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06739U -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06739U
CN207106739U CN201621442022.4U CN201621442022U CN207106739U CN 207106739 U CN207106739 U CN 207106739U CN 201621442022 U CN201621442022 U CN 201621442022U CN 207106739 U CN207106739 U CN 207106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wheel
mentioned
hydraulic cylinder
s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4202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4202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06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06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06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的新控制方法,旨在提供一种新的三轮以上车辆用车架机构,可搭配在自行车或摩托车上,以达到车辆操作顺畅、侧倾自如、动态答应性良好,四个车轮完全贴地抓地力平均、刹车性良好、不侧滑驾驶安全可靠,同侧前后两轮都有平衡补正机能使车辆过障能力强、骑行时车体不左右摇晃稳定顺畅,还有,车身窄化及结构轻巧又能在极慢速下或停车时脚不触地的骑行,让驾驶操作更稳定舒适,确保和其他用路人和谐友善共用行路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技术领域 目前市面上可以看见的三或四轮自行车或摩托车,有采用平行行车方向双曲柄布置者,它使用链条单向传动方式,难以配置减震缓冲装置,骑行过障不舒适,当车轮离地腾空后会急速下坠,再着地时具有危险性,采用类似汽车底盘方式者,难以随意减少同侧两车轮中心距,致使车身过宽、零件复杂、车辆过重、操作不轻巧,它们都有别于本实用新型之方法与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三轮及四轮自行车或摩托车都不能在政府允诺的道路空间同其它传统车辆和平友善共用道路空间,其缺点在于车宽过大、占道碍路、车型过重行驶笨拙、让人躲闪心生不安,尤其是传统两轮车行驶不稳易于侧滑摔倒伤己伤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的新控制方法,旨在提供一种过障能力强,骑行时车体稳定顺畅不左右摇晃,又能在极慢速下或停车时脚不触地的骑行,让驾驶操作更稳定舒适,确保和其他路人和谐友善共用行路空间。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特征和目的包括;采用平行行车方向的双曲柄式车叉带动各自车轮,可极度窄化车宽;同侧双曲柄式车叉双车轮独立悬吊,使配置前后各两轮的四轮车辆能完全贴地行驶;加挂本实用新型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达到下列特征:各个车轮能被操作侧倾自如;各个车轮会自动平衡补正抓地力,保持平均平稳贴地;同侧两车轮保持一者升另一者降相互补正跳动,使车身只上下跳动,不左右摇晃扭动,伤害骑者腰脊;当在单边车轮过障时,左右轮会互相补正减少车身跳动,甚至不跳动;两轮车叉的驱动采用机械强制式、双方向、无间隙传动,即便同侧两轮同时离地腾空时,两个车轮能自保平衡正确姿势免于下垂过度,确保再着地的安全,同时,本实用新型机构支持车轮的缓冲减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予以实现,于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它包括:
a.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首管可供装置前轮架机构,一个固定部可供装置后轮架机构;
b.一个前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左前轮和一个右前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前轮曲柄和一个右前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共同轴心上可平行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前叉组,它包括一个曲柄枢轴,用以枢接上述两个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应的在曲柄枢轴上共轴自由摆动,和一个前叉管,前叉管的上端是枢接在上述车体机构的首管可左右转动,前叉管的下端固定着上述曲柄枢轴;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组多个机械组件,其特征是机械式、正负双方向、无间隙、强制性传递受力之平衡补正机能,其实质功能是用以连接上述两个左右曲柄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并经由这两个枢接点双向的传递上述两个前轮的受力,机械式的强制两个前轮一个上升另一个则下降,反之一个下降则一个上升的相对运动,以方便车辆的侧倾和常保前两轮良好的触地与抓地力,此外,当两个前轮同时遭受顶升力量时,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还能吸震缓冲受力,又当两个前轮腾空离地时也能缓缓伸张,保持前两轮良好姿势和位置,以利车辆再着地时的平稳顺畅;
c.一个后轮架机构,可供安装至少一个后车轮。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叉组包括:
一个中央固定式曲柄枢轴,其两端分别一左一右相互对应的枢接前述两个左右前轮曲柄,使两个曲柄在一个共轴上自由摆动;
一个单件式前叉管,其上端设有一个枢接部和上述车体机构的首管枢接可左右摆动,其下端从中央固定着上述曲柄枢轴,进而使该等前叉组可以带动两个曲柄连同两个车轮一齐转动左右转向。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车叉组包括:
一个两端固定式曲柄枢轴,其两端是固定支撑部,中央有一个区隔隔开左右两边以分别枢接上述左右对应的两个前轮曲柄,使两个曲柄在一共轴上自由上下摆动;
一个三管式前叉组,它包括一个半截式前叉管,其上端设有一个枢接部和上述一个车体机构的首管枢接,所述半截式前叉管的上下两端又固定有两个上下前叉支管支架,两个支架固定左右两支前叉支管,所述的两个前叉支管下端分别固定上述一个两端固定式曲柄枢轴的两端起到支撑的作用。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前等臂摇杆组,它包括一个枢轴,固定在前述前叉管上,用以枢接支撑一个前等臂摇杆,所述的摇杆设有两个左右摇臂可在前述枢轴上自由摆动;一个左前减震器和一个右前减震器,它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对应的前等臂摇杆的摇臂枢接点上,它的另一端对应的枢接到两个前轮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上,当任何一侧前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前减震器和前等臂摇杆组的传递,迫使另一侧的前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机能。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构之中的前等臂摇杆的外形上还设有卡掣槽,用以接受固定在车架上的卡掣销件起到掣止上述等臂自由摆动的机能,方便前轮架机构定向和驻车。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前等臂摇杆组的中央枢接点和两个摆臂枢接点连线具有一个适当偏心距,使前述前等臂摇杆组和前述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具有自动求心保持正位的机能。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齿条齿轮箱,齿轮箱体的底座固定在前述前叉管上;一个齿轮,它被枢接在前述底座朝齿轮箱里的一个中央枢轴上自由转动;
一个左齿排和一个右齿排,它们对应的啮合在上述齿轮两侧使该等两个齿排上下对等对应位移,前述两个齿排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受力枢接点;
一个左前减震器和一个右前减震器,两个前减震器的上端分别枢接到上述两个齿排下端的对应受力枢接点,两个前减震器的下端分别各自枢接到前述两个左右前轮曲柄上对应的传递受力枢接点。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前轮同轴反转齿轮箱,它的底座固定在前述前叉管上,在底座反侧的齿轮箱体内设有一个自由转动的惰齿轮,它啮合分置左右同轴心线上并固定枢设再齿轮箱体的左齿轮轴和右齿轮轴;
两个左右平衡曲柄,平行对应的分别固设在所述的左右齿轮轴朝外的轴端,随齿轮轴同步上下摆动,左右平衡曲柄的摆动端分别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前减震器的上端;
一个左前减震器和一个右前减震器,他们的下端分别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前轮曲柄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如此布置起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稳定行车侧倾与跳动机能。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前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左前油压缸和一个右前油压缸,它们都是传统活塞式油缸,有活塞区隔上下两个油腔,各油腔分别设有接口连通外部,并具有附吊耳的缸体和外露可伸缩的缸杆,前述左右前油压缸的吊耳端分别平行对应的枢接在前述对应的前叉管上可自由前后摆动,左右前油缸的活塞杆端分别枢接到前述对应的左右前轮曲柄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传递受力与位移于前述左右前轮和其曲柄之间;
一条上油管和一条下油管,上油管两端分别连接到上述两个油压缸的上油腔接口,使左右油压缸上油腔成为一个连通管系,下油管两端也分别连接到上述两个油压缸的下油腔接口,使左右油压缸下油腔也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一个蓄能器,它被连接到上述油压缸的上油腔连通管系中,起到在前述连通管系中蓄能减震作用,如此安排,当任何一侧前车轮受力或位移时,会迫使该侧前轮曲柄经由其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推拉枢接其上的活塞杆使之上升或下降产生油压变化,进而透过上下连通管系输出压力油到对应另一侧迫使对应侧的前轮产生相应的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上油管,有两个出入端口;
一个左前减震油压缸和一个右前减震油压缸,它们的组件和结构相同,各别包括:
一个附有吊耳的油压缸体,它有一个管状缸体,其上端被一个附有吊耳的上油压缸头堵住,所述吊耳被枢接固定到前述前车叉上,该油压缸头设有出油口向内通到缸体内上油腔向外连接到上述上油管的对应端口;
一个带柄活塞杆,它的活塞配合上述油压缸体内径可油密上下滑动,活塞的下端有一个附有扣件的活塞杆;一个压缩弹簧;
一个带耳的油压缸杆,它是一个管状物,上端固定一个支撑滑套,所述的滑套内径滑动配合上述活塞杆,所述的滑套外径滑动配合上述减震油压缸内径,所述油压缸杆下端油密的锁定一个吊耳,通过所述油压缸杆的内径锁固上述带柄活塞杆的扣件,在上述带柄活塞杆和吊耳油压缸杆之间夹着前述一个压缩弹簧成为一个带缓冲弹簧的活塞次级组件;
一个下油压缸头,它用来把上述活塞次级组件油密在上述油压缸体内腔形成上下油腔,并容许上述带耳油压缸杆油密的可以伸缩活动并突出到油压缸体外部露出其吊耳以连接到前述对应侧的左右前轮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上述油压缸头还设有出油口接通该等油压缸和外部油路;
一个下侧蓄能器,它用来作蓄能和缓冲用;
两个下油管,他们中间对应端连通到上述蓄能器,两个开放端各别接到前述左右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使所述左右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和上述下侧蓄能器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上述组件组合后的特征为:组装上述采用弹簧减震油压缸的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以左右侧倾,两前轮同时受力时弹簧可以缓冲吸震,前两轮腾空离地时可以保持中立无负荷的姿位,保证车辆再次着地的顺畅与安全。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后轮架机构包括:
一个左后轮和一个右后轮,他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对应布置,并且枢接在各自轮轴上自由运转;
一个左后轮车叉和一个右后轮车叉,两个后轮车叉的一端被枢接在一个固定在前述车体机构上的一个共同轴心上,以使所述的两个后轮车叉平行自由上下摆动,两个后轮车叉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各自对应的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两个后轮车叉上离开上述共同轴心适当距离分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
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组多个机械组件,其特征是机械式、正负双方向强制性传递受力之平衡补正机能,其实质功能是用以连接上述两个后轮车叉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并经由这两个枢接点双向强制的传递上述两个后轮的受力,机械式的强制两个后轮一个上升另一个下降,反之一个下降则另一个上升的相对运动,以方便车辆的侧倾和保持两个后轮良好的触地与抓地力,所述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也具有减震阻尼两个后轮的受力的机能。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后轮等臂摇杆组,它包括:一个中央枢轴,被朝着行车前进方向固定枢接在前述车体机构上,用以枢接支撑整个后轮等臂摇杆组组件在所述的中央枢轴上左右摆转,一个后轮等臂摇杆,其中心点枢接在前述中央枢轴上,前述后轮等臂摇杆的两侧摇臂左右对应对称的各设有一个枢接点,接受外部作用力的输出与输入;
一个左后减震器和一个右后减震器,两个减震器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后轮车叉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两个后减震器的另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后轮等臂摇杆组的各自对应的摇臂枢接点上,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减震器和后轮等臂摇杆组的传递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一个后轮等臂摇臂的两个摇臂左右对应对称的各设有一个枢接点,左右两个枢接点连线高于于前述摇臂的中心枢接点一个合适的距离。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后轮同轴反转齿轮箱,它的底座固定在前述车体机构上,其底座反侧的齿轮箱体内设有一个自由转动的惰齿轮,啮合分置在左右同轴心线上并固定枢设在齿轮箱体的后左齿轮轴和后右齿轮轴;
两个左右后轮平衡曲柄,平行对应的分别固设在该等后左右齿轮轴朝外的轴端,可以自由上下摆动,左右平衡曲柄的摆动端各别设有传递受力枢接点;
一个左后减震器和一个右后减震器,它们的上端分别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后轮平衡曲柄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两个后减震器的下端分别枢接到前述两个后轮车叉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如此布置起到起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受力与位移,稳定行车侧倾与跳动机能。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左后油压缸和一个右后油压缸,它们都是传统活塞式油缸,有活塞区隔上下油腔,各油腔分别设有接口连通外部,并具有附吊耳的缸体和外露可伸缩的缸杆,两个左右后油压缸的吊耳端分别平行对应的枢接在前述车架机构上可自由摆动,左右后油缸的活塞杆端分别枢接到前述对应的左右后轮车叉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传递受力与位移于前述左右后车轮和左右后轮车叉之间;
一条后油压缸上油管和一条后油压缸下油管,后油压缸上油管两端分别接连到上述两个后油压缸的上油腔接口使左右后油压缸上油腔成为一个连通管系,后油压缸下油管两端也分别连接到上述两个后油压缸的下油腔接口,使左右后油压缸下油腔也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一个后侧蓄能器,它是传统油压系蓄能减震用,被连接到上述后油压缸的上油腔连通管系中,起到减震作用,如此安排,当任何一侧后车轮受力或位移时,会迫使该侧后车叉经由其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推拉枢接其上的活塞缸杆使之上升或下降产生油压变化,进而透过上下连通管系输出压力油到对应另一侧,迫使对应侧的后轮相应的产生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上油管,有两个出入端口;
一个左后减震油压缸和一个右后减震油压缸,它们的组件和结构相同,各别包括:
一个附有吊耳的油压缸体,它有一个管状缸体,其上端被一个附有吊耳的上油压缸头堵住,所述吊耳被枢接固定到前述车体结构上,该油压缸头设有出油口向内通到缸体内腔向外连接到上述油管的对应端口;
一个带柄活塞杆,它的活塞配合上述油压缸体内径可油密上下滑动,活塞的下端有一个附有扣件的活塞杆;一个压缩弹簧;
一个附吊耳油压缸杆,它是一个管状物,上端固定一个支撑滑套,该滑套内径滑动配合上述活塞杆外径,该滑套外径滑动配合上述减震油压缸内径,所述油压缸杆下端油密的锁固一个吊耳,通过所述油压缸杆的内径锁固上述带柄活塞杆的扣件,在上述带柄活塞和上述支撑滑套之间夹着前述一个压缩弹簧形成一个带缓冲的活塞次级组件;
一个下油压缸头,它用来把上述活塞次级组件油密在上述缸体油腔形成上下油腔并容许上述带耳油压缸杆油密的可以伸缩活动并突出到油压缸体外部露出其吊耳以连接到前述对应侧的左右后轮车叉的受力枢接点,上述下油压缸头还设有出油口接通该等油压缸和外部油路;
一个下侧蓄能器,它用来作蓄能和缓冲作用;
两个下油管,它们中间对应端连通到上述蓄能器,两个油管朝外开放端各别接到前述左右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使所述左右减震油压缸的下油缸和上述下侧蓄能器成为一个连通管系,上述组件组合后的特征为;组装所述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以左右侧倾,两后轮同时受力时弹簧可以缓冲吸震和后两轮腾空离地时可以保持中立无负荷的姿位,保证车辆再次着地的顺畅与安全。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左后轮车叉和一个右后轮车叉上还包括:一个摩擦式后车叉锁紧机构,其中包括;一个刹车片固锁在一侧后轮车叉上,对应所述的刹车片的刹车部分固锁一个传统卡钳式刹车器在另一侧后轮车叉上,使上述卡钳式刹车器可以被操作夹紧上述刹车片。
还有,上述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左后轮车叉和一个右后轮车叉之上,还包括一个机械卡掣式后车叉锁紧机构,它包括:一个机械卡掣部设在一侧后轮车叉上,对应所述的卡掣部固锁一个机械式卡掣器在另一侧后轮车叉上,所述的卡掣器可操作开闭以卡掣左右两个后轮车叉不能相对摆转和松开卡掣使两个后轮车叉得以自由摆转。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用车架机构的三轮车外观图
图2所示是图1中前曲柄组布置分解图
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单件式前叉组结构图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三管式前叉组结构图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前等臂摇杆组示意图
图6所示是图5中等臂摇杆组装置在三管式前叉的示意图
图7所示是带有卡掣槽的前等臂摇杆示意图
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齿条齿轮箱示意图
图9是齿条齿轮箱分解图
图10所示是图11中同轴反转齿轮箱分解图
图1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同轴反转齿轮箱示意图
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前轮传统式油压缸的示意图
图13所示是图12传统式前轮油压缸的配管图
图1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前轮减震油压缸示意图
图15所示是图14前轮减震油压缸配管图
图1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用车架机构的四轮摩托车外观图
图17所示是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用的一个后轮等臂摇杆组示意图
图18所示是图17后轮架机构配置后轮等臂摇杆组的分解图
图19所示是一个后轮同轴反转齿轮箱分解图
图20所示是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用的一个后轮同轴反转齿轮箱示意图
图2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传统式后轮油压缸示意图
图22所示是图19传统式后油压缸的配管图
图2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后轮减震油压缸示意图
图24所示是图23后轮减震油压缸配管图
图25所示是图18一个后轮等臂摇杆组加装卡掣机构的示意图
图26所示是图25卡掣机构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27所示是图21卡掣机构分解图
图28所示是图16中四轮摩托车配置后轮车叉用锁紧机构示意图
图29所示是图28中后轮车叉摩擦式油压卡钳锁紧机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用车架机构的三轮车外观图,其中1是一个车体机构,它类似于传统的自行车或摩托车用车体,是管材或板材成型结构物,配合要结合的装置需求而改变形状,图1所示车体机构1呈四方框形是为方便装置庞大的电池或发动机于其中,框架两侧可加装踏板,所述1 车体结构之中有一个2首管和一个可供装置3后轮架机构的部位,4是前轮架机构,它包括5左前轮6右前轮,两轮平行于行车方向左右对应平行布置,并分别枢接在各自的轮轴(参照图2中7和8),上述两个前轮和轮轴可沿用市贩现品,无特殊要求,还有一个9前叉管组,其中10是一个单件式前叉管,上端呈光滑管状枢接在2首管之中左右自由摆动转向,枢接方式可沿用市贩的前车叉头管配件,上述前叉管的下端固定一个轴,用以枢接11左前曲柄12右前曲柄在一个共同轴心线上共轴上下自由摆动,两个曲柄上各设有受力枢接点用以传递前轮施之于曲柄的受力到外部零件去,13是单一后轮,在上述图1中可以看到两轮的受力位移互动是机械双向强制的,传动没有间隙,当两轮同时离地腾空时,两轮会被减震器阻尼缸拉住,缓缓伸张直到抵住减震器的伸张下限,这位置是车辆静止平衡时的原始位置,最适合于再着地的车辆姿势。
图2所示是图1中前曲柄组布置分解图,2是首管,14是单件式前叉管, 11、12两个左右曲柄设有15传递受力枢接点用以传递前轮施之于曲柄的受力到外部零件去,图中5是左前轮,6是右前轮,7是左前轮轴,8是右前轮轴,该等轮轴分别固定到前述各别左右前曲柄的外端部固定孔并随前曲柄同动,在图2 中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暂时被隐藏,它就在A箭头所指示的概略位置上,它包括一组多个机械组件所组成,用以连接上述两个左右前曲柄的传递受力枢接点 15,并经由这两个枢接点双向的传递上述两个前轮的受力,机械式强制两个前轮一个上升另一个下降,反之一个下降则另一个上升的相对运动,以方便车辆的侧倾和常保前两轮良好的触地与抓地力,此外,当两个前轮同时遭受顶升力量时,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还能透过减震器吸震缓冲,又当两个前轮腾空离地时减震器也能缓缓伸张,保持前两轮良好姿势和位置,以利车辆再着地时平稳顺畅,这也是本机构双方向传递受力的优点。
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单件式前叉组结构图,16是一个中央固定式曲柄枢轴,其两端分别用轴承17和轴承18枢接左前曲柄11和右前曲柄12,使两个曲柄在一共轴上自由上下摆动,14是一个单件式前叉管,其上端和首管2枢接,下端部垂直固定着前述16曲柄枢轴。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三管式前叉组结构图,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暂时被隐藏不显示,图中19是一个半截式前叉管,其上端同图2方式枢接到2头管之中左右摆动,靠近2头管两端固定着20上前叉支架和21下前叉支架,该支架有两个侧翼,其上平行于头管设有固定孔固定两只同形式22左前叉支管和 23右前叉支管,该等支管下端分别固定一个24两端固定式曲柄枢轴的两端,该枢轴的中央有一个25区隔物,区隔枢接在24枢轴左右两侧的11左前轮曲柄和 12右前轮曲柄,使该等两个曲轴自由分别在一个共轴上自由摆转,25-1是固定螺帽。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前等臂摇杆组示意图,图中26前等臂摇杆组是装置在(同图3所示)14单件式前叉管上,在图5中 27等臂摇杆,它的中心孔用两个轴承和螺钉(参照图6所示)枢接固定在前叉管14中段的28枢轴上,前摇臂左枢接点29和前摇臂右枢接点30分别用螺柱和螺帽绕性的枢接到对应的31左前减震器和32右前减震器上端的吊耳,两个减震器的下端又分别的绕性枢接到对应的两个前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上,(绕性枢接方法可借助习用的橡胶衬套或圆球鱼眼接头)于是装有上述前等臂摇杆组的前轮车架机构便具有平衡补正两轮上下位移和触地抓地受力的功能,因为,当任何一侧的车轮过障向上跳动时,会牵动连接的曲柄并经由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传递位移和受力给枢接其上的减震器,该减震器会把受力和位移机械式的经由枢接在其上端的等臂摇杆传递到另一侧的减震器与曲柄和车轮,于是迫使相对侧的车轮产生几近反向的位移和反作用力,反之亦然,同样情形若发生在另一侧前车轮其结果相同,于是装置了上述前等臂摇杆组可平衡补正车体的跳动,减少车体的左右晃动,也平均加强前两轮的抓地力,让骑行更安全稳定舒适。
图6所示是图5中等臂摇杆组装置在三管式前叉的示意图,等臂摇杆27透过33固定螺枢接在34枢轴,而该枢轴是固定在19半截式前叉管的下端,31是左前减震器,32右减震器,5左前轮6右前轮,11左前曲柄,12右前曲柄,15 是传递曲柄受力到减震器的枢接点,螺柱35是枢接两个减震器31、32到摇臂 27的两侧摇臂枢接点用的,36吊耳孔中装有绕性轴承(如橡胶衬套轴承或鱼眼球头轴承等广泛被用在摩托车、汽车减震器的配件),螺柱37是枢接上述两个减震器的下吊耳38到15曲柄受力枢接点用,以上各个配件的连动方式和原理和图5所示相同,本图的目的在解说摇杆组如何被固定三管式前叉管。
图7所示是带有卡掣槽的前等臂摇杆示意图,图中39是一个多槽的卡掣沟槽(只设置一个单槽也可以)用以接受固定在前轮架机构上的相对卡掣销,只要闭合卡掣销到39卡掣沟槽中,便可掣止前述27等臂摇杆的自由摆动,于是同时掣止前两轮的自由摆动,这功能可方便车辆的定向和驻车,图6中可看到摇臂的两个侧翼孔41,其连线40比中央枢轴孔28要偏高一些,若保有一个合适的距离可以使摇臂连带枢接其上的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具有自动求心保持正位的机能。
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齿条齿轮箱示意图图中49齿轮箱,它被固定在14前叉管上,45是齿轮啮合46、47左右齿条,31、 32是左右前减震器。
图9是齿条齿轮箱分解图,图中49齿轮箱底座固定在14前叉管上,其上固设的42中央齿轮支轴利用两个轴承43以固定螺44枢接45中央齿轮,该齿轮两侧啮合同样形式但相对应的两个46左齿条和47右齿条使之一上一下的相对位移,两齿条的下端各设有吊耳48分别枢接对应的左右前减震器31、32,如此布置使得左右两前轮的位移和受力透过上述两个减震器相互牵动,因而得到平衡与补正机能,在图9中可以看到,两轮的受力位移互动是机械双向强制的,其间没有间隙,因为两轮施之于齿轮的受力是对应相抵的,齿排齿轮的啮合齿会靠向单边消除齿隙影响。
图10所示是图11中同轴反转齿轮箱分解图,50是一个惰齿轮,它被用轴承51固定枢接在52齿轮箱顶盖,该齿轮两侧啮合一个左齿轮轴53和右齿轮轴 54,该等两个齿轮轴又被轴承55、56和两个57齿轮箱侧盖分别枢接固定在61 齿轮箱里面和50惰齿轮相互咬合转动,于是一侧齿轮轴正转会迫使另一侧齿轮轴逆转,反之亦然,两个齿轮轴53、54的朝外侧轴端分别各自对应的锁固一个 58左平衡曲柄和59右平衡曲柄,该等两个曲柄外端分别设有60传递受力枢接点接收外力的输出和输入。
图1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同轴反转齿轮箱示意图,图中61是同轴反转齿轮箱,它两侧分别申出两支轴锁紧两支58左平衡曲柄和59右平衡曲柄,该等曲柄分别绕性枢接到对应的31左前减震器和32右前减震器,于是当任何一侧前轮受力或位移时便会透过本同轴反转齿轮箱的作用产生一上一下相互对应的运动,达到补正平衡前两轮的作用,在图11中可以看见,因为受力是对应相抵的,同轴反转齿轮箱的齿轮啮合不受齿隙影响,力量和位移的传递近似无间隙效果,另外,图中两平衡曲柄很适合改用锥度四方轴固定,使用有时之后,可以转动平衡曲柄的角度位置,以充分利用齿轮箱的其它齿牙延长齿轮箱使用寿命。
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前轮传统式油压缸的示意图,该图之中的62左前油压缸和63右前油压缸是相同结构都是传统活塞式油压缸,该等两个油压缸被14-1前油压缸支架两端绕性枢接固定,并各自前后对应平行摆动,14-1支架固定在14前叉管上,65是前述两个油压缸62、63 的附吊耳油压缸杆,该等吊耳各别被绕性枢接到对应侧前曲柄11、12的受力枢接点上,随该等两个曲柄上下摆动,如此安排,当任何一侧前车轮受力或位移时,会迫使该侧曲柄经由其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推拉枢接其上的活塞杆使之上升或下降产生油压变化,进而透过上下连通管系输出压力油到对应另一侧,迫使对应侧的前轮产生相应的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
图13所示是图12传统式前轮油压缸的配管图,图中标号分别是62、63左右前油压缸,71是蓄能器,68左右上油腔,70左右活塞,69左右下油腔,65 左右附吊耳活塞杆,图中有一个66上油管连通左右上油腔68使之成为一个连通管系,有一个67下油管连通左右下油腔69也使之成为一个连通管系,左右前油压缸62的上端吊耳64分别枢接固定在14-1固定架的两端,使两个油压缸平行对应,左右活塞杆65-1的末端绕性枢接到前述对应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于是当任何一侧车轮受力或位移时,会牵动曲柄连动上述对应的活塞杆和固定一体的活塞,进而借油压系统和连通管作用把力量或位移传送到对应侧,油压机械式的产生一个前轮向上另一前轮向下的相对运动,保持两曲柄受力相同的功能。
图1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前轮减震油压缸示意图,配管组件(图中油压配管件没有显示,它在图15中详示),73是左前减震油压缸,74右前减震油压缸是相同的组件,平行的用14-1前油压缸固定架枢接固定到14前叉管上,两个油压缸73、74的下端设有吊耳枢接到各自对应的左右前曲柄11、12的受力枢接点。
图15所示是图14前轮减震油压缸配管图,图中73左前减震油压缸和74 右前减震油压缸是同样结构,它有一个管状缸体,其上端被一个附有吊耳的上油压缸头75堵住,其吊耳被枢接固定到前述1车体机构上,该油压缸头设有出油口向内通到缸体内76上油腔,向外连接到72上油管对应端口,两个油压缸内设有一个带柄活塞77,它的活塞配合上述油压缸内径可油密上下滑动,活塞的下端锁固一个附有扣件78的活塞杆79,另有一个带耳的油压缸杆81是一个管状物,上端固定一个支撑滑套81-4,该滑套内径滑动配合79活塞杆外径,该滑套外径滑动配合上述减震油压缸内径,油压缸杆81下端油密的固锁一个81-2 油缸杆塞,该塞头下端用81-3吊耳固定螺固锁一个吊耳81-1,另外通过81油压缸杆的内孔可以锁固上述带柄活塞杆的扣件78把77带柄活塞杆和81-4支撑滑套夹着前述一个压缩弹簧80连接形成一个带缓冲弹簧的活塞次级组件,下油压缸头82用来把上述活塞次级组件油密在上述油压缸体内形成下油腔83,并容许81带耳油压缸杆油密的伸缩突出到油压缸体外部,露出其吊耳81-1以连接前述对应侧的左右曲柄受力枢接点,82下油压缸头还设有出油口利用两个下油管84接通73、74油压缸下油腔83和下侧蓄能器85使两个油压缸的下油腔接通形成一个下油腔连通管系,81-4支撑滑套外径设有沟槽,用以引导其上下两侧油流,81油缸杆设有油孔引导空心杆壁的内外油流,使81油缸杆伸缩时挤压油压缸内部下油腔的容积变化时,可以让多余的油流到蓄能器,85下侧蓄能器用来作蓄能和缓冲用,可适当的提供一个抗衡力量支撑前轮曲柄系统离地时不坠落,72是上油管连通76上油腔使之成为一个连通管系,于是组装上述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械的车辆可以左右侧倾,两前轮同时受力时弹簧可以缓冲吸震和当前两轮腾空离地时,可以保持中立无负荷的姿态,保证车辆再次着地的顺畅与安全。
图1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用车架机构的四轮摩托车外观图,图中4是前轮架机构,1是车体机构,86是两轮式后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87 左后轮和一个88右后轮分别被对应的89左后轮车叉和90右后轮车叉枢接在各自后轮车轴上,左右对称平行于行车方向对应配置,该等两个后轮车叉也被枢接到前述车体机构的后轮车叉固定部B,在一个后轮车叉旋转共同轴心线C上对应的上下自由摆动,该等两个后轮车叉偏离枢接轴心线C一个合适距离,设有各自的传递受力枢接点,D箭头所示是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其详细在随后图 17叙述。
图17所示是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用的一个后轮等臂摇杆组示意图,图中包括一个后轮等臂摇杆91,它有一个中央枢轴92被朝着行车前进方向固定枢接在前述1车体机构上,用以枢接支撑整个后轮等臂摇杆组组件在92中央枢轴上左右摆动,前述后轮等臂摇杆91的两侧摇臂左右对应对称的各设有一个枢接点93、 94,用以枢接左右后减震器95、96上端吊耳,该等两个减震器的另一端的枢接点分别绕性的枢接到对应的左右轮后车叉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98-1、98-2(如图18所示),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减震器和后轮等臂摇杆组的传递,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
图18所示是图17后轮架机构配置后轮等臂摇杆组的分解图,图中87左后轮车叉88右后轮车叉分别枢接对应的左右后车轮89、90,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对应布置,该等两个后轮车叉的另一端被分别枢接在99-1、99-2左右后轮车叉支轴,然后用三个100支架固定到1车体机构上,98-1、98-2是左右后轮车叉传递受力枢接点被螺柱和螺帽101、102绕性枢接到对应的95、96左右减震器的下端吊耳,该等减震器的上端吊耳内设绕性或球形轴承接头,分别用103 螺柱枢接到91后轮等臂摇杆的两侧端,这个两侧端固定点连线若设在92中央轴之上,可使系统具有自动求心和平衡作用,在上述图18中可以看到两轮的受力位移互动是机械双向强制的,传动没有间隙,当两轮同时离地腾空时,两轮会被减震器阻尼缸拉住,缓缓伸张直到抵住减震器的伸张下限,这位置是车辆静止平衡时的原始位置,最适合于再着地的车辆姿势。
图19所示是一个后轮同轴反转齿轮箱分解图,图中104-1是齿轮箱体, 104-2是齿轮箱体底座,顶盖105的中央用轴承106和锁紧螺帽107枢接一个 108惰齿轮咬合两个左右同轴的后车叉左右齿轮轴108、109,该等齿轮轴分别被110固定螺111垫片112齿轮箱盖113、114轴承固定枢接在上述104齿轮箱内部同轴对应旋转,具有一个齿轮轴正转则机械式强制带动另一个齿轮轴逆转的作用,反之亦然,。
图20所示是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用的一个后轮同轴反转齿轮箱示意图,图中104是一个后轮反转齿轮箱,其底座104-2用螺孔固定到1车体上(箱内齿轮布置在图19详述)上述齿轮箱104它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轴分别锁固对应的115、 116后车叉左右平衡曲柄,该等曲柄平行对应布置,其下端分别绕性枢接对应的 95、96左右后减震器,该等减震器的另一端则分别绕性枢接到对应侧的89、90 左右后轮车叉上的受力枢接点吊耳,于是两后轮的受力和位移便被上述同轴反转齿轮箱的输入输出轴轴向相反的机能的牵动,产生两轮一上一下互相对应补正平衡的机能,在图20中可以看见,因为受力是对应相抵的,同轴反转齿轮箱的齿轮啮合不受齿隙影响,力量和位移的传递近似无间隙效果,另外,图中两平衡曲柄很适合改用锥度四方轴固定,使用有时之后,可以转动平衡曲柄的角度位置,以充分利用齿轮箱的其它齿牙延长齿轮箱使用寿命。
图2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传统式后轮油压缸示意图。图中没显示配管相关配件,其中118是左后油压缸,119是右后油压缸,两者都是传统活塞式油压缸,有活塞区隔成上下两个油腔,两个油压缸也分别的都设有上出油口和下出油口与外部配管接连,上述两个后油压缸顶部设有吊耳绕性枢接到1车架机构,两个油压缸下部也设有吊耳绕性枢接在各别对应的 89左后轮车叉和90右后轮车叉的受力枢接点上。
图22所示是图19传统式后油压缸的配管图,图中标号分别是118、119左右后油压缸,120后蓄能器,121左右后油压缸上油腔,122是后油压缸活塞, 123后油压缸左右下油腔,124左右活塞杆,图中有一个125上油管连通左右上油腔121使之成为一个连通管系,有一个126后下油管连通左右后油压缸下油腔123也使之成为一个连通管系,左右后油压缸118、119的上端吊耳127-1、 127-2绕性枢接到前述对应的后轮车叉和固定一体的受力枢接点,进而借油压系统和连通管作用把力量或位移传送到对应侧,油压机械式的产生一个后轮向上另一后轮向下的相对运动和保持两后轮车叉受力相同的功能。
图2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搭配后轮减震油压缸示意图,(图中油压配管组件没有显示,它在图24中详示),130左后减震油压缸和右后减震油压缸131是相同的组件,平行的枢接固定到1车体机构上,两个油压缸130、131的下端设有吊耳枢接到各自对应的左右轮后车叉89、90的受力枢接点。
图24所示是图23后轮减震油压缸配管图,图中130左后减震油压缸和131 右后减震油压缸是同样结构,它有一个管状缸体,其上端被一个附有吊耳的上油压缸头132-1堵住,其吊耳被枢接固定到前述1车体机构上,该油压缸头设有出油口向内通到缸体内138上油腔,向外连接到129上油管对应端口,两个油压缸内设有一个带柄活塞133,它的活塞配合上述油压缸体内径可油密上下滑动,活塞的下端锁固一个附有扣件134-1的活塞杆134,另有一个带耳的油压缸杆136是一个管状物,上端固定一个支撑滑套136-2,该滑套内径滑动配合134 活塞杆外径,该滑套外径滑动配合上述减震油压缸内径,136油压缸杆下端油密的固锁一个136-1吊耳,另外通过136油压缸杆的内孔可以锁固上述带柄活塞杆的扣件134-1,把133带柄活塞杆和支撑套136-2之间夹着前述一个压缩弹簧 135成为一个带缓冲弹簧的活塞次级组件,下油压缸头137用来把上述活塞次级组件油密在上述油压缸体内,形成下油腔139并容许136带耳油压缸杆突出到油压缸体外,露出其吊耳136-1以连接前述对应侧的左右后轮车叉的受力枢接点,137下油压缸头还设有出油口利用两个下油管140接通130、131油压缸下油腔139和下侧蓄能器141使两个油压缸的下油腔接通形成一个下油腔连通管系,136-2支撑滑套外径设有沟槽用以引导其上下两侧油流,136油缸杆并设有油孔引导管壁内外油流,使136油缸杆伸缩时挤压油压缸内部下油腔的容积变化对应的油流可以流到蓄能器,141下侧蓄能器用来作蓄能和缓冲用,可适当的提供一个抗衡力量支撑前轮曲柄系统,使后两轮离地腾空时不坠落,上油管129 连通上油腔138使之成为一个连通管系,于是组装上述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以左右侧倾,两后轮同时受力时弹簧可以缓冲吸震,后两轮腾空离地时可以保持中立无负荷的姿势,保证车辆再次着地的顺畅与安全。
图25所示是图18一个后轮等臂摇杆组加装卡掣机构的示意图,图中显示在图18所示后等臂摇杆91的顶部加有一片类似V型的卡掣槽142,利用一个固定在1车体机构可以上下活动的卡掣块143如图25所示的卡紧142卡掣槽,于是91后等臂摇杆便被卡紧随1车体机构一齐左右摆动,不能再以92后摇臂枢轴自由摆动,也不能相互传递左右后车轮的受力与位移,后两轮类似被两个95、 96减震器以平行四连杆方式锁定,后两轮平行触地形同一体,保持两点支撑车辆的作用,当在极慢速行车时可让车体平稳定下来,达到骑者脚不触地的平稳骑行。
图26所示是图25卡掣机构关闭状态示意图,图中143卡掣块被拉绳D向上拉离卡掣槽142,留有一个间隙E,于是后等臂摇杆91可以自由摆动,后两轮平衡补正机能恢复如图15所示机能。
图27所示是图21卡掣机构分解图,图中,143-2左卡掣块143-1又卡掣块被固定螺144对应的锁在上支架144-1和下支架144-2成为一个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内设的导柱147通过车架结构之横梁1-1上的引导孔上下活动,当145 拉绳松开时,伸张弹簧146常保上述框架结构向下压紧,迫使左右卡掣块141-1、 141-2压紧卡掣槽142保持卡掣状态,当拉绳被拉起时,可让上述卡掣块脱离卡掣状态。
图28所示是图16中四轮摩托车配置后轮车叉用锁紧机构示意图。图中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被刻意隐藏以看清148后车叉锁紧机构,该机构有一个刹车片149固锁在90右后轮车叉上同步摆转,另有一个卡夹式油压刹车卡钳150固定在89左后轮车叉上同步摆动,150刹车卡钳处于可以随时卡钳刹车位置,若 150刹车卡钳没有闭合,左右车叉89、90可以自由摆动,后轮车叉的平衡补正机能行使如常,但当150刹车卡钳闭合刹住149刹车片时,两个后轮车叉89、 90的相对运动便被限制,只能同步摆动,这使得两个后轮车叉89、90形同一体,起到两轮如同被锁紧成一体,配合前轮产生三点着地稳定车辆,这功能有利极慢速骑行时的稳定,保持脚不触地的骑行,同时也方便驻车。
图29所示是图28中后轮车叉摩擦式油压卡钳锁紧机构分解图,图中149 扇形刹车片类似摩托车用碟式刹车盘,它用螺栓锁在89右后轮车叉的固定座 149-1上,150是一个市贩摩托车用油压式刹车卡钳,它被锁固在一个固定在90 左后轮车叉的支架150-1上,150-2是油管,它用来控制卡钳开闭以刹紧或松开 149刹车片用。
在图28和图29中,其中摩擦式油压卡钳刹车方式可以改为机械式卡掣式,只要把图29中140刹车片换成一个机械卡掣部,它具有沟槽或笱孔,再把150 油压刹车卡钳换成一个卡掣器,如卡笱或柱销,操作卡掣器的开闭卡掣状态便可达到锁紧或松开上述两个后轮车叉的同等效果。
以上各图只是列举依据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具体实施案例之一,依习知工程手段简单的变更上述工程结构,不能超脱本实用新型权利之述求范围,比如,减震器可用市贩品,以具有行程限制、阻尼缓冲减震机能为佳;吊耳可以任意转向,吊耳形式可以是I形或Y形,其对应搭配枢接方法对应变更;各个枢接点用的轴承组件可变换采用工程习知的橡胶减震衬套,球形可转向轴承、鱼眼接头,也可使用滑动、滚动或自润性轴承;整车各个组件间的固定方法,可以用永久性固定如焊接、铆接,半永久性固定可以用螺丝、扣紧件;需要同步转动的组件,可以采用键销、孔槽卡笱、胀环或摩擦式耦合器;同轴反转装置,可以购买市贩现品使用,如游星齿轮式、(Eaton)依顿式同轴反转齿轮箱;上述摇臂的两端枢接点结构,会因上述减震器吊耳的变更而变更,摇臂本身外形也可以从外壳内置轴承结构调换成外置轴承枢接方式的轴状结构,其外观形状也可依据美观要求、适合空间、强度、采用材料和制程不同而异,不在话下;前后车叉可沿用市贩单叉式或Y型双叉式,也可以用桁架结构,相对车叉配合的减震器位置也会配合变更,这些都可依循过去百年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设计经验实施;车轮可用单边轴支撑或通轴两端支撑,其带动方式可以用电机轮毂、链条传动或转轴传动;前轮前叉管和车体首管的枢接,可沿用习用自行车和摩托车方式,也可用转盘轴承减薄设计,以增加前车把的空间容许装置载货架;简单的把前车叉下端由单叉改为两叉,或把整个车叉组反向装置,使两曲柄指向前进行车方向也行;车辆结构及外形更不在上述图示的限制规范范围,过去习用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工艺都是唾手可得的应用例,车辆结构和外形会因荷重、价位、使用目的、地方法规和市场需求搭配变更。

Claims (18)

1.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它包括:
a.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首管可供装置前轮架机构,一个固定部可供装置后轮架机构;
b.一个前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左前轮和一个右前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前轮曲柄和一个右前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共同轴心上可平行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前叉组,它包括一个曲柄枢轴,用以枢接上述两个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应的在曲柄枢轴上共轴自由摆动,和一个前叉管,前叉管的上端是枢接在上述车体机构的首管可左右转动,前叉管的下端固定着上述曲柄枢轴;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组多个机械组件,其特征是机械式、正负双方向强制性传递受力之平衡补正机能,其实质功能是用以连接上述两个左右曲柄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并经由这两个枢接点双向的传递上述两个前轮的受力,机械式的强制两个前轮一个上升另一个则下降,反之一个下降则一个上升的相对运动,以方便车辆的侧倾和常保前两轮良好的触地与抓地力,此外,当两个前轮同时遭受顶升力量时,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还能吸震缓冲受力,又当两个前轮腾空离地时也能缓缓伸张,保持前两轮良好姿势和位置,以利车辆再着地时的平稳顺畅;
c.一个后轮架机构,可供安装至少一个后车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叉组包括:
一个中央固定式曲柄枢轴,其两端分别一左一右相互对应的枢接前述两个左右前轮曲柄,使两个前轮曲柄在一个共轴上自由摆动;
一个单件式前叉管,其上端设有一个枢接部和上述车体机构的首管枢接可左右摆动,其下端从中央固定着上述曲柄枢轴,进而使所述的前叉组可以带动两个前轮曲柄连同两个左右前轮一齐转动左右转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叉组包括:
一个两端固定式曲柄枢轴,其两端是固定支撑部,中央有一个区隔隔开左右两边以分别枢接上述左右对应的两个前轮曲柄,使两个曲柄在一共轴上自由上下摆动;
一个三管式前叉组,它包括一个半截式前叉管,其上端设有一个枢接部和上述一个车体机构的首管枢接,所述半截式前叉管的上下两端又固定有两个上下前叉支管支架,两个支架固定左右两支前叉支管,所述的两个前叉支管下端分别固定上述一个两端固定式曲柄枢轴的两端起到支撑的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前等臂摇杆组,它包括一个枢轴,固定在前述前叉管上,用以枢接支撑一个前等臂摇杆,所述的摇杆设有两个左右摇臂可在前述枢轴上自由摆动;
一个左前减震器和一个右前减震器,它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对应的前等臂摇杆的摇臂枢接点上,它的另一端对应的枢接到两个前轮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上,当任何一侧前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前减震器和前等臂摇杆组的传递迫使另一侧的前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机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其中一个前等臂摇杆的外形上还设有卡掣槽,用以接受固定在车架上的卡掣销件起到掣止上述等臂摇杆自由摆动的机能,方便前轮架机构定向和驻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其中一个前等臂摇杆组的中央枢接点和两个摆臂枢接点连线具有一个适当偏心距,使前述前等臂摇杆组和前述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具有自动求心保持正位的机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齿条齿轮箱,齿轮箱体的底座固定在前述前叉管上;一个齿轮,它被枢接在前述底座朝齿轮箱里的一个中央枢轴上自由转动;
一个左齿排和一个右齿排,它们对应的啮合在上述齿轮两侧使所述的两个齿排上下对等对应位移,前述两个齿排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受力枢接点;
一个左前减震器和一个右前减震器,两个前减震器的上端分别枢接到上述两个齿排下端的对应受力枢接点,两个前减震器的下端分别各自枢接到前述两个左右前轮曲柄上对应的传递受力枢接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前轮同轴反转齿轮箱,它的底座固定在前述前叉管上,在底座反侧的齿轮箱体内设有一个自由转动的惰齿轮,它啮合分置左右同轴心线上并固定枢设在齿轮箱体的左齿轮轴和右齿轮轴;
两个左右平衡曲柄,平行对应的分别固设在所述的左右齿轮轴朝外的轴端,随齿轮轴同步上下摆动,左右平衡曲柄的摆动端分别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前减震器的上端;
一个左前减震器和一个右前减震器,他们的下端分别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前轮曲柄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如此布置起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稳定行车侧倾与跳动机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左前油压缸和一个右前油压缸,它们都是传统活塞式油缸,有活塞区隔上下两个油腔,各油腔分别设有接口连通外部,并具有附吊耳的缸体和外露可伸缩的缸杆,前述左右前油压缸的吊耳端分别平行对应的枢接在前述对应的前叉管上可自由前后摆动,左右前油压缸的活塞杆端分别枢接到前述对应的左右前轮曲柄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传递受力与位移于前述左右前轮和其曲柄之间;
一条上油管和一条下油管,上油管两端分别连接到上述两个油压缸的上油腔接口,使左右油压缸上油腔成为一个连通管系,下油管两端也分别连接到上述两个油压缸的下油腔接口,使左右油压缸下油腔也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一个蓄能器,它被连接到上述油压缸的上油腔连通管系中,起到在前述连通管系中蓄能减震作用,如此安排,当任何一侧前车轮受力或位移时,会迫使该侧前轮曲柄经由其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推拉枢接其上的活塞杆使之上升或下降产生油压变化,进而透过上下连通管系输出压力油到对应另一侧迫使对应侧的前轮产生相应的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上油管,有两个出入端口;
一个左前减震油压缸和一个右前减震油压缸,它们的组件和结构相同,各别包括;
一个附有吊耳的油压缸体,它有一个管状缸体,其上端被一个附有吊耳的上油压缸头堵住,所述吊耳被枢接固定到上述前叉组的前叉管上,所述的油压缸头设有出油口向内通到缸体内上油腔向外连接到上述上油管的对应端口;
一个带柄活塞杆,它的活塞配合上述油压缸体内径可油密上下滑动,活塞的下端有一个附有扣件的活塞杆;一个压缩弹簧;
一个带耳的油压缸杆,它是一个管状物,上端固定一个支撑滑套,所述的滑套内径滑动配合上述活塞杆,所述的滑套外径滑动配合上述减震油压缸内径,所述油压缸杆下端油密的锁定一个吊耳,通过所述油压缸杆的内径锁固上述带柄活塞杆的扣件,在上述带柄活塞杆和吊耳油压缸杆之间夹着前述一个压缩弹簧成为一个带缓冲弹簧的次级组件;
一个下油压缸头,它用来把上述活塞的一个带缓冲弹簧的次级组件油密在上述油压缸体内腔形成上下油腔,并容许上述带耳油压缸杆油密的伸缩突出到油压缸体外部露出其吊耳以连接到前述对应侧的左右前轮曲柄的受力枢接点,上述油压缸头还设有出油口接通所述的油压缸和外部油路;
一个下侧蓄能器,它用来作蓄能和缓冲用;
两个下油管,他们中间对应端连通到上述蓄能器,两个开放端各别接到前述左右前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使所述左右前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和上述下侧蓄能器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上述组件组合后的特征为,组装上述采用弹簧减震油压缸的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以左右侧倾,两前轮同时受力时弹簧可以缓冲吸震,前两轮腾空离地时可以保持中立无负荷的姿位,保证车辆再次着地的顺畅与安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后轮架机构包括:
一个左后轮和一个右后轮,他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对应布置,并且枢接在各自轮轴上自由运转;
一个左后轮车叉和一个右后轮车叉,两个后轮车叉的一端被枢接在一个固定在前述车体机构上的一个共同轴心上,以使所述的两个后轮车叉平行自由上下摆动,两个后轮车叉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各自对应的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两个后轮车叉上离开上述共同轴心适当距离分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
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组多个机械组件,其特征是机械式、正负双方向强制性传递受力之平衡补正机能,其实质功能是用以连接上述两个后轮车叉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并经由这两个枢接点双向强制的传递上述两个后轮的受力,机械式的强制两个后轮一个上升另一个下降,反之一个下降则另一个上升的相对运动,以方便车辆的侧倾和保持两个后轮良好的触地与抓地力,所述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也具有减震阻尼两个后轮的受力的机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后轮等臂摇杆组,它包括;一个中央枢轴,被朝着行车前进方向固定枢接在前述车体机构上,用以枢接支撑整个后轮等臂摇杆组组件在所述的中央枢轴上左右摆转;一个后轮等臂摇杆,其中心点枢接在前述中央枢轴上,前述后轮等臂摇杆的两侧摇臂左右对应对称的各设有一个枢接点,接受外部作用力的输出与输入;
一个左后减震器和一个右后减震器,两个减震器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后轮车叉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两个后减震器的另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后轮等臂摇杆组的各自对应的摇臂枢接点上,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减震器和后轮等臂摇杆组的传递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其中一个后轮等臂摇臂的两个摇臂左右对应对称的各设有一个枢接点,所述的左右两个枢接点连线高于前述摇臂的中心枢接点一个合适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后轮同轴反转齿轮箱,它的底座固定在前述车体机构上,其底座反侧的齿轮箱体内设有一个自由转动的惰齿轮,啮合分置在左右同轴心线上并固定枢设在所述的齿轮箱体的后左齿轮轴和后右齿轮轴;
两个后轮左右平衡曲柄,平行对应的分别固设在所述的后左右齿轮轴朝外的轴端,可以自由上下摆动,左右平衡曲柄的摆动端各别设有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左后减震器和一个右后减震器,它们的上端分别枢接到对应的左右后轮平衡曲柄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两个后减震器的下端分别枢接到前述两个后轮车叉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如此布置起到起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受力与位移,稳定行车侧倾与跳动机能。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左后油压缸和一个右后油压缸,它们都是传统活塞式油缸,有活塞区隔上下油腔,各油腔分别设有接口连通外部,并具有附吊耳的缸体和外露可伸缩的缸杆,两个左右后油压缸的吊耳端分别平行对应的枢接在前述车架机构上可自由摆动,左右后油缸的活塞杆端分别枢接到前述对应的左右后轮车叉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传递受力与位移于前述左右后车轮和左右后轮车叉之间;
一条后油压缸上油管和一条后油压缸下油管,后油压缸上油管两端分别接连到上述两个后油压缸的上油腔接口,使左右后油压缸上油腔成为一个连通管系,后油压缸下油管两端也分别连接到上述两个后油压缸的下油腔接口,使左右后油压缸下油腔也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一个后侧蓄能器,它是传统油压系蓄能减震用,被连接到上述后油压缸的上油腔连通管系中,起到减震作用,如此安排,当任何一侧后车轮受力或位移时,会迫使该侧后车叉经由其上的传递受力枢接点推拉枢接其上的活塞缸杆使之上升或下降产生油压变化,进而透过上下连通管系输出压力油到对应另一侧,迫使对应侧的后轮相应的产生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受力与位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包括:
一个上油管,有两个出入端口;
一个左后减震油压缸和一个右后减震油压缸,它们的组件和结构相同,各别包括:
一个附有吊耳的油压缸体,它有一个管状缸体,其上端被一个附有吊耳的上油压缸头堵住,所述吊耳被枢接固定到前述车体结构上,该油压缸头设有出油口向内通到缸体内腔向外连接到上述油管的对应端口;
一个带柄活塞杆,它的活塞配合上述油压缸体内径可油密上下滑动,活塞的下端有一个附有扣件的活塞杆;一个压缩弹簧;
一个附吊耳油压缸杆,它是一个管状物,上端固定一个支撑滑套,该滑套内径滑动配合上述活塞杆外径,该滑套外径滑动配合上述减震油压缸内径,所述油压缸杆下端油密的锁固一个吊耳,通过所述油压缸杆的内径锁固上述带柄活塞杆的扣件,在上述带柄活塞和上述支撑滑套之间夹着前述一个压缩弹簧形成一个带缓冲的活塞次级组件;
一个下油压缸头,它用来把上述活塞次级组件油密在上述缸体油腔形成上下油腔并容许上述附吊耳油压缸杆油密的可以伸缩活动并突出到油压缸体外部露出其吊耳以连接到前述对应侧的左右后轮车叉的受力枢接点,上述下油压缸头还设有出油口接通所述的油压缸和外部油路;
一个下侧蓄能器,它用来作蓄能和缓冲作用;
两个下油管,它们中间对应端连通到上述蓄能器,两个油管朝外开放端各别接到前述左右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使所述左右减震油压缸的下油腔和上述下侧蓄能器成为一个连通管系;
上述组件组合后的特征为,组装所述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以左右侧倾,两后轮同时受力时弹簧可以缓冲吸震和后两轮腾空离地时可以保持中立无负荷的姿位,保证车辆再次着地的顺畅与安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左后轮车叉和一个右后轮车叉上设有一个摩擦式后车叉锁紧机构,它包括:
一个刹车片固锁在一侧后轮车叉上,对应该刹车片的刹车部分固锁一个传统卡钳式刹车器在另一侧后轮车叉上,使上述卡钳式刹车器可以被操作夹紧上述刹车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中一个左后轮车叉和一个右后轮车叉包括一个机械卡掣式后车叉锁紧机构,它包括:
一个机械卡掣部设在一侧后轮车叉上,对应所述的机械卡掣部固锁一个机械式卡掣器在另一侧后轮车叉上,所述的卡掣器可操作开闭以卡掣左右两个后轮车叉不能相对摆转和松开卡掣使两个后轮车叉得以自由摆转。
CN201621442022.4U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Active CN207106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2022.4U CN207106739U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2022.4U CN207106739U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06739U true CN207106739U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95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42022.4U Active CN207106739U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0673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822A (zh) * 2016-12-20 2018-06-26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N108438115A (zh) * 2018-05-16 2018-08-24 浙江逗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轮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822A (zh) * 2016-12-20 2018-06-26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N108438115A (zh) * 2018-05-16 2018-08-24 浙江逗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轮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94376C (en) Forecarriage of tilting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thereof
CA2628222A1 (en) Folding recumbent vehicle
CA2994220C (en) Motor vehicle wheel suspension, motor vehicle assembly, motor vehicle forecarriage and motor vehicle thereof
CN108202822A (zh)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N107176254A (zh)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US20150360743A1 (en) Mountain bicycle with rear suspension having neutral braking trajectory
CN1976841A (zh) 三轮车及其车架
CN207106739U (zh)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TW201836901A (zh) 三輪以上之車輛用車架機構
JP201114385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輪懸架装置
CN204956005U (zh) 一种前两轮式三轮车的前叉同步运动装置
CN201670099U (zh) 一种超微型低速纯电动轿车后置后驱底盘
CN103600798A (zh) 一种折叠式滑板自行车
CN203410583U (zh) 自行车用附曲柄装置
CN203111391U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US10053180B1 (en) Trike steering and suspension systems
CN201385731Y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CN205131550U (zh) 前轮驱动自行车
WO2014097285A1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the front wheel of single-track two- wheeled vehicles namely motorcycles and bicycles.
CN211167227U (zh) 一种便于操控的防倾倒三轮车
CN101342928A (zh) 棘轮式自行车驱动器
CN201300933Y (zh) 多功能三轮车
CN201980369U (zh) 前驱后舵式脚踏车
CN219215287U (zh) 一种自行车连接拖车杆
CN212046753U (zh) 一种卡丁车的单轮毂电机后悬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