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39838U - 磨修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磨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39838U
CN207239838U CN201721344978.5U CN201721344978U CN207239838U CN 207239838 U CN207239838 U CN 207239838U CN 201721344978 U CN201721344978 U CN 201721344978U CN 207239838 U CN207239838 U CN 207239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
drive link
slide
wheel
shifting ch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449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鹏
孙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E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E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E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ES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449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39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39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39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rushing And Gri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磨修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磨修装置,用于电车,电车包括车轮和转向架,车轮固定在转向架上,磨修装置包括:支座、传动装置和砂轮;支座的底壁上设置有向其顶部凹槽的固定槽;固定槽卡接在转向架的顶部,以使支座固定在转向架上;传动装置与支座的上壁面相连接,且传动装置上设置有输出轴;砂轮套设在输出轴上,以使传动装置带动砂轮转动;其中,砂轮的外圆周面与车轮的外圆周面相贴合。由于磨修装置可固定在转向架上,因此实现了无需将车轮从转向架上拆下,就可以对车轮进行磨修,简化了将车轮从转向架拆卸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磨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轨电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磨修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由于车轮是与轨道直接接触零件,但是轨道不平整等外界因素,容易造成车轮磨损,从而车轮的圆柱度和车轮轮缘相对车轴的同轴度的变大,进而影响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造成乘客不适,因此需要对车轮进行磨修;现有磨修车轮的方法是将车轮、车轴和减速机等其他部件同时从转向架拆卸下来,然后通过退轮机器将车轮从车轴上拆卸下来,最后将车轮通过车床进行机械加工,但是这种磨修车轮的方式,不仅拆卸过程十分繁琐,而且劳动强度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设计一种拆卸简单,且劳动强度低的磨修装置是十分必要的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磨修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磨修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磨修装置,用于电车,电车包括车轮和转向架,车轮固定在转向架上,磨修装置包括:支座、传动装置和砂轮;支座的底壁上设置有向其顶部凹槽的固定槽;固定槽卡接在转向架的顶部,以使支座固定在转向架上;传动装置与支座的上壁面相连接,且传动装置上设置有输出轴;砂轮套设在输出轴上,以使传动装置带动砂轮转动;其中,砂轮的外圆周面与车轮的外圆周面相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在支座的底壁上设置向其顶部凹陷的固定槽,并将固定槽卡接在转向架的顶部,以实现支座固定在转向架上,从而实现将磨修装置固定在转向架上;其次,通过将设置有输出轴的传动装置与支座的上壁面相连接,实现将传动装置固定在支座上;再次,通过将砂轮套设在输出轴上,以实现传动装置带动砂轮转动,同时,将砂轮的外圆周面与车轮的外圆周面相贴合,以实现砂轮对车轮的磨削,从而保证车轮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进而提高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由于磨修装置可固定在转向架上,因此实现了无需将车轮从转向架上拆下,就可以对车轮进行磨修,简化了将车轮从转向架拆卸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无需将车轮从转向架上拆下,就可以对车轮进行磨修,因此可实现保证车轮与车轴的同轴度,避免了因多次装卸而造成的偏差,使电车运行的更加稳定,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磨修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座包括:第一通孔和连接件;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设置在固定槽的一侧壁上,且第一通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连接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且连接件的数量与第一通孔的数量相等;其中,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适配,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且连接件与转向架的侧壁相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设置在固定槽的一侧壁上,同时在第一通孔的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然后,将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的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以实现连接件与转向架的侧壁相贴合,提升了磨修装置的稳定性,并且防止转向架在固定槽内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将磨修装置固定在转向架上;同时,由于连接件的数量与第一通孔的数量相等,因此可实现多个连接件与转向架的侧壁相贴合,进一步提升了磨修装置的稳定性;由于第一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可防止连接件在第一通孔内产生相对位移,进一步防止转向架在固定槽内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将磨修装置固定在转向架上,简化了将车轮从转向架拆卸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一滑座、移动部和第一移动槽;第一滑座设置在支座的上壁面上;移动部位于传动装置的下方;第一移动槽贯通设置在移动部的下壁面上,第一移动槽向移动部的顶部凹陷;其中,第一滑座卡接在第一移动槽内,以限制第一滑座与移动部沿垂直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第一滑座设置在支座的上壁面上;然后,将位于传动装置下方的移动部的下壁面上贯通设置第一移动槽,并且使第一移动槽向移动部的顶部凹陷;再后,将第一滑座卡接在第一移动槽内,以防止第一滑座与移动部沿垂直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以提高第一滑座与移动部的稳定性,从而使磨修装置运行的更加稳定,进而提高磨修装置的磨修精度,保证车轮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进而提高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槽、第一传动座、第二通孔和第一传动杆;第一支撑槽设置在第一滑座的上壁面上,且第一支撑槽向第一滑座的底部凹陷;第一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内,且与移动部相连接;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传动座上,且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一传动杆穿过第一支撑槽内,且至少部分第一传动杆嵌于第一支撑槽中;第一传动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且第一传动杆穿过第二通孔;其中,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以使第一传动杆带动移动部沿第一传动杆的轴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第一支撑槽设置在第一滑座的上壁面上,同时将第一支撑槽向第一滑座的底部凹陷;其次,将第一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内,并将其与移动部相连接;再次,将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传动座上,并且在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内螺纹;再次,将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的第一传动杆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槽和第二通孔,并且将至少不封第一传动杆嵌于第一支撑槽中;由于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可实现当第一传动杆转动时,可带动移动部沿第一传动杆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砂轮沿车轮的轴向移动,进而实现砂轮对车轮外周面的不同位置进行磨修,以提高车轮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提高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座;两个第一支撑座嵌于第一支撑槽内,且两个第一支撑座套设在第一传动杆上,以使第一传动杆支撑在第一支撑座上;其中,两个第一支撑座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两个第一支撑座嵌于第一支撑槽内,并将两个第一支撑座套设在第一传动杆上,以实现第一支撑座对第一传动杆的支撑,从而提高第一传动杆的稳定性,使砂轮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的磨修精度;由于,两个第一支撑座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两侧,因此可实现第一传动座在两个第一支撑座内移动,进一步提高第一传动杆的稳定性,避免因两个第一支撑座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一侧,而造成因第一支撑座无法对第一传动杆进行支撑,引起第一传动杆发生晃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使砂轮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的磨修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槽将第一滑座贯通,且第一支撑槽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支撑槽将第一滑座贯通,并且使第一支撑槽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相同,可实现延长传动装置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磨修装置的磨修范围,扩大磨修装置的适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二滑座和第二移动槽;第二滑座设置在移动部的上壁面上;第二移动槽贯通设置在传动装置的下壁面上,第二移动槽向传动装置的顶部凹陷,且第二移动槽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垂直;其中,第二滑座卡接在第二移动槽内,以限制第二滑座与第二移动部沿垂直于第二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第二滑座设置在移动部的上壁面上;然后,将第二移动槽贯通设置在传动装置的下壁面上,同时使第二移动槽向传动装置的顶部凹陷,并且使第二移动槽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垂直;再后,将第二滑座卡接在第二移动槽内,以限制第二滑座与传动装置沿垂直于第二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以提高第二滑座与传动装置的稳定性,从而使磨修装置运行的更加稳定,进而提高磨修装置的磨修精度,保证车轮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进而提高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槽、第二传动座、第三通孔和第二传动杆;第二支撑槽设置在第二滑座的上壁面上,且第二支撑槽向第二滑座的底部凹陷;第二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内,且与传动装置相连接;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传动座上,且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内螺纹;第二传动杆穿过第二支撑槽内,且至少部分第二传动杆嵌于第二支撑槽中;第二传动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且第二传动杆穿过第三通孔;其中,第三内螺纹与第三外螺纹相适配,以使第二传动杆带动第二移动部沿第二传动杆的轴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第二支撑槽设置在第二滑座的上壁面上,并使第二支撑槽向第二滑座的底部凹陷;其次,将第二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内,并将其与传动装置相连接;再次,将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传动座上,并且在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置第三内螺纹;再次,将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的第二传动杆穿过第二支撑槽和第三通孔,并且将至少部分第二传动杆嵌于第二支撑槽中;由于第三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可实现当第二传动杆转动时,可带动传动装置沿第二传动杆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砂轮沿车轮的轴向移动,进而实现砂轮对车轮外周面的不同位置进行磨修,以提高车轮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提高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座;两个第二支撑座嵌于第二支撑槽内,且两个第二支撑座套设在第二传动杆上,以使第二传动杆支撑在第二支撑座上;其中,两个第二支撑座位于第二传动座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两个第二支撑座嵌于第二支撑槽内,并将两个第二支撑座套设在第二传动杆上,以实现第二支撑座对第二传动杆的支撑,从而提高第二传动杆的稳定性,使砂轮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的磨修精度;由于,两个第二支撑座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两侧,因此可实现第二传动座在两个第二支撑座之间移动,进一步提高第二传动杆的稳定性,避免因两个第二支撑座位于第二传动座的一侧,而造成因第二支撑座无法对第二传动杆进行支撑,引起第二传动杆发生晃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使砂轮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的磨修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支撑槽将第二滑座贯通,且第二支撑槽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支撑槽将第二滑座贯通,并且使第二支撑槽的贯通方向与第二移动槽的贯通相同,可实现延长传动装置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磨修装置的磨修范围,扩大磨修装置的适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磨修装置还包括:第一手轮和第二手轮;第一手轮与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中的一个相连接;第二手轮与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中的另一个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手轮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中的一个,同时第二手轮带动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中的另一个,不仅可以使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转动的更加准确,从而使砂轮移动的更加精确,以提高砂轮的磨修精度,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输出轴的轴线与车轮的轴线成预定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输出轴的轴线与车轮的轴线成预定角度,因此砂轮可更加准确对车轮进行磨修,从而提高车轮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提高转向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磨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磨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磨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磨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磨修装置,102支座,1022固定槽,1024第一通孔,104传动装置,106砂轮,108第一滑座,110移动部,112第一移动槽,114第一支撑槽,116第一传动杆,118第一支撑座,120第二滑座,122第二移动槽,124第二支撑槽,126第二传动杆,128第二支撑座,130第一手轮,132第二手轮,20车轮,30转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磨修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磨修装置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磨修装置10,用于电车,电车包括车轮20和转向架30,车轮20固定在转向架30上,磨修装置10包括:支座102、传动装置104和砂轮106;支座102的底壁上设置有向其顶部凹槽的固定槽1022;固定槽1022卡接在转向架30的顶部,以使支座102固定在转向架30上;传动装置104与支座102的上壁面相连接,且传动装置104上设置有输出轴;砂轮106套设在输出轴上,以使传动装置104带动砂轮106转动;其中,砂轮106的外圆周面与车轮20的外圆周面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在支座102的底壁上设置向其顶部凹陷的固定槽1022,并将固定槽1022卡接在转向架30的顶部,以实现支座102固定在转向架30上,从而实现将磨修装置10固定在转向架30上;其次,通过将设置有输出轴的传动装置104与支座102的上壁面相连接,实现将传动装置104固定在支座102上;再次,通过将砂轮106套设在输出轴上,以实现传动装置104带动砂轮106转动,同时,将砂轮106的外圆周面与车轮20的外圆周面相贴合,以实现砂轮106对车轮20的磨削,从而保证车轮20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20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进而提高转向架30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由于磨修装置10可固定在转向架30上,因此实现了无需将车轮20从转向架30上拆下,就可以对车轮20进行磨修,简化了将车轮20从转向架30拆卸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无需将车轮20从转向架30上拆下,就可以对车轮20进行磨修,因此可实现保证车轮20与车轴的同轴度,避免了因多次装卸而造成的偏差,使电车运行的更加稳定,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支座102包括:第一通孔1024和连接件;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024设置在固定槽1022的一侧壁上,且第一通孔1024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连接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且连接件的数量与第一通孔1024的数量相等;其中,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适配,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1024,且连接件与转向架30的侧壁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将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024设置在固定槽1022的一侧壁上,同时在第一通孔1024的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然后,将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的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1024,以实现连接件与转向架30的侧壁相贴合,提升了磨修装置10的稳定性,并且防止转向架30在固定槽1022内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将磨修装置10固定在转向架30上;同时,由于连接件的数量与第一通孔1024的数量相等,因此可实现多个连接件与转向架30的侧壁相贴合,进一步提升了磨修装置10的稳定性;由于第一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可防止连接件在第一通孔1024内产生相对位移,进一步防止转向架30在固定槽1022内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将磨修装置10固定在转向架30上,简化了将车轮20从转向架30拆卸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一滑座108、移动部110和第一移动槽112;第一滑座108设置在支座102的上壁面上;移动部110位于传动装置104的下方;第一移动槽112贯通设置在移动部110的下壁面上,第一移动槽112向移动部110的顶部凹陷;其中,第一滑座108卡接在第一移动槽112内,以限制第一滑座108与移动部110沿垂直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一滑座108设置在支座102的上壁面上;然后,将位于传动装置104下方的移动部110的下壁面上贯通设置第一移动槽112,并且使第一移动槽112向移动部110的顶部凹陷;再后,将第一滑座108卡接在第一移动槽112内,以防止第一滑座108与移动部110沿垂直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以提高第一滑座108与移动部110的稳定性,从而使磨修装置10运行的更加稳定,进而提高磨修装置10的磨修精度,保证车轮20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20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进而提高转向架30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一支撑槽114、第一传动座、第二通孔和第一传动杆116;第一支撑槽114设置在第一滑座108的上壁面上,且第一支撑槽114向第一滑座108的底部凹陷;第一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112内,且与移动部110相连接;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传动座上,且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一传动杆116穿过第一支撑槽114内,且至少部分第一传动杆116嵌于第一支撑槽114中;第一传动杆11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且第一传动杆116穿过第二通孔;其中,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以使第一传动杆116带动移动部110沿第一传动杆116的轴向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一支撑槽114设置在第一滑座108的上壁面上,同时将第一支撑槽114向第一滑座108的底部凹陷;其次,将第一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112内,并将其与移动部110相连接;再次,将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传动座上,并且在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内螺纹;再次,将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的第一传动杆116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槽114和第二通孔,并且将至少不封第一传动杆116嵌于第一支撑槽114中;由于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可实现当第一传动杆116转动时,可带动移动部110沿第一传动杆116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砂轮106沿车轮20的轴向移动,进而实现砂轮106对车轮20外周面的不同位置进行磨修,以提高车轮20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20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提高转向架30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一支撑座118;两个第一支撑座118嵌于第一支撑槽114内,且两个第一支撑座118套设在第一传动杆116上,以使第一传动杆116支撑在第一支撑座118上;其中,两个第一支撑座118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第一支撑座118嵌于第一支撑槽114内,并将两个第一支撑座118套设在第一传动杆116上,以实现第一支撑座118对第一传动杆116的支撑,从而提高第一传动杆116的稳定性,使砂轮106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10的磨修精度;由于,两个第一支撑座118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两侧,因此可实现第一传动座在两个第一支撑座118内移动,进一步提高第一传动杆116的稳定性,避免因两个第一支撑座118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一侧,而造成因第一支撑座118无法对第一传动杆116进行支撑,引起第一传动杆116发生晃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使砂轮106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10的磨修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槽114将第一滑座108贯通,且第一支撑槽114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方向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支撑槽114将第一滑座108贯通,并且使第一支撑槽114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相同,可实现延长传动装置104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磨修装置10的磨修范围,扩大磨修装置10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二滑座120和第二移动槽122;第二滑座120设置在移动部110的上壁面上;第二移动槽122贯通设置在传动装置104的下壁面上,第二移动槽122向传动装置104的顶部凹陷,且第二移动槽122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方向垂直;其中,第二滑座120卡接在第二移动槽122内,以限制第二滑座120与第二移动部110沿垂直于第二移动槽122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二滑座120设置在移动部110的上壁面上;然后,将第二移动槽122贯通设置在传动装置104的下壁面上,同时使第二移动槽122向传动装置104的顶部凹陷,并且使第二移动槽122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方向垂直;再后,将第二滑座120卡接在第二移动槽122内,以限制第二滑座120与传动装置104沿垂直于第二移动槽122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以提高第二滑座120与传动装置104的稳定性,从而使磨修装置10运行的更加稳定,进而提高磨修装置10的磨修精度,保证车轮20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20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进而提高转向架30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二支撑槽124、第二传动座、第三通孔和第二传动杆126;第二支撑槽124设置在第二滑座120的上壁面上,且第二支撑槽124向第二滑座120的底部凹陷;第二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112内,且与传动装置104相连接;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传动座上,且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内螺纹;第二传动杆126穿过第二支撑槽124内,且至少部分第二传动杆126嵌于第二支撑槽124中;第二传动杆12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且第二传动杆126穿过第三通孔;其中,第三内螺纹与第三外螺纹相适配,以使第二传动杆126带动第二移动部110沿第二传动杆126的轴向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二支撑槽124设置在第二滑座120的上壁面上,并使第二支撑槽124向第二滑座120的底部凹陷;其次,将第二传动座嵌于第一移动槽112内,并将其与传动装置104相连接;再次,将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传动座上,并且在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置第三内螺纹;再次,将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的第二传动杆126穿过第二支撑槽124和第三通孔,并且将至少部分第二传动杆126嵌于第二支撑槽124中;由于第三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可实现当第二传动杆126转动时,可带动传动装置104沿第二传动杆126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砂轮106沿车轮20的轴向移动,进而实现砂轮106对车轮20外周面的不同位置进行磨修,以提高车轮20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20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提高转向架30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二支撑座128;两个第二支撑座128嵌于第二支撑槽124内,且两个第二支撑座128套设在第二传动杆126上,以使第二传动杆126支撑在第二支撑座128上;其中,两个第二支撑座128位于第二传动座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第二支撑座128嵌于第二支撑槽124内,并将两个第二支撑座128套设在第二传动杆126上,以实现第二支撑座128对第二传动杆126的支撑,从而提高第二传动杆126的稳定性,使砂轮106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10的磨修精度;由于,两个第二支撑座128位于第一传动座的两侧,因此可实现第二传动座在两个第二支撑座128之间移动,进一步提高第二传动杆126的稳定性,避免因两个第二支撑座128位于第二传动座的一侧,而造成因第二支撑座128无法对第二传动杆126进行支撑,引起第二传动杆126发生晃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使砂轮106移动的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磨修装置10的磨修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支撑槽124将第二滑座120贯通,且第二支撑槽124的贯通方向与第一移动槽112的贯通方向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支撑槽124将第二滑座120贯通,并且使第二支撑槽124的贯通方向与第二移动槽122的贯通相同,可实现延长传动装置104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磨修装置10的磨修范围,扩大磨修装置10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磨修装置10还包括:第一手轮130和第二手轮132;第一手轮130与第一传动杆116和第二传动杆126中的一个相连接;第二手轮132与第一传动杆116和第二传动杆126中的另一个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手轮130带动第一传动杆116,同时第二手轮132带动第二传动杆126,不仅可以使第一传动杆116和第二传动杆126转动的更加准确,从而使砂轮106移动的更加精确,以提高砂轮106的磨修精度,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输出轴的轴线与车轮20的轴线成预定角度。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输出轴的轴线与车轮20的轴线成预定角度,因此砂轮106可更加准确对车轮20进行磨修,从而提高车轮20的圆周度,同时保证车轮20轮缘与车轴的同轴度,提高转向架30整体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磨修装置,用于电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车包括车轮和转向架,所述车轮固定在所述转向架上,所述磨修装置包括:
支座,所述支座的底壁上设置有向其顶部凹陷的固定槽;
所述固定槽卡接在所述转向架的顶部,以使所述支座固定在所述转向架上;
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支座的上壁面相连接,且所述传动装置上设置有输出轴;
砂轮,所述砂轮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以使所述传动装置带动所述砂轮转动;
其中,所述砂轮的外圆周面与所述车轮的外圆周面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包括:
第一通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固定槽的一侧壁上,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且所述连接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适配,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转向架的侧壁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修装置还包括:
第一滑座,所述第一滑座设置在所述支座的上壁面上;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传动装置的下方;
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一移动槽贯通设置在所述移动部的下壁面上,且所述第一移动槽向所述移动部的顶部凹陷;
其中,所述第一滑座卡接在所述第一移动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滑座与所述移动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修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一支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的上壁面上,且所述第一支撑槽向所述第一滑座的底部凹陷;
第一传动座,所述第一传动座嵌于所述第一移动槽内,且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
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座上,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
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槽内,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传动杆嵌于所述第一支撑槽中;
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且所述第一传动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其中,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适配,以使所述第一传动杆带动所述移动部沿所述第一传动杆的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修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嵌于所述第一支撑槽内,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套设在第一传动杆上,以使所述第一传动杆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
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位于所述第一传动座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槽将所述第一滑座贯通,且所述第一支撑槽的贯通方向与所述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修装置还包括:
第二滑座,所述第二滑座设置在所述移动部的上壁面上;
第二移动槽,所述第二移动槽贯通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的下壁面上,所述第二移动槽向所述传动装置的顶部凹陷,且所述第二移动槽的贯通方向与所述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第二滑座卡接在所述第二移动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滑座与所述第二移动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对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修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座的上壁面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槽向所述第二滑座的底部凹陷;
第二传动座,所述第二传动座嵌于所述第二移动槽内,且与所述传动装置相连接;
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座上,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内螺纹;
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槽内,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传动杆嵌于所述第二支撑槽中;
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且所述第二传动杆穿过所述第三通孔;
其中,所述第三内螺纹与所述第三外螺纹相适配,以使所述第二传动杆带动所述第二移动部沿所述第二传动杆的轴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修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撑座,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座嵌于所述第二支撑槽内,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座套设在第二传动杆上,以使所述第二传动杆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座位于所述第二传动座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磨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槽将所述第二滑座贯通,且所述第二支撑槽的贯通方向与所述第一移动槽的贯通方向相同。
CN201721344978.5U 2017-10-17 2017-10-17 磨修装置 Active CN207239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4978.5U CN207239838U (zh) 2017-10-17 2017-10-17 磨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4978.5U CN207239838U (zh) 2017-10-17 2017-10-17 磨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39838U true CN207239838U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82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44978.5U Active CN207239838U (zh) 2017-10-17 2017-10-17 磨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398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8144A (zh) * 2017-10-17 2018-02-27 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磨修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8144A (zh) * 2017-10-17 2018-02-27 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磨修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98686U (zh) 一种可实现二维无匙孔搅拌摩擦焊接的电主轴机头
CN205870258U (zh) 阀座手自一体车削、研磨装置
CN207239838U (zh) 磨修装置
CN104849056A (zh) 发动机测试的对中检具与对中方法
JP2017504491A (ja) 高品質且つ高効率のバネ研削方法
CN107052560A (zh) 一种实现带轴肩的摩擦堆焊的主轴系统
CN101559573A (zh) 用于对模具进行磨削的机器和方法
CN108287308A (zh) 电机测试工装平台
CN106230201A (zh) 一种电机自动组装生产线
CN107530860A (zh) 利用主轴旋转轴线的测微前进控制和倾斜的主轴定位
CN204209426U (zh) 用于飞机结构部件的加工站
CN107738144A (zh) 磨修装置
CN107167059A (zh) 制件检具
CN106863358A (zh) 一种桌面级机械臂底座连接装置
CN110434696A (zh) 一种曲轴轴颈表面波纹度研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04392002U (zh) 一种伺服电机转子压装工装
CN104154845B (zh) 一种测量成对轴承轴向游隙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04511828B (zh) 轴承内圈滚道螺旋超精机的使用调整方法
CN209615027U (zh) 可实现大型曲轴拐颈抛磨的装夹工装
CN103802017B (zh) 一种陶瓷插芯内孔研磨机精密主轴结构
CN106272046A (zh) 磨削轴承装球缺口的对正装置及对正方法
CN206305549U (zh) 一种切管套丝机倒角装置
CN206436168U (zh) 摩托车发动机夹具
CN202264125U (zh) 空心轴套磨修工装
CN110253081A (zh) 励磁机与发电机的靠背轮铰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