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79061U -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79061U
CN207279061U CN201721136321.XU CN201721136321U CN207279061U CN 207279061 U CN207279061 U CN 207279061U CN 201721136321 U CN201721136321 U CN 201721136321U CN 207279061 U CN207279061 U CN 207279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ections
inner pipe
storage tank
fiberglass composite
composit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363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祥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ENGDAXIANG PI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ENGDAXIANG PI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ENGDAXIANG PI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ENGDAXIANG PI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363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79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79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79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包括呈长条形的内管单元本体,所述内管单元本体的外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相匹配的公接头和母接头,且外表面向该内管单元本体内凹陷设有容置槽。多个内管单元沿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相邻内管单元之间通过公接头和母接头的配合达到稳固连接,进而形成一内管体;且外表面设有容置槽,在内管体表面缠绕玻璃纤维时,玻璃纤维只要浸沾普通的树脂,树脂会渗入容置槽内,待固化后即卡接在容置槽内,有效防止外管体和内管体产生相对旋转,结构更为牢固,且材料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缠绕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成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体的内管单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玻璃钢缠绕管的制备方法是将玻璃纤维(即玻璃纤维纱线)直接缠绕至芯轴上,在后续改善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一种连续生产的方式,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939771.6公开了一种玻璃钢管连续缠绕成型工艺,由该工艺形成的玻璃钢管,其具有内管体和外管体。但还具有如下不足之处:1.内管体是由型材螺旋缠绕而成,所缠绕的螺旋圈之间无辅助固定的结构,容易散架;2.内管体的外表面呈平滑结构,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的结合需要在玻璃纤维表面额外浸沾如光敏固化黏合剂类型的黏合剂,固化条件受限,需额外增加曝光固化的制程或设备,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成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体的内管单元,由该内管单元所构成的内管体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包括呈长条形的内管单元本体,内管单元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外表面、与该外表面相对的内表面、以及分别连接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外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相匹配的公接头和母接头,且外表面向该内管单元本体内凹陷设有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呈内宽外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在内管单元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是一体延伸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在内管单元本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管单元本体为内部镂空的型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表面与内表面在宽度方向上为同心圆弧段,所述外表面为凸形圆弧段,所述内表面为凹形圆弧段。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所述外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相匹配的公接头和母接头,且外表面向该内管单元本体内凹陷设有容置槽。多个内管单元沿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相邻内管单元之间通过公接头和母接头的配合达到稳固连接,进而形成一内管体;且外表面设有容置槽,在内管体表面缠绕玻璃纤维时,玻璃纤维只要浸沾普通的树脂,树脂会渗入容置槽内,待固化后即卡接在容置槽内,有效防止外管体和内管体产生相对旋转,结构更为牢固,且材料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内管单元在宽度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内管单元在宽度方向上的部分连接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内管单元拼接形成内管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包括呈长条形的内管单元本体10,所述内管单元本体10为内部镂空的型材。内管单元本体10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外表面101、与该外表面101相对的内表面102、以及分别连接外表面101与内表面102之间的第一侧面103和第二侧面104,所述外表面10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相匹配的公接头11和母接头12,且外表面101向该内管单元本体10内凹陷设有容置槽13。
继续参照图2所示,多个内管单元沿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相邻内管单元之间通过公接头11和母接头12的配合达到稳固连接,进而形成如图3所示的内管体1,且外表面101设有容置槽13,在内管体表面缠绕玻璃纤维时,玻璃纤维只要浸沾普通的树脂,树脂会渗入容置槽内,待固化后即卡接在容置槽13内,有效防止外管体和内管体产生相对旋转,结构更为牢固,且材料成本低。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3呈内宽外窄结构。使得树脂在固化后与该容置槽的连接更为牢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3在内管单元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是一体延伸结构,成型容易。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3在内管单元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外表面101与内表面102在宽度方向上为同心圆弧段,所述外表面101为凸形圆弧段,所述内表面102为凹形圆弧段。如此设置使得拼接组成内管体后,内管单元之间没有间隙,连接牢固。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形的内管单元本体,内管单元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外表面、与该外表面相对的内表面、以及分别连接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外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相匹配的公接头和母接头,且外表面向该内管单元本体内凹陷设有容置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呈内宽外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在内管单元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是一体延伸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在内管单元本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单元本体为内部镂空的型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与内表面在宽度方向上为同心圆弧段,所述外表面为凸形圆弧段,所述内表面为凹形圆弧段。
CN201721136321.XU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Active CN207279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6321.XU CN207279061U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6321.XU CN207279061U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79061U true CN207279061U (zh) 2018-04-27

Family

ID=61990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36321.XU Active CN207279061U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79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013102598A (ru) Армированные полые профили
JP2012530628A5 (zh)
CN103791174A (zh) 一种复合式缠绕热塑性玻璃钢管材及其制备方法
CN204459508U (zh) 一种具有双角度缠绕结构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管
RU2015117241A (ru) Цельная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ая тяг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RU2011139853A (ru) Способ соединения первого компонента со вторым компонентом с наклонной ориентацие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ых выступов и узел из двух указанных компонентов
CN203519900U (zh) 气吹光缆
CN104261671A (zh) 一种玻璃钢化粪池筒体与支撑圈一体缠绕成型工艺
CN105437571A (zh) 一种玻璃钢筒体制备装置
CN105114709A (zh) Pp骨架增强pe螺旋波纹管
CN207279061U (zh)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CN201046603Y (zh) 拉挤纤维增强管材成型机
CN108988243A (zh) 一种mfpt塑钢复合电缆导管
CN207279062U (zh) 一种玻璃钢复合缠绕管的内管单元
CN204358272U (zh) 塑料螺旋波纹管
CN204196271U (zh) 一种复合材料弯头纤维缠绕装置
CN203628062U (zh) 一种新型玻璃钢管道
CN204554114U (zh) 一种绕线螺旋增强管
CN206694812U (zh) 一种hdpe中空壁塑钢缠绕管
CN108119705B (zh) 一种异径竹缠绕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04358281U (zh) 加强型钢塑复合螺旋波纹管
CN204359984U (zh) 一种高弹性通讯光缆
CN204782206U (zh) 一种新型玻璃钢烟筒加强筋
CN203585599U (zh) 一种高压力pvc塑筋螺旋增强管
CN203715197U (zh) 一种高压输液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