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40199U -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40199U
CN207540199U CN201721659396.6U CN201721659396U CN207540199U CN 207540199 U CN207540199 U CN 207540199U CN 201721659396 U CN201721659396 U CN 201721659396U CN 207540199 U CN207540199 U CN 207540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ooler
sealing plate
housing
condens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593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593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40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40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40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过冷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所述过冷腔内设有换热管,所述壳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设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壳体的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个端部,所述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且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密封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过冷器,密封效果好,过冷效率高。当过冷器应用到冷凝器中时,可简化冷凝器的制造工序,降低冷凝器的制造难度,提高冷凝器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提高制冷机组的能效,冷凝器中普遍设置有过冷器。过冷器具有内置和外置等多种设置形式,外置的过冷器使制冷机组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内置的过冷器制造和安装较麻烦,同时过冷器对冷媒的过冷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过冷器,密封效果好,过冷效率高。当过冷器应用到冷凝器中时,可简化冷凝器的制造工序,降低冷凝器的制造难度,提高冷凝器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冷凝器,包括上述的过冷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所述过冷腔内设有换热管,所述壳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设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壳体的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个端部,所述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且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密封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通过设置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使换热管与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密封配合,从而提高了过冷器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避免冷媒旁通,进而提高过冷器的过冷效率。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过冷器应用到冷凝器中时,无需将过冷器的壳体与冷凝器进行连接,从而便于将过冷器安装到冷凝器中,装配简单。同时可单独制作完成过冷器后,再将过冷器安装到冷凝器中,从而简化了冷凝器的制造工序,降低了冷凝器的制造难度,有利于提高冷凝器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每个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换热管的装配孔,每个所述支撑板的下部设有液体流动通道以导通所述支撑板两侧的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冷器还包括至少一个隔板,每个所述隔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以将所述过冷腔分隔成多个子腔室,每个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多个子腔室的导通口。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壳体内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上的所述导通口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体形成为长条形或方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过冷器还具有积液腔室,所述积液腔室设在所述壳体下部且对应所述出液口设置。
具体地,所述出液口处设有出液管。
具体地,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胀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过冷器,所述过冷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过冷器,所述过冷器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媒出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过冷器,从而提高了过冷器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避免冷媒旁通,进而提高冷凝器对冷媒的过冷效率。另外无需将过冷器的壳体与外壳连接,从而便于将过冷器安装到冷凝器中,装配简单。同时则可单独制作完成过冷器后,再将过冷器安装到冷凝器中,从而简化了冷凝器的制造工序,降低了冷凝器的制造难度,有利于提高冷凝器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液口处设有出液管,所述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外壳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冷凝器的剖面图;
图3是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示意图,其中过冷器包括一个隔板;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示意图,其中过冷器包括两个隔板;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示意图,其中过冷器内设有一个支撑板;
图7是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示意图,其中过冷器内设有两个支撑板。
附图标记:
冷凝器1000;
过冷器100;
壳体1;进液口11;出液口12;换向口13;盖板14;底板15;过冷腔a;子腔室b;
第一密封板2;第二密封板3;支撑板4;隔板5;导通口51;积液腔室d;
出液管6;液体腔室e;
换热管200;外壳300;冷媒出口301;冷媒出口302;挡气板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100。(图3-图5中单向箭头指的是冷媒在过冷器100内的流动方向。)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100,包括:壳体1、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
具体而言,壳体1内限定出过冷腔a,过冷腔a内设有换热管200,壳体1具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由此可知,冷媒通过进液口11流入壳体1限定出的过冷腔a内,并且流向出液口12。冷媒在过冷腔a内流动过程中与换热管200进行换热,即冷媒吸收换热管200内的冷量,从而实现过冷器100对冷媒的过冷降温作用。
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设在壳体1内,在壳体1的水平方向上,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位于壳体1的两个端部,换热管200分别穿过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且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密封配合。由此,通过使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分别与换热管200密封配合,从而提高了过冷器100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避免冷媒旁通,进而提高过冷器100的过冷效率。
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当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100应用到冷凝器1000中时,无需将过冷器100的壳体1与过冷器100进行连接,从而便于将过冷器100安装到冷凝器1000中,装配简单。同时可单独制作完成过冷器100后,再将过冷器100安装到冷凝器1000中,进而简化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工序,降低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难度,有利于提高冷凝器1000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100,通过设置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使换热管200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密封配合,从而提高了过冷器100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避免冷媒旁通,进而提高过冷器100的过冷效率。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过冷器100应用到冷凝器1000中时,无需将过冷器100的壳体1与冷凝器1000进行连接,从而便于将过冷器100安装到冷凝器1000中,装配简单。同时可单独制作完成过冷器100后,再将过冷器100安装到冷凝器1000中,从而简化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工序,降低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难度,有利于提高冷凝器1000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分别位于壳体1的两个端部。从而可以使冷媒可以在过冷腔a内充分的流通换热以被过冷降温,进而增强过冷器100对冷媒的过冷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板4,支撑板4位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之间,每个支撑板4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200的装配孔(图未示出),每个支撑板4的下部设有液体流动通道以导通支撑板4两侧的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板4虽然对换热管200具有支撑作用,但是支撑板4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过冷腔a内的冷媒的流通,从而影响过冷器100的过冷效率。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100,通过在支撑板4的下部设置液体流动通道以导通支撑板4两侧的腔室,从而保证了过冷腔a内支撑板4处的冷媒的流动,即有效地改善了由于支撑板4的设置而影响冷媒流通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提高过冷器100内冷媒的流动速度,提高过冷器100的过冷效率。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液体流动通道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只要保证可以导通支撑板4两侧的腔室,使支撑板4两侧的冷媒流动通畅即可。例如,液体流动通道是由壳体1的位于支撑板4的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一个开口朝向支撑板4的凹槽所限定的。又例如,液体流动通道由液体腔室e和多个换向口13形成,液体腔室e位于壳体1的下部且与支撑板4对应设置,多个换向口13分别均匀地设置在壳体1的位于支撑板4两侧且位于液体腔室e正上方的部分上,过冷腔a通过多个换向口13与液体腔室e连通。每个子腔室b内,支撑板4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换向口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液口12设在壳体1的底部,过冷器100还具有积液腔室d,积液腔室d设在壳体1下部且对应出液口12设置。由此可知,积液腔室d的设置可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使吸收冷量后的冷媒能够平缓流出。同时由于积液腔室d位于壳体1的下部,从而有利于保证壳体1内的冷媒顺利流出过冷器100。
具体地,出液口12处设有出液管6。从而使冷媒流出过冷器100更加可靠。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冷器100用于冷凝器1000时,出液口12需要与冷凝器1000相连以保证过冷后的冷媒顺利流出冷凝器1000。同时出液口12与冷凝器1000连接后有利于保证过冷器100相对冷凝器1000的具体位置更加稳定。
可选地,出液管6的上端面位于积液腔室d内。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过冷器100内的冷媒顺利流出过冷器100,提高过冷器100的可靠性。
如图1、图3-图6所示,当支撑板4为一个时,支撑板4位于过冷腔a的中心轴线上。从而有利于提高过冷器100的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6所示,当出液口12位于支撑板4下方时,支撑板4下部无需设置液体流动通道,只要设置积液腔室d即可。
如图7所示,当支撑板4为两个时,两个支撑板4位于过冷腔a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且相对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从而能够有利于提高过冷器100的结构的对称性,提高过冷器100的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过冷器100还包括至少一个隔板5,每个隔板5连接在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之间以将过冷腔a分隔成多个子腔室b,每个隔板5上设有连通多个子腔室b的导通口51。由此可知,多个子腔室b通过导通口51导通,冷媒顺次流过多个子腔室b。从而可知,隔板5的设置可以增大冷媒在过冷腔a内的流通路径,即增加冷媒在过冷腔a内的流动时间,也就是说,如图2和图4所示,当隔板5为一个时,隔板5将过冷腔a分隔成两个子腔室b,即形成2流程的冷媒流动路径。如图5所示,当隔板5为两个时,隔板5将过冷腔a分隔成三个子腔室b,即形成3流程的冷媒流动路径,由此类推。从而增强过冷器100对冷媒的过冷效果,保证冷媒的过冷度。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当壳体1内无隔板5时,过冷腔a内形成1流程的冷媒流动路径。
进一步地,隔板5为多个,多个隔板5在壳体1内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隔板5上的导通口51交错设置。由此可知,多个隔板5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增大冷媒在过冷腔a内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媒在过冷腔a内的流动时间。导通口51交错设置也能够增大冷媒在过冷腔a内的流动路径,进而进一步地增强过冷器100对冷媒的过冷效果,保证冷媒的过冷度。
进一步地,导通口51位于隔板5的端部。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冷媒在每个子腔室b内的流动时间,进而增强过冷器100对冷媒的过冷效果,保证冷媒的过冷度。
可选地,支撑板4与隔板5垂直设置。从而有利于提高过冷器100的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当进液口11朝向支撑板4设置时,有利于保证从进液口11流入过冷腔a内的冷媒能够均匀地流向支撑板4的两侧。
可选地,壳体1形成为长条形或方形。从而使壳体1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以理解地,壳体1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壳体1可以分成盖板14与底板15,盖板14为长条形并在较长的两边上分别具有向下的翻边,底板15为长条形并在较长的两边上分别具有向上的翻边,盖板14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5的翻边上。又例如,壳体1可以分为上盖板14、下底板15、左侧板和右侧板,四个板均为长条形并且通过螺钉固定。
具体地,换热管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胀接连接。由此可知,换热管200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的密封方式简单、可靠。可以保证换热管200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使过冷器100的质量好,有利于延长过冷器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包括:外壳300和过冷器100。
具体而言,外壳300上设有冷媒进口301和冷媒出口302,过冷器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过冷器100,过冷器100设在外壳300内,出液口12与冷媒出口302相连通。(图1-图5中的单向箭头指的是冷媒在冷凝器1000内的流动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过冷器100,从而提高了过冷器100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避免冷媒旁通,进而提高冷凝器1000对冷媒的过冷效率。另外无需将过冷器100的壳体1与外壳300连接,从而便于将过冷器100安装到冷凝器1000中,装配简单。同时则可单独制作完成过冷器100后,再将过冷器100安装到冷凝器1000中,从而简化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工序,降低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难度,有利于提高冷凝器1000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液口12处设有出液管6,出液管6与外壳300焊接连接。从而可以保证经过过冷器100过冷后的冷媒可顺利流出冷凝器1000。同时出液管6与外壳300焊接连接,使得过冷器100与外壳300的连接方式简单,可靠。简化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工序,降低了冷凝器1000的制造难度,有利于提高冷凝器1000的生产效率,还有利于保证过冷器100相对冷凝器1000的位置更加稳定。
具体地,冷凝器1000还包括挡气板400,挡气板400位于外壳300内且正对冷媒进口301设置。从而可以对通过冷媒进口301进入到冷凝器1000内的气态冷媒进行缓冲,同时改变气体冷媒在冷凝器1000内的流动方向,有利于提高冷凝器1000对冷媒的冷凝效果。
下面参考图5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说明仅具有示例性,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下述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对其中的技术方案或者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组合或者替换、修改,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包括:外壳300、换热管200、挡气板400和过冷器100。
外壳300上设有冷媒进口301和冷媒出口302,挡气板400设置在外壳300内且正对冷媒进口301设置。换热管200在过冷器100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行排布。过冷器100设在外壳300内且位于外壳300的下侧。
具体地,过冷器100包括:壳体1、第一密封板2、第二密封板3和隔板5。
壳体1形成为长条形,壳体1包括盖板14与底板15,盖板14为长条形并在较长的两边上分别具有向下的翻边,底板15为长条形并在较长的两边上分别具有向上的翻边,盖板14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5的翻边上。壳体1内限定出过冷腔a,过冷腔a内设有换热管200,壳体1具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出液口12设在壳体1的底部,过冷器100还具有积液腔室d,积液腔室d设在壳体1下部且对应出液口12设置。出液口12与冷媒出口302相连通,出液口12处设有出液管6,出液管6与外壳300焊接连接。
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设在壳体1内,在壳体1的水平方向上,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位于壳体1的两个端部,第一密封板2位于左侧,第二密封板3位于右侧,换热管200分别穿过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且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胀接连接以密封配合。
隔板5为两个,两个隔板5在壳体1内间隔设置,每个隔板5连接在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之间,从而将过冷腔a分隔成三个子腔室b,即在过冷腔a内形成3流程的冷媒的流动路径,每个隔板5的端部上设有一个连通两个子腔室b的导通口51。两个隔板5上的导通口51交错设置。
具体地,进液口11、两个导通口51和出液口12依次交错设置以增大过冷器100内冷媒的流动路径。
壳体1内设有一个支撑板4,支撑板4与隔板5垂直设置。支撑板4位于第一密封板2和第二密封板3之间且位于过冷腔a的中心轴线上,支撑板4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200的装配孔,每个支撑板4的下部设有液体流动通道以导通支撑板4两侧的腔室。
其中,液体流动通道由液体腔室e和六个换向口13形成,液体腔室e位于壳体1的下部且与支撑板4对应设置,六个换向口13分别均匀地设置在壳体1的位于支撑板4两侧且位于液体腔室e正上方的部分上,过冷腔a通过多个换向口13与液体腔室e连通。每个子腔室b内,支撑板4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换向口13。
在制作冷凝器1000过程中,可以独立制作过冷器100,在过冷器100内安装支撑板4,过冷器100制作完成后再装配到冷凝器1000中,从而提高冷凝器1000的装配效率,降低冷凝器1000的制造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过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所述过冷腔内设有换热管,所述壳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设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壳体的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个端部,所述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且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密封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每个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换热管的装配孔,每个所述支撑板的下部设有液体流动通道以导通所述支撑板两侧的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隔板,每个所述隔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以将所述过冷腔分隔成多个子腔室,每个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多个子腔室的导通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壳体内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上的所述导通口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为长条形或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过冷器还具有积液腔室,所述积液腔室设在所述壳体下部且对应所述出液口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处设有出液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二密封板胀接连接。
9.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
过冷器,所述过冷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过冷器,所述过冷器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媒出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处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外壳焊接连接。
CN201721659396.6U 2017-12-01 2017-12-01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Active CN207540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9396.6U CN207540199U (zh) 2017-12-01 2017-12-01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9396.6U CN207540199U (zh) 2017-12-01 2017-12-01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40199U true CN207540199U (zh) 2018-06-26

Family

ID=62616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59396.6U Active CN207540199U (zh) 2017-12-01 2017-12-01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401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52995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3299140B (zh) 热交换器
CN205641693U (zh) 换热器
CN105387651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540199U (zh) 过冷器和具有其的冷凝器
CN102046407B (zh) 公共汽车用装顶式空调装置
CN110530069A (zh) 旋转扰动水冷冷凝器
CN205448415U (zh) 换热器
CN105423649B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011903U (zh) 柜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897631U (zh) 气体分凝器
CN205066244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9558587U (zh) 一种分体式风冷模块机
CN209399558U (zh) 空调器
CN206724526U (zh) 过冷器及冷凝器
CN104791910A (zh)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N206235189U (zh) 换热装置
CN208238024U (zh) 柜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594108U (zh) 一种硅棒切片机的切割液冷却装置
CN209042729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4629735U (zh)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N205860580U (zh) 制冷装置
US20200200476A1 (en) Heat exchanger
CN204880638U (zh) 换热装置及屋顶机
CN211204243U (zh) 一种天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