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68372U - 电水壶 - Google Patents

电水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68372U
CN207168372U CN201720208465.5U CN201720208465U CN207168372U CN 207168372 U CN207168372 U CN 207168372U CN 201720208465 U CN201720208465 U CN 201720208465U CN 207168372 U CN207168372 U CN 207168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ot wall
pot
smooth surface
multiple tra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084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长云
常见虎
伍世润
何新华
柳维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084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68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68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68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水壶,包括壶底壁(1),壶底壁的顶面为光滑表面,该光滑表面设有便于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的凹槽(8),凹槽的深度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凹槽的表面开口的宽度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3mm。电水壶还包括安装于壶底壁的底面的发热元件(4),发热元件朝向壶底壁的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位于凹槽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中,通过在光滑的壶底壁顶面设置凹槽,利用凹槽增大壶底壁对汽泡的粘附力,有利于凹槽内的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进而脱离壶底壁,减少小汽泡脱离壶底壁进入水中破裂,大汽泡脱离壶底壁后较难在水中破泡,从而可解决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问题,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

Description

电水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水壶。
背景技术
常规电水壶的壶底壁多采用镜面抛光的水平壶底壁,电热盘安装于水平壶底壁的底面,直接对水平壶底壁进行加热,进而加热电水壶内的液态水。
其中,电热盘的热源来自电热管,通过电热管对水平壶底壁进行集中加热,电水壶底部的液态水受热在壶底壁上生成小且密集的汽泡,且光滑的水平壶底壁对汽泡的粘附力小,从而使小汽泡较易从水平壶底壁脱离。
这样,在电水壶工作时,光滑的水平壶底壁集中受热,致使局部汽泡小且密集,且较易从水平壶底壁脱离,进而在水中破泡,产生较大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能够使壶底壁上的小汽泡聚合变大,避免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现象,达到降噪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水壶,包括壶底壁,所述壶底壁的底面或者下方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壶底壁的顶面为光滑表面,该光滑表面设有便于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所述凹槽的表面开口的宽度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3mm。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3mm;并且/或者,所述凹槽的表面开口的宽度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5mm。
优选地,所述凹槽为V形凹槽或圆弧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凹槽呈螺旋状盘绕设置于所述壶底壁的光滑表面。
优选地,所述凹槽为多道设置在所述壶底壁上的环形凹槽,多道所述环形凹槽呈同心圆状布置;或者所述凹槽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所述凹槽包括多道设置在该圆环区域内沿径向发散的径向凹槽,多道所述径向凹槽沿周向依次间隔布置;或者所述凹槽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所述凹槽包括多道设置在该圆环区域内的直线凹槽,多道所述直线凹槽之间平行间隔布置;或者所述凹槽为多道设置在所述壶底壁的光滑表面的方框形凹槽,多道所述方框形凹槽呈同心框状布置。
优选地,相邻的任意两道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mm且不大于 15mm。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朝向所述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位于所述凹槽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
优选地,所述壶底壁为圆盘板,所述凹槽在所述壶底壁的顶面的分布区域呈相对壶底壁的中心对称的圆形状,或者所述凹槽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呈具有扇形缺口的扇环状。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为电热管、电热膜或线圈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中,通过在光滑的壶底壁顶面设置凹槽,利用凹槽增大壶底壁对汽泡的粘附力,有利于凹槽内的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进而脱离壶底壁,减少小汽泡脱离壶底壁进入水中破裂,且大汽泡脱离壶底壁后较难在水中破泡,从而可解决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问题,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的整体剖视图;
图3为发热元件安装于壶底壁时的仰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壶底壁为光滑顶面的壁面汽泡;
图5为相较于图4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壶底壁的壁面汽泡;
图6为图5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壶底壁的俯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壶底壁的俯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壶底壁的俯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壶底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壶底壁 6 手柄
2 壶身 7 蒸汽管
3 壶盖 8 凹槽
4 发热元件 9 基板
5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水壶,包括构成壶体的壶底壁1、壶身2和壶盖3,壶底壁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给壶内液态水加热的发热元件4,壶体外侧围绕外壳5并连接有手柄6,壶体内、手柄6中或者壶体与外壳5之间设有蒸汽管7,壶体的底部设有温控器,蒸汽管7将壶体内的蒸汽引导至温控器,当温控器检测到蒸汽温度达到预设值时通过双金属片变形以断开发热元件4的电源。或者在壶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壶内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通过微处理芯片断开发热元件4的电源。
本实用新型旨在避免局部汽泡小且密集,进而在水中破泡而产生较大噪音的现象,为此发明人进行了多方尝试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促使汽泡在壶底壁1的顶部上不断聚合变大,进而利用浮力漂升至液面,这样即使产生液面上的破泡,也具有相当的降噪效果。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对电水壶的壶底壁1进行了特别设计,即在该光滑壶底壁1的表面上设置能使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的凹槽8。具体地,设置于壶底壁1的光滑顶面上的凹槽8可以为各种适当的形状,例如V形凹槽或圆弧形凹槽等,即凹槽8的横截面呈V形或者圆弧形。只要能够在凹槽8内使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即可,其中,V形凹槽为凹槽8的横截面为V形,圆弧形凹槽为凹槽8的横截面为一段圆弧或半圆弧形。
现有的壶底壁1多采用镜面抛光工艺将壶底壁1的顶面加工成光滑的表面,壶底壁1的顶面粗糙度不大于0.1μm。当在该壶底壁1的光滑顶表面设置凹槽8时,可利用凹槽8增大壶底壁1对汽泡的粘附力。实验发现这可使凹槽8中生成的小汽泡逐渐聚合成长成大汽泡,进而脱离壶底壁1,且大汽泡脱离壶底壁1后不易在水中破裂,从而可有效避免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现象,达到降噪的效果。
参照图3,作为发热元件4的电热管呈环状盘绕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电热管的热量经壶底壁1的底面向上传导至壶底壁1的顶面而对壶身2内的液态水进行加热。若壶底壁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则在该壶底壁1的光滑顶面上产生的汽泡小且密集,如图4所示,在电水壶的加热过程中,壶底壁1 受热后,在壶底壁1的顶面形成密集的小汽泡,且光滑壁面对汽泡的粘附力小,致使在壶底壁1的光滑顶面上生成的小汽泡容易脱离壶底壁1而进入水中,小汽泡在上升的过程中极易失热而使汽泡内的气体液化,从而致使小汽泡在水中破裂而产生噪音。在本实用新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壶底壁 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在该光滑表面设有凹槽8,通过设置凹槽8可增大壶底壁1对汽泡的粘附力,从而在电水壶的加热过程中,凹槽8中生成的小汽泡能够逐步地聚合而成长成大汽泡,此时大汽泡内气体震动产生的噪音值明显低于小汽泡内气体震动产生的噪音值;当凹槽8内的大汽泡克服壶底壁1 给予的粘附力时,该大汽泡脱离壶底壁1的顶面进入水中,由于大汽泡的具有较高的热量,因此大汽泡内的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较不易液化而在水中破裂,且大汽泡在水中破裂产生的噪音值明显小于小汽泡在水中破裂产生的噪音值;此外,凹槽8内的多个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后再脱离壶底壁1,则汽泡破裂产生的噪音的次数也相应地减少,如此,可解决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问题,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
其中,凹槽8的深度应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凹槽8的表面开口的宽度应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3mm。进一步地,凹槽8的深度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3mm,并且/或者,凹槽8的宽度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5mm,但不限于此。具体地,凹槽8的深度越深,在该凹槽8内聚合成的汽泡也越大,致使脱离壶底壁1后的汽泡具有的热量也越大,在该汽泡上升的过程中更不易由于失热而在水中破裂。此外,凹槽8的表面开口的宽度越小,越容易在凹槽8处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同时过小的凹槽8的表面开口宽度,也不便于用户对堆积于该凹槽8处的水垢杂质进行清理。
具体地,发热元件4可以为设置于壶底壁1的下方的电热管,也可以为附着于壶底壁1的电热膜(即红外加热膜),还可以为设置在壶底壁1的下方的线圈盘。但电热管通常呈环状,以接触导热方式传热,且热接触面积少,其相对于电热膜的红外加热和线圈盘的电磁加热而言,电热管由于自身结构的特性和传热方式的缘故,在加热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对壶底壁1的传热不均匀,使得壶底壁1产生小且密集的汽泡,从而使电水壶容易产生很大的噪音,相应的用电热管加热的电水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可使噪音降低得到更好的改善。
参考图3,电热管可直接焊接于壶底壁1的底部,也可通过基板9以焊接或紧固件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壶底壁1的底面,通常,电热管、基板9、壶底壁1之间优选为钎焊连接。其中,基板9通常为导热系数大于100W/m.k 的高导热系数金属板,如铜板、铝板等,厚度方向导热快,方便了电热管的安装,但基本不影响电热管的传热。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是,基板9上通常具有干烧片,还可起到防止干烧的目的。
以下以四种优选实施方式来具体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图7所示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壶底壁1为食品级的低导热系数金属板,例如经过处理加工后的导热系数不大于60W/m.k的食品级304不锈钢板等。具体地,壶底壁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在该壶底壁1的光滑表面上设有多道环形凹槽,多道环形凹槽呈同心圆状布置,可以理解地,此时多道环形凹槽在壶底壁1表面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电热管呈环状盘绕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该多道环形凹槽的圆环区域的外周缘的半径不小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外周缘的半径,且该圆环区域的内周缘的半径不大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内周缘的半径(即电热管朝向电水壶的壶底壁1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呈环状且位于该凹槽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
在图8所示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中,壶底壁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凹槽 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该圆环区域内设置有多道沿径向发散的径向凹槽,多道径向凹槽沿周向依次间隔布置,电热管呈环状盘绕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该多道径向凹槽的圆环区域的外周缘的半径不小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外周缘的半径,且该圆环区域的内周缘的半径不大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内周缘的半径(即电热管朝向电水壶的壶底壁1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呈环状且位于该凹槽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
在图9所示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中,壶底壁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凹槽 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该圆环区域内设置有多道直线凹槽,多道直线凹槽之间平行间隔布置,电热管呈环状盘绕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该多道直线凹槽的圆环区域的外周缘的半径不小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外周缘的半径,且该圆环区域的内周缘的半径不大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内周缘的半径(即电热管朝向电水壶的壶底壁1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呈环状且位于该凹槽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
在图10所示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中,壶底壁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在壶底壁1的光滑表面设有多道方框形凹槽,多道方框形凹槽呈同心框状布置,电热管呈环状盘绕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可以理解地,此时多道方框形凹槽在壶底壁1表面的分布区域为方框形区域,该方框形区域的外周缘的内接圆直径不小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外周缘的直径,且该方框形区域的内周缘的内接圆直径不大于呈环状的电热管的内周缘的直径(即电热管朝向电水壶的壶底壁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呈环状且位于该凹槽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
以上四种实施方式的电水壶在通过电热管对壶内的液态水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电热管热量沿壶底壁1厚度方向传导至壶底壁1顶部的凹槽8分布区域,即通过壶底壁1顶部的凹槽8分布区域对电水壶内的液态水进行集中加热,凹槽8内的小汽泡逐步地聚合成长成大汽泡,大汽泡克服了凹槽8给予的粘附力而脱离壶底壁1进入水中,从而可有效避免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现象,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具体地,凹槽8在壶底壁1顶面的设置形状除了可以为以上四个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形状,如环形凹槽或方框形凹槽等,还可以为呈螺旋状盘绕设置于壶底壁1的光滑表面的螺旋凹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相邻的任意两道凹槽8之间的间距优选为不小于1mm且不大于 15mm,优选的相邻的任意两道凹槽8之间的间距为1mm至3mm,可以理解地,相邻的两道凹槽8之间的距离越大,壶底壁1上的加热区域中存有的光滑表面就越多,则越多的小汽泡在该光滑表面生成,越多的小汽泡脱离该光滑表面而进入水中,进而在水中失热破泡,不利于降噪;反之,相邻的两道凹槽8之间的距离过小,相邻的两道凹槽8生成的汽泡在聚合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互相干扰,即相邻两汽泡之间的空隙少,不利于凹槽8外部的水补充入凹槽8中,致使凹槽8内的汽泡难以长大。
为避免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现象,发热元件4朝向壶底壁1的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位于凹槽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即凹槽8在壶底壁1顶面的分布区域与设置于壶底壁1底面的发热元件4的形状和设置位置相适配,例如,发热元件4(如电热膜或线圈盘)呈中心圆盘状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壶底壁1为圆盘板,凹槽8在壶底壁1的顶面的分布区域呈相对于壶底壁1中心对称的圆形状(包括圆盘状和圆环状),中心圆形状的凹槽8分布区域的直径不小于中心圆盘状的发热元件4的直径。如此,电水壶在通过发热元件4(如电热膜或线圈盘)对壶内的液态水进行加热的过程中,通过壶底壁1顶部的凹槽8分布区域对电水壶内的液态水进行集中加热,凹槽8内的小汽泡逐步地聚合成长成大汽泡,进而脱离壶底壁1进入水中,可有效避免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现象,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
此外,当发热元件4(如电热管)为呈扇环状安装于壶底壁1的底面,凹槽8在壶底壁1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也呈具有扇形缺口的扇环状,且发热元件4朝向该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呈扇环状且位于凹槽8在光滑表面上的扇环状的分布区域内,如此,在有效避免了局部汽泡小且密集的现象的同时,在壶底壁1上的发热元件4非集中加热区域(即该扇形缺口)处不需再开设便于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的凹槽8,即只需在壶底壁顶面开设呈扇环状的凹槽8分布区域,而不需在上述的扇形缺口处开设凹槽,从而可有效降低在壶底壁1顶面开设凹槽8的时间成本。
实施例1:采用图7所示的壶底壁1结构,即壶底壁1的光滑顶面设有多道环形凹槽,多道环形凹槽呈同心圆状布置,电热管呈环状盘绕安装于壶底壁的底面,该电热管朝向壶底壁1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呈环状且位于凹槽8在该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其中,凹槽8为深度和表面开口的宽度分别为0.2mm和1mm的V形凹槽,且相邻的两道环形凹槽之间的距离为 8mm。
其中,加热功率:1800W,壶内水量:1.7L。
测试步骤:
1)、壶内放入最大刻度水量;
2)、温度传感器置于水壶中心的水位高度的中间处;
3)、按“启动”键开始计时测量;
4)、壶内水温上升到80℃时停止计时测量;
5)、剔除声功率值≤45dB的噪声值,对测试噪声值进行A计权,取平均声功率作为判定值。
获得电水壶工作时的最大声功率值为62dB,平均声功率值为59dB。
对比例1:电水壶的顶面为光滑表面,即在壶底壁的光滑顶面上不设置凹槽8,此外,其它的实验参数与实施例1中的一致。
获得电水壶工作时的最大声功率值为68dB,平均声功率值为65dB。
综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在电水壶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在壶底壁1的光滑顶面设有凹槽8的电水壶其最大声功率值和平均声功率值都比没有设置凹槽8的低,因此,在电水壶的壶底壁1顶面上设置凹槽8,可使最大声功率和平均声功率值都降低,从而最终达到优化降噪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例如,凹槽8可以为各种适当的形状,可以为V形凹槽,但显然也可以为圆弧形凹槽等,诸如此类改动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电水壶,包括壶底壁(1),所述壶底壁(1)的底面或者下方设有发热元件(4),所述壶底壁(1)的顶面为光滑表面,该光滑表面设有便于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的凹槽(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深度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所述凹槽(8)的表面开口的宽度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深度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3mm;并且/或者,所述凹槽(8)的表面开口的宽度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为V形凹槽或圆弧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呈螺旋状盘绕设置于所述壶底壁(1)的光滑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为多道设置在所述壶底壁(1)上的环形凹槽,多道所述环形凹槽呈同心圆状布置;或者所述凹槽(8)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所述凹槽(8)包括多道设置在该圆环区域内沿径向发散的径向凹槽,多道所述径向凹槽沿周向依次间隔布置;或者所述凹槽(8)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为圆环区域,所述凹槽(8)包括多道设置在该圆环区域内的直线凹槽(8),多道所述直线凹槽之间平行间隔布置;或者所述凹槽为多道设置在所述壶底壁(1)的光滑表面的方框形凹槽,多道所述方框形凹槽呈同心框状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任意两道所述凹槽(8)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mm且不大于1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4)朝向所述光滑表面的垂直投影区域位于所述凹槽(8)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底壁(1)为圆盘板,所述凹槽(8)在所述壶底壁(1)的顶面的分布区域呈相对壶底壁(1)的中心对称的圆形状,或者所述凹槽(8)在所述光滑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呈具有扇形缺口的扇环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4)为电热管、电热膜或线圈盘。
CN201720208465.5U 2017-03-03 2017-03-03 电水壶 Active CN207168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8465.5U CN207168372U (zh) 2017-03-03 2017-03-03 电水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8465.5U CN207168372U (zh) 2017-03-03 2017-03-03 电水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68372U true CN207168372U (zh) 2018-04-03

Family

ID=61733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08465.5U Active CN207168372U (zh) 2017-03-03 2017-03-03 电水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6837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3460A (zh) * 2018-04-26 2019-11-05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容器
CN110403461A (zh) * 2018-04-26 2019-11-05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容器
CN118141236A (zh) * 2023-10-30 2024-06-0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水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3460A (zh) * 2018-04-26 2019-11-05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容器
CN110403461A (zh) * 2018-04-26 2019-11-05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容器
CN118141236A (zh) * 2023-10-30 2024-06-0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水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214174A1 (zh) 内胆及液体加热容器
CN207168372U (zh) 电水壶
CN103126516A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03138053U (zh) 电饭煲
WO2019015373A1 (zh) 蒸汽内锅双腔式蒸汽锅
CN108652438A (zh) 电水壶及其加热控制系统
CN207168373U (zh) 电水壶
JP6700035B2 (ja) 炊飯器
CN206761466U (zh) 电水壶
CN207341622U (zh) 电水壶
CN108324099A (zh) 电水壶
CN206729738U (zh) 电水壶
CN207341623U (zh) 电水壶
CN20686707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08185813B (zh) 足温电热水壶
JP6253684B2 (ja) 炊飯器および容器
CN108652439A (zh) 电水壶
CN108784337A (zh) 电水壶
CN210673020U (zh) 一种米饭烹饪器具均匀传热发热盘及米饭烹饪器具
CN102240161A (zh) 高效两用锅
CN207095036U (zh) 内胆以及液体加热器
US20170258258A1 (en) Cooking vessel
CN206006891U (zh) 带排水口的蒸饭煲
CN207306548U (zh) 电水壶
CN206131428U (zh) 一种电磁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