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1317U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61317U TWM561317U TW106219321U TW106219321U TWM561317U TW M561317 U TWM561317 U TW M561317U TW 106219321 U TW106219321 U TW 106219321U TW 106219321 U TW106219321 U TW 106219321U TW M561317 U TWM561317 U TW M561317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cap
- switching element
- elastic bending
- flexible component
- bending strip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一殼體、一開關元件、一鍵帽以及一可撓組件。殼體具有一開口。開關元件設置於殼體內且偏離於開口。鍵帽位於開口內。可撓組件設置於鍵帽與開關元件之間並分別抵靠鍵帽與開關元件。可撓組件適於受到鍵帽的擠壓而變形並觸發開關元件。
Description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按鍵,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按鍵結構。
常見的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等,已廣泛地應用於現代社會的各種不同環境中。一般而言,攜帶式電子裝置都具有實體的按鍵以提供基本的人機操作介面。由於攜帶式裝置的外觀設計或內部空間的限制,導致開關以偏離按鍵的中心的方式設置。在上述的設計中,由於開關偏離按鍵的中心,導致使用者於按鍵上不同的部位按壓時,會得到不同的回饋觸感。甚至按壓按鍵部分位置時,無法觸發開關,導致按鍵無功能。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提供良好的按鍵回饋觸感以及良好的觸發性。
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包括一殼體、一開關元件、一鍵帽以及一可撓組件。殼體具有一開口。開關元件設置於殼體內且偏離於開口的一中心軸線。鍵帽位於開口內。可撓組件設置於鍵帽與開關元件之間並分別抵靠鍵帽與開關元件。可撓組件適於受到鍵帽的擠壓而變形並觸發開關元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組件包括一彈性彎折條。彈性彎折條包括一頂部以及至少一支腳。頂部抵靠鍵帽。至少一支腳傾斜地延伸自頂部且抵靠開關元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支腳包括兩個支腳。各支腳包括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兩支腳的兩第一端分別傾斜地延伸自頂部。兩第二端之間的距離大於兩第一端之間的距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殼體更包括位於內部的一支撐部。開關元件與支撐部分別位於開口的中心軸線的兩側。兩支腳分別抵靠開關元件與支撐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鍵帽適於擠壓可撓組件的頂部。兩支腳分別向遠離於彼此的方向變形並觸發開關元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殼體更包括位於內部的一支撐部。開關元件與支撐部分別位於開口的中心軸線的兩側。可撓組件包括一彈性彎折條及連接於彈性彎折條的一連接間。彈性彎折條抵靠於鍵帽,且連接間分別抵靠於開關元件與支撐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彈性彎折條包括彎折連接的多個段部,且各段部的延伸方向不垂直於連接件的延伸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彈性彎折條呈Z字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彈性彎折條彎折為平形四邊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鍵帽包括兩翼部。殼體更包括位於內部的兩限位件。兩限位件位於兩翼部的下方,以限制鍵帽的移動行程。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透過將可撓組件設置於鍵帽與開關元件之間並分別抵靠鍵帽與偏離鍵帽的中心的開關元件,且可撓組件可以透過受到鍵帽的擠壓以將施於鍵帽上的力傳導至可撓組件所抵靠的開關元件。如此一來,可撓組件可以有效的觸發開關元件。此外,在上述的配置中,由於可撓組件的變形,因此使用者按壓鍵帽的觸感及回饋感相對習知按鍵的設計會較為一致,進而達成良好的按壓回饋觸感。因此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可同時增進按鍵結構的觸發性並具有良好的觸感。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的爆炸圖。圖2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2B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後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2A,在本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0包括一殼體100、一開關元件400、一鍵帽200以及一可撓組件300。殼體100具有一開口120。開關元件400設置於殼體100內且偏離於開口120,意即開關元件400是以偏離開口120的一中心軸線M的設計設置。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鍵帽200可選擇性地包括一凹部240,且凹部240適於容納部分的可撓組件300,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鍵帽200也可以不包括凹部240。在圖1A中,由於殼體100內部的空間的配置設計,因此將殼體100、鍵帽200以及可撓元件300分別以爆炸圖的方式示出。在本實施例中,鍵帽200可先與可撓組件300進行組裝,再將可撓組件300的一部分抵靠在開關元件400上並設置於開關元件400與開口120之間,然後將鍵帽200安裝於開口120中,使可撓組件300位於開關元件400與鍵帽200之間。當然,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先將鍵帽200安裝於開口120中,再將可撓組件300抵靠於鍵帽200與開關元件400之間。
請參考圖2A,詳細而言,鍵帽200位於開口120內,且鍵帽200包括兩翼部220。在本實施例中,兩翼部220分別位於開口120的中心軸線M的兩側。此外,開關元件400偏離開口120的中心軸線M設置。舉例來說,鍵帽的中心可與中心軸線M重疊,意即開關元件400採用偏離鍵帽200的中心的設計。另外,殼體100更包括位於內部的兩限定件140。限定件140位於兩翼部220的下方,並用於限制鍵帽200的移動行程。舉例而言,於較佳的實施例中,鍵帽200的移動行程可例如為0.4mm至0.6mm之間,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可撓組件300設置於鍵帽200與開關元件400之間並分別抵靠鍵帽200與開關元件400。具體而言,可撓組件300包括一彈性彎折條320,彈性彎折條320包括一頂部322以及至少一支腳324。頂部322抵靠鍵帽200。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頂部322可選擇性地內置於鍵帽200的凹部240內,以抵靠鍵帽200,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鍵帽200也可以不包括凹部240而為一平底的設置,頂部322直接底靠於鍵帽200的平底。至少一支腳324傾斜地延伸自頂部322且抵靠開關元件400。可撓組件300適於受到鍵帽200的擠壓而變形並觸發開關元件400。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00更包括位於殼體100內部的一支撐部160。具體而言,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分別位於開口120的中心軸線M的兩側。在本實施例中。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位於相同的水平上,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也可以位在不同的水平上。可撓組件300分別抵靠鍵帽200與開關元件400及支撐部160,不過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撓組件300也可以僅抵靠於鍵帽200與開關元件400之間。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可撓組件300的彈性彎折條320包括兩個支腳324。各支腳324包括相對的一第一端324a及一第二端324b。具體而言,兩個支腳324的兩個第一端324a分別傾斜地延伸自頂部322。意即,兩個支腳324分別的第一端324a鄰近並連接頂部322。而相對兩個第一端324a的兩個第二端324b遠離頂部322且兩個第一端324a位於兩個第二端324b之間。換句話說,兩個支腳324分別於第一端324a由頂部322傾斜地延伸出,並於第二端324b分別抵靠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此外,兩個支腳324的兩個第二端之間的距離大於兩個第一端之間的距離。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彈性彎折條320具體化為一底部開口的梯形形狀,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2B,在本實施例中,當鍵帽200被使用者(未繪示)於施力點a、b、c按壓時,鍵帽200可以於施力的方向上作動並擠壓可撓組件300的頂部322。舉例來說,鍵帽200可以被使用者施以應力而推擠頂部322,因而使兩個支腳324分別向遠離於彼此的方向變形並觸發開關元件400,不過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當使用者(未繪示)於非位於中心軸線M上的兩個施力點a、c上施加應力時,由於彈性彎折條320的頂部322抵靠於鍵帽200,因此彈性彎折條320可以將來自鍵帽200的應力傳往其中一個支腳324抵靠開關元件400的應力點P。詳細而言,兩個支腳324的第二端324b分別抵靠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而非固定於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上,因此當施於鍵帽200的應力傳導至支腳324抵靠於開關元件400的應力點P時,兩個支腳324可分別向遠離於彼此的方向滑動並使兩個第二端324b自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上位移與翹起,使彈性彎折條320發生變形。基於上述,在鍵帽200不同施力點a、b、c上施力時,均可以使可撓組件300將應力傳導至偏離中心軸線M的開關元件400,而觸發開關元件400,增進按鍵結構10的觸發性。此外,由於可撓組件300於受力時可以變形,因此將應力導至偏離中心軸線M設置的開關元件400所傳回的觸感,相較於習知不具有可撓組件300的按鍵的設計,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10具有較為一致的觸感,進而達成良好的按壓回饋觸感。
請繼續參考圖2A及圖2B,彈性彎折條320的頂部322抵靠鍵帽200。頂部322的長度小於鍵帽200的長度。在本新型創作較佳的一實施例中,頂部322的長度具體化為L2,鍵帽200的長度為L1,且1/2L1≦L2≦2/3L1。意即,頂部322的長度會落在鍵帽200的長度的1/2至2/3之間,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的配置下,頂部322可以更確實的將施於鍵帽200上的應力導入抵靠鍵帽200的可撓組件300中,藉此增加導往開關元件400的應力,提升觸發開關元件400的效率。此外,更有益於將應力均勻的導入可撓組件300,因此使用者於鍵帽200上可以得到更一致的觸感,有效地提升按壓回饋觸感。
由於本實施例的按鍵結構10是由可撓組件300抵靠於鍵帽200與開關元件400,可撓組件300的兩個支腳324受到來自鍵帽200的應力後,分別向遠離於彼此的方向變形及位移。因此,可撓組件300於受力時可以變形,進而讓使用者(未繪示)在鍵帽200上不同施力點a、b、c中施加應力,均可使可撓組件300將應力傳導至偏離中心軸線M的開關元件400以觸發開關元件400,增進按鍵結構10的觸發性。此外,由於可撓組件300於受力時可以變形,因此將應力導至偏離中心軸線M設置的開關元件400所傳回的觸感,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10會較習知的按鍵的設計,更具有較為一致的觸感,進而達成良好的按壓回饋觸感。更進一步而言,頂部322的長度落在鍵帽200的長度的1/2至2/3之間,頂部322可以更確實的將施於鍵帽200上的應力導入抵靠鍵帽200的可撓組件300中,藉此增加所導入的應力並均勻地將應力導往開關元件400,因此除了可以增加開關元件400的觸發性,使用者於鍵帽200上可以得到更一致的觸感,有效地提升按壓回饋觸感。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關於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部分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中不再重複贅述。
圖3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2A及圖3A,本實施例的按鍵結構10a與圖2A中的按鍵結構10相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可撓組件300a包括一彈性彎折條320a及連接於彈性彎折條320a的一連接件340a。彈性彎折條320a抵靠於鍵帽200,且連接件340a分別抵靠於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彎折條320a位於鍵帽200與連接件340a之間。彈性彎折條320a的一部分抵靠鍵帽200,且另一部分連接於連接件340a。連接件340a具體化為一長條形狀的墊片,設置於開關元件400與支撐部160上。更詳細而言,連接件340a具有相對的兩端點342a、344a,端點342a抵靠於開關元件400而端點344a抵靠於支撐部160。意即,連接件340a可自端點342a往端點344a延伸。
彈性彎折條320a包括彎折連接的多個段部326a1、326a2。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彎折條320a包括兩個段部326a1、326a2,分別鄰近鍵帽200與連接件340a。各段部326a1、326a2的延伸方向不垂直於連接件340a自端點342a往端點344a延伸的方向。詳細而言,彈性彎折條320a自抵靠於鍵帽200處,平行於鍵帽200延伸,於鄰近鍵帽200的段部326a1彎折而往連接件340傾斜地延伸。段部326a1與鍵帽200之間具有一銳角。彈性彎折條320a於鄰近連接件340a的段部326a2彎折而往支撐部160延伸且平行於連接件340a。段部326a2與連接件340a之間具有另一銳角。意即,段部326a1、326a2延伸的方向與連接件延伸的方向不會互相垂直。此外,在本新型創作較佳的一實施例中,各段部326a1、326a2將彈性彎折條320a彎折而具體化為Z字型,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彈性彎折條320a也可以彎折呈例如Σ字型的其它形狀。
在本實施例的配置下,使用者(未繪示)於鍵帽200上施以應力,鍵帽200擠壓彈性彎折條320a以將應力導往段部326a2接觸連接件340a的應力點P,並使可撓組件300a產生變形。由於彈性彎折條320a可於應力點P將應力傳導至連接件340a,因此應力可進一步傳導至與連接件340a抵靠的開關元件400。藉此,使用者(未繪示)於鍵帽200上的不同處施力,可撓組件300a皆可有效的觸發開關元件400。此外,由於可撓組件300a於受力時可以變形,因此使用者按壓按鍵結構10a的鍵帽200時,相較於習知不具有可撓組件300a的按鍵,會有較為一致的觸感,進而達成良好的按壓回饋觸感。
圖3B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3A及圖3B,本實施例的按鍵結構10b與圖3A中的按鍵結構10a相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彈性彎折條320b彎折為平行四邊形。彈性彎折條320b具體包括四個段部326b1、326b2,其中分別為鄰近鍵帽200的兩個段部326b1,以及遠離鍵帽200的兩個段部326b2。段部326b1往段部236b2的延伸方向皆不垂直於連接件340a的延伸方向。更具體而言,彈性彎折條320b鄰近鍵帽200的段部326b1往接觸連接件340a的段部326b2傾斜地延伸。不過,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彈性彎折條320b也可以彎折為其他不具有直角的非矩形的多邊形形狀或弧形。
在本實施例的配置下,使用者(未繪示)於鍵帽200上施以應力,鍵帽200擠壓彈性彎折條320b以將應力導往段部326b2接觸連接件340a的應力點P,並使可撓組件300b產生變形。由於彈性彎折條320b可於應力點P將應力傳導至連接件340a,因此應力可進一步傳導至與連接件340a抵靠的開關元件400。藉此,使用者(未繪示)於鍵帽200上的不同處施力,可撓組件300b皆可有效的觸發開關元件400。此外,由於可撓組件300b於受力時可以變形,因此使用者按壓按鍵結構10b的鍵帽200時,相較於習知不具有可撓組件300b的按鍵,會有較為一致的觸感,進而達成良好的按壓回饋觸感。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透過將可撓組件設置於鍵帽與偏離開口的中心軸線的開關元件之間,並分別抵靠鍵帽與開關元件。藉由可撓組件的頂面受到鍵帽的擠壓而使可撓組件的彈性彎折條將應力導往可撓組件的支腳或段部與連接件上的應力點,使可撓組件於受力時產生變形。因此,可撓組件可將使用者於鍵帽上不同施力點所施加的應力,均傳導至偏離中心軸線的開關元件以觸發開關元件,進而增加按鍵結構的觸發性。此外,由於可撓組件於受力時可以變形,將應力導至偏離中心軸線設置的開關元件,因此本新型創作的按鍵結構自開關元件所得到的觸感,會較習知不具有可撓組件的按鍵的設計,更具有較為一致的觸感,進而達成良好的按壓回饋觸感。另外,更由於接觸鍵帽的頂部的長度為鍵帽的長度的1/2至2/3,頂部更可藉此增加並均勻地將應力導往開關元件,因此除了可以增加開關元件的觸發性,使用者於按鍵結構上可以得到更一致的觸感,以有效地提升按壓回饋觸感。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0a、10b‧‧‧按鍵結構
100‧‧‧機殼
120‧‧‧開口
140‧‧‧限位件
160‧‧‧支撐部
200‧‧‧鍵帽
220‧‧‧兩翼部
240‧‧‧凹部
300、300a、300b‧‧‧可撓組件
320、320a、320b‧‧‧彈性彎折條
322‧‧‧頂部
324‧‧‧支腳
324a‧‧‧第一端
324b‧‧‧第二端
326a1、326a2、326b1、326b2‧‧‧段部
340a‧‧‧連接件
342a、344a‧‧‧端點
400‧‧‧開關元件
a、b、c‧‧‧施力點
L1、L2‧‧‧長度
M‧‧‧中心軸線
P‧‧‧應力點
100‧‧‧機殼
120‧‧‧開口
140‧‧‧限位件
160‧‧‧支撐部
200‧‧‧鍵帽
220‧‧‧兩翼部
240‧‧‧凹部
300、300a、300b‧‧‧可撓組件
320、320a、320b‧‧‧彈性彎折條
322‧‧‧頂部
324‧‧‧支腳
324a‧‧‧第一端
324b‧‧‧第二端
326a1、326a2、326b1、326b2‧‧‧段部
340a‧‧‧連接件
342a、344a‧‧‧端點
400‧‧‧開關元件
a、b、c‧‧‧施力點
L1、L2‧‧‧長度
M‧‧‧中心軸線
P‧‧‧應力點
圖1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的爆炸圖。 圖2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B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後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B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按鍵結構於按壓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Claims (10)
-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 一殼體,具有一開口; 一開關元件,設置於該殼體內且偏離於該開口的一中心軸線; 一鍵帽,位於該開口內;以及 一可撓組件,設置於該鍵帽與該開關元件之間並分別抵靠該鍵帽與該開關元件,且該可撓組件適於受到該鍵帽的擠壓而變形並觸發該開關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可撓組件包括一彈性彎折條,該彈性彎折條包括: 一頂部,抵靠該鍵帽;以及 至少一支腳,傾斜地延伸自該頂部且抵靠該開關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支腳包括兩個該支腳,各該支腳包括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兩支腳的該兩第一端分別傾斜地延伸自該頂部,該兩第二端之間的距離大於該兩第一端之間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位於內部的一支撐部,該開關元件與該支撐部分別位於該開口的該中心軸線的兩側,該兩支腳分別抵靠該開關元件與該支撐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適於擠壓該可撓組件的該頂部,該兩支腳分別向遠離於彼此的方向變形並觸發該開關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位於內部的一支撐部,該開關元件與該支撐部分別位於該開口的該中心軸線的兩側,該可撓組件包括一彈性彎折條及連接於該彈性彎折條的一連接件,該彈性彎折條抵靠於該鍵帽,且該連接件分別抵靠於該開關元件與該支撐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彈性彎折條包括彎折連接的多個段部,且各該段部的延伸方向不垂直於該連接件的延伸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彈性彎折條呈Z字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彈性彎折條彎折為平行四邊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包括兩翼部,該殼體更包括位於內部的兩限位件,位於該兩翼部的下方,以限制該鍵帽的移動行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93662.7U CN207624590U (zh) | 2017-12-07 | 2017-12-07 | 按键结构 |
??201721693662.7 | 2017-12-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61317U true TWM561317U (zh) | 2018-06-01 |
Family
ID=62821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19321U TWM561317U (zh) | 2017-12-07 | 2017-12-28 | 按鍵結構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24590U (zh) |
TW (1) | TWM5613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6139B (zh) * | 2022-02-18 | 2023-03-1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鍵盤裝置 |
TWI812452B (zh) * | 2022-09-05 | 2023-08-1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模組 |
-
2017
- 2017-12-07 CN CN201721693662.7U patent/CN207624590U/zh active Active
- 2017-12-28 TW TW106219321U patent/TWM561317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6139B (zh) * | 2022-02-18 | 2023-03-1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鍵盤裝置 |
TWI812452B (zh) * | 2022-09-05 | 2023-08-1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模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24590U (zh) | 2018-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71561B (zh) | 触控装置 | |
WO2014175446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及び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 |
TWI505306B (zh) | 具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按鍵結構 | |
US10083807B2 (en) | Metal switch for input device | |
EP1227509A2 (en) | Key switch | |
TW201818440A (zh) | 能夠反饋按壓深度的按鍵及其鍵盤 | |
TWI564922B (zh) | 按鍵連接模組 | |
TWM561317U (zh) | 按鍵結構 | |
TWI564923B (zh) | 按鍵結構 | |
JP7042034B2 (ja) | 反力発生部材及び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 |
TWI615872B (zh) | 按鍵結構 | |
TW201916082A (zh) | 按鍵結構 | |
KR102380716B1 (ko) | 키보드 스위치 | |
TWI632575B (zh) | 按鍵 | |
TWM556918U (zh) | 兩段式手感按鍵結構 | |
TWI691986B (zh) | 鍵盤結構 | |
US20070152960A1 (en) | Airbag-form key | |
CN111223701B (zh) | 按键结构 | |
TWM482153U (zh) | 按鍵結構 | |
TWI731693B (zh) | 滑鼠裝置 | |
TWI667677B (zh) | 鍵盤 | |
TWI543026B (zh) | 具有支撐功能的彈性元件、及其相關的按鍵與鍵盤 | |
JP7157264B2 (ja) | 反力発生部材及び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 |
WO2010064626A1 (ja) | スイッチ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 |
CN215266034U (zh) | 用于按键结构的弹性体及按键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