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34204U -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34204U
CN206934204U CN201621235897.7U CN201621235897U CN206934204U CN 206934204 U CN206934204 U CN 206934204U CN 201621235897 U CN201621235897 U CN 201621235897U CN 206934204 U CN206934204 U CN 206934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let circle
sticking patch
hernia paster
hernia
pul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358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宏
王德清
蔡慧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edical Valley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Shengnuo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Shengnuoy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Shengnuo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358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34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34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3420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包括外套管,在所述外套管内设置同轴分布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端部设置用于装配疝气补片的弹圈,装配于弹圈上的疝气补片能跟随挤压变形的弹圈收纳于外套管内,并在通过内套管将弹圈推出外套管外时,能跟随弹圈同步打开,且疝气补片以及弹圈在疝囊的疝孔上方打开时,疝气补片能从弹圈上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能有效适应腹腔镜疝气修补,达到快速安全进行疝气修补的目的,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补片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管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除阿德农的疝气治疗方法是对缺损部位的组织进行缝合修补,这种方法缝合较多、术后复发率高、疼痛严重、恢复慢。用聚丙烯等支撑的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该方法由于操作简单而被广泛应用。
腔镜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是未来外科发展方向。腹腔镜的疝气修补的难点之一就是在疝囊游离结束后,需要将置入疝囊的疝气补片平展的铺放在疝孔的上方。较大的疝气补片必须卷曲成条索状才能通过腔镜戳孔器内腔置入疝囊内,置入疝囊内的柔软的疝气补片打开平铺十分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平铺效果强差人意,可能影响到手术效果。
为了减小平铺疝气补片的时间,减少手术医师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增强手术效果,我们设计了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能快速打开并平铺疝气补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结构紧凑,能有效适应腹腔镜疝气修补,达到快速安全进行疝气修补的目的,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包括外套管,在所述外套管内设置同轴分布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端部设置用于装配疝气补片的弹圈,装配于弹圈上的疝气补片能跟随挤压变形的弹圈收纳于外套管内,并在通过内套管将弹圈推出外套管外时,能跟随弹圈同步打开,且疝气补片以及弹圈在疝囊的疝孔上方打开时,疝气补片能从弹圈上脱离。
还包括用于使得疝气补片从弹圈脱离的脱离释放机构,所述脱离释放机构包括连接释放体,所述连接释放体包括同轴分布于内套管内的释放拉杆以及位于所述释放拉杆端部的补片连接体,所述释放拉杆能在内套管内运动,疝气补片通过补片连接体临时固定于弹圈上,且在拉动释放拉杆时,能使得补片连接体与疝气补片以及弹圈分离,以使得疝气补片与弹圈的分离。
所述疝气补片与处于打开状态的弹圈的大小及外形相匹配;所述疝气补片的外圈设有若干补片连接孔,弹圈上设有若干补片连接定位体,补片连接孔与补片连接定位体位置匹配分布;呈线型的补片连接体穿入疝气补片的补片连接孔后与弹圈的补片连接定位体连接。
所述疝气补片通过两根补片连接体与弹圈连接,补片连接体的一端与释放拉杆连接,补片连接体的另一端呈悬空状态。
所述补片连接体包括柔性的钢丝,补片连接定位体凸设于弹圈上,补片连接定位体呈凸球状或方块状。
所述内套管的端部设置分割体,所述分割体与内套管的内壁间形成用于补片连接体放置及定位的连接体通道。
所述外套管的端部设有外管挡环,内套管的另一端设置内管挡环,所述内管挡环位于外管挡环的外侧。
所述释放拉杆的一端从内套管内穿出,且释放拉杆穿出内套管的端部设置释放拉杆手柄。
在所述外套管内还设有调整拉杆,所述调整拉杆的一端与弹圈尾端连接,调整拉杆的另一端设有调整拉杆手柄,所述调整拉杆手柄位于外套管外。
所述疝气补片通过可降解的粘连体粘结在弹圈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内套管位于外套管内,弹圈位于内套管的端部,通过内套管在外套管内的运动,能使得弹圈进入外套管内或被推出外套管内,从而能有效改变疝气补片的形状,能够满足腹腔镜疝气等操作的便捷性,通过调整拉杆能够实现放置角度等的调节,从而能有效适应腹腔镜疝气修补,达到快速安全进行疝气修补的目的,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圈收容于外套管内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套管与弹圈以及疝气补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疝气补片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补片连接定位体的一种实施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补片连接定位体的另一种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套管、2-弹圈、3-疝气补片、4-外管挡环、5-释放拉杆手柄、6-内套管、7-内套管挡环、8-调整拉杆、9-调整拉杆环、10-补片连接体、 11-补片连接定位体、12-释放拉杆、13-分割体以及14-补片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为了能有效适应腹腔镜疝气修补,达到快速安全进行疝气修补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套管1,在所述外套管1内设置同轴分布的内套管6,所述内套管6的一端端部设置用于装配疝气补片3的弹圈2,装配于弹圈2上的疝气补片3能跟随挤压变形的弹圈2收纳于外套管1内,并在通过内套管6将弹圈2推出外套管1外时,能跟随弹圈2同步打开,且疝气补片3以及弹圈2在疝囊的疝孔上方打开时,疝气补片3能从弹圈2上脱离。
具体地,外套管1与内套管6呈同轴分布,内套管6位于外套管1内,并能在外套管1内沿外套管1长度方向运动。弹圈2呈类似圆形,弹圈2与内套管2连接的另一端部具有尖端。弹圈2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利用弹圈2的弹性能够使得弹圈2压缩变形后收纳于外套管1内,当弹圈2变形收纳于外套管1内后,疝气补片3也会跟随进入外套管1内,由于疝气补片3的特性,不会影响疝气补片3的正常使用。当弹圈2以及疝气补片3均位于外套管1时,能方便将弹圈2以及疝气补片3置入待修补的位置。
通过内套管6在外套管1内的移动,能将弹圈2推出外套管1外,当弹圈2 位于外套管1外时,利用弹圈2的弹性,能使得弹圈2张开,即能使得疝气补片3张开,从而便于后续的修补的操作,与现有修补的操作相兼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前疝气补片3已经弹圈2在疝囊的疝孔上方或附近打开时,疝气补片3能从弹圈2上脱离,疝气补片3与弹圈2脱离后,能利用疝气补片3 进行所需的修补操作。
具体实施时,所述疝气补片3通过可降解的粘连体粘结在弹圈2上,所述粘连体可以通过温度、体液或其他的方式进行降解,且粘连体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即在腹腔手术中,将疝气补片3以及弹圈2在待修补疝孔的附近打开后,在粘连体快速降解后,能实现疝气补片3与弹圈2的分离,疝气补片3与弹圈2脱离后,即可进行后续的修补操作,且疝气补片3在与弹圈2脱离时,会保持张开状态,避免现有卷曲状态时进行修补操作的复杂性。在利用疝气补片3修改后,通过内套管6带动弹圈2运动,使得弹圈2能逐步挤压变形直至再次收纳于外套管1内,从而能快速将整个外套管1快速从腹腔镜手术口中退出。
此外,为了使得疝气补片3与弹圈2脱离,便于利用疝气补片3进行修补的操作,还包括用于使得疝气补片3从弹圈2脱离的脱离释放机构,所述脱离释放机构包括连接释放体,所述连接释放体包括同轴分布于内套管6内的释放拉杆12以及位于所述释放拉杆12端部的补片连接体10,所述释放拉杆12能在内套管6内运动,疝气补片3通过补片连接体10临时固定于弹圈2上,且在拉动释放拉杆12时,能使得补片连接体10与疝气补片3以及弹圈2分离,以使得疝气补片3与弹圈2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疝气补片3通过补片连接体10与弹圈2连接,使得弹圈2在压缩变形收纳于外套管1内以及推出外套管1外时,疝气补片3能始终跟随弹圈2一体。在需要进行修补时,通过释放拉杆12将补片连接体10拉出,即使得补片连接体10与疝气补片3以及弹圈2分离,从而使得疝气补片3 与弹圈2的分离,从而可以进行后续的缝补等修补操作,具体后续的操作过程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1的端部设有外管挡环4,内套管6的另一端设置内管挡环7,所述内管挡环7位于外管挡环4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管挡环4位于外套管1的端部,内管挡环7与弹圈2分别位于内套管6的两端,在内套管6在外套管1内运动时,弹圈2能从外套管1对应设置外管挡环4的另一端穿出。利用内管挡环7与外管挡环4能对内套管6在外套管1内的运动进行有效限位,提高内套管6运动操作的便捷性。
此外,为了能方便对释放拉杆12的操作,所述释放拉杆12的一端从内套管6内穿出,且释放拉杆12穿出内套管6的端部设置释放拉杆手柄5。所述释放拉杆手柄5位于内管挡环7的外侧,通过释放拉杆手柄5能拉动释放拉杆12 在内套管6内的运动。
如图5所示,所述疝气补片3的外圈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补片连接孔14,弹圈2上设有若干补片连接定位体11,补片连接体10穿入疝气补片3的补片连接孔14后与弹圈2的补片连接定位体11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疝气补片3呈圆形,疝气补片3的形状以及尺寸与处于打开状态的弹圈2相适配,疝气补片3可采用现有常用的形式,补片连接孔14位于疝气补片3的外圈。补片连接定位体11在弹圈2上呈对称分布,补片连接定位体11凸设在弹圈2上,补片连接体10穿入疝气补片3的补片连接孔14内,并与弹圈2上的补片连接定位体11进行连接配合,从而实现疝气补片3的连接定位。具体实施时,通过释放拉杆12拉动补片连接定位体10后,能使得补片连接体10跟随释放拉杆12移动,达到补片连接体10与疝气补片3 以及补片连接定位体11分离的目的,从而实现疝气补片3的释放。
具体实施时,所述疝气补片3通过两根补片连接体10与弹圈2连接,补片连接体10的一端与释放拉杆12连接,补片连接体10的另一端呈悬空状态。由于补片连接定位体11在弹圈2上呈对称分布,为了使得疝气补片3与弹圈2的有效连接配合,在释放拉杆12的端部设置两根补片连接体10,所述补片连接体 10可以采用柔性的钢丝等制成,以满足补片连接体10与疝气补片3以及补片连接定位体11的连接,同时,在释放拉杆12拉动后,能够快速地实现与疝气补片3以及补片连接定位体11之间的分离。
补片连接定位体11凸设于弹圈2上,补片连接定位体11呈凸球状或方块状。其中,图6示出了补片连接定位体11采用凸球状的形式,图7示出了补片连接定位体11采用块状的形式;当补片连接定位体11采用凸球状时,在补片连接定位体11内还设置允许补片连接体10穿过的孔或槽,以使得疝气补片3 通过补片连接体10与补片连接定位体11之间的有效连接,同时,也能保证补片连接体10在拉动时与补片连接定位体11之间的快速分离。当补片连接定位体11采用块状形式时,在补片连接定位体11内除设置允许补片连接体10穿过的孔或槽时,还可以利用翻边等形式,时隙与补片连接体10之间的连接配合。补片连接定位体11与补片连接体10之间的具体配合形式不限于上述的情况,只要满足补片连接体10与补片连接定位体11之间的连接配合,并能使得补片连接体10的快速分离均可,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内套管6的端部设置分割体13,所述分割体13与内套管6的内壁间形成用于补片连接体10放置及定位的连接体通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割体 13可以呈三角状,分割体13为内套管6的一部分,只要用于形成连接体通道,两根补片连接体10能置入所述连接体通道内,便于实现对补片连接体10的拉动等。
如图2所示,在所述外套管1内还设有调整拉杆8,所述调整拉杆8的一端与弹圈2连接,调整拉杆8的另一端设有调整拉杆环9,所述调整拉杆环9位于外套管1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整拉杆8与内套管6呈平行分布,调整拉杆8的一端部与弹圈2连接,调整拉杆环9位于调整拉杆8的另一端。通过调整拉杆环9拉动调整拉杆8时,由于调整拉杆8与弹圈2的连接,能够改变或调整弹圈2的形状,达到调整疝气补片3放置的角度等,以满足不同修补操作的需求,提高适应范围。
本实用新型内套管6位于外套管1内,弹圈2位于内套管6的端部,通过内套管6在外套管1内的运动,能使得弹圈2进入外套管1内或被推出外套管1 内,从而能有效改变疝气补片3的形状,能够满足腹腔镜疝气等操作的便捷性,通过调整拉杆8能够实现放置角度等的调节,从而能有效适应腹腔镜疝气修补,达到快速安全进行疝气修补的目的,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Claims (10)

1.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外套管(1),在所述外套管(1)内设置同轴分布的内套管(6),所述内套管(6)的一端端部设置用于装配疝气补片(3)的弹圈(2),装配于弹圈(2)上的疝气补片(3)能跟随挤压变形的弹圈(2)收纳于外套管(1)内,并在通过内套管(6)将弹圈(2)推出外套管(1)外时,能跟随弹圈(2)同步打开,且疝气补片(3)以及弹圈(2)在疝囊的疝孔上方打开时,疝气补片(3)能从弹圈(2)上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使得疝气补片(3)从弹圈(2)脱离的脱离释放机构,所述脱离释放机构包括连接释放体,所述连接释放体包括同轴分布于内套管(6)内的释放拉杆(12)以及位于所述释放拉杆(12)端部的补片连接体(10),所述释放拉杆(12)能在内套管(6)内运动,疝气补片(3)通过补片连接体(10)临时固定于弹圈(2)上,且在拉动释放拉杆(12)时,能使得补片连接体(10)与疝气补片(3)以及弹圈(2)分离,以使得疝气补片(3)与弹圈(2)的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疝气补片(3)与处于打开状态的弹圈(2)的大小及外形相匹配;所述疝气补片(3)的外圈设有若干补片连接孔(14),弹圈(2)上设有若干补片连接定位体(11),补片连接孔(14)与补片连接定位体(11)位置匹配分布;呈线型的补片连接体(10)穿入疝气补片(3)的补片连接孔(14)后与弹圈(2)的补片连接定位体(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疝气补片(3)通过两根补片连接体(10)与弹圈(2)连接,补片连接体(10)的一端与释放拉杆(12)连接,补片连接体(10)的另一端呈悬空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补片连接体(10)包括柔性的钢丝,补片连接定位体(11)凸设于弹圈(2)上,补片连接定位体(11)呈凸球状或方块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6)的端部设置分割体(13),所述分割体(13)与内套管(6)的内壁间形成用于补片连接体(10)放置及定位的连接体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套管(1)的端部设有外管挡环(4),内套管(6)的另一端设置内管挡环(7),所述内管挡环(7)位于外管挡环(4)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释放拉杆(12)的一端从内套管(6)内穿出,且释放拉杆(12)穿出内套管(6)的端部设置释放拉杆手柄(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外套管(1)内还设有调整拉杆(8),所述调整拉杆(8)的一端与弹圈(2)尾端连接,调整拉杆(8)的另一端设有调整拉杆环(9),所述调整拉杆环(9)位于外套管(1)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疝气补片(3)通过可降解的粘连体粘结在弹圈(2)上。
CN201621235897.7U 2016-11-18 2016-11-18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34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35897.7U CN206934204U (zh) 2016-11-18 2016-11-18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35897.7U CN206934204U (zh) 2016-11-18 2016-11-18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34204U true CN206934204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56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35897.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34204U (zh) 2016-11-18 2016-11-18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34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060832A1 (de) Gerätekombination zur verbindung von hohlorganen (anastomose)
WO2019128491A1 (zh) 手术网调节并固定张力的装置及其手术应用
CN201691972U (zh) 腔体瘘孔封堵器
US10542969B2 (en) Knotting device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20150366646A1 (en) Delivery sleeve for pelvic floor implants
CA2744203C (en) Method and device to deliver pelvic floor implant
CN206934204U (zh)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CN106473833B (zh) 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CN206934205U (zh) 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US20170086882A1 (en) Implant fix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106618792B (zh) 一种可控释放腔镜疝气补片装置
US20110152914A1 (en) Less traumatic method of delivery of mesh-based devices into human body
EP3048996B1 (de) Vorrichtung zur verwendung zur therapie einer uterinen blutung
CN103271750B (zh) 疝囊颈高位结扎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
CN109938811A (zh) 一种微创可视扩张吸引鞘
CN103989498B (zh) 肛肠pph手术用引导缝合器
CN207412226U (zh) 一种腔镜手术用标本取物器
CN208212083U (zh) 软组织扩张器
DE112019005835T5 (de) Klammervorrichtung für große Defekte, Perforationen und Fisteln
CN109381230A (zh) 腹壁疝穿刺器
DE2328175C3 (de) Tuben-Occlusivpessar und Vorrichtung zum Setzen des Tuben-Occlusivpessars
CN214907539U (zh) 泪囊鼻腔造口术用止血棉推送器
CN105120767A (zh) 医疗用管、医疗用管组装体及盆腔内治疗用套件
CN204797912U (zh) 经皮肾镜通道管及采用该通道管的手术通道构建装置
CN210843379U (zh) 一种用于修复盆底器官脱垂的网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16

Address after: 510060 Room 1107, East Tower, 753 Dongfeng East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Medical Valley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171 Jiangsu city of Wuxi province standard Binhu District Liyuan Development Zone building three floor A3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WUXI SHENGNUOYA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