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06271U - 一种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106271U CN207106271U CN201721027520.7U CN201721027520U CN207106271U CN 207106271 U CN207106271 U CN 207106271U CN 201721027520 U CN201721027520 U CN 201721027520U CN 207106271 U CN207106271 U CN 2071062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bar
- main shaft
- torsion
- automotive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属于座椅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扭杆弹簧与座椅连接的稳定性差,安装不方便的问题。本汽车座椅,包括具有两个上侧板的座椅靠背、具有两个下侧板的座垫、枢轴和扭杆弹簧,所述枢轴的每一端都与一个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转动连接,每个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一一对应,所述扭杆弹簧包括主轴段,所述主轴段的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其中一个下侧板上开有条形孔,所述弯折部卡入所述条形孔并同时与所述条形孔两端的孔壁紧密抵靠,与另一个下侧板对应的所述上侧板与所述主轴段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特的弯折部设计,使扭杆弹簧与座椅的连接更稳定,安装简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调节椅背角度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部件,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对于驾驶员和乘坐人员的体验至关重要。目前汽车座椅的结构大多是座椅靠背通过枢轴相对座垫转动,然后锁定座椅靠背,达到满意的倾角。在手动调节的汽车座椅中,回复座椅靠背的方式通常采用板簧和钢丝扭杆弹簧两种,因板簧布置于坐垫旁侧板的外侧,使角调手柄离座椅中间面距离变大,进而增大了座椅在整车的布置难度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汽车采用了钢丝扭杆弹簧的方式。
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0580044272.0)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座椅,其构成为:使座椅靠背的第一和第二侧面托架与坐垫的第三和第四侧面托架分别相对安装,使枢轴相互插通这些托架地架设在该托架相互之间,将倾斜锁在枢轴的轴线上分别装配在相对侧面托架之间,使座椅靠背在座垫的后部可支撑地保持为调整角度乃至前倒、后倒,并且通过复位弹簧机构将上述座椅靠背向立起方向施力支持,上述复位弹簧机构具有靠近枢纽设置的第一扭杆弹簧和第二扭杆弹簧,上述两个扭杆弹簧通过其一端部钩搭在座椅靠背对应的侧面托架上,并架设在其对应的侧面托架间。该专利申请中的扭杆弹簧与座椅是通过钩搭连接,而扭杆弹簧在使用中会发生弹性变形,可能会造成脱钩的情况,使座椅的回复结构失效;而且钩子相对较细,不容易与安装孔对准,造成安装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扭杆弹簧与座椅连接的稳定性,并提高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具有第一侧面托架和第二侧面托架的座椅靠背、具有第三侧面托架和第四侧面托架的座垫、枢轴、倾斜锁和扭杆弹簧,所述扭杆弹簧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主轴部,所述第一端部弯折成板状,所述第四侧面托架上开有条形孔,所述第一端部卡入所述条形孔并同时抵靠所述条形孔两端的孔壁。
第一端部呈板状,能够与条形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第一端部同时抵靠条形孔两端的孔壁使其不易脱出条形孔,稳定性高;而且在座椅靠背倾斜后,扭杆弹簧发生弹性变形,使第一端部也受到沿倾斜方向扭转的扭矩,而第一端部契合条形孔的板状设计防止了第一端部自身相对条形孔发生转动,使扭杆弹簧的工作稳定性更高,不易失效。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中,所述第一端部弯折形成U形部。U字形的设计使第一端部的前端为圆弧形,使其能够更容易地插入条形孔,使扭杆弹簧的安装更快捷,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中,所述第一端部的U形部口部呈扩口状。呈扩口状的U形部口部使得U形部插入条形孔后,插入越深,U 形部的两侧边施加给条形孔两端孔壁的压力越大,与条形孔的配合越紧密,固定效果越好,同时也防止了U形部整体完全进入条形孔。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中,所述第一端部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U形部的侧边,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支撑杆垂直于所述主轴。U形部插入条形孔后,支撑杆与第四侧板抵靠,进一步防止第一端部整体陷入条形孔中。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所述主轴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副轴和第二副轴,所述第一副轴的一端与所述主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副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副轴的一端与所述主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副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端部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副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杆垂直于所述主轴;所述第一侧面托板内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固定杆两端的卡槽。
第一副轴和第二副轴延长了扭杆弹簧的转动臂,降低了扭杆弹簧驱动座椅靠背回位需要的力,使座椅回位更容易。
第二端部采用将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托板侧壁上对应的卡槽抵靠的方法来固定,由于固定杆相对较大,安装时容易施力,安装简便。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中,所述固定杆垂直于所述第二副轴。这样,座椅靠背转动时固定杆受到的力能够始终沿着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使固定杆不会在转动过程中变形而脱出卡槽。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中,所述第一副轴和第二副轴与主轴的夹角均大于90°,所述扭杆弹簧的长度大于所述条形孔到所述卡槽的距离。由于扭杆弹簧的长度大于条形孔到卡槽的距离,在安装扭杆弹簧时,需要将扭杆弹簧压缩使其弹性变形才能够将扭杆弹簧安装到位,安装完成后第一侧面托板和第四侧面托板始终对扭杆弹簧施加压力,使U形部不易脱出条形孔,使固定杆不易脱出卡槽,从而使扭杆弹簧更稳定地工作。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中,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折边。因为固定杆的端面较细,采用在端部弯折成折边,通过折边来抵靠卡槽,增大了固定杆与卡槽接触的面积,使卡槽受到的压强变小,不容易使卡槽损坏,而且弯折后固定杆端面更圆滑,使固定杆卡入卡槽更顺畅,方便了扭杆弹簧的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扭杆弹簧第一端部板状的设计,使其与条形孔的配合更紧密,不易脱出条形孔;而且在座椅靠背倾斜时,第一端部也不会相对条形孔转动,稳定性高。
2、扭杆弹簧第一端部前端圆弧形的设计,使其更容易装入条形孔,安装更容易,效率更高。
3、本实用新型的扭杆弹簧会受到第一侧面托板和第四侧面托板施加的压力,使扭杆弹簧不易脱出,工作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座椅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是汽车座椅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汽车座椅第三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部的放大图;
图6是扭杆弹簧的立体图;
图7是扭杆弹簧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标号的说明:1、座椅靠背;1a、第一侧面托板;1b、第二侧面托板;2、座垫;2a、第三侧面托板;2b、第四侧面托板;3、枢轴;4、倾斜锁;5、扭杆弹簧;51、主轴;52、第一端部;53、第二端部;54、U形部;55、支撑杆;56、第一副轴;57、第二副轴;58、固定杆;59、折边;6、条形孔;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详细介绍。
如图1~5所示,本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靠背1、座垫2、扭杆弹簧5和枢轴3,座椅靠背1包括第一侧面托板1a和第二侧面托板1b,座垫2包括第三侧面托板2a和第四侧面托板2b,座椅靠背1与座垫2通过枢轴3转轴连接,第三侧面托板2a和第四侧面托板2b上均装有倾斜锁4,倾斜锁4均位于枢轴3的轴线上。扭杆弹簧5为钢丝通过弯折而成,包括直线状的主轴51、主轴51 的两侧通过弯折形成倾斜于主轴51的第一副轴56和第二副轴 57,第一副轴56和第二副轴57与主轴51的夹角均为100°,第一副轴56的前端通过弯折形成U形部54,U形部的前端朝向同一侧主轴51向外延伸的方向,U形部54的开口呈扩口状,U形部 54与第一副轴56连接的侧边通过弯折形成一条垂直于主轴51的支撑杆55;第二副轴57的前端通过弯折形成垂直于主轴51的固定杆58,固定杆58的前端再通过翻折形成折边59。第一侧面托板1a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固定固定杆58两端的卡槽7,第四侧面托板2b上开有与U形部54相对应的条形孔6。扭杆弹簧5两端点之间的距离略长于条形孔6到卡槽7的距离。
安装时,先将扭杆弹簧5的U形部54插入第四侧面托板2b 上的条形孔6,使得U形部54的两侧边分别与条形孔6两端的侧壁抵靠,扭杆弹簧5预紧的同时将固定杆5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面托板1a侧壁上的卡槽7抵靠。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座椅靠背1 向后倾斜后,只要松开倾斜锁4,扭杆弹簧5就会驱使座椅靠背1 回到初始位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具有两个上侧板(11)的座椅靠背(1)、具有两个下侧板(21)的座垫(2)、枢轴(3)和扭杆弹簧(5),所述枢轴(3)的每一端都与一个所述上侧板(11)和一个所述下侧板(21)转动连接,每个所述上侧板(11)和下侧板(21)一一对应,所述座椅靠背(1)能够绕所述枢轴(3)相对座垫(2)摆动,所述扭杆弹簧(5)包括主轴段(5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段(51)的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52),其中一个所述下侧板(21)上开有条形孔(6),所述弯折部(52)卡入所述条形孔(6)并同时与所述条形孔(6)两端的孔壁紧密抵靠,与另一个下侧板(21)对应的所述上侧板(11)与所述主轴段(5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52)包括U形段(53),所述U形段(53)插入所述条形孔(6)内且与所述条形孔(6)的内壁紧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段(53)的开口呈扩口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52)还包括支撑段(55),所述支撑段(55)由所述U形段(53)的端部弯折而成,所述支撑段(55)与所述主轴段(51)一体连接,所述支撑段(55)与开有条形孔(6)的所述下侧板(21)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段(51)的一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副轴(56),所述第一副轴(56)与所述支撑段(55)一体连接;所述主轴段(51)的另一端向上弯折形成第二副轴(57),所述第二副轴(57)的自由端弯折形成固定段(54),所述固定段(54)垂直于所述主轴段(51);连接扭杆弹簧(5)的所述上侧板(11)的两侧具有向内翻折的翻边,每个翻边上分别设有卡槽(7),两个所述卡槽(7)相互对应,所述固定段(5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翻边上的卡槽(7)的槽壁相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54)垂直于所述第二副轴(5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轴(56)和第二副轴(57)与所述主轴段(51)的夹角均大于90°,所述扭杆弹簧(5)的长度大于所述条形孔(6)到所述卡槽(7)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54)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抵靠段(58),所述抵靠段(58)与所述卡槽(7)的槽壁相抵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027520.7U CN207106271U (zh) | 2017-08-16 | 2017-08-16 | 一种汽车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027520.7U CN207106271U (zh) | 2017-08-16 | 2017-08-16 | 一种汽车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106271U true CN207106271U (zh) | 2018-03-16 |
Family
ID=61578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027520.7U Active CN207106271U (zh) | 2017-08-16 | 2017-08-16 | 一种汽车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10627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4520A (zh) * | 2018-10-11 | 2019-02-15 | 广州广汽优利得汽车内饰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扭杆调节机构 |
CN112537233A (zh) * | 2020-12-11 | 2021-03-23 | 广州广汽优利得汽车内饰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扭杆转动机构 |
-
2017
- 2017-08-16 CN CN201721027520.7U patent/CN2071062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4520A (zh) * | 2018-10-11 | 2019-02-15 | 广州广汽优利得汽车内饰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扭杆调节机构 |
CN112537233A (zh) * | 2020-12-11 | 2021-03-23 | 广州广汽优利得汽车内饰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扭杆转动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106271U (zh) | 一种汽车座椅 | |
CN103507686B (zh) | 座椅靠背框架 | |
CN211567575U (zh) | 一种后下控制臂、多连杆悬架系统及车辆 | |
CN202106871U (zh) | 用于轻型客车的座椅固定机构 | |
CN210478469U (zh) | 一种多限位汽车座椅扶手盒结构 | |
CN215284492U (zh) | 座椅零重力调节限位结构 | |
CN209290221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扭杆调节机构 | |
CN205768785U (zh) |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扭簧结构 | |
JP7442967B2 (ja) | センターブラケット | |
CN208978675U (zh) | 头枕高度及座舱宽度同步调节机构 | |
CN219056047U (zh) | 汽车座椅靠背扭力杆回位机构 | |
CN208164836U (zh) | 一种汽车椅背骨架 | |
CN109334520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扭杆调节机构 | |
JP567435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 |
CN205311442U (zh) | 带扶手杯托的靠背总成 | |
JP677699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217778453U (zh) |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 |
CN221366709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座垫骨架结构 | |
CN216443508U (zh) | 一种缓冲效果好的汽车座椅骨架 | |
CN201767510U (zh) | 一种翻床柜翻转结构 | |
CN211592833U (zh) | 带有防偏心刹器的前叉 | |
CN215928255U (zh) | 齿轮传动件及基于调角器的齿轮驱动机构 | |
CN210652771U (zh) | 汽车座椅靠背的双核心件调节结构 | |
CN209126571U (zh) | 一种汽车靠背骨架总成 | |
CN218419100U (zh) | 一种连接稳定的沙发头枕支架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7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