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0714U -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00714U
CN207000714U CN201720863316.2U CN201720863316U CN207000714U CN 207000714 U CN207000714 U CN 207000714U CN 201720863316 U CN201720863316 U CN 201720863316U CN 207000714 U CN207000714 U CN 207000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chamber
middle pipe
cable
car body
back 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633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延华
姜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icro C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icro C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icro C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icro C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633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00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00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00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涉及自行车及电动车的技术领域。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包括管状的前梁、后梁以及用于支撑鞍座的中管,后梁包括中空腔体,中空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穿入中管的第一通孔;中管通过第一通孔穿入到中空腔体,使得中管与中空腔体宽度方向的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线缆的第一走线腔;从第一走线腔中穿出的线缆经过中管内部并穿过,且能够与电动车控制器相连。一种电动车包括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线缆外置在车梁上影响车体的美观性,并且加速线缆老化损坏,降低其使用寿命的问题。

Description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及电动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大众最普遍的出行工具,以脚踩脚蹬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完全需要人力骑行,在上坡或者长时间骑行时,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并且行驶的速度较慢。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动自行车,它通过电量提供动能,行驶无污染,且速度较快,节省了人力。
然而,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均需要对线缆进行布置,一方面缓解由于线缆窜动而影响正常骑行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的美观性。
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电动车采用线缆外置,并通过过线卡将线缆固定在车梁的外侧,严重影响了电动车的美观性,并且长期日晒雨淋、磨损等,会进一步加速线缆的损坏,降低使用寿命,影响电动车的正常骑行。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将线缆内置的车梁或者车体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线缆外置在车梁上影响车体的美观性,并且加速线缆老化损坏,降低其使用寿命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包括前梁、后梁以及用于支撑鞍座的中管,所述后梁包括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中管的第一通孔;
所述中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穿入到所述中空腔体,使得所述中管与所述中空腔体宽度方向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线缆的第一走线腔;
从所述第一走线腔中穿出的线缆经过所述中管内部并穿过,且能够与电动车控制器相连。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管包括中管本体和设置于中管本体底部的侧管结构;
所述侧管结构的底部设置有穿线孔,顶部设置有开口,使得所述线缆能够经过所述穿线孔穿入到所述侧管结构内部,并由所述开口从所述侧管结构中穿出。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的卡环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空腔体内靠近所述中管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侧管结构底端相抵接的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结构用于支撑所述侧管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中管底端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后梁上设置有中轴,且所述中轴与所述中空腔体高度方向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所述线缆的第二走线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之间通过折叠器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折叠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梁及所述后梁固接为一体,且所述折叠器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前梁的内腔及所述中空腔体连通的第三走线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后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瓶的支撑结构,且所述支撑结构内设置有能够容置电动车控制器的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包括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包括前梁、后梁和中管,其中,前梁与后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实现连接,中管的底部与后梁固定连接,用于安装和支撑鞍座;为了能够将线缆不至于暴露在车体的外部,前梁及后梁均为带有腔体的管状结构,线缆通过前梁及后梁的腔体内穿过;由于后梁上设置有五通结构及中管等结构,从而势必会影响正常的走线,为解决后梁腔体的走线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为:
后梁包括中空腔体,而为安装中管,在后梁的中空腔体的顶部开设了第一通孔,而后将中管的底端从第一通孔中插入到中空腔体中,从而,通过中管能够将中空腔体隔开,即在中管与中空腔体宽度方向的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了第一走线腔,线缆能够从两侧的第一走线腔穿过,进一步穿入中管内并穿出,最终线缆能够与电动车控制器以及电瓶相连。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的走线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现有技术中线缆外置影响美观性,以及长期风吹日晒雨淋而加速线缆损坏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中空腔体以及第一走线腔,更有利于线缆从后梁内穿过,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一走线腔限制线缆移动,以有效缓解线缆在中空腔体中出现晃动、乱窜而使线缆容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包括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具体为,电动车上均设置有闸线、电线等线缆,这些线缆沿着车把及主梁的方向与电动车控制器及电瓶连接,而传统一些电动车上的线缆整体全部暴露在外面,尤其是设置在主梁的外侧,而且线缆的根数较多,严重影响电动车整体的美观性,还降低了线缆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设计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走线方式,尤其是在后梁的部分,由于中管需要安装在后梁上,而且为了是中管较为稳定,需要将中管插入到后梁内部然后再进行焊接,从而中管势必会对走线产生影响。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当中管插入到后梁的中空腔体后,在后梁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一个第一走线腔,这样线缆则能够很容易穿过去,然后再穿过中管,最终与设置在鞍座后的控制器及电瓶实现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与上述带有走线腔的车体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一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二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三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四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后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折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前梁;200-后梁;210-中空腔体;211-第一走线腔;212-第二走线腔;220-第一通孔;230-凸台结构;240-第二通孔;250-中轴;300-中管;310-中管本体;320-侧管结构;321-穿线孔;322-开口;330-卡环结构;400-折叠器;410-第三走线腔;500-电瓶;600-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8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一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二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三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与后梁相配合的第四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后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中的折叠器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电动车为设置方便而采用线缆外置,从而既影响美观性又降低线缆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由于线缆外置而影响电动车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并且减小外界环境对线缆的损坏使其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以缓解上述问题,其具体方案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包括管状的前梁100、后梁200以及用于支撑鞍座的中管300,后梁200包括中空腔体210,中空腔体210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穿入中管300的第一通孔220;中管300通过第一通孔220穿入到中空腔体210,使得中管300与中空腔体210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线缆的第一走线腔211;从第一走线腔211中穿出的线缆经过中管300内部并穿过,且能够与电动车控制器相连。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包括前梁100、后梁200和中管300,其中,前梁100与后梁20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实现连接,中管300的底部与后梁200固定连接,用于安装和支撑鞍座;为了能够将线缆不至于暴露在车体的外部,前梁100及后梁200均为带有腔体的管状结构,线缆通过前梁100及后梁200的腔体内穿过;由于后梁200上设置有五通结构及中管300等结构,从而势必会影响正常的走线,为解决后梁200腔体的走线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为:
本实施例中的后梁200包括中空腔体210,而为安装中管300,在后梁200的中空腔体210的顶部开设了第一通孔220,而后将中管300的底端从第一通孔220中插入到中空腔体210中,从而,通过中管300能够将中空腔体210隔开,即在中管300与中空腔体210宽度方向的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了第一走线腔211,线缆能够从两侧的第一走线腔211穿过,进一步穿入中管300内并穿出,最终线缆能够与电动车控制器以及电瓶500相连。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的走线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现有技术中线缆外置影响美观性,以及长期风吹日晒雨淋而加速线缆损坏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中空腔体210以及第一走线腔211,更有利于线缆从后梁200内穿过,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一走线腔211限制线缆移动,以有效缓解线缆在中空腔体210中出现晃动、乱窜而使线缆容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中管300包括中管本体310和设置于中管本体310底部的侧管结构320;侧管结构320的底部设置有穿线孔321,顶部设置有开口322,使得线缆能够经过穿线孔321穿入到侧管结构320内部,并由开口322从侧管结构320中穿出。
进一步的,开口322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线缆的卡环结构330。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动车的电瓶500设置在后轮的上方,并通过支撑结构600实现固定连接,而线缆需要与控制器及电瓶500电连接,才能够实现为整个电动车提供动力,由此,从后梁200穿出的线缆需要通过支撑结构600内部与电动车控制器及电瓶500连接,为对线缆实现固定,以防止线缆在支撑结构600中出现乱窜动的现象,本实施例在中管本体310的底部增设了侧管结构320,并在侧管结构320的底部设置了穿线孔321,具体为,线缆从后梁200的第一走线腔211中穿出后,能够从穿线孔321中穿入到侧管结构320的内部,从而,通过侧管能够改变线缆的方向,同时还能够对线缆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然后,线缆从侧管结构320顶部的开口322处穿出,最终与电动车控制器以及电瓶500实现连接。为进一步实现对线缆的固定,在侧管结构320顶部的开口322处设置了卡环结构330,通过卡环结构330能够将线缆锁紧在开口322处,进一步提高了线缆的稳定性,有效缓解了由于线缆的窜动,使得线缆与开口322处产生摩擦,容易使线缆出现损坏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中空腔体210内靠近中管300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侧管结构320底端相抵接的凸台结构230,凸台结构230用于支撑侧管结构320。
进一步的,中空腔体2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中管300底端的第二通孔240,且第二通孔240与第一通孔220对应设置。
为了增加中管300的稳定性,本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将中管300穿入到后梁200的中空腔体210中,然后进行焊接以实现中管300的固定安装;具体的,在中空腔体210内部设置了凸台结构230,当中管300从第一通孔220中插入到中空腔体210中时,侧管结构320的底端恰好能够抵接在凸台结构230的顶端,使得中管300能够承受更大的承重,即使车体更加稳固;为进一步提高中管300的稳定性,在中空腔体210的底部设置了第二通孔240,从第一通孔220中插入中空腔体210中的中管300上部通过第一通孔220限位,下端插入第二通孔240中,通过第二通孔240限位,从而提高了中管300的抗弯曲能力。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后梁200上设置有中轴250,且中轴250与中空腔体210高度方向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线缆的第二走线腔212。
由于后梁200上需要安装脚踏板,且两侧的脚踏板之间通过中轴250连接,由此,中轴250则需要从后梁200上沿水平方向穿过,从而,中轴250穿过中空腔体210时势必会将中空腔体210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即第二走线腔212,从而,从前梁100及折叠器400一侧输送过来的线缆需要从至少一个第二走线腔212中穿过,然后再穿过第一走线腔211及中管300,最终与电动车控制器以及电瓶500相连。本实施例通过第二走线腔212能够便于线缆顺利从后梁200安装中轴250的位置穿过,有利于线缆的合理布置。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前梁100与后梁200之间通过折叠器400连接。
进一步的,折叠器400的两端分别与前梁100及后梁200固接为一体,且折叠器400上设置有能够与前梁100的内腔及中空腔体210连通的第三走线腔410。
本实施例中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主要用于电动车上,并且该电动车为折叠式,前梁100与后梁200之间通过折叠器400连接,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将电动车折叠起来或者展开。为了将线缆从前梁100穿入到后梁200中,同样需要在折叠器400上设置开孔,具体为第三走线腔410,通过设置第三走线腔410,能够便于使线缆从前梁100中过渡到后梁200中,并且在电动车折叠或者展开时,折叠器400能够正常进行翻折而不受线缆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后梁20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瓶500的支撑结构600,且支撑结构600内设置有能够容置电动车控制器的腔体。
根据设计要求,电瓶500需要固定安装在后轮上方,由此,为实现电瓶500的固定,设置了支撑结构600,具体为,该支撑结构600为带有一定弧度的腔体,且支撑结构600的底端固定安装在后梁200上,然后围绕后轮布置,以便于将电瓶500设置在后轮上方。通过设置支撑结构600进一步提高了电瓶500安装的稳定性,使电瓶500能够牢牢固定在其上,以防由于骑行过程的振动使电瓶500出现松动现象。同时,该支撑结构600内部设置有腔体,由此,电动车控制器设置在该腔体中,以有效缓解外部环境对控制器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控制器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包括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具体为,电动车上均设置有闸线、电线等线缆,这些线缆沿着车把及主梁的方向最终与电动车控制器以及电瓶500及电机连接,而传统一些电动车上的线缆整体全部暴露在外面,尤其是设置在主梁的外侧,而且线缆的根数较多,严重影响电动车整体的美观性,还降低了线缆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设计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走线方式,尤其是在后梁200的部分,由于中管300需要安装在后梁200上,而且为了是中管300较为稳定,需要将中管300插入到后梁200内部然后再进行焊接,从而中管300势必会对走线产生影响。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当中管300插入到后梁200的中空腔体210后,在后梁200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一个第一走线腔211,这样线缆则能够很容易穿过去,然后再穿过中管300,最终与设置在鞍座后的电动车控制器及电瓶500实现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与上述带有走线腔的车体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不仅能够应用在电动车上,还能够应用在自行车上,或者其他装置上,应用范围不受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包括管状的前梁、后梁以及用于支撑鞍座的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包括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中管的第一通孔;
所述中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穿入到所述中空腔体,使得所述中管与所述中空腔体宽度方向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线缆的第一走线腔;
从所述第一走线腔中穿出的线缆经过所述中管内部并穿过,且能够与电动车控制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包括中管本体和设置于中管本体底部的侧管结构;
所述侧管结构的底部设置有穿线孔,顶部设置有开口,使得所述线缆能够经过所述穿线孔穿入到所述侧管结构内部,并由所述开口从所述侧管结构中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的卡环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内靠近所述中管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侧管结构底端相抵接的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结构用于支撑所述侧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中管底端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上设置有中轴,且所述中轴与所述中空腔体高度方向两个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穿过所述线缆的第二走线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之间通过折叠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梁及所述后梁固接为一体,且所述折叠器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前梁的内腔及所述中空腔体连通的第三走线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瓶的支撑结构,且所述支撑结构内设置有能够容置电动车控制器的腔体。
10.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走线腔的车体。
CN201720863316.2U 2017-07-17 2017-07-17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Active CN207000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63316.2U CN207000714U (zh) 2017-07-17 2017-07-17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63316.2U CN207000714U (zh) 2017-07-17 2017-07-17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00714U true CN207000714U (zh) 2018-02-13

Family

ID=61454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63316.2U Active CN207000714U (zh) 2017-07-17 2017-07-17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007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6754A1 (en) * 2019-07-26 2021-02-04 Neutron Holdings, Inc. Two-wheel veh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6754A1 (en) * 2019-07-26 2021-02-04 Neutron Holdings, Inc. Two-wheel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00714U (zh) 带有走线腔的车体及电动车
CN110254240B (zh) 一种电动车能量收集转换装置
CN203528263U (zh) 一种汽车天窗及其支架结构
CN205149426U (zh) 两栖车车轮收放装置的收放机构
CN205737887U (zh) 二合一全地形超级电动车
CN215398678U (zh) 一种智能巴士的平衡组件
CN207089209U (zh) 汽车蓄电池的安装装置及汽车
CN103847882A (zh) 电动车
CN203268237U (zh) 一种儿童用电动车
CN209030142U (zh) 一种自供电独立单轴追踪系统
CN207003217U (zh) 系杆拱浮桥及桥梁建筑
CN105216565A (zh) 一种两栖车车轮收放装置的收放机构
CN206516988U (zh) 一种氢燃料无人机的滚动式牵引装置
CN108457807A (zh) 车辆行走过程中利用风力自行发电系统
CN205921010U (zh) 一种电池箱托架
CN206914463U (zh) 一种鞍座支架
CN206202097U (zh) 一种城市环保渣土车用锁绳牵引轮机构
CN211001639U (zh) 一种有辅助支撑的电动车
CN202315298U (zh) 太阳能玩具车
CN218537009U (zh) 一种情侣太阳能电动自行车
CN207207706U (zh) 一种车身遮阳板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7274777U (zh) 一种沙滩车车架
CN208970587U (zh) 电池箱及汽车
CN206590009U (zh) 用于二轮动力车的双撑结构
CN107364500A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尾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