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00206U -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00206U
CN206900206U CN201720767988.3U CN201720767988U CN206900206U CN 206900206 U CN206900206 U CN 206900206U CN 201720767988 U CN201720767988 U CN 201720767988U CN 206900206 U CN206900206 U CN 206900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eat
side arm
link
hi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79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龙飞
李攻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679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00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00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00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座椅包括:靠背骨架;基座;调角器组件,调角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调角器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调角器相连,第一连接板与靠背骨架固定,第二连接板选择性地固定在基座上;侧臂,侧臂包括:铰接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第一至第四连杆,第一连杆铰接在基座和第一侧臂之间,第二连杆铰接在第二侧臂和第四连杆之间,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铰接在第二连接板和基座之间,第一连杆位于第三连杆的前侧,第四连杆位于第三连杆的前侧。通过设置多个连杆,能够有效地将座椅从设计使用位置输送到第三排乘客上下车位置,还能够降低坐垫的高度。

Description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具有该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坐垫的侧臂为刚体,整体铰接在靠背的旋转轴处,在座椅整体前倾时,坐垫整体与靠背整体向前旋转,即靠背旋转的度数与坐垫旋转的度数基本保持一致。为了使坐垫能够实现与靠背旋转的度数基本一致,需要将坐垫的高度抬高(否则坐盆易与地板面或滑轨碰撞干涉),这样导致坐垫上面到滑轨底面的距离较大,这制约了此类型座椅适用于内部空间更大的MPV,对于相对空间较小的SUV则不合适。SUV对座椅的需求为整体厚度较小,即坐垫上面到滑轨底面的距离偏小。
而且,因坐垫的侧臂为刚体,靠背与坐垫整体向前旋转,使得坐盆整体下降的高度较大,当向前旋转到三排乘客上车位置时,坐盆因向前向下移动较大,会侵占解锁手柄的舒适性范围,使得手柄的布置位置处于不舒适位置,使得乘客在操作时不便利。
同样,因侧臂为刚体结构,靠背与坐垫整体向前旋转,使得坐盆整体下降的高度较大,为了与滑轨解锁手柄避让,坐盆上的防下潜位置超出设计范围;同时因空间有限,使得坐盆只能使用整体式坐盆,坐盆因尺寸较大,模具费用以及零部件的成本较高。
另外,座椅整体前倾和向前滑动需要进行滑轨手动解锁,操作繁琐,用户使用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解决座椅的坐垫高度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包括:靠背骨架;基座;调角器组件,所述调角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调角器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调角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靠背骨架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选择性地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侧臂,所述侧臂包括: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第一侧臂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侧,所述第二侧臂还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铰接;第一至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在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一侧臂之间,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和所述第四连杆之间,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前侧,所述第四连杆位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前侧;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侧臂、所述第二侧臂和所述基座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侧臂、所述第四连杆、和所述调角器组件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臂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端和后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搭接板,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搭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均铰接在所述搭接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搭接板的前端,所述第四连杆铰接在所述搭接板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定轨和动轨,所述动轨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定轨上,所述搭接板固定在所述动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的铰接点靠近所述第四连杆和所述搭接板的铰接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臂均大体呈L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至第四连杆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座椅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通过设置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可以提高座椅的结构强度,而且通过设置多个连杆,可以形成新的运动形式,能够有效地将座椅从设计使用位置输送到第三排乘客上下车位置,还能够降低坐垫的高度,以及能够实现靠背放平增加整车的储物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座椅。
所述车辆与上述座椅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座椅的示意图;
图3-图5分别为图2所示的座椅的不同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图8、图10分别为座椅整体前倾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座椅整体前倾完成且向前推动后的示意图;
图13、图15、图17和图18分别为靠背放平过程中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座椅的凸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20为不同于图1所示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1和图22分别为具有凸出结构的第二连接板在座椅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23为图20所对应的侧臂和连杆的示意图;
图24为不同于图1所示的再一种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对应的侧臂和连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座椅100;
靠背10;靠背骨架11;
基座20;定轨21;动轨22;解锁销23;搭接板24;
调角器组件30;第一连接板31;调角器32;第二连接板33;凸出结构34;
坐垫40;侧臂41;第一侧臂411;第二侧臂412;
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加强筋55;
滑轨解锁件60;销轴61;
解锁手柄7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22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该座椅100可以安装在车辆的驾驶舱内。
如图1和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100可以包括:靠背10、调角器组件30、坐垫40和基座20,坐垫40安装在基座20上,靠背10安装在坐垫40的后侧,而且靠背10相对基座20和坐垫40可以转动。
如图2所示,靠背10包括:靠背骨架11,调角器组件30包括:第一连接板31、调角器32和第二连接板33,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3通过调角器32相连,第一连接板31与靠背骨架11固定,第二连接板33选择性地固定在基座20上。调角器32可以调节靠背10的角度,从而可以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基座20上可以设置有地板锁,地板锁可以选择性地锁止第二连接板33,当地板锁解除对第二连接板33的锁止后且调角器32处于锁止状态,座椅100可以整体前倾。其中,调角器组件30可以为两组,两组调角器组件30分别设置在靠背骨架11的左右两侧。
如图2所示,坐垫40包括:侧臂41,侧臂41包括:第一侧臂411和第二侧臂412,第一侧臂411铰接在第二侧臂412的前侧,第二侧臂412还与第一连接板31铰接。第二侧臂412通过与第一连接板31铰接,从而可以使得侧臂41与靠背骨架11铰接。而且由于第一侧臂411和第二侧臂412铰接,这样可以相当于在中间增加了支撑连杆,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坐垫40的支撑强度,可以提高座椅100的支撑效果。
侧臂41和基座20之间可以设置有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可以在侧臂41、基座20和靠背10之间形成多个多连杆机构,多个多连杆机构可以协同运动。其中,如图2-图4所示,基座20包括:搭接板24,连杆组件中的连杆可以铰接在搭接板24上。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基座20还包括:定轨21和动轨22,动轨22可运动地设置于定轨21上,搭接板24固定在动轨22上。这样在动轨22相对定轨21运动时,坐垫40和靠背10可以同步运动。
结合图3和图4所示,连杆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第一连杆51铰接在基座20和第一侧臂411之间,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分别铰接在第二连接板33和基座20之间,第二连杆52的上端铰接在第二侧臂412上,第二连杆52的下端选择性地铰接在基座20、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中的一个上。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加强筋55。加强筋55可以有效加强对应的连杆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座椅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下面将对第二连杆52的铰接形式分开作出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连杆52铰接在第二侧臂412和基座20之间,例如,第二连杆52的下端和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基座20的同一处。其中,第一连杆51位于第三连杆53的前侧,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分别位于第二连杆52的前后两侧。
其中,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侧臂411、第二侧臂412和基座2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或五连杆机构,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第二连接板3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连杆52的下端和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基座20的同一处时,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当第二连杆52的下端和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基座20的不同处时,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
其中,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搭接板24上。基座20仅包括一个搭接板24,这样可以使得基座20结构简单,多个连杆在一个搭接板24上间隔开铰接,从而可以保证座椅100的结构紧凑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铰接在搭接板24的外侧。这样可以便于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与其他部件铰接,从而可以使得座椅100整体设计合理。
还有,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杆51的下端铰接在搭接板24的前端,第二连杆52和第四连杆54铰接在搭接板24的后端。这样搭接板24长度和位置设计合理,第一连杆51可以对应坐垫40的前侧,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可以对应坐垫40的中部,这样可以更好地在中部支撑坐垫40,从而可以提升座椅100的支撑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0和图23所示,第二连杆52铰接在第二侧臂412和第三连杆53之间,第一连杆51位于第三连杆53的前侧,第四连杆54位于第三连杆53的前侧。其中,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侧臂411、第二侧臂412和基座2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六连杆机构,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第二连接板3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其中,如图20所示,第一连杆51、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搭接板24上。基座20仅包括一个搭接板24,这样可以使得基座20结构简单,多个连杆在一个搭接板24上间隔开铰接,从而可以保证座椅100的结构紧凑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均铰接在搭接板24的外侧。这样可以便于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与其他部件铰接,从而可以使得座椅100整体设计合理。
第一连杆51的下端铰接在搭接板24的前端,第四连杆54铰接在搭接板24的后端。这样搭接板24长度和位置设计合理,第一连杆51可以对应坐垫40的前侧,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可以对应坐垫40的中部,这样可以更好地在中部支撑坐垫40,从而可以提升座椅100的支撑效果。
具体地,如图20所示,第二连杆52与第三连杆53的铰接点靠近第三连杆53和搭接板24的铰接点。这样六连杆机构整体布局合理,能够有效联动,而且可以有利于保证座椅100的下降程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二连杆52铰接在第二侧臂412和第四连杆54之间,第一连杆51位于第三连杆53的前侧,第四连杆54位于第三连杆53的前侧。其中,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侧臂411、第二侧臂412和基座2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四连杆54、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第二连接板3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其中,第一连杆51、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搭接板24上。基座20仅包括一个搭接板24,这样可以使得基座20结构简单,多个连杆在一个搭接板24上间隔开铰接,从而可以保证座椅100的结构紧凑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均铰接在搭接板24的外侧。这样可以便于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与其他部件铰接,从而可以使得座椅100整体设计合理。
第一连杆51的下端铰接在搭接板24的前端,第四连杆54铰接在搭接板24的后端。这样搭接板24长度和位置设计合理,第一连杆51可以对应坐垫40的前侧,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和第四连杆54可以对应坐垫40的中部,这样可以更好地在中部支撑坐垫40,从而可以提升座椅100的支撑效果。
第二连杆52和第四连杆54的铰接点靠近第四连杆54和搭接板24的铰接点。这样四连杆机构整体布局合理,能够有效联动,而且可以有利于保证座椅100的下降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形式的第二连杆52的布置均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其区别仅是连接位置的改变,下面内容再详述多个连杆转动时的工作原理。
其中,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侧臂411铰接在第二侧臂412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第二连杆52的上端铰接在第二侧臂412的前端。
可选地,第一侧臂411的后端铰接在第二侧臂412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第二连杆52的上端铰接在第二侧臂412的前端。这样第一侧臂411和第二侧臂412的铰接位置设计合理,而且可以有利于第一侧臂411和第二侧臂412之间的转动,并且可以有利于第二连杆52在第二侧臂412的前端处支撑侧臂41,从而可以提高座椅100的侧向支撑强度。
具体地,第二连接板33和第二侧臂412均大体呈L形。L形的第二连接板33和第二侧臂412均能够较好地适应坐垫40和靠背10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可以使得座椅100结构可靠,座椅100角度变化稳定。如图所示,第二侧臂412的下肢可以贴靠在基座20上,这样可以有利于增加坐垫40下降的高度,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储物空间。
按照上述设置构成的座椅100能够实现座椅100整体前倾以及靠背10放平的功能,但是在座椅100整体前倾以及靠背10放平的过程中,如果座椅100需要动轨22相对定轨21向前或向后运动,一般还需要手动操作进行动轨22的解锁,这样导致操作繁琐,用户体验差。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地改进,以实现在座椅100整体前倾以及靠背10放平时同时解锁动轨22,以省略用户解锁过程,下面提供两种不同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座椅100还可以包括:滑轨解锁件60,滑轨解锁件60与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中的一个联动,而且在联动的连杆旋转至一定角度时解锁动轨22。需要说明的是,滑轨解锁件60的转动角度和与其联动的连杆的转动角度相同。由此,座椅100整体前倾或靠背10放平时,连杆组件随着靠背10关联运动,滑轨解锁件60也相应地转动,这样滑轨解锁件60可以有效解锁动轨22。
具体地,如图5所示,滑轨解锁件60与第二连杆52联动,该第二连杆52可以与第四连杆54铰接在搭接板24的同一点处。滑轨解锁件60为凸轮,动轨22上设置有解锁销23,凸轮适于在第二连杆52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将解锁销23压至解锁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凸轮与解锁销23的上端接触时,随着凸轮的不断转动,凸轮不断改变其与解锁销23的接触位置,从而可以不断向下压解锁销23,解锁销23不断向下移动至解锁位置,当解锁销23处于解锁位置时,动轨22能够相对定轨21滑动,用户可以在调整座椅100时同时让定轨21移动,从而可以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连杆52固定有穿设基座20的销轴61,凸轮固定在销轴61上,而且凸轮与第二连杆52通过基座20的搭接板24间隔开。销轴61可以起到连接第二连杆52和凸轮的作用,从而可以使得第二连杆52和凸轮同步转动,进而可以保证在座椅100调整时同步解锁动轨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如图21和图22所示,座椅100还包括:解锁手柄70,解锁手柄70选择性地解锁动轨22,例如,用户可以手动操作解锁手柄70以解锁动轨22。其中,在座椅100前倾一定角度后第二连接板33止抵在解锁手柄70上,以促使解锁手柄70解锁动轨22。可以理解的是,在座椅100整体前倾时,地板锁解锁第二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3可以向前转动,从而可以从解锁手柄70的后侧移动至解锁手柄70的后部的前上方,然后再止抵在解锁手柄70的后部,从而可以起到手动操作解锁手柄70同样的效果,进而可以实现座椅100前倾同步解锁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座椅100整体前倾即靠背10和坐垫40相对基座20整体向前倾斜,即图12所示的座椅100状态,如此可以方便后排座椅100的乘客上下车。
具体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二连接板33上设置有凸出结构34,凸出结构34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的前下端,凸出结构34适于止抵在解锁手柄70的后部上。通过设置凸出结构34,可以有利于第二连接板33在转动适宜的角度后止抵在解锁手柄70上,从而可以使得座椅100解锁方便且可靠。
可选地,解锁手柄70上设置有与凸出结构34配合的止抵槽。止抵槽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二连接板33和解锁手柄70配合的可靠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座椅100前倾时动轨22解锁的可靠性。
下面以图2所示的座椅100详细描述座椅100整体前倾以及靠背10放平的工作原理。
座椅100整体前倾:如图5所示,当用户正常坐在座椅100上时,凸轮与解锁销23可以不接触。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00可以前中后三排座椅100中的中排座椅100,当后排座椅100上的乘客需要上下车时,地板锁解锁第二连接板33,此时用户向前推动靠背10,结合图6、图8、图10和图12所示,第三连杆53、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第二连接板33之间形成的四连杆机构向前转动,该四连杆机构的后部连杆(即第四连杆54)与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的四连杆机构具有相同的第四连杆54,由于调角器32处于锁止状态,调角器组件30和靠背骨架11为一个整体,第三连杆53和第二侧臂412向前转动,最终带动位于前方的由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侧臂411、第二侧臂412和基座20之间形成的五连杆机构向前转动,使得座椅100整体向前转动(即前倾)。
在座椅100整体前倾的过程中,第二侧臂412和第一连接板31的铰接点连接的第二侧臂412和靠背10发生了相对转动,第一侧臂411和第二侧臂412发生了相对转动,这样在座椅100整体前倾后,靠背10和第一侧臂411角度发生变化,由于上述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使得坐垫40向下旋转的角度减小,这样可以保证座椅100的坐垫40下沉量相对较小,可以使得解锁手柄70和座椅100的坐盆的距离相对较大。由此,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座椅100的厚度压缩,使得此种结构的座椅100适用范围更广;同时,由于前倾时,坐垫40前端的角度下降不是很大,能够保证滑轨的解锁手柄70在合适的舒适性范围内;同时对于坐盆部分,可使用管材等型材加座网结构,可以降低座椅100制造成本。
凸轮解锁方式:结合图7、图9和图11所示,在座椅100整体前倾时,凸轮向下压解锁销23,直至解锁销23向下移动至解锁位置,从而可以解锁动轨22,这样就使得座椅100整体向前滑动,尽可能地增加第三排乘客上下车的空间。而且座椅100整体向前前倾到最前位置时,动轨22仍处于解锁状态。
对于座椅100恢复到设计使用状态的过程,同上述连杆运动过程相反。通过靠背10向后转动驱动,使得两个四连杆共同作用下将五连杆向后拉动,实现座椅100向后整体转动,直至恢复到设计使用状态。
第二连接板33的凸出结构34解锁方式: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座椅100整体前倾时,凸出结构34的运动轨22迹分为两个阶段:1、向前向上运动,这个过程实现了凸出结构34向上运动,为实现下一步下压过程蓄能,并向前接近解锁手柄70的后部;2、向前向下运动,此过程主要为下压过程,通过此过程可直接将座椅100重力施加在解锁手柄70的后部,实现解锁,座椅100能够整体向前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动轨22同步解锁方式任一种方式均可以实现动轨22解锁,在座椅100进行设计生产时,选取一种即可。
靠背10放平:如图13、图15、图17和图18所示,地板锁锁止调角器组件30中的第二连接板33,第二连杆52、第二侧臂412、第四连杆54、基座20和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的四连杆机构中的第二连接板33为固定连杆,调角器32由锁止状态切换解锁状态,靠背10绕调角器32的旋转轴转动,第二连杆52向前转动,而且在五连杆机构中,第一侧臂411上的连杆以及第二侧臂412上的连杆已限制第二连杆52的自由度,所述当四连杆机构运动时,能够推动五连杆机构向前转动,最终实现座椅100坐垫40整体下降,同时靠背10向前转动放平。
靠背10放平过程的凸轮解锁方式:结合图14、图16和图19所示,在初始位置,凸轮与解锁销23未接触,此时动轨22未解锁,当靠背10向前转动30°时,凸轮将解锁销23下压至解锁位置,当靠背10继续向前转动时,对于解锁销23的下压量持续增加,直至最大位置,然后凸轮继续转动,解锁销23下压量减小,直至靠背10翻折至70°时,此时解锁销23处于临界解锁状态。此过程中因动轨22处于解锁状态,当向后推动座椅100时,座椅100可实现向后滑动直至最后位置;靠背10继续向前放平,凸轮逐渐与解锁销23慢慢分离,直至靠背10放平,两者分离,滑轨回到锁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凸轮的设置能够在座椅100前倾时和靠背10放平时实现不同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二连杆52在两个操作过程中转动的角度不同,座椅100前倾过程中第二连杆52转动约80°,靠背10放平过程转动约115°,转动角度不同可以实现下压滑轨解锁压销的状态不同。在座椅100前倾时,凸轮能够将滑轨持续下压;在靠背10放平时,在放平中间过程中可以实现滑轨解锁,座椅100整体向后调节,在放平后滑轨又实现锁止,防止座椅100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座椅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背骨架(11);
基座(20);
调角器组件(30),所述调角器组件(30)包括:第一连接板(31)、调角器(32)和第二连接板(33),所述第一连接板(3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3)通过所述调角器(3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31)与所述靠背骨架(11)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33)选择性地固定在所述基座(20)上;
侧臂(41),所述侧臂(41)包括:第一侧臂(411)和第二侧臂(412),所述第一侧臂(411)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412)的前侧,所述第二侧臂(412)还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1)铰接;
第一至第四连杆(51、52、53、54),所述第一连杆(51)铰接在所述基座(20)和所述第一侧臂(411)之间,所述第二连杆(52)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412)和所述第四连杆(54)之间,所述第三连杆(53)和所述第四连杆(54)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33)和所述基座(20)之间,所述第一连杆(51)位于所述第三连杆(53)的前侧,所述第四连杆(54)位于所述第三连杆(53)的前侧;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51)、所述第二连杆(52)、所述第一侧臂(411)、所述第二侧臂(412)和所述基座(20)之间形成五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52)、所述第二侧臂(412)、所述第四连杆(54)、和所述调角器组件(30)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三连杆(53)、所述第四连杆(54)、所述基座(20)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臂(411)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412)的前端和后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杆(52)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臂(412)的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0)包括:搭接板(24),所述第一连杆(51)、所述第三连杆(53)和所述第四连杆(54)的下端铰接在所述搭接板(2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53)和所述第四连杆(54)均铰接在所述搭接板(24)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51)的下端铰接在所述搭接板(24)的前端,所述第四连杆(54)铰接在所述搭接板(24)的后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0)包括:定轨(21)和动轨(22),所述动轨(22)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定轨(21)上,所述搭接板(24)固定在所述动轨(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2)和所述第四连杆(54)的铰接点靠近所述第四连杆(54)和所述搭接板(24)的铰接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33)和所述第二侧臂(412)均大体呈L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连杆(51、52、53、5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加强筋(55)。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100)。
CN201720767988.3U 2017-06-28 2017-06-28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Active CN206900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7988.3U CN206900206U (zh) 2017-06-28 2017-06-28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7988.3U CN206900206U (zh) 2017-06-28 2017-06-28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00206U true CN206900206U (zh) 2018-01-19

Family

ID=61291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7988.3U Active CN206900206U (zh) 2017-06-28 2017-06-28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002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1295A1 (zh) * 2017-06-28 2019-01-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装在驾驶舱内的座椅以及车辆
CN109177832A (zh) * 2018-08-28 2019-01-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座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1295A1 (zh) * 2017-06-28 2019-01-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装在驾驶舱内的座椅以及车辆
CN109177832A (zh) * 2018-08-28 2019-01-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座椅
CN109177832B (zh) * 2018-08-28 2021-09-0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09993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폴드 앤 다이브 구조
CN108215948A (zh) 安装在驾驶舱内的座椅以及车辆
CN106573553A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
CN101522464B (zh) 具有传动杆的折叠放平座椅组件
CN201472185U (zh) 一种机车座椅
CN103561611B (zh) 场馆式且可收起的座椅
CN103153697B (zh) 乘客座椅和组合坐卧两用座椅单元、多用座椅单元
CN103517824B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
TW201815320A (zh) 具有凸輪傾斜機構之家具部件
US20080143163A1 (en)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a Motor Vehicle Seat
CN206900206U (zh) 具有前倾功能的座椅以及车辆
CN109130966B (zh) 具有解锁手柄的座椅以及车辆
CN206900209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
CN105848963A (zh) 车辆座椅和用于收纳座椅元件的方法
CN207072271U (zh) 具有拉线的座椅以及车辆
CN206900205U (zh) 具有滑轨解锁件的座椅以及车辆
CN206231267U (zh) 一种用于座椅的座垫气弹簧自动翻折机构
CN112932143A (zh) 一种翻转阻尼调节装置
CN210416324U (zh) 一种汽车座椅折叠结构及汽车
CN109130972A (zh) 具有多连杆机构和滑轨解锁件的座椅以及车辆
CN2878127Y (zh) 轿车用组合式坐卧两用椅
CN214341237U (zh) 翻转阻尼调节装置
CN209336532U (zh)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6900211U (zh) 具有凸轮的座椅以及车辆
CN206900210U (zh) 具有多连杆机构的座椅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