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53239U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253239U CN207253239U CN201720333564.6U CN201720333564U CN207253239U CN 207253239 U CN207253239 U CN 207253239U CN 201720333564 U CN201720333564 U CN 201720333564U CN 207253239 U CN207253239 U CN 2072532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egoing
- main body
- cooker
- cooking device
- device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前述加热烹调器较好地防止在烹调时人体接近或接触烹调锅而发生烫伤等,同时能够适当地防止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向烹调器主体的内部流入。烹调器主体(40)具备汤汁承接部(46)和连通部(47),前述汤汁承接部(46)在烹调锅(30)向烹调器主体(40)载置的载置状态下,在包括侧方外侧边缘(30c)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承接从烹调锅(30)溢出的汤汁,前述连通部(47)将汤汁承接部(46)和烹调器主体(40)的外部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烹调器,前述加热烹调器具备载置将烹调对象物烹调的烹调锅的烹调器主体,该烹调器主体具备将前述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覆盖的主体保护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加热烹调器,已知有如下加热烹调器:如专利文献1的图12等所示,具备载置将烹调对象物烹调的烹调锅的烹调器主体,并且该烹调器主体具备将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覆盖的主体保护部。
该专利文献1的加热烹调器在手等人体从烹调锅的侧方外侧接近烹调锅的情况下,能够借助主体保护部避免人体接近或接触烹调锅,所以能够适当地防止人体受到烫伤等。
另一方面,作为其他的加热烹调器,也已知有如下加热烹调器:如专利文献2的图2所示,不具备主体保护部的加热烹调器,即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不被主体保护部覆盖的结构。该加热烹调器采用如下结构,在包括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设置有汤汁承接部,并且该汤汁承接部在俯视观察时从加热烹调器的中央向侧方向下方倾斜。因此,即使在在汤汁从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溢出的情况下,汤汁也沿汤汁承接部的倾斜流动,由此被向加热烹调器的侧方外侧引导。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04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6-313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烹调器主体是具备将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覆盖的主体保护部的结构,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被该主体保护部阻止向烹调器主体的外部流出,有向烹调器主体的内部流入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关于不具备覆盖烹调锅的侧方外周区域的主体保护部的结构,人体接近或接触烹调锅,烹调者受到烫伤等的可能较高,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前述加热烹调器能够较好地防止烹调时人体接近或接触烹调锅而发生烫伤等,同时能够适当地防止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流入烹调器主体的内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加热烹调器具备烹调器主体,前述烹调器主体载置将烹调对象物烹调的烹调锅,该烹调器主体具备覆盖前述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的主体保护部,其特征在于,前述烹调器主体具备汤汁承接部,前述汤汁承接部在前述烹调锅向前述烹调器主体载置的载置状态下,在包括前述侧方外侧边缘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承接从前述烹调锅溢出的汤汁,前述烹调器主体具备连通部,前述连通部将前述汤汁承接部和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外部连通。
根据上述方案,具备覆盖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的主体保护部,所以能够抑制人体从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侧向侧方外侧边缘接近及接触,能够减少烫伤等发生的可能。
进而,在包括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具备承接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的汤汁承接部,并且也具备将汤汁承接部和烹调器主体的外部连通的连通部,所以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被汤汁承接部承接,并且经由连通部被向烹调器主体的外部引导,所以能够较好地防止汤汁流入烹调器主体的内部。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烹调锅具有向侧方外周突出的侧方把持部,前述烹调器主体在前述烹调锅的前述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具有不设置前述主体保护部的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前述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为前述连通部,并且在前述烹调锅向前述烹调器主体载置的载置状态下,收纳前述侧方把持部。
根据上述方案,在烹调锅向烹调器主体载置的载置状态下,使收纳侧方把持部的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作为连通部发挥功能,由此与将连通部设置于烹调器主体的其他部位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结构简单化。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主体保护部具备贯通部位作为前述连通部,前述贯通部位从前述汤汁承接部与作为将前述烹调器主体包围的外围壳体的外侧边缘的外围壳体外缘部相连。
根据上述方案,相对于主体保护部,具备贯通部位作为连通部,前述贯通部位从汤汁承接部向作为将烹调器主体包围的外围壳体的外侧边缘的外围壳体外缘部相连,所以将被汤汁承接部承接的汤汁从贯通部位向外围壳体外缘部引导,进而,能够向烹调器主体的外部引导。
特别地,例如,该贯通部位能够采用如下结构,遍及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的整周设置主体保护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有可能从烹调锅的侧方的整周溢出的汤汁向烹调器主体的外部较好地引导。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包围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外围壳体具备贯通部位作为前述连通部,前述贯通部位从前述汤汁承接部与作为前述外围壳体的外侧边缘的外围壳体外缘部相连。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经由从汤汁承接部向外围壳体的外围壳体外缘部相连的贯通部位,将汤汁向烹调器主体的外部较好地引导。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前述汤汁承接部在前述下方区域的接近前述烹调锅的内侧端部,以与前述烹调锅的侧方整周相对的状态具备向上方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壁部。
从烹调锅向汤汁承接部溢出的汤汁在其流量较多的情况下等,有从汤汁承接部向烹调器主体的内部流入的可能。
根据上述方案,在接近下方区域的烹调锅的内侧端部,以与烹调锅的侧方整周相对的状态,在烹调器主体的汤汁承接部具备向上方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壁部,所以能够防止从烹调锅向汤汁承接部溢出的汤汁流向烹调器主体侧,结果,能够防止汤汁向烹调器主体的内部流入。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主体保护部与包围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外围壳体分体地构成。
一般地,烹调器主体通过将树脂注射成型来形成,但在将从烹调器主体突出的形状的主体保护部与烹调器主体的外围壳体一体地注射成型的情况下,若不将该主体保护部的厚度设置为一定厚度以上,则树脂不会充分填充于主体保护部,此外,有主体保护部在成型时变形的可能。
如上述方案,通过将主体保护部和烹调器主体的外围壳体分体地构成,能够使主体保护部的厚度较薄,所以能够实现整体的紧凑化。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烹调锅能够兼用作进行烧烤烹调和烹煮烹调二者的烹调锅。
即,烹调锅构成为能够兼用作进行烧烤烹调和烹煮烹调二者的烹调锅,所以进行烹调锅呈高温的烧烤烹调时,能够减少烫伤的可能,并且在进行汤汁容易溢出的烹煮烹调时,能够较好地防止汤汁侵入烹调器主体的内部。
加热烹调器的另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前述烹调器主体的侧方截面观察,前述汤汁承接部从前述烹调器主体的中央向侧方外侧向下方侧倾斜。
根据上述方案,在烹调器主体的侧方截面观察时,被收纳于汤汁承接部的汤汁沿倾斜向烹调器主体的侧方外侧流动,不向烹调器主体的中央侧流动,所以能够适当地防止向烹调器主体的内部侵入。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0涉及一种加热烹调器,前述加热烹调器如图1~4所示,能够较好地防止烹调时人体接近或接触烹调锅30而发生烫伤等,同时能够适当地防止从烹调锅30溢出的汤汁N流入烹调器主体40的内部,前述烹调锅30将烹调对象物烹调。
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0如图1~3所示,构成为具备烹调器主体40、烹调锅30、烹调盖10,前述烹调器主体40具有加热器49(在图3中图示),前述烹调锅30被该加热器49加热,将烹调物加热,前述烹调盖10在该烹调锅30的上方拆装自如。顺便说明,该烹调锅30构成为能够兼用作进行烧烤烹调和烹煮烹调二者的深底的烹调锅。
烹调器主体40具备外围壳体41和反射板42,前述外围壳体41具有在桌子等的载置面(图中未示出)处立起的脚部41a,并且位于烹调锅30的下方及侧方(水平方向上烹调锅30的外侧),前述反射板42在加热器49的下方侧将来自加热器49的热向上方反射,并且被设置于外围壳体41的支承部42a(在图3中图示)支承。
若加以说明,反射板42具备支承部43a(在图3中图示),前述支承部43a与加热器49接触,在俯视观察时,将圆盘形状的的传热板43从下方支承。此外,烹调锅30如图3所示,被直接载置于传热板43来被支承。
虽省略图示,但在烹调器主体40处具备拆装部,前述拆装部将操作夹具拆装,前述操作夹具具有调整盘,前述调整盘与电源电气连接,并调整加热器49的加热程度。
烹调盖10具备烹调盖主体11和盖凸缘部11c,前述烹调盖主体11是圆盘形状,且具有在向烹调锅30装配的装配状态下其中央部位向上方膨出的膨出形状,前述盖凸缘部11c为该烹调盖主体11的侧方处的外周缘。
在烹调锅30处,遍及上端的整周设置侧方外侧边缘30c,在烹调盖10的装配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中,将烹调盖10的盖凸缘部11c支承的多个边缘部30a以从侧方外侧边缘30c向内侧突出的方式,沿侧方的内周缘等间隔地设置。在烹调锅30处,与侧方外侧边缘30c相比向侧方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方把持部30b被设置成,在俯视时以烹调锅30的重心为中央位置相对的状态。
另外,边缘部30a也可以遍及烹调锅30的上端的整周设置。
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烹调者在将烹调盖10相对于烹调锅30装配的状态下或卸下的状态下,能够以调整操作夹具的调整盘的方式,借助加热器49将烹调锅30加热,将烹调锅30的烹调面上的烹调物加热并执行烹调。
然后,目前说明的加热烹调器100,有作为人体的手等从烹调锅30的侧方外周区域接近或接触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而烫伤的可能。
因此,关于该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0,将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的侧方外周区域覆盖的主体保护部44,被与将烹调器主体40包围的外围壳体41分体地装配。
若追加说明,则烹调器主体40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圆形,主体保护部44由沿圆形的烹调器主体40的外周立起设置的一对曲面平板状的曲面平板部件构成。顺便说明,该主体保护部44的高度如图3的剖视图所示,设置成比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高。
另外,在烹调器主体40的圆形的外周的一部分,设置有未设有主体保护部44的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47b,该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47b在烹调锅30被载置于烹调器主体40的载置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中,收纳烹调锅30的一对侧方把持部30b。
根据该结构,特别是,在烹调中,高温的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及其附近为,其侧方外周区域被主体保护部44及一对侧方把持部30b的至少某一方覆盖。结果,防止烹调者的手等的人体接触或接近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而受到烫伤。
进而,烹调器主体40如图3所示,在主体保护部44的侧方内侧且包括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具备承接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N(图3中图示)的汤汁承接部46,具备将汤汁承接部46和烹调器主体4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部47。
若加以说明,则汤汁承接部46被设置成,在侧方截面观察时(或主视观察时),沿从烹调器主体40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向下方倾斜。此外,主体保护部44在俯视时沿烹调器主体40的圆形的外周等间隔地具备多个开孔47a(贯通部位的一例),前述多个开孔47a将主体保护部44的侧方内侧和侧方外侧(被包括于外围壳体41的外围壳体外缘部48的概念)相连。该开孔47a被形成于主体保护部44的下方位置,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主体保护部44设置两个。
这里,外围壳体外缘部48包括在外围壳体41上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延伸的铅垂壁部的外侧部分、从汤汁承接部46向铅垂壁部连续地形成的倾斜壁部的上方部分、及它们之间部分。
另外,若对开孔47a追加说明,则该开孔47a为,在将主体保护部44从烹调器主体40卸下的状态下,将主体保护部44的下端部切口地形成。并且,在主体保护部44安装于烹调器主体40的状态下,作为所谓开孔发挥功能。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从烹调锅30溢出而被收纳至汤汁承接部46的汤汁N穿过作为连通部47的开孔47a及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47b,被向主体保护部44的侧方外侧(烹调器主体40的侧方外侧)引导,防止汤汁向烹调器主体40的内部侵入。
进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烹调器主体40的汤汁承接部46,在包括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的接近烹调锅30的内侧端部,以与烹调锅30的侧方整周相对的状态具备上方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壁部45,更好地防止汤汁N向烹调器主体40的内部侵入。
另外,如图3的剖视图所示,立起设置壁部45设置成,比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更靠烹调锅30的中央侧。
〔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烹调锅30例示为深底锅,但也可以是所谓的烹调板那样的浅底锅。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47b和将主体保护部44的侧方内侧和侧方外侧相连的开孔47a为连通部47。
但是,作为连通部47,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仅具备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47b而不具备开孔47a。此外,也可以采用不具备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47b而仅具备开孔47a的结构。
(3)作为连通部47的其他的结构例,如图4所示,将烹调器主体40的外侧包围的外围壳体41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具备从汤汁承接部46向作为外围壳体41的外侧边缘的外围壳体外缘部48相连的贯通部位47c。
若加以说明,则在图4所示的结构例中,贯通部位47c将汤汁承接部46的汤汁承接面切削来形成。即,图4所示的结构为,在主体保护部44处不设置与连通部47相关的结构(不设置开孔47a),仅在外围壳体侧实现与连通部47相关的结构。
另外,上述贯通部位47c也可以构成为,将包围烹调器主体40的外围壳体41以大致沿上下方向的方式贯通,将汤汁承接部46和烹调器主体40的外部连通。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例,主体保护部44由沿在俯视时为圆形的烹调器主体40的外周设置的、一对曲面平板形状的曲面平板部件构成。
但是,该主体保护部44只要是防止手等人体在烹调时接近及接触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等的高温部分的形状即可,能够采用各种形状。
例如,也可以由沿俯视时为圆形的烹调器主体40的外周向上方延伸的多个棒状的部件构成。该结构中,多个棒状部件之间作为连通部47发挥功能。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烹调器主体40的外围壳体41设置汤汁承接部46的结构例。但是,该汤汁承接部46也可以被设置于主体保护部44。
省略详细的图示,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烹调器主体40在烹调锅30向烹调器主体40载置的载置状态中,主体保护部44被从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的下方区域向上方延伸设置,并且其上端将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的侧方外周区域覆盖。
该情况下,主体保护部44的侧方内壁作为汤汁承接部46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例,在俯视时,烹调器主体40的直径比主体保护部44形成的直径大。
但是,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烹调器主体40的直径为主体保护部44形成的直径以下。
此外,在俯视观察时,烹调器主体40及烹调锅30不限于圆形,也可以采用四边行等其他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例,在烹调锅30向烹调器主体40载置的载置状态中,主体保护部44的高度如图3的剖视图所示,设置成比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高,但主体保护部44的高度也可以与烹调锅30的侧方外侧边缘30c为相同的高度。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下同)所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能够与其他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都是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改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能够作为如下加热烹调器有效地利用:能够较好地防止烹调时人体接近或接触烹调锅而发生烫伤等,并且能够适当地防止从烹调锅溢出的汤汁向烹调器主体的内部流入。
附图标记说明
30 :烹调锅
30a :边缘部
30b :侧方把持部
30c :侧方外侧边缘
40 :烹调器主体
41 :外围壳体
44 :主体保护部
45 :立起设置壁部
46 :汤汁承接部
47 :连通部
47a :开孔
47b :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
47c :贯通部位
48 :外围壳体外缘部
100 :加热烹调器。
Claims (8)
1.一种加热烹调器,前述加热烹调器具备烹调器主体,前述烹调器主体载置将烹调对象物烹调的烹调锅,该烹调器主体具备主体保护部,前述主体保护部覆盖前述烹调锅的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其特征在于,
前述烹调器主体具备汤汁承接部,前述汤汁承接部在前述烹调锅向前述烹调器主体载置的载置状态下,在包括前述侧方外侧边缘的正下方的下方区域,承接从前述烹调锅溢出的汤汁,
前述烹调器主体具备连通部,前述连通部将前述汤汁承接部和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外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烹调锅具有向侧方外周突出的侧方把持部,
前述烹调器主体在前述烹调锅的前述侧方外侧边缘的侧方外周区域,具有不设置前述主体保护部的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
前述主体保护部非设置部位为前述连通部,并且在前述烹调锅向前述烹调器主体载置的载置状态下,收纳前述侧方把持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主体保护部具备贯通部位作为前述连通部,前述贯通部位从前述汤汁承接部与作为将前述烹调器主体包围的外围壳体的外侧边缘的外围壳体外缘部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包围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外围壳体具备贯通部位作为前述连通部,前述贯通部位从前述汤汁承接部与作为前述外围壳体的外侧边缘的外围壳体外缘部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前述汤汁承接部在前述下方区域的接近前述烹调锅的内侧端部,以与前述烹调锅的侧方整周相对的状态具备向上方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壁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主体保护部与包围前述烹调器主体的外围壳体分体地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烹调锅构成为能够兼用作进行烧烤烹调和烹煮烹调二者的烹调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烹调器主体的侧方截面观察,前述汤汁承接部从前述烹调器主体的中央向侧方外侧向下方侧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98066 | 2016-05-16 | ||
JP2016098066A JP6625483B2 (ja) | 2016-05-16 | 2016-05-16 | 加熱調理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253239U true CN207253239U (zh) | 2018-04-20 |
Family
ID=60414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33564.6U Active CN207253239U (zh) | 2016-05-16 | 2017-03-31 | 加热烹调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25483B2 (zh) |
CN (1) | CN207253239U (zh) |
-
2016
- 2016-05-16 JP JP2016098066A patent/JP66254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31 CN CN201720333564.6U patent/CN20725323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205172A (ja) | 2017-11-24 |
JP6625483B2 (ja) | 2019-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253239U (zh) | 加热烹调器 | |
CN106136875B (zh) | 低噪音的电炊具 | |
CN212650703U (zh) | 内胆手提支架、内胆组件及电炖盅 | |
CN208371516U (zh) | 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07654004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1404856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5359182U (zh) | 一种具新型结构的液体加热器 | |
CN217066140U (zh) | 煎烤器具 | |
CN209074175U (zh) | 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 |
CN212234091U (zh) |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 |
CN208582192U (zh) | 烹饪容器和烹饪器具 | |
CN107455935A (zh) | 一种保温餐桌 | |
CN211833217U (zh) | 一种外置加热的电热饭盒 | |
CN21501611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6979321U (zh) |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 |
KR20190129313A (ko) | 프라이팬 | |
CN213786826U (zh) |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锅 | |
CN207285916U (zh) | 烹调器用的烹调盖、及具备该烹调盖的烹调器 | |
CN214387238U (zh) | 炸锅组件及空气炸锅 | |
CN209058775U (zh) | 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 |
CN211911342U (zh) | 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014694U (zh) | 餐桌 | |
CN216521824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灶 | |
CN21355117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964673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