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12665U -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 Google Patents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12665U CN206612665U CN201621424053.7U CN201621424053U CN206612665U CN 206612665 U CN206612665 U CN 206612665U CN 201621424053 U CN201621424053 U CN 201621424053U CN 206612665 U CN206612665 U CN 2066126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plate
- coil panel
- interior pot
- pot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其中线圈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线圈盘加热烹饪器具的内锅底部;和加热板,其一端连接线圈盘,加热板的另一端向内锅的顶部延伸,使加热板设置在内锅的侧壁之外,加热板接收内锅侧壁的热传递并对内锅的侧壁进行热辐射。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板对内锅侧壁进行热辐射,使内锅受热面积增大,使内锅可同时接受线圈盘的加热和加热板的热传递,使内锅的食物易形成翻滚、对流,提升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盘组件及一种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磁加热电压力锅等厨房器具的线圈盘为平底加热结构,线圈只存在于内锅底部,只能对内锅底部进行加热,加热范围小,加热不均匀,锅内食材不能形成翻滚、对流。这样既影响了加热效率,又导致使用者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线圈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压力锅。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线圈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线圈盘加热烹饪器具的内锅底部;和加热板,其一端连接线圈盘,加热板的另一端向内锅的顶部延伸,使加热板设置在内锅的侧壁之外,加热板接收内锅侧壁的热传递并对内锅的侧壁进行热辐射。
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板接受内锅侧壁的热传递,保存热量,再对内锅侧壁进行反馈热量,使得内锅受热面积增大,可同时接受线圈盘的加热和加热板的热传递,使内锅食物易形成翻滚、对流,提升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在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盘通电加热内锅底部,内锅侧壁会随着内锅底部的热传递而产生热量,进而传递到内锅侧壁旁的加热板上,使得加热板能够保留热量,同时向内锅侧壁反馈热量,在线圈盘断电、锅具处于保温状态时,由于加热板具有一定温度,其能够对锅内食物进行热辐射,在保温阶段使食物持续一小段时间的翻滚对流,保温及加热效果好。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加热板不承接内锅的重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线圈盘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为导磁板,在线圈盘发出的磁场中产生热量,对内锅的侧壁进行热辐射。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加热板设置为导磁板,则在线圈盘通电加热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不仅可以加热内锅底部,也可以加热加热板,使其产生热量,再通过加热板向内锅侧壁进行热辐射,使得内锅底部和侧壁可同时接受热传递,既解决了传统线圈盘加热范围小,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还可以使锅内食物形成翻滚、对流,改善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此外,在线圈盘断电、锅具处于保温状态时,由于加热板具有一定温度,其能够对锅内食物进行热辐射,在保温阶段使食物持续一小段时间的翻滚对流,保温及加热效果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为环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加热板为环形,即围绕内锅包裹一圈,使得加热板可以将热量更充分地传递给内锅,使内锅侧壁全方位受热,加热效果好,有利于内锅食物形成翻滚和对流,进而提高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为至少两个,沿内锅周向均匀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两个加热板围绕内锅侧壁均匀分布,可以节省加热板材料,同时,多方位加热内锅侧壁,加热效果好,有利于内锅食物形成翻滚和对流,进而提高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截面为弧形,与内锅相适配,包裹内锅底部边沿并延伸至内锅的侧壁,加热板的内表面与内锅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板与内锅外轮廓相适配,使得加热板的热量能够更好地传递到内锅侧壁,避免热量浪费,同时,加热板与内锅之间具有间隙,可以有效防止内锅受热变形对加热板造成破坏,也可以降低加热板的加工难度,避免出现毛刺等问题时,在内锅受热变形中,对内锅造成破坏等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0.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0.3mm。当间隙范围小于0.1mm时,内锅受热膨胀后,很容易贴合加热板,此时,若加热板上出现毛刺等问题,会对内锅造成破坏;当间隙大于0.3mm时,内锅与加热板之间的间隙过大,加热板上的热量会沿着间隙流失,造成加热板的热量利用率低,对内锅的加热效果变差。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的截面为L型,靠近内锅侧壁的一面与内锅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间隙范围为0.1mm至0.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加热板的截面为L型,L型加热板加工方便,通过靠近内锅侧壁的一面对内锅侧壁进行热辐射,且与内锅之间具有0.1mm至0.3mm的间隙,避免距离过近而提高加热板的加工难度,也避免距离过远而使加热板热量流失,加热效果变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与线圈盘为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板可从线圈盘上拆卸下来,方便安装搬运,也方便加热板的更换维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与线圈盘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加热板与线圈盘的连接方式,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使得加热板更方便的连接在线圈盘上;此外,在传统的电压力锅上,也可以通过卡扣或螺钉连接的方式,额外安装加热板,使得电压力锅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免除了重新更换电压力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板与线圈盘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板与线圈盘为不可拆卸连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提高加热板安装的牢固性,避免内锅热膨胀变形、加热板受热变形而造成加热板脱离线圈盘的情况发生,结构安全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提出了一种电压力锅,包括内锅;和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线圈盘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有上述任一项线圈盘组件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组件也不局限于电压力锅,也可以在电饭锅等其他烹饪器具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电压力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食物翻滚、对流及热辐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2线圈盘,14加热板,16螺钉,18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12,线圈盘12加热烹饪器具的内锅18底部;和加热板14,其一端连接线圈盘12,加热板14的另一端向内锅18的顶部延伸,使加热板14设置在内锅18的侧壁之外,加热板14接收内锅18侧壁的热传递并对内锅18的侧壁进行热辐射。
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板14接受内锅18侧壁的热传递,保存热量,再对内锅18侧壁进行反馈热量,使得内锅18受热面积增大,可同时接受线圈盘12的加热和加热板14的热传递,使内锅18食物易形成翻滚、对流,提升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在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盘12通电加热内锅18底部,内锅18侧壁会随着内锅18底部的热传递而产生热量,进而传递到内锅18侧壁旁的加热板14上,使得加热板14能够保留热量,同时向内锅18侧壁反馈热量,延长内锅18保温时间,加强内锅18加热效果,如图1所示,解决了传统线圈盘12加热范围小,加热不均匀的弊端,使锅内食物可形成翻滚、对流,提升食物口感,增加用户体验满意度。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加热板14不承接内锅18的重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板14为导磁板,在线圈盘12发出的磁场中产生热量,对内锅18的侧壁进行热辐射。
在该实施例中,将加热板14设置为导磁板,则在线圈盘12通电加热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不仅可以加热内锅18底部,也可以加热加热板14,使其产生热量,再通过加热板14向内锅18侧壁进行热辐射,使得内锅18底部和侧壁可同时接受热传递,既解决了传统线圈盘12加热范围小,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还可以使锅内食物形成翻滚、对流,改善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此外,在线圈盘12断电、锅具处于保温状态时,由于加热板14具有一定温度,其能够对锅内食物进行热辐射,在保温阶段使食物持续一小段时间的翻滚对流,保温及加热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板14为环形。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加热板14为环形,即围绕内锅18包裹一圈,使得加热板14可以将热量更充分地传递给内锅18,使内锅18侧壁全方位受热,加热效果好,有利于内锅18食物形成翻滚和对流,进而提高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板14为至少两个,沿内锅18周向均匀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加热板14围绕内锅18侧壁均匀分布,可以节省加热板14材料,同时,多方位加热内锅18侧壁,加热效果好,有利于内锅18食物形成翻滚和对流,进而提高食物口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加热板14截面为弧形,与内锅18相适配,包裹内锅18底部边沿并延伸至内锅18的侧壁,加热板14的内表面与内锅18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板14与内锅18外轮廓相适配,使得加热板14的热量能够更好地传递到内锅18侧壁,避免热量浪费,同时,加热板14与内锅18之间具有间隙,可以有效防止内锅18受热变形对加热板14造成破坏,也可以降低加热板14的加工难度,避免出现毛刺等问题时,在内锅18受热变形中,对内锅18造成破坏等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0.3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0.3mm。当间隙范围小于0.1mm时,内锅18受热膨胀后,很容易贴合加热板14,此时,若加热板14上出现毛刺等问题,会对内锅18造成破坏;当间隙大于0.3mm时,内锅18与加热板14之间的间隙过大,加热板14上的热量会沿着间隙流失,造成加热板14的热量利用率低,对内锅18的加热效果变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板14的截面为L型,靠近内锅18侧壁的一面与内锅18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间隙范围为0.1mm至0.3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加热板14的截面为L型,L型加热板14加工方便,通过靠近内锅18侧壁的一面对内锅18侧壁进行热辐射,且与内锅18之间具有0.1mm至0.3mm的间隙,避免距离过近而提高加热板14的加工难度,也避免距离过远而使加热板14热量流失,加热效果变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加热板14与线圈盘12为可拆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板14可从线圈盘12上拆卸下来,方便安装搬运,也方便加热板14的更换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加热板14与线圈盘12卡扣连接或螺钉1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加热板14与线圈盘12的连接方式,卡扣连接或螺钉16连接,使得加热板14更方便的连接在线圈盘12上;此外,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电压力锅上,也可以通过卡扣或螺钉16连接的方式,额外安装加热板14,使得电压力锅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免除了重新更换电压力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板14与线圈盘12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板14与线圈盘12为不可拆卸连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提高加热板14安装的牢固性,避免内锅18热膨胀变形、加热板14受热变形而造成加热板14脱离线圈盘12的情况发生,结构安全稳定。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压力锅,包括内锅18;和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线圈盘组件。
在该实施例中,具有上述任一项线圈盘组件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组件也不局限于电压力锅,也可以在电饭锅等其他烹饪器具上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线圈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加热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底部;和
加热板,其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盘,所述加热板的另一端向所述内锅的顶部延伸,使所述加热板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侧壁之外,所述加热板接收所述内锅侧壁的热传递并对所述内锅的侧壁进行热辐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为导磁板,在所述线圈盘发出的磁场中产生热量,对所述内锅的侧壁进行热辐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为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为至少两个,沿所述内锅周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截面为弧形,与所述内锅相适配,包裹所述内锅底部边沿并延伸至所述内锅的侧壁,所述加热板的内表面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的范围为0.1mm至0.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的截面为L型,靠近所述内锅侧壁的一面与所述内锅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范围为0.1mm至0.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与所述线圈盘为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与所述线圈盘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板与所述线圈盘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
11.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和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24053.7U CN206612665U (zh) | 2016-12-22 | 2016-12-22 |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24053.7U CN206612665U (zh) | 2016-12-22 | 2016-12-22 |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12665U true CN206612665U (zh) | 2017-11-07 |
Family
ID=60229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24053.7U Active CN206612665U (zh) | 2016-12-22 | 2016-12-22 |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1266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4459A (zh) * | 2019-10-14 | 2019-12-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绕线单元、绕线组件及烹饪装置 |
CN111407143A (zh) * | 2020-04-30 | 2020-07-14 | 马鞍山市十月丰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可充电自热石锅 |
-
2016
- 2016-12-22 CN CN201621424053.7U patent/CN2066126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4459A (zh) * | 2019-10-14 | 2019-12-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绕线单元、绕线组件及烹饪装置 |
CN111407143A (zh) * | 2020-04-30 | 2020-07-14 | 马鞍山市十月丰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可充电自热石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365252B1 (en) | A cooking hob | |
CN103517473A (zh) | 一种高频感应充电、加热两用服务平台 | |
CN206612665U (zh) |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 |
JP4887085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06612591U (zh) |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 |
JP2009004099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4795866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209202878U (zh) | 电加热器具及烹饪组件 | |
CN105509107A (zh) | 一种可自动调节火力的电磁炉 | |
CN202679685U (zh) | 一种高频感应充电、加热两用服务平台 | |
CN201977544U (zh) | 一种功能调整的电压力锅 | |
CN207323268U (zh) | 一种变频回旋式智能电饭锅 | |
CN208124380U (zh) | 一种防止热量散失的节能电磁炉 | |
CN201515939U (zh) | 电磁炉用锅 | |
CN20697933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7118807U (zh) | 烹饪设备 | |
CN201775513U (zh) | 电磁加热烧烤炉 | |
CN105455661B (zh) | 一种用于制作加热炊具的板材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5919388U (zh) | 一种内循环商用电磁炉的主机结构 | |
JP2576786B2 (ja) | 誘導加熱炊飯器 | |
CN221463871U (zh) | 一种分体式商用电磁炉 | |
CN201767794U (zh) | 电热烧烤锅 | |
CN207610242U (zh) | 组合加热源及烹饪器具 | |
CN201710114U (zh) | 充电式全自动电饭加热煲 | |
CN101273849A (zh) | 微波炉烙饼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