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24981U -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24981U
CN207224981U CN201721119604.3U CN201721119604U CN207224981U CN 207224981 U CN207224981 U CN 207224981U CN 201721119604 U CN201721119604 U CN 201721119604U CN 207224981 U CN207224981 U CN 207224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ide plate
face
flange
inflatable ty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196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春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196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24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24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24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自行车车轮包括免充气轮胎及车圈。免充气轮胎的其中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一凹槽,免充气轮胎的另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车圈包括基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设置在基板两侧,第一侧板面向第二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凸缘。第二侧板面向第一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缘。第一凸缘装设至第一凹槽中,第二凸缘装设至第二凹槽中。第一凹槽的槽口由底壁至顶部逐渐缩小,使第一凸缘卡死在第一凹槽中,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现象。

Description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车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背景技术
传统的自行车车轮包括车圈及可拆卸地套装在车圈上的免充气轮胎。然而,当自行车行驶转弯路段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侧部会受到外力大力挤压,很容易导致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它能够使得免充气轮胎较为稳固地装设在车圈上,且能够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现象。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车轮,包括:免充气轮胎,所述免充气轮胎的其中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免充气轮胎的另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均以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为轴心,绕所述免充气轮胎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及车圈,所述车圈包括基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两侧,所述第一侧板面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侧板面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装设至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凸缘装设至所述第二凹槽中。
一种自行车免充气轮胎,包括免充气轮胎本体,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其中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均以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为轴心绕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所述第一凹槽用于装设车圈本体的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凹槽用于装设所述车圈本体的第二侧板上的第二凸缘。
一种自行车车圈,包括车圈本体,所述车圈本体包括基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两侧,所述第一侧板面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其中一轴向端面上的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侧板面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面上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凸缘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二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
上述的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当免充气轮胎装入至车圈中后,第一凸缘装设至第一凹槽中,第二凸缘装设至第二凹槽中,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能够实现将车圈卡固在免充气轮胎上;另外,由于第一凸缘与第一凹槽的形状相适应,且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如此,第一凹槽的槽口由底壁至顶部逐渐缩小,使第一凸缘卡死在第一凹槽中,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内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如此,第二凸缘卡死在第二凹槽中,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70度,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70度。如此,不仅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现象,还能够便于将免充气轮胎装设至车圈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如此,不仅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从车圈上错位脱离现象,还能够便于将免充气轮胎装设至车圈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之间的间距d1比所述第一凸缘端面与所述第二凸缘端面之间的间距d2大2.5mm至4.5mm。如此,当第一凸缘、第二凸缘分别装设至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后,第一凸缘、第二凸缘能够实现将免充气轮胎紧紧卡箍在车圈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免充气轮胎包括相连的内环胎部与外环胎部,所述内环胎部与所述外环胎部固定相连,所述内环胎部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面与所述内环胎部的另一个轴向端面相平行,所述内环胎部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紧贴配合,所述内环胎部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紧贴配合,所述内环胎部的面向所述基板的径向端面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间隔。如此,由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平行设置,并分别紧贴配合内环胎部的两个轴向端面,使得免充气轮胎能够较为稳固地卡固在车圈中。另外,当免充气轮胎受热变形或者受到外力挤压变形时,内环胎部的面向基板的径向端面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的间隔能够作为避让空间来避让变形的免充气轮胎,从而能减缓免充气轮胎老化现象,延长自行车车轮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圈还包括第一筋板与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所述第一筋板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相连,所述第二筋板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所述第二筋板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相连,所述第一筋板、所述第二筋板的径向截面均为弧形状。如此,第一筋板、第二筋板能够使得车圈的强度增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筋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内环胎部的面向所述基板的径向端面之间的间距d3为0至1mm;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内环胎部的面向所述基板的径向端面之间的间距d4为0至1mm。如此,自行车行驶过程中,免充气轮胎受力变形,会接触到第一筋板与第二筋板,第一筋板与第二筋板对内环胎部的面向基板的径向端面起到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免充气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自行车车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自行车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自行车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自行车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自行车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免充气轮胎,101、轴向端面,102、轴向端面,11、第一凹槽,111、第一内侧壁,112、底壁,113、第二内侧壁,12、第二凹槽,121、第一内侧壁,122、底壁,123、第二内侧壁,13、内环胎部,131、径向端面,132、轴向端面,133、轴向端面,14、外环胎部,20、车圈,21、基板,22、第一侧板,221、第一凸缘,23、第二侧板,231、第二凸缘,24、第一筋板,25、第二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行车车轮,包括免充气轮胎10及车圈20。所述免充气轮胎10的其中一轴向端面101设有第一凹槽11,所述免充气轮胎10的另一轴向端面102设有第二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1、所述第二凹槽12均以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为轴心绕所述免充气轮胎10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一内侧壁111与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一内侧壁111相对于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二内侧壁113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所述车圈20包括基板21、第一侧板22与第二侧板23。所述第一侧板22与所述第二侧板2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21两侧,所述第一侧板22面向所述第二侧板23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1相适应的第一凸缘221。所述第二侧板23面向所述第一侧板22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2相适应的第二凸缘231。所述第一凸缘221装设至所述第一凹槽11中,所述第二凸缘231装设至所述第二凹槽12中。
上述的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10与车圈20,当免充气轮胎10装入至车圈20中后,第一凸缘221装设至第一凹槽11中,第二凸缘231装设至第二凹槽12中,第一凸缘221与第二凸缘231能够实现将车圈20卡固在免充气轮胎10上;另外,由于第一凸缘221与第一凹槽11的形状相适应,且第一凹槽11的第一内侧壁111与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如此,第一凹槽11的槽口由底壁112至顶部逐渐缩小,使第一凸缘221卡死在第一凹槽11中,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10从车圈20上错位脱离现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一内侧壁121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壁122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一内侧壁121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二内侧壁123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如此,第二凸缘231卡死在第二凹槽12中,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10从车圈20上错位脱离现象。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一内侧壁121也可以垂直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壁122切向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一内侧壁111与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70度。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一内侧壁121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壁122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70度。如此,不仅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10从车圈20上错位脱离现象,还能够便于将免充气轮胎10装设至车圈20上。
此外,请再参阅图3,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二内侧壁113垂直于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二内侧壁113垂直于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如此,不仅能够较好地避免自行车转弯过程中免充气轮胎10从车圈20上错位脱离现象,还能够便于将免充气轮胎10装设至车圈20上。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二内侧壁113也可以不垂直于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二内侧壁123也可以不垂直于第二凹槽12的底壁122切向面,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二内侧壁113可以与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二内侧壁123可以与第二凹槽12的底壁122切向面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另外,请再参阅图1与图2,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壁122之间的间距d1比所述第一凸缘221端面与所述第二凸缘231端面之间的间距d2大2.5mm至4.5mm。如此,当第一凸缘221、第二凸缘231分别装设至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中后,第一凸缘221、第二凸缘231能够实现将免充气轮胎10紧紧卡箍在车圈20上。具体地,d1比d2大3mm至3.4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免充气轮胎10包括相连的内环胎部13与外环胎部14。所述内环胎部13与所述外环胎部14固定相连,所述内环胎部13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面132与所述内环胎部13的另一个轴向端面133相平行,所述内环胎部13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面132与所述第一侧板22紧贴配合,所述内环胎部13的另一个轴向端面133与所述第二侧板23紧贴配合,所述内环胎部13的面向所述基板21的径向端面131与所述基板21之间具有间隔。如此,由于第一侧板22与第二侧板23平行设置,并分别紧贴配合内环胎部13的两个轴向端面(132、133),使得免充气轮胎10能够较为稳固地卡固在车圈20中。另外,当免充气轮胎10受热变形或者受到外力挤压变形时,内环胎部13的面向基板21的径向端面131与所述基板21之间具有的间隔能够作为避让空间来避让变形的免充气轮胎10,从而能减缓免充气轮胎10老化现象,延长自行车车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车圈20还包括第一筋板24与第二筋板25。所述第一筋板24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22相连,所述第一筋板24另一端与所述基板21相连。所述第二筋板25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23相连,所述第二筋板25另一端与所述基板21相连。所述第一筋板24、所述第二筋板25的径向截面均为弧形状。如此,第一筋板24、第二筋板25能够使得车圈20的强度增强。具体地,基板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第一筋板24与第二筋板25为一体化结构。
更进一步地,请再参阅图3,所述第一筋板24与所述第一侧板2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内环胎部13的面向所述基板21的径向端面131之间的间距d3为0至1mm。所述第二筋板25与所述第二侧板23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内环胎部13的面向所述基板21的径向端面131之间的间距d4为0至1mm。如此,自行车行驶过程中,免充气轮胎10受力变形,会接触到第一筋板24与第二筋板25,第一筋板24与第二筋板25对内环胎部13的面向基板21的径向端面131起到支撑作用。
请参阅图1,一种自行车免充气轮胎,包括免充气轮胎本体。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其中一轴向端面101设有第一凹槽11,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面102设有第二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1、所述第二凹槽12均以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为轴心绕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一内侧壁111与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壁112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一内侧壁111相对于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二内侧壁123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所述第一凹槽11用于装设车圈本体的第一侧板22上的第一凸缘221。所述第二凹槽12用于装设所述车圈本体的第二侧板23上的第二凸缘231。上述的自行车免充气轮胎10的技术效果与自行车车轮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请参阅图2,一种自行车车圈,包括车圈本体。所述车圈本体包括基板21、第一侧板22与第二侧板23。所述第一侧板22与所述第二侧板2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21两侧,所述第一侧板22面向所述第二侧板23的一侧面具有与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其中一轴向端面101上的第一凹槽11相适应的第一凸缘221。所述第二侧板23面向所述第一侧板22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面102上所述第二凹槽12相适应的第二凸缘231。所述第一凸缘221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凸缘221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凸缘221的第一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缘221的第二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上述的自行车车圈20的技术效果与自行车车轮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免充气轮胎,所述免充气轮胎的其中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免充气轮胎的另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均以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为轴心,绕所述免充气轮胎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及
车圈,所述车圈包括基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两侧,所述第一侧板面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侧板面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装设至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凸缘装设至所述第二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内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70度,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7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之间的间距d1比所述第一凸缘端面与所述第二凸缘端面之间的间距d2大2.5mm至4.5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免充气轮胎包括相连的内环胎部与外环胎部,所述内环胎部与所述外环胎部固定相连,所述内环胎部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面与所述内环胎部的另一个轴向端面相平行,所述内环胎部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紧贴配合,所述内环胎部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紧贴配合,所述内环胎部的面向所述基板的径向端面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圈还包括第一筋板与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所述第一筋板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相连,所述第二筋板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所述第二筋板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相连,所述第一筋板、所述第二筋板的径向截面均为弧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内环胎部的面向所述基板的径向端面之间的间距d3为0至1mm;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内环胎部的面向所述基板的径向端面之间的间距d4为0至1mm。
9.一种自行车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免充气轮胎本体,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其中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均以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为轴心绕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切向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内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所述第一凹槽用于装设车圈本体的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凹槽用于装设所述车圈本体的第二侧板上的第二凸缘。
10.一种自行车车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圈本体,所述车圈本体包括基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两侧,所述第一侧板面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其中一轴向端面上的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侧板面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免充气轮胎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面上的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凸缘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二侧壁更加靠近于所述自行车车轮的转轴中心。
CN201721119604.3U 2017-08-31 2017-08-31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Active CN207224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19604.3U CN207224981U (zh) 2017-08-31 2017-08-31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19604.3U CN207224981U (zh) 2017-08-31 2017-08-31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24981U true CN207224981U (zh) 2018-04-13

Family

ID=61860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19604.3U Active CN207224981U (zh) 2017-08-31 2017-08-31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2498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0149A (zh) * 2019-02-26 2019-05-07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防脱圈车轮
CN110053914A (zh) * 2019-04-23 2019-07-26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一种仓储物流搬运机器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0149A (zh) * 2019-02-26 2019-05-07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防脱圈车轮
CN109720149B (zh) * 2019-02-26 2024-03-08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防脱圈车轮
CN110053914A (zh) * 2019-04-23 2019-07-26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一种仓储物流搬运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1931B (zh) 用于车辆尤其是摩托车的无内胎的辐条轮
CN207224981U (zh) 自行车车轮、免充气轮胎与车圈
BRPI0417787A (pt) roda raiada para pneus
ATE298674T1 (de) Wulst für notlaufreifen
CN103347708A (zh) 充气轮胎用轮辋
JP2005350059A5 (zh)
WO2021032151A1 (zh) 轮毂、车轮和车辆
KR200388349Y1 (ko) 내측 및 외측 림 직경이 다른 공기입 타이어
KR100677730B1 (ko) 서포트 링 타입 런플랫 타이어
CN201095287Y (zh) 轮胎
CN206485142U (zh) 一种多片式轮辋安装的轮胎内支撑体
CN202115282U (zh) 一种新型板簧轮胎
CN218112235U (zh) 一种双轴肩新型摩托车用辐条轮轮辋及使用其的辐条轮
CN214138111U (zh) 车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1474940A (zh) 一种不用充气的弹簧防震汽车轮
JP2007045274A (ja) 夏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3267642U (zh) 一种可撑型汽车轮毂
KR100677728B1 (ko) 서포트 링을 갖는 런플랫 타이어
CN200964033Y (zh) 有安装方向的载重轮胎
CN205387046U (zh) 一种快装新型内胎
CN211710548U (zh) 一种便于安装气门杆的无内胎宽体车车轮
CN203186004U (zh) 一种轮辋气门孔结构
CN203019983U (zh) 童车车轮轮胎
CN201566431U (zh) 一种全钢真空胎带气封的车轮
KR20090002984U (ko) 런플랫 타이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