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00210U -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00210U CN206900210U CN201720767960.XU CN201720767960U CN206900210U CN 206900210 U CN206900210 U CN 206900210U CN 201720767960 U CN201720767960 U CN 201720767960U CN 206900210 U CN206900210 U CN 2069002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arm
- connecting rod
- seat
- hinged
- backr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座椅包括:靠背;侧臂,所述侧臂包括: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第一侧臂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侧,所述第二侧臂还与所述靠背铰接;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靠背之间设置有调角器;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铰接在所述基座和所述侧臂之间,所述连杆组件、所述侧臂和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多连杆机构。由此,通过设置第一侧臂、第二侧臂和连杆组件,可以有效提高座椅的支撑强度和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具有该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部分七人座的SUV/MPV对于二排和三排座椅已经采用了靠背放平的同时座垫下降的方式,这个过程主要利用了四连杆运动原理,通过靠背围绕调角器中心的转轴向前驱动转动,对于整体四连杆在驱动连杆的驱动下,整体向前向下运动,最终使得座垫下压,靠背放平。
四连杆机构主要的特点在于支撑座垫的侧臂为刚性的侧臂,即支撑座垫的侧臂为一体式结构,对于六分座椅而言,为保证座椅整体的稳定性,通常需要将滑轨布置在座椅下端两侧,并且距离座椅两侧边缘较近,这样的目的在于:避免出现不对称状态,以及避免出现座椅固定间距过小,出现支撑不稳状态。所以,通常滑轨档距在600mm左右,在这么大的间距下座椅两侧若只是通过四连杆机构支撑座椅,容易出现:1、支撑不稳,在侧向受力时容易出现侧向支撑不稳,使得整体偏斜;2、Z向刚度不足,因六分座椅需支撑两个乘客,座椅需要更高的强度。侧臂为整体式结构,中间段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压力,易出现整体变形。
另外,在实现靠背放平、座垫下沉的过程中,需先将靠背扣手解锁,实现靠背放平;再将滑轨手柄抬起,将座椅整体向后滑动,使座椅达到最后状态。或者将上述过程颠倒,先进行座椅位置调整,再将靠背放平。这个过程的缺点在于:需要解锁两次实现座椅靠背放平及座椅整体后移。不可避免地要将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操作过程,降低了使用人员的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解决座椅支撑强度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包括:靠背;侧臂,所述侧臂包括: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第一侧臂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侧,所述第二侧臂还与所述靠背铰接;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靠背之间设置有调角器;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铰接在所述基座和所述侧臂之间,所述连杆组件、所述侧臂和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多连杆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在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一侧臂之间,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和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前侧,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侧臂、所述第二侧臂和所述基座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侧臂、所述靠背和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臂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端和后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第一搭接板和第二搭接板,所述第一搭接板位于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前侧,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搭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搭接板上,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后端与所述调角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内侧且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一侧臂的内侧且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搭接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定轨和动轨,所述动轨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定轨上,所述第一搭接板和所述第二搭接板固定在所述动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搭接板和所述第二侧臂均大体呈L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座椅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通过设置第一侧臂、第二侧臂和连杆组件,可以有效提高座椅的支撑强度和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座椅。
所述车辆与上述座椅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分别为图1所示的座椅的不同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图6、图8和图10分别为靠背在放平过程中处于不同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解锁片和解锁支架在动轨上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座椅100;
靠背10;靠背骨架11;连接板12;
侧臂20;第一侧臂21;第二侧臂22;
基座30;定轨31;动轨32;解锁销33;第一搭接板34;第二搭接板35;
调角器40;
凸轮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销轴54;解锁片55;支架56。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12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100可以包括:靠背10、侧臂20、调角器40、基座30和联动组件。靠背10包括:靠背骨架11和连接板12,连接板12连接在靠背骨架11上,连接板12可以为两个,两个连接板12分别固定在靠背骨架11的左右两侧,而且每侧的连接板12与均与对应的调角器40相连。
侧臂20与靠背10铰接,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侧臂20包括第一侧臂21和第二侧臂22,第一侧臂21铰接在第二侧臂22的前侧,第二侧臂22还与靠背10铰接。由此,第一侧臂21相对第二侧臂22可以转动,第二侧臂22相对靠背10可以转动。通过将侧臂20分为两部分,相当于在侧臂20的中间增加了支撑连杆,从而可以大大减小侧臂20的受力,进而可以增强座椅100的支撑强度。
基座30与靠背10之间设置有调角器40,侧臂20可运动地安装在基座30上,基座30包括:定轨31和动轨32,定轨31可以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动轨32能够运动地设置于定轨31上,动轨32上设置有解锁销33。解锁销33可以具有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当解锁销33处于锁止位置时,定轨31和动轨32相互锁止,当解锁销33处于解锁位置时,动轨32相对定轨31可以运动。
联动组件与靠背10联动,联动指的是两个部件可以关联运动,例如,靠背10在相对坐垫转动时,联动组件随之关联运动。例如,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一个齿轮转动时,另一个齿轮随之转动。
联动组件可以为直接关联运动,即联动组件中的一个部件与靠背10相连,并且能够与靠背10关联运动;联动组件还可以为间接关联运动,例如,联动组件与侧臂20关联运动,但是侧臂20与靠背10之间存在关联运动的关系,基于此,联动组件与靠背10之间同样为关联运动关系。
具体地,联动组件包括连杆组件和滑轨解锁件,连杆组件铰接在基座30和侧臂20之间,连杆组件、侧臂20和基座30之间形成多连杆机构。通过设置连杆组件,可以在侧向方向上增强座椅100的支撑强度。
其中,可选地,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杆,至少一个连杆铰接在基座30和侧臂20之间,滑轨解锁件与至少一个连杆中的一个联动,滑轨解锁件适于在与其联动的连杆旋转至一定角度时解锁动轨32。这样在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侧臂20随着靠背10运动,至少一个连杆能够在基座30和侧臂20之间相对基座30转动,此时,与该连杆同步的滑轨解锁件能够同步转动,以促使解锁销33运动至解锁位置。还有,在调角器40处于锁止状态时,靠背10位置被固定,连杆可以在基座30和侧臂20之间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以提高座椅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一个连杆包括:第一连杆52和第二连杆53,第一连杆52铰接在动轨32和第一侧臂21之间,第二连杆53铰接在第二侧臂22和动轨32之间,第一连杆52位于第二连杆53的前侧。通过设置两个连杆,可以有效支撑侧臂20,从而可以提高座椅100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两个连杆可以有利于侧臂20相对于基座30平稳运动。其中,与滑轨解锁件联动的连杆为第二连杆53。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30包括:第一搭接板34和第二搭接板35,第一搭接板34位于第二搭接板35的前侧,而且第一搭接板34位于第二搭接板35均固定在动轨32上,第一连杆52的下端铰接在第一搭接板34上,第二连杆53的下端铰接在第二搭接板35上,第二搭接板35的后端与调角器40相连。由此,调角器40连接在连接板12和第二搭接板35之间。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第一侧臂21、第二侧臂22和基座3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第一连杆52和第一侧臂21之间的铰接点、第一侧臂21和第一搭接板34之间的铰接点、第二连杆53和第二搭接板35之间的铰接点、第二连杆53和第二侧臂22之间的铰接点、第一侧臂21和第二侧臂22之间的铰接点共同连接形成五连杆机构。
第二连杆53、第二侧臂22、靠背10和基座30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第二连杆53和第二侧臂22之间的铰接点、第二连杆53和第二搭接板35之间的铰接点、调角器40处的旋转轴、第二侧臂22和靠背10之间的铰接点共同连接形成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和五连杆机构具有共同的连杆,两个连杆机构之间存在联动关系。
可选地,第一侧臂21的后端铰接在第二侧臂22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第二连杆53的上端铰接在第二侧臂22的前端。这样第一侧臂21和第二侧臂22的铰接位置设计合理,而且可以有利于第一侧臂21和第二侧臂22之间的转动,并且可以有利于第二连杆53在第二侧臂22的前端处支撑侧臂20,从而可以提高座椅100的侧向支撑强度。
可选地,第二连杆53的下端铰接在第二搭接板35的前端。由此,第二搭接板35设置长度合理,从而可以有利于第二连杆53相对于第二搭接板35的运动。
第一连杆52的上端铰接在第一侧臂21的内侧,而且第一连杆52的下端铰接在第一搭接板34的外侧,第二连杆53的上端铰接在第二侧臂22的内侧,而且第二连杆53的下端铰接在第二搭接板35的外侧。由此,第一连杆52和第二连杆53整体布置适宜,从而基座30和侧臂20可以较好地保护两个连杆,可以保证座椅100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具体地,第二搭接板35和第二侧臂22均大体呈L形。L形的第二搭接板35和第二侧臂22均能够较好地适应坐垫和靠背10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可以使得座椅100结构可靠,座椅100角度变化稳定。如图10所示,第二侧臂22的下肢可以贴靠在基座30上,这样可以有利于增加坐垫下降的高度,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储物空间。
其中,如图3、图7、图9和图11所示,滑轨解锁件可以为凸轮51,凸轮51在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适于止抵在解锁销33的上方直至将解锁销33压至解锁位置。靠背10放平即调角器40处于解锁状态,靠背10相对基座30和侧臂20能够转动。由此,可以理解的是,在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联动组件随着靠背10运动,同时联动组件中的凸轮51也随之转动,在凸轮51转动一定角度后,凸轮51的外边缘可以止抵在解锁销33的上方,然后凸轮51逐渐向下压迫解锁销33,直至解锁销33向下运动至解锁位置,此时动轨32相对定轨31能够运动,这样用户可以在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同步向后推动座椅100,从而可以省略动轨32解锁的过程,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座椅100为前中后三排座椅100中的中排座椅100时,还可以实现二三排座椅100之间缝隙减小功能。
其中,凸轮51适于在第二连杆53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将解锁销33压至解锁位置。一定角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凸轮51的设计进行调整,例如,旋转角度达到25°-35°中的任一值时,即可实现解锁销33解锁。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连杆53固定有穿设第二搭接板35的销轴54,凸轮51固定在销轴54上,而且凸轮51与第二连杆53通过第二搭接板35间隔开。由此,销轴54可以用于保证第二连杆53和凸轮51的同步性,从而可以使得凸轮51在随着第二连杆53转动的过程中向下压解锁销33。
还有,如图12所示,滑轨解锁件可以为解锁片55和支架56,解锁片55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56上,解锁片55的一端在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适于止抵在解锁销33的上方直至将解锁销33压至解锁位置。解锁片55的另一端可以与至少一个连杆中的一个联动,这样解锁片55可以类似杠杆,在另一端转动时,位于解锁销33上方的一端可以转动以止抵解锁销33。例如,解锁片55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连杆53联动。
具体地,解锁片5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3通过拉线相连。这样能够有效保证解锁片55与第二连杆53连接稳定,能够保证两者之间的关联运动。
其中,如图12所示,支架56固定在动轨32上。或者,支架56可以固定在第二搭接板35上。支架56能够保证解锁片55的良好转动。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一下靠背10放平时座椅100的工作原理。
在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四连杆机构中的下部连杆为固定连杆,下部连杆即第二搭接板35与第二连杆53的铰接点、调角器40处的旋转轴之间形成的连杆。在调角器40锁止后,靠背10、第二搭接板35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无相当运动。在调角器40解锁后,靠背10可围绕调角器40处的旋转轴转动,使得四连杆机构中的后部连杆向前发生转动,后部连杆即连接板12和第二侧臂22的铰接点、调角器40处的旋转轴之间形成的连杆,从而推动四连杆机构整体的转动,由于四连杆机构的前部连杆和五连杆机构的后下部连杆为同一个连杆,即第二连杆53,五连杆机构将同步运动,而且由于五连杆机构中的后上部连杆和上部连杆限制后下部连杆的自由度,五连杆机构中的后上部连杆和上部连杆分别为第一侧臂21和第二侧臂22对应的连杆,所以四连杆机构能够推动五连杆机构向前转动,最终实现座椅100坐垫整体下降,同时靠背10向前转动放平。
结合图5-图8所示,在靠背10向前翻折时,四连杆机构中的前部连杆(即第二连杆53)向前转动,通过销轴54与第二连杆53相连的凸轮51同步转动,当第二连杆53转动至30°时,凸轮51向下压解锁销33至解锁位置,动轨32可以相对定轨31能够运动。此时,第二连杆53继续转动50°,这个过程凸轮51继续向下压,再逐渐远离解锁销33,但是这个过程动轨32一直处于解锁状态,所以在靠背10放平过程中同时向后推动座椅100,可以将座椅100滑动最后位置,例如,预设向后的滑动行程可以为40mm,但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解锁片55的解锁过程与凸轮51的解锁过程类似,在此不做详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座椅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背(10);
侧臂(20),所述侧臂(20)包括:第一侧臂(21)和第二侧臂(22),所述第一侧臂(21)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22)的前侧,所述第二侧臂(22)还与所述靠背(10)铰接;
基座(30),所述基座(30)与所述靠背(10)之间设置有调角器(40);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铰接在所述基座(30)和所述侧臂(20)之间,所述连杆组件、所述侧臂(20)和所述基座(30)之间形成多连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52)和第二连杆(53),所述第一连杆(52)铰接在所述基座(30)和所述第一侧臂(21)之间,所述第二连杆(53)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22)和所述基座(30)之间,所述第一连杆(52)位于所述第二连杆(53)的前侧,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52)、所述第二连杆(53)、所述第一侧臂(21)、所述第二侧臂(22)和所述基座(3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53)、所述第二侧臂(22)、所述靠背(10)和所述基座(30)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臂(21)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22)的前端和后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杆(53)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22)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0)包括:第一搭接板(34)和第二搭接板(35),所述第一搭接板(34)位于所述第二搭接板(35)的前侧,所述第一连杆(52)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搭接板(34)上,所述第二连杆(53)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搭接板(35)上,所述第二搭接板(35)的后端与所述调角器(40)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3)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搭接板(35)的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3)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22)的内侧且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搭接板(35)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52)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一侧臂(21)的内侧且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搭接板(34)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0)包括:定轨(31)和动轨(32),所述动轨(32)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定轨(31)上,所述第一搭接板(34)和所述第二搭接板(35)固定在所述动轨(32)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板(35)和所述第二侧臂(22)均大体呈L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67960.XU CN206900210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67960.XU CN206900210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00210U true CN206900210U (zh) | 2018-01-19 |
Family
ID=61292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67960.XU Active CN206900210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00210U (zh) |
-
2017
- 2017-06-28 CN CN201720767960.XU patent/CN2069002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472185U (zh) | 一种机车座椅 | |
TWI568611B (zh) | Car seat frame components that can be turned over | |
CN106573553A (zh) | 车辆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 | |
CN103561611B (zh) | 场馆式且可收起的座椅 | |
CN104661870B (zh) | 车用座椅 | |
CN110623452B (zh) | 智能家用沙发座椅 | |
CN206900205U (zh) | 具有滑轨解锁件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108215948A (zh) | 安装在驾驶舱内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101983023A (zh) | 坐具和用于该坐具的配件 | |
CN109606213A (zh) | 一种带一键解锁翻转机构的座椅 | |
CN104590063B (zh) | 座椅连接翻转机构 | |
CN206900210U (zh) |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206900211U (zh) | 具有凸轮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202071842U (zh) | 高速列车用多功能座椅 | |
CN206900206U (zh) |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109130966A (zh) | 具有解锁手柄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212579678U (zh) | 一种座椅整体调节装置 | |
CN112890490A (zh) | 一种座椅 | |
CN209650098U (zh) | 一种带一键解锁翻转机构的座椅 | |
CN206900209U (zh) | 用于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207072271U (zh) | 具有拉线的座椅以及车辆 | |
CN205523835U (zh) | 一种多功能汽车中排座椅骨架 | |
CN201205914Y (zh) | 可旋转座椅 | |
CN203623433U (zh) | 车辆用座椅 | |
CN102774392A (zh) | 高速列车用多功能座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08 Address after: No. 2288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obl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071000 Patentee before: Changcheng Automobile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