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6125U -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06125U
CN206606125U CN201720268724.3U CN201720268724U CN206606125U CN 206606125 U CN206606125 U CN 206606125U CN 201720268724 U CN201720268724 U CN 201720268724U CN 206606125 U CN206606125 U CN 206606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driver
pressing plate
bar
mirr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687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震
王洪家
王宏伟
董大伟
王鹏飞
吕国伟
吴润祥
杨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JIDO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JIDO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JIDO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JIDO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6872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06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06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06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依次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连接座、球面压板、镜壳、过渡部、镜杆以及镜杆压板,镜壳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筋条,驱动器与驱动器连接座固定后,做为整体通过螺栓固定到筋条上;在镜壳后方中间位置向外拱起形成外凸球面,在球面中心设有通孔;镜杆上设有限位孔,镜杆压板包括底面以及围挡,底面上设有限位杆,围挡上对称设有弧形豁口;过渡部前端面为内凹球面,与位于镜壳内部的球面压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过渡部后端面与弧形豁口对应设有第二弧形豁口;弧形豁口卡在连接杆上、限位杆穿入限位孔,与过渡部的第二弧形豁口配合将镜杆包住,通过对称设置在限位杆两端的第二螺栓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镜杆与镜壳、镜壳与驱动器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后视镜安装于车体外部一侧,在车辆行驶时,反映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使驾驶者可以间接看清楚这些位置的情况,它起着“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扩大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便于安全行车。
现有技术中的后视镜,一般是在镜壳上设计出一种与镜壳一体的结构,然后通过该结构将驱动器固定在镜壳上;镜杆与镜壳的固定方式同样是在镜壳内部设计出与镜壳一体的固定结构将镜杆固定在镜壳内部,以上两种这种结构虽热简单,但是存在以下缺点:镜壳内部的结构由于强度等方面的考虑,过于复杂导致注塑成本高;牢固性不够坚固;承重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驱动器与镜壳的连接方式、镜壳与镜杆的连接方式,简化镜壳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连接的牢靠性能,进而提高行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连接座、球面压板、镜壳、过渡部、镜杆以及镜杆压板,所述镜壳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筋条,驱动器与驱动器连接座固定后,做为整体通过螺栓固定到筋条上;在镜壳后方中间位置向外拱起形成外凸球面,在球面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镜杆上设有限位孔,所述镜杆压板包括底面以及围挡,所述底面上设有限位杆,所述围挡上对称设有弧形豁口;所述过渡部前端面为内凹球面,与位于镜壳内部的球面压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所述过渡部后端面与弧形豁口对应设有第二弧形豁口;所述弧形豁口卡在连接杆上、限位杆穿入限位孔,与过渡部的第二弧形豁口配合将镜杆包住,通过对称设置在限位杆两端的第二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部前端面中间位置设有沉孔,所述沉孔端面为正六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球面压板中间位置设有一体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贯穿球面压板,所述连接柱为正六棱柱。
进一步的:所述球面压板内部围绕连接柱设有放射状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器连接座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卡合驱动器,并通过螺栓固定驱动器到连接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栓的连线与弧形豁口的连线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镜壳前端口通过镜头托板设有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主镜以及广角镜。
进一步的:所述主镜、广角镜分别包括一侧设置的主镜镜片和加热片。
有益效果
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改变了原有驱动器与镜壳与镜杆直接固定的形式,驱动器链接座的新型设计在装配时简便已操作,牢固性坚固,球面链接座的设计,增加了驱动器与镜座和镜壳固定的稳定性,镜杆与球面链接座的新型设计,镜杆在镜壳外部,这样维修时候拆卸方便,镜壳不容易损伤,这种新型设计增加了汽车在行驶中的稳固性同时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镜壳内部安装驱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驱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镜壳后视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驱动器100;驱动器连接座200;定位孔201;球面压板300;连接柱301;加强筋302;镜壳400;筋条401;外凸球面402;通孔403;过渡部500;内凹球面501;第二弧形豁口502;沉孔503;镜杆600;限位孔601;镜杆压板700;底面701;围挡702;限位杆703;弧形豁口704;主镜800;广角镜900;第一螺栓001;第二螺栓0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连接座、球面压板、镜壳、过渡部、镜杆以及镜杆压板,镜壳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筋条,驱动器与驱动器连接座固定后,做为整体通过螺栓固定到筋条上;在镜壳后方中间位置向外拱起形成外凸球面,在球面中心设有通孔;镜杆上设有限位孔,镜杆压板包括底面以及围挡,底面上设有限位杆,围挡上对称设有弧形豁口;过渡部前端面为内凹球面,与位于镜壳内部的球面压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过渡部后端面与弧形豁口对应设有第二弧形豁口;弧形豁口卡在连接杆上、限位杆穿入限位孔,与过渡部的第二弧形豁口配合将镜杆包住,通过对称设置在限位杆两端的第二螺栓连接。
本装置增加了驱动器连接座,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直接将驱动器安装到镜壳上的方式,同时增加了过渡部,与镜杆连接;在修理安装方面都更加迅速快捷,并且将复杂的镜壳系统拆分为多个连接部,降低了镜壳的加工制作难度,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过渡部前端面中间位置设有沉孔,沉孔端面为正六角形。球面压板中间位置设有一体的连接柱,连接柱贯穿球面压板,连接柱为正六棱柱。
实现了准确的限位,当后视镜在驱动器的驱动下做角度微调运动时,并不会随着后视镜壳一起运动,不会被球面压板的摩擦力影响镜壳的转动角度,保证了镜壳角度转动的准确性,提高安全驾驶。
进一步的:球面压板内部围绕连接柱设有放射状加强筋。采用放射状的加强筋,在重量方面增加的少,同时增加了连接柱与球面压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驱动器连接座上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卡合驱动器,并通过螺栓固定驱动器到连接座上。
卡合和螺栓的双重固定结构,保证了驱动器和驱动器连接座是一体结构,同时
进一步的:第二螺栓的连线与弧形豁口的连线相互垂直。相互垂直的设计,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相互之间不存在干涉,同时便于准确定位。
进一步的:镜壳前端口通过镜头托板设有镜头组件,镜头组件包括主镜以及广角镜。
进一步的:主镜、广角镜分别包括一侧设置的主镜镜片和加热片。增加镜头的功能性,利于产品的多样性。
实施例一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连接座、球面压板、镜壳、过渡部、镜杆以及镜杆压板,镜壳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筋条,驱动器与驱动器连接座固定后,做为整体通过螺栓固定到筋条上;在镜壳后方中间位置向外拱起形成外凸球面,在球面中心设有通孔;镜杆上设有限位孔,镜杆压板包括底面以及围挡,底面上设有限位杆,围挡上对称设有弧形豁口;过渡部前端面为内凹球面,与位于镜壳内部的球面压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过渡部后端面与弧形豁口对应设有第二弧形豁口;弧形豁口卡在连接杆上、限位杆穿入限位孔,与过渡部的第二弧形豁口配合将镜杆包住,通过对称设置在限位杆两端的第二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镜壳后的外凸球面与镜壳内部的球面压板、过渡部的前端面相互贴合,通过将螺栓由过渡部穿入球面压板,在球面压板内部用螺帽锁紧,依靠彼此之间的摩擦力防止镜壳与过渡部之间的相互转动;镜壳与镜杆之间通过的连接也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弧形豁口与第二弧形豁口相对形成圆,过渡部与镜杆压板相扣将镜杆扣在其中,并防止纵向滑脱,在镜杆上设有限位孔,在镜杆压板上设有限位柱相互卡合,防止镜壳沿镜杆滑脱;本连接结构安全可靠,不影响镜壳角度调节;并且拆卸安装快速便捷,生产成本低廉。
实施例二
区别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过渡部前端面中间位置设有沉孔,沉孔端面为正六角形。相对应的在球面压板中间位置设有一体的连接柱,连接柱贯穿球面压板,连接柱为正六棱柱。
在本实施例中,在球面压板中间设有六棱的连接柱,连接柱中间设有螺纹连接孔,在过渡部对应设有六棱的沉孔,通过第一螺栓连接之后,阻止了球面压板与过渡连接部的相互转动,使镜壳内壁与内部的球面压板之间、镜壳外壁与过渡部的内凹球面之间都是静摩擦,连接可靠安全,后视镜的角度调节稳定,提高驾驶安全系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连接座、球面压板、镜壳、过渡部、镜杆以及镜杆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筋条,驱动器与驱动器连接座固定后,做为整体通过螺栓固定到筋条上;
在镜壳后方中间位置向外拱起形成外凸球面,在球面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镜杆上设有限位孔,
所述镜杆压板包括底面以及围挡,所述底面上设有限位杆,所述围挡上对称设有弧形豁口;所述过渡部前端面为内凹球面,与位于镜壳内部的球面压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
所述过渡部后端面与弧形豁口对应设有第二弧形豁口;所述弧形豁口卡在连接杆上、限位杆穿入限位孔,与过渡部的第二弧形豁口配合将镜杆包住,通过对称设置在限位杆两端的第二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前端面中间位置设有沉孔,所述沉孔端面为正六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压板中间位置设有一体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贯穿球面压板,所述连接柱为正六棱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压板内部围绕连接柱设有放射状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连接座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卡合驱动器,并通过螺栓固定驱动器到连接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栓的连线与弧形豁口的连线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前端口通过镜头托板设有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主镜以及广角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镜、广角镜分别包括一侧设置的主镜镜片和加热片。
CN201720268724.3U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Active CN206606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68724.3U CN206606125U (zh)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68724.3U CN206606125U (zh)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06125U true CN206606125U (zh) 2017-11-03

Family

ID=6016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68724.3U Active CN206606125U (zh)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061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545A (zh) * 2019-09-05 2019-11-12 上海梅克朗汽车镜有限公司 汽车镜承载式镜壳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545A (zh) * 2019-09-05 2019-11-12 上海梅克朗汽车镜有限公司 汽车镜承载式镜壳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50660B (zh) 一种汽车转向轮的转向节、转向装置及汽车
CN109664702B (zh) 汽车悬架系统及四轮独立转向的分布式驱动底盘平台
CN103796874B (zh) 具有侧倾机构的倾斜式车辆中的车头灯的调节系统
CN110525512B (zh) 一种基于麦弗逊悬架的线控转向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CN206606125U (zh) 一种后视镜镜壳与驱动器与镜杆固定新型结构
CN105984488A (zh) 用于车辆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
CN104724168B (zh) 轮轴及轮轴的差动齿轮的支撑外壳
CN104986032B (zh) 一种电动客车的门式双电机驱动桥
KR100612704B1 (ko) 자동차용 미러유니트
CN112829826B (zh) 一种车辆后转向锁止结构、后转向系统和车辆
CN104742956A (zh) 后轮转向装置的转向连杆结构
CN201266270Y (zh) 组合反光镜
CN204110129U (zh) 一种转向管柱隔振装置
CN209382070U (zh) 汽车转向传动机构及汽车转向系统
CN109353403A (zh) 汽车转向传动机构及汽车转向系统
CN107284517A (zh) 车辆的自适应前转向系统
CN110077460A (zh) 一种用于电动赛车的后轮转向驱动机构及电动赛车
CN109795466A (zh) 一种车辆电子驻车制动动力装置及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CN202038352U (zh) 机动车、转向操纵机构及转向管柱
US20220144356A1 (en) Tracked Vehicle
CN108116338A (zh) 一种基于磁力回弹式的锁栓锁筒结构的汽车点火装置
CN211336160U (zh) 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
CN112477979A (zh)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机构
CN205417602U (zh) 一种汽车轮速传感器辅助安装装置
CN208119351U (zh) 摩托车后制动踏板通用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