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28833U -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28833U
CN207128833U CN201721032668.XU CN201721032668U CN207128833U CN 207128833 U CN207128833 U CN 207128833U CN 201721032668 U CN201721032668 U CN 201721032668U CN 207128833 U CN207128833 U CN 207128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vehicle
air
control devic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3266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岩
刘洋
张玉新
张志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3266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28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28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28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提供了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所述气腔处于开启状态;与所述气腔连接的充气单元和排气单元;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充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在此,本实用新型可以突破现有技术中、只能在车辆中高速行驶过程时通过瞬间弹出气囊来进行行人安全保护的局限,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可以在车辆的任意行驶速度下,特别是在车辆低速行驶时,通过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并可调节气压的气腔对行人安全进行实时、有效地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安全研究的深入,针对行人保护的安全技术逐渐成为车辆安全开发的热点。传统乘用车一般会装载吸能的保险杠材料及结构、能主动抬起的发动机盖、或是在发生碰撞时迅速弹出的车外行人气囊等装置结构,以实现对被车辆碰撞的行人的保护。但是现有行人保护的安全技术、特别是被动安全技术多以降低中高速行驶的汽车在碰撞中对行人造成的伤害为目的,有些装置在低速行驶时甚至不会启动,例如车外行人气囊在低速时即无法弹出。并且,现有技术中车外行人气囊在发生碰撞时迅速弹出、需要依赖于传感器的准确性来保证对碰撞进行实时的高准确度的检测,因此,传感器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同时,传感器的检测容易造成误触发,致使气囊弹出存在一定的失误,例如需要弹出却未弹出,从而未能及时对行人进行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所述气腔处于开启状态;
与所述气腔连接的充气单元和排气单元;
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充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排气单元电连接,所述排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单元包括单向顺序阀,所述单向顺序阀用于在所述气腔内的压力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腔包括上部气腔和下部气腔,其中,所述上部气腔与所述下部气腔满足以下至少任一项:
所述上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小于所述下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
所述上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
所述上部气腔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周的滑动机构,所述气腔安装于所述滑动机构,并可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所述气腔对应的辅助气腔,其中,所述辅助气腔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气腔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基于MCU或FPGA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输入电路;
与所述输入电路电连接的比较电路;
与所述比较电路电连接的控制电路;
所述输入电路接收所述车辆的车辆行驶信息,并将所述车辆行驶信息传输至所述比较电路;
所述比较电路基于所述车辆行驶信息生成输出电压信号,并将所述输出电压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输出电压信号,并基于所述输出电压信号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气腔的目标气压信息,所述控制电路基于所述目标气压信息控制所述充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或控制所述排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排气至目标气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或通信连接的车载传感装置;
所述车载传感装置用于实时采集所述车辆的车辆行驶信息,并将所述车辆行驶信息输入至所述控制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所述气腔处于开启状态;
与所述气腔连接的充气单元和排气单元;
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充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处于开启状态的气腔,同时,所述设备还包括充气单元,及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电信号控制所述充气单元对所述气腔进行充气至目标气压,同时,所述设备还包括排气单元,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在此,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的应用可以突破现有技术中、只能在车辆中高速行驶过程时通过瞬间弹出气囊来进行行人安全保护的局限,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可以在车辆的任意行驶速度下,特别是在车辆低速行驶时,通过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并可调节气压的气腔对行人安全进行实时、有效地保护;同时,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车外行人气囊对传感器精度的依赖,从而可以降低传感器的配置成本,并且还可以避免传统车外行人气囊基于错误的判断弹出时、造成的保护不力。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更为全面、可靠的行人保护效果。
进一步,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周的滑动机构,所述气腔安装于所述滑动机构,并可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或是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还可以包括所述气腔对应的辅助气腔。在此,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至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所述气腔、或是所述辅助气腔可以有效地阻止被碰撞的行人或是其他对象误卷入车辆底部,避免了所述行人或是其他对象被碾压致害,以此实现了对行人或是其他对象的进一步保护。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执行充气后或执行排气后的状态变化图;
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实现行人安全保护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中上部气腔和下部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中滑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执行充气操作的气腔和执行排气操作的气腔的实现行人安全保护的效果图;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执行充气操作的气腔和执行排气操作的气腔实现行人安全保护的效果图。
图9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的结构框图。所述设备1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11,所述气腔11处于开启状态;所述设备1还包括与所述气腔11连接的充气单元12和排气单元13;所述设备1还包括与所述充气单元11电连接的控制装置14,所述充气单元12根据所述控制装置14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11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13用于对所述气腔11执行排气操作。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完全人类驾驶模式、辅助驾驶模式、部分自动驾驶模式、有条件自动驾驶模式、高度自动驾驶模式或完全自动驾驶模式等任意模式行驶的车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气腔可以部署在所述车辆外周的任意位置,例如,部署在车身外上下左右前后易与行人发生碰撞的区域;又如,当所述车辆为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车辆时,还可以围绕车辆一圈部署所述气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腔11可以预充有一定量的气体,即所述气腔11一直处于开启状态,例如,在车辆行驶前,即向所述气腔11预充入气体,又如,在行车过程中,所述气腔11中的气压始终大于一定的气压阈值,如预设的最低气压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1还可以包括与所述气腔11连接一个或多个充气单元12,所述充气单元12可以根据所述控制装置14的电信号将气体充入所述气腔11。所述充气单元1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进气阀门,各种类型的气体发生器,或是其他能够实现充气操作的各种装置、结构、或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设备1还可以包括与所述气腔11连接一个或多个排气单元13,所述排气单元1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实现排气操作的各种装置、结构、或其组合,例如,各种压力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单元13包括单向顺序阀,所述单向顺序阀用于在所述气腔11内的压力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对所述气腔11执行排气操作。例如,当行人、或是其他对象碰撞到车身周围的所述气腔11时,若受碰撞的所述气腔11内的压力达到或超过阈值,则所述单向顺序阀可以基于所述气腔11内的压力变化,对所述气腔11执行排气操作,将所述气腔11内的气体从气腔内向气腔外排出。在此,所述气腔11可以基于所述单向顺序阀实现所述气腔11的自适应排气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4还可以与所述排气单元13电连接,所述排气单元13根据所述控制装置14的电信号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例如,可以参考图2示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的结构框图。其中,所述气腔11的排气操作是由控制装置 14通过电信号控制排气单元来执行的。
进一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1中的一部分气腔11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4控制对应的排气单元来执行排气操作,而另一部分气腔11可以通过所述单向顺序阀执行自适应排气操作。在一个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气腔11 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排气单元执行不同类型的排气操作。例如,所述气腔11包括两个排气单元,一个排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14的电信号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另一排气单元进行自适应排气操作。图2中,所述设备1包括的一个或多个气腔11,与所述气腔11连接的充气单元12,与所述充气单元11电连接的控制装置14等可以参考图1中相关装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处于开启状态的气腔11,同时,所述设备1还包括充气单元12,及与所述充气单元12电连接的控制装置14,该控制装置14 通过电信号控制所述充气单元12对所述气腔11进行充气至目标气压,同时,所述设备还包括排气单元13,所述排气单元13用于对所述气腔11执行排气操作。在此,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的应用可以突破现有技术中、只能在车辆中高速行驶过程时通过瞬间弹出气囊来进行行人安全保护的局限,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可以在车辆的任意行驶速度下,特别是在车辆低速行驶时,通过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并可调节气压的气腔 11对行人安全进行实时、有效地保护;同时,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 1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车外行人气囊对传感器精度的依赖,从而可以降低传感器的配置成本,并且还可以避免传统车外行人气囊基于错误的判断弹出时、造成的保护不力。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更为全面、可靠的行人保护效果。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气腔11执行充气后或执行排气后的状态变化图。其中,所述车辆的车身前方和后方都部署有相应的气腔11,当气腔11充气时,所述气腔11从左图的状态变化为右图状态;相应地,当气腔11排气时,所述气腔11又可以从右图的状态变化为左图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部署在车身外周的一个或多个气腔11中的部分气腔11执行充气操作的同时,可以有另一部分气腔11在执行排气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左图为一个碰撞事件发生时、车辆侧面的结构示图,右图对应同一个碰撞事件发生时、导致汽车前部气腔变化的气腔结构示图,其中,所述行人与车辆前部一个或多个气腔发生碰撞,其中对应的受碰撞的气腔(右图虚线描述的气腔)进行排气操作,而与所述受碰气腔相邻的气腔(右图实线描述的气腔)进行相应的充气操作,从而在结构上形成对行人的包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左图为一个碰撞事件发生时、车辆侧面的结构示图,右图对应同一个碰撞事件发生时、导致汽车前部气腔变化的气腔结构示图。其中,所述行人与车辆前部一个或多个气腔发生碰撞,对一部分受碰撞的气腔(右图虚线描述的气腔)进行排气操作,并与另一部分受碰气腔、及所述受碰气腔相邻的气腔(右图实线描述的气腔)进行相应的充气操作,从而在结构上形成对行人的包裹。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一部分气腔、如受碰撞的气腔执行排气操作,而同时对另一部分气腔、如与所述受碰撞的气腔相邻的气腔执行充气操作,使不同气腔的形状在整体上对车辆碰撞到的行人形成包裹的效果,从而防止行人在与车辆碰撞时被弹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腔11包括上部气腔和下部气腔,其中,所述上部气腔与所述下部气腔满足以下至少任一项:所述上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小于所述下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所述上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所述上部气腔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厚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参考图4、图5。在图4中,所述车辆前部的上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小于所述下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可以表现为上部气腔的体积小于下部气腔,从而,可以使得被撞的人往车身方向倒下,而不会有可能被卷到车轮下。二是,所述上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例如,可以参考图5中的上部气腔52与对应的下部气腔51,其中,所述上部气腔52的气腔材料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 51的气腔材料刚度,例如,所述上部气腔52可以是软质吸能材料构成,而所述下部气腔51可以是硬质吸能材料构成,由此,硬质的下部气腔51 可以更好地承接行人,而软质的上部气腔52又可以减少头部、或是上半身碰撞时给行人带来的伤害等。三是所述上部气腔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厚度,例如,所述气腔的厚度可以是指气腔边界距离车身的距离,在此,可以参考的一个举例是:图6中所述上部气腔52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51的厚度,在撞击过程中,下部气腔51首先与行人腿部接触,行人倾倒至下部气腔51上,进而行人头部及上半身可以与上部气腔52相接触,从而使行人或是其他对象免遭误卷入车辆底部而被碾压所带来的伤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周的滑动机构,所述气腔安装于所述滑动机构,并可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参考图6,其中,图示61是所述气腔,所述气腔61可以沿着滑动机构62移动,例如,所述气腔61可沿所述滑动机构向下滑动至接触或接近地面。所述滑动机构62可以是可控的电机驱动;也可以是机械结构,例如剪切销式限位结构,当剪切销被剪断时,气腔61下移以使所述气腔61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间隙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1还包括所述气腔11对应的辅助气腔,其中,所述辅助气腔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气腔11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例如,所述辅助气腔11可以是在启动之前已预先达到预定气压状态,并一直处于开启状态。
进一步,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周的滑动机构,所述气腔安装于所述滑动机构,并可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或是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还可以包括所述气腔对应的辅助气腔。在此,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至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所述气腔、或是所述辅助气腔可以有效地阻止被碰撞的行人或是其他对象误卷入车辆底部,避免了所述行人或是其他对象被碾压致害,以此实现了对行人或是其他对象的进一步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4可以基于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或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来实现。
图9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 的结构框图。在此,图9中一个或多个气腔11,与所述气腔11连接的充气单元12和排气单元13参考图1或图2中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4可以包括输入电路141,与所述输入电路141电连接的比较电路142,与所述比较电路142电连接的控制电路143。
具体地,所述输入电路141接收所述车辆的车辆行驶信息,并将所述车辆行驶信息传输至所述比较电路142;所述比较电路142基于所述车辆行驶信息生成输出电压信号,并将所述输出电压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电路 143;所述控制电路143接收所述输出电压信号,基于所述输出电压信号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气腔11的目标气压信息,并基于所述目标气压信息向充气单元或排气单元输出相应的压力控制指令,所述压力控制指令包括控制所述充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或控制所述排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排气至目标气压。
例如,所述输入电路141接收所述车辆当前的车速信息,并将该车速信息传输至所述比较电路142;所述比较电路142基于所述当前的车速信息、与预设的各个车速区间信息比较,确定所述车速信息匹配的车速区间信息,并基于比较结果生成上述匹配结果对应的输出电压信号;所述控制电路143可以包括一个切换开关和多个控制支路,各控制支路可输出不同的压力控制指令,控制电路143根据比较电路142的输出电压信号闭合该切换开关至对应的控制支路,从而向充气单元或排气单元输出相应的压力控制指令,所述压力控制指令包括控制所述充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或控制所述排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排气至目标气压。
在此,所述车辆行驶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任一项:一是所述车辆的行车状态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车辆的车速信息、或行车方向信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二是所述车辆的压力感知信息,例如,可以包括车身对于外界的压力感知信息;还可以包括气腔自身的压力感知信息;三是所述车辆的外部对象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周围的车辆、行人或其他障碍物信息等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所述相关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车辆、行人、障碍物等与所述车辆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等;四是所述车辆发生碰撞事件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1还可以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14电连接或通信连接的车载传感装置15,所述车载传感装置15用于实时采集所述车辆的车辆行驶信息,并将所述车辆行驶信息输入至所述控制装置14。所述车载传感装置15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任一项: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装置,车速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车内红外设备。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上述车载传感装置15仅为举例,现有或今后出现的其他车载传感装置如果能够适用于本申请,也应该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并以引用的形式包含于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所述气腔处于开启状态;与所述气腔连接的充气单元和排气单元;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充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在此,所述车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完全人类驾驶模式、辅助驾驶模式、部分自动驾驶模式、有条件自动驾驶模式、高度自动驾驶模式或完全自动驾驶模式等任意模式行驶的车辆。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包括无人驾驶车辆或智能驾驶车辆。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无人驾驶车辆可以包括所述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行驶的车辆;所述智能驾驶车辆可以包括在辅助驾驶模式、部分自动驾驶模式、有条件自动驾驶模式、高度自动驾驶模式等模式下行驶的车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Claims (10)

1.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所述气腔处于开启状态;
与所述气腔连接的充气单元和排气单元;
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充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排气单元电连接,所述排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单元包括单向顺序阀,所述单向顺序阀用于在所述气腔内的压力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腔包括上部气腔和下部气腔,其中,所述上部气腔与所述下部气腔满足以下至少任一项:
所述上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小于所述下部气腔中的气腔压力;
所述上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气腔材料刚度;
所述上部气腔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部气腔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周的滑动机构,所述气腔安装于所述滑动机构,并可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所述气腔对应的辅助气腔,其中,所述辅助气腔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气腔与所述车辆的行驶路面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基于MCU或FPGA实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输入电路;
与所述输入电路电连接的比较电路;
与所述比较电路电连接的控制电路;
所述输入电路接收所述车辆的车辆行驶信息,并将所述车辆行驶信息传输至所述比较电路;
所述比较电路基于所述车辆行驶信息生成输出电压信号,并将所述输出电压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输出电压信号,基于所述输出电压信号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气腔的目标气压信息,并基于所述目标气压信息向充气单元或排气单元输出相应的压力控制指令,其中,所述压力控制指令包括控制所述充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或控制所述排气单元将对应的所述气腔排气至目标气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或通信连接的车载传感装置;
所述车载传感装置用于实时采集所述车辆的车辆行驶信息,并将所述车辆行驶信息输入至所述控制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所述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包括在车辆的车身外周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腔,所述气腔处于开启状态;
与所述气腔连接的充气单元和排气单元;
与所述充气单元电连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充气单元根据所述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将所述气腔充气至目标气压,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对所述气腔执行排气操作。
CN201721032668.XU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Active CN207128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2668.XU CN207128833U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2668.XU CN207128833U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28833U true CN207128833U (zh) 2018-03-23

Family

ID=6163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32668.XU Active CN207128833U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2883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0399A (zh) * 2017-08-17 2018-02-13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安全保护方法与设备
CN114572134A (zh) * 2022-03-22 2022-06-03 吉林大学 一种汽车全方位防碰撞外气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0399A (zh) * 2017-08-17 2018-02-13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安全保护方法与设备
WO2019033341A1 (zh) * 2017-08-17 2019-02-21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安全保护方法与设备
CN114572134A (zh) * 2022-03-22 2022-06-03 吉林大学 一种汽车全方位防碰撞外气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14557A (zh) 用于车辆的喷气式紧急安全系统
CN108657065A (zh) 一种汽车主动防撞辅助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7128833U (zh) 一种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设备及车辆
CN109591754B (zh) 一种保护车人碰撞事故中人地碰撞损伤的方法
CN103395401B (zh) 汽车尾部安全气囊系统
CN104590257B (zh) 车辆控制装置
CN104129354A (zh) 一种防误伤安全气囊控制方法
CN101925490B (zh) 车辆安全系统
CN208855579U (zh) 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
CN109760621B (zh) 一种用于智能汽车保护行人的发动机罩的工作方法
CN112896083B (zh) 一种基于车载传感器的驾乘人员保护方法
CN109910808A (zh) 一种避免误触发安全气囊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3273913A (zh) 一种基于正交配置优化的汽车自动制动装置
CN206336244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结构及汽车
CN107690399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安全保护方法与设备
CN204109964U (zh) 一种汽车外用急救安全气囊装置
CN110293931A (zh) 一种车外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2407062A (zh) 一种保护行人的智能气囊发动机罩及其工作方法
CN204020790U (zh) 一种汽车外置安全气囊的装置
CN202935312U (zh) 一种新型行人安全气囊应用装置
CN106515587A (zh) 后视镜防撞测风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6956677A (zh) 一种汽车安全预警方法及系统
CN203198901U (zh) 一种预发式汽车外置防撞气囊控制系统
CN206278055U (zh) 一种防止被方向盘前盖划伤且保护眼睛的安全气囊
CN205202947U (zh) 一种汽车防护杠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