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68592U - 紧固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紧固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68592U
CN206968592U CN201720720940.7U CN201720720940U CN206968592U CN 206968592 U CN206968592 U CN 206968592U CN 201720720940 U CN201720720940 U CN 201720720940U CN 206968592 U CN206968592 U CN 2069685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wel
inner ring
outer ring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209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勇
戴开红
杨光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209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685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685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685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紧固加强结构。其包括内圈、外圈和至少一根连接筋;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同轴设置;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通过所述连接筋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固加强结构,设置了内圈和外圈,且内圈和外圈通过连接筋进行连接,大大的提升了整体的强度,能够承受的螺钉打紧产生的应力增加,进而增加了整个紧固加强结构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紧固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紧固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保险杠侧支架通过螺钉与车身进行打紧固定,侧支架上通常会设计一个凸台,使凸台与车身进行打紧方向的限位。
在安装侧支架的时候,凸台会受到螺钉打紧产生的应力,当应力较大时,会造成凸台特征的破裂或损坏,从而造成侧支架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紧固加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固加强结构,包括内圈、外圈和至少一根连接筋;
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同轴设置;
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通过所述连接筋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以所述内圈或所述外圈的圆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紧固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中圈;
所述中圈设置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且与所述内圈同轴设置;
所述中圈通过所述连接筋分别与所述内圈、所述外圈和/或相邻的所述中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圈、所述外圈和所述连接筋一体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与所述内圈的连接处设置倒角;
所述连接筋与所述外圈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
进一步的,所述倒角为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为至少一层;
所述连接筋的一端与所述内圈外壁的端部或中部连接;
所述连接筋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圈内壁的端部或中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为多排;
多排所述连接筋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为片状;
所述连接筋从所述内圈的一端到所述内圈的另一端的轨迹为螺旋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的截面为梯形;
所述梯形的较大底边与所述外圈的一端平齐或平行;
所述梯形的较小底边与所述外圈的另一端平齐或平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固加强结构,设置了内圈和外圈,且内圈和外圈通过连接筋进行连接,大大的提升了整体的强度,能够承受的螺钉打紧产生的应力增加,进而增加了整个紧固加强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紧固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紧固加强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紧固加强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二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三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四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五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六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筋的第七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1为图10提供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的A-A剖视图;
图13为图12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外圈 2:连接筋 3:内圈
4:倒角 5:中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紧固加强结构,包括内圈3、外圈1和至少一根连接筋2;
所述内圈3和所述外圈1同轴设置;
所述内圈3和所述外圈1通过所述连接筋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将内圈3和外圈1通过连接筋2进行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而来将整个结构作为凸台进行使用,以达到提高其承受螺钉打紧的应力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的数量根据内圈3和外圈1的直径,以及内圈3和外圈1的直径差进行设置,其不宜过密也不宜过疏,过密则增加了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而过疏则会影响到内圈3和外圈1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筋2以所述内圈3或所述外圈1的圆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以内圈3的轴线为中心均匀设置。
这样会使得不同的连接筋2的受力相同,以使其达到均衡受力的效果,最终以达到避免由于某根连接筋2受力过大而损毁时,影响到整个紧固加强结构的使用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以内圈3的轴线为中心线均匀分布,但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一种分布方式,其还可以有其他的分布方式,如内圈3的一侧较密,另一侧较疏。其设置的疏密程度可以根据其受力状况来进行设置,只要能够最终达到不同的连接筋2的受力均匀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紧固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中圈5;
所述中圈5设置在所述内圈3和所述外圈1之间,且与所述内圈3同轴设置;
所述中圈5通过所述连接筋2分别与所述内圈3、所述外圈1和/或相邻的所述中圈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圈3和外圈1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中圈5,中圈5的内外两侧均通过连接筋2分别于内圈3或中圈5、外圈1或中圈5连接,以将内圈3、中圈5和外圈1构成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内圈3、中圈5和外圈1为同轴设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内圈3、所述外圈1和所述连接筋2一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内圈3、外圈1和连接筋2均为一体设置,具体说为一次注塑成型设置。
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极大的增加紧固加强结构的连接强度,减小了其在连接处被破坏的几率。
在本实施例中,中圈5与内圈3、外圈1和连接筋2也为一体设置。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内圈3、外圈1和连接筋2之间为一体设置,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一体设置,其也可以是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如还可以是焊接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将内圈3、外圈1和连接筋2固定连接在一起,且能够承受的住螺钉打紧的应力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筋2与所述内圈3的连接处设置倒角4;
所述连接筋2与所述外圈1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4。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与内圈3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4,同理,连接筋2与外圈1的连接处也设置有倒角4。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倒角4为圆角。
一般倒角4的作用是去除毛刺,使之美观。但是对于图纸中特别指出的倒角4,一般是安装工艺的要求,列如轴承的安装导向,还有一些圆弧倒角4(或称为圆弧过渡)还可以起到减小应力集中,加强轴类零件的强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使装配容易,一般在加工结束之前进行。如在螺栓等小零件成型工艺之前,也会进行倒角4,为的是料方便进入成型模。
在本实施例中,将倒角4设置为圆角,能够减小应力集中,进而增加内圈3与连接筋2的连接强度、外圈1与连接筋2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整体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筋2为至少一层;
所述连接筋2的一端与所述内圈3外壁的端部或中部连接;
所述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圈1内壁的端部或中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可以设置为一层,也可以设置为多层,使得在紧固加强结构的厚度较厚时,能够通过多层连接来加强内圈3和外圈1的连接强度。
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图4所示,在内圈3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连接筋2,且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外圈1的同一端连接,形成一层连接筋2。
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图5所示,在内圈3外壁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了连接筋2,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外圈1的端部连接,形成一层连接筋2。
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图6所示,在内圈3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连接筋2,且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外圈1的内壁中间任意位置连接,形成一层连接筋2。
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图7所示,在内圈3外壁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了连接筋2,且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外圈1的内壁中间任意位置连接,能够形成一层或多层连接筋2。
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还可以是如图8所示,在内圈3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连接筋2,且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外圈1的另一端连接,形成一层连接筋2。
需要指出的是,倾斜设置的各种连接筋2连接方式,其能够使得承受力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沿连接筋2的倾斜方向上,能够承受的应力相对较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筋2为多排;
多排所述连接筋2交错设置。
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还可以是如图9所示,在内圈3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连接筋2,且连接筋2的另一端与外圈1的另一端连接,形成一层连接筋2,同时,与该连接筋2相邻的连接筋2,其连接端与之相反,即形成了相邻的两根连接筋2交叉设置。
综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几种设置方式,其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如还可以是将交叉设置的连接筋2作为单层,之后在进行多层的设置等,也就是说,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只要能够通过连接筋2将内圈3和外圈1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增加了连接强度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筋2为片状;
所述连接筋2从所述内圈3的一端到所述内圈3的另一端的轨迹为螺旋线。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的设置方式为将连接筋2设置为了片状,其以螺旋线的方式,设置在内圈3和外圈1直接,且其螺旋轴线为内圈3的中心线。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筋2的截面为梯形;
所述梯形的较大底边与所述外圈1的一端平齐或平行;
所述梯形的较小底边与所述外圈1的另一端平齐或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筋2设置为梯形,使其能够顺应的力度方向进行承受力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外圈1的直径大于内圈3,连接筋2与外圈1的连接处的宽度相对较宽,需要承受的力度相对较大;而连接筋2与内圈3的连接处的宽度相对较窄,需要承受的力度相对较小,为了保证连接筋2的受力平衡,将连接筋2的底部较宽的一端与外圈1连接,连接筋2的底部较窄的一端与内圈3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固加强结构,设置了内圈3和外圈1,且内圈3和外圈1通过连接筋2进行连接,大大的提升了整体的强度,能够承受的螺钉打紧产生的应力增加,进而增加了整个紧固加强结构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圈、外圈和至少一根连接筋;
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同轴设置;
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通过所述连接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以所述内圈或所述外圈的圆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中圈;
所述中圈设置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且与所述内圈同轴设置;
所述中圈通过所述连接筋分别与所述内圈、所述外圈和/或相邻的所述中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所述外圈和所述连接筋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与所述内圈的连接处设置倒角;
所述连接筋与所述外圈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为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为至少一层;
所述连接筋的一端与所述内圈外壁的端部或中部连接;
所述连接筋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圈内壁的端部或中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为多排;
多排所述连接筋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为片状;
所述连接筋从所述内圈的一端到所述内圈的另一端的轨迹为螺旋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的截面为梯形;
所述梯形的较大底边与所述外圈的一端平齐或平行;
所述梯形的较小底边与所述外圈的另一端平齐或平行。
CN201720720940.7U 2017-06-20 2017-06-20 紧固加强结构 Active CN2069685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20940.7U CN206968592U (zh) 2017-06-20 2017-06-20 紧固加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20940.7U CN206968592U (zh) 2017-06-20 2017-06-20 紧固加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68592U true CN206968592U (zh) 2018-02-06

Family

ID=6140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20940.7U Active CN206968592U (zh) 2017-06-20 2017-06-20 紧固加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685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5802A (zh) * 2021-06-10 2021-10-01 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力矩传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5802A (zh) * 2021-06-10 2021-10-01 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力矩传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68592U (zh) 紧固加强结构
CN208563587U (zh) 一种用于多层模块化建筑的角件及其连接节点结构
CN205523634U (zh) 组合式电动车电池框架
CN209029450U (zh) 电池托盘、电池包以及车辆
CN106428220A (zh) 一种新型后围板与侧围搭接结构
CN205601921U (zh) 一种商用车主纵梁及商用车
CN104863821B (zh) 压缩机底座
CN208986061U (zh) 电池安装支架
CN207758553U (zh) 悬置连接支架及使用该悬置连接支架的汽车
CN207914847U (zh) 一种压力容器用薄壁筒体凸台制造时的筒体防变形装置
CN208585101U (zh) 一种油门踏板安装支架总成
CN202350899U (zh) 一种凹凸式多台面汽车衡的秤体连接结构
CN105151172A (zh) 组合安装支架
CN205686084U (zh) 一种汽车钢轮毂
CN206155131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支架及具有该电池安装支架的车辆
CN205022745U (zh) 供散热器和喇叭共用的组合安装支架
CN205705965U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钢轮毂
CN204591438U (zh) 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组件及发动机
CN208914912U (zh) 车辆的摆臂支架以及车辆
CN207840543U (zh) 焊接定位夹具
CN207777086U (zh) 一种钢混塔筒
CN207069834U (zh) 一种分瓣式电机模块的固定装置
CN210027591U (zh) 一种用于汽车横梁的轻量化铸件支架
CN205686082U (zh) 一种改良汽车轮毂
CN203019534U (zh)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凹槽滚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