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9593U - 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09593U CN206609593U CN201720101210.9U CN201720101210U CN206609593U CN 206609593 U CN206609593 U CN 206609593U CN 201720101210 U CN201720101210 U CN 201720101210U CN 206609593 U CN206609593 U CN 2066095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late
- cylinder
- support
- beams
- support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支撑框架包括柱体连接板及设置在柱体连接板正后方的多个H支撑梁,所述H支撑梁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的宽度;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在柱体支撑连接板上固设有碰撞柱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框架结构,H立柱梁前的H支撑梁的宽度小于碰撞柱体结构的直径,能够避支撑梁宽于碰撞柱体结构情况下,在试验车辆撞击圆柱壁障车体压溃浸入后,试验车辆与支撑梁之间发生碰撞,影响试验结果;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通过卸拆、安装部分配件,方便快捷的完成正面圆柱壁障与侧面圆柱壁障之间完成转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碰撞试验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框架及汽车正面圆柱碰撞试验以及侧面圆柱碰撞试验所用的圆柱碰撞壁障。
背景技术
在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中,实车碰撞试验与交通事故最为接近,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车辆的真实安全性能,通过实车碰撞试验,分析碰撞后试验假人的受伤情况以及试验车辆变形情况,评价车辆安全性能,指导车辆被动安全性的设计。
汽车圆柱碰撞试验是汽车碰撞的典型试验之一,圆柱碰撞试验是为真实再现试验车辆以一定的速度撞击树干、电杆以及其他柱状结构的情况,通过试验车辆撞击刚性圆柱壁障产生毁坏性变化和结合试验车辆上的试验假人的伤害情况,分析得出试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来评价试验车辆的圆柱碰撞试验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指导车辆的被动安全行设计,促进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提高。
汽车圆柱碰撞试验根据汽车碰撞的类型可分为正面圆柱碰撞及侧面圆柱碰撞。正面圆柱碰撞是试验车辆在牵引拖车的带动下以一定的速度,使汽车的正面撞击刚性圆柱体,如图1所示。汽车侧面圆柱碰撞是试验车辆在承载平台的带动下以一定的速度下,使汽车B柱前驾驶员头部正对位置撞击刚性圆柱壁障,如图2所示。
侧面圆柱碰撞试验是将试验车辆横向放置在移动平台上,通过牵引拖车带动移动平台使试验车辆具有侧向行驶速度撞击刚性圆柱壁障,在碰撞结束瞬间,移动平台车在惯性的带动下还具有一定的向前行驶的速度,因此碰撞柱和支撑框架距离地面应有一定的高度用以应对移动平台车的缓冲减速停车;而正面圆柱碰撞试验是由牵引拖车直接牵引试验车辆,并不需要缓冲距离,但碰撞圆柱壁障后方的支撑框架宽度若大于碰撞柱直径,试验车辆碰撞后产生压溃变形后支撑框架与试验车辆之间发生碰撞会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正面圆柱碰撞壁障与侧面碰柱碰撞壁障的要求不同。
一些类似的用于圆柱碰撞试验的圆柱刚性碰撞壁障,大多数圆柱刚性碰撞壁障都属正面圆柱碰撞壁障仅能用于正面圆柱碰撞试验,侧面圆柱碰撞壁障仅能用于侧面圆柱碰撞试验。每一套圆柱碰撞壁障仅能专用相对应的碰撞试验。此外,也有两种碰撞试验应用于一套圆柱碰撞壁障,如在正面柱碰撞试验仅使用第一支架,在侧面圆柱碰撞试验再装配上第二支架。但是在正面碰撞与侧面碰撞壁障之间转换时需对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完全拆卸再重新装配,较为繁琐,此外,由于第一支架支撑梁的宽度超过侧碰柱的直径,在试验车辆正面碰撞时,车架的浸入后会与支撑梁之间发生碰撞干涉影响试验结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以解决现有的碰撞实验中车架的浸入后会与支撑梁之间发生碰撞干涉影响试验结果、及无法使用一套圆柱碰撞壁障进行正面圆柱碰撞及侧面圆柱碰撞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支撑框架,包括柱体连接板(7)及设置在柱体连接板(7)正后方的多个H支撑梁(8),所述H支撑梁(8)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7)的宽度。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H支撑梁(8)之间均设有H立柱梁(9),所述H立柱梁(9)与所述柱体连接板(7)之间的H支撑梁(8)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7)的宽度。
进一步的,各所述H支撑梁(8)末端均连接固定连接板(12);
优选的,所述H支撑梁(8)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连接板(12)上设有多个长装配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H支撑梁(8)包括三根横支撑梁及两根斜支撑梁;两根根斜支撑梁与上下两根横支撑梁及柱体连接板(7)分别组成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横支撑梁与固定连接板(12)之间设有方管加强梁(10);
优选的,方管加强梁(10)一端焊接在焊接连接板(11)上,并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另外一端焊接在H支撑梁(8)和H立柱梁(9)焊接交汇位置处的横支撑梁上;
优选的,所述横支撑梁与固定连接板(12)之间两侧均设有方管加强梁(10)。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柱体连接板(7)可拆卸连接且能够沿所述柱体连接板(7)运动的柱体支撑连接板(16)。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与所述H支撑梁(8)之间设有底部支撑梁(3),所述底部支撑梁(3)与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H支撑梁(8)均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与最底端的H支撑梁(8)之间设有底部支撑梁(3)。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设有柱体连接吊板(4),所述柱体连接吊板(4)上设有通孔,所述H支撑梁(8)上设有与所述柱体连接吊板(4)上通孔相匹配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通孔内设有油丝绳(5),所述油丝绳(5)两端设有锁紧装置;
优选的,所述锁紧装置为紧锢套(6)。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连接板(7)上设有安装长孔,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设有与所述安装长孔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与所述柱体连接板(7)通过螺钉固定;
优选的,所述柱体连接板(7)上由上至下设有三组安装长孔,每组安装长孔包括至少两个长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包括所述的支撑框架,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固设有碰撞柱体(2)。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具有以下优势:
(1)在支撑框架结构上,H立柱梁前的H支撑梁的宽度小于碰撞柱体的直径,能够避支撑梁宽于碰撞柱体情况下,在试验车辆撞击圆柱壁障车体压溃浸入后,试验车辆与支撑梁之间发生碰撞,影响试验结果。
(2)碰撞柱体固定在通过柱体支撑连接板上,柱体支撑连接板通过螺栓装配连接在支撑框架结构上,且柱体支撑连接板安装位置可以上下调节,将侧面圆柱碰撞壁障和正面圆柱碰撞壁障整合成一套圆柱碰撞壁障,满足正面圆柱碰撞试验,侧面圆柱碰撞试验的要求;减少碰撞试验室中需要单独两种碰撞圆柱壁障造成的资源浪费。
(3)在正面圆柱碰撞壁障时,柱体支撑连接板和H支撑梁之间装配底部支撑梁,增强正面圆柱碰撞壁障的刚度;装配成侧面圆柱壁障时,通过柱体连接吊板、油丝绳、紧锢套与碰撞柱体架构和结构支撑梁装配连接,将碰撞柱体的重力更好的作用于支撑框架梁上,能够防止碰柱体结构下滑。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汽车正面圆柱碰撞示意图;
图2为汽车侧面圆柱碰撞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正面圆柱碰撞壁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侧面圆柱碰撞壁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碰撞柱体安装在柱体支撑连接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仰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6的左视图;
图9为柱体支撑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紧锢套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框架结构;2-碰撞柱体;3-底部支撑梁;4-柱体连接吊板;5-油丝绳;6-紧锢套;7-柱体连接板;8-H支撑梁;9-H立柱梁;10-方管加强梁;11-焊接固定板;12-固定连接板;13-密封板;14-混凝土;15-柱体钢管;16-柱体支撑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支撑框架,如图3-6所示,包括柱体连接板7及设置在柱体连接板7正后方的多个H支撑梁8,H支撑梁8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7的宽度。
相邻H支撑梁8之间均设有H立柱梁9,H立柱梁9与柱体连接板7之间的H支撑梁8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7的宽度。
各H支撑梁8末端均连接固定连接板12;
H支撑梁8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上;
固定连接板12上设有多个长装配连接孔。
H支撑梁8包括三根横支撑梁及两根斜支撑梁;两根根斜支撑梁与上下两根横支撑梁及柱体连接板7分别组成三角形结构。
横支撑梁与固定连接板12之间设有方管加强梁10;
方管加强梁10一端焊接在焊接连接板11上,并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另外一端焊接在H支撑梁8和H立柱梁9焊接交汇位置处的横支撑梁上;
横支撑梁与固定连接板12之间两侧均设有方管加强梁10。
还包括与柱体连接板7可拆卸连接且能够沿柱体连接板7运动的柱体支撑连接板16。
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与H支撑梁8之间设有底部支撑梁3,底部支撑梁3与柱体支撑连接板16、H支撑梁8均为可拆卸连接;
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与最底端的H支撑梁8之间设有底部支撑梁3。
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设有柱体连接吊板4,柱体连接吊板4上设有通孔,H支撑梁8上设有与柱体连接吊板4上通孔相匹配的通孔;
通孔内设有油丝绳5,油丝绳5两端设有锁紧装置;
锁紧装置为紧锢套6。
柱体连接板7上设有安装长孔,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设有与安装长孔相匹配的安装孔,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与柱体连接板7通过螺钉固定;
柱体连接板7上由上至下设有三组安装长孔,每组安装长孔包括至少两个长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包括的支撑框架,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固设有碰撞柱体2。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
如图4所示,当需要正面圆柱碰撞壁障时。将支撑框架结构1固定安装在碰撞固定壁障上,碰撞柱体2最底端与固定连接板12的最底面对齐,用12螺栓分成3组穿过柱体连接板7中的三组长孔与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中的螺纹孔连接用以固定碰撞柱体2,在柱体支撑连接板16和H支撑梁8的最底端的斜梁装配之间装配底部支撑梁3,形成三角形结构,增加碰撞柱体2承受的刚度。
当需要侧面圆柱碰撞壁障时,如图5所示,仅需在正面圆柱碰撞壁障上拆卸掉底部支撑梁3,拆卸柱体连接板7上每一组长孔上面的2个螺栓,松动下面2个螺栓。通过千斤顶提升碰撞柱体2的高度,使柱体最底端与移动平台车的面板之间的距离为100mm,将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与柱体连接板7装配连接用以固定碰撞柱体2,柱体连接吊板4装配在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通过油丝绳5将柱体连接吊板4上的孔与H支撑梁8下端的孔连接,利用紧锢套6张紧固定,为碰撞柱体2提供向上的拉力,减轻支撑连接板16与柱体连接板7负荷之间螺栓的负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固定连接板12上设有长装配连接孔,增加支撑框架结构2与固定壁障装配的可调范围。H支撑梁8共有5根包括3根横支撑梁2根斜支撑梁,3根横支撑梁一端焊接在焊接连接板11上,并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上,另外一端焊有柱体连接板7用来装配连接碰撞柱体2,2根斜支撑梁与上下两根横支撑梁组成三角形结构,增强结构碰撞冲击刚度,与H立柱梁9竖直焊接在H支撑梁8上,对框架结构起到支撑作用,促进撞击力的传递。方管加强梁10一端焊接在焊接连接板11上,并通过焊接连接板11共6根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上,另外一端焊接在H支撑梁8和H立柱梁9焊接交汇位置出的H支撑梁8上;形成焊接长三角形结构增强结构刚度。
如图6-8所示,柱体钢管15外圆直径为254mm是圆柱碰撞法规要求,柱体钢管15壁厚为20mm。柱体钢管15一端焊接厚度为20mm密封板13后在圆管内部填充混凝土14,待混凝土14凝固剔除多余杂物将另一块密封板13焊接在柱体钢管15的另一端。柱体支撑连接板16有250mm的槽钢和10mm后的钢板焊接,在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钻有用于连接底部支撑梁3的螺纹孔,最底端的H支撑梁8上也钻有11组螺纹孔每组螺纹孔之间的距离为150mm,满足碰撞柱体2与支撑框架结构1之间不同装配高度;柱体连接板7的每组长孔都有至少两组每组两个螺钉用来固定安装碰撞柱体2。柱体钢管15焊接在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保证柱体钢管15外部边缘与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的槽钢底部接触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5、9、10所示,柱体连接吊板4装配在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通过油丝绳5一端与柱体连接吊板4中的紧固连接,应外一端穿过H支撑梁8中第3条横支撑梁上的圆孔,张紧油丝绳5后用紧锢套6紧固油丝绳5,通过油丝绳为碰撞柱体2提供向上的拉力,加强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连接板(7)及设置在柱体连接板(7)正后方的多个H支撑梁(8),所述H支撑梁(8)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7)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H支撑梁(8)之间均设有H立柱梁(9),所述H立柱梁(9)与所述柱体连接板(7)之间的H支撑梁(8)的宽度小于柱体连接板(7)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H支撑梁(8)末端均连接固定连接板(12);
所述H支撑梁(8)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上;
所述固定连接板(12)上设有多个长装配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H支撑梁(8)包括三根横支撑梁及两根斜支撑梁;两根斜支撑梁与上下两根横支撑梁及柱体连接板(7)分别组成三角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支撑梁与固定连接板(12)之间两侧均设有方管加强梁(10);
方管加强梁(10)一端焊接在焊接连接板(11)上,并通过焊接连接板(11)焊接在固定连接板(12),另外一端焊接在H支撑梁(8)和H立柱梁(9)焊接交汇位置处的横支撑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柱体连接板(7)可拆卸连接且能够沿所述柱体连接板(7)运动的柱体支撑连接板(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与最底端的所述H支撑梁(8)之间设有底部支撑梁(3),所述底部支撑梁(3)与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H支撑梁(8)均为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下部设有柱体连接吊板(4),所述柱体连接吊板(4)上设有通孔,所述H支撑梁(8)上设有与所述柱体连接吊板(4)上通孔相匹配的通孔;
所述通孔内设有油丝绳(5),所述油丝绳(5)两端设有锁紧装置;
所述锁紧装置为紧锢套(6)。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连接板(7)上设有安装长孔,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设有与所述安装长孔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与所述柱体连接板(7)通过螺钉固定;
所述柱体连接板(7)上由上至下设有三组安装长孔,每组安装长孔包括至少两个长孔。
10.一种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框架,所述柱体支撑连接板(16)上固设有碰撞柱体结构(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1210.9U CN206609593U (zh) | 2017-01-24 | 2017-01-24 | 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1210.9U CN206609593U (zh) | 2017-01-24 | 2017-01-24 | 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09593U true CN206609593U (zh) | 2017-11-03 |
Family
ID=60169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01210.9U Active CN206609593U (zh) | 2017-01-24 | 2017-01-24 | 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0959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82468A (zh) * | 2020-12-22 | 2021-04-20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试验用防撞模型车 |
-
2017
- 2017-01-24 CN CN201720101210.9U patent/CN20660959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82468A (zh) * | 2020-12-22 | 2021-04-20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试验用防撞模型车 |
CN112682468B (zh) * | 2020-12-22 | 2022-07-26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试验用防撞模型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44523A (zh) | 一种汽车侧面圆柱碰撞试验用碰撞吸能装置及碰撞试验装置 | |
CN104764615B (zh) | 一种整车侧面碰撞试验装置及方法 | |
CN206589655U (zh) | 一种车辆电池包防护装置及使用该防护装置的车辆 | |
CN106240641A (zh) |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 |
CN206384047U (zh) | 汽车前座椅横梁总成结构 | |
CN206609593U (zh) | 一种支撑框架及多用式圆柱碰撞壁障 | |
CN206609621U (zh) | 一种汽车侧面圆柱碰撞试验用碰撞吸能装置及碰撞试验装置 | |
CN104417474B (zh) | 一种防护装置及汽车起重机 | |
CN107739017B (zh) | 叉车防护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 | |
CN104776967B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总成冲击抗弯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
CN207248545U (zh) | 一种移动式轨道车辆碰撞测力墙 | |
CN211621368U (zh) | 一种新型组合式可导向防撞垫 | |
CN101559788B (zh) | 诱导缓冲独立组合式翻车保护结构 | |
CN209382120U (zh) | 一种客车驾驶员碰撞保护结构 | |
KR20130116619A (ko) | 보강형 방호울타리 | |
CN206450424U (zh) | 一种汽车侧面圆柱碰撞试验用移动平台车导向柱结构 | |
CN206049800U (zh) |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 |
KR20130115559A (ko) | 교량 방호벽 | |
CN204726526U (zh) | 门槛梁加固装置以及门槛梁 | |
CN104960578B (zh) | 吸能筒支架和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 |
CN207842660U (zh) | 一种燃油箱防护框架及使用该框架的车辆 | |
CN207737241U (zh) | 一种车载式防撞保护器 | |
RU163333U1 (ru) | Барьерное ограждение для автодорог | |
CN202765095U (zh) | 牵引车的车架和公铁两用牵引车 | |
RU69086U1 (ru) | Барьерное ограждени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1 Address after: 300300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68, pioneer East Road, Dongli District, Tianjin 818 Patentee after: China Automotive Industry Engineering (Tianjin)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5340 Xiping Road, Beichen District, Tianjin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Patentee befor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