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6040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06040U
CN206606040U CN201720210495.XU CN201720210495U CN206606040U CN 206606040 U CN206606040 U CN 206606040U CN 201720210495 U CN201720210495 U CN 201720210495U CN 206606040 U CN206606040 U CN 206606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car door
hinge member
vehicle according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104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 Muhua
Original Assignee
To Yue Teng Wi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Grou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 Yue Teng Wi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Group Ltd filed Critical To Yue Teng Wi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Grou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1049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06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06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06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包括:车体(1),具有容纳驾驶员和/或乘客的舱室(2);车门(3),罩在舱室(2)的上方;连接部件(6),其第一端与车门(3)铰接;第一铰接部件(4),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与车体(1)通过第一铰接部件(4)铰接,第一铰接部件(4)能够相对于车体(1)运动,以调节第一铰接部件(4)的相对于车体(1)的高度;以及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车体(1)运动和连接部件(6)绕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以打开车门(3)。在本申请中,车门(3)打开以后,舱室的顶部是敞开的,因此便于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车辆太低而使得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不方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驾驶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各厂商为了增加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的稳定性,将汽车的重心设计的越来越低。相应的汽车的车门也越来越低,使得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非常的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辆,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非常的不方便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
车体,具有容纳驾驶员和/或乘客的舱室;
车门,罩在所述舱室的上方;
连接部件,其第一端与所述车门铰接;
第一铰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通过所述第一铰接部件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铰接部件的相对于所述车体的高度;以及
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部件相对于所述车体运动和所述连接部件绕所述第一铰接部件转动,以打开所述车门。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
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部件相对于所述车体运动,以使所述车门向所述舱室的上方运动;以及
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连接部件绕所述第一铰接部件枢转,以使所述车门向所述舱室的前上方或后上方摆动。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姿态保持机构,用于在所述车门打开的过程中保持所述车门的姿态不变。
可选地,所述姿态保持机构包括杆状部件,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门铰接,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铰接。
可选地,所述杆状部件的长度可以调节。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铰接的第二铰接部件,所述第二铰接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运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部件固定,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一端、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端构成了四连杆机构中的四个枢转点。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铰接部件相对于所述车体运动的导轨,所述导轨相对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轨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舱室的后侧,以便于所述连接部件向所述舱室的后方转动时打开所述车门,所述导轨由下至上逐渐向所述舱室的后侧靠近;或
所述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舱室的前侧,以便于所述连接部件向所述舱室的前方转动时打开所述车门,所述导轨由下至上逐渐向所述舱室的前侧靠近。
可选地,所述导轨呈直线形或弧线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油缸;和/或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油缸。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仅用于为所述驱动部提供能量的动力源。
可选地,所述动力源包括第一电源,所述车辆还包括用于为车辆的行驶提供能量的第二电源,所述第一电源能够由所述第二电源充电。
可选地,所述舱室包括:
驾驶员座舱;以及
乘客座舱,设置在所述驾驶员座舱的侧部,所述乘客座舱比所述驾驶员座舱靠近所述车体的后部,以防止所述乘客座舱影响所述驾驶员座舱的视野。
可选地,所述车门包括罩在所述驾驶员座舱或所述乘客座舱上方的罩体,所述罩体的沿着车辆纵向截得的横截面呈流线型。
可选地,所述横截面的高度沿所述车辆的纵向由前向后先增后减。
可选地,所述罩体包括罩在所述驾驶员座舱上方的第一罩体和罩在所述乘客座舱上方的第二罩体,以将所述驾驶员座舱和所述乘客座舱至少部分隔离。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车门打开以后,舱室的顶部是敞开的,驾驶员或乘客不需弯腰即可坐到相应的座位上。因此便于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车辆太低而使得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不方便的问题。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的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的车门及驱动车门打开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车门及驱动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2、舱室;21、驾驶员座舱;22、乘客座舱;3、车门;31、第一罩体;32、第二罩体;33、车门外饰;34、支撑结构;35、车门结构件;4、第一铰接部件;5、第一驱动部;6、连接部件;7、第二驱动部;8、杆状部件;9、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车辆的纵向是指车辆的长度方向,车头为前部,车尾为后部。车辆的横向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车门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车门及驱动车门打开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车门及驱动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1,具有容纳驾驶员和/或乘客的舱室2;车门3,罩在所述舱室2的上方;连接部件6,其第一端与所述车门3铰接;第一铰接部件4,用于将所述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1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的相对于所述车体1的高度;以及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和所述连接部件6绕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以打开所述车门3。
本实施例的车门3打开以后,舱室2的顶部是敞开的,驾驶员或乘客不需弯腰即可坐到相应的座位上。因此便于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车辆太低而使得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不方便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车体1运动和连接部件6绕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均能打开车门3,因此在车辆出现意外情况时,有利于提高打开车门3的安全性,以便于驾驶员或乘客离开车辆。
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车体1运动,以使车门3向舱室2的上方运动。
第二驱动部7用于驱动连接部件6绕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以使车门3向舱室2的前上方或后上方摆动。
本实施例中,在打开或关闭车门3的过程中,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可以协同动作,也即:第一驱动部5驱动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车体1运动以使车门3向舱室2的上方运动的同时,第二驱动部7驱动连接部件6绕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以使车门3向舱室2的前上方或后上方摆动。从而使得车门3向舱室2的前方或后方运动至打开舱室2的位置。
也可以为,在打开或关闭车门3的过程中,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依次动作,也即:首先第一驱动部5驱动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车体1运动以使车门3向舱室2的上方运动;然后,第二驱动部7驱动连接部件6绕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以使车门3向舱室2的前上方或后上方摆动。从而使得车门3向舱室2的前方或后方运动至打开舱室2的位置。
舱室2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打开或关闭的按钮。舱室2内的驾驶员或乘客可通过按钮控制车门3的打开与关闭。
车辆还包括用于检测车门3关闭的过程中是否遇到障碍的防碰夹传感器,在防碰夹传感器检测到车门3运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车辆的控制器控制车门3停止运动。
在车辆出现侧翻等意外情况时,车辆的控制器控制车门开启,防碰夹传感器失效。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均能使得车门3离开关闭舱室2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只要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中的一个可以工作,即可实现车门3的开启。因此,提高了车辆发生意外后车门3开启的可靠性。
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还包括限制车门3在运动的过程中绕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转动的姿态保持机构,用于保持车门3在打开过程中保持姿态不变。
本实施例中,姿态保持机构包括杆状部件8,杆状部件8的第一端与车门3铰接,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与车体1铰接,杆状部件8的第一端与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在车辆的纵向上间隔设置,以防止车门3在运动的过程中绕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转动。
杆状部件8的长度是可以调节的,杆状部件8的长度随车门3的远动而改变,以避免车门3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死点。杆状部件8的长度改变能够使得杆状部件8的第一端、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和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构成了四连杆机构的四个枢转点,四个端点的连线构成了四连杆机构。
本实施例中,杆状部件8包括伸缩杆。伸缩杆可以为液压式伸缩杆、气压式伸缩杆或弹簧式伸缩杆。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铰接部件与车体1连接。第二铰接部件和第一铰接部件4均能相对于车体1运动且第二铰接部件端相对于第一铰接部件4固定,从而使得杆状部件8的第一端、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和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的连线构成了四连杆机构。
具体的可以为:车辆还包括能够相对于车体1运动的运动部,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和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均与运动部铰接。第一驱动部5用于驱动运动部相对于车体1运动,以调节第一铰接部件4和第二铰接部件相对于车体1的高度。
第一驱动部5在驱动运动部运动的过程中,连接部件6驱动车门3向舱室2的上方运动。
第一驱动部5可以与第二驱动部7协同动作,以开启或关闭车门。也可以为,第一驱动部5首先动作,以驱动车门3向舱室2的上方运动,然后第二驱动部7动作,以驱动车门3向舱室2的前上方或后方运动。
如图3和图4所示,车辆还包括用于引导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车体1运动的导轨9。导轨9与水平方向呈角度设置。
导轨9可以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也可以是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的。
由于,车门3向舱室2的前方或后方运动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距离。而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受到车体1的车内空间的限制。在舱室2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距离较大时,容易出现车门3不能完全打开舱室2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导轨9由下至上逐渐向舱室2的后侧靠近。连接部件6设置在舱室2的后侧,连接部件6向舱室2的后方转动时打开车门3。由于导轨9由下至上逐渐向舱室2的后侧靠近,因此,在第一驱动部5的驱动下,第一铰接部件4既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也能够在车辆的纵向上运动。
因此,车门3向舱室2的后方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铰接部件4沿车辆的纵向运动的距离与连接部件6转动使得车门3向舱室2的后方运动的距离之和。
本实施例中,导轨9呈弧线形。当然,导轨9也可以为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直线形。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件6设置在舱室2的前侧,以便于连接部件6向舱室2的前方转动时打开车门3,导轨9由下至上逐渐向舱室2的前侧靠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5包括第一油缸。第二驱动部7包括第二油缸。由于油缸能够产生较大的驱动力,因此在车辆发生意外情况时,第一驱动部5和第二驱动部7也能够产生足够大的驱动力以打开车门。
优选地,第一油缸和/或第二油缸的驱动力设计为能够托举起车辆,以使车辆发生意外甚至车辆变形时,第一油缸和/或第二油缸能够托举起障碍物或车辆,使得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
本实施例的车辆还包括仅用于为第一驱动部和/或第二驱动部提供能量的动力源。以在车辆在发生意外时为打开车门3提供动力。
车辆还包括用于为第一油缸和/或第二油缸提供液压流体的泵,动力源包括与泵连接的第一电源。本实施例的车辆还包括用于为车辆的行驶提供能力的第二电源,第一电源能够与第二电源连接以充电。
车辆还包括仅用于控制第一电源充电的控制器以及用于检测第一电源的电量的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以将第一电源的电量信息传递给控制器。在第一电源的电量低于预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源与第二电源连接,以使第二电源充电。
上述的预定值设定为能够使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驱动车门开启50次以上的电量。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预定值为第一电源充电完成后的电量的9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舱室2包括驾驶员座舱21和乘客座舱22,乘客座舱22设置在驾驶员座舱21的侧部,乘客座舱比驾驶员座舱21靠近车体1的后端,以防止乘客座舱22影响驾驶员座舱21的视野。
车门3包括罩设在驾驶员座舱21或乘客座舱22上的罩体,罩体的沿着车辆纵向截得的横截面呈弧形。罩体包括位于其前部的倾斜段,该横截面的高度沿车辆的纵向由前向后先增后减。
从而使得驾驶员拥有完美对称的观察视角,驾驶员的周围都是罩体,驾驶员座舱21的视野堪比空中格斗战斗机的视野。
罩体包括罩设在驾驶员座舱21上的第一罩体31和罩设在乘客座舱22上的第二罩体32,以将驾驶员座舱21和乘客座舱22至少部分隔离。以防止驾驶员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受到乘客座舱22内的乘客的干扰。
车辆还包括用于乘客与驾驶员的通信系统,以满足驾驶员和乘客的通信需求。
本实施例的罩体为透光材质的,例如为树脂玻璃。车体的舱室2内部还配置有安全锤。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或乘客可以使用安全锤打破树脂玻璃逃生。
如图2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车门包括车门结构件35、与车门结构件35连接的相对于车门结构件35拱起的支撑结构34,支撑结构34用于支撑罩体。支撑结构34呈与罩体相适配的弧形,用于支撑罩体。车门3还包括和罩设在车门结构件35上的车门外饰33。
支撑结构34用于构建起安全开放的空间,以避免因车门上的树脂玻璃狭窄而影响驾驶员或乘客逃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1),具有容纳驾驶员和/或乘客的舱室(2);
车门(3),罩在所述舱室(2)的上方;
连接部件(6),其第一端与所述车门(3)铰接;
第一铰接部件(4),所述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的相对于所述车体(1)的高度;以及
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和所述连接部件(6)绕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转动,以打开所述车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
第一驱动部(5),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以使所述车门(3)向所述舱室(2)的上方运动;以及
第二驱动部(7),用于驱动所述连接部件(6)绕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枢转,以使所述车门(3)向所述舱室(2)的前上方或后上方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姿态保持机构,用于在所述车门(3)打开的过程中保持所述车门的姿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保持机构包括杆状部件(8),所述杆状部件(8)的第一端与所述车门(3)铰接,所述杆状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1)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状部件(8)的长度可以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与所述车体(1)铰接的第二铰接部件,所述第二铰接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固定,所述杆状部件(8)的第一端、所述杆状部件(8)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件(6)的第一端和所述连接部件(6)的第二端构成了四连杆机构中的四个枢转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铰接部件(4)相对于所述车体(1)运动的导轨(9),所述导轨(9)相对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9)沿竖直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9)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6)设置在所述舱室(2)的后侧,以便于所述连接部件(6)向所述舱室(2)的后方转动时打开所述车门(3),所述导轨(9)由下至上逐渐向所述舱室(2)的后侧靠近;或
所述连接部件(6)设置在所述舱室(2)的前侧,以便于所述连接部件(6)向所述舱室(2)的前方转动时打开所述车门(3),所述导轨(9)由下至上逐渐向所述舱室(2)的前侧靠近。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9)呈直线形或弧线形。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部(5)包括第一油缸;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部(7)包括第二油缸。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仅用于为所述驱动部提供能量的动力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包括第一电源,所述车辆还包括用于为车辆的行驶提供能量的第二电源,所述第一电源能够由所述第二电源充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室(2)包括:
驾驶员座舱(21);以及
乘客座舱(22),设置在所述驾驶员座舱(21)的侧部,所述乘客座舱比所述驾驶员座舱(21)靠近所述车体(1)的后部,以防止所述乘客座舱(22)影响所述驾驶员座舱(21)的视野。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3)包括罩在所述驾驶员座舱(21)或所述乘客座舱(22)上方的罩体,所述罩体的沿着车辆纵向截得的横截面呈流线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截面的高度沿所述车辆的纵向由前向后先增后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罩在所述驾驶员座舱(21)上方的第一罩体(31)和罩在所述乘客座舱(22)上方的第二罩体,以将所述驾驶员座舱(21)和所述乘客座舱(22)至少部分隔离。
CN201720210495.XU 2017-03-06 2017-03-06 车辆 Active CN206606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0495.XU CN206606040U (zh) 2017-03-06 2017-03-06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0495.XU CN206606040U (zh) 2017-03-06 2017-03-06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06040U true CN206606040U (zh) 2017-11-03

Family

ID=6016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10495.XU Active CN206606040U (zh) 2017-03-06 2017-03-06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060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1749A (zh) * 2017-03-06 2017-05-17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1749A (zh) * 2017-03-06 2017-05-17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
WO2018161491A1 (zh) * 2017-03-06 2018-09-13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车辆及控制车辆的车门动作的方法
CN106671749B (zh) * 2017-03-06 2024-04-02 刘慕华 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42877B1 (en) Articulated gull wing door
EP2871084B1 (en) Vehicle with tail gate
CN102767316B (zh) 用于控制车辆车身中的进出开口的系统
CN206606040U (zh) 车辆
US8454077B2 (en) Headerless opposing hinged doors
US8459722B2 (en) Double-opening door device for vehicles
CN105442964A (zh) 一种蝴蝶式车门铰链
WO2015149284A1 (zh) 前后对开式车门及具有该车门的电动汽车
CN106671749A (zh) 车辆
CN211592197U (zh) 一种轻型客车及其塞拉门机构
CN210289456U (zh)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开门把手
CN205445330U (zh) 一种对开翻转式客车逃生窗
CN201901098U (zh) 自动升降式轿车防护隔栏系统
EP1817191B1 (en) Openable roof system for a motor car
CN206812948U (zh) 一种校车电动门窗应急逃生装置
US10309132B1 (en) Passenger vehicle and door structure
CN208193439U (zh) 具有车厢厢顶护栏的消防车
CN201633630U (zh) 一种安装在汽车左后门上的后视镜
CN205822312U (zh) 一种工程机械用驾驶室
CN205326765U (zh) 一种汽车门
CN217602374U (zh) 一种车门锁止系统及车辆
CN110259310A (zh) 滑移式电控车门
CN211195791U (zh) 一种风挡及包括该风挡的车辆
CN101544245A (zh) 空气导流板
CN214996882U (zh) 轨道客车门板限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301-1, No. 2 Xinfe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Desheng Park)

Patentee after: Zhiyue Tengfeng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1-1, No. 2 Xinfe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Desheng Park)

Patentee before: TECHNOLOGIES' XANADU OF RESONATORY-SOLAR-SYSTEME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30

Address after: 100029 room 104, No.101, building 3, yard a 29, North Third Ring Middle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Zhiyue Tengfeng Technology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Jin Pu

Address before: Room 301-1, No. 2 Xinfe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Desheng Park)

Patentee before: Zhiyue Tengfeng Technology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8

Address after: 100176 room 1202a, 12 / F, block B, building 1, yard 19, Ronghua Middle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Jin Pu

Address before: 100029 room 104, No.101, building 3, yard a 29, North Third Ring Middle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Zhiyue Tengfeng Technology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Jin Pu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5

Address after: 518063 10 Nanshan District Road, Gaoxin south,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Liu Muhua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202a, 12 / F, block B, building 1, yard 19, Ronghua Middle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Jin 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