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04956U - 面状采暖器具 - Google Patents

面状采暖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04956U
CN207304956U CN201720681145.1U CN201720681145U CN207304956U CN 207304956 U CN207304956 U CN 207304956U CN 201720681145 U CN201720681145 U CN 201720681145U CN 207304956 U CN207304956 U CN 207304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ne
deposition
heating function
low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811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o And Television Of Co
Original Assignee
Radio And Television Of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o And Television Of Co filed Criti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Of Co
Priority to CN20172068114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04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04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04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面状采暖器具(1)具有面状的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以及配设在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之间的发热线(13),设置有发热线(13)并列的部分,并且在并列的发热线(13)彼此之间,形成有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14),相互接近地形成的5个熔敷点(14)中,一个熔敷点(14)位于由剩余的4个熔敷点(14)形成的四边形的中心。

Description

面状采暖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状采暖器具。详细地说,涉及在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之间配设有发热线的面状采暖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面状采暖器具,已知有电热地毯、电热垫、电热毯、电热坐垫、电热软暖脚器等。这样的面状采暖器具一般具有的构成为,由电热线等构成的发热线以夹在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之间的方式配设。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构成,在表面材料(上部件)与里面材料(下部件)之间配设有发热线的面状采暖器具中,发热线的周围整体由软质发泡树脂覆盖,并且表面材料与里面材料通过粘合剂粘合。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构成,在表面覆盖层(上部件)与不织物(下部件)之间,设置有由电热线(发热线)和包围该发热线的绝缘片构成的电热线配置层。并且,表面覆盖层和不织物中的一方或者两方包含低熔点纤维,表面覆盖层与不织物被热压接。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构成,在网状片(上部件)与片(下部件)之间设置有放射远红外线的放射性球的面状采暖器具中,网状片与片被热熔敷。
然而,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构成具有如下那样的问题。
在上述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发热线与上部件和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接合。当为这样的构成时,在将面状采暖器具弯曲时,发热线也与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一体地弯曲。因此,当弯曲的程度变强时,对发热线施加的应力变大。此外,由于发热线与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一体地接合,因此由于热膨胀率的不同,而对发热线施加应力。如此,在发热线等与上部件或者下部件一体地接合的构成中,容易对发热线施加负荷。
此外,在上部件与下部件的接合使用粘合剂的构成中,难以进行回收利用。即,在使用粘合剂的构成中,难以将分解后的上部件、下部件以及发热线等上附着的粘合剂除去。此外,当为上部件与下部件通过粘合剂被全面地粘合的构成时,分解需要时间劳力。
此外,在通过热熔融粘合剂将上部件与下部件粘合的构成中,需要大规模的热压装置,并且粘合时为了进行加热而需要较大的电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84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7876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369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对设置在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的发热线施加应力的面状采暖器具,提供容易进行回收利用的面状采暖器具,以及提供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的面状采暖器具。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面状采暖器具,具有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以及配设在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之间的发热线,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线形成为Z字形而具有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在上述发热线的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在多个上述熔敷点所包含的相互接近的5个上述熔敷点中,一个上述熔敷点位于由剩余的4个上述熔敷点形成的四边形的中心。
此外,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面状采暖器具,具有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以及配设在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之间的发热线,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线配设为Z字形并具有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在上述发热线的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并且多个上述熔敷点直列地排列的熔敷点列为,相互平行并且与上述发热线的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平行地形成有多列,多列上述熔敷点列中的某1列的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相对于其他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在上述熔敷点列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优选构成为,在上述发热线的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3列上述熔敷点列,3列上述熔敷点列中的形成于两外侧的2列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在上述熔敷点列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3列上述熔敷点列中的形成于中央的1列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相对于形成于两外侧的2列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熔敷点,形成在上述熔敷点列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优选构成为,上述发热线被配设为相对于上述上部件和上述下部件能够相对位移。
优选构成为,在上述发热线周围且在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之间形成有空气层。
优选构成为,还具有控制盒,该控制盒配设在上述上部件和上述下部件的周边部,与上述发热线的两端部连接而对上述发热线进行控制,上述发热线具有从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向上述控制盒拉出的多个拉出部,在上述拉出部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上部件和上述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在相互接近地形成的5个上述熔敷点中,某一个上述熔敷点位于由剩余的4个上述熔敷点形成的四边形的中心。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配设在上部件和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彼此之间。因此,即使在面状采暖器具被弯曲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变化而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发热线也能够与上部件以及下部件相独立地变形。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对发热线施加应力。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部件与下部件的接合部位进行分离,由此能够将面状采暖器具分解为上部件、下部件以及发热线。由此,回收利用变得容易。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与热熔敷相比较,能够减少对上部件与下部件进行接合时所需要的电力。此外,由于不需要热压机,因此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II部分的放大图,且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的熔敷点(熔敷点列)的排列与发热线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截面图,且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4是且是示意地表示电热地毯的制造装置即超声波熔敷装置的构成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超声波熔敷装置所使用的支撑块的构成的例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该超声波熔敷装置所应用的超声波熔敷单元的构成的外观立体图,且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上部件与下部件的超声波熔敷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面状采暖器具,示出电热地毯。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电热地毯。只要是面状采暖器具,则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电热垫、电热毯、电热坐垫、电热软暖脚器等。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1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是图1的II部分的放大图,且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1的熔敷点14的排列与发热线13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截面图,且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1的截面构造的图。
如图1~图3所示那样,电热地毯1具有面状的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以及配设在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之间的发热线13。然后,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在多个部位上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被超声波熔敷的点状的部位称为“熔敷点14”。在图1中,用黑点表示熔敷点14。此外,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在熔敷点14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但是在熔敷点14以外的部位未被熔敷。
除此以外,在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的角部设置有控制盒16。此外,沿着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的外周缘实施有用于镶边的刺绣。
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例如应用由聚丙烯构成的不织物(毛毡状的片)。除此以外,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能够应用聚酯的不织物、尼龙的不织物、聚乙烯的不织物等。主要地说,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只要是能够进行超声波熔敷的面状的部件即可。此外,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尺寸、形状、厚度不特别限定。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可以是相同材质的部件,也可以是不同材质的部件。此外,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可以为不同厚度,也可以为相同的厚度。
发热线13具有的构成为,包括电热线、覆盖该电热线的第一覆盖材料、以覆盖第一覆盖材料的外侧的方式设置的温度检测线、以及覆盖温度检测线的外侧的第二覆盖材料,且这些以同轴状设置。
电热线是通过电流进行发热的发热体,例如能够应用铜线等。第一覆盖材料具有电绝缘性,由在规定的温度下熔融的材料形成。第一覆盖材料例如能够应用尼龙等。温度检测线由电阻根据温度变化的材料形成。然后,通过对温度检测线的电阻值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发热线13的温度进行检测。温度检测线例如能够应用镍等。当发热线13成为比规定的范围高的温度时,第一覆盖材料熔融而电热线与温度检测线短路。由此,通过对电热线与温度检测线的短路进行监视,由此能够判断发热线13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以下的温度。第二覆盖材料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第二覆盖材料例如能够应用氯乙烯等。
电热地毯1设定有多个取暖区域17,在所设定的取暖区域17中分别配设1根发热线13。在图1中,表示在电热地毯1中设定有2个取暖区域17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在图中的右半部分的取暖区域17和左半部分的取暖区域17中分别各配设1根发热线13。关于发热线13的配设的具体构成将后述。此外,对电热地毯1设定的取暖区域17的数量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在电热地毯1中设置有3个以上的取暖区域17的构成。此外,也可以是电热地毯1整体具有一个取暖区域17的构成。
控制盒16是用于对于电热地毯1进行操作的设备,例如设置在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控制盒16电连接有发热线13的两端部,并且电连接有用于从外部接受电力供给的电力供给线161(电源线)。然后,在控制盒16中设置有用于向发热线13所包含的电热线流动电流的电路、用于对发热线13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电路(用于对温度检测线的电阻值进行测定的电路)、其他保护电路等。并且,在控制盒16中设置有用于供使用者对电源的开通、关断进行切换的开关、用于设定取暖温度的开关等。此外,如果是在电热地毯1中设定有多个取暖区域17的构成,则设置有用于选择向哪个取暖区域17的发热线13的电热线流动电流的开关。
然后,在控制盒16中,经由电力供给线161从由外部(例如,家庭用插座)接受电力的供给,根据由使用者设定的取暖温度、由温度检测电路检测的发热线13的温度,向发热线13的电热线流动电流。此外,温度检测电路基于温度检测线的电阻值对发热线13的温度进行检测。保护电路在检测到发热线13的电热线与温度检测线的短路的情况等、检测到规定的状态的情况下,切断向发热线13的电热线的电流。
此外,控制盒16能够应用以往公知的构成。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下来,对熔敷点14的排列以及发热线13的配设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那样,在设定于电热地毯1的每个取暖区域17中,各1根发热线13配设为二维状。具体地说,发热线13作为整体配设为Z字形状(换言之,为发夹弯连续的形式)。即,发热线13设置有大致直线地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为“直线部131”)、以及在直线部131的两端以方向改变180°的方式弯回的部分(以下,称为“弯回部132”)。然后,多个直线部131相互平行且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此外,弯回部132被设置为在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附近位于相互对置的2个边的附近。
例如,在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情况下,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与4边中的相互对置的2边平行地设置。而且,发热线13的弯回部132被设置为位于4边中的剩余的2边的附近。
此外,优选构成为,多个直线部131以等间隔设置。此外,在电热地毯1设定有多个取暖区域17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全部取暖区域17的直线部131平行地设置。
然后,发热线13的两端经由拉出部133与控制盒16连接。拉出部133被配设为在与直线部131平行或者呈直角的方向上延伸。
在发热线13的相邻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形成有多个熔敷点14。具体地说,如图1、图2所示那样,在相邻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形成的多个熔敷点14中,相互接近的5个熔敷点14(在图2中,由点划线A包围的熔敷点14)排列为骰子上的“5”状。即,相互接近的5个熔敷点14中的4个熔敷点14,排列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剩余的一个熔敷点14位于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在此,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4边中的相对置的2边与发热线13的延伸方向平行。
熔敷点14的这样的排列,换言之能够如下那样表述。即,在相邻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多个熔敷点14按照规定间距排列为直线状而成的列形成有3列。将多个熔敷点14直列地排列而成的列称为“熔敷点列15”。3列熔敷点列15相互平行,并且与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平行地延伸。此外,3列熔敷点列15彼此的间隔为等间隔。然后,3列熔敷点列15中、两外侧的2列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相对于熔敷点列15的延伸方向形成于相同位置。此外,中央的1列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相对于两外侧的2列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形成于在熔敷点列15的延伸方向上错开1/2间距的位置。
如此,在电热地毯1中,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与多列熔敷点列15相互平行且交替地排列。
此外,在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形成的熔敷点列15不限定于3列。也可以构成为,在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形成有4列以上的熔敷点列15。在该情况下,能够应用如下构成:位于两端的2列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与其以外的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在熔敷点列15的延伸方向上相互错开。如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由两端的2列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4个熔敷点14形成的四边形的内侧,形成有多个熔敷点14。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相邻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形成有2列熔敷点列15。在该情况下,只要构成为各个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形成于在熔敷点列15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即可。特别是,优选构成为,熔敷点14配设于错开1/2间距的位置。
此外,在相邻的拉出部133彼此之间也形成有多个熔敷点14。在拉出部133彼此之间,例如,如图1、图2所示那样形成为,具有骰子的“5”那样的排列的5个熔敷点14的组,在拉出部133的延伸方向上直列地排列多个。即,5个熔敷点14中的4个熔敷点14以形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方式排列,剩余的一个熔敷点14以位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的方式形成。在此,以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4边中的对置的2边与拉出部133平行的方式,形成有4个熔敷点14。
如此,在拉出部133相对于直线部131在呈直角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在拉出部133彼此之间,5个熔敷点14的组形成为,在相对于直线部131的延伸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直列地排列多个。
除此以外,在弯回部132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之间,也形成有多个熔敷点14。在弯回部132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之间形成的熔敷点14,能够应用与在拉出部133彼此之间形成的熔敷点14相同的形式的排列。此外,在弯回部132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之间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应用如下构成:5个熔敷点14的组在直线部131的延伸方向以及与其呈直角的方向的二维方向上排列。换言之,能够应用5个熔敷点14的组的列形成有多列的构成。
此外,在拉出部133彼此之间形成的熔敷点14、在弯回部132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之间形成的熔敷点14的排列的形式,不限定于上述形式。例如,也可以为与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形成的熔敷点14相同的形式。
并且,沿着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形成有多个熔敷点14。
如此,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通过多个熔敷点14而被超声波熔敷。此外,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接合未使用热熔融粘合剂等粘合剂。并且,发热线13未与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的任一个接合。因此,发热线13能够在熔敷点14之间相对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进行位移。与此相对,在以往那样的使用热熔敷粘合剂等的构成中,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通过热熔融粘合剂而被全面地粘合。因此,在以往的构成中,发热线13通过热熔融粘合剂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粘合,不能够相对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进行位移。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电热地毯1的制造装置进行简单说明。图4是示意地表示电热地毯1的制造装置即超声波熔敷装置7的构成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表示该超声波熔敷装置7所使用的支撑块72的构成的例子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该超声波熔敷装置7中应用的超声波熔敷单元74的构成的外观立体图,且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如图4所示那样,超声波熔敷装置7具有固定框架71、在固定框架71上排列的多个支撑块72、相对于固定框架71能够往复运动的可动框架73、设置于可动框架73的多个超声波熔敷单元74、以及使超声波熔敷单元74上下运动的上下驱动机构75。并且,超声波熔敷装置7具有用于使可动框架73往复运动的省略图示的往复驱动机构、以及用于供操作者等对超声波熔敷装置7进行操作的省略图示的控制盘。为了便于说明,将可动框架7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往复运动的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称为“横向”。
如图4以及图5所示那样,支撑块72具有块状或者板状的构成。在支撑块72的上面设置于用于进行超声波熔敷的规定数量的突起。将这些突起称为“熔敷用突起721”。熔敷用突起721例如具有柱状的构成。并且,在支撑块72的上面设置于用于进行发热线13的定位以及保持的规定数量的销。将这些销称为“导销722”。导销722具有能够贯通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销状或者针状的构成。然后,熔敷用突起721以及导销722被设置为,均朝向上侧突起。此外,导销722突起得比熔敷用突起721更高。
多个支撑块72在固定框架71上排列为二维状。通过多个支撑块72排列为二维状,由此多个支撑块72的上面形成能够载放下部件12的一个平面。将该平面称为“载放面76”。
设置于支撑块72的熔敷用突起721,在下部件12载放于载放面76的状态下,位于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熔敷点14(参照图1)对应的部位。即,多个熔敷用突起721中的相互接近的5个熔敷用突起721,称为骰子的“5”那样的形式的排列。换言之,为了将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在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进行熔敷,而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以相互接近而形成一个组的方式设置。这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的组沿横向(多个超声波熔敷单元74的排列方向)延伸。然后,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的组以在前后方向上以等间隔且平行地排列的方式设置。
同样,在载放面76上,在与拉出部133彼此之间、弯回部132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外周缘之间对应的部位,也设置有多个熔敷用突起721。这些多个熔敷用突起721中的相互接近的5个熔敷用突起721也称为骰子的“5”那样的形式的排列。
除此以外,在载放面76上,在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周缘部对应的部位也设置有多个熔敷用突起721。
并且,在载放面76上,沿着发热线13的配设路径设置有2列导销722的列。2列导销722的列按照在它们之间能够配设发热线13的间隔设置。此外,如图5所示那样,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的组彼此之间,与熔敷用突起721的列平行地设置有2列导销722的列。即,在与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所配设的区域对应的部位,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组以及2列导销722的列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交替且平行地排列。
此外,2列导销722的列彼此的间隔只要是能够配设发热线13的间隔即可,不特别限定。此外,各列的导销722彼此的间隔也不特别限定。各列的导销722彼此的间隔为如下尺寸即可:在2列导销722的列之间配设有发热线13的状态下,发热线13不会从导销722彼此之间脱离那样的尺寸。
当为使用多个支撑块72的构成时,能够实现超声波熔敷装置7的设备成本的减少、维护的容易化。例如,在对所制造的电热地毯1的尺寸进行变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载放于固定框架71的支撑块72的数量增减来对应。此外,在根据电热地毯1的式样的变更等而对发热线13的配设路径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仅交换相应的支撑块72即可。因此,在不同构成的电热地毯1的制造中能够使用共通的支撑块72。此外,在需要进行修补等的情况下,能够将支撑块72分拆而进行搬运、修补。因此,支撑块72的搬运、修补等容易进行。
可动框架73被设置为,跨越载放于固定框架71的多个支撑块72的上方。然后,可动框架73通过省略图示的往复驱动机构,能够相对于固定框架71相对地往复运动。
在可动框架73上,多个超声波熔敷单元74直列地排列。在此,示出多个超声波熔敷单元74沿横向直列地排列的构成。此外,超声波熔敷单元74能够经由上下驱动机构75设置于可动框架73,并相对于排列于固定框架71的支撑块72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上下驱动机构75例如能够应用气缸、液压缸等公知的各种往复驱动机构。
如图6所示那样,超声波熔敷单元74具有产生超声波振动的超声波产生部741、对所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进行转换(例如放大)的升压器742、以及使超声波振动向熔敷对象物即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传递的角743。超声波产生部741以及升压器742能够应用公知的各种构成。然后,超声波熔敷单元74能够对载放于载放面76的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中、由角743和支撑块72的熔敷用突起721夹着的部位进行超声波熔敷。然后,由角743和支撑块72的熔敷用突起721夹着的部位成为点状的熔敷点14。
角743的端面744(与熔敷对象物接触的面),形成为不与形成载放面76的支撑块72上所设置的导销722产生干涉的尺寸以及形状。
例如,对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进行熔敷的角743的端面744,形成为长方形,并设置为短边与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延伸方向成为直角。在此,长方形的短边被设定为如下尺寸:比图5所示的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的最大宽度尺寸M大、比位于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的两侧的导销722的列彼此的间隔N小的尺寸。
此外,位于发热线13的弯回部132、拉出部133上的角743,为了防止与在这些部分设置的导销722产生干涉,而应用在端面744形成有凹部的构成。
然后,多个超声波熔敷单元74被设置为,角743在横向(与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平行的方向)上直列地排列。此外,多个超声波熔敷单元74具有的构成为,能够通过1次熔敷动作,遍及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横向的整体进行超声波熔敷。例如,直列地排列的角743的长边方向尺寸为载放于载放面76的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横向尺寸以上的尺寸即可。此外,超声波熔敷单元74的数量、各个角743的长边尺寸不特别限定。
接着,对电热地毯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载放面76上载放下部件12。然后,使载放面76上所设置的导销722贯通载放于载放面76的下部件12,并使导销722的前端向下部件12的上侧突出。
接着,按照所突出的导销722的列,在下部件12的上面上配设发热线13。如上所述,2列导销722的列沿着发热线13的配设路径设置,因此在2列导销722的列之间配设发热线13即可。
此外,在以往的使用热熔融粘合剂的构成中,在下部件12的上面上配设发热线13之前,需要预先涂敷热熔融粘合剂。与此相对,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1的制造方法中,由于不使用热熔融粘合剂,因此不需要该工序。
接着,在配设了发热线13的下部件12的上侧,以重叠的方式配设上部件11。然后,使导销722贯通重叠配设的上部件11,并使导销722的前端向上部件11的上侧突出。由此,发热线13成为被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夹着的状态。然后,发热线13由导销722防止位置偏移,被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接着,对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超声波熔敷。图7是示意地表示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超声波熔敷的工序的图。图7的区域R、S、T分别表示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的区域。在图7中,区域R的超声波熔敷结束,区域S处于超声波熔敷中,区域T未进行超声波熔敷。此外,箭头X表示可动框架73的移动方向,箭头Z表示超声波熔敷单元74的上下运动的方向。
如图7所示那样,发热线13在2列导销722的列之间排列,并被保持为不会从该之间脱离。
然后,通过往复运动机构对超声波熔敷单元74进行定位,通过上下驱动机构75使超声波熔敷单元74下降而将角743的端面744按压于上部件11(参照图7的区域B)。在该状态下,使超声波熔敷单元74工作。于是,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在被角743与熔敷用突起721夹着的部位被超声波熔敷,形成熔敷点14。
如上所述,角743的端面744的短边尺寸,比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的最大宽度尺寸M大、比位于其两外侧的导销722的列彼此之间的尺寸N小。因此,角743与导销722不会产生干涉,能够在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对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超声波熔敷。此外,为了防止对发热线13的弯回部132、拉出部133进行引导的导销722与角743之间的干涉,而在相应的角743上形成有凹部。由此,角743与导销722不会产生干涉,能够对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超声波熔敷。
并且,如上所述,多个角743的整体的横向尺寸为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横向尺寸以上的横向尺寸以上。因此,能够通过1次熔敷动作遍及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横向的整体进行超声波熔敷。
接着,超声波熔敷装置7使超声波熔敷单元74上升,并且使可动框架73移动,而与熔敷结束的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所邻接的3列熔敷用突起721的列相对位。在图7中,在区域S的超声波熔敷结束之后,进行区域T的超声波熔敷。然后,超声波熔敷装置7使超声波熔敷单元74下降,与上述同样进行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超声波熔敷。
如此,超声波熔敷装置7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的规定的一边朝向相反侧的一边,通过重复上述动作而依次进行超声波熔敷。由此,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以图1所示那样的形式被超声波熔敷。
然后,将超声波熔敷结束的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从超声波熔敷装置7的载放面76取下。然后,进行控制盒16的安装、外周缘的镶边的刺绣等。
经由以上的工序,制造出电热地毯1。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从发热线13远离的位置上,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被超声波熔敷。因此,在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之间、且在发热线13的周围,形成有空气层。即,当为使用热熔融粘合剂等各种粘合剂对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粘合的构成时,在发热线13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之间填充有粘合剂,而不形成空气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空气层具有保温的功能。此外,在发热线13的周边形成的空气层,作为与敷设电热地毯1的地面之间的隔热层起作用。由此,能够实现取暖效果的提高。
发热线13未与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的任一方粘合,因此能够相对于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位移。因此,在电热地毯1弯曲的情况下,发热线13能够相对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独立地变形。并且,即使在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发热线13也能够相对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独立地热膨胀。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对发热线13施加应力。与此相对,在以往那样的发热线13通过热熔融粘合剂等与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粘合的构成中,在将电热地毯1弯曲时,发热线13也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一体地弯曲。此外,发热线13的热膨胀被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阻挡。因此,在使电热地毯1弯曲的情况、温度变化了的情况下,容易对发热线13施加应力。与此相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发热线13与上部件11、下部件12整体地粘合的构成相比较,能够降低对发热线13施加的应力。
此外,在以往那样的发热线13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粘合的构成中,在使电热地毯1弯曲时发热线13也一体地弯曲。因此,在该构成中,为了使发热线13不受损伤,而不能够使电热地毯1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减小。与此相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发热线13能够相对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独立地弯曲,因此与发热线13被粘合的构成相比较,能够使电热地毯1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减小。因此,例如,在将电热地毯1折叠的状态下,能够使厚度变薄。由此,除了能够实现制品封装的小型化以外,还能够实现收纳空间的省空间化。
此外,当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彼此之间、拉出部133彼此之间形成的多个熔敷点14为上述那样的排列时,即使直线部131、拉出部133位移,也能够防止与相邻的直线部131、拉出部133接触。即,即使直线部131、拉出部133从排列为骰子的“5”状的熔敷点14中、外侧的2个熔敷点14之间伸出,也能够通过中心的一个熔敷点14防止与相邻的直线部131、拉出部133接触。
换言之,直线部131彼此的间或者拉出部133彼此之间形成有多个熔敷点14的列。然后,至少1列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相对于其他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相对于在熔敷点列15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因此,即使发热线13的直线部131、拉出部133从某个熔敷点列15所包含的熔敷点14彼此之间脱离,也能够通过处于错开的位置的熔敷点14防止与相邻的直线部131、拉出部133接触。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使用粘合剂将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粘合的构成相比较,回收利用、废弃处理变得容易。即,当为使用粘合剂的构成时,在分解为上部件11、下部件12以及发热线13时,难以将这些部件上附着的粘合剂除去。因此,难以进行所分解的上部件11、下部件12、发热线13的回收利用。此外,即使在进行废弃处理的情况下,也难以将粘合剂除去,因此难以进行完全的区分。与此相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发热线13未与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粘合,并且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熔敷未使用粘合剂。因此,通过将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分离,能够将上部件11、下部件12、电线容易地分离。然后,所分离的这些部件上没有粘合剂等残留物。
此外,当为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通过熔敷点14熔敷的构成时,与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通过粘合剂全面地粘合的构成相比较,容易进行分解。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毯1,容易进行回收利用,并且在进行废弃处理的情况下也容易进行区分。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熔敷未使用粘合剂,因此例如即使在电热地毯1水湿了的情况下,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接合强度不会降低。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使用热熔融粘合剂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实现制造所需要的成本的减少。当为将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通过热熔融粘合剂进行粘合的构成时,需要对上部件11以及下部件12进行加热并且加压。因此,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加热需要较大的电力。与此相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由于为通过超声波熔敷对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熔敷的构成,因此与使用热熔融粘合剂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减少熔敷所需要的电力。
然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熔敷中不使用热,因此能够防止制造装置周边的操作环境的温度上升。由此,能够实现操作环境的改善。
除此以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由于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的熔敷未使用粘合剂,因此不需要用于涂敷粘合剂的设备和工序。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电热地毯1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使用热熔融粘合剂对上部件11与下部件12进行粘合的热压机相比较,能够实现超声波熔敷装置7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所需要的空间的省空间化。
以上,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不脱离该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的各种方式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面状采暖器具而表示了电热地毯,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电热地毯。除了电热地毯以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应用于电热垫、电热毯、电热坐垫、电热软暖脚器等。即,只要是具有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以及配设在这些之间的发热线的面状采暖器具,则能够与种类无关地应用本实用新型。
此外,上部件以及下部件的尺寸以及形状不特别限定。除了上述那样的四边形以外,也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圆形等。此外,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任意形状。
此外,上部件以及下部件只要是能够超声波熔敷的部件,则材质、构成不限定。

Claims (6)

1.一种面状采暖器具,具有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以及配设在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之间的发热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线形成为Z字形而具有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
在上述发热线的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
在多个上述熔敷点所包含的相互接近的5个上述熔敷点中,一个上述熔敷点位于由剩余的4个上述熔敷点形成的四边形的中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线被配设为相对于上述上部件和上述下部件能够相对位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热线周围且在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之间形成有空气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控制盒,该控制盒配设在上述上部件和上述下部件的周边部,与上述发热线的两端部连接而对上述发热线进行控制,
上述发热线具有从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向上述控制盒拉出的多个拉出部,
在上述拉出部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上部件和上述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
在相互接近地形成的5个上述熔敷点中,某一个上述熔敷点位于由剩余的4个上述熔敷点形成的四边形的中心。
5.一种面状采暖器具,具有面状的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以及配设在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之间的发热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线配设为Z字形并具有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
在上述发热线的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上部件与上述下部件被点状地超声波熔敷的多个熔敷点,并且
多个上述熔敷点直列地排列的熔敷点列为,相互平行并且与上述发热线的相互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平行地形成有多列,
多列上述熔敷点列中的某1列的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相对于其他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在上述熔敷点列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热线的平行地排列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3列上述熔敷点列,
3列上述熔敷点列中的形成于两外侧的2列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在上述熔敷点列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
3列上述熔敷点列中的形成于中央的1列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上述熔敷点,相对于形成于两外侧的2列上述熔敷点列所包含的熔敷点,形成在上述熔敷点列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CN201720681145.1U 2017-06-13 2017-06-13 面状采暖器具 Active CN207304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81145.1U CN207304956U (zh) 2017-06-13 2017-06-13 面状采暖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81145.1U CN207304956U (zh) 2017-06-13 2017-06-13 面状采暖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04956U true CN207304956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449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81145.1U Active CN207304956U (zh) 2017-06-13 2017-06-13 面状采暖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049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29868A (en) Heating pad, particularly for vehicle seats
CN207304956U (zh) 面状采暖器具
JP2012164547A (ja) 面状電熱採暖器具の製造方法
CN105431583B (zh) 制造织物片加热元件的方法
US20060150331A1 (en) Channeled warming blanket
CN102095218B (zh) 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
KR20110015528A (ko) 이위상 전기 용접기 및 전기 용접 방법
CN211055476U (zh) 一种真空封口机及其发热丝组件
CN110014660A (zh) 用于制造载具构件的方法、载具构件及具有载具构件的载具
US3485982A (en) Ultrasonically welded switch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JP6033660B2 (ja) 面状採暖具
KR200449527Y1 (ko) 면상발열체 매트
JP2015232419A (ja) 面状採暖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038170B1 (en) Channeled warming blanket
US20150083709A1 (en) Shapeable heating panel system
CN216721609U (zh) 一种电热毯
KR101401539B1 (ko) 전자파 방지용 전열시트
CN104075366B (zh) 面状采暖器
JP7236201B2 (ja) 融着方法および融着装置
CN103244995B (zh) 面状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1883662B1 (ko) 미직조구간을 포함하는 면상발열체 및 미직조구간을 포함하는 면상발열체의 제조방법
JP5297931B2 (ja) 床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88751Y1 (ko) 접이식 전기 장판 및 로봇 팔을 이용한 접이식 전기 장판 제조 장치
KR101883651B1 (ko) 미직조구간을 포함하는 면상발열체의 전원 연결방법
JP3098902U (ja) ヒーター線入り積層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