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89685U - 一种隧道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89685U
CN206989685U CN201720219397.2U CN201720219397U CN206989685U CN 206989685 U CN206989685 U CN 206989685U CN 201720219397 U CN201720219397 U CN 201720219397U CN 206989685 U CN206989685 U CN 206989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heating
constant temperature
cooling
board
chi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193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寿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i Tech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i Tech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i Tech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i Tech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193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89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89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8968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炉,包括:上料部,用于接收工件;预热部,与上料部连接,用于对工件进行预热;恒温部,与预热部连接,用于恒温加热工件;保温部,与恒温部连接,用于对工件进行保温;急冷部,与过度部连接,用于快速冷却工件;冷却部,与急冷部连接,用于持续冷却工件;下料部,与冷却部连接,用于接收工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工件热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件热处理效果,减少了人工,进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工伤率;同时,隧道炉还避免了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与外界空气接触的情况,因此极大的保证了工件的热处理效果,并且还提高了工件加热的均匀度及加热效果,工件的冷却定型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炉。
背景技术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现有的工件热处理工艺主要由工人将工件置入加热装置中加热至制定温度后,再放置在保温装置内进行保温,当达到保温时间后,再由工人将工件置入冷却装置内进行冷却,工件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均由人工完成,因此极大的提升了用人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由于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数次接触到外界空气,因此将极大的影响工件的热处理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炉,包括:
上料部,用于接收工件;
预热部,与所述上料部连接,用于对所述工件进行预热;
恒温部,与所述预热部连接,用于恒温加热所述工件;
保温部,与所述恒温部连接,用于对所述工件进行保温;
急冷部,与所述过度部连接,用于快速冷却所述工件;
冷却部,与所述急冷部连接,用于持续冷却所述工件;
下料部,与所述冷却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工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料部包括上料升降台和入料区,所述入料区与所述上料升降台连接,所述入料区还与所述预热部连接;
所述上料升降台包括上料座、上料架和上料升降杆,所述上料升降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料座和上料架连接;
所述入料区包括入料机台、入料传送链板、入料滚筒和入料电机,所述入料传送链板位于所述入料机台的顶部,两个所述入料滚筒分别位于所述入料传送链板的两端并与所述入料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入料电机固定在所述机台内并与所述入料滚筒通过链条连接,并向所述入料滚筒输出扭矩;两个所述入料滚筒中的任一入料滚筒与所述入料电机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预热部包括预热机台、预热管、预热风机、预热传送链板、预热滚筒、预热外壳、预热电机和预热提升门;所述预热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料部和恒温部连接;
所述预热外壳固定在所述预热机台的顶部,所述预热传送链板位于所述预热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预热外壳内部;所述预热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预热滚筒分别位于所述预热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预热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预热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所述预热电机固定在所述预热机台内部并与所述预热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预热电机与两个所述预热滚筒中的任一预热滚筒连接,所述预热管位于所述预热外壳内部的侧面,所述预热风机固定在所述预热外壳的顶部,所述预热风机的送风口位于所述预热外壳内部的顶端;所述预热提升门与所述预热外壳朝向所述上料部的一侧滑动连接;
所述预热管为不锈钢管,所述预热外壳的内侧由不锈钢板制成,所述预热外壳的外侧为经高温静电喷塑的A3板制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恒温部包括恒温机台、恒温管、恒温风机、恒温传送链板、恒温滚筒、恒温外壳、恒温电机、恒温前提升门和恒温后提升门;所述恒温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预热部和保温部连接;
所述恒温外壳固定在所述恒温机台的顶部,所述恒温传送链板位于所述恒温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恒温外壳内部;所述恒温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恒温滚筒分别位于所述恒温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恒温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恒温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所述恒温电机固定在所述恒温机台内部并与所述恒温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恒温电机与两个所述恒温滚筒中的任一恒温滚筒连接,所述恒温管位于所述恒温外壳内部的侧面,所述恒温风机固定在所述恒温外壳的顶部,所述恒温风机的送风口位于所述恒温外壳内部的顶端;所述恒温前提升门与所述恒温外壳朝向所述预热部的一侧滑动连接,所述恒温后提升门与所述恒温外壳朝向所述保温部的一侧滑动连接;
所述恒温管为不锈钢管,所述恒温外壳的内侧由不锈钢板制成,所述恒温外壳的外侧为经高温静电喷塑的A3板制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保温部包括保温机台、保温排烟机、保温传送链板、保温滚筒、保温外壳和保温电机;所述保温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恒温部和急冷部连接;
所述保温外壳固定在所述保温机台的顶部,所述保温传送链板位于所述保温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保温外壳内部;所述保温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保温滚筒分别位于所述保温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保温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保温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所述保温电机固定在所述保温机台内部并与所述保温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保温电机与两个所述保温滚筒中的任一保温滚筒连接,所述保温排烟机固定在所述保温外壳的顶部,所述保温排烟机的抽风口位于所述保温外壳内部的顶端,所述保温排烟机的排风口位于所述保温外壳的外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急冷部包括急冷机台、传送车、急冷外壳、急冷风机和急冷提升门;所述急冷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保温部和冷却部连接;
所述急冷外壳固定在所述急冷机台的顶部,所述传送车位于所述急冷机台的顶部并位于所述急冷外壳内部,所述传送车可在所述急冷机台上往复移动;所述急冷风机固定在所述急冷外壳的顶部,所述急冷风机的风扇位于所述急冷外壳内部或外部;
所述传送车包括传送架、传送轮、车载传送链板、传送电机、车载电机和传送滚筒;所述传送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传送架的底部,所述车载传动带位于所述传送架的顶部,所述传送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传送滚筒位于所述车载传送链板的两端并与所述传送架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传送电机和车载电机固定在所述传送架内部,所述传送电机与所述传送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车载电机与所述传送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传送电机与两个所述传送滚筒中任一传送滚筒连接;所述急冷提升门与所述急冷外壳朝向所述冷却部的一侧滑动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却部包括冷却机台、冷却风机、冷却传送链板、冷却滚筒、冷却外壳、冷却电机、蒸发器、冷凝器和冷却软帘;所述冷却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急冷部和下料部连接;
所述冷却外壳固定在所述冷却机台的顶部,所述冷却传送链板位于所述冷却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冷却外壳内部;所述冷却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滚筒分别位于所述冷却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冷却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冷却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所述冷却软帘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冷却软帘分别与所述冷却外壳朝向所述急冷部的一侧,以及所述冷却外壳朝向所述下料部的一侧连接;
所述冷却电机固定在所述冷却机台内部并与所述冷却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冷却电机与两个所述冷却滚筒中的任一冷却滚筒连接,所述冷却风机与所述冷却外壳连接,用于向所述冷却外壳内部输出冷风并围绕所述工件流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却外壳连接,用于吸收围绕所述工件流动后的冷风;所述冷凝器固定在所述冷却外壳的内部,用于汇集冷却工件所形成水滴的水蒸气。
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部包括下料升降台和出料区,所述出料区与所述下料升降台连接,所述出料区还与所述冷却部连接;
所述下料升降台包括下料座、下料架和下料升降杆,所述下料升降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料座和下料架连接;
所述出料区包括出料机台、出料传送链板、出料滚筒和出料电机,所述出料传送链板位于所述出料机台的顶部,两个所述出料滚筒分别位于所述出料传送链板的两端并与所述出料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出料电机固定在所述机台内并与所述出料滚筒通过链条连接,并向所述出料滚筒输出扭矩;两个所述出料滚筒中的任一出料滚筒与所述出料电机连接。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控制装置和轨道;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上料部、预热部、恒温部、保温部、急冷部、冷却部和下料部连接;所述上料部和下料部分别与所述轨道滑动连接。
一种工件热处理工艺,利用上述的隧道炉,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工件放置在上料升降台的上料架上,操作上料升降台使上料架上升至与入料机台顶部平齐的位置,操作控制装置使入料电机通过入料滚筒带动入料传送链板转动,将位于上料架上的工件移动至所述入料传送链板上;
S2.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预热提升门向上移动,使预热外壳朝向上料部的一侧与外界连通;再次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入料传送链板将工件移动至预热传送链板上,再使所述预热提升门向下移动,使所述预热外壳朝向所述上料部一侧与外界隔绝;
S3.通过调节所述控制装置,设定预热管的温度为165℃-175℃,操作所述控制装置启动预热风机和预热管,所述预热管对所述工件进行预热,所述预热风机使预热外壳内的空气流动,用于将所述预热管辐射的热量传送至所述工件的各个位置,使所述工件均匀受热;
S4.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恒温前提升门向上移动,使恒温外壳与所述预热外壳相互连通;再次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预热电机通过预热滚筒带动预热传送链板转动,将位于所述预热传送链板上的所述工件传送至恒温传送链板;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恒温前提升门向下移动,使所述恒温外壳与所述预热外壳相互隔绝;
S5.通过调节所述控制装置,设定恒温管的温度为175℃,设定恒温管的加热时间为20分钟;操作所述控制装置启动恒温风机和恒温管,所述恒温管对所述工件进行恒温,所述恒温风机使恒温外壳内的空气流动,用于将所述恒温管辐射的热量传送至所述工件的各个位置,使所述工件均匀受热;
S6.所述恒温管的加热时间结束后,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恒温后提升门向上移动,使所述恒温外壳与保温外壳相互连通;再次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恒温电机通过恒温滚筒带动恒温传送链板转动,将位于所述恒温传送链板的工件传送至保温传送链板;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恒温后提升门向下移动,使所述恒温外壳与所述保温外壳相互隔绝;
S7.操作所述控制装置启动保温排烟机,将所述工件在保温外壳内散发的烟雾或气体排出至外界;
S8.调节所述控制装置设定急冷风机的输出温度不高于20℃;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保温提升门向上移动,使所述保温外壳与急冷外壳相互连通;再次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保温电机通过保温滚筒带动保温传送链板转动,将所述工件移动至传送车的车载传送链板上;操作所述控制装置启动所述急冷风机,所述急冷风机通过急冷风机的风扇向急冷外壳内输出温度不高于20℃的冷风,以冷却所述工件;
S9.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传送电机带动传送轮转动,使传送车移动至所述急冷外壳与冷却外壳连通的位置;再次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车载电机通过传送滚轮带动车载传送链板转动,将工件穿过软帘并移动至冷却传送链板上;
S10.调节所述控制装置设定冷却风机的输出温度不高于6℃;操作所述控制装置启动冷却风机输出温度不高于6℃的冷风以冷却所述工件;所述冷却风机输出的冷风围绕所述工件流动并最终流向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吸收所述冷却风机输出的冷风冷却所述工件时所产生的水蒸气;
S11.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冷却电机通过冷却滚筒带动冷却传送链板移动,将工件穿过软帘并移动至所述出料传送链板上;操作所述控制装置使出料电机通过出料滚筒带动所述出料传送链板转动,将所述工件移动至下料升降台的下料架上;
S12.操作所述下料升降台使下料升降杆带动所述下料架向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炉,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上料部、预热部、恒温部、保温部、急冷部、冷却部和下料部自动对工件进行预热、恒温加热、保温排烟、急速冷却以及持续冷却等操作,提高了工件热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件热处理效果,减少了人工,进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工伤率;同时,隧道炉还避免了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与外界空气接触的情况,因此极大的保证了工件的热处理效果,并且还提高了工件加热的均匀度及加热效果,工件的冷却定型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炉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炉中预热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炉中保温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炉中冷却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料部 2、预热部 3、恒温部 4、保温部
5、急冷部 6、冷却部 7、下料部 8、控制装置
9、轨道 10、工件
11、上料升降台 12、入料区 111、上料座 112、上料架
113、上料升降杆 121、入料机台 122、入料传送链板
123、入料滚筒 124、入料电机
21、预热机台 22、预热管 23、预热风机 24、预热传送链板
25、预热滚筒 26、预热外壳 27、预热电机 28、预热提升门
31、恒温机台 32、恒温管 33、恒温风机 34、恒温传送链板
35、恒温滚筒 36、恒温外壳 37、恒温电机
38、恒温前提升门 39、恒温后提升门
41、保温机台 42、保温排烟机 43、保温传送链板
44、保温滚筒 45、保温外壳 46、保温电机 47、保温提升门
51、急冷机台 52、传送车 53、急冷外壳 54、急冷风机
55、急冷提升门 521、传送架 522、传送轮 523、车载传送链板
524、传送电机 525、车载电机 526、传送滚筒
61、冷却机台 62、冷却风机 63、冷却传送链板
64、冷却滚筒 65、冷却外壳 66、冷却电机 67、蒸发器
71、下料升降台 72、出料区 711、下料座
712、下料架 713、下料升降杆 721、出料机台
722、出料传送链板 723、出料滚筒 724、出料电机
Y为预热风机输出风流的流动轨迹
H为恒温风机输出风流的流动轨迹
L为冷却风机输出风流的流动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隧道炉,包括:
上料部1,用于接收工件10;
预热部2,与上料部1连接,用于对工件10进行预热;
恒温部3,与预热部2连接,用于恒温加热工件10;
保温部4,与恒温部3连接,用于对工件10进行保温;
急冷部5,与过度部连接,用于快速冷却工件10;
冷却部6,与急冷部5连接,用于持续冷却工件10;
下料部7,与冷却部6连接,用于接收工件10。
具体的,上料部1包括上料升降台11和入料区12,入料区12与上料升降台11连接,入料区12还与预热部2连接;
上料升降台11包括上料座111、上料架112和上料升降杆113,上料升降杆113的两端分别与上料座111和上料架112连接;
入料区12包括入料机台121、入料传送链板122、入料滚筒123和入料电机124,入料传送链板122位于入料机台121的顶部,两个入料滚筒123分别位于入料传送链板122的两端并与入料机台12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
入料电机124固定在机台内并与入料滚筒123通过链条连接,并向入料滚筒123输出扭矩;两个入料滚筒123中的任一入料滚筒123与入料电机124连接。
具体的,预热部2包括预热机台21、预热管22、预热风机23、预热传送链板24、预热滚筒25、预热外壳26、预热电机27和预热提升门28;预热机台21的两端分别与上料部1和恒温部3连接;
预热外壳26固定在预热机台21的顶部,预热传送链板24位于预热机台21顶部,并位于预热外壳26内部;预热滚筒25具有两个,两个预热滚筒25分别位于预热传送链板24的两端,并分别与预热机台2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预热滚筒25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预热电机27固定在预热机台21内部并与预热滚筒25通过链条连接;预热电机27与两个预热滚筒25中的任一预热滚筒25连接,预热管22位于预热外壳26内部的侧面,预热风机23固定在预热外壳26的顶部,预热风机23的送风口位于预热外壳26内部的顶端;预热提升门28与预热外壳26朝向上料部1的一侧滑动连接;
预热管22为不锈钢管,预热外壳26的内侧由不锈钢板制成,预热外壳26的外侧为经高温静电喷塑的A3板制成,使其耐腐蚀、抗氧化、易清洗。
优选的,预热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导热油炉,预热加热装置与预热管22连接以加热预热管22内部的导热介质,进而提升预热外壳26内部的温度;其中,预热加热装置可固定在预热外壳26的内部,也可固定在预热外壳26的外部。
可选的,预热加热装置为蒸汽加热器,预热加热装置与预热管22连接以加热预热管22内部的导热介质,进而提升预热外壳26内部的温度;其中,预热加热装置可固定在预热外壳26的内部,也可固定在预热外壳26的外部。
可选的,预热加热室为燃气锅炉,预热加热装置与预热管22连接以加热预热管22内部的导热介质,进而提升预热外壳26内部的温度;其中,预热加热装置只可固定在预热外壳26的外部,燃气锅炉可采用天然气或液化气作为加热燃料。
具体的,恒温部3包括恒温机台31、恒温管32、恒温风机33、恒温传送链板34、恒温滚筒35、恒温外壳36、恒温电机37、恒温前提升门38和恒温后提升门39;恒温机台31的两端分别与预热部2和保温部4连接;
恒温外壳36固定在恒温机台31的顶部,恒温传送链板34位于恒温机台31顶部,并位于恒温外壳36内部;恒温滚筒35具有两个,两个恒温滚筒35分别位于恒温传送链板34的两端,并分别与恒温机台3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恒温滚筒35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恒温电机37固定在恒温机台31内部并与恒温滚筒35通过链条连接;恒温电机37与两个恒温滚筒35中的任一恒温滚筒35连接,恒温管32位于恒温外壳36内部的侧面,恒温风机33固定在恒温外壳36的顶部,恒温风机33的送风口位于恒温外壳36内部的顶端;恒温前提升门38与恒温外壳36朝向预热部2的一侧滑动连接,恒温后提升门39与恒温外壳36朝向保温部4的一侧滑动连接;
恒温管32为不锈钢管,恒温外壳36的内侧由不锈钢板制成,恒温外壳36的外侧为经高温静电喷塑的A3板制成,使其耐腐蚀、抗氧化、易清洗。
进一步的,恒温部3还包括恒温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加热恒温管32内部的导热介质;
优选的,恒温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导热油炉,恒温加热装置与恒温管32连接以加热恒温管32内部的导热介质,进而提升恒温外壳36内部的温度;其中,恒温加热装置可固定在恒温外壳36的内部,也可固定在恒温外壳36的外部。
可选的,恒温加热装置为蒸汽加热器,恒温加热装置与恒温管32连接以加热恒温管32内部的导热介质,进而提升恒温外壳36内部的温度;其中,恒温加热装置可固定在恒温外壳36的内部,也可固定在恒温外壳36的外部。
可选的,恒温加热室为燃气锅炉,恒温加热装置与恒温管32连接以加热恒温管32内部的导热介质,进而提升恒温外壳36内部的温度;其中,恒温加热装置只可固定在恒温外壳36的外部,燃气锅炉可采用天然气或液化气作为加热燃料。
具体的,保温部4包括保温机台41、保温排烟机42、保温传送链板43、保温滚筒44、保温外壳45和保温电机46;保温机台41的两端分别与恒温部3和急冷部5连接;
保温外壳45固定在保温机台41的顶部,保温传送链板43位于保温机台41顶部,并位于保温外壳45内部;保温滚筒44具有两个,两个保温滚筒44分别位于保温传送链板43的两端,并分别与保温机台4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保温滚筒44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保温电机46固定在保温机台41内部并与保温滚筒44通过链条连接;保温电机46与两个保温滚筒44中的任一保温滚筒44连接,保温排烟机42固定在保温外壳45的顶部,保温排烟机42的抽风口位于保温外壳45内部的顶端,保温排烟机42的排风口位于保温外壳45的外部;
保温部4还包括保温提升门47,保温提升门47与保温外壳45朝向急冷部5的一侧滑动连接;
具体的,急冷部5包括急冷机台51、传送车52、急冷外壳53、急冷风机54和急冷提升门55;急冷机台51的两端分别与保温部4和冷却部6连接;
急冷外壳53固定在急冷机台51的顶部,传送车52位于急冷机台51的顶部并位于急冷外壳53内部,传送车52可在急冷机台51上往复移动;急冷风机54固定在急冷外壳53的顶部;
传送车52包括传送架521、传送轮522、车载传送链板523、传送电机524、车载电机525和传送滚筒526;传送轮522可转动的连接在传送架521的底部,车载传动带位于传送架521的顶部,传送滚筒526具有两个,两个传送滚筒526位于车载传送链板523的两端并与传送架52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传送电机524和车载电机525固定在传送架521内部,传送电机524与传送滚筒526通过链条连接,车载电机525与传送轮522通过链条连接;传送电机524与两个传送滚筒526中任一传送滚筒526连接;急冷提升门55与急冷外壳53朝向冷却部6的一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急冷风机54的风扇位于急冷外壳53内部;
可选的,急冷部5具有固定在急冷外壳53的外部,并与急冷外壳53的内部连通的急冷罩体(图中未示出),急冷风机54的风扇固定在急冷罩体的内部,并向急冷外壳53内部输出冷风,通过将急冷风机54设置在急冷外壳53的外部,扩大的了急冷外壳内部的空间,以适应大尺寸工件10的急冷工作。
具体的,冷却部6包括冷却机台61、冷却风机62、冷却传送链板63、冷却滚筒64、冷却外壳65、冷却电机66、蒸发器67和冷却软帘(图中未示出);冷却机台61的两端分别与急冷部5和下料部7连接;
冷却外壳65固定在冷却机台61的顶部,冷却传送链板63位于冷却机台61顶部,并位于冷却外壳65内部;冷却滚筒64具有两个,两个冷却滚筒64分别位于冷却传送链板63的两端,并分别与冷却机台6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冷却滚筒64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冷却软帘(图中未示出)具有两个,两个冷却软帘(图中未示出)分别与冷却外壳65朝向急冷部5的一侧,以及冷却外壳65朝向下料部7的一侧连接;
冷却电机66固定在冷却机台61内部并与冷却滚筒64通过链条连接;冷却电机66与两个冷却滚筒64中的任一冷却滚筒64连接,冷却风机62固定在冷却外壳65的侧壁上,冷却风机62的风扇位于冷却外壳65内部的侧面,蒸发器67固定在冷却风机62内部的侧壁上,蒸发器67位于冷却风机62的风扇的下方。;
冷却风机66与冷却外壳65连接,用于向冷却外壳65内部输出冷风并围绕工件10流动,蒸发器67与冷却外壳65连接,用于吸收围绕工件10流动后的冷风;冷凝器(图中未示出)固定在冷却外壳65的内部,用于汇集冷却工件10所形成水滴的水蒸气。(此处为修改处,其具体的结构描述在说明书的标红处)
优选的,冷却风机62固定在冷却外壳65的侧壁上,冷却风机62的风扇位于冷却外壳65内部的侧面,蒸发器67固定在冷却风机62内部的侧壁上,蒸发器67位于冷却风机62的风扇的下方。
可选的,冷却风机62固定在冷却外壳65的顶部,冷却风机62的风扇位于冷却外壳65内部的顶面,蒸发器67固定在冷却风机62内部的顶面上。
可选的,冷却部6还包括固定在冷却外壳65的外侧顶部,并与冷却外壳65内部连通的冷却罩体(图中未示出),冷却风机62和蒸发器67固定在冷却罩体内部,用于扩大冷却外壳内部空间,以适应大尺寸工件10的冷却工作。
具体的,下料部7包括下料升降台71和出料区72,出料区72与下料升降台71连接,出料区72还与冷却部6连接;
下料升降台71包括下料座711、下料架712和下料升降杆713,下料升降杆713的两端分别与下料座711和下料架712连接;
出料区72包括出料机台721、出料传送链板722、出料滚筒723和出料电机724,出料传送链板722位于出料机台721的顶部,两个出料滚筒723分别位于出料传送链板722的两端并与出料机台721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
出料电机724固定在机台内并与出料滚筒723通过链条连接,并向出料滚筒723输出扭矩;两个出料滚筒723中的任一出料滚筒723与出料电机724连接。
优选的,隧道炉还包括控制装置8和轨道9;控制装置8分别与上料部1、预热部2、恒温部3、保温部4、急冷部5、冷却部6和下料部7连接;上料部1和下料部7分别与轨道9滑动连接。
一种工件热处理工艺,利用上述隧道炉,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工件10放置在上料升降台11的上料架112上,操作上料升降台11使上料架112上升至与入料机台121顶部平齐的位置,操作控制装置8使入料电机124通过入料滚筒123带动入料传送链板122转动,将位于上料架112上的工件10移动至入料传送链板122上;
S2.操作控制装置8使预热提升门28向上移动,使预热外壳26朝向上料部1的一侧与外界连通;再次操作控制装置8使入料传送链板122将工件10移动至预热传送链板24上,再使预热提升门28向下移动,使预热外壳26朝向上料部1一侧与外界隔绝;
S3.通过调节控制装置8,设定预热管22的温度为165℃-175℃,操作控制装置8启动预热风机23和预热管22,预热管22对工件10进行预热,预热风机23使预热外壳26内的空气流动,用于将预热管22辐射的热量传送至工件10的各个位置,使工件10均匀受热;
S4.操作控制装置8使恒温前提升门38向上移动,使恒温外壳36与预热外壳26相互连通;再次操作控制装置8使预热电机27通过预热滚筒25带动预热传送链板24转动,将位于预热传送链板24上的工件10传送至恒温传送链板34;操作控制装置8使恒温前提升门38向下移动,使恒温外壳36与预热外壳26相互隔绝;
S5.通过调节控制装置8,设定恒温管32的温度为175℃,设定恒温管32的加热时间为20分钟;操作控制装置8启动恒温风机33和恒温管32,恒温管32对工件10进行恒温,恒温风机33使恒温外壳36内的空气流动,用于将恒温管32辐射的热量传送至工件10的各个位置,使工件10均匀受热;
S6.恒温管32的加热时间结束后,操作控制装置8使恒温后提升门39向上移动,使恒温外壳36与保温外壳45相互连通;再次操作控制装置8使恒温电机37通过恒温滚筒35带动恒温传送链板34转动,将位于恒温传送链板34的工件10传送至保温传送链板43;操作控制装置8使恒温后提升门39向下移动,使恒温外壳36与保温外壳45相互隔绝;
S7.操作控制装置8启动保温排烟机42,将工件10在保温外壳45内散发的烟雾或气体排出至外界;
S8.调节控制装置8设定急冷风机54的输出温度不高于20℃;操作控制装置8使保温提升门47向上移动,使保温外壳45与急冷外壳53相互连通;再次操作控制装置8使保温电机46通过保温滚筒44带动保温传送链板43转动,将工件10移动至传送车52的车载传送链板523上;操作控制装置8启动急冷风机54,急冷风机54通过急冷风机54的风扇向急冷外壳53内输出温度不高于20℃的冷风,以冷却工件10;
S9.操作控制装置8使传送电机524带动传送轮522转动,使传送车52移动至急冷外壳53与冷却外壳65连通的位置;再次操作控制装置8使车载电机525通过传送滚轮带动车载传送链板523转动,将工件10穿过软帘并移动至冷却传送链板63上;
S10.调节控制装置8设定冷却风机62的输出温度不高于6℃;操作控制装置8启动冷却风机62输出温度不高于6℃的冷风以冷却工件10;冷却风机62输出的冷风围绕工件10流动并最终流向蒸发器67,蒸发器67吸收冷却风机62输出的冷风冷却工件10时所携带的热量并传送至外界,冷凝器吸收冷却风机62输出的冷风冷却工件10时产生的水蒸气;
S11.操作控制装置8使冷却电机66通过冷却滚筒64带动冷却传送链板63移动,将工件10穿过软帘并移动至出料传送链板722上;操作控制装置8使出料电机724通过出料滚筒723带动出料传送链板722转动,将工件10移动至下料升降台71的下料架712上;
S12.操作下料升降台71使下料升降杆713带动下料架712向下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料部,用于接收工件;
预热部,与所述上料部连接,用于对所述工件进行预热;
恒温部,与所述预热部连接,用于恒温加热所述工件;
保温部,与所述恒温部连接,用于对所述工件进行保温;
急冷部,与所述保温部连接,用于快速冷却所述工件;
冷却部,与所述急冷部连接,用于持续冷却所述工件;
下料部,与所述冷却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部包括上料升降台和入料区,所述入料区与所述上料升降台连接,所述入料区还与所述预热部连接;
所述上料升降台包括上料座、上料架和上料升降杆,所述上料升降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料座和上料架连接;
所述入料区包括入料机台、入料传送链板、入料滚筒和入料电机,所述入料传送链板位于所述入料机台的顶部,两个所述入料滚筒分别位于所述入料传送链板的两端并与所述入料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入料电机固定在所述机台内并与所述入料滚筒通过链条连接,并向所述入料滚筒输出扭矩;两个所述入料滚筒中的任一入料滚筒与所述入料电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部包括预热机台、预热管、预热风机、预热传送链板、预热滚筒、预热外壳、预热电机和预热提升门;所述预热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料部和恒温部连接;
所述预热外壳固定在所述预热机台的顶部,所述预热传送链板位于所述预热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预热外壳内部;所述预热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预热滚筒分别位于所述预热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预热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预热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所述预热电机固定在所述预热机台内部并与所述预热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预热电机与两个所述预热滚筒中的任一预热滚筒连接,所述预热管位于所述预热外壳内部的侧面,所述预热风机固定在所述预热外壳的顶部,所述预热风机的送风口位于所述预热外壳内部的顶端;所述预热提升门与所述预热外壳朝向所述上料部的一侧滑动连接;
所述预热管为不锈钢管,所述预热外壳的内侧由不锈钢板制成,所述预热外壳的外侧为经高温静电喷塑的A3板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部包括恒温机台、恒温管、恒温风机、恒温传送链板、恒温滚筒、恒温外壳、恒温电机、恒温前提升门和恒温后提升门;所述恒温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预热部和保温部连接;
所述恒温外壳固定在所述恒温机台的顶部,所述恒温传送链板位于所述恒温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恒温外壳内部;所述恒温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恒温滚筒分别位于所述恒温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恒温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恒温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所述恒温电机固定在所述恒温机台内部并与所述恒温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恒温电机与两个所述恒温滚筒中的任一恒温滚筒连接,所述恒温管位于所述恒温外壳内部的侧面,所述恒温风机固定在所述恒温外壳的顶部,所述恒温风机的送风口位于所述恒温外壳内部的顶端;所述恒温前提升门与所述恒温外壳朝向所述预热部的一侧滑动连接,所述恒温后提升门与所述恒温外壳朝向所述保温部的一侧滑动连接;
所述恒温管为不锈钢管,所述恒温外壳的内侧由不锈钢板制成,所述恒温外壳的外侧为经高温静电喷塑的A3板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包括保温机台、保温排烟机、保温传送链板、保温滚筒、保温外壳和保温电机;所述保温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恒温部和急冷部连接;
所述保温外壳固定在所述保温机台的顶部,所述保温传送链板位于所述保温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保温外壳内部;所述保温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保温滚筒分别位于所述保温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保温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保温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
所述保温电机固定在所述保温机台内部并与所述保温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保温电机与两个所述保温滚筒中的任一保温滚筒连接,所述保温排烟机固定在所述保温外壳的顶部,所述保温排烟机的抽风口位于所述保温外壳内部的顶端,所述保温排烟机的排风口位于所述保温外壳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急冷部包括急冷机台、传送车、急冷外壳、急冷风机和急冷提升门;所述急冷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保温部和冷却部连接;
所述急冷外壳固定在所述急冷机台的顶部,所述传送车位于所述急冷机台的顶部并位于所述急冷外壳内部,所述传送车可在所述急冷机台上往复移动;所述急冷风机固定在所述急冷外壳的顶部,所述急冷风机的风扇位于所述急冷外壳内部或外部;
所述传送车包括传送架、传送轮、车载传送链板、传送电机、车载电机和传送滚筒;所述传送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传送架的底部,所述车载传动带位于所述传送架的顶部,所述传送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传送滚筒位于所述车载传送链板的两端并与所述传送架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传送电机和车载电机固定在所述传送架内部,所述传送电机与所述传送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车载电机与所述传送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传送电机与两个所述传送滚筒中任一传送滚筒连接;所述急冷提升门与所述急冷外壳朝向所述冷却部的一侧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包括冷却机台、冷却风机、冷却传送链板、冷却滚筒、冷却外壳、冷却电机、蒸发器、冷凝器和冷却软帘;所述冷却机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急冷部和下料部连接;
所述冷却外壳固定在所述冷却机台的顶部,所述冷却传送链板位于所述冷却机台顶部,并位于所述冷却外壳内部;所述冷却滚筒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滚筒分别位于所述冷却传送链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冷却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冷却滚筒之间还通过连通相互连接;所述冷却软帘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冷却软帘分别与所述冷却外壳朝向所述急冷部的一侧,以及所述冷却外壳朝向所述下料部的一侧连接;
所述冷却电机固定在所述冷却机台内部并与所述冷却滚筒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冷却电机与两个所述冷却滚筒中的任一冷却滚筒连接,所述冷却风机与所述冷却外壳连接,用于向所述冷却外壳内部输出冷风并围绕所述工件流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却外壳连接,用于吸收围绕所述工件流动后的冷风;所述冷凝器固定在所述冷却外壳的内部,用于汇集冷却工件所形成水滴的水蒸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部包括下料升降台和出料区,所述出料区与所述下料升降台连接,所述出料区还与所述冷却部连接;
所述下料升降台包括下料座、下料架和下料升降杆,所述下料升降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料座和下料架连接;
所述出料区包括出料机台、出料传送链板、出料滚筒和出料电机,所述出料传送链板位于所述出料机台的顶部,两个所述出料滚筒分别位于所述出料传送链板的两端并与所述出料机台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出料电机固定在所述机台内并与所述出料滚筒通过链条连接,并向所述出料滚筒输出扭矩;两个所述出料滚筒中的任一出料滚筒与所述出料电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和轨道;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上料部、预热部、恒温部、保温部、急冷部、冷却部和下料部连接;所述上料部和下料部分别与所述轨道滑动连接。
CN201720219397.2U 2017-03-08 2017-03-08 一种隧道炉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89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9397.2U CN206989685U (zh) 2017-03-08 2017-03-08 一种隧道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9397.2U CN206989685U (zh) 2017-03-08 2017-03-08 一种隧道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89685U true CN206989685U (zh) 2018-02-09

Family

ID=61422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1939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89685U (zh) 2017-03-08 2017-03-08 一种隧道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896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3805A (zh) * 2017-03-08 2017-06-27 上海迅美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炉和工件热处理工艺
CN111238226A (zh) * 2020-01-09 2020-06-05 济南麦哈勃冶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锆芯自动烧结隧道窑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3805A (zh) * 2017-03-08 2017-06-27 上海迅美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炉和工件热处理工艺
CN111238226A (zh) * 2020-01-09 2020-06-05 济南麦哈勃冶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锆芯自动烧结隧道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3805A (zh) 一种隧道炉和工件热处理工艺
CN206989685U (zh) 一种隧道炉
CN106081543A (zh) 一种快换皮带的辊轴机构
CN2151429Y (zh) 冶金烧结机余热产汽节能装置
CN106755793B (zh) 一种热处理加热炉
CN205556740U (zh) 一种多头输送带螺旋运动式传动加热-冷却炉
CN100577823C (zh) 内置放热式气体发生装置热处理炉
CN218345508U (zh) 一种热处理车间地下热处理炉热利用机构
CN201020583Y (zh) 氮气保护钎焊炉间歇炉用预热净化装置
CN207276675U (zh) 一种金属带钢退火炉冷却装置
CN104694710B (zh) 连续式热风回火炉
CN106348577B (zh) 用于玻璃杯的自动翻转式退火设备
CN210596152U (zh) 高效球化退火炉
CN205528939U (zh) 一种钢球热处理装置
CN207922840U (zh) 一种小型网带预烧炉
CN107974552A (zh) 一种不锈钢钢带光亮退火机组
CN211588426U (zh) 一种非调质钢锻后冷却生产线的冷却机构
CN205698530U (zh) 一种利用热空气循环加热的炒药机
CN209010563U (zh) 一种模具钢生产用便于调温的等温退火装置
CN212770441U (zh) 一种玻璃生产用退火设备
CN110923419A (zh) 一种适用于非晶纳米钢热处理的高效退火系统
CN216337797U (zh) 一种用于工件快速冷却的低温回火炉
CN214866164U (zh) 一种滚圈锻后冷却装置
CN207831923U (zh) 一种冷轧不锈钢加热炉体进料装置
CN215799706U (zh) 一种模具钢等温退火用移动式节能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