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88911U -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88911U
CN207088911U CN201621450624.4U CN201621450624U CN207088911U CN 207088911 U CN207088911 U CN 207088911U CN 201621450624 U CN201621450624 U CN 201621450624U CN 207088911 U CN207088911 U CN 207088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m wind
air chamber
wind passage
heat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506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飞
杜忠亮
李斌
余朝训
王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5062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88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88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88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该加热系统包括:密闭贯通风道、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驻车加热装置和主机箱体;密闭贯通风道设置于车厢底板上并通过密闭贯通风道中的气体对车厢底板进行加热;第一暖风通道的一端与密闭贯通风道的出风口连接,第二暖风通道的一端与密闭贯通风道的进风口连接;主机箱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一暖风通道的另一端可与进气口连接,出气口可与第二暖风通道的另一端连接;驻车加热装置的加热主机设置于主机箱体内,并用于加热所述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通过加热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实现对密闭贯通风道中的气体的加热,最终实现对车厢底板的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加热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以及具有该加热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箱加热装置是基于传统燃油型二类底盘开发的,利用燃油发动机排放的尾气对车箱底盘进行加热,然而纯电动的自卸车没有燃油发动机排放的尾气可利用,无法利用燃油发动机排放的尾气对车厢底板进行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纯电动自卸车的可用于加热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密闭贯通风道、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驻车加热装置和主机箱体;所述密闭贯通风道设置于所述车厢底板上并通过所述密闭贯通风道中的气体对所述车厢底板进行加热;所述第一暖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密闭贯通风道的出风口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和所述密闭贯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暖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密闭贯通风道的进风口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和所述密闭贯通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有第一气体通道管,所述进风口设置有第二气体通道管,所述第一暖风通道通过卡箍连接在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管上,所述第二暖风通道通过卡箍连接在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管上,所述第一暖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管与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暖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气体导通管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主机箱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一暖风通道的另一端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和所述主机箱体连通,所述出气口可与所述第二暖风通道的另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和所述主机箱体连通;所述驻车加热装置的加热主机设置于所述主机箱体内,并用于加热所述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
优选地,所述主机箱体包括设置有所述进气口的第一气室、设置有所述出气口的第二气室和用于存放所述加热主机的主机室,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通过所述主机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的横梁连通的排气管;所述主机 室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室的一侧壁上的排气孔,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以使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主机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主机箱体还包括空气滤清器,所述主机室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室的一侧壁上的进气孔,所述空气滤清器通过所述进气孔与所述主机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气管和所述主机室之间的连通管,所述排气管通过连通管和所述主机室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所述排气管固定于所述车厢底板的横梁上且可沿着所述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接或分离。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室的顶面,所述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室的顶面,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固定于所述车厢底板侧边的车厢前板上且可沿着所述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第一暖风通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室的进气口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固定于所述车厢底板侧边的车厢前板上且可沿着所述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第二暖风通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室的出气口连接或分离。
优选的,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上的第一弹簧合页和第一支座总成,所述第一支座总成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和所述车厢前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和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拔插组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暖风通道连接的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拔插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暖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拔插组件和第一弹簧合页的配合可与第一气室连通;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气口上的第二弹簧合页和第二支座总成,所述第二支座总成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和所述车厢前板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和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二拔插组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暖风通道连接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拔插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下方,所述第二暖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拔插组件和第二弹簧合页的配合可与第二气室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主机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主机室的第一箱体隔板,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主机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主机室的第二箱体隔板,所述第一箱体隔板设置有第一通口以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主机室连通,所述第二箱体隔板设置有第二通口以使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主机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的顶面上的第一遮挡块,所述第一遮挡块覆盖在所述第一弹簧合页与所述第一气室顶面之间的连接缝隙上;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室的顶面上的第二遮挡块,所述第二遮挡块覆盖在所述第二弹簧合页与所述第二气室顶面之间的连接缝隙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系统,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构成主机加热通道,通过加热主机对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进行加热,实现对密闭贯通风道中气体的加热,最终实现对车厢底板的加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纯电动自卸车,其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加热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纯电动自卸车,其加热系统的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构成主机加热通道,通过加热主机对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进行加热,实现对密闭贯通风道中气体的加热,最终实现对车厢底板的加热。
附图说明
图1加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热系统中气体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3是主机箱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机加热通道断开示意图。
图5是主机加热通道连通示意图。
图6是第一气室剖视图。
图7是尾气加热通道断开示意图。
图8是尾气加热通道连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系统。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包括密闭贯通风道100、第一暖风通道101、第二暖风通道102、驻车加热装置和主机箱体20。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密闭贯通风道100内设有有隔板300,优选的,隔板300设置于密闭贯通风道100沿车厢前板的通道段上,隔板300两侧设置有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和进风口(图中未示出),隔板300用于阻断出风口侧和进风口侧的气体的直接对流,第一暖风通道101的一端与密闭贯通风道100的出风口连通,第二暖风通道102的一端与密闭贯通风道100的进风口连通,车厢前板设置有分别与出风口和进风口连通的气体通道管(图中未示出),第一暖风通道101与第二暖风通道102可通过卡箍连接在气体通道管上,第一暖风通道101通过气体管道与密闭贯通风道100的出风口连通,第二暖风通道102通过气体管道与密闭贯通风道100的进风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密闭贯通风道100可以由钢板搭焊构成的密闭空间构成,密闭贯通风道100分布于车厢底板,加热密闭贯通风道100内的气体可加热车厢底板,密闭贯通风道100在车箱底板平面内可呈现环状、网状布置,也可根据需要布置成其他形状,密闭贯通风道100设置有用于阻断出风口侧和进风口侧的气体的直接对流的隔板300,以保证加热效率。
如图1和图3所示,主机箱体20包括进气口(图中未示出)和出气口(图中未示出),第一暖风通道101的另一端可与进气口连接以使第一暖风通道101和主机箱体20连通,出气口可与第二暖风通道102的另一端连接以使第二暖风通道102和主机箱体20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驻车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加热主机103设置于主机箱体20内,并用于加热主机箱体20内流通的气体。
可以理解的是,驻车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主机103,油箱(图中未示出)和燃油泵(图中未示出),电能为加热主机提供动力,加热主机103可带动燃油泵工作,燃油泵从驻车加热装置的油箱内抽取柴油,并将定量的柴油送与加热主机,柴油在加热主机内部燃烧,产生热量,可用于加热流经加热主机的气体,同时,加热主机可为气体的移动提供动力。
由此,密闭贯通风道,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构成主机加热通道,加热主机可以给主机加热通道内的气体提供流通动力,以及对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密闭贯通风道中的气体的加热,最终实现对车厢底板的加热。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主机箱体20包括设置有进气口的第一气室200、设置有出气口的第二气室201和用于存放加热主机103的主机室203,第一气室200和第二气室201通过主机室203连通。
由此,第一气室通过主机室与第二气室连通,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不直接连接,主机室的加热主机可以提供气体循环动力,使得车厢底板后端的气体通过密闭贯通风道经第一气室的进风口进入第一气室,然后经过主机室,最后流通至第二气室,流经出风口之后,通过密闭贯通风道流通至车厢底板后端,实现热量的传递,同时保证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主机箱体可采用密封性较高的焊接工艺焊接成型,保证箱体的密封性,防止热气体的流失影响加热效率,箱体的密封性应达到IP67的等级;同时,整个箱体表面可涂上保温涂层,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此外,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加热系统还包括一端与车厢底板的横梁(图中未示出)连通的排气管104;主机室203包括设置在主机室203的一侧壁上的排气孔(图中未示出),排气管的另一端可与排气孔连接以使排气管104与主机室203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车厢底板分布有多个横梁和多个纵梁,多个横梁和多个纵梁互相连通,加热多个横梁和多个纵梁的气体可实现对车厢底板的加热,横梁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横梁或纵梁上还设置有第二排气口,加热主机103排放的尾气,经排气管从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横梁或纵梁中,尾气可经由第二排气口排出。
由此,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构成主机加热通道,加热主机加热该加热通道内的气体并为气体循环流通提供动力,流动的气体可传递热量,最终实现对车厢底板的加热,此外,加热主机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管输送至车厢底板横梁和纵梁后排放到大气中,形成尾气加热通道,实现利用尾气热量对车厢底板的加热,最终形成可用于对车厢底板加热的双通道加热系统。
可以理解的是,可将车厢底板的横梁与纵梁分成两部分,加热主机排放的废气可用于加热靠近排气管的车厢底板的横梁与纵梁,即该部分的横梁与纵梁构成尾气加热通道的部分,另一部分横梁与纵梁作为上述密闭贯通风道,即该部分横梁与纵梁构成主机加热通道的部分,车厢底板的横梁与纵梁在两个加热通道的分配可依据实际加热主机产生的热量与加热主机排放的尾气的热量决定。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主机箱体20还包括空气滤清器204,主机室203包括设置在主机室203的一侧壁上的进气孔(图中未示出),空气滤清器204通过进气孔与主机室203连通。
空气滤清器204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颗粒,并将过滤后的空气流通至主机箱体20,由此,防止加热主机103在工作中吸入带有杂质颗粒的空气而增加损坏的机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排气管104和主机室203之间的连通管105,排气管104通过连通管105和主机室203连通,连通管105的一端与排气管104连接,连通管105的另一端与排气孔(图中未示出)连接,排气管104固定于车厢底板的横梁上且可沿着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排气管104与连通管105的一端连接或分离。
由此,当车厢举升时,排气管随车厢向上移动,最终断开与连通管的连接,自动断开尾气加热通道,当车厢下降时,排气管随车厢向下移动,最终与连通管连接,实现尾气加热通道的自动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进气口设置于第一气室200的顶面,出气口设置于第二气室201的顶面,第一暖风通道101、第二暖风通道102和排气管104均为弯折向下的管道,第一暖风通道101固定于车厢底板侧边的车厢前板上且可沿着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暖风通101的另一端与第一气室200的进气口连接或分离,第二暖风通道102固定于车厢底板侧边的车厢前板上且可沿着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暖风通102的另一端与第二气室203的出气口连接或分离。
由此,弯折向下的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和排气管可随车厢移动,当车厢底板上升时,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和排气管随车厢上升,断开与主机箱体的连接,主机加热通道和尾气加热通道自动断开,当车厢底板下降时,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和排气管随车厢下降,主机加热通道和尾气加热通道自动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气口上的第一弹簧合页2051和第一支座总成106,第一支座总成106包括分别与第一暖风通道101和车厢前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和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拔插组件108,第一支架设置有与第一暖风通道101连接的第一连通口,第一拔插组件108位于第一连通口的下方,第一暖风通道101通过第一拔插组件108和第一弹簧合页2051的配合可与第一气室200连通。
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出气口上的第二弹簧合页2052和第二支座总成107,第二支座总成107包括分别与第二暖风通道102和车厢前板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和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二拔插组件109,第二支架设置有与第二暖风通道102连接的第二连通口,第二拔插组件109位于第二连通口的下方,第二暖风通道101通过第二拔插组件109和第二弹簧合页2052的配合可与第二气室20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拔插组件可由圆钢焊接成型,其作用为撑开弹簧合页,打开弹簧合页密封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而使得气室与暖风通道连通,也可以选择其他可用于打开弹簧合页密封的进气口或出气口的结构。
由此,支座总成与暖风通道构成拔插件结构,暖风通道固定于车厢前板,当车厢下降时,该拔插件结构插入弹簧合页密闭的进气口或出气口,气室与暖风通道连通,当车厢上升时,该插拔件结构随车厢上升,最终拔出进气口或出气口,弹簧合页恢复自然状态并封闭进风口或出风口,实现主机加热通道的自动通断的功能,同时,自然状态的弹簧合页封闭进风口或出风口,实现防水的功能,此外,当暖风通道随车厢下降并与进气口或出气口连接时,第一支座总成和第二支座总成的设置可减小暖风通道受到的冲击力
此外,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气室200和主机室203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第一气室200和主机室203的第一箱体隔板206,第二气室201和主机室203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第二气室201和主机室203的第二箱体隔板207,第一箱体隔板206设置有第一通口以使第一气室200和主机室203连通,第二箱体隔板207设置有第二通口以使第二气室201和主机室203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口或出气口设置于气室顶面,当雨水或雪水经进气口或出气口进入到气室内,由于隔板分隔气室与主机室,防止雨水或雪水进入主机室影响加热主机的工作,由此,提升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通口设置有延伸至第一气室200的第一通道管208,第一气室200的底面,即第一气室200的下表面,设置有通孔(图中未示出)以及与通孔对应的螺塞210。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气室与第一气室可为对称结构,第二连通口也可设置延伸至第二气室的第二通道管,第二气室的底面也设置有通孔以及与通孔对应的螺塞;通道管延伸至气室,使得当雨水或雪水透过进气口或出气口进入气室时,雨水或雪水能够顺着通道管流通至气室底面,能够提升主机箱体的防水性能,气室底部设置了通孔以及与通孔对应的螺塞,当气室内积存较多的积水时,可以通过拧开螺塞,从通孔排放气室中的积水,防止积水流入主机室,保证加热主机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升主机箱体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气室200的顶面上的第一遮挡块211,第一遮挡块211覆盖在第一弹簧合页2051与第一气室200顶面之间连接缝隙上;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气室201的顶面上的第二遮挡块212,第二遮挡块212覆盖在第二弹簧合页2052与第二气室201顶面之间的连接缝隙上。
第一遮挡块可防止雨水或雪水沿弹簧合页与气室顶面的连接处的缝隙流入气室,第二遮挡块与第一遮挡块的配合使用可防止气室顶面的积水从进气口或出气口流入气室,由此,增强主机箱体的防水性能。
此外,如图1、图7和图8所示,连通管105包括第一连通管1051和第二连通管1052,第二连通管1052与主机箱体20的排气孔连通,主机箱20上连接固定有固定板214,第一连通管1051和第二连通管1052都固定于固定板214上,并通过固定板214连通,第一连通管1051弯折向上,第一连通管1051 包括缓冲件110、第一法兰111、第二法兰112、密封法兰113和出气塞114,出气塞114设置于连通管105的另一端的管口,并封住管口,第一法兰111固定于连通管105的另一端,缓冲件110和密封法兰113外套连通管105的另一端,缓冲件110的低端与第一法兰111贴合,密封法兰113与缓冲件110的顶端贴合,密封法兰113和缓冲件110可顺着第一连通管1051上下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车厢下降时,缓冲件的存在能够缓冲排气管随车厢下降时,排气管对连通管的压力,同时,连通管设置有出气塞,出气塞具备阻止液体流通,不阻碍气体流通的性能,当排气管断开与连通管的连接时,出气塞能防止雨水或雪水通过弯折向上的连通管进入主机室,保证主机的正常工作,由此提升主机箱体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空气滤清器204的上方设置有挡雨板213,挡雨板213固定于固定板214上,挡雨板213的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不小于空气滤清器204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
由此,可防止雨水进入滤清器,影响滤清器的过滤效果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主机室203的顶面通过合页215固定于主机室203的侧面,主机室203的顶面上设置有把手216,当加热主机发生异常时,可通过拉动把手216,使主机室的顶面绕合页215的轴旋转,开启主机室203维修加热主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系统,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构成主机加热通道,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配合构成插拔件组,密闭贯通风道与暖风通道构成插拔件,主机箱体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有弹簧合页,当车厢下降时,固定于车厢前板的插拔件随车厢下降,最终插入主机箱体,推开弹簧合页,暖风通道与主机箱体连通,主机加热通道连通,当车厢上升时,插拔件随车厢前板上升,最终拔出进风口和出风口,断开与主机箱体的连接,主机加热通道断开;排气管为弯折向下的管道,通过弯折向上的气体管道与主机箱体连通,当车厢下降时,固定于车厢底板横梁的排气管随车厢下降,最终与气体管道连通,尾气加热通道连通,当车厢上升时,排气管随车厢上升,最终与气体管道分离,尾气加热通道断开,由此实现双通道加热车厢底板并实现加热通道的自动通断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纯电动自卸车,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加热系统,该自卸车的加热系统的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构成主机加热通道,密闭贯通风道,暖风通道和主机箱体配合构成插拔件组,密闭贯通风道与暖风通道构成插拔件结构,主机箱体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有弹簧合页,当车厢下降时,固定于车厢前板的插拔件结构随车厢下降,最终插入主机箱体,推开弹簧合页,暖风通道与主机箱体连通,主机加热通道连通,当车厢上升时,插拔件结构随车厢前板上升,最终拔出进风口和出风口,断开与主机箱体的连接,主机加热通道断开;排气管为弯折向下的管道,通过弯折向上的气体管道与主机箱体连通,当车厢下降时,固定于车厢底板横梁的排气管随车厢下降,最终与气体管道连通,尾气加热通道连通,当车厢上升时,排气管随车厢上升,最终与气体管道分离,尾气加热通道断开,由此实现双通道加热车厢底板并实现加热通道的自动通断功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密闭贯通风道、第一暖风通道、第二暖风通道、驻车加热装置和主机箱体;
所述密闭贯通风道设置于所述车厢底板上并通过所述密闭贯通风道中的气体对所述车厢底板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暖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密闭贯通风道的出风口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和所述密闭贯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暖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密闭贯通风道的进风口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和所述密闭贯通风道连通;
所述主机箱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一暖风通道的另一端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和所述主机箱体连通,所述出气口可与所述第二暖风通道的另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和所述主机箱体连通;
所述驻车加热装置的加热主机设置于所述主机箱体内,并用于加热所述主机箱体内流通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箱体包括设置有所述进气口的第一气室、设置有所述出气口的第二气室和用于存放所述加热主机的主机室,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通过所述主机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的横梁连通的排气管;所述主机室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室的一侧壁上的排气孔,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以使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主机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箱体还包括空气滤清器,所述主机室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室的一侧壁上的进气孔,所述空气滤清器通过所述进气孔与所述主机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气管和所述主机室之间的连通管,所述排气管通过所述连通管和所述主机室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一端可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所述排气管固定于所述车厢底板的横梁上且可沿着所述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接或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室的顶面,所述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室的顶面,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固定于所述车厢底板侧边的车厢前板上且可沿着所述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暖风通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室的进气口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固定于所述车厢底板侧边的车厢前板上且可沿着所述车厢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暖风通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气室的出气口连接或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上的第一弹簧合页和第一支座总成,所述第一支座总成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暖风通道和所述车厢前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和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拔插组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暖风通道连接的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拔插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暖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拔插组件和第一弹簧合页的配合可与第一气室连通;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气口上的第二弹簧合页和第二支座总成,所述第二支座总成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暖风通道和所述车厢前板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和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二拔插组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暖风通道连接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拔插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下方,所述第二暖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拔插组件和第二弹簧合页的配合可与第二气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主机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主机室的第一箱体隔板,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主机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主机室的第二箱体隔板,所述第一箱体隔板设置有第一通口以使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主机室连通,所述第二箱体隔板设置有第二通口以使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主机室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的顶面上的第一遮挡块,所述第一遮挡块覆盖在所述第一弹簧合页与所述第一气室顶面之间的连接缝隙上;
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室的顶面上的第二遮挡块,所述第二遮挡块覆盖在所述第二弹簧合页与所述第二气室顶面之间的连接缝隙上。
10.一种纯电动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动自卸车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加热系统。
CN201621450624.4U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Active CN207088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50624.4U CN207088911U (zh)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50624.4U CN207088911U (zh)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88911U true CN207088911U (zh) 2018-03-13

Family

ID=61546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50624.4U Active CN207088911U (zh)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889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73822A (zh) * 2018-07-27 2018-12-11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加热保温的沥青混凝土运输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73822A (zh) * 2018-07-27 2018-12-11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加热保温的沥青混凝土运输车
CN108973822B (zh) * 2018-07-27 2023-08-11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加热保温的沥青混凝土运输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8820B (zh) 电动车辆的电池包冷却结构
CN10430249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水箱
CN103660923B (zh) 混合动力车辆
CN202485489U (zh) 一种冷却水、油、气三种流体的散热器
CN207353334U (zh) 电池箱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07768564A (zh) 电池箱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07088911U (zh)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CN207028766U (zh) 一种车厢底板的加热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纯电动自卸车
CN107218115A (zh) 一种农用柴油发动机的散热水箱
CN202228222U (zh) 热管柴油加热装置
CN107264232B (zh) 一种自卸车车厢加热系统
CN206231184U (zh) 汽车空调的进气系统
CN202811120U (zh) 一种燃油加热装置
CN104494607A (zh) 一种装高速主辅同轴发电机的宽轨内燃机车
CN105208840B (zh) 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用散热结构
CN206954036U (zh) 一种客车专用的燃料电池系统分舱
CN107990521A (zh) 导风结构与空调器
CN206322753U (zh) 电池包
CN107284284A (zh) 一种客车专用的燃料电池系统分舱
CN208669476U (zh) 一种车辆
CN203607987U (zh) 用于电动机的通风罩
CN205955877U (zh) 一种汽车用燃油滤清器
CN220180510U (zh) 一种房车用地暖装置
CN205641197U (zh) 空调柜机
CN219295600U (zh) 一种座桶电池加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