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17273U -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17273U
CN207317273U CN201721306530.4U CN201721306530U CN207317273U CN 207317273 U CN207317273 U CN 207317273U CN 201721306530 U CN201721306530 U CN 201721306530U CN 207317273 U CN207317273 U CN 2073172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water
bottom case
lower bottom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065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学路
丁海东
郑大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ENGTIA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ENGTIA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ENGTIA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ENGTIA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065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172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17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172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ydraulic Turb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包括下底壳,所述下底壳上设有用于进水和出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置于下底壳内的流道连通,且流道为连续弯折成蛇形或“S”形的结构,所述流道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连接处分别设有进水扰流板和出水扰流板,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通过螺丝紧固密封在一起,散热器底部的换热片置于弯折的流道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优化了流道拐角处的结构,降低了流阻,新的流道布置方式可以充分完成换热,提升换热效果,同时安装方便,流阻低,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TC水加热器,具体是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PTC水加热器的热功率受流道的制约很大,流道结构影响了冷却液的流阻,换热能力,当换热能力低下时,PTC电阻片散发的热量不能被冷却液及时带走,PTC电阻片的阻值会增大,在恒电压的情况下PTC的发热功率会大大降低,影响了产品性能以及PTC的热效率,当PTC热效率低时,会消耗掉混动车和电动车很多多余的电量,降低了混动车型和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由此可见一个高效的流道方案对于PTC水加热器的整体性能提升是十分关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包括下底壳,所述下底壳上设有用于进水和出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置于下底壳内的流道连通,且流道为连续弯折成蛇形或“S”形的结构,所述流道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连接处分别设有进水扰流板和出水扰流板,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通过螺丝紧固密封在一起,散热器底部的换热片置于弯折的流道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之间还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置于下底壳开口处的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流道的弯折处经过倒角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通过镁合金压铸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弯折的所述流道各处间隙均匀,宽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优化了流道拐角处的结构,降低了流阻,新的流道布置方式可以充分完成换热,提升换热效果,同时安装方便,流阻低,换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中下底壳的俯视图。
图2为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器、2-密封圈、3-下底壳、4-进水口、5-出水口、6-进水扰流板、7-出水扰流板、8-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包括下底壳3,所述下底壳3上设有用于进水和出水的进水口4和出水口5,进水口4和出水口5通过置于下底壳3内的流道8连通,且流道8为连续弯折成蛇形或“S”形的结构,能增加单位面积内流道8的长度,增加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所述流道8与进水口4和出水口5的连接处分别设有进水扰流板6和出水扰流板7,实现扰流效果,所述下底壳3与散热器1通过螺丝紧固密封在一起,散热器1底部的换热片置于弯折的流道8之间,与流道8内的冷却介质进行连续的换热。
所述下底壳3与散热器1之间还设有密封圈2,密封圈2置于下底壳3开口处的凹槽内。
所述流道8的弯折处经过倒角处理,避免了直道冲击以及涡流的产生,有效了降低了冷却介质的流阻。
所述下底壳3与散热器1通过镁合金压铸成型,导热系数高,重量轻。
弯折的所述流道8各处间隙均匀,宽度大致相同,避免了冷却介质在流通时经过窄边增加流阻。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以换热流道的平均宽度在3.8mm为例,冷却介质由入水口进入散热器流道后按箭头示意图流动,整个流道的宽度均匀,无明显藏水处,拐角处的倒角和进出水口的扰流结构避免了涡流的产生,经过样件测试,不同温度下次流道的流阻和换热效率见下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包括下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壳上设有用于进水和出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置于下底壳内的流道连通,且流道为连续弯折成蛇形或“S”形的结构,所述流道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连接处分别设有进水扰流板和出水扰流板,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通过螺丝紧固密封在一起,散热器底部的换热片置于弯折的流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之间还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置于下底壳开口处的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弯折处经过倒角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壳与散热器通过镁合金压铸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弯折的所述流道各处间隙均匀,宽度相同。
CN201721306530.4U 2017-10-11 2017-10-11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Active CN207317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6530.4U CN207317273U (zh) 2017-10-11 2017-10-11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6530.4U CN207317273U (zh) 2017-10-11 2017-10-11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17273U true CN207317273U (zh) 2018-05-04

Family

ID=62429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06530.4U Active CN207317273U (zh) 2017-10-11 2017-10-11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172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4347A (zh) * 2018-05-18 2018-09-14 上海奉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c电热装置的流道层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4347A (zh) * 2018-05-18 2018-09-14 上海奉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c电热装置的流道层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65589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渐缩型双流道液冷板
CN203277034U (zh)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散热装置
CN209730110U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的加热冷却单元
CN106208496A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CN109546262A (zh) 一种斜翅片液冷散热装置
CN106299551B (zh) 动力电池组气体冷却装置以及气体冷却方法
CN207317273U (zh) 一种ptc水加热器换热流道结构
CN203340506U (zh) 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用液冷散热器
CN206060428U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CN205811011U (zh) 一种双向流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9571520U (zh) 一种电池包液冷板结构及电池包
CN208258272U (zh) 一种飞机蒙皮结构散热器
CN208226749U (zh) 一种水冷电机壳及电机
CN206332141U (zh) 一种动力电池箱风冷结构
CN214623491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座
CN209594132U (zh) 一种液冷式充电电源散热装置、充电电源
CN210569211U (zh) 进水缓流热泵热水器
CN202838164U (zh) 外设散热模块
CN207766634U (zh) 一种微波等离子体激发装置
CN207678170U (zh) 一种侧面排气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08444718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高频变压器
CN209767628U (zh) 一种适用于手机的水冷散热保护壳
CN208272758U (zh)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外壳
CN207585066U (zh) 新型ptc水加热器对称换热流道结构
CN205946487U (zh) 水冷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