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47577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47577U
CN206947577U CN201720604123.5U CN201720604123U CN206947577U CN 206947577 U CN206947577 U CN 206947577U CN 201720604123 U CN201720604123 U CN 201720604123U CN 206947577 U CN206947577 U CN 2069475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te
electric connector
elastic arm
adjacent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041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47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475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底面具有多个导电片,包括:一绝缘本体,用于承接所述芯片模块;多个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至少具有两弹臂,自每一弹臂向上延伸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弹臂的宽度,相邻两接触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且相邻两接触部向上抵接于同一导电片,芯片模块下压接触部时,接触部在导电片上滑移,由于相邻两接触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故两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小,在导电片上可滑移距离长,不易跑出导电片的区域,降低了端子与芯片模块不导通的风险。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电路板上的平面栅格阵列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专利号为CN200420054523.6的中国专利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孔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收容孔内的导电端子以导接芯片模块和电路板,其主要包括主体部及主体部相对两侧设置的倾斜延伸的臂部,臂部末端设有与电子元件导接的接触部,其中主体部至少一侧设有至少两个臂部,从而保证电连接器端子与芯片模块或电路板之间具有更好的电性导通性能。
但是,这种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缺点:由于芯片模块存在制造公差,使得位于芯片模块底面呈圆形的导电片存在高度差,致使部分导电片高于周围的其它部件,接触部与芯片模块的的接触面积大,接触部沿由内至外的方向其高度一致,当芯片模块下压端子时,接触部的外侧由于距离导电片的中心较远,易滑出芯片模块的导电片而与芯片模块上的低于导电片的其它部件相抵接,导致接触部与导电片脱离接触,造成该导电端子与芯片模块不导通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不易跑出芯片模块的导电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底面具有多个导电片,包括:一绝缘本体,用于承接所述芯片模块;多个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至少具有两弹臂,自每一弹臂向上延伸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弹臂的宽度,相邻两接触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且相邻两接触部向上抵接于同一导电片。
进一步:每一弹臂包括一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相邻另一弹臂靠近弯折延伸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连接所述接触部。
进一步:相邻两连接部平行。
进一步:相邻两弹臂平行。
进一步:相邻两接触部平行。
进一步: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弯折呈弧形。
进一步:相邻两接触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内侧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孔,每一收容孔收容有两个端子,所述两弹臂设于两个端子。
进一步:每一收容孔收容有一绝缘块,每一所述绝缘块与两个端子镶埋成型,所述绝缘块相对两侧分别水平凸伸有一限位部,每一所述收容孔相对两侧凹设有两固持槽固定所述绝缘块,两固持槽相向凸设有两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限位部下方,以限制绝缘块向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两端子具有两延伸臂,自每一延伸臂延伸形成一导接部,所述导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延伸臂的宽度,相邻两导接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延伸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且两导接部与电路板的同一垫片导接。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多个凸块;每一所述凸块和两个端子共同夹持一锡球,所述凸块位于所述锡球的一侧,两个端子位于所述锡球的相对另一侧。
进一步:所述弹臂的内侧与所述接触部的内侧平齐。
进一步:所述弹臂的厚度与所述接触部的厚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芯片模块下压接触部时,接触部在导电片上滑移,由于相邻两接触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故两接触部外侧之间的间距变小,在导电片上可滑移距离长,不易跑出导电片的区域,降低了端子与芯片模块不导通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的立体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的平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位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之间且芯片模块未下压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二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图4的另一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二的平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三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四的端子与绝缘块的部件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芯片模块200 导电片201 电路板300 垫片301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3 收容孔31 固持槽311
挡止部3111 让位槽312 凸块32 绝缘块4
限位部41 锡球5 第一端子1 第一基部10
第一弹臂11 第一连接部110 第一弯折部111 第一接触部13
第一延伸臂12 第一连接臂120 第一弯折臂121 第一导接部14
第二端子2 第二基部20 第二弹臂21 第二连接部210
第二弯折部211 第二接触部23 第二延伸臂22 第二连接臂220
第二弯折臂221 第二导接部2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绝缘本体3,具有多个收容孔31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3,多个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及多个绝缘块4,每一所述绝缘块4与一第一端子1和一第二端子2镶埋成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也可以用其它元件固定在一起),然后收容于所述收容孔31。
如图1至图3所示,绝缘本体3的每一收容孔31相对两侧凹设有两固持槽311,两固持槽311相向凸设有两挡止部3111,收容孔31内设有与固持槽311相通的让位槽312。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具有呈平板状的一第一基部10,自第一基部10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11,所述第一弹臂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0和向相邻的第二端子2弯折靠近的第一弯折部111,自第一弯折部111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13,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上表面弯折呈弧形。自第一基部10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臂12,所述第一延伸臂12包括第一连接臂120和向第二端子2弯折靠近的第一弯折臂121,自第一弯折臂121延伸形成一第一导接部14,所述第一导接部14的下表面弯折呈弧形。所述第二端子2具有呈平板状的一第二基部20,自第二基部20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21,所述第二弹臂21包括第二连接部210和向相邻的第一端子1弯折靠近的一第二弯折部211,自第二弯折部211延伸形成一第二接触部23,所述第二接触部23的上表面弯折呈弧形。自第二基部20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臂22,所述第二延伸臂22包括第二连接臂220和向第一端子1弯折靠近的第二弯折臂221,自第二弯折臂221延伸形成一第二导接部24,所述第二导接部24的下表面弯折呈弧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片201抵接的两个接触部设于同一个端子)。
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200至一电路板300,所述芯片模块200底面具有多个导电片201,所述电路板300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垫片301,所述第一接触部13和第二接触部23均与同一导电片201抵接,所述第一导接部14和第二导接部24均与同一垫片301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10与第二连接部210平行,所述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23平行,第一接触部13的外侧与第二接触部23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弹臂11的外侧与第二弹臂21的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宽度小于第一弹臂11的宽度,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弹臂11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触部23的宽度小于第二弹臂21的宽度,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内侧与第二接触部23的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弹臂11的内侧与第二弹臂21的内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导接部1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臂12的宽度,所述第二导接部2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延伸臂22的宽度,所述第一导接部14的外侧与第二导接部24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延伸臂12的外侧与第二延伸臂22的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导接部14的内侧与第二导接部24的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延伸臂12的内侧与第二延伸臂22的内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弹臂11与所述第一延伸臂12对称,所述第一接触部13与第一导接部14对称,所述第二弹臂21与第二延伸臂22对称,所述第二接触部23与所述第二导接部24对称。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外侧与第二接触部23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弹臂11的外侧与第二弹臂21的外侧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23不易跑出导电片201的区域,降低了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23跑出导电片201的区域而造成芯片模块200与电连接器100不导通的风险,保证了电连接器100与芯片模块200间的良好导接;所述第一导接部14的外侧与第二导接部24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延伸臂12的外侧与第二延伸臂22的外侧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导接部14与第二导接部24不易跑出垫片301的区域,避免了第一导接部14与第二导接部24跑出垫片301的区域而造成电路板300与电连接器100不导通的问题,保证了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300间的良好导接。
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块4相对两侧分别水平凸伸有一限位部41,当绝缘块4向下组装进入绝缘本体3的收容孔31中时,绝缘块4被收容孔31的固持槽311固定,收容孔31的让位槽312让位于在第一基部10下方的第一延伸臂12和第一导接部14及在第二基部20下方的第二延伸臂22与第二导接部24,使得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顺利的组装进入收容孔31中,收容孔31的挡止部3111位于限位部41的下方,以限制绝缘块4向下移动。
如图4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12与第一弹臂11不对称,所述第一导接部14与第一接触部13不对称,所述第二延伸臂22与第二弹臂21不对称,所述第二导接部24与第二接触部23不对称,所述第一导接部14与第二导接部24的下表面未弯折呈弧形。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多个锡球5,所述绝缘本体3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多个凸块32,每一所述凸块32和第一导接部14与第二导接部24共同夹持住所述锡球5,所述凸块32位于所述锡球5的一侧,所述第一导接部14与第二导接部24位于所述锡球5的相对另一侧,通过将所述锡球5焊接至电路板300的垫片301上,实现第一导接部14与第二导接部24和同一垫片301电性连接的目的。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弹臂11未设置有向第二端子2弯折靠近的第一弯折部111,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上表面未弯折呈弧形,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弹臂11的内侧平齐,即第一接触部13的内侧与第二接触部23的内侧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弹臂11的内侧与第二弹臂21的内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弹臂21未设置有向第一端子1弯折靠近的第二弯折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3的上表面未弯折呈弧形,所述第二接触部23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弹臂21的内侧平齐,第一弹臂11与第二弹臂21平行。
如图8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弹臂11未设置有向第二端子2弯折靠近的第一弯折部111,所述第一延伸臂12未设置有向第二端子2弯折靠近的第一弯折臂121,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上表面未弯折呈弧形,所述第一接触部13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弹臂11的内侧平齐,即第一接触部13的内侧与第二接触部23的内侧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弹臂11的内侧与第二弹臂21的内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弹臂21未设置有向第一端子1弯折靠近的第二弯折部211,所述第二延伸臂22未设置有向第一端子1弯折靠近的第二弯折臂221,所述第二接触部23的上表面未弯折呈弧形,所述第二接触部23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弹臂21的内侧平齐,所述第一弹臂11与第二弹臂21平行。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第一接触部13的外侧与第二接触部23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弹臂11的外侧与第二弹臂21的外侧之间的距离,第一接触部13的宽度小于第一弹臂11的宽度,第二接触部23的宽度小于第二弹臂21的宽度,减小了第一接触部13的外侧与导电片201中心线的距离和第二接触部23的外侧与导电片201的中心线的距离,避免了第一接触部13的外侧和第二接触部23的外侧跑出导电片201的区域与相邻的导电片201相接触造成短路的问题,并且使得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23不易跑出导电片201的区域,降低了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23跑出导电片201的区域而造成芯片模块200与电连接器100不导通的风险,保证了电连接器100与芯片模块200间的良好导接。
(2)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片201抵接的第一接触部13和第二接触部23分别设于两个端子(即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故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成型简单。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与所述绝缘块4镶埋成型(insert-mold),再收容于收容孔31,故容易保证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位于同一高度,保证了电连接器100与芯片模块200间的良好导接。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底面具有多个导电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用于承接所述芯片模块;
多个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至少具有两弹臂,自每一弹臂向上延伸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弹臂的宽度,相邻两接触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且相邻两接触部向上抵接于同一导电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弹臂包括一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相邻另一弹臂靠近弯折延伸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连接所述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连接部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弹臂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接触部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弯折呈弧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接触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弹臂内侧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孔,每一收容孔收容有两个端子,所述两弹臂设于两个端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收容孔收容有一绝缘块,每一所述绝缘块与两个端子镶埋成型,所述绝缘块相对两侧分别水平凸伸有一限位部,每一所述收容孔相对两侧凹设有两固持槽固定所述绝缘块,两固持槽相向凸设有两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限位部下方,以限制绝缘块向下移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端子具有两延伸臂,自每一延伸臂延伸形成一导接部,所述导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延伸臂的宽度,相邻两导接部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延伸臂的两外侧之间的距离,且两导接部与电路板的同一垫片导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多个凸块;每一所述凸块和两个端子共同夹持一锡球,所述凸块位于所述锡球的一侧,两个端子位于所述锡球的相对另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的内侧与所述接触部的内侧平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的厚度与所述接触部的厚度相等。
CN201720604123.5U 2017-03-06 2017-05-27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694757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95113 2017-03-06
CN201720209511 2017-03-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47577U true CN206947577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63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04123.5U Active CN206947577U (zh) 2017-03-06 2017-05-2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475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726A (zh) * 2018-07-30 2019-04-1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726A (zh) * 2018-07-30 2019-04-1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65236B (zh) 电连接器
CN206947575U (zh) 电连接器
US103262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US1011608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6364218U (zh) 电连接器
CN108711688B (zh) 电连接器
CN206364299U (zh) 电连接器
CN201436718U (zh) 电连接器
CN207282768U (zh) 电连接器
CN107317132A (zh) 电连接器
CN107565235A (zh) 电连接器
CN206461179U (zh) 电连接器
CN206461121U (zh) 电连接器
CN109149177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TWI754814B (zh) 電連接器
CN20408866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09461728U (zh) 电连接器
CN108987967A (zh) 电连接器
CN107799941A (zh) 电连接器
CN111262069A (zh) 导电端子
CN204156172U (zh) 电连接器
CN206947577U (zh) 电连接器
CN203434330U (zh) 电连接器
CN208444979U (zh) 电连接器
CN10719609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