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68848U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68848U
CN207568848U CN201721102911.0U CN201721102911U CN207568848U CN 207568848 U CN207568848 U CN 207568848U CN 201721102911 U CN201721102911 U CN 201721102911U CN 207568848 U CN207568848 U CN 2075688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inner housing
outer housing
compresso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029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斌生
叶容君
钱有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029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688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688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688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空腔形成为吸气腔和排气腔中的任一个,所述吸气腔用于向所述内壳体供给未压缩的冷媒,所述排气腔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不仅工作噪音较低、振动较小,而且具有更高的能效。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压缩机均为全封闭式的,压缩机泵体部件与壳体装配大多采用气缸或者主轴承与壳体焊接进行固定,电机与壳体采用热套方式进行连接,刚性接触的压缩机各部件直接对外传播压缩机噪音并会加剧噪音,因此,壳体是压缩机噪音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大多数压缩机都是采用单层壳体,虽然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但是随着压缩机转速提高或者压缩机使用年限的增长,单层壳体的压缩机很难保证隔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工作噪音低、振动小且能效高的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空腔形成为吸气腔和排气腔中的任一个,所述吸气腔用于向所述内壳体供给未压缩的冷媒,所述排气腔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限定出空腔且空腔可以形成为吸气腔或者排气腔,当空腔形成为排气腔时使压缩机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进而对压缩后冷媒的排放进行缓冲以降低排气噪音,当空腔形成为吸气腔时,使压缩机具有更大的吸气容积,进而为泵体部件提供更多的未压缩冷媒并降低压缩机的进气噪音,同时吸气腔能够储存未压缩冷媒使压缩机具有更高的工作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内壳体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空腔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空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形成为吸气腔,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外壳体外设有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吸气管,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一排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排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空腔不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下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形成为排气腔,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外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第二吸气管相连,所述第二吸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空腔不连通,所述第二吸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个子腔室,其中一个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套设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吸气管嵌设在分隔件内。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为刚性件或者柔性件,所述刚性件为金属件、合金件、塑料件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柔性件为弹簧、橡胶件、液压机构、气压机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壳体、第一主壳体和第一下壳体,所述内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壳体、第二主壳体和第二下壳体,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第一主壳体和所述第二主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一主壳体上且所述第二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主壳体上,所述第一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上壳体上且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第二上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撑脚连接所述内壳体到所述外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空腔的一部分形成为吸气腔且另一部分形成排气腔,所述吸气腔用于向所述内壳体供给未压缩的冷媒,所述排气腔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互不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内壳体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第一子腔室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二子腔室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外设有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子腔室相连通的第三吸气管,所述外壳体外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子腔室相连通的第三排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排气口上还设有排气导向管,所述排气导向管与所述第三排气管相正对。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撑脚连接所述内壳体到所述外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分隔件和所述支撑脚为刚性件或者柔性件,所述刚性件为金属件、合金件、塑料件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柔性件为弹簧、橡胶件、液压机构、气压机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压缩机1000,
外壳体110,第一上壳体111,第一主壳体112,第一下壳体113,第一吸气口114,第一排气口115,
内壳体120,第二上壳体121,第二主壳体122,第二下壳体123,第二吸气口124,第二排气口125,
第一吸气管130a,第二吸气管30b,第三吸气管130c,第一排气管140a,第二排气管140b,第三排气管140c,排气导向管150,支撑脚160,分隔件170,
吸气腔A,排气腔B,空气腔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0包括:外壳体120和内壳体110,内壳体110位于外壳体120内,内壳体110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和排气腔B中的任一个,吸气腔A用于向内壳体110供给未压缩的冷媒,排气腔B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
内壳体110的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以形成为电机部件以及泵体部件的安装空间,将电机部件以及泵体部件安装在内壳体110的内部且电机部件以及泵体部件的工作振动通过内壳体110向外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通过在内壳体110外设置有外壳体120,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的降低压缩机10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而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空腔可以形成为吸气腔A或者形成为排气腔B,当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时,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吸气容积,从而能够容纳更多的未压缩冷媒以提高压缩机1000的工作稳定性并降低压缩机1000的吸气噪音,当空腔形成为排气腔B时,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从而使压缩机1000压缩后的冷媒具有更多的储存空间并在压缩机1000排气时对压缩后的冷媒提供缓冲以降低压缩机1000的排气噪音。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0,内壳体10和外壳体12构成的双层壳体结构能够降低整机的振动和噪音,且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时能够降低吸气噪音并储存未压缩冷媒以提高压缩机1000的工作稳定性、空腔形成为排气腔B时能够对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进行缓冲进而降低压缩机1000的排气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外壳体120具有第一吸气口114和第一排气口115,内壳体110具有第二吸气口124和第二排气口125,第二吸气口124通过空腔与第一吸气口114相连通(此时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或者第二排气口125通过空腔与第一排气口115相连通(此时空腔形成为排气腔B)。
具体地,第一排气口115与第二排气口125相对,第一吸气口114与第二吸气口124相对。由此,不仅使未压缩冷媒能够直接通过第一吸气口114、第二吸气口124进入内壳体110内被压缩,压缩后的冷媒直接经由第二排气口125、第一排气口115排出,而且相对设置的排气口和吸气口使压缩机1000的冷媒流通更加直接、快捷。
在图1-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压缩机100为双缸压缩机,泵体部件、吸气管的个数均为两个,相应地,第一排气口115、第二排气口125、第一吸气口114、第二吸气口124的个数也均为两个。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压缩机1000还可以是单缸压缩机或缸数为2个以上的多缸压缩机,举例而言,当压缩机1000为单缸压缩机时,泵体部件、吸气管、第一吸气口114、第一排气口115、第二吸气口124以及第二排气口125的个数均为一个。
在图1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空腔形成为排气腔B,第二排气口125与空腔相连通,外壳体120设有与第一排气口115连接且与空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气管140b,第一吸气口114和第二吸气口124通过第二吸气管130b相连,第二吸气管130b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且与空腔不连通,第二吸气管130b的一端与第二吸气口124相连且另一端与第一吸气口114相连。
其中,第一吸气口114与第二吸气口124通过第二排气管140b连接,第一吸气口114与在外壳体120外的第一吸气管130a连接,第一排气口115、第二排气口125与空腔之间连通以使空腔可以容纳压缩后的冷媒,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以使压缩后的冷媒能够被更均匀地排出且能够为冷媒排出提供缓冲。
由此,不仅降低了压缩机1000的排气噪音,而且更大的排气容积使压缩后的冷媒能够更均匀、平稳地排出,进而提高了压缩机1000的压缩性能和能效。
如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第二吸气口124与空腔相连通,外壳体120外设有与第一吸气口114连接且与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吸气管130a,第一排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25通过第一排气管140a相连,第一排气管140a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且与空腔不连通,第一排气管140a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下端)与第二排气口125相连且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上端)与第一排气口115相连。
其中,在外壳体120外壁上设有与第一吸气口114连接的第一吸气管130a,第一吸气口114、第二吸气口124以及空腔之间互相连通,进而使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
由此,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吸气腔A内可以容纳未压缩的冷媒,从而存储更多的未压缩的冷媒使压缩机1000工作时未压缩冷媒供给连续充足,进而提高压缩机1000的工作稳定性并降低压缩机1000的吸气噪音。
如图3所示,压缩机1000还包括分隔件170,分隔件170位于空腔内且将空腔分隔成多个子腔室,其中一个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B。由此,可以在压缩机1000根据使用需要通过改变分隔件170在空腔内的位置,进而改变排气腔B的容积,以满足对排出冷媒的储存需求,压缩效果更好且使冷媒循环的系统的压力更稳定,进而使压缩机1000能够更安全、稳定地工作。
具体而言,分隔件170设置在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且分隔件170与外壳体120的内壁、分隔件170与内壳体110的外壁之间紧密连接,以使分隔件170与内壳体110、分隔件170与外壳体120的连接区域具有较好的密闭性。由此,通过分隔件170将空腔分隔成多个子腔室,且被分隔出的至少两个子腔室的密闭性较好,进而使储存在子腔室中的冷媒不会泄露,以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使压缩机1000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分隔件170将空腔分隔成两个子腔室,其中上端的子腔室形成为空气腔C,下端的子腔室形成为吸气腔A。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分隔件170也将空腔分隔成两个子腔室,其中上端的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B,下端的子腔室形成为空气腔C。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还可以将对除吸气腔A或排气腔B之外的子腔室进行抽真空处理,以形成真空腔,从而利用真空腔进一步增强隔音效果。
参照图3所示,分隔件170套设在外壳体120和内壳体110之间,且第二吸气管130b嵌设在分隔件170内。这样,分隔件170在吸气管140的周向上支撑第二吸气管130b,以使第二吸气管130b与其周围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170为刚性件或者柔性件,当分隔件为刚性件时,刚性件可以为金属件、合金件、塑料件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当分隔件为柔性件时,柔性件可以为弹簧、橡胶件、液压机构、气压机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这样,刚性件形成的分隔件170使分隔件170与内壳体110、分隔件17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且密封性更好,而采用柔性件加工而成的分隔件170在具备一定的密封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吸收一部分的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相对振动,进而降低噪音。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外壳体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壳体111、第一主壳体112和第一下壳体113,内壳体1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壳体121、第二主壳体122和第二下壳体123,分隔件170位于第一主壳体112和第二主壳体122之间,第一吸气口114位于第一主壳体112上且第二吸气口124位于第二主壳体122上,第一排气口115位于第一上壳体111上且第二排气口125位于第二上壳体121上。
其中,第一上壳体111、第一主壳体112、第一下壳体113自上向上依次连接形成外壳体120,第二上壳体121、第二主壳体122、第二下壳体123自上向下依次连接形成内壳体110,进而更方便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的加工生产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在第一上壳体111上设置第一排气口115,且在第二上壳体121上设置与第一排气口对应的第二排气口125,在第一主壳体112的某一侧区域设置第一吸气口114,且在第二主壳体122上设置与第一吸气口114对应的第二吸气口124。由此,压缩机1000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的布置更加合理,压缩机1000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压缩机1000还包括支撑脚160,支撑脚160位于空腔内,支撑脚160连接内壳体110到外壳体120上。由此,内壳体110在外壳体120的内部固定的更加稳定,且环绕内壳体110形成空腔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脚160主要用于将内壳体11支撑到外壳体12上,不对空腔内的冷媒进行分隔,也就是说,位于支撑脚160两侧的冷媒是可以互相流通的。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1000包括:外壳体120和内壳体110,内壳体110位于外壳体120内,内壳体110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空腔的一部分形成为吸气腔A且另一部分形成排气腔B,吸气腔A用于向内壳体110供给未压缩冷媒,排气腔B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1000包括内壳体11和外壳体12,内壳体110且内壳体110的内部空间限定出泵体部件以及电机部件的安装区域,在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之间通过分隔件170限定出空腔且空腔不仅形成为吸气腔A,还形成为排气腔B,吸气腔A的设置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吸气容积以储存未压缩的冷媒,进而连续、充足的供给压缩机1000未压缩的冷媒以提高压缩机1000的工作稳定性并降低压缩机1000的吸气噪音,排气腔B的设置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进而为压缩机1000排出的压缩的冷媒提供缓冲并使压缩机1000的冷媒量更加合理。
简言之,通过分隔件170的设置,使图4所示的实施例即形成吸气腔A,还形成排气腔B,进而可以降低压缩机1000的进气噪音和排气噪音。
由此,不仅能够降低压缩机1000噪音,而且内壳体120与外壳体110之间形成的空腔在降低压缩机1000的进气噪音和排气噪音的同时,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高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4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压缩机1000还包括分隔件170,分隔件170位于空腔内且分隔件170将空腔分隔成互不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外壳体120具有第一吸气口114和第一排气口115,内壳体110具有第二吸气口124和第二排气口125,第二吸气口124通过第一子腔室与第一吸气口114相连通,第二排气口125通过第二子腔室与第一排气口115相连通。
由此,第一子腔室形成为吸气腔A,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吸气容积以储存未压缩的冷媒,第二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B,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以容纳压缩后的冷媒。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利用独立于内壳体11和外壳体12的额外的零件(即分隔件)对空腔进行分隔,还可以利用外壳体12或者内壳体11自身的形状使一部分空腔形成为吸气腔A且另一部分空腔形成为排气腔B。进一步地,外壳体120外设有与第一吸气口114连接且与第一子腔室相连通的第三吸气管130c,外壳体120外还设有与第一排气口115连接且与第二子腔室相连通的第三排气管140c,在第一吸气口114上连接有第三吸气管130c,第一排气口115上连接有第三排气口。
由此,通过第三排气管140c将排气腔B内的压缩后的冷媒被均匀地排出,,通过第三吸气管130c将吸气腔A中未压缩的冷媒吸入,进而将吸气腔A中未压缩的冷媒连续、充足的吸入泵体部件内以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高的工作稳定性。。
参见图4,第二排气口125上还设有排气导向管150,排气导向管150与第三排气管140c相正对,排气导向管150的上端伸出第二排气口125且与第三排气管140c间隔开。由此,第一排气口115、第二排气口125、排气导向管150以及排气腔B之间连通,且排气导向管150对压缩后的冷媒的排出起到导向作用,以方便压缩后的冷媒排出。
进一步地,压缩机1000还包括支撑脚160,支撑脚160位于空腔内,支撑脚160连接内壳体110到外壳体120上。由此,支撑脚160在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支撑起内壳体110,并使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所构成地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且环绕内壳体110形成的空腔具有更好的隔音降噪效果。
可选地,分隔件170和支撑脚160为刚性件或者柔性件,刚性件包括金属件、合金件、塑料件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柔性件包括弹簧、橡胶件、液压机构、气压机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这样,采用刚性件的分隔件170使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且刚性的分隔件170使吸气腔A与排气腔B的密封性好,进而将吸气腔A中未压缩的冷媒与排气腔B中压缩后的冷媒隔离开。
此外,柔性件设计生产的分隔件170在具有一定的密封性的前提下,还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吸收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相对振动产生的噪音以降低压缩机1000产生的噪音。
采用刚性件的支撑脚160使内壳体110在外壳体120的内部固定更加稳定,空腔结构的稳定性更高,而柔性件设计生产的支撑脚160则具有弹性,能够降低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振动以降低压缩机1000产生的噪音。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个具体实施例的压缩机。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压缩机1000包括:电机部件、泵体部件、内壳体110、外壳体120、支撑脚160、第二吸气管130b以及第二排气管140b。
其中,电机部件与泵体部件安装在内壳体110内,外壳体120在内壳体110外,支撑脚160在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之间与外壳体120连接并固定支撑内壳体110,进而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空腔形成为排气腔B,第二吸气管130b的一端与内壳体110相连另一端伸出外壳体120以与排气腔B间隔开。
由此,不仅降低了电机部件以及泵体部件的工作噪音,还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以缓冲压缩后的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1000排气噪音。
第二实施例:
如图2所示的压缩机1000包括:电机部件、泵体部件、内壳体110、外壳体120、支撑脚160、分隔件170、第一排气管140a以及第一吸气管130a。
电机部件与泵体部件安装在内壳体110内,外壳体120在内壳体110外,支撑脚160在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之间与外壳体120连接并固定支撑内壳体110,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空腔被分隔件170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第一子腔室形成为吸气腔A,第二子腔室形成为空气腔C,第一排气管140a的上端伸出第一排气口115,第一排气管140a的下端伸入第二排气口125以与空气腔C间隔开,分隔件170的设置使压缩机1000具有较大的吸气容积且在压缩机1000根据使用需要可以改变分隔件170的位置以改变吸气容积的大小。
由此,不仅使压缩机1000的工作噪音较低,且较大的吸气腔A使压缩机1000内所能容纳的未压缩冷媒更多以提高压缩机1000的工作稳定性。
第三实施例:
如图3所示的压缩机1000包括:电机部件、泵体部件、内壳体110、外壳体120、支撑脚160、分隔件170、第二吸气管130b和第二排气管140b。
其中,电机部件与泵体部件安装在内壳体110内,外壳体120在内壳体110外,支撑脚160在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之间与外壳体120连接并固定支撑内壳体110,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空腔被分隔件170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分隔件170套设在第二吸气管130b上,且第二吸气管130b与排气腔B、空气腔C间隔开,第一子腔室形成为空气腔C,第二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B,在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安装有分隔件170。
由此,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分隔件170在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之间的布置位置以使排气腔B的容积更合理,进而在能够降低压缩机1000噪音的前提下,较大的排气腔B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排气容积以缓冲压缩后的冷媒,进而在降低排气噪音的同时使压缩机1000的工作稳定性更高。
第四实施例:
如图4所示的压缩机1000包括、电机部件、泵体部件、内壳体110、外壳体120、支撑脚160、分隔件170、第三吸气管130c、第三排气管140c、排气导向管150。
其中,电机部件与泵体部件安装在内壳体110内,外壳体120在内壳体110外,支撑脚160在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之间与外壳体120连接并固定支撑内壳体110,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空腔被分隔件170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第一子腔室形成为吸气腔A,第二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B,吸气腔A与第三吸气管130c连通,排气腔B与第三排气管140c连通。
由此,在压缩机1000的工作噪音较低的前提下,吸气腔A使压缩机1000具有更大的吸气容积以储存未压缩的冷媒,未压缩冷媒均匀、连续、充足的进而泵体部件使压缩机1000具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排气腔B的设置使压缩机1000的排气容积更大以容纳更多的压缩后的冷媒并在排气过程中缓冲排出的冷媒以降低压缩机1000的排气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空腔形成为吸气腔和排气腔中的任一个,所述吸气腔用于向所述内壳体供给未压缩的冷媒,所述排气腔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内壳体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空腔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空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形成为吸气腔,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外壳体外设有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吸气管;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一排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排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空腔不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形成为排气腔,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外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第二吸气管相连,所述第二吸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空腔不连通,所述第二吸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个子腔室,其中一个子腔室形成为排气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套设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吸气管嵌设在分隔件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为刚性件或者柔性件,所述刚性件为金属件、塑料件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柔性件为弹簧、橡胶件、液压机构、气压机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壳体、第一主壳体和第一下壳体,所述内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壳体、第二主壳体和第二下壳体,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第一主壳体和所述第二主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一主壳体上且所述第二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主壳体上,所述第一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上壳体上且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第二上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撑脚连接所述内壳体到所述外壳体上。
10.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泵体部件和电机部件,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隔开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空腔的一部分形成为吸气腔且另一部分形成排气腔,所述吸气腔用于向所述内壳体供给未压缩的冷媒,所述排气腔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冷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互不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内壳体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第一子腔室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二子腔室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外设有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子腔室相连通的第三吸气管,所述外壳体外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子腔室相连通的第三排气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口上还设有排气导向管,所述排气导向管与所述第三排气管相正对。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撑脚连接所述内壳体到所述外壳体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支撑脚为刚性件或者柔性件,所述刚性件为金属件、塑料件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柔性件为弹簧、橡胶件、液压机构、气压机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CN201721102911.0U 2017-08-30 2017-08-30 压缩机 Active CN2075688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2911.0U CN207568848U (zh) 2017-08-30 2017-08-30 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2911.0U CN207568848U (zh) 2017-08-30 2017-08-30 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68848U true CN207568848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97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02911.0U Active CN207568848U (zh) 2017-08-30 2017-08-30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6884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3110A (zh) * 2018-08-13 2018-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0836186A (zh) * 2019-12-13 2020-02-25 浙江中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媒压缩机及其降噪结构
CN114017345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4017343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4017344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3110A (zh) * 2018-08-13 2018-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08953110B (zh) * 2018-08-13 2023-08-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0836186A (zh) * 2019-12-13 2020-02-25 浙江中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媒压缩机及其降噪结构
CN114017345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4017343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4017344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4017343B (zh) * 2021-11-09 2024-01-2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68848U (zh) 压缩机
CN108757397B (zh) 四缸电动空压机用曲轴装配结构及四缸电动空压机
CN110259668A (zh) 一种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CN103807175B (zh) 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空调器和热泵热水器
CN106168212A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08730220A (zh) 内置可拆卸水冷管的船舶压缩机转子轴
CN205841196U (zh) 一种带有内置油雾捕集器的旋片式真空泵
CN208996915U (zh) 压缩机
CN207847936U (zh) 一种新型变频涡旋式压缩机
CN207111431U (zh) 双层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06299546U (zh) 一种高效降噪散热型压缩机壳体
CN206555130U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9579148A (zh) 一种立式窗机
CN103256204A (zh) 制冷压缩机用双层直接吸气消音器
CN210892283U (zh) 储液器及其内插管、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N207513789U (zh) 用于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和压缩机
CN106812701B (zh) 压缩机壳体以及卧式压缩机
CN208024562U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N210292455U (zh) 一种储液器以及压缩机
CN207935085U (zh) 压缩机
CN204113661U (zh) 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CN207122424U (zh) 压缩机
CN209195662U (zh) 一种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防漏气压缩机
CN207004816U (zh) 双层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01110278Y (zh) 离心式鼓风机防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