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1910A -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1910A
CN104791910A CN201510159180.2A CN201510159180A CN104791910A CN 104791910 A CN104791910 A CN 104791910A CN 201510159180 A CN201510159180 A CN 201510159180A CN 104791910 A CN104791910 A CN 104791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leeward
nearly wind
cold
produc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591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燕飞
戚文端
郭振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5918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9191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91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19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5616 priority patent/WO2016155171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壳体;换热器组件,包括:分流换热器,分流换热器具有邻近通风口的近风部和远离通风口的背风部;近风换热器,近风换热器上设有近风换热器入口和近风换热器出口;背风换热器,背风换热器上设有背风换热器入口和背风换热器出口;第一连通管,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背风部出口和近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背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近风换热器内;第二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近风部出口和背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近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背风换热器内。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换热均匀。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和用于该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美观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有制冷设备的机身越来越薄,进风口越来越隐蔽,抑或正面格栅加密,不允许直视到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因结构的限制及美观要求,导致制冷设备的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量差异较大。此时若还是按照以往的流路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换热器各部分的换热效果差异大,整体换热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需要提出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换热均匀。
本发明还需要提出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通风口;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分流换热器,所述分流换热器具有邻近所述通风口的近风部和远离所述通风口的背风部,所述分流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入的分流换热器入口,所述近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部出口,所述背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部出口;近风换热器,所述近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近风部上,所述近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近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换热器出口;背风换热器,所述背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大于所述近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所述背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背风部上,所述背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背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换热器出口;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背风部出口和所述近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背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近风换热器内;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近风部出口和所述背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近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背风换热器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由于换热器组件中通过设置可以连通背风部出口和近风换热器入口的第一连通管,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分别连通近风部出口和背风换热器入口的第二连通管,从而可以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制冷设备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部且所述机壳从所述通风口进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换热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布置,所述近风换热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布置且与所述分流换热器呈倒“V”形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背风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风换热器入口位于所述近风换热器出口的上方;或者所述背风换热器入口位于所述背风换热器出口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设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邻近所述通风口的主表面上,所述辅助换热器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辅助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辅助换热器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出口与所述分流换热器入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换热器内设有分流三通管,所述分流三通管中的三个开口分别与所述分流换热器入口、近风部出口和背风部出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通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分流换热器,所述分流换热器具有邻近所述通风口的近风部和远离所述通风口的背风部,所述分流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入的分流换热器入口,所述近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部出口,所述背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部出口;近风换热器,所述近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近风部上,所述近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近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换热器出口;背风换热器,所述背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大于所述近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所述背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背风部上,所述背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背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换热器出口;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背风部出口和所述近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背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近风换热器内;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近风部出口和所述背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近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背风换热器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中通过设置可以连通背风部出口和近风换热器入口的第一连通管,和分别连通近风部出口和背风换热器入口的第二连通管,从而可以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均匀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冷设备100;
壳体1;通风口11;
换热器组件2;
分流换热器21;近风部211;背风部212;分流换热器入口213;近风部出口214;背风部出口215;分流三通管216;
近风换热器22;近风换热器入口221;近风换热器出口222;
背风换热器23;背风换热器入口231;背风换热器出口232;
第一连通管24;
第二连通管25;
辅助换热器26;辅助换热器入口261;辅助换热器出口2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冷设备100不仅可以具有制冷功能,还可以具有制热功能。可选地,该制冷设备100可以是任何利用空气换热器的设备、装置等,例如可以是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室外机、冰箱等产品。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包括:壳体1和换热器组件2。壳体1上设有通风口11,换热器组件2设在壳体1内。
如图1所示,通风口11可以设置在壳体1顶部,通风口11可以用于制冷设备100进风。换热器组件2包括: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背风换热器23和第一连通管24。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的示例,通风口11可以形成在壳体1的顶部且机壳从通风口11进风,从壳体1的其他部位(例如下部)出风。换热器组件2设在壳体1内且与通风口11相对。
分流换热器21具有邻近通风口11的近风部211和远离通风口11的背风部212,分流换热器21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入的分流换热器入口213,近风部211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部出口214,背风部212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部出口215。
背风换热器23距通风口11的距离大于近风换热器22距通风口11的距离,即近风换热器22邻近通风口11设置,背风换热器23远离通风口11设置。近风换热器22连接在分流换热器21的近风部211上,近风换热器22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近风换热器入口22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换热器出口222,背风换热器23连接在分流换热器21的背风部212上,背风换热器23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背风换热器入口23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换热器出口232。
可选地,部分制冷剂可以分别进入到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内,并且分别从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中排出。这样每个换热器可以具有互不影响的制冷剂流路。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之间可以相互连通,以使制冷剂在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内依次进行换热。
参见图1所示的示例,通风口11形成在机壳顶部,可选地,分流换热器2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布置,近风换热器22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布置且与分流换热器21呈倒“V”形布置。其中分流换热器21的上部即为近风部211,分流换热器21的下部即为背风部212,近风换热器22与分流换热器21的上部相连且倾斜布置,背风换热器23与分流换热器21的下部相连,可选地,背风换热器23的至少一部分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参考图1所示,背风换热器23的上段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背风换热器23就的下段倾斜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换热器组件2中的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具有上述的结构和位置关系,从而就决定了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中越临近通风口11的位置,换热效果相对越好,越远离通风口11的位置,换热效果相对越差。具体而言,对于分流换热器21而言,其近风部211的换热效果好于其背风部212的换热效果,近风换热器22的换热效果好于背风换热器23的换热效果。
为了提高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的换热均匀性,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管24的两端分别连通背风部出口215和近风换热器入口221、以将从背风部出口215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近风换热器22内。这样,可以将背风部212的原本换热效果不好的制冷剂引导至近风换热器22内部进行换热,以提高背风部212的制冷剂的换热效果,由此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由于换热器组件2中通过设置可以连通背风部出口215和近风换热器入口221的第一连通管24,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可以提高整个制冷设备100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中还可以包括第二连通管25,第二连通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近风部出口214和背风换热器入口231、以将从近风部出口214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背风换热器23内。这样,可以将近风部211的原本换热效果好的制冷剂引导至背风换热器23内部进行换热,从而通过第一连通管24和第二连通管25,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从背风部出口215流出的部分制冷剂可以向下流动至背风换热器23内进行换热,从近风部出口214流出的部分制冷剂可以向流动至近风换热器22内进行换热。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从背风部出口215流出的全部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一连通管24引导至近风换热器22进行充分换热,从近风部出口214流出的全部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二连通管25引导至背风换热器23进行热交换,由此可以使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更加明显。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述,分流换热器21内可以设有分流三通管216,分流三通管216中的三个开口分别与分流换热器入口213、近风部出口214和背风部出口215连通。制冷剂通过分流三通管216从分离换热器入口分别通过近风部出口214和背风部出口215排出,从而可以使分流换热器21的结构紧凑、合理,分流换热器21的布置空间小。
可选地,近风换热器入口221位于近风换热器出口222的上方,背风换热器入口231位于背风换热器出口232的上方。如图1所示,近风换热器22具有两排换热流路,制冷剂从近风换热器入口221进入后先在近风换热器22的邻近通风口11的一侧(邻近近风换热器22的外表面)流路内流动换热,再流向近风换热器22的背离通风口11的一侧(邻近近风换热器22的内表面)流路内流动换热,由此可以使制冷剂换热效果好。同理,背风换热器23具有两排换热流路,制冷剂从背风换热器入口231进入后先在背风换热器23的邻近通风口11的一侧(邻近背风换热器23的外表面)流路内流动换热,再流向背风换热器23的背离通风口11的一侧(邻近近风换热器22的内表面)流路内流动换热,由此可以使制冷剂换热效果好。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辅助换热器26,辅助换热器26设在分流换热器21的邻近通风口11的主表面(即分流换热器21的面积最大的表面)上,辅助换热器26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辅助换热器入口26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辅助换热器出口262,辅助换热器出口262与分流换热器入口213连通。由此,制冷剂可以优先经过辅助换热器26进行换热,再进入到分流换热器21进行换热、分流,由此可以提高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效果,换热效率高。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制冷设备100的换热器组件2。
制冷设备100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有通风口11,换热器组件2设在壳体1内,可选地,换热器组件2包括: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背风换热器23和第一连通管24。
分流换热器21具有邻近通风口11的近风部211和远离通风口11的背风部212,分流换热器21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入的分流换热器入口213,近风部211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部出口214,背风部212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部出口215。
背风换热器23距通风口11的距离大于近风换热器22距通风口11的距离,即近风换热器22邻近通风口11设置,背风换热器23远离通风口11设置。近风换热器22连接在分流换热器21的近风部211上,近风换热器22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近风换热器入口22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换热器出口222,背风换热器23连接在分流换热器21的背风部212上,背风换热器23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背风换热器入口23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换热器出口232。
需要说明的是,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均为空气型换热器,也就是说,制冷剂流动在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或背风换热器23内部,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通过与空气换热从而对其内部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可选地,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可以是翅片式换热器。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还可以是吹胀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换热器组件2中的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具有上述的结构和位置关系,从而就决定了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中越临近通风口11的位置,换热效果相对越好,越远离通风口11的位置,换热效果相对越差。具体而言,对于分流换热器21而言,其近风部211的换热效果好于其背风部212的换热效果,近风换热器22的换热效果好于背风换热器23的换热效果。
为了提高分流换热器21、近风换热器22和背风换热器23的换热均匀性,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管24的两端分别连通背风部出口215和近风换热器入口221、以将从背风部出口215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近风换热器22内。这样,可以将背风部212的原本换热效果不好的制冷剂引导至近风换热器22内部进行换热,以提高背风部212的制冷剂的换热效果,由此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2中通过设置可以连通背风部出口215和近风换热器入口221的第一连通管24,从而可以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2中还可以包括第二连通管25,第二连通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近风部出口214和背风换热器入口231、以将从近风部出口214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背风换热器23内。这样,可以将近风部211的原本换热效果好的制冷剂引导至背风换热器23内部进行换热,从而通过第一连通管24和第二连通管25,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换热器组件2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2可以应用到任何制冷设备100中以提升各种制冷设备100的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通风口;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
分流换热器,所述分流换热器具有邻近所述通风口的近风部和远离所述通风口的背风部,所述分流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入的分流换热器入口,所述近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部出口,所述背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部出口;
近风换热器,所述近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近风部上,所述近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近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换热器出口;
背风换热器,所述背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大于所述近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所述背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背风部上,所述背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背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换热器出口;
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背风部出口和所述近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背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近风换热器内;
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近风部出口和所述背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近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背风换热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部且所述机壳从所述通风口进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换热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布置,所述近风换热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布置且与所述分流换热器呈倒“V”形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风换热器入口位于所述近风换热器出口的上方;或者
所述背风换热器入口位于所述背风换热器出口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设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邻近所述通风口的主表面上,所述辅助换热器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辅助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辅助换热器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出口与所述分流换热器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换热器内设有分流三通管,所述分流三通管中的三个开口分别与所述分流换热器入口、近风部出口和背风部出口连通。
8.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通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
分流换热器,所述分流换热器具有邻近所述通风口的近风部和远离所述通风口的背风部,所述分流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入的分流换热器入口,所述近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部出口,所述背风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部出口;
近风换热器,所述近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近风部上,所述近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近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近风换热器出口;
背风换热器,所述背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大于所述近风换热器距所述通风口的距离,所述背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分流换热器的所述背风部上,所述背风换热器上设有供制冷剂流入的背风换热器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背风换热器出口;
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背风部出口和所述近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背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近风换热器内;
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近风部出口和所述背风换热器入口、以将从所述近风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背风换热器内。
CN201510159180.2A 2015-04-03 2015-04-03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Pending CN1047919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59180.2A CN104791910A (zh) 2015-04-03 2015-04-03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PCT/CN2015/085616 WO2016155171A1 (zh) 2015-04-03 2015-07-30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59180.2A CN104791910A (zh) 2015-04-03 2015-04-03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1910A true CN104791910A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56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59180.2A Pending CN104791910A (zh) 2015-04-03 2015-04-03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9191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5171A1 (zh) * 2015-04-03 2016-10-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N107036171A (zh) * 2017-05-27 2017-08-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9502A (ja) * 1994-12-08 1996-06-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2243184A (ja) * 2001-02-20 2002-08-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441203A (zh) * 2002-02-28 2003-09-10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WO2011077484A1 (ja) * 2009-12-24 2011-06-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4629735U (zh) * 2015-04-03 2015-09-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9502A (ja) * 1994-12-08 1996-06-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2243184A (ja) * 2001-02-20 2002-08-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441203A (zh) * 2002-02-28 2003-09-10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WO2011077484A1 (ja) * 2009-12-24 2011-06-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4629735U (zh) * 2015-04-03 2015-09-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5171A1 (zh) * 2015-04-03 2016-10-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N107036171A (zh) * 2017-05-27 2017-08-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036171B (zh) * 2017-05-27 2019-12-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24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256757B (zh)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2581982U (zh) 热交换器及安装有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US2013022058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ll-in-one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therewith
CN103299140B (zh) 热交换器
CN21427622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06322850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CN103097828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205209304U (zh) 换热器系统
CN105378422A (zh) 制冷剂蒸发器
CN106288893A (zh) 换热器系统
CN105387651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374138A (zh) 风冷冰箱
CN105352225A (zh) 空调器
CN104791910A (zh)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N204629735U (zh)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CN105066501B (zh) 多联机室外机和具有其的多联机
CN204329434U (zh) 风冷冰箱
US20130333410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3163348U (zh)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7438859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5940895B2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106403388B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CN204063693U (zh) 空调器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