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56231U - 废气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气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56231U
CN207056231U CN201720899520.XU CN201720899520U CN207056231U CN 207056231 U CN207056231 U CN 207056231U CN 201720899520 U CN201720899520 U CN 201720899520U CN 207056231 U CN207056231 U CN 207056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assemblies
exhaust gas
cooling device
dirt
dust f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995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之平
谢维铭
尹元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Yi Yi Tra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Yi Yi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Yi Yi Tra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an Yi Yi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995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56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56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56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气冷却装置,包括:进气锥;落尘装置;第二拦尘装置;过滤组件;第一拦尘装置;排放装置;以及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落尘装置和过滤组件组成的径向排列相邻部件间的换热元件和为换热元件提供循环媒质的循环系统。依据本实用新型除尘和冷却效果都比较好。

Description

废气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冷却装置,主要用于电子产业所产生废气的处理。
背景技术
废气包含粉尘、水分和有害气体,以及其他对环境影响相对比较小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已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绝大多数的电子产品在制造阶段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成分不同的废气。中国大陆目前雾霾极其严重,废气中的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是产生雾霾的主要成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从政策层面以及法律层面,都对废气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废气中粉尘的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可见于中国专利文献CN201318679Y,其采用一根除尘竖管,在除尘竖管的上端设置喷雾喷头,烟气从除尘竖管的下部进入,基于喷淋将烟气中的灰尘洗消掉。该种方式属于一种湿式除尘冷却装置,应当理解,烟气温度通常都比较高,喷淋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的存在会使排气压力进一步增大,加之烟气自身的排气压力,导致小颗粒的灰尘随着烟气和水蒸气一同被排出,其实质的除尘作用比较有限,只对大颗粒的灰尘具有比较好的清理作用。
此外,简单的喷淋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于喷淋既用于降温,又用于除尘,对于降温而言,低量的喷水不足以产生降温作用,反而会增加烟尘的含水量,而容易裹挟比较大的颗粒。喷水量比较大时,则会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影响烟气的正常排出。
对于废气的处理,还可见于中国专利文献CN201381889Y,其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废气过滤消音水箱,其基本原理是将水箱通过横向隔板分隔成左右两部分,横向隔板设置有通孔,水箱两边一边进气,一边出气,从而直接通过水与尾气的接触,脱除尾气中的杂质和灰尘。该种方式,尾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小,脱除效果有限。并且该种排气方式需要在水中进行,排气压力增加比较大。此外,废气中的尘灰悬浮在水中,清理相对困难。
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5570086U中则在纯粹的水脱除设备中加装生物滤床,诚然该种结构的处理废气的效率和效果比较好,但生物滤床成本比较高。此外,其还提供了喷淋管,喷淋主要提高废气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处理效果。不过其设置位置尤为重要,如果位置设置不佳,则对处理效果改善作用不大。该种方式也是湿式的除尘装置,生物滤床与水接合后,清理相对比较困难。
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5308118U,废气通过挡水板与挡水环的作用经清洗孔法兰进入箱体中,主要通过洗涤实现除碳尘、易溶于水的成分。其主要通过挡水板和挡水环延长废气在水中的路径,结构相对复杂,并且延长路径并没有实质的增加水与废气的接触面积,实质的处理效果增加有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尘和冷却效果都比较好的干式废气冷却装置,此处的干式区别于背景技术中所示的湿式,即如冷却水等冷却媒质不直接与废气接触。
依据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
一种废气冷却装置,包括:
进气锥,具有进气管头;
落尘装置,为立式管壳结构,该落尘装置的上端承接进气管头,且落尘装置的内径大于进气管头的外径,而使承接后两者间留有连通口;
第二拦尘装置,为封接在落尘装置下端的尘灰过滤装置;
过滤组件,为立式结构,并且布设在落尘装置的外围,过滤组件的上端通过所述连通口与落尘装置连通;
第一拦尘装置,为封接于过滤组件下端的尘灰过滤装置;
排放装置,该排放装置上端或者部分上端开放,开放的部分由第一拦尘装置和第二拦尘装置封接,透过第一拦尘装置和第二拦尘装置的水分和/或气体进入排放装置,该排放装置设有排水装置和排气装置;以及
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落尘装置和过滤组件组成的径向排列相邻部件间的换热元件和为换热元件提供循环媒质的循环系统。
上述废气冷却装置,可选地,落尘装置、过滤组件和冷却单元构成以落尘装置为中心管的管套结构,而具有以中心管轴线为轴的嵌套结构。
可选地,落尘装置、过滤组件的壳和冷却单元构成一体结构,相互间至少在上端形成连接。
可选地,在一体结构内形成横断面为扇环或者圆形的过滤组件容置腔,该过滤组件容置腔构成所述壳。
可选地,当过滤组件容置腔的横断面为圆形时,过滤组件的过滤元件为条状件以长度方向轴为轴扭转而成。
可选地,所述过滤元件表面形成有沟槽。
可选地,在过滤组件上端配设有用于对各个过滤组件配气的配盘,在配盘的上方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的配气通道。
可选地,冷却装置的媒质进口配管结构也设置在配盘上;
或者冷却装置的媒质进口配管结构设置在换热元件的侧面。
可选地,冷却装置的媒质回流配管结构相应于换热元件的下部设置。
可选地,冷却装置的回流总管设有换热装置,以对回流媒质冷却。
可选地,于配盘的上方设有与废气冷却装置本体可拆连接并具有中心孔的上盖板;
配盘与上盖板间形成所述配气通道;
中心孔则作为进气锥的过孔。
可选地,所述中心孔为锥形孔;
进气锥的主体管径大于进气管头的管径而存在一锥形变径,该锥形变径与所述锥形孔配合。
可选地,第一拦尘装置与第二拦尘装置的材质不同。
可选地,所述排放装置构造为一个水槽,其中排气装置为设置在水槽的侧面的排放管道;
排放管道的下限高于水槽槽底预定高度,以形成容置水的池;
于水池处或者水槽的侧面设置所述排水装置。
依据较佳的实施例,从进气锥导入废气,首先进入落尘装置,并受到冷却,废气中所含的水分、构成水分凝结核的灰尘、较大的颗粒物掉落在第二拦尘装置上,落下来的灰尘或者颗粒物载于第二拦尘装置上,少量气体(随着灰尘和颗粒物的堆集,气体穿过第二拦尘装置的比重降低)穿过第二拦尘装置进入排放装置,水则渗过第二拦尘装置进入排放装置。大部分气体并裹挟微尘回流或者直接通过连通口进入过滤组件,过滤组件过滤到一部分微尘,剩余的微尘随气体冲击到第一拦尘装置上,气体透过第一拦尘装置排入排放装置,剩余的微尘被第一拦尘装置所拦阻。
基于上述结构,不产生冷却媒质与废气的直接接触,属于干式废气处理装置。而基于冷却除去废气中的水分,水合或者溶解部分有害气体。较大颗粒污物留存在第二拦尘装置上,其余污物则留存在第一拦尘装置和过滤装置上。在整体的废气处理效率和处理率相对比较高的条件下,由于减少了废气中的含水量,而不容易产生蒸汽或者气溶胶,大大提高了废气中有害成分的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废气冷却装置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冷却集尘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配气盘和配水盘)。
图3为一实施例中废气冷却装置工作状态原理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配气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1.疏水泵,2.落尘装置,3.连通口,4.过滤元件,5.密封圈,6.上盖板,7.配气通道,8.进气管头,9.进气锥,10.配盘,11.导入孔,12.换热元件,13.循环水管,14.阀门,15.循环泵,16.换热装置,17.排气口,18.第一拦尘装置,19.第二拦尘装置,20.水槽,21.水滴,22.尘灰,23.尘堆,24.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废气冷却装置可以理解为立式结构,废气从进气锥9向下导入废气冷却装置,对于废气的处理,首先是自然沉降,即废气中比重相对较大,或者团聚物,会直接掉落在第二拦尘装置19上,比重较大的成分还包括水,如图中所示的水滴21。由于靠近落尘装置2的换热元件直接构建在落尘装置2的壁面上,废气中的蒸汽容易在落尘装置2的壁面上冷凝,并顺着落尘装置2的避免留下来。
随着尘灰22在第二拦尘装置19上的堆积,形成含水量比较高的尘堆23,基本阻挡了气体直接透过第二拦尘装置19进入排放装置,只有水(由于废气中含有多种可以溶于水的物质,因此,这里的水并不是纯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此应有清楚地理解)透过第二拦尘装置19进入排放装置。
请参见附图3中气体走向尖头,大部分气体会通过图中所示的连通口3进入配气通道7,再基于配气通道7的分配进入设有过滤元件4的过滤组件,气体中的大部分固体成分留在过滤元件4上,少量粒度比较小的灰尘被第一栏尘装置18拦住,气体透过第一栏尘装置17进入排放装置。
基于以上内容可知,对于废气冷却装置的基本配置和需要实现的结构如下:
首先是落尘装置2的自然沉降和水蒸气的冷凝。
然后是第二拦尘装置19对沉降下来的尘灰的拦阻,流下或者滴下的水则透过第二拦尘装置19进入排放装置。
对于气体,则通过另一组件进行进一步的过滤,通过连通通道进入到过滤组件,实现第二级的过滤或者沉降。
最后由第一拦尘装置17进一步拦截,让气体进入到排放装置,剩余的尘灰被第一栏尘装置18拦截。
以上,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即第一栏尘装置18最终拦截的尘灰尽可能少,以减少对第一拦尘装置18对透气性的影响。
此外,对于概念的使用,例如过滤组件,不应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应当有其在具体的应用中的作用来体现,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组件并不是有传统的过滤体所构成,而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板件,主要用于阻挡和沉降,使尘灰沉降到板件上。
过滤组件采用传统的过滤体时,需要根据其过滤能力进行适配的定期清理。
如图1所示,过滤组件与换热元件12间隔设置,并且都是竖直设置(即立式结构)的结构,如果采用嵌套结构,需要考虑配管问题,相互间应当减少干涉,有其要避免换热元件12中的媒质进入到过滤组件中。
以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基本实现,通过以下实施例来实现:
首先是废气冷却装置的基本构成,从图1和图3中可见,其基本结构是一个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在一些实现中,还可以是轴对称结构,并且基础的结构还是上下结构,其本体是除上盖板6、密封圈5和水槽20之外的中间部分,整体上具有一个壳,在一些应用中可以不设置这个壳,而直接由过滤组件的外壳构成,于此可见于说明书附图2,图2中所示的结构是一种管壳的嵌套结构,位于最外面的管壳构成本体部分的外壳。
无论是管可结构还是其他结构,都以落尘装置2的轴为中心,不过,由于例如冷却装置或者其他部件的设置在本体的一侧,则落尘装置2可以像另一侧偏置。
落尘装置2如图1和3所示,其整体上是一个竖直设置的管壳结构,优选为圆管,还可以构建在一个总成上的中心孔道,自然,关于孔道,常规结构普遍都是圆管道,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类型的管道结构。
竖直设置的管壳结构即常规条件下所称的立式结构,也称为上下结构,从而所述落尘装置2的上端承接进气管头8,考虑到废气的反流,落尘装置2的内径大于进气管头8的外径,在两者产生如图1所示的嵌套结构之后,两者之间仍然留有回流空间,形成两者承接后的两者之间的连通口3。
基于前述的结构,如图3所示,首先是废气流从进气锥9冲下,废气流中的各种成分的比重不同,对气流的响应能力不同,一些成分落下后不会飞起来,例如较大的固体颗粒、团聚的尘灰,以及水蒸气冷凝后产生的水滴21,这些成分会落在第二拦尘装置19上,水透过第二拦尘装置19进入排放装置,其余落下来的成分被拦阻在第二拦尘装置19上。
应当理解,无论被拦阻下来的物质成分是亲水性的物质还是疏水性的物质,都不影响水的下渗,即便是所形成的尘堆23较高,对水下渗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对于气体透过第二拦尘装置19则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通常,能够使水透过的,大部分也能够使气体透过,作为第二拦尘装置19,在没有预先浸润的条件下,少量气体能够透过,随着尘灰的堆积和水的浸渍,透气性越来越差,气体会产生回流,具体可见于附图3所示的原理。回流部分透过落尘装置2与进气锥9的进气管头8之间的间隙导出,即图1中所示的连通口3,连通口将回流的气体,以及部分直接进入到连通口的废气导入到图中所示的配气通道7。
这里先看一下第二拦尘装置19,首先把落尘装置2的主体看成一个管件,那么,第二拦尘装置19直接封接在落尘装置2下端,其作用是让水通过,而让尘灰留置。不过应当理解,不可能所有的水分都会透过,毕竟尘灰大部分是亲水性物质,容易吸水。
应当理解,亲水性物质一旦吸水,会更容易吸附住较为细小的灰尘,而被裹挟如图3所示的尘堆23。
在此,应当理解,落尘装置2的外围紧邻的应当是一个换热元件12,尽可能的在落尘装置2处将废气温度降低到水的沸点以下,甚至更低。
当然,温度不是越低越好,一方面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太低的温度,也会使冷却装置的构造比较困难。
关于过滤组件,其目的在于将落尘装置2处理过的废气中大部分的固体颗粒留存在下来,让极少部分的固体颗粒随着气体被第一栏尘装置18所拦阻,气体通过,剩余的固体颗粒留存在第一栏尘装置18的上表面。
基于前述的描述可知,过滤组件主要让大部分的的固体颗粒留存,因此,其可以不是传统的过滤体构成。
此外,如图2所示,过滤组件的总的截面积大于进气管头8的截面积,在此条件下,气流速度会变慢,对所裹挟的粉尘或者其他微小的固体颗粒的携带能力下降,而使粉尘等小颗粒物滞留在过滤组件上。
以进气锥9为基准,过滤组件的总的截面积不小于两倍的进气锥9的内管横断面面积,优选地,过滤组件的总的截面积为进气锥9内管横断面面积的3.6倍,使废气的流速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尘灰在过滤组件上的沉降。
注:横截面积代表着通流能力,横截面积越大,通流能力越强,在总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横截面积增大,必然会导致流速降低。
过滤组件也是立式结构,将其布设在落尘装置2的外围,一方面过滤组件在落尘装置2的外围会有比较大的布设范围,从而满足前述的对其通流能力(横截面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过滤组件的配管。
此外,过滤组件也需要冷却,如图1和2所示,图中可见,过滤组件连同落尘装置2一起,相邻部件间设有换热元件。
当温度降低时,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基于热胀冷缩,气体的体积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流速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气体温度的降低,分子的活性降低,使尘灰更容易落在过滤组件上。
图中,过滤组件的上端通过所述连通口3与落尘装置2连通,图中的配气通道7根据过滤组件的分布设置,其可以是一个盘形的空间,也可以是若干个联集管。
进而,关于第一拦尘装置18,将其封接过滤组件的下端,用于尘灰的阻挡,而使气体通过,即可以理解为过滤装置。
关于排放装置,则位于前述的本体的下放,用于承接通过第一栏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透过的气体和水,然后将气体和水排出去。其中,气体排出相对容易,基于进气压力即可排出。对于水的排出,在某些应用中可以直接通过自流排出。此外,如果需要对水做进一步的处理,可以采用例如图中所示的疏水泵1泵出。
图3中的排放装置大致是一个水槽形状,槽口用于安装第一栏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可以理解的是,排放装置不一定是水槽形状,水槽只是用于盛水功能的实现,对于承接前级工艺设备送过来的水和气体并不必然需要单纯的水槽形状。
对于排放装置,至少应予以保证的是上端应具有开放的部分,称为开口,开口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的占据排放装置的上端,全部占据意味着整体上排放装置所占据的空间相对紧凑。
开后直接安装第一栏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如前所述,由于本体本质上包含外壳,因此,在此处,最好采用法兰连接,实现本体与开口的连接。
第一栏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通过可拆连接方式装配在例如法兰连接的开口处。
可拆连接,如前所述,受上下结构的影响,第一栏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可以直接放置在预先设计好的槽口内,通过槽壁与例如第一栏尘装置18的配合实现密封和装配。
在一些实现中,例如第一栏尘装置18可以做成一个带有边框的总成,边框带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安装在开口处。
应当理解,开口由第一拦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封接,从而在封接部位与外界隔离,与外界隔离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气体的集中处理和集中排放,另一方面是对液体的集中处理和集中排放,避免泄露。
那么透过第一拦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的水分和/或气体进入排放装置,排放装置设置排水装置和排气装置。
应当理解,图中的排气口17所连接的排气管,并不代表直接向大气中排放,还可以对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同理,由于水中溶解了比较多的其他化学物质,因此,对于水的泵出也不代表直接向自然界中排放,还可以配置其他的水处理设备。
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落尘装置和过滤组件组成的径向排列相邻部件间的换热元件和为换热元件提供循环媒质的循环系统。
如图2所示,落尘装置2、过滤组件和冷却单元构成以落尘装置2为中心管的管套结构,而具有以中心管轴线为轴的嵌套结构。以图2与图1相应,则中心管即为所述落尘装置2,依次向外,中心管外壁形成第一换热元件,然后是第一过滤组件,进而是第二换热元件、第二过滤组件、第三换热元件和第三过滤组件,即基于嵌套结构,充分利用绕中心管的柱形空间。
层次的使用前述的柱形空间,使换热元件12的换热面积得到充分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层次的换热元件12可以采用不同的流量控制,例如第一换热元件,可以适当加强其换热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流速来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特殊的媒质来控制。
区别于现有技术,由于基于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冷却媒质或者说介质不直接与废气接触,因此,不必考虑因此所产生的废水的后期处理,因此,所采用的媒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媒质,例如溴化锂、乙二醇、乙醇与水的混合物等。整体而言,相对于水喷淋进行废气的处理,干式降温辅助其他方式的处理,冷却介质的选择范围比较大。
同时,应当理解的是,直接喷淋容易产生较多的废液,无论储存还是处理都会增加比较大的成本。干式冷却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冷却介质不直接与废气接触,不会因此产生较多的废液。
无论是过滤体还是其他类型的过滤组件,都需要更换或者定期维护,因此,考虑到可维护性,必然所涉及的技术内容是过滤元件的可拆性,至少是过滤元件4的可拆性,因此,对于落尘装置2、过滤组件的壳和冷却单元所构成的总成,其整体上可以是一体结构,但在轴向应当具备适于过滤元件4拆装的结构,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形成的总成的各个部件间至少在上端形成连接,这种连接,如果只存在于上部,那么位于下部的部分可以是开放的,以利于过滤元件4的拆装。
在此条件下,总成可以通过放置在第一挡尘装置18、第二挡尘装置19上,利用自重,挤压接合面形成密封,拆装非常方便。
对于总成的横向稳定性,可以在水槽20上设置一个套管,直接部分的或者全部的纳入上述总成。
此外,对于用于总成内各个部件连接的连接结构本身也可以是可拆的,以提高可维护性。
嵌套结构相对简单,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但嵌套结构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换热元件12的配管问题,当把配管问题反映到嵌套结构的两端时,该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图4中所示的尽管是配气部分的结构,不过也可以用于冷却媒质的管路配置。
对于图2中所示的结构,过滤元件4整体上是一个圆筒结构,齐整体型比较好,更换也比较容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一体结构内形成横断面为扇环或者圆形的过滤组件容置腔,该过滤组件容置腔构成所述壳,过滤元件4的个体在此条件下会比较小,相对而言,过滤元件4的数量会比较多,整体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不过当个体较小时,过滤元件4一旦损坏,加以报废的只是成本相对较小的小过滤元件。
图2和图4所示的都是圆截面本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结构可以是板型件,类同于板式换热器,本体中的各个部件以落尘装置2的轴为基准左右对称。
板型结构有利于两种媒质的配管,一种媒质即为待冷却的废气,另一种媒质即为冷却媒质。在废气从上面进入的条件下,冷却介质的则从侧面配管,两者相互不产生干涉。
板型结构对冷却介质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毕竟在此条件下冷却介质在板型板面侧直接暴露,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该面。
关于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元件4,如前所述,可以是过滤体,也可以是其他的过滤部件,如图1中所示的过滤元件4,即为一种扭转而成的螺旋形板型件。该螺旋形板型件所适配的结构是过滤组件容置腔的横断面为圆形的结构,那么过滤组件的过滤元件4为条状件以长度方向轴为轴扭转而成。
所形成的结构会使气流受到一定的阻挡和引导,从而产生螺旋形下降的气流,增加了气流在过滤组件内的时间,有利于充分的将大部分的固体颗粒留存在过滤元件4上。
优选地,所述过滤元件4表面形成有沟槽,以增加集尘效果。
所述沟槽优选水平面内沟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所示,在过滤组件上端配设有用于对各个过滤组件配气的配盘10,在配盘10的上方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口3连通的配气通道7,这里的配盘10,即用于配气的配气盘,适配于每一个过滤组件至少具有一个入口,如图1中所示的导入孔11,表现在图4中,有扇环形的结构,扇环形适配于横截面为扇环的过滤组件容置腔。
此外,冷却装置的媒质进口配管结构也可以设置在配盘10上,图4中可见,由于在配盘10的径向,各个导入孔11之间恰恰适配换热元件12的位置,在该位置开孔,然后配管,即可满足冷却装置的媒质进口的配管。同时,由于配气通道7是一个盘形空间,配管的存在虽然影响其整体的流量,但足以满足所有导入孔11的流量需要。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相应于落尘装置2的周向,过滤元件4为具有扇环横截面的结构,对于在此结构条件下的换热元件12,均构成水套式结构, 而不影响整体的结构强度。
对于换热元件12也都可以做成以落尘装置2的轴线为轴的环形阵列,配管可以设置在换热元件2的上端,也可以设置在换热元件2的侧面。
对于下端,应当理解,于落尘装置2的径向,相邻落尘装置2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可用于冷却媒质的出口端配管。
在图3中可见,冷却装置的媒质回流配管结构相应于换热元件的下部设置,相对而言,冷端(换热元件的上端)与废气的热端(废气的上端)相同,构造比较高的温阶,传热效率高。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冷却装置的回流总管设有换热装置,以对回流媒质冷却,如图中所示的换热装置。
换热装置可以采用风冷式的换热装置,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
另外,关于配气通道7的构造,具体可见于附图1和3,图中,于配盘10的上方预定高度处设有与废气冷却装置本体可拆连接并具有中心孔的上盖板6,该预定高度确定了配气通道7的大小,当高度比较大时,配管空间和流通孔间都会比较大,但会占据比较的空间。
配盘10与上盖板6间的距离确定配气通道7通流能力,该距离大致是进气管头8内径的二分之一到一倍。
其中,如图1所示,图中可见中心孔则作为进气锥9的过孔,用于把进气锥9引入到废气冷却装置本体中。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孔为锥形孔,一方面用于形成承载面,另一方面,锥形孔容易形成相对比较大的接合面面积,从而有利于构建相对比较好的密封级别。
相应地,进气锥9的主体管径大于进气管头8的管径而存在一锥形变径,该锥形变径与所述锥形孔配合。
从前述的内容可知,第一拦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可以采用材质相同的过滤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过滤材料制作,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两者采用不同的过滤材料制作。尤其是后者,即第二拦尘装置19,其对水的通透性要求要高于对水的通透性要求,一般而言,能够通过水,但气体不一定能够通过,但能够通过气体,通常必然能够让水通过,尤其是水气共存的条件下,水的存在会形成一定的水封作用,而导致气体无法通过。
相对而言,第一拦尘装置18与第二拦尘装置19采用过滤能力不同的部件,过滤能力不同不代表材质不同,同样的材质,通过不同的工艺和形状可以构造出具有不同过滤能力的部件。
关于所述排放装置,在图1和3所示的结构中构造为一个水槽20,其中排气装置为设置在水槽20的侧面的排放管道。
排放管道的下限高于水槽20槽底预定高度,以形成容置水的池;
于水池处或者水槽20的侧面设置所述排水装置,如图1所示的疏水泵1。

Claims (14)

1.一种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锥(9),具有进气管头(8);
落尘装置(2),为立式管壳结构,该落尘装置(2)的上端承接进气管头(8),且落尘装置(2)的内径大于进气管头(8)的外径,而使承接后两者间留有连通口(3);
第二拦尘装置(19),为封接在落尘装置(2)下端的尘灰过滤装置;
过滤组件,为立式结构,并且布设在落尘装置(2)的外围,过滤组件的上端通过所述连通口(3)与落尘装置(2)连通;
第一拦尘装置(18),为封接于过滤组件下端的尘灰过滤装置;
排放装置,该排放装置上端或者部分上端开放,开放的部分由第一拦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封接,透过第一拦尘装置(18)和第二拦尘装置(19)的水分和/或气体进入排放装置,该排放装置设有排水装置和排气装置;以及
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落尘装置和过滤组件组成的径向排列相邻部件间的冷却元件和为冷却元件提供循环媒质的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落尘装置(2)、过滤组件和冷却单元构成以落尘装置(2)为中心管的管套结构,而具有以中心管轴线为轴的嵌套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落尘装置(2)、过滤组件的壳和冷却单元构成一体结构,相互间至少在上端形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体结构内形成横断面为扇环或者圆形的过滤组件容置腔,该过滤组件容置腔构成所述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过滤组件容置腔的横断面为圆形时,过滤组件的过滤元件为条状件以长度方向轴为轴扭转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元件表面形成有沟槽。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过滤组件上端配设有用于对各个过滤组件配气的配盘(10),在配盘(10)的上方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口(3)连通的配气通道(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装置的媒质进口配管结构也设置在配盘(10)上;
或者冷却装置的媒质进口配管结构设置在冷却元件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装置的媒质回流配管结构相应于冷却元件的下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装置的回流总管设有换热装置,以对回流媒质冷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配盘(10)的上方设有与废气冷却装置本体可拆连接并具有中心孔的上盖板(6);
配盘(10)与上盖板(6)间形成所述配气通道(7);
中心孔则作为进气锥(9)的过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孔为锥形孔;
进气锥(9)的主体管径大于进气管头(8)的管径而存在一锥形变径,该锥形变径与所述锥形孔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拦尘装置(18)与第二拦尘装置(19)的材质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废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装置构造为一个水槽(20),其中排气装置为设置在水槽(20)的侧面的排放管道;
排放管道的下限高于水槽(20)槽底预定高度,以形成容置水的池;
于水池处或者水槽(20)的侧面设置所述排水装置。
CN201720899520.XU 2017-07-24 2017-07-24 废气冷却装置 Active CN207056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99520.XU CN207056231U (zh) 2017-07-24 2017-07-24 废气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99520.XU CN207056231U (zh) 2017-07-24 2017-07-24 废气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56231U true CN207056231U (zh) 2018-03-02

Family

ID=61517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99520.XU Active CN207056231U (zh) 2017-07-24 2017-07-24 废气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562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8214A (zh) * 2020-04-18 2020-07-14 程业春 一种工业烟气净化处理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8214A (zh) * 2020-04-18 2020-07-14 程业春 一种工业烟气净化处理方法
CN111408214B (zh) * 2020-04-18 2020-10-30 江苏世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烟气净化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66678U (zh) 一种喷淋塔
CN208943751U (zh) 一种用于废气处理的喷淋塔
CN107998788A (zh) 焚烧炉废气处理环保装置
CN107120961A (zh) 烧结炉脱蜡装置
CN207056231U (zh) 废气冷却装置
CN206381763U (zh) 一种水性空气过滤器
CN105214428A (zh) 适用于高温含尘尾气回收的除尘装置
CN107051085A (zh) 一种喷涂废气预处理系统及预处理方法
CN207203749U (zh) 一种喷淋式除尘设备
CN105673137B (zh) 天然气发动机撞凝式油气分离器
CN205825180U (zh) 复合式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
CN203083225U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油分离器
CN111805830A (zh) 一种泡沫塑料加工用气体引入装置
CN216498460U (zh) 吸收除尘塔
CN115212668B (zh) 一种聚结滤芯及聚结过滤器
CN206637747U (zh) 空气净化处理装置
CN108889028A (zh) 核电站主泵应急注入水系统过滤装置
CN107551720A (zh) 带油烟处理器的烘干机
CN105999968B (zh) 一种离心铺雾沥青烟去除装置
CN205850481U (zh) 带油蒸汽冷凝装置的高效油雾分离机
CN206996168U (zh) 改进型湿法水雾除尘器
CN203139848U (zh) 铸件浇铸除尘系统
CN208340389U (zh) 一种定型机废气除臭系统
CN206616202U (zh) 一种植物油精炼加工中的快速自动脱臭系统
CN207237556U (zh) 带有水循环的油烟粉尘分离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