示)。当载物篮22中被载对象被取出,则拉簧缩短恢复至原来的长度,进而迫使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从第二位置先转动再向上滑动至第一位置,对应的,载物篮22则恢复至第一种状态。如此,利用拉簧提供的拉力能够承载一定重量的被载对象,同时,可以使得连接件21能够顺利可靠地恢复至第一位置,确保限重车篮使用性能更加可靠。
参照图9至图15所示,引导机构可以包括第一滑动销23及第二滑动销24,其中,第一滑动销23设置于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中的一个上,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销23滑动配合的直线孔H20。
第二滑动销24设置于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中的一个上且远离所述第一滑动销23,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销24滑动配合的弯曲孔H21,所述弯曲孔H21包括直线段H211及弧线段H212。
当所述载物篮22受到压力大于所述预定值时,所述第一滑动销23在所述直线孔H20内向下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销24在所述直线段H211内向下滑动进入所述弧线段H212内并在所述弧线段H212内滑动。
具体而言,如果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弹性件25产生的形变量较小,则第二滑动销24只能在弯曲孔H21的直线段H211内向下滑动较小的距离而不能进入至弧形段内,对应的,连接件21只是向下滑动一定距离,但不能相对于安装件20发生转动,如此,即可实现载物篮22仅仅是随连接件21向下滑动一定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
而如果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弹性件25的形变量较大,则第二滑动销24能够在弯曲孔H21的直线段H211内向下滑动较大的距离并进入至弧形段内,对应的,连接件21先向下滑动一定距离,并且,在第二滑动销24进入至弧形段时,开始相对于安装件20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二位置,在连接件21转动时,则第二滑动销24在弧形段内滑动,如此,即可实现载物篮22是随连接件21先向下滑动一定距离,然后发生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被载对象从载物篮22中取出,则弹性件25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连接件21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时,第一滑动销23向上滑动,第二滑动销24先在弧形段内滑动至直线段H211,再在直线段H211内向上滑动。
简言之,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滑动销23与直线孔H20滑动配合以及第二滑动销24与弯曲孔H21中的直线段H211滑动配合,可以使得在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较小时,载物篮22有且只能随连接件21向下滑动一定距离而不能发生转动,进而确保载物篮22不影响装载性能。并且,采用第二滑动销24与弯曲孔H21中的弧形段配合,可以使得在载物篮22受到的压力较大时,载物篮22能随连接件21先向下滑动一定距离再发生转动,进而使得载物篮22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倾斜),可以起到良好提示作用,以提示使用者载物篮22不能承载当前重量的物品。此外,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与弹性件25配合,能够使得连接件21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顺利可靠的运动,限重车篮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有利的,当连接件2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滑动销24抵靠于所述直线段H211的上端,当连接件21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滑动销24抵靠于所述弧形段远离所述直线段H211的一端,如此,利用弯曲孔H21的两端作为限位,可以将连接件21可靠地限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更为有利的,直线段H211的长度与所述直线孔H20的长度相等,所述弧线段H212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滑动销23在所述直线孔H20内向下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的轴线上。
由此,当连接件2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滑动销23抵靠于所述直线孔H20的上端,第二滑动销24抵靠于所述弯曲孔H21的直线段H211的上端,而当连接件21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滑动销23抵靠在直线孔H20的下端,第二滑动销24抵靠于所述弧形段远离所述直线段H211的一端。并且,第二滑动销24是以抵靠直线孔H20下端时的第一滑动销23的轴线为中心在弧形段内滑动,如此,可以使得连接件2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更加顺利可靠。
进一步的,直线孔H20位于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中的一个的上部,所述弯曲孔H21位于所述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中的一个的下部。如此,便于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转动后使得载物篮22形成倾斜状态。
参照图10至图11所示,安装件2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201、第一侧板202及第二侧板203,其中,第一侧板202和第二侧板20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01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连接件21包括第二连接板211、第三侧板212及第四侧板213,所述第二连接板21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01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11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第三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3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第一销孔H22,两个所述第一销孔H22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一滑动销23;所述直线孔H20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线孔H2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202和第二侧板203的上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销23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线孔H20滑动配合。
第三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3的下部分别设有一第二销孔H23,两个所述第二销孔H23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二滑动销24;所述弯曲孔H21为两个,两个所述弯曲孔H2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202和第二侧边的下部,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销24分别与两个所述弯曲孔H21滑动配合。
也就是说,安装件20和连接件21均形成为U形结构,安装件20的第一侧板202与连接件21的第三侧板212上部之间,以及安装件20上的第二侧板203与连接件21上的第四侧板213上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滑动销23与直线孔H20滑动配合;而安装件20的第一侧板202与连接件21的第三侧板212下部之间,以及安装件20的第二侧板203与连接件21上的第四侧板213下部之间,均通过第二滑动销24与弯曲孔H21滑动配合,如此,可以确保连接件21相对于安装件20滑动及转动更加顺利可靠。
此外,第一连接板201方便与车体相连固定,第二连接板211方便与载物篮22连接固定,其固定牢固可靠。
参照图10至图11所示,第一侧板202和第二侧板203的上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一挂止部2021、2031,所述第三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3的下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二挂止部2121。
弹性件25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件25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02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2021和所述第三侧板212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2121上,两个所述弹性件25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二侧板203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2031和所述第四侧板213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2121上。
也就是说,在第一侧板202上的第一挂止部2021和第三侧板212上的第二挂止部2121之间,以及第二侧板203上的第一挂止部2031和第四侧板213上的第二挂止部2121之间,分别挂接一个弹性件25(如图11示例中,该弹性件25为拉簧),如此,可以利用两个弹性件25提供的弹性作用力使得连接件21能够顺利可靠地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其使用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该限重车篮还包括一连接架26,所述连接架26设置于所述安装件20上,以供与车体连接。如此,利用连接架26方便与车体连接,同时,可以确保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参照图16至图2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适用于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安装件30、连接件32、载物篮35、挂接件36、第一弹性件38及第二弹性件39。
具体的,安装件30适于安装至车体,例如该安装件30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车体安装固定。示例性的,安装件30可以安装于例如自行车、电单车的车头架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安装件30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例如还可以安装于车尾等位置。
载物篮35可枢转连接于所述连接件32上。
连接件32沿上下方向可移动设置于安装件30上,也就是说,该连接件32可以相对于安装件30上下移动,由于载物篮35可枢转连接在连接件32上,所以,当连接件32相对于安装件30上下移动时,则载物篮35也随连接件32上下移动。
挂接件36设置于所述安装件30上,该挂接件36用于与载物篮35相挂接。
第一弹性件38设置于所述安装件30和连接件32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连接件3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二弹性件39设置于所述载物篮35和连接件32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载物篮35正向转动,使得在所述连接件32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载物篮35与所述挂接件36挂接而形成第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常”指的是常态,即在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下,第一弹性件38提供的弹性作用力能够使得连接件3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由于第一位置高于第二位置,所以,第一弹性件38驱动连接件32向上移动。此外,由于载物篮35可枢转连接于连接件32,所以,载物篮35可以随连接件32运动而运动,则当第一弹性件38驱动连接件32向上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载物篮35也随之向上移动至第一位置。
对应的,在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下,第二弹性件39提供的弹性作用力能够使得载物篮35沿正向(例如顺时针)转动。并且,载物篮35沿正向旋转后能够与挂接件36相挂接进行形成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18至图19所示)。
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38和第二弹性件39均没有受到其他外力作用时,第一弹性件38可以使得载物篮35随连接件32一同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第二弹性件39可以使得载物篮35正向转动进而与挂接件36保持挂接,此时,载物篮35位于第一位置并处于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
当所述载物篮35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连接件32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35与所述挂接件36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所述连接件32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20至图21所示)。
在具体应用中,当载物篮35中放置被载对象时,载物篮35受到向下的压力,则第一弹性件38被向下拉长变形,此时,载物篮35向下移动。
如果载物篮35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例如该载物篮35放置被载对象的重量较小,此时,第一弹性件38被拉长产生的变形量较小,载物篮35只能向下移动相对较小的距离,但仍然能够保持挂接件36相挂接,因此,不能发生转动,从而保持在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
而如果载物篮35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例如载物篮35内放置的被载对象过重时,则在该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弹性件38被拉长而产生的形变量较大,此时,载物篮35先向下移动相对较大的距离,即移动至第二位置,进而与挂接件36脱离。载物篮35与挂接件36脱离之后,由于载物篮35与连接件32是可枢转连接的,所以,载物篮35在上述压力作用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再相对于连接件32发生反向(例如逆时针)转动至一极限位置,进而形成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
当载物篮35仅仅是随连接件32向下移动较小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时,该载物篮35保持在第一状态,并不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该载物篮35依然能过可靠的装载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而当载物篮35随连接件32先向下移动较大距离至第二位置,然后发生反向转动时,由于载物篮35发生转动会造成载物篮35的状态自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例如载物篮35倾斜,则明显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在发现载物篮35倾斜时,则能够获知该载物篮35无法承受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可以理解的是,当被载对象从载物篮35中取出,则第一弹性件38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载物篮35随连接件32向上运动,且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并且,第二弹性件39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载物篮3530反向转动而重新与挂接件36挂接而恢复至第一状态。
根据实施例提供的限重车篮,当载物篮35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连接件32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载物篮35与挂接件36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连接件32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也就是说,当载物篮35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35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35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12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载物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此外,利用第二弹性件39推动载物篮35正向转动,可以确保载物篮35能够可靠地与挂接件36重新挂接,进而恢复至第一状态,如此,可以确保该限重车篮使用性能更加可靠、稳定。
参照图17至23所示,安装件30可以包括背靠件301及延伸件302,其中,背靠件301位于所述载物篮35的后侧,所述连接件32沿竖向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靠件301上。
延伸件302设置于所述背靠件301上且位于所述连接件32的上方,所述延伸件302具有一向所述载物篮35所在的一侧延伸的延伸端D1,所述挂接件36设置于所述延伸端D1。
也就是说,载物篮35与背靠件301前后相对设置,并且载物篮35通过连接件32与背靠件301连接,该连接件32可以相对于背靠件301上下运动进而带动载物篮35上下运动。而延伸件302设置背靠件301上,挂接件36安装于延伸件302的延伸端D1D1。例如在图17示例中,延伸件302设置于背靠件301的上端,而连接件32可滑动设置于背靠件301的下端。
由此,一方面,利用背靠件301方便与车体连接固定,以及连接件32与安装件30之间的滑动连接,另一方面,当载物篮35反向转动时,更容易与挂接件36实现挂接,再一方面,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结构稳固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延伸件302与背靠件301可以一体式结构(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构件,并通过紧固件连接。
参照图22至图23所示,有利的,挂接件36形成为一块体,所述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延伸端D1,且被构造成能够被正向转动的所述载物篮35的顶部推动而从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收合位置转动,以使所述载物篮35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并在所述载物篮35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之后,能够从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以挡止在所述载物篮35的顶部前侧。
也就是说,块体是可以相对于延伸端D1枢转,在图22示例中,该块体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且能够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转动。
当载物篮35随连接件32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并且在第二弹性件39的作用下正向转动时,该载物篮35正向转动至一定角度时,载物篮35的顶部即可触碰到延伸端D1的块体,在图22及图23示例中,载物篮35的后侧壁上沿触碰块体。此时,载物篮35的后侧壁位于块体的前侧,随着载物篮35的继续正向转动,则该载物篮35的后侧壁上沿推动块体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转动,直至该载物篮35的后侧壁越过块体而转动至块体的后侧。随后,该块体能够从收合位置返回至展开位置,当块体返回至展开位置时,则块体位于载物篮35的后侧壁的前侧,进而限制载物篮35反向转动,使得载物篮35保持在第一状态。
由此,利用可以枢转的块体与载物篮35配合,可以实现在取出被载对象后,载物篮35能够自动与块体重新挂接,使得载物篮35快速恢复至第一状态,其结构简单,载物篮35与块体挂接稳定可靠。
参照图17至图23所示,延伸件302可以包括顶壁3021、第一侧壁3022、第二侧壁3023及端壁3024,所述第一侧壁3022和第二侧壁3023分别从所述顶壁3021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端壁3024从所述顶壁3021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块体通过一销轴37可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3022部和第二侧壁3023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端壁3024的后侧。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端壁3024相抵,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收合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顶壁3021相抵。
也就是说,第一侧壁3022和第二侧壁3023分别位于顶壁3021的左右两侧,而端壁3024位于顶壁3021的前侧,销轴37沿左右方向延伸,块体绕该销轴37的轴线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转动。并且,块体只能在端壁3024和顶壁3021之间转动,也即是,端壁3024限定出展开位置,而顶壁3021限定出收合位置,在图19示例中,在展开位置时,该块体与端壁3024抵靠,且大体保持竖直状态,而在收合位置时,该块体贴合在顶壁3021上,且大体保持水平状态。
本实施例中,延伸件302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块体与延伸件302的延伸端D1枢转连接,同时,利用端壁3024和顶壁3021即可限定出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其结构简单。此外,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能够可靠地转动,确保块体能够与载物篮35快速挂接。
在一个示例中,块体在自身重力下可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没有其他外力作用下,该块体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保持在展开位置,例如该块体的一端通过销轴37可枢转连接在第一侧壁3022和第二侧壁3023之间,则块体的另一端的重力使得该块体转动至竖立状态,进而保持在展开位置。
由此,当载物篮35正向转动推动该块体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运动时,载物篮35的后侧壁越过块体而转动至块体的后侧之后,由于载物篮35位于块体后侧,所以,该块体即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能够从收合位置重新返回至展开位置,其结构简单,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自如,且容易被载物篮35推动而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运动。
在另一个示例中,块体和所述延伸端D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迫使所述块体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利用复位弹簧提供的作用力迫使该块体从收合位置返回至展开位置,示例性的,复位弹簧套设于销轴37上,且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延伸端D1相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块体相连。
由此,当载物篮35正向转动推动该块体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运动时,该复位弹簧发生扭转变形,而载物篮35的后侧壁越过块体而转动至块体的后侧之后,由于载物篮35位于块体后侧,没有对块体产生限制,所以,复位扭簧恢复形变,进而迫使块体从收合位置重新返回至展开位置,其结构简单,并且利用复位弹簧可以使得能够快速可靠地返回至展开位置,进而确保载物篮35与块体重新挂接更加顺利可靠。
参照图17至图21所示,背靠件30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腔体3011,所述背靠件301朝向所述载物篮35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中空腔体3011相连通的避空孔3012,所述避空孔3012沿上下方向延伸。中空腔体3011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块33,所述连接件32穿过所述避空孔3012与所述滑块33相连。
也就是说,背靠件301为中空结构,滑块33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背靠件301内,而连接件32与滑块33连接,可以与滑块33一同上下运动,如此,即可通过连接件32带动载物篮3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结构简单,运动顺利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件38可以采用拉簧,所述中空腔体3011的上部设有一上挂止件31,所述滑块33上设有一下挂止件34,所述拉簧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3011内,且所述拉簧的一端挂接于所述上挂止件31上,所述拉簧的下端挂接于所述下挂止件34上。
也就是说,拉簧设置于背靠件301内部且挂接在上挂止件31和下挂止件34之间,如此,当载物篮35内放置被载对象时,连接件32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滑块33向下滑动,滑块33再进一步将拉簧向下拉长,而当被载对象被取出时,利用拉簧能够顺利驱动滑块33向上滑动而使得连接件32恢复至第一位置,其结构简单紧凑,布置合理,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示例性的,上挂止件31为一横杆,该横杆沿左右方向架设在中空腔体3011的上端,下挂止件34为挂环,该挂环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滑块33上,拉簧的一端挂接在横杆上,另一端挂接在挂环上,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参照图17至图21所示,连接件32包括基座321及连接座322,其中,基座321的后端穿过所述避空孔3012与所述滑块33相连;连接座322通过一枢转轴323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基座321,所述枢转轴323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载物篮35固定于所述连接座322上。
第二弹性件39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枢转轴323上,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321相连,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322相连。
换言之,该连接件32主要由基座321和连接座322组成,连接座322和基座321通过枢转轴323可枢转连接,在图17示例中,枢转轴323沿左右方向延伸。载物篮35连接于连接座322上,基座321连接于滑块33上,扭簧设置于连接座322和基座321之间。
当载物篮35内放置被载对象,且载物篮35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拉簧被拉长,载物篮35随连接件32下降后,再随连接座322相对基座321反向旋转,扭簧发生扭转形变,载物篮35旋转后呈第二状态;而当被载对象被取出时,拉簧恢复形变,载物篮35随连接件32上升至第一位置后,扭簧恢复形变,载物篮35正向旋转,并重新与挂接件36挂接以恢复至第一状态。
本实施例中,利用连接座322与基座321之间枢转连接,可以使得载物篮35能够随连接座322可靠的旋转,同时,结构简单,可靠性更高,装配简单方便。此外,利用扭簧驱动载物篮35正向旋转,其旋转更加顺利可靠。
进一步的,基座321上形成一限制所述连接座322转动角度的限位部3211。也就是说,利用限位部3211可以限制连接座322反向旋转时极限位置,如此,确保载物篮35能够反向旋转合适的倾斜角度,避免载物篮35倾斜角度过大。
示例性的,连接座322包括连接板3221、形成于所述连接板3221上的倒钩部3222,及形成于所述连接板3221下端的承托部3223,所述连接板3221的后表面形成有枢接部3224,所述枢接部3224通过所述枢转轴323与所述基座321可枢转连接,所述倒钩部3222与所述载物篮35的后侧壁上沿卡接配合,所述承托部3223向前侧延伸并支撑于所述载物篮35底部,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有利的,限位部3211自所述基座321向前侧延伸并位于所述承托部3223的下方,如此,在载物篮35反向旋转至一定角度位置时,承托部3223与限位部3211相抵,进而限制载物篮35继续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可以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车体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限重车篮,所述限重车篮的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限重车篮,因此,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件,适于安装至车体;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活动连接;
载物篮,所述载物篮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
限重机构,所述限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件之间,且被构造成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以及,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的压力消失时,迫使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重机构包括:
球头柱塞,所述球头柱塞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上;
第一球窝,所述第一球窝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上,且所述第一球窝与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抵持于所述第一球窝内;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球头自所述第一球窝内滑出,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所述连接件之间,用以驱动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恢复至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重机构还包括第二球窝,所述第二球窝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所述另一个上,且当所述连接件自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球头自所述第一球窝滑出并随所述连接件转动而滚动至所述第二球窝并抵接于所述第二球窝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基板及自所述第一基板向前侧凸出的铰支座;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基板及自所述第二基板向后侧凸出的尔板,所述第二基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于所述载物篮,所述尔板通过铰接轴与所述铰支座可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向前侧凸出形成有球窝安装座,所述第一球窝和第二球窝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球窝安装座的同一个侧面;
所述第二基板上向后侧凸出形成有柱塞安装座,所述球头柱塞安装于所述柱塞安装座上并抵接于所述第一球窝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窝安装座具有两个相背的侧面,每个所述侧面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球窝和一个所述第二球窝;
所述柱塞安装座为两个,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柱塞安装座上设置一个所述球头柱塞;
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中的一个上的所述球头柱塞与两个所述侧面上的一个上的所述第一球窝相抵接,两个所述柱塞安装座中的另一个上的所述球头柱塞与两个所述侧面上的另一个上的所述第一球窝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相抵,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件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重机构包括:
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之间,用以在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安装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之间,用以驱动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恢复至第一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包括:
第一滑动销,所述第一滑动销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销滑动配合的直线孔;
第二滑动销,所述第二滑动销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上且远离所述第一滑动销,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销滑动配合的弯曲孔,所述弯曲孔包括直线段及弧线段;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所述预定值时,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直线孔内向下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销在所述直线段内向下滑动进入所述弧线段内并在所述弧线段内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的长度与所述直线孔的长度相等,所述弧线段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直线孔内向下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的轴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孔位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的上部,所述弯曲孔位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中的一个的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第一销孔,两个所述第一销孔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一滑动销;所述直线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线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销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线孔滑动配合;
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下部分别设有一第二销孔,两个所述第二销孔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二滑动销;所述弯曲孔为两个,两个所述弯曲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边的下部,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销分别与两个所述弯曲孔滑动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一挂止部,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下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二挂止部;
所述弹性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件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和所述第三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两个所述弹性件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和所述第四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上,以供与车体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重机构包括:
挂接件,所述挂接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和连接件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连接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载物篮和连接件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载物篮正向转动,使得在所述连接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载物篮与所述挂接件挂接而形成第一状态;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与所述挂接件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所述连接件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
背靠件,所述背靠件位于所述载物篮的后侧,所述连接件沿竖向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靠件上;
延伸件,所述延伸件设置于所述背靠件上且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上方,所述延伸件具有一向所述载物篮所在的一侧延伸的延伸端,所述挂接件设置于所述延伸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件形成为一块体,所述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延伸端,且被构造成能够被正向转动的所述载物篮的顶部推动而从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收合位置转动,以使所述载物篮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并在所述载物篮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之后,能够从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以挡止在所述载物篮的顶部前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件包括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端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从所述顶壁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端壁从所述顶壁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
所述块体通过一销轴可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端壁的后侧;
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端壁相抵,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收合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顶壁相抵。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在自身重力下可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和所述延伸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迫使所述块体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腔体,所述背靠件朝向所述载物篮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的避空孔,所述避空孔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中空腔体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块,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避空孔与所述滑块相连。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拉簧,所述中空腔体的上部设有一上挂止件,所述滑块上设有一下挂止件,所述拉簧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内,且所述拉簧的一端挂接于所述上挂止件上,所述拉簧的下端挂接于所述下挂止件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后端穿过所述避空孔与所述滑块相连;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枢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载物篮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
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相连。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限重车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形成一限制所述连接座转动角度的限位部。
2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如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限重车篮,所述限重车篮的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车体相连。
CN201721181952.3U 2017-09-13 2017-09-13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Active CN207657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81952.3U CN207657947U (zh) 2017-09-13 2017-09-13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81952.3U CN207657947U (zh) 2017-09-13 2017-09-13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57947U true CN207657947U (zh) 2018-07-27

Family

ID=62935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81952.3U Active CN207657947U (zh) 2017-09-13 2017-09-13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579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2679A (zh) * 2017-09-13 2018-02-06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2679A (zh) * 2017-09-13 2018-02-06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193313A1 (en) Foldable bicycle
JP4141864B2 (ja) 自立式手動昇降スクリーン
CN103358967B (zh) 可伸展杯架
US20180134229A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bike-carrying rack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20227217A1 (en) Hinge device for rotatable members
CN203257173U (zh) 帐篷顶部展收控制结构
US20080087790A1 (en) Brace stand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 using the same
CN105408192B (zh) 用于自行车或摩托车的鞍座
CN203344980U (zh) 置球车结构
CN207657947U (zh)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04334055A (zh) 弹性椅
CN209191753U (zh) 手柄集成的吊架以及车辆
US20190135371A1 (en) Folding mechanism, scooter using the same, folding and locking methods thereof
CN207657946U (zh) 安全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6959126U (zh) 可折叠式电暖气
CN201834093U (zh) 一种双脚柱停车架
CN114123020A (zh) 电线支架
CN203211473U (zh) 一种自行车锁框折叠脚踏
CN107662679A (zh) 限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9072563U (zh) 减震车载手机支架
CN207257851U (zh) 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2911657U (zh) 车载仪器夹
CN202126562U (zh) 一种具有支架功能的一体化投影机底座结构
CN205952212U (zh) 一种用于车轮的限位结构
CN205632853U (zh) 用于滑板车的快速折叠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3

Address after: 518000 1701-1708, 1801-1806, block D, building 1, Chuangzhi Yuncheng bid section 1, Liuxian Avenue,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Yu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Yue Meilin Central Plaza, Kang Roa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rth District), 2nd floor 204, 205, 206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XTOOL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