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全车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安全车篮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车篮,包括:
安装架,
承托件,所述承托件沿上下方向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
载物篮,所述载物篮的底部可枢转连接于所述承托件上;
挂接件,所述挂接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和承托件之间,且常驱动所述承托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载物篮和承托件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载物篮正向转动,以使在所述承托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载物篮与所述挂接件挂接而形成第一状态;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承托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与所述挂接件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所述承托件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车篮,当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承托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载物篮与挂接件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承托件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也就是说,当载物篮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车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安全车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架包括:
背靠件,所述背靠件位于所述载物篮的后侧,所述承托件沿竖向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靠件上;
延伸件,所述延伸件设置于所述背靠件上且位于所述承托件的上方,所述延伸件具有一向所述载物篮所在的一侧延伸的延伸端,所述挂接件设置于所述延伸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挂接件形成为一块体,所述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延伸端,且被构造成能够被正向转动的所述载物篮的顶部推动而从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收合位置转动,以使所述载物篮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并在所述载物篮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之后,能够从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以挡止在所述载物篮的顶部前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延伸件包括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端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从所述顶壁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端壁从所述顶壁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
所述块体通过一销轴可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端壁的后侧;
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端壁相抵,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收合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顶壁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块体在自身重力下可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块体和所述延伸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迫使所述块体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背靠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腔体,所述背靠件朝向所述载物篮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的避空孔,所述避空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中空腔体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块,所述承托件穿过所述避空孔与所述滑块相连;
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拉簧,所述中空腔体的上部设有一上挂止件,所述滑块上设有一下挂止件,所述拉簧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内,且所述拉簧的一端挂接于所述上挂止件上,所述拉簧的下端挂接于所述下挂止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托件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后端穿过所述避空孔与所述滑块相连;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枢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载物篮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
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车篮连接座相连。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
车体;
如上所述的安全车篮,所述安全车篮的所述安装架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的安全车篮,因此,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车篮。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车篮,适用于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安装架10、承托件20、载物篮30、挂接件40、第一弹性件50及第二弹性件60。
具体的,安装架10适于安装固定至车体上,例如该安装架10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车体安装固定。示例性的,安装架10可以安装于例如自行车、电单车的车头架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安装架10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例如还可以安装于车尾等位置。
载物篮30的底部可枢转连接于所述承托件20上。
承托件20沿上下方向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10上,也就是说,该承托件20可以相对于安装架10上下移动,由于载物篮30可枢转连接在所述承托件20上,所以,当承托件20相对于安装架10上下移动时,则载物篮30也随承托件20上下移动。
挂接件40设置于所述安装架10上,该挂接件40用于与载物篮30相挂接。
第一弹性件50设置于所述安装架10和承托件20之间,且常驱动所述承托件2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二弹性件60设置于所述载物篮30和承托件20之间,且常驱动所述载物篮30正向转动,以使在所述承托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载物篮30与所述挂接件40挂接而形成第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常”指的是常态,即在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下,第一弹性件50提供的弹性作用力能够使得承托件2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由于第一位置高于第二位置,所以,第一弹性件50驱动承托件20向上移动。此外,由于载物篮30可枢转连接于承托件20,所以,载物蓝30可以随承托件20运动而运动,则当第一弹性件50驱动承托件20向上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载物篮30也随之向上移动至第一位置。
对应的,在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下,第二弹性件60提供的弹性作用力能够使得载物篮30沿正向(例如顺时针)转动。并且,载物篮30沿正向旋转后能够与挂接件40相挂接进行形成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3至图4所示)。
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50和第二弹性件60均没有受到其他外力作用时,第一弹性件50可以使得载物篮30随承托件20一同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第二弹性件60可以使得载物篮30正向转动进而与挂接件40保持挂接,此时,载物篮30位于第一位置并处于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
当所述载物篮30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承托件20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30与所述挂接件40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所述承托件20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5至图6所示)。
在具体应用中,当载物篮30中放置被载对象时,载物篮30受到向下的压力,则第一弹性件50被向下拉长变形,此时,载物篮30向下移动。
如果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例如该载物篮30放置被载对象的重量较小,此时,第一弹性件50被拉长产生的变形量较小,载物篮30只能向下移动相对较小的距离,但仍然能够保持挂接件40相挂接,因此,不能发生转动,从而保持在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
而如果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例如载物篮30内放置的被载对象过重时,则在该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弹性件50被拉长而产生的形变量较大,此时,载物篮30先向下移动相对较大的距离,即移动至第二位置,进而与挂接件40脱离。载物篮30与挂接件40脱离之后,由于载物篮30与承托件20是可枢转连接的,所以,载物篮30在上述压力作用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再相对于承托件20发生反向(例如逆时针)转动至一极限位置,进而形成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
当载物篮30仅仅是随承托件20向下移动较小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时,该载物篮30保持在第一状态,并不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该载物篮30依然能过可靠的装载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而当载物篮30随承托件20先向下移动较大距离至第二位置,然后发生反向转动时,由于载物篮30发生转动会造成载物篮30的状态自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例如载物篮30倾斜,则明显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在发现载物篮30倾斜时,则能够获知该载物篮30无法承受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可以理解的是,当被载对象从载物篮30中取出,则第一弹性件50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载物篮30随承托件20向上运动,且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并且,第二弹性件60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载物篮30反向转动而重新与挂接件40挂接而恢复至第一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车篮,当载物篮30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承托件20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使得载物篮30与挂接件40脱离,并且在脱离后相对于承托件20反向转动而形成第二状态,也就是说,当载物篮30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30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30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30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车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参照图3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
也就是说,当载物篮30受到压力小于预定值时,该载物篮30是处于水平状态的,进而确保该载物篮30可靠的装载性能,而当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该载物篮30由水平状态转换为倾斜状态,如此,在倾斜状态下的载物篮30能够具有更好的主动引导提示作用,避免使用者继续将过重的被载对象放入载物篮30。
参照图2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0包括背靠件101及延伸件102,其中,背靠件101位于所述载物篮30的后侧,所述承托件20沿竖向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靠件101上。
延伸件102设置于所述背靠件101上且位于所述承托件20的上方,所述延伸件102具有一向所述载物篮30所在的一侧延伸的延伸端D1,所述挂接件40设置于所述延伸端D1。
也就是说,载物篮30与背靠件101前后相对设置,并且载物篮30通过承托件20与背靠件101连接,该承托件20可以相对于背靠件101上下运动进而带动载物篮30上下运动。而延伸件102设置背靠件101上,挂接件40安装于延伸件102的延伸端D1。例如在图2示例中,延伸件102设置于背靠件101的上端,而承托件20可滑动设置于背靠件101的下端。
由此,一方面,利用背靠件101方便与车体连接固定,以及承托件20与安装架10之间的滑动连接,另一方面,当载物篮30反向转动时,更容易与挂接件40实现挂接,再一方面,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结构稳固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延伸件102与背靠件101可以一体式结构(如图2所示),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构件,并通过紧固件连接。
参照图2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挂接件40形成为一块体,所述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延伸端D1,且被构造成能够被反向转动的所述载物篮30的顶部推动而从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收合位置转动,以使所述载物篮30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并在所述载物篮30的顶部转动至所述块体后方之后,能够从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以挡止在所述载物篮30的顶部前侧。
也就是说,块体是可以相对于延伸端D1枢转,在图7示例中,该块体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且能够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转动。
当载物篮30随承托件20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并且在第二弹性件60的作用下正向转动时,该载物篮30正向转动至一定角度时,载物篮30的顶部即可触碰到延伸端D1的块体,在图7及图8示例中,载物篮30的后侧壁上沿触碰块体。此时,载物篮30的后侧壁位于块体的前侧,随着载物篮30的继续正向转动,则该载物篮30的后侧壁上沿推动块体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转动,直至该载物篮30的后侧壁越过块体而转动至块体的后侧。随后,该块体能够从收合位置返回至展开位置,当块体返回至展开位置时,则块体位于载物篮30的后侧壁的前侧,进而限制载物篮30反向转动,使得载物篮30保持在第一状态。
由此,利用可以枢转的块体与载物篮30配合,可以实现在取出被载对象后,载物篮30能够自动与块体重新挂接,使得载物篮30快速恢复至第一状态,其结构简单,载物篮30与块体挂接稳定可靠。
参照图2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延伸件102包括顶壁1021、第一侧壁1022、第二侧壁1023及端壁1024,所述第一侧壁1022和第二侧壁1023分别从所述顶壁1021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端壁1024从所述顶壁1021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块体通过一销轴41可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022部和第二侧壁1023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端壁1024的后侧。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端壁1024相抵,当所述块体位于所述收合位置时,所述块体与所述顶壁1021相抵。
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022和第二侧壁1023分别位于顶壁1021的左右两侧,而端壁1024位于顶壁1021的前侧,销轴41沿左右方向延伸,块体绕该销轴41的轴线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转动。并且,块体只能在端壁1024和顶壁1021之间转动,也即是,端壁1024限定出展开位置,而顶壁1021限定出收合位置,在图4示例中,在展开位置时,该块体与端壁1024抵靠,且大体保持竖直状态,而在收合位置时,该块体贴合在顶壁1021上,且大体保持水平状态。
本实施例中,延伸件102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块体与延伸件102的延伸端D1枢转连接,同时,利用端壁1024和顶壁1021即可限定出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其结构简单。此外,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能够可靠地转动,确保块体能够与载物篮30快速挂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块体在自身重力下可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没有其他外力作用下,该块体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保持在展开位置,例如该块体的一端通过销轴41可枢转连接在第一侧壁1022和第二侧壁1023之间,则块体的另一端的重力使得该块体转动至竖立状态,进而保持在展开位置。
由此,当载物篮30正向转动推动该块体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运动时,载物篮30的后侧壁越过块体而转动至块体的后侧之后,由于载物篮30位于块体后侧,所以,该块体即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能够从收合位置重新返回至展开位置,其结构简单,块体在展开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自如,且容易被载物篮30推动而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块体和所述延伸端D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迫使所述块体自所述收合位置复位至所述展开位置。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利用复位弹簧提供的作用力迫使该块体从收合位置返回至展开位置,示例性的,复位弹簧套设于销轴41上,且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延伸端D1相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块体相连。
由此,当载物篮30正向转动推动该块体从展开位置向收合位置运动时,该复位弹簧发生扭转变形,而载物篮30的后侧壁越过块体而转动至块体的后侧之后,由于载物篮30位于块体后侧,没有对块体产生限制,所以,复位扭簧恢复形变,进而迫使块体从收合位置重新返回至展开位置,其结构简单,并且利用复位弹簧可以使得能够快速可靠地返回至展开位置,进而确保载物篮30与块体重新挂接更加顺利可靠。
参照图2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背靠件10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腔体1011,所述背靠件101朝向所述载物篮30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中空腔体1011相连通的避空孔1012,所述避空孔1012沿上下方向延伸。中空腔体1011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块21,所述承托件20穿过所述避空孔1012与所述滑块21相连。
也就是说,背靠件101为中空结构,滑块21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背靠件101内,而承托件20与滑块21连接,可以与滑块21一同上下运动,如此,即可通过承托件20带动载物篮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结构简单,运动顺利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弹性件50为拉簧,所述中空腔体1011的上部设有一上挂止件11,所述滑块21上设有一下挂止件22,所述拉簧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1011内,且所述拉簧的一端挂接于所述上挂止件11上,所述拉簧的下端挂接于所述下挂止件22上。
也就是说,拉簧设置于背靠件101内部且挂接在上挂止件11和下挂止件22之间,如此,当载物篮30内放置被载对象时,承托件20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滑块21向下滑动,滑块21再进一步将拉簧向下拉长,而当被载对象被取出时,利用拉簧能够顺利驱动滑块21向上滑动而使得承托件20恢复至第一位置,其结构简单紧凑,布置合理,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示例性的,上挂止件11为一横杆,该横杆沿左右方向架设在中空腔体1011的上端,下挂止件22为挂环,该挂环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滑块21上,拉簧的一端挂接在横杆上,另一端挂接在挂环上,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参照图2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承托件20包括基座201及连接座202,其中,基座201的后端穿过所述避空孔1012与所述滑块21相连;连接座202通过一枢转轴203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基座201,所述枢转轴203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载物篮30固定于所述连接座202上。
第二弹性件60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枢转轴203上,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201相连,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车篮连接座202相连。
换言之,该承托件20主要由基座201和连接座202组成,连接座202和基座201通过枢转轴203可枢转连接,在图2示例中,枢转轴203沿左右方向延伸。载物篮30连接于连接座202上,基座201连接于滑块21上,扭簧设置于连接座202和基座201之间。
当载物篮30内放置被载对象,且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拉簧被拉长,载物篮30随承托件20下降后,再随连接座202相对基座201反向旋转,扭簧发生扭转形变,载物篮30旋转后呈第二状态;而当被载对象被取出时,拉簧恢复形变,载物篮30随承托件20上升至第一位置后,扭簧恢复形变,载物篮30正向旋转,并重新与挂接件40挂接以恢复至第一状态。
本实施例中,利用连接座202与基座201之间枢转连接,可以使得载物篮30能够随连接座202可靠的旋转,同时,结构简单,可靠性更高,装配简单方便。此外,利用扭簧驱动载物篮30正向旋转,其旋转更加顺利可靠。
有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基座201上形成一限制所述连接座202转动角度的限位部2011。也就是说,利用限位部2011可以限制连接座202反向旋转时极限位置,如此,确保载物篮30能够反向旋转合适的倾斜角度,避免载物篮30倾斜角度过大。
示例性的,连接座202包括连接板2021、形成于所述连接板2021上的倒钩部2022,及形成于所述连接板2021下端的承托部2023,所述连接板2021的后表面形成有枢接部2024,所述枢接部2024通过所述枢转轴203与所述基座201可枢转连接,所述倒钩部2022与所述载物篮30的后侧壁上沿卡接配合,所述承托部2023向前侧延伸并支撑于所述载物篮30底部,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更为有利的,限位部2011自所述基座201向前侧延伸并位于所述承托部2023的下方,如此,在载物篮30反向旋转至一定角度位置时,承托部2023与限位部2011相抵,进而限制载物篮30继续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可以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车体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车篮,所述安全车篮的所述安装架10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的安全车篮,因此,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