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24590U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24590U
CN207624590U CN201721693662.7U CN201721693662U CN207624590U CN 207624590 U CN207624590 U CN 207624590U CN 201721693662 U CN201721693662 U CN 201721693662U CN 207624590 U CN207624590 U CN 207624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cap
switch module
press
key structure
flexibl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936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相林
陈海月
吴冬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WEIJI ZITONG Co Ltd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WEIJI ZITONG Co Ltd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WEIJI ZITONG Co Ltd,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KUNSHAN WEIJI ZIT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936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24590U/zh
Priority to TW106219321U priority patent/TWM561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24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245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括一壳体、一开关组件、一键帽以及一可挠组件;该壳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关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且偏离于该开口的一中心轴线;该键帽位于该开口内;该可挠组件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开关组件之间并分别抵靠该键帽与该开关组件,且该可挠组件适于受到该键帽的挤压而变形并触发该开关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可挠组件受到键帽的挤压将施于键帽上的力传递至可挠组件所抵靠的开关组件,从而有效的触发开关组件。此外,由于可挠组件的变形,因此使用者按压键帽的触感及反馈感相对公知按键的设计会较为一致,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且特别涉及一种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携带式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笔记本型计算机或平板计算机等,已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种不同环境中。一般而言,携带式电子装置都具有实体的按键以提供基本的人机操作接口。由于携带式装置的外观设计或内部空间的限制,导致开关以偏离按键的中心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的设计中,由于开关偏离按键的中心,导致使用者在按键上不同的部位按压时,会得到不同的反馈触感。甚至按压按键部分位置时,无法触发开关,导致按键无功能。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可提供良好的按键反馈触感以及良好的触发性。
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包括一壳体、一开关组件、一键帽以及一可挠组件;该壳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关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且偏离于该开口的一中心轴线;该键帽位于该开口内;该可挠组件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开关组件之间并分别抵靠该键帽与该开关组件,且该可挠组件适于受到该键帽的挤压而变形并触发该开关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挠组件包括一弹性弯折条。弹性弯折条包括一顶部以及至少一支脚。顶部抵靠键帽。至少一支脚倾斜地延伸自顶部且抵靠开关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支脚包括两个支脚。各支脚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两支脚的两第一端分别倾斜地延伸自顶部。两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一支撑部。开关组件与支撑部分别位于开口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两支脚分别抵靠开关组件与支撑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键帽适于挤压可挠组件的顶部。两支脚分别向远离于彼此的方向变形并触发开关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一支撑部。开关组件与支撑部分别位于开口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可挠组件包括一弹性弯折条及连接于弹性弯折条的一连接件。弹性弯折条抵靠于键帽,且连接件分别抵靠于开关组件与支撑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弯折条包括弯折连接的多个段部,且各段部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连接件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弯折条呈Z字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弯折条弯折为平形四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键帽包括两翼部。壳体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两限位件。两限位件位于两翼部的下方,以限制键帽的移动行程。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通过将可挠组件设置于键帽与开关组件之间并分别抵靠键帽与偏离键帽的中心轴线的开关组件,且可挠组件可以通过受到键帽的挤压以将施于键帽上的力传递至可挠组件所抵靠的开关组件。如此一来,可挠组件可以有效的触发开关组件。此外,在上述的配置中,由于可挠组件的变形,因此使用者按压键帽的触感及反馈感相对公知按键的设计会较为一致,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可同时增进按键结构的触发性并具有良好的触感。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的分解图。
图2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B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B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10a、10b 按键结构
100 壳体
120 开口
140 限位件
160 支撑部
200 键帽
220 两翼部
240 凹部
300、300a、300b 可挠组件
320、320a、320b 弹性弯折条
322 顶部
324 支脚
324a 第一端
324b 第二端
326a1、326a2、326b1、326b2 段部
340a 连接件
342a、344a 端点
400 开关组件
a、b、c 施力点
L1、L2 长度
M 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的分解图。图2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B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图2A,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0包括一壳体100、一开关组件400、一键帽200以及一可挠组件300。壳体100 具有一开口120。开关组件40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偏离于开口120,意即开关组件400 是以偏离开口120的一中心轴线M的设计设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键帽200可选择性地包括一凹部240,且凹部240适于容纳部分的可挠组件3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键帽200也可以不包括凹部240。在图1中,由于壳体100内部的空间的配置设计,因此将壳体100、键帽200以及可挠组件300分别以分解图的方式示出。在本实施例中,键帽200可先与可挠组件300进行组装,再将可挠组件300的一部分抵靠在开关组件400上并设置于开关组件400与开口120之间,然后将键帽200安装于开口120中,使可挠组件300位于开关组件400与键帽200之间。当然,本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键帽200安装于开口 120中,再将可挠组件300抵靠于键帽200与开关组件400之间。
请参考图2A,详细而言,键帽200位于开口120内,且键帽200包括两翼部220。在本实施例中,两翼部220分别位于开口120的中心轴线M的两侧。此外,开关组件400 偏离开口120的中心轴线M设置。举例来说,键帽的中心可与中心轴线M重叠,意即开关组件400采用偏离键帽200的中心的设计。另外,壳体100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两限位件 140。限位件140位于两翼部220的下方,并用于限制键帽200的移动行程。举例而言,在较佳的实施例中,键帽200的移动行程可例如为0.4mm至0.6mm之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可挠组件300设置于键帽200与开关组件400之间并分别抵靠键帽200与开关组件400。具体而言,可挠组件300包括一弹性弯折条320,弹性弯折条320 包括一顶部322以及至少一支脚324。顶部322抵靠键帽200。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顶部322可选择性地内置于键帽200的凹部240内,以抵靠键帽2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键帽200也可以不包括凹部240而为一平底的设置,顶部322直接抵靠于键帽200的平底。至少一支脚324倾斜地延伸自顶部322且抵靠开关组件400。可挠组件300适于受到键帽200的挤压而变形并触发开关组件400。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内部的一支撑部160。具体而言,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分别位于开口120的中心轴线M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位于相同的水平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也可以位于不同的水平上。可挠组件300分别抵靠键帽200与开关组件400及支撑部160,不过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组件300 也可以仅抵靠于键帽200与开关组件400之间。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挠组件300的弹性弯折条320包括两个支脚324。各支脚324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324a及一第二端324b。具体而言,两个支脚324的两个第一端324a分别倾斜地延伸自顶部322。意即,两个支脚324的第一端324a分别邻近并连接顶部322。而相对两个第一端324a的两个第二端324b远离顶部322且两个第一端324a 位于两个第二端324b之间。换句话说,两个支脚324分别在第一端324a由顶部322倾斜地延伸出,并在第二端324b分别抵靠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此外,两个支脚324 的两个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弹性弯折条320具体化为一底部开口的梯形形状,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2B,在本实施例中,当键帽200被使用者(未绘示)在施力点a、b、c按压时,键帽200可以在施力的方向上作动并挤压可挠组件300的顶部322。举例来说,键帽200可以被使用者施以应力而推挤顶部322,因而使两个支脚324分别向远离于彼此的方向变形并触发开关组件400,不过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未绘示)在非位于中心轴线M上的两个施力点a、c上施加应力时,由于弹性弯折条320的顶部322抵靠于键帽200,因此弹性弯折条320可以将来自键帽200的应力传往其中一个支脚324抵靠开关组件400的应力点P。详细而言,两个支脚324的第二端324b分别抵靠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而非固定于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上,因此当施于键帽200的应力传递至支脚324抵靠于开关组件400的应力点P时,两个支脚324可分别向远离于彼此的方向滑动并使两个第二端324b 自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上位移与翘起,使弹性弯折条320发生变形。基于上述,在键帽200不同施力点a、b、c上施力时,均可以使可挠组件300将应力传递至偏离中心轴线M的开关组件400,而触发开关组件400,增进按键结构10的触发性。此外,由于可挠组件300在受力时可以变形,因此将应力导至偏离中心轴线M设置的开关组件400所传回的触感,相较于公知不具有可挠组件300的按键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10 具有较为一致的触感,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
请继续参考图2A及图2B,弹性弯折条320的顶部322抵靠键帽200。顶部322的长度小于键帽200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一实施例中,顶部322的长度具体化为L2,键帽200的长度为L1,且1/2L1≤L2≤2/3L1。意即,顶部322的长度会落在键帽200的长度的1/2至2/3之间,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下,顶部322可以更确实的将施于键帽200上的应力导入抵靠键帽200的可挠组件300中,藉此增加导往开关组件400的应力,提升触发开关组件400的效率。此外,更有益于将应力均匀的导入可挠组件300,因此使用者在键帽200上可以得到更一致的触感,有效地提升按压反馈触感。
由于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0是由可挠组件300抵靠于键帽200与开关组件400,可挠组件300的两个支脚324受到来自键帽200的应力后,分别向远离于彼此的方向变形及位移。因此,可挠组件300在受力时可以变形,进而让使用者(未绘示)在键帽200上不同施力点a、b、c中施加应力,均可使可挠组件300将应力传递至偏离中心轴线M的开关组件400以触发开关组件400,增进按键结构10的触发性。此外,由于可挠组件300 在受力时可以变形,因此将应力导至偏离中心轴线M设置的开关组件400所传回的触感,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10会较公知的按键的设计,更具有较为一致的触感,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更进一步而言,顶部322的长度落在键帽200的长度的1/2至2/3之间,顶部322可以更确实的将施于键帽200上的应力导入抵靠键帽200的可挠组件300中,藉此增加所导入的应力并均匀地将应力导往开关组件400,因此除了可以增加开关组件 400的触发性,使用者在键帽200上可以得到更一致的触感,有效地提升按压反馈触感。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组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组件,关于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部分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赘述。
图3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3A,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0a与图2A中的按键结构10相似,惟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可挠组件300a包括一弹性弯折条320a及连接于弹性弯折条320a的一连接件340a。弹性弯折条320a抵靠于键帽200,且连接件340a分别抵靠于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弯折条320a位于键帽200与连接件340a之间。弹性弯折条320a的一部分抵靠键帽200,且另一部分连接于连接件340a。连接件340a具体化为一长条形状的垫片,设置于开关组件400与支撑部160上。更详细而言,连接件340a 具有相对的两端点342a、344a,端点342a抵靠于开关组件400而端点344a抵靠于支撑部 160。意即,连接件340a可自端点342a往端点344a延伸。
弹性弯折条320a包括弯折连接的多个段部326a1、326a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弯折条320a包括两个段部326a1、326a2,分别邻近键帽200与连接件340a。各段部326a1、 326a2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连接件340a自端点342a往端点344a延伸的方向。详细而言,弹性弯折条320a自抵靠于键帽200处,平行于键帽200延伸,在邻近键帽200的段部326a1 弯折而往连接件340倾斜地延伸。段部326a1与键帽200之间具有一锐角。弹性弯折条320a 在邻近连接件340a的段部326a2弯折而往支撑部160延伸且平行于连接件340a。段部 326a2与连接件340a之间具有另一锐角。意即,段部326a1、326a2延伸的方向与连接件延伸的方向不会互相垂直。此外,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一实施例中,各段部326a1、326a2 将弹性弯折条320a弯折而具体化为Z字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弯折条320a也可以弯折呈例如Σ字型的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下,使用者(未绘示)在键帽200上施以应力,键帽200挤压弹性弯折条320a以将应力导往段部326a2接触连接件340a的应力点P,并使可挠组件300a产生变形。由于弹性弯折条320a可在应力点P将应力传递至连接件340a,因此应力可进一步传递至与连接件340a抵靠的开关组件400。藉此,使用者(未绘示)在键帽200上的不同处施力,可挠组件300a皆可有效的触发开关组件400。此外,由于可挠组件300a在受力时可以变形,因此使用者按压按键结构10a的键帽200时,相较于公知不具有可挠组件 300a的按键,会有较为一致的触感,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
图3B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在按压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及图3B,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0b与图3A中的按键结构10a相似,惟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弹性弯折条320b弯折为平行四边形。弹性弯折条320b 具体包括四个段部326b1、326b2,其中分别为邻近键帽200的两个段部326b1,以及远离键帽200的两个段部326b2。段部326b1往段部236b2的延伸方向皆不垂直于连接件340a 的延伸方向。更具体而言,弹性弯折条320b邻近键帽200的段部326b1往接触连接件340a 的段部326b2倾斜地延伸。不过,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弯折条320b也可以弯折为其他不具有直角的非矩形的多边形形状或弧形。
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下,使用者(未绘示)在键帽200上施以应力,键帽200挤压弹性弯折条320b以将应力导往段部326b2接触连接件340a的应力点P,并使可挠组件300b 产生变形。由于弹性弯折条320b可在应力点P将应力传递至连接件340a,因此应力可进一步传递至与连接件340a抵靠的开关组件400。藉此,使用者(未绘示)在键帽200上的不同处施力,可挠组件300b皆可有效的触发开关组件400。此外,由于可挠组件300b在受力时可以变形,因此使用者按压按键结构10b的键帽200时,相较于公知不具有可挠组件300b的按键,会有较为一致的触感,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通过将可挠组件设置于键帽与偏离开口的中心轴线的开关组件之间,并分别抵靠键帽与开关组件。藉由可挠组件的顶面受到键帽的挤压而使可挠组件的弹性弯折条将应力导往可挠组件的支脚或段部与连接件上的应力点,使可挠组件在受力时产生变形。因此,可挠组件可将使用者在键帽上不同施力点所施加的应力,均传递至偏离中心轴线的开关组件以触发开关组件,进而增加按键结构的触发性。此外,由于可挠组件在受力时可以变形,将应力导至偏离中心轴线设置的开关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自开关组件所得到的触感,会较公知不具有可挠组件的按键的设计,更具有较为一致的触感,进而达成良好的按压反馈触感。另外,还由于接触键帽的顶部的长度为键帽的长度的1/2至2/3,顶部还可藉此增加并均匀地将应力导往开关组件,因此除了可以增加开关组件的触发性,使用者在按键结构上可以得到更一致的触感,以有效地提升按压反馈触感。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应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开口;
一开关组件,该开关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且偏离于该开口的一中心轴线;
一键帽,该键帽位于该开口内;以及
一可挠组件,该可挠组件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开关组件之间并分别抵靠该键帽与该开关组件,且该可挠组件适于受到该键帽的挤压而变形并触发该开关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可挠组件包括一弹性弯折条,该弹性弯折条包括:
一顶部,该顶部抵靠该键帽;以及
至少一支脚,该至少一支脚倾斜地延伸自该顶部且抵靠该开关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脚包括两支脚,该两支脚各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两支脚的两第一端分别倾斜地延伸自该顶部,该两支脚的两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一支撑部,该开关组件与该支撑部分别位于该开口的该中心轴线的两侧,该两支脚分别抵靠该开关组件与该支撑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适于挤压该可挠组件的该顶部,该两支脚分别向远离于彼此的方向变形并触发该开关组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一支撑部,该开关组件与该支撑部分别位于该开口的该中心轴线的两侧,该可挠组件包括一弹性弯折条及连接于该弹性弯折条的一连接件,该弹性弯折条抵靠于该键帽,且该连接件分别抵靠于该开关组件与该支撑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弯折条包括弯折连接的多个段部,且该多个段部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该连接件的延伸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弯折条呈Z字型。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弯折条弯折为平行四边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括两翼部,该壳体还包括位于内部的两限位件,该两限位件位于该两翼部的下方,以限制该键帽的移动行程。
CN201721693662.7U 2017-12-07 2017-12-07 按键结构 Active CN207624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93662.7U CN207624590U (zh) 2017-12-07 2017-12-07 按键结构
TW106219321U TWM561317U (zh) 2017-12-07 2017-12-28 按鍵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93662.7U CN207624590U (zh) 2017-12-07 2017-12-07 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24590U true CN207624590U (zh) 2018-07-17

Family

ID=62821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93662.7U Active CN207624590U (zh) 2017-12-07 2017-12-07 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24590U (zh)
TW (1) TWM56131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6139B (zh) * 2022-02-18 2023-03-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裝置
TWI812452B (zh) * 2022-09-05 2023-08-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1317U (zh) 2018-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3128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及び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CN207624590U (zh) 按键结构
US20140216905A1 (en) Keycap structure
CN203930589U (zh) 一种屏幕装置及柔性屏用户终端
CN105914073A (zh) 按键
WO2016183982A1 (zh) 剪刀脚键盘的按键结构
CN101364488B (zh) 开关弹片
TW201322295A (zh)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鍵盤結構
TW201721692A (zh) 按鍵結構
CN105869940B (zh) 电子装置
TWI601173B (zh) 按鍵結構
TWM556918U (zh) 兩段式手感按鍵結構
US20170131820A1 (en) Pressure sensor apparatus
CN208489140U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10504114A (zh) 按键结构
CN109871130A (zh) 键盘设备及其触控板装置
JP6758121B2 (ja) キ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CN205039098U (zh) 按键结构
US10825619B2 (en) Resilient body and keyboard structure
TWI582812B (zh) 按鍵結構
CN209343969U (zh) 可提升手感的按键结构
JPH09167540A (ja) 押釦スイッチ
CN206364198U (zh) 一种电器接线弹片
CN209169010U (zh) 一种轻触开关
CN107464715B (zh) 导电片组件、包含该导电片组件的按键模块及键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