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23595U - 覆膜支架 - Google Patents

覆膜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23595U
CN207323595U CN201621492739.XU CN201621492739U CN207323595U CN 207323595 U CN207323595 U CN 207323595U CN 201621492739 U CN201621492739 U CN 201621492739U CN 207323595 U CN207323595 U CN 207323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lay film
waveform ring
ring
waveform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9273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彩萍
李�真
汪泽辉
何里明
肖本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9273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23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23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23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覆膜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包括主体部及与主体部连通的套接部,套接部包括第一波形环状物及覆于第一波形环状物上的第一覆膜,第一覆膜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波形环状物为开口环,具有纵向开口,第一覆膜包括相连覆盖部及延长部,第一波形环状物与覆盖部固定连接,且覆盖部沿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波形环状物沿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相等。上述覆膜支架,套接部的开口直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可以避免被套接支架压缩形成褶皱,从而有效解决支架套接时产生的Ⅰ型内漏问题。

Description

覆膜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植入主动脉的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动脉相关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在主动脉疾病中,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两类疾病。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极为凶险的疾病,发病后48小时内的死亡率大于50%,两周内的死亡率大于85%,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外科治疗这类疾病主要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难度大,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对病人的创伤大,且死亡率高。
在微创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的过程中,通常利用腔内隔绝原理,即采用覆膜支架隔绝血流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来治疗。具体的,将覆膜支架压缩装配到鞘管中,在病变位置将覆膜支架从鞘管内释放,覆膜支架隔绝病变部位重构血流通道,病变位置血栓化并肌化达到治愈目的。此类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微创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过程中,常需要进行两个覆膜支架的套接。例如,针对腹主动脉瘤,常采用一个分叉型覆膜支架和一个直管型覆膜支架进行套接。一般地,为了保证两个覆膜支架之间具有较大的连接强度,以避免两个覆膜支架脱离,套接在外部的覆膜支架的直径要小于被套接的覆膜支架的直径。请参阅图1,由于被套接的覆膜支架12的直径要大于套接的覆膜支架11的直径,这样会导致被套接的覆膜支架12压缩后形成褶皱,套接的覆膜支架11与被套接的覆膜支架12之间会产生缝隙13,血流可以从缝隙中通过,从而引起I型内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覆膜支架,以解决覆膜支架套接时出现内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覆膜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连通的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包括第一波形环状物及覆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上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为开口环,具有纵向开口,所述第一覆膜包括相连覆盖部及延长部,所述覆盖部沿所述第一覆膜周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延长部沿所述第一覆膜周向相对的两端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与所述覆盖部固定连接,且所述覆盖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段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上重叠形成重叠区域,所述延长部位于所述重叠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长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重叠区域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相邻设置的第二波形环状物,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的外径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外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主体部包括主干及设置于所述主干上的分支,所述套接部设置于所述分支远离所述主干的一端,或者,所述套接部设置于所述分支距所述主干最近的环形波状物与所述分支距所述主干最远的环形波状物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起点段的中心及所述第一 波形环状物的终点段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起点段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所述终点段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相邻设置的第二波形环状物,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长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沿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剖口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二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开口处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之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为直管型支架,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中。
上述覆膜支架,套接部的开口直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当第一支架作为套接支架时,套接部在被套接支架的作用下扩张而内径增加,当第一支架作为被套接支架时,套接部在套接支架内壁的作用下压缩而外径减少,可以避免被套接支架压缩形成褶皱,从而有效解决支架套接时产生的Ⅰ型内漏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两个支架套接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覆膜支架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覆膜支架包括裸支架和覆膜;
图3为图2的裸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为图3的裸支架的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主视图;图4(b)为第一波形环状物的左视图;
图5(a)-图5(b)为图3的裸支架的第二波形环状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第二波形环状物的主视图;图5(b)为第二波形环状物的左视图;
图6(a)-图6(b)为图3的裸支架的第四波形环状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第四波形环状物的主视图;图6(b)为第四波形环状物的左视图;
图7(a)-图7(e)为图2的覆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a)为覆膜的主视图;图7(b)为覆膜的仰视图;图7(c)为图7(a)的覆膜在覆膜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图7(d)为图7(a)的覆膜在覆膜支架上的俯视图;图7(e)为图7(d)在B处的放大图;
图8(a)-图8(b)为图2的覆膜支架作为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套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a)为套接后的主视图;图8(b)为套接后的俯视图;
图9为图8(a)中套接后的覆膜支架植入腹主动脉后的效果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裸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图13(d)为图11的覆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a)为覆膜的主视图;图13(b)为覆膜在覆膜支架上的主视图;图13(c)为覆膜在覆膜支架上的俯视图;图13(d)为图13(c)在C处的放大图;
图14为图11的覆膜支架作为分支结构植入腹主动脉后的效果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裸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图17(b)为图16的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7(a)为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主视图;图17(b)为第一波形环状物的左视图;
图18(a)-图18(d)为图15中覆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a)为覆膜的主视图;图18(b)为覆膜的仰视图;图18(c)为覆膜在覆膜支架上被压缩后的主视图;图18(d)为覆膜在覆膜支架上被压缩后的俯视图;图18(e)为图18(d)在D处的放大图;
图19为图15的覆膜支架植入腹主动脉后的效果图;
图20为图15中套接部压缩后与血管壁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套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申请中“覆膜支架”是指裸支架表面覆盖有薄膜后的结构,裸支架是指包括多个波形环状物且各波形环状物之间没有薄膜的结构。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2,覆膜支架10包括第一支架100,第一支架100包括裸支架101及覆于裸支架上的覆膜102。第一支架100包括主体部110及与所述主体部110连通的套接部120,所述主体部110包括主干111及设置于所述主干111上的第一分支112a及第二分支112b,其中,套接部120设置于分支112a远离主干111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112a为短分支,第二分支112b为长分支。
请一并参阅图3,裸支架101包括设于套接部120上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设于第一分支112a上且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相邻设置的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设置第二分支112b上的第三波形环状物1123及设于主干111上的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
请一并参阅图4(a)至图4(b),第一波形环状物121为开口环,即,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围成外径为D1、且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段具有重叠区域、具有纵向开口的圆环状结构。本申请中的自然状态下,是指制作过程中定型后的状态或无外力作用下的状态。所述纵向开口是指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在无需采用任何剪切或者割断工具且未破环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相邻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连接的情况下,施加外力即可将第一波形环状物沿第一波形环状物的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段相分离的地方。
请参阅图5(a)至图5(b),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为闭合圆环状结构,且外径为D1。即,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与其相邻的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的外径相等。第三波形环状物1123的结构与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的结构相同。
请参阅图6(a)至图6(b),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也为闭合圆环状结构,外径为D2,且D2>D1。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圆环状结构,可以包括圆形环状结构、也可以包括椭圆形环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第三波形环状物1124及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中的每一波形环状物均包括多个波谷顶点,多个波峰顶点,以及多根连接于相邻的波谷顶点和波峰顶点之间的连接杆。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第三波形环状物1124及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可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波形形状,例如,波形形状可以是Z形波、V形波或正弦波等。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第三波形环状物1124及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的个数、每个波形环状物的波形形状以及每个波形环状物中包含的波形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请参阅图7(a),覆膜102包括覆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上的第一覆膜122、覆于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上的第二覆膜1122、覆于第三波形环状物1123的第三覆膜1124及覆于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的第四覆膜1112。第一覆膜122、第二覆膜1122及第三覆膜1124均为两端开口管状结构,第四覆膜111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开口,另一端设置有一个开口,其中两个开口分别与第二覆膜1122及第三覆膜1124的开口连接,第一覆膜122的开口与第二覆膜1122远离第四覆膜1112的开口连接,第一覆膜122、第二覆膜1122、第三覆膜1124及第四覆膜1112相互贯通,形成血流入口端具有一个开口、血流出口端具有两个开口的管腔结构,作为血流通道。
请一并参阅图7(b),第一覆膜122的内径为D3,第二覆膜1122的内径为D1,第三覆膜1124的内径为D1,第四覆膜1112远离第二覆膜1122的一端的内径为D2,其中,D2>D3>D1。
请参阅图7(c)至图7(e),第一覆膜122在第一支架110上形成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周向具有重叠区域的内径为D1的结构。第一覆膜122包括覆盖部1221及与覆盖部1221连接的延长部1222,所述覆盖部1221沿第一覆膜122的周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延长部1222沿第一覆膜122的周向相对的两端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与覆盖部1221固定连接, 覆盖部1221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且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相等。换言之,覆盖部1221上有第一波形环状物121支撑,延长部1222上无第一波形环状物121支撑。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段在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周向方向上重叠形成重叠区域,延长部1222至少部分位于重叠区域内。作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延长部1222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周向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重叠区域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即,延长部1222在重叠区域完全展开,也就是说,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相互重叠的端部段所处的区域已成为最大重叠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延长部1222的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周向方向上长度也可以大于所述重叠区域的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周向方向上长度,即,延长部1222在重叠区域内具有部分重叠,也就是说,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端部段还可以继续相互叠合形成具有更大重叠区域且内径更小的圆环结构。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镍钛丝编织热定型或镍钛管切割定型成裸支架101,再在裸支架101的外表面覆膜,覆膜102的材料可以为PET膜,采用PET缝线将裸支架101固定在覆膜10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覆膜102为一体成型结构,即,为一体成型结构。当然,第一覆膜122、第二覆膜1122、第三覆膜1124及第四覆膜1112也可以为单独结构,通过缝合连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覆膜102的材料也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膜,例如,可以在裸支架10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整体覆盖聚四氟乙烯膜,裸支架101位于两层覆膜中间,通过高温加压的方式,将内外层的聚四氟乙烯覆膜粘接在一起,从而将裸支架101固定在覆膜102之间。
请参阅图8(a),当覆膜支架10作为套接支架与第二支架200套接时,第二支架200通过套接部120穿设在第一支架100内。请一并参阅图8(b),由于套接部120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为具有重叠区域的开环结构,且第一覆膜122也具有位于所述重叠区域内且未被波形环状物支撑的延长部1222,在穿设有第 二支架200后,套接部120在第二支架200的径向支撑力的作用下内径增大,避免第二支架200压缩形成褶皱,从而有效解决Ⅰ型内漏问题。
图9示出了图8(a)所示的套接后的覆膜支架10植入到腹主动脉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200之间紧密贴合,第二支架200不会压缩形成缝隙,可以有效地将血流与动脉瘤隔绝。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覆膜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00及第二支架200,第二支架200通过套接部120穿设在第一支架100内。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0,实施例2中的覆膜支架10a的第一支架100a与实施例1中的覆膜支架10的第一支架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实施例2中的覆膜支架10a的第一支架100a为直管结构。即,主体部110a各部分的直径均相等,且在自然状态下,套接部120a的直径与主体部110a的直径相等。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图10中所示的第一支架100a还可以仅是覆膜支架的一部分,例如,第一支架100a仅是一分叉型覆膜支架的其中的分支部分。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1,实施例3中的覆膜支架10b的第一支架100b与实施例2中的覆膜支架10a的第一支架100a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支架100b的套接部120b设置于主体部110b的距血流入口端最近的环形波状物与主体部110b的距血流入口端最远的环形波状物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12,裸支架101b包括设于套接部120b上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及设于主体部110b上且分别位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两端的两个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b。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围成外径为D1且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周向的相对两端具有重叠区域的开口圆环状结构,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b为外径为D1的闭合圆环状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13(a),覆膜102b包括覆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上的第一覆膜122b、分别覆于两个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b上的两个第二覆膜1122b。第一覆膜122b及第二覆膜1122b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覆膜122b连接于两个 第二覆膜1122b之间,且第一覆膜122b的管腔与第二覆膜1122b的管腔相连通,作为血流通道。第一覆膜122b的内径为D3,第二覆膜1122b的内径为D1,其中,D3>D1。即,第一覆膜122b沿第一覆膜122b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一覆膜122b的纵向中心轴的长度大于与其相连的第二覆膜1122b沿第二覆膜1122b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二覆膜1122b的纵向中心轴长度。
请参阅图13(b)至图13(d),第一覆膜122b在第一支架110b上形成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周向具有重叠区域的内径为D1的结构。第一覆膜122b包括覆盖部1221b及与覆盖部1221b连接的延长部1222b,所述覆盖部1221b沿第一覆膜122b的周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延长部1222b沿第一覆膜122b的周向相对的两端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与覆盖部1221b固定连接,覆盖部1221b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且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相等。换言之,覆盖部1221b上有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支撑,延长部1222b上无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支撑。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段在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周向方向上重叠形成重叠区域,延长部1222b至少部分位于重叠区域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00b仅作为覆膜支架10b的分支部分。图14示出了覆膜支架10b植入到腹主动脉后的效果图。第一支架100b与第二支架200b套接后,在位于中间区域的套接部120b的位置处形成凸出的结构,第一支架100b会提供向内的径向力,第二支架200b会提供向外的径向力,这样可以增加第一支架100b与第二支架200b的连接强度。同时第二支架200b不会过度压缩形成褶皱,从而有效避免Ⅰ型内漏。
实施例4
请参阅图15,覆膜支架10c包括第一支架100c,第一支架100c包括裸支架101c及覆于裸支架上的覆膜102c。第一支架100c包括主体部110c及与所 述主体部110c连通的套接部120c,所述主体部110c包括主干111c及设置于所述主干111c上的第一分支112a’及第二分支112b’,其中,套接部120设置于分支112b’远离主干111c的一端。
请一并参阅图16,裸支架101c包括设于套接部120c上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设于第二分支112b’上且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相邻设置的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设置第一分支112a’上的第三波形环状物1123c及设于主干111c上的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c。
请参阅图17(a)至图17(b),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为开口环,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起点段124的中心及终点段125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起点段124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所述终点段125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换言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起点段124与终点段125重叠,径向向内施加外力压缩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起点段124及终点段125彼此错开形成重叠区域。具体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围成外径为D4的开口圆环状结构。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及第三波形环状物1123c均为闭合圆环状,具体结构可参照实施例1,且外径均为D1。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c也为闭合圆环状,外径为D2。其中D2>D4>D1。即,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外径大于相邻的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的外径。
请参阅图18(a),覆膜102c包括覆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上的第一覆膜122c、覆于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上的第二覆膜1122c、覆于第三波形环状物1123c的第三覆膜1124c及覆于第四波形环状物1111c的第四覆膜1112c。第一覆膜122c、第二覆膜1122c及第三覆膜1124c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四覆膜1112c靠近第三覆膜1124的端部设置有两个开口,远离第三覆膜1124的端部端设置有一个开口,其中两个开口分别与第二覆膜1122c及第三覆膜1124c的开口连接,另一开口为血流进入覆膜支架10c的血流入口端;第一覆膜122c的开口与第二覆膜1122c远离第四覆膜1112c的开口连接,第一覆膜122c、第二覆膜1122c、第三覆膜1124c及第四覆膜1112c相互贯通,形成血流入口端具有一个开口、血 流出口端具有两个开口的管腔结构,作为血流通道。
请一并参阅图18(b),第一覆膜122c的内径为D5,第二覆膜1122c的内径为D1,第三覆膜1124c的内径为D1,第四覆膜1112c远离第二覆膜1122c的一端的内径为D2。其中,D2>D5>D1,且D5>D4,即,第一覆膜122c沿第一覆膜122c纵向中心轴线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一覆膜122c的纵向中心轴线的长度大于与其相连的第二覆膜1122c的沿第二覆膜1122c纵向中心轴线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二覆膜1122c的纵向中心轴线的长度,且大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纵向中心轴线的长度(即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周向长度)。
请参阅图18(c)至图18(e),在外力作用下,第一覆膜122c在第一支架110c上可以压缩形成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周向具有重叠区域的内径为D1的结构。第一覆膜122c包括覆盖部1221c及与覆盖部1221c连接的延长部1222c,所述覆盖部1221c沿第一覆膜122c的周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延长部1222c沿第一覆膜122c的周向相对的两端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与覆盖部1221c固定连接,覆盖部12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且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相等。换言之,覆盖部1221c上有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支撑,延长部1222c上无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支撑。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延长部1222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开口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之差。也就是说,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能够压缩至与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形成的外径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延长部1222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 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开口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之差。延长部1222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最大压缩量进行调整。例如,当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的外径需要压缩至小于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的外径,延长部1222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波形环状物1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沿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开口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之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套接部120c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会压缩而外径变小,图19示出了覆膜支架10c植入腹主动脉的结构示意图,植入血管后,套接部120c的外径会由于血管壁30的挤压而压缩,请参阅图20,覆膜支架10c压缩后会与血管壁30形成紧密贴合的结构,从而可以避免I型内漏。
实施例5
请参阅图21,实施例5中的覆膜支架10d的第一支架100d与实施例4中的覆膜支架10c的第一支架100c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实施例5中的覆膜支架10d的第一支架100d为直管结构。
请参阅图22,当第一支架100d穿设在第二支架200d时,第一支架100d通过套接部120d穿设在第二支架100d内。由于套接部120d的第一波形环状物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压缩,当穿设于第二支架200d时,套接部120d在第二支架200d的径向向内的作用下外径变小,避免第一支架100d压缩后形成褶皱,从而有效解决Ⅰ型内漏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图21中所示的第一支架100d还可以仅是覆膜支架的一部分,例如,第一支架100d仅是一分叉型覆膜支架其中的分支部 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覆膜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00d及第二支架200d,第一支架100d通过套接部120d穿设于第二支架200d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覆膜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连通的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包括第一波形环状物及覆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上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为中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为开口环,具有纵向开口,所述第一覆膜包括相连覆盖部及延长部,所述覆盖部沿所述第一覆膜周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延长部沿所述第一覆膜周向相对的两端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与所述覆盖部固定连接,且所述覆盖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剖开且展开后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开口展开后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中心轴方向的长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段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上重叠形成重叠区域,所述延长部位于所述重叠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重叠区域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相邻设置的第二波形环状物,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的外径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外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主体部包括主干及设置于所述主干上的分支,所述套接部设置于所述分支远离所述主干的一端,或者,所述套接部设置于所述分支距所述主干最近的环形波状物与所述分支距所述主干最远的环形波状物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起点段的中心及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终点段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起点段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所述终点段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相邻设置的第二波形环状物,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沿所述第二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剖口且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二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沿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的纵向开口处展开后沿垂直于第一波形环状物周向方向的长度之差。
10.根据权利要求1、7~9任一项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为直管型支架,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中。
CN201621492739.XU 2016-12-31 2016-12-31 覆膜支架 Active CN207323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92739.XU CN207323595U (zh) 2016-12-31 2016-12-31 覆膜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92739.XU CN207323595U (zh) 2016-12-31 2016-12-31 覆膜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23595U true CN207323595U (zh) 2018-05-08

Family

ID=62374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92739.XU Active CN207323595U (zh) 2016-12-31 2016-12-31 覆膜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23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8214B (zh) 一种具有裙边的防周漏支架装置及加工方法、裙边褶皱方法、心脏瓣膜
US4190909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rgical repair of dissecting thoracic aneurysms and the like
CN105208973B (zh) 低轮廓人工瓣膜结构
CN102036622B (zh) 瓣膜缝合和植入程序
CN114287986B (zh) 左心耳封堵器
CN105873523A (zh) 密封装置、相关的递送设备及其使用
US20130190862A1 (en) Rapidly deployable surgical heart valves
US9629721B2 (en) Peripheral sealing venous check-valve
CN106456854A (zh) 心脏辅助系统和方法
JP2013538086A (ja) 心臓弁を折畳むと共に最小侵襲送達システム内に装着するための装置
JP2011092796A (ja) モジュール式血管内移植片
CN206934209U (zh) 分叉型覆膜支架
CN103932820B (zh) 具有模块化分支的腔内假体及其部署方法
CN109498211A (zh) 管腔支架
CN109419566B (zh) 覆膜支架
CN109259852A (zh) 造口器械
WO2019128703A1 (zh) 覆膜支架
CN107809982A (zh) 用于改善或者消除心瓣膜闭锁不全的可植入装置
JP2023546983A (ja) 左心耳オクルーダー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9966033A (zh) 管腔支架
CN207323595U (zh) 覆膜支架
CN116942384B (zh) 免缝合多分支人工血管覆膜支架
CN107802376A (zh) 覆膜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30805B (zh) 分支型血管支架
CN206934211U (zh) 分叉型覆膜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