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5387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5387U
CN206755387U CN201720252704.7U CN201720252704U CN206755387U CN 206755387 U CN206755387 U CN 206755387U CN 201720252704 U CN201720252704 U CN 201720252704U CN 206755387 U CN206755387 U CN 206755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chassis
inner blower
window ai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527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绍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527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5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5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5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壳体组件、内风机组件、外风机组件以及换热系统,其中,内风机组件包括:室内风机,设于由底盘与壳体组件合围形成的容纳腔内;内风机支架,固设于底盘上,内风机支架与室内风机固定连接;其中,室内风机通过内风机支架与底盘呈小于直角且非零的预设角度。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仅通过一个室内风机可实现向两个方向的送风,一方面扩大出风范围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室内温差,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窗式空调器仅存在一个出风口,根据出风口的位置分为上出风窗机和侧出风窗机,但是由于仅存在一个出风口,会导致出风范围有限,有部分区域由窗机排出的气流无法达到,从而使得对房间内的制冷或制热不均匀,在同一房间内的温差较大,用户体验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采用两贯流风机进行左右或上下的双出风方式,然而,采用两个贯流风机,一方面减少蒸发器的有效面积,降低换热性能,另一方面,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壳体组件、内风机组件、外风机组件以及换热系统,内风机组件包括:室内风机,设于由底盘与壳体组件合围形成的容纳腔内;内风机支架,固设于底盘上,内风机支架与室内风机固定连接;其中,室内风机通过内风机支架与底盘呈小于直角且非零的预设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窗式空调器的底盘上设置支撑室内风机的内风机支架,并且将室内风机与底盘形成一定角度,从而使室内风机向外送风的方向不正对上方或不正对侧方,仅通过一个室内风机可实现向两个方向的送风,一方面扩大出风范围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室内温差,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窗式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风机组件包括:同轴相连的室外电机和室外风轮;外风机支架,设于容纳腔内,外风机支架固定于底盘上;其中,同轴相连的室外电机和室外风轮固定于外风机支架中预设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外电机带动与其同轴相连的室外风轮进行转动,在窗式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将室内侧的热量排出室外,或者在制热模式下将室内侧的冷量排出室外,从而保证窗式空调器的正常工作,此外,将室外电机和室外风轮固定在外风机支架的预设缺口处,外风机支架可对室外风机和室外电机进行保护,同时也提高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壳体组件包括:顶板;两侧板,两侧板分别与顶板相对的两边固定连接,两侧板与顶板垂直;其中,固定相连的顶板和两侧板扣接于底盘上,形成前后贯通的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包括顶板和两侧板的壳体组件,可对窗式空调器进行保护,同时顶板和两侧板之间垂直相连,壳体组件通过两侧板与底盘之间的扣接进行固定,使得两侧板、顶板以及底盘形成前后贯通的腔体,两侧板分别垂直连接于顶板上,提高连接强度,提升窗式空调器使用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顶板与两侧板上均设有多个开口,气流从多个开口进入窗式空调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顶板和两侧板上设置多个开口,室内风机的工作使得窗式空调期内外形成压力差,提高室内空气通过多个开口进气的均匀度,从而降低在室内产生的局部空气压力差,提高使用舒适度,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风机支架设于腔体的一侧开口,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前板,设于腔体中与外风机支架相对的另一侧开口,前板设有上出风口以及侧出风口,其中,上出风口设有多个上密封百叶片,侧出风口设有多个侧密封百叶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前板上设有上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上出风口处设有多个上密封百叶片,形成上出风口的格栅,在侧出风口处设有多个侧密封百叶片,多个侧密封百叶片在每个侧板上均形成侧出风口格栅,通过在前板上设置格栅,可将内风机组件排出的空气通向室内,通过多个格栅向室内排气,扩大出风范围,降低室内温差,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风机支架包括: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室内风机的出风方向,其中,出风方面与前板的平面垂直。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内风机支架上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根据不同使用环境以及摆放位置为内风机支架设置不同的高度,从而对应于不同的送风角度,使得窗式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可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灵活调整,增强产品通用性,同时也增强用户操作性。
其中,高度调节机构可通过接收远程遥控信号或手动操作调节室内风机的出风角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系统包括:冷凝器,设于外风机组件前侧,固定连接于底盘上,其中冷凝器与外风机组件留有预设空间;蒸发器,固设于底盘上,蒸发器设于前板与内风机组件之间。蒸发器与冷凝器管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底盘上外风机组件的前侧设有冷凝器,在前板和内风机组件之间设有蒸发器,通过管路将冷凝器和蒸发器进行连接,冷凝器设在外风机组件的前侧,在工作状态下,室外风机与冷凝器进行热量交换后的空气排至容纳腔内,经热交换后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经与底盘呈一定角度的室内风机进行分流,通过上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排出,以扩大送风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系统还包括:压缩机,设于容纳腔内,与冷凝器和蒸发器通过管路相连;其中,在窗式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压缩机将热量从蒸发器输送到冷凝器中,在窗式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压缩机将热量从冷凝器输送到蒸发器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容纳腔内还设有与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的压缩机,在制热状态下,将室外侧的热量从冷凝器传送到室内侧的蒸发器中,在制冷状态下,将室内侧的热量从蒸发器传送到室外侧的冷凝器中,使得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形成循环系统,对系统内的冷媒进行循环利用,可长时间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风机组件还包括:分流器,套设于室内风机顶部,分流器将室内风机排出的气流通过上出风口和侧出风口向外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室内风机顶部套设有分流器,室内风机通过分流器将经蒸发器进行调节的空气由上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排出,对空气进行分流,扩大送风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两端直径相同或不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风机选为贯流风机,由贯流风机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均匀度较高,从而使得通过分流器经上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排出的空气均匀平稳,扩大送风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除壳体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除壳体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系统与外风机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底盘,200壳体组件,202顶板,204侧板,300内风机组件,302室内风机,304内风机支架,400外风机组件,402室外电机,404室外风轮,406外风机支架,500换热系统,502冷凝器,504蒸发器,506压缩机,600前板,602上出风口,604侧出风口,700分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100、壳体组件200、内风机组件300、外风机组件400以及换热系统500,如图3所示,内风机组件300包括:室内风机302,设于由底盘100与壳体组件200合围形成的容纳腔内;内风机支架304,固设于底盘100上,内风机支架304与室内风机302固定连接;其中,室内风机302通过内风机支架304与底盘100呈小于直角且非零的预设角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窗式空调器的底盘100上设置支撑室内风机302的内风机支架304,并且将室内风机302与底盘100形成一定角度,从而使室内风机302向外送风的方向不正对上方或不正对侧方,仅通过一个室内风机302可实现向两个方向的送风,一方面扩大出风范围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室内温差,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外风机组件400包括:同轴相连的室外电机402和室外风轮404;外风机支架406,设于容纳腔内,外风机支架406固定于底盘100上;其中,同轴相连的室外电机402和室外风轮404固定于外风机支架406中预设缺口。
在该实施例中,室外电机402带动与其同轴相连的室外风轮404进行转动,在窗式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将室内侧的热量排出室外,或者在制热模式下将室内侧的冷量排出室外,从而保证窗式空调器的正常工作,此外,将室外电机402和室外风轮404固定在外风机支架406的预设缺口处,外风机支架406可对室外风机和室外电机402进行保护,同时也提高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200包括:顶板202;两侧板204,两侧板204分别与顶板202相对的两边固定连接,两侧板204与顶板202垂直;其中,固定相连的顶板202和两侧板204扣接于底盘100上,形成前后贯通的腔体。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包括顶板202和两侧板204的壳体组件200,可对窗式空调器进行保护,同时顶板202和两侧板204之间垂直相连,壳体组件200通过两侧板204与底盘100之间的扣接进行固定,使得两侧板204、顶板202以及底盘100形成前后贯通的腔体,两侧板204分别垂直连接于顶板202上,提高连接强度,提升窗式空调器使用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顶板202与两侧板204上均设有多个开口,气流从多个开口进入窗式空调器。
在该实施例中,在顶板202和两侧板204上设置多个开口,室内风机302的工作使得窗式空调期内外形成压力差,提高室内空气通过多个开口进气的均匀度,从而降低在室内产生的局部空气压力差,提高使用舒适度,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优选地,外风机支架406设于腔体的一侧开口,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前板600,设于腔体中与外风机支架406相对的另一侧开口,前板600设有上出风口602以及侧出风口604,其中,上出风口602设有多个上密封百叶片,侧出风口604设有多个侧密封百叶片。
在该实施例中,在前板600上设有上出风口602和侧出风口604,上出风口602处设有多个上密封百叶片,形成上出风口602的格栅,在侧出风口604处设有多个侧密封百叶片,多个侧密封百叶片在每个侧板204上均形成侧出风口604格栅,通过在前板600上设置格栅,可将内风机组件300排出的空气通向室内,通过多个格栅向室内排气,扩大出风范围,降低室内温差,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风机支架304包括: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室内风机302的出风方向,其中,出风方面与前板600的平面垂直。
在该实施例中,在内风机支架304上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根据不同使用环境以及摆放位置为内风机支架304设置不同的高度,从而对应于不同的送风角度,使得窗式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可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灵活调整,增强产品通用性,同时也增强用户操作性。
其中,高度调节机构可通过接收远程遥控信号或手动操作调节室内风机302的出风角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优选地,换热系统500包括:冷凝器502,设于外风机组件400前侧,固定连接于底盘100上,其中冷凝器502与外风机组件400留有预设空间;蒸发器504,固设于底盘100上,蒸发器504设于前板600与内风机组件300之间。蒸发器504与冷凝器502管路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底盘100上外风机组件400的前侧设有冷凝器502,在前板600和内风机组件300之间设有蒸发器504,通过管路将冷凝器502和蒸发器504进行连接,冷凝器502设在外风机组件400的前侧,在工作状态下,室外风机与冷凝器502进行热量交换后的空气排至容纳腔内,经热交换后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经与底盘100呈一定角度的室内风机302进行分流,通过上出风口602和侧出风口604排出,以扩大送风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系统500还包括:压缩机506,设于容纳腔内,与冷凝器502和蒸发器504通过管路相连;其中,在窗式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压缩机506将热量从蒸发器504输送到冷凝器502中,在窗式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压缩机506将热量从冷凝器502输送到蒸发器504中。
在该实施例中,在容纳腔内还设有与冷凝器502和蒸发器504相连的压缩机506,在制热状态下,将室外侧的热量从冷凝器502传送到室内侧的蒸发器504中,在制冷状态下,将室内侧的热量从蒸发器504传送到室外侧的冷凝器502中,使得压缩机506、冷凝器502和蒸发器504之间形成循环系统,对系统内的冷媒进行循环利用,可长时间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风机组件300还包括:分流器700,套设于室内风机302顶部,分流器700将室内风机302排出的气流通过上出风口602和侧出风口604向外排出。
在该实施例中,在室内风机302顶部套设有分流器700,室内风机302通过分流器700将经蒸发器504进行调节的空气由上出风口602和侧出风口604排出,对空气进行分流,扩大送风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室内风机302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两端直径相同或不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室内风机302选为贯流风机,由贯流风机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均匀度较高,从而使得通过分流器700经上出风口602和侧出风口604排出的空气均匀平稳,扩大送风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实施例一: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在制冷状态下,压缩机开始运转,将室内侧的热量从蒸发器输送到室外侧的冷凝器中,同时室内风机开始旋转,在窗式空调期的容纳腔内外产生压力差,室内侧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后,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在通过室内风机的进风口后由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经过分流器分流,气流的运动轨迹分为向上和向右两条轨迹,向上的冷风由上出风口排出,向右的冷风由侧出风口排出。
具体实施例二:
在制热状态下,压缩机开始运转,将室外侧的热量从冷凝器输送到室内侧的蒸发器中,同时室内风机开始旋转,在窗式空调期的容纳腔内外产生压力差,室内侧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后,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在通过室内风机的进风口后由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经过分流器分流,气流的运动轨迹分为向上和向右两条轨迹,向上的热风由上出风口排出,向右的热风由侧出风口排出。
具体实施例三:
窗式空调器在工作状态下,即制冷或制热模式,若控制位于上出风口的上密封百叶片闭合,关闭上出风口,空气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将由侧出风口排出;若控制位于侧出风口的侧密封百叶片闭合,则关闭侧出风口,空气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将由上出风口排出;其中,上密封百叶片和侧密封百叶片可调整出风方向,为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减少发生室内局部产生温差的情况,将上密封百叶片的出风角度调整为向上,将侧密封百叶片的出风角度调整为向右,从而使得由贯流风机经蒸发器换热后的空气经分流器分流向两方向排出,从而扩大出风范围,减少室内局部温差。
具体实施例四:
将内风机支架右侧与底盘相连的部分铰接,在内风机支架的左侧设有丝杠以及与丝杠相连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在接收到需要内风机支架偏向侧出风口出风的控制指令,则驱动电机正转,使得室内风机与底盘的夹角变大;在接收到需要内风机支架偏向上出风口出风的控制指令,则驱动电机反转,使得室内风机与底盘的夹角变小,从而使得排出的气流中大部分从上出风口出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窗式空调器,仅通过一个室内风机可实现向两个方向的送风,一方面扩大出风范围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室内温差,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壳体组件、内风机组件、外风机组件以及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机组件包括:
室内风机,设于由所述底盘与所述壳体组件合围形成的容纳腔内;
内风机支架,固设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内风机支架与所述室内风机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室内风机通过所述内风机支架与所述底盘呈小于直角且非零的预设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机组件包括:
同轴相连的室外电机和室外风轮;
外风机支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外风机支架固定于所述底盘上;
其中,所述同轴相连的室外电机和室外风轮固定于所述外风机支架中预设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顶板;
两侧板,所述两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相对的两边固定连接,所述两侧板与所述顶板垂直;
其中,固定相连的所述顶板和所述两侧板扣接于所述底盘上,形成前后贯通的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两侧板上均设有多个开口,气流从所述多个开口进入所述窗式空调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机支架设于所述腔体的一侧开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
前板,设于所述腔体中与所述外风机支架相对的另一侧开口,所述前板设有上出风口以及侧出风口,
其中,所述上出风口设有多个上密封百叶片,所述侧出风口设有多个 侧密封百叶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机支架包括:
高度调节机构,调节所述室内风机的出风方向,
其中,所述出风方面与所述前板的平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
冷凝器,设于所述外风机组件背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上,其中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外风机组件留有预设空间;
蒸发器,固设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前板与所述内风机组件之间,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管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通过管路相连;
其中,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压缩机将热量从所述蒸发器输送到所述冷凝器中,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将热量从所述冷凝器输送到所述蒸发器中。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机组件还包括:
分流器,套设于所述室内风机顶部,所述分流器将所述室内风机排出的气流通过所述上出风口和所述侧出风口向外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的两端直径相同或不相同。
CN201720252704.7U 2017-03-14 2017-03-14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06755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2704.7U CN206755387U (zh) 2017-03-14 2017-03-14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2704.7U CN206755387U (zh) 2017-03-14 2017-03-14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5387U true CN206755387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52704.7U Active CN206755387U (zh) 2017-03-14 2017-03-14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53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664A (zh) * 2017-03-14 2017-05-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664A (zh) * 2017-03-14 2017-05-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37355A1 (en) Stand-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5980178B (zh) 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
CN206755387U (zh) 窗式空调器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KR101887066B1 (ko) 실내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장치
CN20297336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8952245U (zh) 空调室外机及设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49493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44664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395599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49493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6765664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84629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4333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79148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86270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4460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86433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62708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8462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716714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混风控制方法
CN21784410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