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80302U - 一种加热油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油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80302U
CN207080302U CN201721049006.3U CN201721049006U CN207080302U CN 207080302 U CN207080302 U CN 207080302U CN 201721049006 U CN201721049006 U CN 201721049006U CN 207080302 U CN207080302 U CN 207080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uel tank
dividing plate
heat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490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宗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0490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80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80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8030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油箱,包括箱体、主油隔板、副油隔板和加热器,箱体的一端和主油隔板之间形成有主油箱,箱体的另一端和副油隔板之间形成有副油箱;主油箱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主油隔板和副油隔板的周边侧壁分别与箱体的内部四周侧壁密封压接;主油隔板朝向主油箱的侧面上形成第一球面凸起,副油隔板朝向副油箱的侧面上形成第二球面凸起;加热器包括加热管、进油管和出油管,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套设加热管;加热管的入口端与进水口连接并连通,加热管的出口端与出水口连接并连通;进油管上开设出油孔,出油管上开设进油孔,出油孔与进油阀连通,进油孔与出油阀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主油箱中的油进行局部加热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油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燃料自储存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油箱。
背景技术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寒冷季节,车辆因为寒冷油路、油箱结冰,从而造成发动机熄火、车辆抛锚,给车辆油箱加热成为必须。现有技术中,在车辆里配备一个副油箱,用来储存启动发动机的-35号柴油,但是外挂油箱属于车辆改型,交通规则所不允许。双隔一体加热油箱在市场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质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东北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分体式双腔加热油箱做工粗糙,焊接点多,油箱内油量少时起不到加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油箱,能够对主油箱中的油进行局部加热并使用局部加热的油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热油箱,包括箱体、主油隔板、副油隔板和加热器,所述箱体的一端和所述主油隔板之间形成有主油箱,所述箱体的另一端和所述副油隔板之间形成有副油箱;所述主油箱和所述副油箱的出油端通过出油阀连接,所述主油箱和所述副油箱的进油端通过进油阀连接;所述主油箱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器安装于所述主油箱内的底部;所述主油隔板和所述副油隔板的周边侧壁分别与所述箱体的内部四周侧壁密封压接;所述主油隔板朝向所述主油箱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球面凸起,所述副油隔板朝向所述副油箱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球面凸起;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管、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所述出油管分别套设所述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入口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并连通,所述加热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油管上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管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出油孔与所述进油阀连通,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阀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主油隔板和副油隔板的周边侧壁分别与箱体的内部四周侧壁密封压接,从而使主油隔板和副油隔板的安装方式更加便捷。通过在主油隔板和副油隔板上分别形成有第一球面凸起和第二球面凸起,能够使主油隔板和副油隔板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耐油冲击。通过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套设在加热管上,从而能够使加热管对加热管外侧的油进行局部快速加热;通过在进油管上开设出油孔,在出油管上开设进油孔,从而能够使用被加热管加热的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所述进油管沿所述加热管方向的两端面设置为封闭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加热管上。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所述进油管和所述加热管之间具有用于流通油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出油孔连通;所述出油管和所述加热管之间具有用于流通油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进油孔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加热管分别对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油进行局部加热,从而提高加热效率;并能够使用第二容置空间内加热后的油。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第一导油管和第二导油管,所述第一导油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阀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导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油阀连接并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导油管和第二导油管的设置能够方便的将外部油通过进油管导入油箱内,并将油箱内的油通过出油管导出。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所述加热管采用U型管结构,所述进油管和所述出油管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两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加热管的U型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油箱内的加热管无焊接点,从而使加热管内加热物质不会泄露至油箱内。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上形成有发动机出油口和发动机进油口,所述发动机出油口与所述进油阀连接并连通,所述发动机进油口与所述出油阀连接并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发动机分别与进油阀和出油阀的连接,能够选择使用主油箱中加热后的油还是使用副油箱中未加热的油。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还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上形成有水箱进水口和水箱出水口,所述发动机上形成有发动机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所述发动机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箱进水口连接并连通,所述水箱出水口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连接并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箱中水流入发动机,能够吸收发动机的热量从而形成热水,再利用热水对油箱中的油加热。
进一步,所述一种加热油箱,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发动机出水口和所述水箱进水口,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水箱进水口,所述第三开关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设置能够根据需要是否使用加热器对主油箱内的油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器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器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器俯视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主油箱,2、副油箱,4、进油阀,5、出油阀,6、发动机,7、水箱,11、主油隔板,12、主进油口,13、主出油口,14、进水口,15、出水口,21、副油隔板,22、副进油口,23、副出油口,31、加热管,32、进油管,33、出油管,34、第一导油管,35、第二导油管,61、发动机出油口,62、发动机进油口,63、发动机进水口,64、发动机出水口,71、水箱进水口,72、水箱出水口,81、第一容置空间,82、第二容置空间,91、第一开关,92、第二开关,311、加热管进口,312、加热管出口,313、腔体,321、出油孔,331、进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首选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油箱,包括箱体、主油隔板11、副油隔板21和加热器。箱体的一端和主油隔板11之间形成有主油箱1。箱体的另一端和副油隔板21之间形成有副油箱2。主油箱1和副油箱2的出油端通过出油阀5连接。主油箱1和副油箱2的进油端通过进油阀4连接。主油箱1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加热器安装于主油箱1内的底部。主油隔板11和副油隔板21的周边侧壁分别与箱体的内部四周侧壁密封压接。主油隔板11朝向主油箱1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球面凸起111。副油隔板21朝向副油箱2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球面凸起211。加热器包括加热管31、进油管32和出油管33。进油管32和出油管33分别套设加热管31。加热管31的入口端与进水口14连接并连通。加热管31的出口端与出水口15连接并连通。进油管32上开设有出油孔321。出油管33上开设有进油孔331。出油孔321与进油阀4连通。进油孔331与出油阀5连通。
具体的,主油箱1的侧壁上开设有主进油口12和主出油口13。副油箱2的侧壁上开设有副进油口22和副出油口23。主进油口12和副进油口22分别通过管路与进油阀4连接并连通。主进油口12与进油管32上的出油孔321连通。主出油口13和副出油口23分别通过管路与出油阀5连接并连通。主出油口13与出油管33上的进油孔331连通。进油阀4和出油阀5可以采用三通阀,通过调节进油阀4和出油阀5能够选择使用主油箱1的油还是使用副油箱2的油。在箱体外的油输送管线和加热管的管线并行布设并分别套上保温管,以防止寒冷季节油输送管线中油被凝冻。出油孔321位于进油管32的前部,进油孔331位于出油管33的前部,从而能够增加油在进油管32和出油管33内流通的距离,进而有利于对油的加热。
在使用主油箱1内油的情况下,外部的油通过进油阀4从主进油口12进入进油管32并从出油孔321进入主油箱1内,主油箱1内的油从进油孔331进入出油管33并从主出油口13流向出油阀5。
通过主油隔板11和副油隔板21的周边侧壁分别与箱体的内部四周侧壁密封压接,具体可以采用适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模具将主油隔板11和副油隔板21分别与箱体的内侧壁挤压形成为一体结构。从而使主油隔板11和副油隔板21的安装方式更加便捷,进而使主油箱1和副油箱2内不易串油。通过在主油隔板11和副油隔板21上分别形成结构相同的第一球面凸起111和第二球面凸起211,第一球面凸起111和第二球面凸起211能够分散来自油的各个方向的冲击力,从而能够使主油隔板11和副油隔板21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耐油冲击。通过将进油管32和出油管22分别套设在加热管31上,从而能够使加热管31对加热管外侧的油进行局部快速加热;通过在进油管32上开设出油孔321,在出油管33上开设进油孔331,从而能够方便使用被加热管加热的油。加热管31安装于主油箱1的底部,在主油箱1内含有少量油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加热的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在外部环境较严寒的情况下,副油箱2内添加有耐寒的油,例如-35号柴油。主油箱1内添加常温使用的油,例如0号柴油。通过分别调节进油阀4和出油阀5先使用副油箱2内的柴油,车辆行驶5至8公里后调节进油阀4和出油阀5使用加热后的主油箱1内的柴油。从而改变了寒冷地区冬季行车只能使用-35号柴油的现状,0号柴油经加热后能够替代-35号柴油使用。以重型载重运输车的40T百公里为例,-35号柴油百公里耗油40公升,0号柴油百公里耗油35公升,百公里能够节油5公升。-35号柴油比0号柴油每公升贵一元人民币,百公里差价为40元人民币。
百公里节油的成本费为,5公里*5.3元=26.5元。
百公里共节省成本费为,26.5元+40元=66.5元。
单车冬季运输总里程为3万公里计算,可节省运输成本为共计节省油量为1500公升。从而节约运输成本。
还能够产生减排的效果,燃油经余热后可重复燃烧,从而降低尾气排放量。在单位里程内燃油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同时减少。
在一实施例中,进油管32沿加热管31方向的两端面设置为封闭端并固定安装在加热管31上。
具体的,为了使油在进油管32内顺畅的流通,将进油管32沿加热管31方向的两端面设置为封闭端。封闭端可以直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进油管32的两端封闭并焊接在加热管31上。
在一实施例中,进油管32和加热管31之间具有用于流通油的第一容置空间81。第一容置空间81与出油孔321连通。出油管33和加热管31之间具有用于流通油的第二容置空间82。第二容置空间82与进油孔331连通。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容置空间81位于进油管32的内侧壁和加热管31的外侧壁之间,第二容置空间82位于储油罐33的内侧壁和加热管31的外侧壁之间。第一容置空间81和第二容置空间82内充满了油,并将加热管31包裹,从而提高了加热油的效率。从主油箱1流向外部的油充满第二容置空间82从而提高了油的温度。从外部流入油箱的油同样经过第一容置空间81,从而提高了加热油的效率。加热管31在主油箱1内为一个整体,从而不会在主油箱1内将加热管31内的加热物质,例如水,泄露。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器还包括第一导油管34和第二导油管35。第一导油管34的一端与进油管32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进油阀4连接并连通。第二导油管的一端与出油管33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出油阀5连接并连通。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油管34和第二导油管35分别采用L型结构。第一导油管34用于连通进油阀4和进油管32内空间。第二导油管35用于连通出油阀5和出油管33内空间。第一导油管34和进油阀4相连接管路采用螺纹连接,第二导油管35和出油阀5相连接的管路采用螺纹连接,从而方便装卸。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管31采用U型管结构。进油管32和出油管33分别对称设置在加热管31的两侧。
具体的,如图4所示,进油管32和出油管33分别独立设置,并对称位于加热管31的两侧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加热管31内具有用于流通水的腔体313。加热管31的两端口分别具有加热管进口311和加热管出口312。加热管进口311和加热管出口312分别与腔体313相连通。加热管进口311与进水口14连接并连通。加热管出口312与出水口15连接并连通。加热管进口311和加热管出口312处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方便与管路的装卸。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发动机6。发动机6上形成有发动机出油口61和发动机进油口62。发动机出油口61与进油阀4连接并连通。发动机进油口62与出油阀5连接并连通。
具体的,如图1所示,通过进油阀4和出油阀5的调节,能够使发动机6选择性使用主油箱1和副油箱2。调节进油阀4以使发动机出油口61与进油管32的出油孔321连通,从而使发动机6内的油流入主油箱1。调节出油阀5以使发动机出油口62与出油管33的进油孔331连通,从而使主油箱1内的油流出至发动机。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水箱7。水箱7上形成有水箱进水口71和水箱出水口72。发动机6上形成有发动机进水口63和发动机出水口64。发动机出水口64与进水口14连接并连通。出水口15与水箱进水口71连接并连通。水箱出水口72与发动机进水口63连接并连通。
具体的,如图1所示,水箱7用对发动机6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也就是说水箱7内的水为冷却水。冷却水进入发动机进水口63吸收发动机6产生的热量,变为加热水。加热水从发动机出水口64流出主油箱1的进水口14从而进入加热管31并能够对加热管31外侧的油进行加热。加热水在加热管31内与加热管31外的油进行能量交换后,加热水变为冷却水并从出水口15流出至水箱进水口71并与水箱7内的水混合后,从水箱出水口72进入发动机进水口63。如此循环完成对加热管31外侧油的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开关91、第二开关92和第三开关93。第一开关91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发动机出水口64和水箱进水口71。第二开关92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出水口15和水箱进水口71。第三开关93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进水口14和发动机出水口64。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不需要使用加热器的时候,可以开启第一开关91,关闭第二开关92和第三开关93。以使水箱7中的水在水箱7和发动机6之间循环。需要使用加热器的时候,可以关闭第一开关91,开启第二开关92和第三开关93,以使水箱7中的水在水箱7、发动机6和加热管31之间循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加热油箱,包括箱体、主油隔板(11)、副油隔板(21)和加热器,所述箱体的一端和所述主油隔板(11)之间形成有主油箱(1),所述箱体的另一端和所述副油隔板(21)之间形成有副油箱(2);所述主油箱(1)和所述副油箱(2)的出油端通过出油阀(5)连接,所述主油箱(1)和所述副油箱(2)的进油端通过进油阀(4)连接;所述主油箱(1)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所述加热器安装于所述主油箱(1)内的底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油隔板(11)和所述副油隔板(21)的周边侧壁分别与所述箱体的内部四周侧壁密封压接;所述主油隔板(11)朝向所述主油箱(1)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球面凸起(111),所述副油隔板(21)朝向所述副油箱(2)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球面凸起(211);
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管(31)、进油管(32)和出油管(33),所述进油管(32)和所述出油管(33)分别套设所述加热管(31);所述加热管(31)的入口端与所述进水口(14)连接并连通,所述加热管(31)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口(15)连接并连通;
所述进油管(32)上开设有出油孔(321),所述出油管(33)上开设有进油孔(331),所述出油孔(321)与所述进油阀(4)连通,所述进油孔(331)与所述出油阀(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32)沿所述加热管(31)方向的两端面设置为封闭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加热管(3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32)和所述加热管(31)之间具有用于流通油的第一容置空间(81),所述第一容置空间(81)与所述出油孔(321)连通;所述出油管(33)和所述加热管(31)之间具有用于流通油的第二容置空间(82),所述第二容置空间(82)与所述进油孔(33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第一导油管(34)和第二导油管(35),所述第一导油管(34)的一端与所述进油管(32)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阀(4)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导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管(33)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油阀(5)连接并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31)采用U型管结构,所述进油管(32)和所述出油管(33)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加热管(31)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动机(6),所述发动机(6)上形成有发动机出油口(61)和发动机进油口(62),所述发动机出油口(61)与所述进油阀(4)连接并连通,所述发动机进油口(62)与所述出油阀(5)连接并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7),所述水箱(7)上形成有水箱进水口(71)和水箱出水口(72),所述发动机(6)上形成有发动机进水口(63)和发动机出水口(64),
所述发动机出水口(64)与所述进水口(14)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口(15)与所述水箱进水口(71)连接并连通,所述水箱出水口(72)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63)连接并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加热油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91)、第二开关(92)和第三开关(93),所述第一开关(91)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发动机出水口(64)和所述水箱进水口(71),所述第二开关(92)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口(15)和所述水箱进水口(71),所述第三开关(93)的两端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进水口(14)和发动机出水口(64)。
CN201721049006.3U 2017-08-21 2017-08-21 一种加热油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80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9006.3U CN207080302U (zh) 2017-08-21 2017-08-21 一种加热油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9006.3U CN207080302U (zh) 2017-08-21 2017-08-21 一种加热油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80302U true CN207080302U (zh) 2018-03-09

Family

ID=61420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4900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80302U (zh) 2017-08-21 2017-08-21 一种加热油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803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6421A (zh) * 2020-08-28 2020-11-17 江西昌盛宇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滑油加温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6421A (zh) * 2020-08-28 2020-11-17 江西昌盛宇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滑油加温设备
CN111946421B (zh) * 2020-08-28 2021-06-25 江西昌盛宇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滑油加温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09706U (zh) 电池模块的热管理系统
CN207637906U (zh) 一种含两级非混合循环水路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WO2019015430A1 (zh) 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箱
CN109830708A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的耦合热管理系统
CN110350266A (zh)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电池
CN207080302U (zh) 一种加热油箱
CN105186061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759535A (zh) 一种模块式相变储能换热器
CN104533671A (zh) 柴油机车的柴油加热器、柴油机车
CN207426076U (zh) 一种电池液冷装置
CN208089434U (zh) 水循环加热装置
CN216406995U (zh) 一种新型柴油加热器
CN206076318U (zh) 锂离子电池结构
CN203203280U (zh) 电辅助加热间接式热水系统中应用的蓄热水箱
CN107910614A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
CN107681229A (zh) 一种匀热电池冷却装置
CN207080303U (zh) 一种油箱加热器
CN206598501U (zh) 一种单油缸双管道的双温模温机
CN103185406B (zh) 电辅助加热间接式热水系统中应用的蓄热水箱
CN208706806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恒温装置
CN209214114U (zh) 一种废热利用热泵热水系统
CN209244653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06312994U (zh) 一种散热收容盒
CN205977468U (zh) Egr冷却器
CN112284162A (zh) 一种使换热介质呈螺旋流动的高效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