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55145U - 净热杯 - Google Patents

净热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55145U
CN207055145U CN201720839319.2U CN201720839319U CN207055145U CN 207055145 U CN207055145 U CN 207055145U CN 201720839319 U CN201720839319 U CN 201720839319U CN 207055145 U CN207055145 U CN 207055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heating
clamping head
filter
inner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3931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防震
梁国源
卢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3931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55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55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55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净热杯,其包括:过滤杯,具有过滤杯杯座,过滤杯杯座贯穿有通水孔;加热杯,具有加热杯杯口;以及杯盖,用于盖合加热杯杯口,且杯盖上设置有泄压装置,泄压装置在净热杯处于加热状态时,将加热杯内的高压气体排出。如此设置,避免加热杯内部气压过高而出现爆炸的问题出现。

Description

净热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热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饮水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户外活动人群以及差旅人群来说,基本上对户外用水都有加热或过滤的需求。
净热杯的出现满足了户外活动人群以及差旅人群的需求,该净热杯包括过滤杯、加热杯以及盖合加热杯的杯盖,该杯盖在加热杯进行加热工作时将加热杯杯口盖合,然而,加热杯杯口被杯盖封盖之后,加热杯内部的水蒸气是无法排出的,当加热杯中的水持续加热至沸腾时,加热杯内的水蒸气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加热杯内的气压越来越高,一旦加热杯内的气压超出了加热杯的最大承受能力,则会发生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净热杯,旨在提高净热杯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净热杯,其包括:
过滤杯,具有过滤杯杯座,所述过滤杯杯座贯穿有通水孔;
加热杯,具有加热杯杯口;以及,
杯盖,用于盖合所述加热杯杯口,且所述杯盖上设置有泄压装置,所述泄压装置在所述净热杯处于加热状态时,将所述加热杯内的高压气体排出。
优选地,所述杯盖包括内盖,所述内盖具有呈环形设置的内盖缘以及封盖所述内盖缘一侧端的内盖体,所述内盖体贯穿有第一通气孔;
所述泄压装置包括密封塞和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弹性抵持所述密封塞,以使得所述密封塞封堵所述第一通气孔;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产生形变,以使得所述密封塞打开所述第一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密封塞具有穿过所述第一通气孔并与所述第一通气孔间隙配合的连接杆、设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加热杯杯体一端的密封部、以及自所述连接杆邻近所述加热杯杯体的一端侧向凸出的限位部;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并限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内盖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内盖体背对所述加热杯杯体的表面,所述弹片的另一端封盖所述第一通气孔设置;
所述密封塞固定安装于所述弹片面对所述内盖体的表面,并在所述弹片的弹性抵持下将所述第一通气孔封堵。
优选地,所述密封塞设于所述内盖体的外表面并封堵所述第一通气孔设置;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内盖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密封塞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内盖缘的内壁面设置有内螺纹段;
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
所述内盖缘上的内螺纹段与所述加热杯杯口上的外螺纹段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内盖缘与所述加热杯杯口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杯盖还包括外盖,所述外盖具有呈环形设置的外盖缘以及封盖所述外盖缘一侧端的外盖体,所述外盖体贯穿设有第二通气孔;
所述外盖缘套设于所述内盖缘的外侧,所述外盖体与所述内盖体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杯盖贯穿设有出水孔;所述杯盖还包括滑动安装于所述杯盖外表面的滑盖以及将所述滑盖与所述杯盖连接的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滑盖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杯盖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用于弹性支撑所述滑盖,以使得所述滑盖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弹性支撑下自动复位。
优选地,所述通水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径;
在所述过滤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加热杯杯口与所述过滤杯杯座上的通水孔插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过滤杯杯座的外径小于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内径,在所述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过滤杯杯座套设于所述加热杯杯口内,以与所述过滤杯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杯盖上设置泄压装置,该泄压装置在加热杯内部气压值达到警戒值时,能够将加热杯内的高压气体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内部气压过高而出现爆炸的问题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净热杯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热杯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过滤杯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杯盖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外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外盖的另一视图;
图9为图6中滑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过滤杯杯座和滤芯的组装示意图;
图12为图5中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热杯,请参阅图1至图5,该净热杯100包括加热杯 200和过滤杯300,除此之外,该净热杯100还可以包括加热用的加热底座(未图示),以向加热杯200供电。显然,该加热底座不是必需的部件,因为还可以通过导线将加热杯200与电源直接连接。
该加热杯200上安装有加热模块210,并且该加热膜块210伸入加热杯200 内设置,这样就确保了该加热模块210通电时能够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该加热杯200包括加热杯杯座220和加热杯杯体230,该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与加热杯杯座220固定连接,该加热杯杯体230的另一端形成加热杯杯口 240,该加热模块210可以设置于加热杯杯座220、加热杯杯体230或者分设于加热杯杯座220和加热杯杯体230,在此对加热模块210设置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该加热模块210能够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即可。
该过滤杯300内安装有滤芯310,该过滤杯300包括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该过滤杯杯体330的一端与过滤杯杯座320固定连接,该过滤杯杯体330的另一端形成过滤杯杯口340,并且该过滤杯杯座320贯穿设置有通水孔 321。该滤芯310可以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体330上,也可以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座320,或者在过滤杯杯体330和过滤杯杯座320上均设置滤芯310,在此,对滤芯310设置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注入过滤杯300内的水能够通过滤芯310过滤,最后通过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流出即可。
该净热杯100具有闲置状态、过滤状态以及加热状态三种状态。
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请参照图4,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是连接固定的,如此设置,有便于净热杯100的储存和携带;同时还可以避免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因是分体设置而导致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容易出现丢失的问题出现。
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请参照图5,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 240对接,此时,过滤杯300内的水通过过滤杯300上的滤芯310过滤形成净水后,再通过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流入加热杯200中,加热杯2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起容纳净水的作用,也即加热杯2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充当一容器,这样就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滤杯300时,还需要另外寻找其他容器来储存净水,进而方便了用户制取净水。
当净热杯100处于加热状态时,将加热杯200上的加热模块210接通电源,以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由于过滤杯300在加热杯200加热水时,并不起作用,此时可以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分离。当然,为了避免加热杯200 内的水沸腾时溅出,也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这样就有效地避免加热杯200内的水因沸腾而溅出的问题出现。
显然,为了快速获得热水,该加热杯200还可以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就进行加热,即过滤杯300中的水被过滤并流入加热杯200中即被加热,这样就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上设置加热模块210,在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 上设置滤芯310,该加热杯200可以用来加热水,该过滤杯300可以用来过滤水。这样就使得该净热杯100既具有加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过滤的功能,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既可以组装在一块,也可以相互分离,当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组装在一块时,这样就缩小了整个净热杯 100的体积,进而便于净热杯100的储存和携带。当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相互分离时,该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可以作为水杯使用,特别是当用户处于室外时,将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作为水杯使用,大大的方便了用户。另外,由于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在功能上互不干涉,这就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在体积上相互影响比较小,进而使得该加热杯200 一次性可以加热更多的水的同时,还能储存更多的热水;同样的,对于过滤杯300而言,过滤杯300每次可以过滤更多的水,这样就避免了过滤杯300受体积的限制而使得用户需要向过滤杯300内往复装水的问题出现。此外,该过滤杯300还可以在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与加热杯200连接固定,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过滤杯300来拿取加热杯20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拿取加热杯200时被烫伤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加热状态时,也即加热杯200用于加热水时,加热杯200中水的温度会越来越高直至沸腾,由于沸腾的水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进而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沸水会出现翻腾,这样就导致加热杯200 内的沸水容易溅出,考虑到用户的安全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杯盖500,该杯盖500用于封盖加热杯杯口 24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内的沸水溅出的问题出现。
但是,加热杯杯口240被杯盖500封盖之后,加热杯200内部的水蒸气无法排出,当加热杯200中的水持续加热至沸腾时,加热杯200内的水蒸气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越来越高,一旦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超出了加热杯200的最大承受能力,该加热杯200就会发生爆炸。为了保证用户的安全,避免加热杯200发生爆炸,该加热杯200上设置有泄压装置510,请参照图6,该泄压装置510在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达到警戒气压时自动打开,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能够及时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因其内部气压过高而出现爆炸的问题出现,进而提高了热杯200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杯盖500上设置泄压装置510,该泄压装置510 在加热杯200内部气压值达到警戒值时,能够将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内部气压过高而出现爆炸的问题出现。
具体的,请参照图6,该杯盖500包括内盖520,该内盖520具有与加热杯杯口240连接固定的内盖缘521、以及封盖内盖缘521的内盖体522,内盖体522 贯穿设置有第一通气孔5221;该泄压装置510安装于内盖体522上,其包括密封塞511、以及与密封塞511连接的第一弹性复位件512。
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处于第一压缩状态,也即加热杯200内的气体作用于密封塞511上的力小于第一弹性复位件512的弹力时,该密封塞511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12的弹性抵持下密封第一通气孔5221;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也即加热杯200内的气体作用于密封塞511上的力要大于第一弹性复位件512的弹力时,此时,密封塞511被高压气体顶起,第一弹性复位件512随密封塞511 被顶起的过程中相应的发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第一通气孔5221处于打开状态,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5221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 200内的气压过高而导致加热杯200发生爆炸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可以是螺旋弹簧、弹片或者其他弹性结构,在此对弹性复位件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为螺旋弹簧,该密封塞511与该螺旋弹簧适配,其具有连接杆5111、设于连接杆5111一端的密封部 5112、以及设于连接杆5111另一端的限位部5113。在将泄压装置510固定安装至内盖体522上时,连接杆5111穿过第一通气孔5221并与第一通气孔5221间隙配合,密封部5112位于内盖体522的外侧,限位部5113则位于内盖体522的内侧,螺旋弹簧套设于连接杆5111上,并且该螺旋弹簧的一端与限位部5113抵接,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内盖体522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5111的长度要小于螺旋弹簧的长度,也即加热杯 200处于闲置状态时,螺旋弹簧处于第一压缩状态,这就使得位于内盖体522 外侧的密封部5112在螺旋弹簧的弹性抵持下限位部5113时,将内盖体522上的第一通气孔5221密。当加热杯200内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小于螺旋弹簧的弹力时,螺旋弹簧不会产生形变,这就使得封盖第一通气孔5221的密封部5112依旧将第一通气孔5221密封,进而能够减少加热杯200内热量的流失,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的加热速度;当加热杯200内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大于螺旋弹簧的弹力时,也即限位部5113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向靠近内盖体522的方向运动,此时螺旋弹簧被压缩至第二压缩状态,连接杆 5111在限位部5113运动的同时从第一通气孔5221伸出,这就使得密封第一通气孔5221的密封部5112与内盖体522相互分离,进而使得第一通气孔5221处于打开状态,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此时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5221排至外界,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内气压过高而导致加热杯200发生爆炸的问题出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为弹片,其一端固定安装于内盖体522的外表面,其另一端封盖第一通气孔5221设置,该密封塞 511呈片状安装于该弹片面对内盖体522的表面,并在该弹片的弹性抵持下将第一通气孔5221封堵。
当加热杯200内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小于弹片的弹力时,也即当加热杯200处于闲置状态或者加热初始时,该弹片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并且该密封塞511在弹片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与内盖体522紧密贴合,进而将第一通气孔5221封堵,这样能够减少加热杯200内热量的流失,进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的加热速度;当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大于弹片的弹力时,该弹片随密封塞511被顶起的同时向远离内盖体522的方向产生形变,而处于第二压缩状态,由于此时密封塞511与内盖体522之间具有间隙,这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5221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内气压过高而导致加热杯200发生爆炸的问题出现。
显然,该弹片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通气孔5221的孔壁或者内盖体522的内表面连接固定,该弹片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气孔5221并与封盖第一通气孔5221 的密封塞511连接固定,这样使得该密封塞511在该弹片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将第一通气孔5221封堵;在弹片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将第二通气孔5321打开。对于弹片和密封塞511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就不再赘述。
由于从第一通气孔5221中排出的是高温气体,而高温气体容易烫伤用户,为了避免用户被高温气体烫伤,请参照图6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杯盖500还设置有罩盖内盖520的外盖530,该外盖530包括呈环形设置的外盖缘531、以及封盖外盖缘531一侧的外盖体532,并且外盖体532上设置有第二通气孔5321。
在内盖520与外盖530组装时,外盖530的外盖缘531套设于内盖缘521的外侧并与内盖缘521连接固定,外盖530的外盖体532位于内盖体522的外侧并与内盖体522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外盖530的外盖体532不会影响泄压装置510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当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从第一通气孔5221排至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时,由于空气散热比较快,这就使得排至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的高温气体经过一次降温后,再从外盖体532 上的第二通气孔5321排出时,其温度不会太高,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用户被高温气体烫伤的问题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盖缘521和外盖缘53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套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固定,在此对内盖缘521和外盖缘53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
为了避免杯盖500在加热杯200加热热水时,受高压气体的冲击而从加热杯杯口240脱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盖缘521的内壁面设置有内螺纹段,相对应地,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在杯盖500盖合加热杯杯口240时,内盖缘521的内螺纹段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就保证了杯盖50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避免了杯盖500被高压气体顶起而从加热杯杯口240脱落的问题出现。
显然,内盖缘521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与加热杯杯口 240连接固定,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加热杯200将其内部的水加热完之后,若用户要取用热水,则需要将杯盖500打开,由于加热杯200刚停止加热工作时,其内部仍存留有大量的水蒸气,当杯盖500杯打开的瞬间,加热杯杯口240会冒出大量的高温水蒸气,如果用户与加热杯杯口240距离过近,就容易被高温水蒸气烫伤。
考虑到用户的安全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在杯盖500上设置出水孔5322,该杯盖500的外表面滑动安装有一滑盖540,该滑盖 540用于封堵/打开杯盖500上的出水孔5322。即当用户取水时,用户对滑盖540 施力,以使得滑盖540相对杯盖500滑动,并使出水孔5322显露出,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热水可以通过杯盖500上的出水孔5322流出;当用户取水结束时,用户可以对滑盖540施力,以使得滑盖540相对杯盖500滑动并将出水孔 5322封堵,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内的热水通过杯盖500上的出水口流出。如此设置,避免了用户在打开杯盖500时,被高温水蒸气烫伤的问题出现。另外,加热杯200中的水通过杯盖500上的出水孔5322倾倒出,还能够减少加热杯200内热水热量的流失,这样还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至图9,该出水孔5322贯穿外盖体532设置,并且外盖体532贯穿设置有沿出水孔5322的径向延伸让位槽5323;该滑盖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凸设有扣钩541。
在滑盖540与外盖530组装时,该扣钩541从外盖体532面对滑盖的一侧穿过让位槽5323伸至外盖体532背对滑盖540的一侧,并与让位槽5323的槽缘滑动连接,这样就使整个滑盖540滑动安装于外盖体532外表面。
上述扣钩541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扣钩541呈两排分布,两排中的一排扣钩541均与让位槽5323一侧的槽缘滑动连接,两排中的另一排扣钩541均与让位槽5323另一相对侧的槽缘滑动连接。多个扣钩541的设置,使得滑盖540 各处受力均衡,进而使得滑盖540能够更平稳的在外盖体532上滑动。
当然,还可以在外盖体532上设置有多个并行设置的让位槽5323;在滑盖 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对应设置有多个扣钩541,每一扣钩541对应穿过一让位槽5323并与该让位槽5323的槽缘扣接。这样同样可以使得该滑盖540各处受力均衡,进而使得滑盖540能够更平稳的在外盖体532上滑动。
进一步地,该让位槽5323的槽缘凸设有沿让位槽532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导向杆5324,并且每一导向杆5324背对外盖体532的表面为球面,每一扣钩541 的钩部与每一导向杆5324的形状适配。如此设置,避免了扣钩541的钩部与导向杆5324咬合,而导致滑盖540滑动不顺畅的问题出现。
为了方便滑盖540的复位,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550,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一端与滑盖540连接,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另一端与外盖体532固定连接。当滑盖540打开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时,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将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封堵时,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恢复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向靠近出水孔5322的方向滑动,这样就便于滑盖540的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可以是螺旋弹簧、弹片或者其他弹性结构,优选地,第二弹性复位件550为螺旋弹簧。为了方便螺旋弹簧的安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盖体521贯穿设有与让位槽5323并行设置的滑动槽5325;需要说明的是,若内盖体521上的让位槽5323长度和宽度够大时,该让位槽5323还可以充当滑动槽5325;该滑盖540面对内盖体521的表面凸设有限位块542。在滑盖540滑动安装至内盖体522上时,该限位块542伸入至滑动槽5325中,并沿着滑动槽5325的延伸方向滑动,螺旋弹簧安装于滑动槽5325 中,并且螺旋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542抵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滑动槽5325 远离出水孔的方向抵接。如此设置,就方便了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固定安装。
进一步地,该滑动槽5325远离出水孔5322的槽壁凸设有定位杆5326,该限位块限位块542凹设有开口朝下定位杆的定位槽5421。在将螺旋弹簧安装至滑动槽5325中时,该螺旋弹簧的一端套接至定位杆5326上,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伸至该定位槽5421中。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了螺旋弹簧的固定安装,另一方面避免了螺旋弹簧从限位块542或者定位杆5326上脱落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该定位杆5326还可以向靠近限位块542的方向延伸并穿过限位块542设置。该定位杆5326能够对螺旋弹簧进行限位,从而使得该螺旋弹簧受挤压时只能沿着其轴向发生形变,进而避免了螺旋弹簧被压缩时,螺旋弹簧的中部朝其他方向发生形变,而导致滑盖540无法滑动到位,进而影响外盖体 532上的出水孔5322的打开。
考虑到滑盖540打开时,第二弹性复位件550处于压缩状态,这就使得用户需要一直用户按压滑盖540,以避免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恢复弹性形变的作用而复位,这样就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为了方便用户倒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外盖体532的外表面设有止位凸台5327,该滑盖540 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安装止位件560。在滑盖540打开出水孔5322时,该止位件560与止位凸台5327配合,以对滑盖540进行定位,这样就避免了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而将出水口封堵的问题出现,进而便于用户倒水。
需要说明的是,该止位件560可以通过螺钉、铆钉等其他连接件固定安装至滑盖54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止位件560通过热熔的方式固定在滑盖540上,热熔连接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这样就提高了止位件560的安装效率。
具体的,该止位件560由金属弹片连续折弯形成,其具有与滑盖540固定连接的第一折弯段561,自第一折弯段561向靠近外盖体532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折弯段562以及自第二折弯段562远离第一折弯段561的一端向远离外盖体532 的方向折弯的第三折弯段563,该止位凸台5327面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向远离出水口的方向倾斜,该止位凸台5327背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向靠近出水口的方向倾斜,并且止位凸台5327面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与外盖体532之间的夹角要小于止位凸台5327背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与外盖体532之间的夹角。
当滑盖540打开出水口时,第二折弯段562和第三折弯段563的连接处沿着止位凸台5327面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滑动,并且当第三折弯段563和第二折弯段562的连接处越过止位凸台5327的最高处时,第二折弯段562与止位凸台 5327背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抵接,并对滑盖540进行限位;当滑盖540封盖出水口时,用户通过滑动滑盖540,以使得第二折弯段562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第二折弯段562和第三折弯段563的连接处能够越过止位凸台5327的最高处,并且在第二折弯段562和第三折弯段563的连接处越过止位凸台5327的最高处,该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恢复弹性形变的作用下,相对外盖体 532滑动,以将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口封堵。
由于内盖体522与外盖体532是间隔设置的,这样就避免了内盖体522影响滑盖540的正常滑动;但是内盖体522与外盖体532是间隔设置,这就使得内盖体522与外盖体532若要水路连通,则需要设置水流通道。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外盖体532的内表面设置有水流通道5227,该水流通道 5227的一端与出水孔5322连通,该水流通道5227的另一端与过水孔5222在内盖体522靠近或远离外盖体532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优选地,将水流通道5227 远离出水孔5322的一端正对过水孔5222设置。
请一并参照图10,该杯盖500还包括与滑盖540连接的挡水板570,并且该挡水板570贯穿有过水通孔571,该挡水板570滑动安装于内盖体522与水流通道5227的端口之间,并且该挡水板570还与滑盖540固定连接,并随滑盖540一同滑动。
当用户需要取用热水时,只需对滑盖540施力,以使得滑盖540相对外盖体532滑动,并使出水孔5322显露出;与此同时,挡水板570随滑盖540一同滑动,并于内盖体522和水流通道5227的端口之间滑行,在滑盖540滑动至打开出水孔5322的位置时,挡水板570上的过水通孔571将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与水流通道5227连通,此时加热杯200中的水先后通过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 5222、挡水板570上的过水通孔571、外盖体532上的水流通道5227以及外盖体 532上的出水孔5322流出,以供用户取用。
当用户取水完毕时,只需对滑盖540施力使其复位,该滑盖540就会将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封堵,与此同时,挡水板570随滑盖540一同滑动,并在滑盖540将出水孔5322封堵时,挡水板570上的过水通孔571分别与内盖体 522上的过水孔5222以及水流通道5227的端口错位,进而使得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5222和水流通道5227的端口均被挡水板570封堵。由于内盖体522上仅设置有过水孔5222和第一通气孔5221,过水孔5222和第一通气孔5221的面积之和远小于内盖体522上让位槽5323的面积,并且第一通气孔5221在加热杯200未使用时始终处于封堵状态,而过水孔5222在滑盖540未打开时始终处于封堵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中水在滑盖540未将出水孔5322打开时从出水孔5322流出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水流通道5227与挡水板570之间的密封性,该水流通道5227邻近挡板326的端口外扩形成一容置槽5328a,该杯盖500还包括密封圈 580,该密封圈580安装于容置槽5328a中,并且该密封圈580还用于与挡水板 570抵接。由于密封圈580分别与容置槽5328a的槽壁以及挡水板570抵接,这样就确保了水流通道5227与挡水板57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了挡水板570或水流通道5227的端部因不平整而导致水流通道5227和挡水板570之间存在缝隙,进而导致加热杯200中的水流入到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
为了方便挡水板570与滑盖540之间的固定连接,请参照图10,该挡水板 570设有与过水通孔571间隔设置的固定孔572,该滑盖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凸设有固定杆543,该固定杆543伸入至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并与固定孔572插接,如此就实现了滑盖540与挡水板570的连接。插接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的优点,这样有便于挡水板570与滑盖540的组装。
为了使挡水板570滑动的更平稳,还可以在内盖体522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凸设一圈环形限位筋(未图示),该环形限位筋用于限制挡水板570的滑动,这样就避免了挡水板570偏离滑动的轨道,进而导致该挡水板570无法将水流通道5227和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阻断或者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即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以通过插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可拆卸连接,对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采用何种方式连接,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和图12,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采用插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的,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孔径扩大至大于或等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优选地,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孔径扩大至略大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的上方,并使加热杯杯口240插至过滤杯杯座320的通水孔321中,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能够稳定的放置于加热杯200上方。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净热杯100用于制取净水时,需要通过其他工具或者用户固定过滤杯300;另一方面,采用加热杯200来支撑过滤杯300并来储存净水,这样就省去了额外容器的携带,进而减少了用户携带的物品,便于用户出行。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插接,该过滤杯杯座320背对加热杯杯体330的端面凹设有环形凹槽322。环形凹槽322的设置使得通水孔321的孔壁受挤压时能够产生形变,这就使得加热杯杯口240 与通水孔321插接时,即使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略大于通水孔321的内径,通水孔321的孔壁可以通过发生弹性形变而与加热杯杯口240插接配合,这样不仅便于加热杯杯口240与通水孔321的插接配合,同时还降低了加热杯杯口240的尺寸精度,也即降低了用于生产加热杯200的模具的尺寸精度,有利于节省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还可以将加热杯杯口240设置成锥状,也即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自加热杯杯体230 向靠近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就使得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为斜面,由于斜面具有导引作用,在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插接时能够起到导引作用,从而便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
当然,还可以将通水孔321设置成锥孔,即将通水孔321的孔径设置成自过滤杯杯座320向靠近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逐渐减小。如此设置,使得该通水孔321的孔壁在加热杯杯口240与通水孔321插接时同样能够起到导引的作用,进而有便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并且在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为斜面时,该通水孔321的孔壁还可以与加热杯杯口 240的外壁面紧密贴合,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稳定性,从而避免了通水孔321的孔壁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过滤杯300出现倾倒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为了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连接稳定,该通水孔321的孔壁凹设有内螺纹段;相对应地,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在净热杯100制取净水时,加热杯杯口240旋转至过滤杯杯座320的通水孔321内,以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上的外螺纹段与通水孔321 的孔壁上的内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连接为一个整体了,进而避免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连接不牢而导致过滤杯300 从加热杯200倾倒的问题出现。
显然,为了使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在通水孔321的孔壁上设有一个扣位,在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凸设扣合部。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口240插至过滤杯杯体330的通水孔321中,此时,通水孔321的孔壁上的扣位与加热杯杯口240上的扣合部扣接,这样就实现了过滤杯杯座320和加热杯杯口240的固定连接,进而避免了过滤杯300 置于加热杯200上方时,因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固定不牢固,而导致过滤杯300从加热杯200上倾倒下来的问题发生。在过滤完成时,只需对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施加力,就可以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上的扣合部与通水孔321的孔壁上的扣位脱扣,这样就方便过滤杯300和加热杯 200的拆卸。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优选地,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略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 300置于加热杯200的上方,并使过滤杯杯座320插至加热杯杯口240内,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能够固定于加热杯200上。如此设置,使得过滤杯300 制取净水时,无需通过其他部件或者用户直接扶持,进而方便用户使用净热杯100制取净水。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 可以是套接在一块,也可也是拼接在一块;当然,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 还可以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块,在此,对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是如何固定的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具体的,该过滤杯30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加热杯200的外径。优选地,该过滤杯300的内径略大于加热杯200的外径设置。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200能够收容于过滤杯300 内,即该加热杯杯口240可以从过滤杯杯口340插至过滤杯300内,或者该加热杯杯座220从过滤杯杯口340插至过滤杯300内。如此设置,巧妙地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集成于一块,从而缩小了净热杯100在闲置状态时的体积,进而便于用户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时,若是该加热杯杯口240从过滤杯杯口340插入过滤杯300内,这样还可以避免加热杯杯口 240显露于外,从而避免了外界杂物进入到加热杯200内的问题出现,进而省去了杯盖的设置。
为了避免收容于过滤杯300内的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中脱落,该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还可以采用紧配合、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对于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为了方便将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还可以将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设置成自其加热杯杯口240向其加热杯杯座220逐渐减小,也即该加热杯杯体230呈锥状、圆台状或者其他形状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座220的一端能够起导引作用,进而便于将加热杯杯体230插至过滤杯杯体330内;另一方面,在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300时,仅仅是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口240的一端与过滤杯杯口340连接固定,这样就减少了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了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20之间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还可以将过滤杯300收容于加热杯200中。具体的,将过滤杯杯体33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并且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大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设置。优选地,该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略大于过滤杯杯体 330的外径设置。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过滤杯杯体330可以收容于加热杯杯体230内,并且过滤杯杯座320位于加热杯200外。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缩小净热杯100整体的体积,进而便于用户携带;另一方面将过滤杯杯体330插至加热杯200内,还能够避免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外部杂物进入到过滤杯300内,进而导致过滤杯300内杯弄脏的问题出现。另外,将过滤杯杯座320置于加热杯杯体230外,该过滤杯杯座320在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分离时可以作为一个受力部位,这样有便于将过滤杯300 和加热杯200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或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可拆卸连接时,只需在过滤杯杯座320或者加热杯杯座220上开设有一插接孔即可。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上的插接孔插接,或者将加热杯杯座22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这样就实现了过滤杯杯座320和加热杯杯座220的可拆卸连接,并且插接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等优点,如此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则可以将过滤杯杯座 3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这样就能够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当然,还可以在过滤杯杯座320上开设一插接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 320上的插接孔插接。如此设置,同样可以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 240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显然,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还可以将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座220或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当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座220可拆卸连接时,可以将加热杯杯座2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过滤杯杯口340的内径,这样就能够实现加热杯杯座220与加热杯杯口240 的插接。当然,还可以在加热杯杯座220上开设一插接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过滤杯杯口3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如此设置,同样可以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当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时,可以将过滤杯杯口 340的外径设置成大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或者将过滤杯杯口34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这样就使得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过滤杯杯口340可以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而使得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 拼接于一块,从而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形成一个整体,有便于净热杯100的携带和储存。另外,过滤杯杯口340和加热杯杯口240相互对接,这样就使得过滤杯杯口340和加热杯杯口240均被封堵住,有利于保证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内的清洁,避免了外部杂物进入到过滤杯300内或加热杯200内,而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弄脏。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还可以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该连接件可以是环形垫片400(请参照图2)、蝴蝶夹等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连接件为环形垫片400时,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之间,并用于将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连接固定。具体的,请参照图2,当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径时,环形垫片400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上;并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 内的同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垫片400一同收容于过滤杯300中,由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略小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径,这就使得位于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环形垫片400被挤压而产生形变,以将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之间的间隙填满,进而使得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连接固定。
另外,环形垫片400的设置,还能够避免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 330之间直接接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和过滤杯杯体 330的内壁面被刮花;另一方面还避免了净热杯100在携带过程中,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相互碰撞,进而导致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和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被磕碰出现形变的问题出现。
显然,若是过滤杯杯体33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时,该环形垫片400则套设于过滤杯杯体330上,关于过滤杯杯体330通过环形垫片400固定收容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加热杯杯体230 通过环形垫片400固定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内,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净热杯,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杯,具有过滤杯杯座,所述过滤杯杯座贯穿有通水孔;
加热杯,具有加热杯杯口;以及,
杯盖,用于盖合所述加热杯杯口,且所述杯盖上设置有泄压装置,所述泄压装置在所述净热杯处于加热状态时,将所述加热杯内的高压气体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包括内盖,所述内盖具有呈环形设置的内盖缘以及封盖所述内盖缘一侧端的内盖体,所述内盖体贯穿有第一通气孔;
所述泄压装置包括密封塞和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弹性抵持所述密封塞,以使得所述密封塞封堵所述第一通气孔;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产生形变,以使得所述密封塞打开所述第一通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具有穿过所述第一通气孔并与所述第一通气孔间隙配合的连接杆、设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加热杯杯体一端的密封部、以及自所述连接杆邻近所述加热杯杯体的一端侧向凸出的限位部;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并限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内盖体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内盖体背对所述加热杯杯体的表面,所述弹片的另一端封盖所述第一通气孔设置;
所述密封塞固定安装于所述弹片面对所述内盖体的表面,并在所述弹片的弹性抵持下将所述第一通气孔封堵。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设于所述内盖体的外表面并封堵所述第一通气孔设置;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内盖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密封塞连接固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缘的内壁面设置有内螺纹段;
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
所述内盖缘上的内螺纹段与所述加热杯杯口上的外螺纹段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内盖缘与所述加热杯杯口连接固定。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还包括外盖,所述外盖具有呈环形设置的外盖缘以及封盖所述外盖缘一侧端的外盖体,所述外盖体贯穿设有第二通气孔;
所述外盖缘套设于所述内盖缘的外侧,所述外盖体与所述内盖体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贯穿设有出水孔;所述杯盖还包括滑动安装于所述杯盖外表面的滑盖以及将所述滑盖与所述杯盖连接的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滑盖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杯盖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用于弹性支撑所述滑盖,以使得所述滑盖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弹性支撑下自动复位。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径;
在所述过滤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加热杯杯口与所述过滤杯杯座上的通水孔插接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净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杯杯座的外径小于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内径,在所述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过滤杯杯座套设于所述加热杯杯口内,以与所述过滤杯连接固定。
CN201720839319.2U 2017-07-11 2017-07-11 净热杯 Active CN207055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9319.2U CN207055145U (zh) 2017-07-11 2017-07-11 净热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9319.2U CN207055145U (zh) 2017-07-11 2017-07-11 净热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55145U true CN207055145U (zh) 2018-03-02

Family

ID=61510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39319.2U Active CN207055145U (zh) 2017-07-11 2017-07-11 净热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551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2018A (zh) * 2019-12-11 2020-02-11 萧铭谦 一种保温背包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2018A (zh) * 2019-12-11 2020-02-11 萧铭谦 一种保温背包及其工作方法
CN110772018B (zh) * 2019-12-11 2021-06-15 萧铭谦 一种保温背包及其工作方法
WO2021114532A1 (zh) * 2019-12-11 2021-06-17 萧铭谦 一种保温背包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55145U (zh) 净热杯
US20130213877A1 (en) Fluid filter and filter cartridge
CN207075719U (zh) 杯盖、加热杯以及净热杯
CN109222638A (zh) 净热杯
CN206843039U (zh) 苏打水罐和苏打水机
CN105626335A (zh) 燃油泵总成
CN204561081U (zh) 安全帽
CN109222648A (zh) 过滤杯和净热杯
WO2011028040A2 (ko) 촛대
CN207055146U (zh) 过滤杯和净热杯
CN205598456U (zh) 双膜过滤式面具壳
CN105649840A (zh) 燃油泵总成
CN216454594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105193266A (zh) 一种适用于多类型盛水容器的饮水机
CN109222639A (zh) 净热杯
CN109222640A (zh) 净热杯
CN109222641A (zh) 净热杯
KR20140009682A (ko) 휴대용물병의 정수장치
CN104759045B (zh) 储水式呼吸保护装置
CN207645078U (zh) 一种水箱
CN209411816U (zh) 壳体组件及水处理装置
CN210661379U (zh) 一种移动水箱特种阀结构
CN205574726U (zh) 一种液态硫磺用存储设备
CN105013225B (zh) 净水器滤筒与腔盖的连接配合方法
CN218869868U (zh) 一种冷暖床垫用水箱及冷暖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