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23789U - 驱动轴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驱动轴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23789U CN207523789U CN201721211486.9U CN201721211486U CN207523789U CN 207523789 U CN207523789 U CN 207523789U CN 201721211486 U CN201721211486 U CN 201721211486U CN 207523789 U CN207523789 U CN 2075237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shaft
- subframe
- engine
- knuckle
- speed 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轴安装结构,包括驱动轴、副车架、变速器与发动机,该副车架与车身纵梁连接,变速器与发动机设置在该副车架上,副车架的两侧设有一连接臂,该连接臂与一转向节固定连接,该驱动轴通过一连接件安装在该发动机后侧,该驱动轴的位置与该转向节重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轴安装结构,通过改变驱动轴与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使发动机及变速器后侧的驱动轴在汽车正面碰撞时,能够撞击到转向节并使转向节与副车架的连接螺栓脱落,实现副车架与车身分离,使动力总成的冲击方向改变并减小对前围板的冲击,能够有效保护驾驶员以及乘员的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传动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传动系统驱动轴结构。
背景技术
人们常将汽车的碰撞称为一次碰撞,而将人体与车内部件的碰撞称为二次碰撞。二次碰撞是由于一次碰撞导致人体与汽车快速相对运动造成的。为了保护车内人员安全,汽车结构的碰撞安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汽车大都采用发动机前置结构,这类汽车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和与变速器连接的传动轴等动力传输构件。发动机及变速器一般通过悬置设置在副车架上,副车架上的支架与车身纵梁为螺栓刚性连接,因而动力总成只能向后挪动而不能下沉。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变速器及发动机受碰撞力的挤压将迅速向后移,而后侧的驱动轴无法撞击到转向节区域,仅驱动轴的轴杆撞击到转向节区域,无法使转向节与控制臂安装处的螺栓脱落,以使汽车底盘的副车架脱落。副车架受到动力总成的挤压而向后运动,后移的动力总成常常会直接撞击到前围板,由于动力总成不可下沉,因而后移的动力总成对前围板的冲击力太大,造成前围板侵入量超标,容易对车内的驾驶员以及乘员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轴安装结构,能够使汽车在正面碰撞时,变速器及发动机后侧的驱动轴与转向节区域发生撞击,转向节与车身纵梁的连接螺栓受力发生脱落,从而实现副车架的脱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驱动轴安装结构,包括驱动轴、副车架、变速器与发动机,该副车架与车身纵梁连接,变速器与发动机设置在该副车架上,副车架的两侧设有一连接臂,该连接臂与一转向节固定连接,该驱动轴通过一连接件安装在该发动机后侧,该驱动轴的位置与该转向节重叠。
进一步地,该连接件上设有一供该驱动轴轴杆穿过的轴孔,该连接件上还设有一固定孔,通过该固定孔与该发动机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该连接臂上设有一安装孔,该连接臂通过穿过该安装孔的螺栓与转向节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轴安装结构,通过改变驱动轴与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使发动机及变速器后侧的驱动轴在汽车正面碰撞时,能够撞击到转向节并使转向节与副车架的连接螺栓脱落,实现副车架与车身分离,使动力总成的冲击方向改变并减小对前围板的冲击,能够有效保护驾驶员以及乘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轴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及图2,一种驱动轴安装结构,包括驱动轴10、副车架12、变速器14与发动机16,该副车架12与车身纵梁连接,变速器14与发动机16设置在副车架12上,副车架12的两侧设有一连接臂121,该连接臂121与一转向节(图未示出)固定连接,该驱动轴10通过一连接件18安装在发动机16的后侧,驱动轴10的位置与转向节的位置重叠。具体地,此处的重叠并不是驱动轴10与转向节有接触关系,而是指驱动轴10与转向节在空间上位置出现重叠。
连接件18上设有一供该驱动轴10的轴杆穿过的轴孔181,连接件18上还设有一固定孔182,通过固定孔182与发动机16的安装螺栓固定连接。其中,副车架12的连接臂121上设有一安装孔122,连接臂121通过穿过安装孔122的连接螺栓与转向节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轴10安装在发动机16及变速器14的后侧,驱动轴10与转向节的位置出现重叠,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后,动力总成受撞击将向后挪移并且驱动轴10将沿正面碰撞的方向,撞击到转向节与连接臂121的连接区域,使得转向节与连接臂121的连接螺栓受力发生脱落,实现副车架12与车身分离,使动力总成的冲击方向改变并减小对前围板的冲击,能够有效保护驾驶员以及乘员的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驱动轴安装结构,包括驱动轴、副车架、变速器与发动机,该副车架与车身纵梁连接,变速器与发动机设置在该副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副车架的两侧设有一连接臂,该连接臂与一转向节固定连接,该驱动轴通过一连接件安装在该发动机后侧,该驱动轴的位置与该转向节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轴包括一轴杆,该连接件上设有一供该轴杆穿过的轴孔,该连接件上还设有一固定孔,通过该固定孔与该发动机螺栓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臂上设有一安装孔,该连接臂通过穿过该安装孔的螺栓与转向节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11486.9U CN207523789U (zh) | 2017-09-20 | 2017-09-20 | 驱动轴安装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11486.9U CN207523789U (zh) | 2017-09-20 | 2017-09-20 | 驱动轴安装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23789U true CN207523789U (zh) | 2018-06-22 |
Family
ID=62569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21148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23789U (zh) | 2017-09-20 | 2017-09-20 | 驱动轴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2378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61711A (zh) * | 2018-08-07 | 2020-03-0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
2017
- 2017-09-20 CN CN201721211486.9U patent/CN20752378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61711A (zh) * | 2018-08-07 | 2020-03-0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10000B (zh) | 用于道路车辆的前轮毂组件断开装置 | |
CN105599781B (zh)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蜂窝式排障吸能装置 | |
CN209192043U (zh) | 汽车后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 |
CN201613871U (zh) | 一种轿车用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 |
CN101646583A (zh) | 汽车用冲撞盒 | |
CN203580854U (zh) | 一种汽车前保横梁总成 | |
CN108248533A (zh) | 一种应对汽车小偏置碰撞的机舱传力结构 | |
JP2016527136A (ja) | 車両安全性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装置 | |
CN106240641A (zh) |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 |
CN113954970A (zh) |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 |
CN209553323U (zh) | 一种车架前段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07523789U (zh) | 驱动轴安装结构 | |
CN201343009Y (zh) | 车辆行人保护装置 | |
CN110154958A (zh) | 一种可拆装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207449828U (zh) | 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5022701U (zh) | 前轮罩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347264A (zh) |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 |
CN204184460U (zh) | 前轮罩上加强梁的连接结构 | |
CN103448803B (zh) | 一种地板后横梁加强结构 | |
GB2329877A (en) | Vehicle subframe attached to a structure by non-frangible and frangible mountings | |
CN202686535U (zh) | 一种新型翼子板梁结构 | |
WO2022041185A1 (zh) |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 |
CN210191599U (zh) | 一种乘用车前纵梁结构 | |
CN1740008A (zh) | 十字架式汽车防碰撞装置 | |
CN203473006U (zh) | 汽车发动机盖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