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0418U -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0418U
CN207360418U CN201721357116.6U CN201721357116U CN207360418U CN 207360418 U CN207360418 U CN 207360418U CN 201721357116 U CN201721357116 U CN 201721357116U CN 207360418 U CN207360418 U CN 207360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subframe
locking teeth
face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571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涛
郭杰亮
董松梅
何凯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571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60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0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0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衬套及车辆,其中,公开的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内管、外管及橡胶层,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设有所述橡胶层;所述内管的至少一端面设有多个防松齿,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内管的设有所述防松齿的端面均突出于所述外管外。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副车架衬套的内管与车身两者的连接更稳固,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力矩衰减及异响现象。

Description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车辆驾乘舒适性,越来越多的汽车选择在副车架与车身钣金的连接位置增加副车架衬套,以衰减底盘振动向车内的传递。其中,副车架衬套一般由内管、套设在内管的外侧的外管以及设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橡胶构成,外管与副车架连接,内管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内管的与车身贴合的安装端面为平面。随着汽车动力的逐步提高,在启动、制动、转向及经过非正常路面时,副车架受到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副车架衬套的内管与车身为平面接触,这样会无法提供足够的摩擦力来抵御副车架受到的冲击力,从而会使得副车架衬套的内管与车身之间发生滑移,进而会造成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力矩衰减并会产生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及车辆,其能够使得副车架衬套的内管与车身两者的连接更稳固,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力矩衰减及异响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及橡胶层,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设有所述橡胶层;所述内管的至少一端面设有多个防松齿,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内管的设有所述防松齿的端面均突出于所述外管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副车架衬套,通过在所述内管的所述端面上设置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防松齿,且所述端面突出于所述外管外,这样当所述内管与所述车身钣金进行连接时,所述内管的所述端面可以压合在所述车身钣金上,并使得所述防松齿均咬入所述车身钣金,从而使得所述内管紧紧咬住所述车身钣金而避免两者之间发生滑移现象。由上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使得所述内管与所述车身两者的连接更稳固,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力矩衰减及异响现象。
较佳地,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等距环绕所述内管的轴线。
较佳地,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相互之间的最小齿间距均为所述防松齿的齿根宽的n倍;其中,n大于等于2。
较佳地,所述防松齿的齿高均为0.2mm-0.4mm。
较佳地,所述防松齿的齿形均为类三角形,所述防松齿的顶角均为锐角。
较佳地,所述橡胶层硫化成型于所述内管的外周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周壁之间。
较佳地,所述防松齿均为挤压成型且均经过热处理。
较佳地,所述防松齿的表面硬度均大于或等于HRC35。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副车架、车身钣金及至少一如上所述的副车架衬套;所述外管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内管通过其内穿设有的螺栓与所述车身钣金连接,所述内管的设有多个所述防松齿的一端面压合于所述车身钣金上,所述防松齿均咬入所述车身钣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车辆,由于应用有上述的副车架衬套,因此可以使得所述内管与所述车身两者的连接更稳固,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力矩衰减及异响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内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副车架衬套与车身钣金安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2.车身钣金;3.副车架衬套;30.内管;31.外管;32.橡胶层;33.防松齿;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请参见图3,其包括副车架、车身钣金2及至少一如上所述的副车架衬套3。其中,请参见图1,所述副车架衬套3包括内管30、外管31及橡胶层32。所述外管31套设于所述内管30的外侧,所述内管30与所述外管31之间设有所述橡胶层32。请参见图3,所述外管31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内管30通过其内穿设有的螺栓4与所述车身钣金2连接,而所述橡胶层32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为了使得所述内管30与所述车身钣金2更稳固地连接在一起,所述内管30的至少一端面设有多个防松齿33,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33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内管30的设有所述防松齿33的端面均突出于所述外管31外,这样所述内管30的设有多个所述防松齿33的一端面,其在拧紧螺栓4时而提供的轴向力的作用下,会压合在所述车身钣金2的外表面上,并且会使得该端面上的所述防松齿33均咬入所述车身钣金2,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所述内管30与所述车身钣金2之间的接触面有足够的表面摩擦力,同时也会因为所述防松齿33咬入所述车身钣金2而能够提供额外的限制力,从而使得所述内管30与所述车身钣金2紧紧固定在一起。此外,由于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33相互间隔设置而非紧密挨在一起,这样在所述内管30的所述端面与所述车身钣金2的外表面进行压合时,可以使得所述防松齿33能够比较容易地咬入所述车身钣金2,即所述防松齿33需要提供的咬合力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较佳地,请参见图1,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33等距环绕所述内管30的轴线,即: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33呈圆周分布于所述内管30的对应的端面上,且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33相互之间的齿间距相同,这样可以使得所述内管30更好地与所述车身钣金2稳固连接。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请参见图2,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33相互之间的最小齿间距b均为所述防松齿33的齿根宽a的n倍,且n大于等于2,这样可以使得所述防松齿33在咬入所述车身钣金2后,所述车身钣金2有足够的横向溢料空间,并且可保证所述内管30的所述端面与所述车身钣金2的外表面的良好贴合,从而提供足够的表面摩擦力。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请参见图2,所述防松齿33的齿高h均为0.2mm-0.4mm,这样可以使得所述防松齿33能够较好地与所述车身钣金2压合在一起。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较佳地,请参见图2,所述防松齿33的齿形均为类三角形(即所述防松齿33的纵剖面形状均为类三角形),所述防松齿33的顶角c均为锐角,这样可以保证所述防松齿33可以完全咬入所述车身钣金2。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请参见图1,所述橡胶层32硫化成型于所述内管30的外周壁与所述外管31的内周壁之间,这样可以使得所述橡胶层32能够完全地填充在所述内管30与所述外管3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橡胶层32的硫化成型工艺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防松齿33均是通过相应的冷挤压设备及模具来挤压成型出来的。此外,所述防松齿33在成型后均经过热处理,从而使得所述防松齿33的表面硬度更佳,示例性地,所述防松齿33在经过热处理后其表面硬度均大于或等于HRC35。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内管30的所述端面上设置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防松齿33,且所述端面突出于所述外管31外,这样当所述内管30与所述车身钣金2进行连接时,所述内管30的所述端面可以压合在所述车身钣金2上,并使得所述防松齿33均咬入所述车身钣金2,从而使得所述内管30紧紧咬住所述车身钣金2而避免两者之间发生滑移现象。由上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使得所述内管30与所述车身钣金2两者的连接更稳固,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副车架与车身钣金2之间的力矩衰减及异响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及橡胶层,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设有所述橡胶层;所述内管的至少一端面设有多个防松齿,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内管的设有所述防松齿的端面均突出于所述外管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等距环绕所述内管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面上的多个所述防松齿相互之间的最小齿间距均为所述防松齿的齿根宽的n倍;其中,n大于等于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齿的齿高均为0.2mm-0.4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齿的齿形均为类三角形,所述防松齿的顶角均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硫化成型于所述内管的外周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周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齿均为挤压成型且均经过热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齿的表面硬度均大于或等于HRC35。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车身钣金及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所述外管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内管通过其内穿设有的螺栓与所述车身钣金连接,所述内管的设有多个所述防松齿的一端面压合于所述车身钣金上,所述防松齿均咬入所述车身钣金。
CN201721357116.6U 2017-10-18 2017-10-18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Active CN207360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57116.6U CN207360418U (zh) 2017-10-18 2017-10-18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57116.6U CN207360418U (zh) 2017-10-18 2017-10-18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0418U true CN207360418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42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57116.6U Active CN207360418U (zh) 2017-10-18 2017-10-18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6041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7620A (zh) * 2019-03-15 2019-07-19 宁波可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CN111661160A (zh) * 2020-06-16 2020-09-15 浙江联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悬架构
CN112706573A (zh) * 2019-10-25 2021-04-2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衬套及汽车悬架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7620A (zh) * 2019-03-15 2019-07-19 宁波可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CN112706573A (zh) * 2019-10-25 2021-04-2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衬套及汽车悬架系统
CN111661160A (zh) * 2020-06-16 2020-09-15 浙江联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悬架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60418U (zh) 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CN205769959U (zh) 自行车用变速链轮
CN205524081U (zh) 一种吸能盒和包括该吸能盒的汽车
CN102913712B (zh) 车辆转向系统高压油管的减振降噪装置
CN203796831U (zh) 一种可方便压出的轻量化橡胶衬套结构
CN206171583U (zh) 一种新型的挡泥板支架总成
JP5595702B2 (ja) トルクロッド
CN106015418A (zh) 一种汽车拖曳臂衬套
CN205970687U (zh) 摆臂后衬套总成
CN205559665U (zh) 汽车传动系统橡胶扭转减振器
CN204309549U (zh) 摆臂套管及摆臂套管和摆臂衬套的连接结构
CN204383548U (zh) 转向中间轴的调节机构
CN204123921U (zh) 一种扭力梁总成及其减振器安装组件
CN203876490U (zh) 输入端驻车的整体式驱动桥
CN206111889U (zh) 一种传动轴轴叉
CN206781463U (zh) 一种改良的汽车前悬架摆臂结构
CN201396377Y (zh) 固定端等速万向节
CN207634580U (zh) 耐摩擦内连接套
CN103979045A (zh) 一种儿童汽车底盘
CN206386382U (zh) 一种无法兰工字轮
CN211641707U (zh) 一种汽车的前轮毂
CN201736807U (zh) 固定端等速万向节与轮毂组合装置
CN207902538U (zh)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CN106740034A (zh) 后悬置托架总成
CN205173236U (zh) 一种异形孔轴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utomobile Passenger Car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GAC Group Motor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