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4612U -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54612U
CN206654612U CN201621089570.3U CN201621089570U CN206654612U CN 206654612 U CN206654612 U CN 206654612U CN 201621089570 U CN201621089570 U CN 201621089570U CN 206654612 U CN206654612 U CN 206654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yarn
hooking member
member according
hard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95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正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54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54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纱线钩挂部件(60)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能够旋转地安装,该纱线钩挂部件(60)具备与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的纱线(Y)接触的主体部(66),主体部(66)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主体部(66)的第一层(67)和覆盖第一层(67)的第二层(68)这两层以上的覆盖层覆盖。

Description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备能够暂时蓄留纱线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纤维机械(例如,将纺织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的空气式纺织机等)。作为这种纱蓄留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77946号公报和日本特开 2011-251820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以下结构的纱线蓄留装置:具备纱线蓄留罗拉(松弛除去罗拉)以及能够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旋转的纱线钩挂部件(锭翼(flyer)),对该纱线钩挂部件赋予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的旋转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钩挂部件通过钩挂纱线而将纱线引导到纱线蓄留罗拉。因而,在纱线钩挂部件中,存在钩挂纱线的部分由于与纱线的接触而产生摩耗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与纱线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来谋求纱线钩挂部件的长寿命化的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具备与从纱线蓄留罗拉退绕的纱线接触的主体部,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主体部的第一层和覆盖第一层的第二层这两层以上的覆盖层覆盖。
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纱线与两层以上的覆盖层接触,主体部由覆盖层保护。覆盖层由两层以上形成,因此假设在与最外层对应的覆盖层剥离的情况下,该最外层的覆盖层之下的覆盖层也会保护主体部。主体部的表面在两层以上的覆盖层全部剥离之前是受到保护的。其结果,能够抑制与纱线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来谋求纱线钩挂部件的长寿命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主体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由覆盖主体部的表面的第一层和覆盖第一层的第二层覆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将第二层的硬度设为比主体部的硬度高。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提高纱线所接触的部分的耐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将第一层的表面设为比主体部的表面光滑。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与主体部的表面的状态无关地,容易地使第二层的表面光滑。其结果,纱线钩挂部件与纱线的接触阻力变小,因此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的耐磨性。另外,即使在第二层剥离从而纱线与第一层接触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层与纱线的接触阻力小,因此也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的耐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将第二层的表面设为比主体部的表面光滑并且设为光滑程度与第一层同等或比第一层高。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将纱线所接触的第二层设为比主体部的表面光滑,因此能够降低纱线钩挂部件与纱线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的耐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将第一层的硬度设为比主体部的硬度高。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即使在第二层剥离的情况下,纱线也会与硬度比主体部高的第一层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整体的耐磨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摩耗恶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主体部由金属形成,第一层由硬质铬形成,第二层由类金刚石碳(DLC)涂层形成。
通常,关于DLC涂层,涂层部分越厚则越难维持涂层部分的表面的光滑度且变得高价。另外,由金属形成的主体部的外周面(表面) 的表面粗糙度(光滑度)相对粗糙,当要通过覆膜来使金属的表面光滑时,覆盖部分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因而,当要使用DLC来形成覆盖层时,需要以能够维持外周面的光滑度的厚度以上的厚度来形成覆膜,这需要高端的技术与高昂的成本。在本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由金属形成的主体部由硬质铬覆盖,因此能够容易地维持第一层的厚度和光滑度,同时还能够维持纱线钩挂部件整体的硬度。而且,通过使DLC覆盖较光滑地形成的第一层,能够由较薄的覆膜形成第二层,同时还能够确保纱线钩挂部件整体的光滑度。由此,能够形成能有效地抑制摩耗恶化的第一层和第二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将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设为2000以上。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在主体部与第二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层,因此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的表面层的硬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纱线钩挂部件的耐磨性,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摩耗恶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例如通过对主体部实施基于热处理的表面处理,硬度从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由此,在覆盖层剥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与纱线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还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能够旋转地安装,并且由与主体部不同的材质形成,主体部设置于支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主体部为线状部件,线状部件的整体由两层以上的覆盖层覆盖。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容易地形成覆盖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支承部具备设置有主体部的前端部、固定于纱线蓄留罗拉的凸台部、在前端部与凸台部之间沿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央部、以及对中央部进行加强的加强部。
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通过支承部稳定地支承引导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加强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以从中央部的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且沿着中央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容易地形成加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凸台部从中央部突出,突出部在中央部的凸台部突出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于与凸台部突出的方向和中央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并且该突出部在中央部的延伸方向上从设置有凸台部的一侧跨过规定长度地形成。
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由支承部稳定地支承主体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钩挂部件中,也可以是,加强部具有增厚部,该增厚部在中央部上形成于与凸台部突出的方向和中央部延伸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
在该结构的纱线钩挂部件中,能够通过支承部稳定地支承主体部。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蓄留装置具备:上述纱线钩挂部件;以及能够旋转地安装有纱线钩挂部件的纱线蓄留罗拉。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卷绕机具备: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纺织装置,该纺织装置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上述纱线蓄留装置,该纱线蓄留装置蓄留由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以及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卷绕蓄留在纱线蓄留罗拉中的纱线而形成卷装。
在具有这些结构的纱线蓄留装置和纱线卷绕机中,设置有能够抑制与纱线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来谋求长寿命化的纱线钩挂部件,因此能够延长纱线钩挂部件的更换周期。其结果,能够提高纱线蓄留装置和纱线卷绕机的运行效率。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与纱线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来谋求纱线钩挂部件的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织机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放大示出图1的纱线蓄留装置附近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纱线钩挂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用V-V线对变形例的引导部进行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5B是进一步放大该引导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用V-V线对另一变形例的引导部进行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纱线钩挂部件的锭翼的立体图。
图8是用VIII-VIII对图7的引导部进行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臂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面的尺寸比率不一定与说明的尺寸比率一致。
如图1所示,纺织机1具备多个纺织单元(纱线卷绕机)2、接纱台车3、第一端架5A以及第二端架5B。多个纺织单元2排列成一列。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纱线Y行进的路径(即,纱道)中,将生成纱线Y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卷绕纱线Y的一侧称为下游侧。
各纺织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成卷装P。在某一纺织单元 2中纱线Y被切断或由于某种理由而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 3在该纺织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
在第一端架5A中收纳有用于在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中产生回旋空气流等的空气供给源和/或用于在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中产生吸引空气流的吸引源等。
在第二端架5B中收纳有用于对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架5B上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11、显示部D以及输入键K。
机台控制装置11集中地管理和控制纺织机1的各部分。显示部 D能够显示与纺织单元2的设定内容和/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员使用输入键K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纺织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和图2所示,各纺织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50、涂蜡装置12以及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每规定数量的纺织单元2设置,控制纺织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在纱条S 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14、第三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17。各罗拉对14、15、16和17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下罗拉通过设置于第二端架5B的驱动马达或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马达而被旋转驱动。对中间罗拉对16的上罗拉设置有龙带16A。对中间罗拉对16的下罗拉设置有龙带16B。
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回旋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的纤维束F 加捻而生成纱线Y。更详细地说(但是,省略图示),空气纺织装置 7具有纺织室、纤维引导部、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以及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引导到纺织室内。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周围。通过从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来在纺织室内产生回旋空气流。通过该回旋空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地旋转。中空引导轴体将纱线Y从纺织室内向空气纺织装置7的外部引导。
纱线监视装置8配置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50之间。纱线监视装置8是通过对行进的纱线Y照射光来检测纱线Y的状态的光学式纱线监视装置。纱线监视装置8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状态,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出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纱线监视装置8作为纱线缺陷而检测例如纱线Y的粗细异常和/或纱线Y内含有的异物。纱线监视装置8还检测断纱等。
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50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根据纱线监视装置8和/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织单元2中切断纱线Y。具体地说,停止空气向空气纺织装置7的供给,中断纱线Y的生成,由此切断纱线Y。或者,也可以通过另行设置的切断器来切断纱线Y。
涂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50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涂蜡。
纱线蓄留装置50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Y的松弛。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稳定地引出纱线Y 的功能、在由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使从空气纺织装置7送出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纱线蓄留装置50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变动传递至空气纺织装置7的功能。此外,在后文中详细说明纱线蓄留装置50的详细结构。
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 具有摇架臂21、卷绕筒22以及横动引导器23。
摇架臂21将纱管B能够旋转地支承。摇架臂21由支轴24能够摆动地支承,使纱管B的表面或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筒 22的表面接触。设置于第二端架5B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织单元2的卷绕筒22。由此,在各纺织单元2中,使纱管B 或卷装P向卷绕方向旋转。各纺织单元2的横动引导器23设置于由多个纺织单元2共享的轴25。第二端架5B的驱动马达将轴25在卷绕筒22的旋转轴方向上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引导器23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或卷装P横动。
在某一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由于某种理由而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行进至该纺织单元2,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吸管31、接纱装置37以及吸嘴38。
吸管31由支轴31A能够转动地支承,捕捉来自空气纺织装置7 的纱线Y并将该纱线Y引导到接纱装置37。吸嘴38由支轴38A能够转动地支承,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纱线Y并将该纱线Y引导到接纱装置37。接纱装置37对被引导来的纱线Y彼此进行接纱。接纱装置37为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使用基准纱的接头器或将纱线Y 机械地接纱的打结器等。
在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使卷装P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反转)。此时,以使卷装P从卷绕筒22分离的方式通过气缸(省略图示)使摇架臂21移动,通过设置于接纱台车3的反转用罗拉36使卷装P反转。
更详细地说明上述纱线蓄留装置50。如图3所示,纱线蓄留装置 50具备纱线蓄留罗拉51和纱线钩挂部件60。纱线蓄留装置50还可以具备蓄留量传感器56、上游侧引导器57、下游侧引导器59以及纱线脱离部件71。
纱线蓄留罗拉51固定于电动马达55的驱动轴55A,通过电动马达55而旋转。纱线蓄留罗拉51具有纱线蓄留部52、基端侧锥形部 53以及前端侧锥形部54。纱线蓄留部52为缠绕纱线Y的圆筒状的部分,形成为朝向前端侧而前端稍微变细。纱线蓄留部52具有作为纱线Y的缠绕开始侧的基端部52a以及作为纱线Y退绕的一侧的前端部52b。基端侧锥形部53从基端部52a朝向上游侧成为末端扩开状。前端侧锥形部54从前端部52b朝向下游侧成为末端扩开状。
基端侧锥形部53接受从上游侧导入到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Y 并将该纱线Y顺畅地引导到基端部52a。由此,在纱线蓄留部52上,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整齐地缠绕纱线Y。缠绕于纱线蓄留部52的纱线Y在纱线蓄留部52上形成纱线层。纱线层是在纱线蓄留部52中纱线Y彼此大致平行地缠绕的部分。前端侧锥形部54在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时,防止发生缠绕于纱线蓄留部52的纱线Y一次性脱落的脱圈现象,同时将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顺畅地导出。
蓄留量传感器56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蓄留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中的纱线Y的蓄留量。蓄留量传感器56将检测出的蓄留量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
上游侧引导器57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上游侧。上游侧引导器57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外周面恰当地引导纱线Y。上游侧引导器57防止从空气纺织装置7传播的纱线Y的捻转传递至比该上游侧引导器57靠下游侧的位置。
下游侧引导器59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下游侧。下游侧引导器59限制纱线Y的轨道,使比下游侧引导器59靠下游侧的行进路径稳定以引导纱线Y。
如图2所示,纱线钩挂部件60是设置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并钩挂纱线Y来将该纱线Y缠绕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部件。如图 3所示,纱线钩挂部件60具有锭翼轴61以及锭翼63。锭翼轴61能够与纱线蓄留罗拉51绕同轴旋转地设置。锭翼63固定于锭翼轴61 的前端,形成为以锭翼63的前端部位于前端侧锥形部54上的方式弯曲的形状。为了使纱线钩挂部件60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与锭翼轴61之间设置有产生规定值以上的转矩那样的磁力产生机构。
纱线脱离部件71是使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0脱离的部件,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锥形部54附近。纱线脱离部件71以其前端部能够在下降位置与上升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由支轴71A支承。下降位置是从纱道退避的位置,上升位置是推起纱道上的纱线Y并使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0脱离的位置。纱线脱离部件71通过弹簧(省略图示)而被向下降位置侧施力。纱线脱离部件71通常位于下降位置,在进行接纱动作时等,通过设置于接纱台车3的气缸(省略图示)移动至上升位置。
如图4所示,锭翼63具有臂部(支承部)64和引导部65。臂部 64安装于锭翼轴61的前端部,且构成为能够与锭翼轴61一起旋转。臂部64具备凸台部64a,能够将锭翼轴61安装于该凸台部64a。另外,臂部64以从凸台部64a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径向延伸的方式细长地形成。
引导部65固定于臂部64,从臂部64的前端部向远离臂部64的方向延伸。引导部65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直径 D1能够设为0.7mm以上且1.2mm以下(参照图5A)。引导部65通过将线状部件弯折而形成为朝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外周面(纱线蓄留部52)适当地弯曲的形状。
如图5A和图5B所示,引导部65具有主体部66、覆盖主体部 66的表面66a的第一层(覆盖层)67、以及覆盖第一层67的表面67a 的第二层(覆盖层)68。第一层67是设置于第二层68与主体部66 之间的层。主体部66通过琴钢线或弹簧钢等钢材(金属)形成。第一层67由硬质铬形成。第二层68由DLC(Diamond-like Carbon:类金刚石碳)涂层形成。使用于主体部66的钢材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线状部件。由硬质铬形成的第一层67通过对钢材进行镀敷处理而形成。由DLC涂层形成的第二层68通过等离子体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离子蒸镀法、非平衡磁控溅射法或阳极电弧法等形成。
由硬质铬形成的第一层67的厚度t1为5μm~25μm,由DLC形成的第二层68的厚度t2为2μm~6μm。即,第一层67的厚度t1比第二层68的厚度t2厚。
第一层67的硬度比主体部66的硬度(例如HV300~500)高(例如HV1000)。第二层68的硬度比主体部66的硬度(例如HV300~500) 高(例如HV2500)。硬度的指标例如为在JIS等中确定的维氏硬度。维氏硬度(HV)是通过在JISZ 2244,7725(与ISO 6507-1~4对应的日本工业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得到的数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6的维氏硬度与第二层68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第一层67的表面67a比主体部66的表面66a光滑。第二层68 的表面68a比第一层67的表面67a光滑。光滑度的指标例如为在JIS 等中确定的表面粗糙度,是算术平均粗糙度Ra等。
在主体部66中,在用硬质铬实施镀敷处理前,实施热处理。由此,主体部66的硬度在从内部中心的某一部分至表面66a为止的区域内逐渐地变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纱线钩挂部件60中,主体部66的表面66a由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覆盖,因此纱线Y与第二层68接触,主体部 66由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保护。假设在第二层68为最外层且第二层68剥离的情况下,也由第二层68之下的第一层67来保护主体部 66。主体部66在这些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全部剥离之前是被保护的。其结果,能够抑制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来谋求纱线钩挂部件60的长寿命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层68的硬度比主体部66的硬度高,因此能够提高纱线Y所接触的部分的耐磨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层67的表面67a比主体部66的表面66a 光滑,因此与主体部66的表面66a的状态无关地,容易使第二层68 的表面68a光滑。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层68的表面68a 比主体部66的表面66a光滑,并且光滑程度与第一层67的表面67a 同等或比第一层67的表面67a高,因此能够降低纱线钩挂部件60与纱线Y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60的耐磨性。另外,即使在第二层68剥离从而纱线Y与第一层67接触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层67与纱线Y的接触阻力小,因此也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60 的耐磨性。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层67的硬度比主体部66的硬度高,因此即使在第二层68剥离的情况下,纱线Y也会与硬度比主体部66 高的第一层67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纱线钩挂部件60整体的耐磨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摩耗恶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铁或琴钢线形成的主体部66被由硬质铬形成的第一层67覆盖。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主体部66的表面上的层的厚度和光滑度,并且还能够维持纱线钩挂部件60整体的硬度。较光滑地形成的由硬质铬形成的第一层67被由DLC形成的第二层68覆盖。由此,能够由较薄的覆膜来形成位于主体部66的外侧的层(第二层68),并且还能够确保纱线钩挂部件60表面的光滑度。由此,能够形成能有效地抑制摩耗恶化的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主体部66实施基于热处理的表面处理,由此硬度从主体部66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由此,即使在覆盖主体部66的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剥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举例说明了使用截面形状为圆形形状的主体部66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6所示,引导部165也可以具备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主体部166。主体部166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被由硬质铬形成的第一层167和由DLC形成的第二层168这至少两层覆盖。
在具有这种主体部166的纱线钩挂部件60中,纱线Y通过与由截面形状为半椭圆形状的外周面168a形成的引导部165接触而被引导。例如,半椭圆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度之比为2:1。在纱线Y与这种引导部165接触的情况下,相比于纱线Y与曲线半径小于引导部165 (曲率大)的引导部65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引导部165与纱线Y的接触面积增加。由此,引导部165从纱线Y受到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面压)小于引导部65从纱线Y受到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其结果,能够抑制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的摩耗恶化来谋求纱线钩挂部件60的长寿命化。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在引导部65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体上形成有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延伸方向上仅在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 (钩挂纱线Y的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由此,与在引导部65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体上形成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材料费。
也可以代替仅在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上形成第一层67和第二层 68或在此基础上,而在圆周方向上仅在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上形成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在该情况下,与在引导部65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体上形成第一层67和第二层68的情况相比,也能够降低材料费。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如图4所示,举例说明了锭翼63 具备臂部64以及由从臂部64延伸的线状部件形成的引导部65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如图7所示,例如锭翼263也可以具备臂部64以及与臂部64一体地形成的板状的引导部265。引导部265也可以与臂部64独立地形成。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同样地,例如图8所示,主体部266也被第一层267和第二层268覆盖。第一层267和第二层268既可以形成于板状的引导部265 的延伸方向整体,也可以仅形成于与纱线Y接触的部分。另外,也可以如例如仅在一面上形成第一层267和第二层268那样等,在外周方向上也仅在一部分的面上形成第一层267和第二层268。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主体部66被第一层67 和第二层68这两层覆盖的示例,但是主体部66也可以被两层以上的层覆盖。例如也可以作为第三层而设置硬度比第二层68高的层。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第一层67由硬质铬形成且第二层68由DLC形成的示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66例如通过由无电解镍形成的层、覆盖由无电解镍形成的层的由硬质铬形成的层(第一层)以及覆盖由硬质铬形成的层的由 DLC形成的层(第二层)形成。此外,非电解镍通过镀敷处理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通过对主体部66实施基于热处理的表面处理而使硬度从主体部66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的示例,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氮浸入于主体部66的表面66a的处理(氮化处理),来使主体部66的硬度从该主体部66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66a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为了使纱线钩挂部件 60、160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而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与锭翼轴61之间设置产生规定值以上的转矩那样的磁力产生机构的示例,但是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马达来使纱线钩挂部件60、160和纱线蓄留罗拉51分别独立地旋转。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锭翼63、163、263,举例说明了臂部64与引导部65、165、265独立地形成的示例,但是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主体部66、166、266 为线状或板状的部件且为没有中空部的实心状(内部被填充的状态) 的部件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在延伸方向的整体或一部分上形成中空部。由此,能够减小使引导部65、165、265移动时由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的影响。其结果,纱线钩挂部件60、160相对于负载(纱线张力) 变动的反应性和追随性变得良好。
上述纱线蓄留罗拉5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形状和图3示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省略前端侧锥形部54。
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锭翼63、163、263的臂部64也可以具有与图4或图7示出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如图9所示,臂部(支承部)364也可以具备:设置有引导部(主体部)65、165、265的前端部301;固定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凸台部303;在前端部301与凸台部303之间沿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央部302;以及作为对中央部302 进行加强的加强部的突出部304。通过将突出部304设置于中央部 302,引导部65、165、265对纱线Y的引导动作变得稳定。此外,在图9中仅记载了设置有引导部65、165、265的前端部301,省略了引导部65、165、265的记载。
突出部304以从中央部302的表面302a突出的方式设置,沿着中央部302延伸的方向(图9示出的方向L)延伸。凸台部303从中央部302突出。突出部304在中央部302中,在凸台部303突出的一侧的表面302a上,设置于与凸台部303突出的方向和中央部302延伸的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图9示出的方向W)的中央区域。突出部304在中央部302的延伸方向上从设置有凸台部303的一侧跨过规定长度(在图9示出的示例中,为中央部302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1/2)地形成。突出部304的上述长度并不限定于图9示出的长度,也可以形成为到达前端部的附近,即形成为与中央部302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相等的长度。另外,在图9示出的示例中,举例说明了突出部304从中央部302的表面302a突出的突出量从凸台部303朝向前端部301逐渐地变小的示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阶段性地变小,也可以恒定。
也可以在作为加强部的突出部304的基础上或者代替突出部 304,而具有增厚部305A、305B,该增厚部305A、305B在中央部302 中形成于与凸台部303突出的方向和中央部302延伸的方向这两者正交(交叉)的方向(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增厚部305A、305B不仅可以形成于中央部302的上述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也可以仅形成于一端部。增厚部305A、305B的上述延伸方向L上的长度并不限定于图9示出的长度,也可以形成为到达前端部的附近(即,形成为与中央部302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相等的长度)。另外,在图9示出的示例中,从中央部302的表面302a起的增厚量(在中央部302中以未形成增厚部305A、305B的中央区域为基准的增厚量)从凸台部303 朝向前端部301逐渐变小。但是,该增厚量并不限定于该例,可以从凸台部303朝向前端部301阶段性地变小,也可以恒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空气纺织装置为了防止纤维束的捻转传递到空气纺织装置的上游侧,还可以具备保持在纤维引导部上且以向纺织室内突出的方式配置的针。另外,空气纺织装置也可以代替这样的针而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的捻转传递到空气纺织装置的上游侧。而且,空气纺织装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的结构而具有相互向相反方向对纤维束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射喷嘴。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纺织单元2的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是也可以设置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由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织装置7引出纱线Y。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纺织机1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将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卷绕的方式配置了各装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以将在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在纺织机1中,牵伸装置6的下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下罗拉和横动引导器23通过来自第二端架5B的动力 (即,多个纺织单元2共同)而被驱动。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按每个纺织单元2来独立地驱动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纺织装置、卷绕装置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也可以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将张力传感器9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按每个纺织单元2来设置。在纺织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涂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图1中,图示了纺织机1卷绕圆筒形状的卷装P,但也能够卷绕锥形状的卷装。在锥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虽然因纱线的横动会产生纱线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由纱线蓄留装置50吸收。各结构的材料及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材料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形状。

Claims (54)

1.一种纱线钩挂部件,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能够旋转地安装,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退绕的纱线接触的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层和覆盖所述第一层的第二层这两层以上的覆盖层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表面比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光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的表面比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光滑,并且光滑程度与所述第一层同等或比所述第一层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的表面比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光滑,并且光滑程度与所述第一层同等或比所述第一层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由金属形成,所述第一层由硬质铬形成,所述第二层由类金刚石碳涂层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维氏硬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维氏硬度之差为2000以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2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2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2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3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4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4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4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4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4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从该主体部的内部中心朝向表面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变高。
45.根据权利要求1~4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为线状部件,所述线状部件的整体由所述两层以上的覆盖层覆盖。
46.根据权利要求1~4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相对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能够旋转地安装,并且由与所述主体部不同的材质形成,
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备设置有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部、固定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的凸台部、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凸台部之间沿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央部、以及对所述中央部进行加强的加强部。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以从所述中央部的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且沿着所述中央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部从所述中央部突出,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中央部的所述凸台部突出的一侧的所述表面上,设置于与所述凸台部突出的方向和所述中央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并且所述突出部在所述中央部的延伸方向上从设置有所述凸台部一侧跨过规定长度地形成。
50.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具有增厚部,该增厚部在所述中央部上形成于与所述凸台部突出的方向和所述中央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
51.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具有增厚部,该增厚部在所述中央部上形成于与所述凸台部突出的方向和所述中央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
52.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具有增厚部,该增厚部在所述中央部上形成于与所述凸台部突出的方向和所述中央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
53.一种纱蓄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5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钩挂部件;以及
能够旋转地安装有所述纱线钩挂部件的纱线蓄留罗拉。
54.一种纱卷绕机,具备:
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
纺织装置,该纺织装置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权利要求53所述的纱线蓄留装置,该纱线蓄留装置蓄留由所述纺织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以及
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卷绕蓄留在所述纱线蓄留罗拉中的所述纱线而形成卷装。
CN201621089570.3U 2015-09-30 2016-09-28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Active CN2066546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4778A JP2017065896A (ja) 2015-09-30 2015-09-30 糸掛け部材、糸貯留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JP2015-194778 2015-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54612U true CN206654612U (zh) 2017-11-21

Family

ID=58493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9570.3U Active CN206654612U (zh) 2015-09-30 2016-09-28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65896A (zh)
CN (1) CN20665461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5114B2 (ja) 2017-03-29 2022-02-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運転管理装置、発電プラント、発電プラントの運転管理方法
JP2024060493A (ja) 2022-10-19 2024-05-0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65896A (ja) 2017-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6647B (zh) 落纱装置
CN101713112B (zh) 纺纱机
JP5287992B2 (ja) 糸巻取装置
CN101306776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装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61451A (zh) 纱线卷绕机
WO2016161790A1 (zh) 一种花式纱的生产方法
CN103014942B (zh) 纺纱机
CN206654612U (zh)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1469468A (zh) 纺纱机械
CN102249120B (zh) 制造管纱的方法
CN104828648B (zh) 筒管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6567170A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JP5365698B2 (ja) 糸巻取装置
JP5375967B2 (ja) 糸巻取装置
CN10624149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纺纱机械
CN202080772U (zh) 纱线卷取机
CN105540336B (zh) 张力赋予部件、储纱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CN105568453B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06553938B (zh) 纱线钩挂部件、纱线蓄留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3526349B (zh) 纱线蓄留装置、纺织单元及纺织机
EP3447015A1 (en) Yarn guide, yarn accumula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08137816A (ja) 綾巻きボビン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巻取装置のための糸綾振装置
CN104860125A (zh) 纱线贮存装置、纱线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CN220467160U (zh) 一种并纱机的导线机构
EP2927173A1 (en) Yarn storage roller,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