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90781U - 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 - Google Patents
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90781U CN206590781U CN201720247216.7U CN201720247216U CN206590781U CN 206590781 U CN206590781 U CN 206590781U CN 201720247216 U CN201720247216 U CN 201720247216U CN 206590781 U CN206590781 U CN 2065907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 rail
- counterweight
- slide
- rail
- hang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装装置,包括:底板;第一滑轨支架,其布置在底板上;第一滑轨,其被支承在第一滑轨支架上;第二滑轨支架,其布置在所述底板上;第二滑轨,其与第一滑轨平行,被支承在第二滑轨支架上;配重,其与第一滑轨和/或所述第二滑轨相连,能够沿第一滑轨和/或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三滑轨,其一端被设置在第一滑轨上,其另一端被设置在第二滑轨上,第三滑轨能够沿着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起吊部件,其设置在第三滑轨上。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吊装装置,尤其是用于没有重型吊装装置的码头或者货船不能靠岸的码头的现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装装置和一种用于吊装的驳船。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有许多吊装平台,但真正适合重型大件的吊装装置及吊装平台却并不多见。在不少情况下,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实际建造的,费用昂贵,通用性差,只具有非常局限的应用场合,甚至只能一次性使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大件运输行业的发展。
具体到一些码头边的吊装现场,当货船不能紧贴靠岸时,如何能够安全可靠且快速地把货船上的货物卸下,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吊装装置或平台,尤其缺乏通用性强的此类吊装装置或平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吊装装置,尤其是用于码头边的现场。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装装置,包括:底板,还包括:
第一滑轨支架,其布置在所述底板上,
第一滑轨,其被支承在所述第一滑轨支架上,
第二滑轨支架,其布置在所述底板上,
第二滑轨,其与所述第一滑轨平行,被支承在所述第二滑轨支架上,
配重,其与所述第一滑轨和/或所述第二滑轨相连,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和/或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三滑轨,其一端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其另一端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三滑轨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起吊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滑轨上。
较优选地,所述第一滑轨支架包括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和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分别支承所述第一滑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所述第二滑轨支架包括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分别支承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
较优选地,所述配重包括: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其中,所述第一配重与所述第一滑轨相连,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配重与所述第二滑轨相连,能够沿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较优选地,所述第一配重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二配重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
较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滑动部件和/或第二滑动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配重垂吊于所述第一滑动部件正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和/或所述第二配重垂吊于所述第二滑动部件正下方,其中,所述第二滑动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较优选地,所述第一滑轨长度和所述第二滑轨长度均大于所述底板的宽度。
较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配重沿着所述第一滑轨和/或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较优选地,在所述第三滑轨上固定地设置有起吊部件,所述起吊部件用于吊起其下方的物体。
较优选地,在所述第三滑轨上设置有第三滑动部件,所述第三滑动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起吊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部件上。
较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滑动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较优选地,所述起吊部件能够使所吊起物在水平面内进行转向。
较优选地,所述第一滑轨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滑轨支架采用桁架结构。
较优选地,在所述底板上,沿着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还设置有第四滑轨和第五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支架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滑轨移动,所述第二滑轨支架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滑轨移动。
较优选地,底板、第一滑轨支架、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支架、第二滑轨、配重、第三滑轨和/或起吊部件均为模块化设计。
以上提供的各种吊装装置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情况,配合外部设备联合使用,比如配合外部驳船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吊装的驳船,在驳船甲板上,设置有如前所述的吊装装置,其中,所述吊装装置的底板设置在所述驳船甲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遇到没有重型吊装装置的码头或者货船不能靠岸的码头时,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配合外部驳船,或者直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吊装的驳船,可以安全可靠且快速地把货船上的货物卸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能进行快速模块化组装,通用性强,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安全的结果。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用途,例如当桥梁不通时,可架通桥梁、遇到河坝时可以越坝、地震救灾时,可充当简便重型移动吊机、也可用在海上风电安装工程项目上,因此,具有很广泛的使用场合,并不局限于码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的立体图。
图2A至图2J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的使用过程示意图。
图3A至图3C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的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参照构成该描述的一部分的附图进行说明。附图以示例的方式展示出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被实现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不是为了穷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方式。可以理解,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被利用,结构性或逻辑性的改变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被做出。对于附图,方向性的术语,例如“下”、“上”、“左”、“右”等,是参照所描述的附图的方位而使用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组件能够被以多种方位实施,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是限制的目的。因此,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是作为限制的意义,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如图1所示,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吊装装置,其已处于可工作状态。在陆地与水面上的货船9之间,是一种用于吊装的驳船,在驳船甲板上,设置有吊装装置,具体而言,吊装装置的底板8设置在驳船甲板上。在图1中,示出了底板8,没有示出驳船船体,这并不妨碍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以下具体描述其中优选的吊装装置。
如图1所示,在底板8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支架110和第二滑轨支架120。第一滑轨11被支承在第一滑轨支架110之上,第二滑轨12被支承在第二滑轨支架120之上。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相互平行,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平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需要把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限定为直线滑轨,可以是弯曲滑轨,比如弧线滑轨,只需要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保持相同间距即可。较优选地,第一滑轨11长度和第二滑轨12长度均大于底板8的宽度。
如图1所示,对于第一滑轨支架110和第二滑轨支架120,有多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比如,第一滑轨支架110包括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分别支承所述第一滑轨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第二滑轨支架120包括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分别支承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较优选地,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相对设置,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相对设置。考虑到整个吊装装置不宜过重,第一滑轨支架110和/或所述第二滑轨支架120可以优选采用桁架结构。
在图中没有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滑轨支架110和/或第二滑轨支架120也可以采用整体式布局。比如,对于第一滑轨11,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可以采用整体桁架结构,均布置在第一滑轨11下方,可以使得结构更加稳固;对于第二滑轨12,也可以如此设置。这也是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配重。配重与第一滑轨11和/或所述第二滑轨12相连,能够沿第一滑轨11和/或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配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配重为一个时,较优选的设置方式是使其被设置于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从而不易侧偏或侧翻。当配重为多个时,比如配重为两个时,配重包括: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其中,第一配重14与第一滑轨11相连,能够沿第一滑轨11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配重24与第二滑轨12相连,能够沿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这都是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一个配重,还是多个配重,都可以至少有两种布置方式。以本优选实施例中的两个配重的情形为例。
第一种布置方式是,所述第一配重14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11上,所述第二配重24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12上,此种布置方式未在图中示出。其优点是,配重位于滑轨之上,因此较为可靠;其缺点是,使得吊装装置整体重心较高,安全性下降。
第二种布置方式是,吊装装置还包括第一滑动部件111和第二滑动部件122,其中,第一配重14垂吊于第一滑动部件111正下方,第一滑动部件111能够沿着第一滑轨11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配重24垂吊于第二滑动部件122正下方,第二滑动部件122能够沿着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优点是,使得吊装装置整体重心较低,安全性提高,并且可以把配重的高度设置地靠近地面,由此可以便于配重的更换,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吊装装置中可以包括第一控制部件,用于控制第一配重14、第二配重24分别沿着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第一控制部件,而是采用人工或者机械方式,对第一配重14、第二配重24的移动进行控制。这都是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吊装装置还包括第三滑轨13,其一端被设置在第一滑轨11上,其另一端被设置在第二滑轨12上,由于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平行,第三滑轨13能够在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沿着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起吊部件7,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滑轨13上,至少有如下两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设置方式是,起吊部件7可以固定地设置在第三滑轨13上。此时,起吊部件7不能在第三滑轨13上移动。
第二种设置方式是,在第三滑轨13上设置有第三滑动部件133,第三滑动部件133能够沿着第三滑轨13的长度方向移动,起吊部件7被设置在第三滑动部件133上。此时,还可以包括第二控制部件,用于控制第三滑动部件133沿着第三滑轨13长度方向的移动。更进一步,起吊部件7除了能够实现把货物吊起,还够使货物在水平面内进行转向,比如90度的转向。
更进一步,对于上述各种实施例,第一滑轨支架110和第二滑轨支架120除了可以是固定布置在底板8上,还可以采用活动方式布置在底板8上。具体而言,图中未示出,可以在底板8上,沿着底板8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第四滑轨和第五滑轨,其中,第一滑轨支架110能够沿着第四滑轨移动,第二滑轨支架120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滑轨移动。由此,可以调节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的距离。此时的第三滑轨13也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第三滑轨13具有较长的长度,当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较为靠近时,只利用其中较短的部分即可,第三滑轨13的长度是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距离的最大可能值;再比如,第三滑轨13是可伸缩式的,类似云梯结构,当第三滑轨13伸长量最大时,即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距离的最大可能值。
可行的是,底板8、第一滑轨支架110、第一滑轨11、第二滑轨支架120、第二滑轨12、配重、第三滑轨13和/或起吊部件7均为模块化设计。由此,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组装出适合各种场合的吊装装置。比如,底板8可以进行各种拼接,因此可以调整底板8的大小,从而适合不同大小的驳船甲板;第一滑轨支架110、第二滑轨支架120可以进行各种拼接,从而调节其高度以及宽度,既保证高度达到要求,有保证不至于重量过重;第一滑轨11、第二滑轨12可以进行各种拼接,从而调整第一滑轨11、第二滑轨12的具体长度;配重可以灵活调节,以适应不同货物的重量;第三滑轨13的长度也可拼接调节,从而适应于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起吊部件7可以拼接使用,比如采用不止一个起吊部件7。这些变形,都是本实用新型意欲保护的范围。
以上部分,对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的详细介绍。以下部分,将详细讲述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的具体工作特点和过程。
如图2A所示,在水面上停泊着货船90,在陆地上停靠着卡车80。在货船90中,装载有很多货物,示例性地,图中有一个货物9。在某些实例中,此货物9为长形,比如图中长圆柱形,也可以是集装箱等。现在由于客观原因,货船90无法靠岸,而货物9又非常重,需要有一种装置能够安全稳妥地把货物9运输上岸。
于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上述的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图2A中未示出驳船),驳船位于陆地和货船90之间。驳船甲板上设置有吊装装置的底板8,此时的吊装装置已处于可工作状态。
从图2A至图2J,很好地反映出本实用新型的吊装装置整个工作过程。
如图2A所示,吊装装置的起吊部件7放下吊线71,吊钩72钩住货船90上的货物9。
如图2B所示,起吊部件7通过电机把吊线71收起,从而把货物9抬高至一定高度,使货物9脱离货船90。
如图2C所示,第三滑动部件133沿着第三滑轨13从第三滑轨13一端移动至第三滑轨13的中间部位,从而使货物9沿着第三滑轨13的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图2D所示,起吊部件7在电机作用下,使所货物9在水平面内进行转向90度。
在以上过程中,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都保持固定不动。
如图2E所示,货物9沿着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的方向缓缓移动,与此同时,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在第一滑动部件111和第二滑动部件122的带动下,也同时缓缓移动,与货物9相向而行。
如图2F所示,货物9从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的右侧移动到左侧,并继续与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相向而行。
如图2G所示,货物9与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相遇后,各自继续沿原方向移动。此时,货物9与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相背而行。
如图2H所示,货物9从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的右侧移动到左侧,并继续与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相背而行。
如图2I所示,货物9移动到卡车80的上方,此时,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停止移动。
如图2J所示,起吊部件7通过电机把吊线71放下,从而把货物9降低并放置到卡车80上,完整整个吊装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整个吊装过程中,随着货物9相对第一滑轨11和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不同,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的位置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如图2A至图2E所示,此时,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位于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的左侧,货物9位于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的右侧。此时,如原理示意图3A所示,可以把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作为支点R,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的重量之和与距离AR的乘积必须大于货物9的重量与距离BR的乘积,以保证整体吊装装置重心落在支点R的左侧。
如图2F和图2G所示,此时,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以及货物9,均位于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的左侧,也均位于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的右侧。此时,如原理示意图3B所示,可以把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作为右侧支点R,把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作为左支点L,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以及货物9的整体重心始终位于RL之间,因此处于稳定状态。
如图2H至图2J所示,此时,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位于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的右侧,货物9位于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的左侧。此时,如原理示意图3C所示,可以把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作为支点L,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的重量之和与距离AL的乘积必须大于货物9的重量与距离BL的乘积,以保证整体吊装装置重心落在支点L的右侧。
从图2A至图2J中,较优选地,可以通过调节力臂,使得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以及货物9的整体重心始终保持在第一滑轨14和第二滑轨24的长度方向的某个固定位置。由此,虽然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以及货物9在相对运动或相背运动,但是使得整体重心位置保持不变。这对于用于吊装的驳船非常有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实施例均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均不应被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制。某些技术特征出现在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并不意味着不能将这些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
Claims (15)
1.一种吊装装置,包括:底板(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滑轨支架(110),其布置在所述底板(8)上,
第一滑轨(11),其被支承在所述第一滑轨支架(110)上,
第二滑轨支架(120),其布置在所述底板(8)上,
第二滑轨(12),其与所述第一滑轨(11)平行,被支承在所述第二滑轨支架(120)上,
配重,其与所述第一滑轨(11)和/或所述第二滑轨(12)相连,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11)和/或所述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三滑轨(13),其一端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11)上,其另一端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12)上,所述第三滑轨(13)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轨(11)和所述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
起吊部件(7),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滑轨(1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轨支架(110)包括第一滑轨第一分支架(1101)和第一滑轨第二分支架(1102),分别支承所述第一滑轨(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
所述第二滑轨支架(120)包括第二滑轨第一分支架(1201)和第二滑轨第二分支架(1202),分别支承所述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包括:第一配重(14)和第二配重(24),其中,
所述第一配重(14)与所述第一滑轨(11)相连,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11)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配重(24)与所述第二滑轨(12)相连,能够沿所述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14)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11)上,所述第二配重(24)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滑动部件(111)和/或第二滑动部件(122),其中,
所述第一配重(14)垂吊于所述第一滑动部件(111)正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件(111)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轨(11)的长度方向移动,和/或
所述第二配重(24)垂吊于所述第二滑动部件(122)正下方,其中,所述第二滑动部件(122)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11)长度和所述第二滑轨(12)长度均大于所述底板(8)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配重沿着所述第一滑轨(11)和/或所述第二滑轨(12)的长度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滑轨(13)上固定地设置有起吊部件(7),所述起吊部件(7)用于吊起其下方的物体。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滑轨(13)上设置有第三滑动部件(133),所述第三滑动部件(133)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滑轨(13)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起吊部件(7)被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部件(13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滑动部件(133)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滑轨(13)的长度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部件(7)能够使所吊起物在水平面内进行转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支架(110)和/或所述第二滑轨支架(120)采用桁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8)上,沿着所述底板(8)的长度方向,还设置有第四滑轨和第五滑轨,其中,
所述第一滑轨支架(110)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滑轨移动,
所述第二滑轨支架(120)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滑轨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8)、第一滑轨支架(110)、第一滑轨(11)、第二滑轨支架(120)、第二滑轨(12)、配重、第三滑轨(13)和/或起吊部件(7)均为模块化设计。
15.一种用于吊装的驳船,其特征在于,在驳船甲板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所述的吊装装置,其中,所述吊装装置的底板(8)设置在所述驳船甲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247216.7U CN206590781U (zh) | 2017-03-14 | 2017-03-14 | 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247216.7U CN206590781U (zh) | 2017-03-14 | 2017-03-14 | 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90781U true CN206590781U (zh) | 2017-10-27 |
Family
ID=60125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24721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90781U (zh) | 2017-03-14 | 2017-03-14 | 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9078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45514A (zh) * | 2017-12-08 | 2018-05-18 |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打捞装置 |
CN109720510A (zh) * | 2018-12-29 | 2019-05-07 | 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船运载系统 |
-
2017
- 2017-03-14 CN CN201720247216.7U patent/CN20659078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45514A (zh) * | 2017-12-08 | 2018-05-18 |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打捞装置 |
CN109720510A (zh) * | 2018-12-29 | 2019-05-07 | 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船运载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08327B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lifting an object from a deck of a vessel subject to movements | |
CN101633478B (zh) | 绳索牵引自动水平调节吊具及方法 | |
CA2873686C (en) | Handling loads in offshore environments | |
CN114380219A (zh) | 用于在海上船上使用的运动补偿起重机 | |
CN105236257B (zh) | 一种吊装货物姿态调整装置 | |
CN206590781U (zh) | 吊装装置和用于吊装的驳船 | |
EP3820770B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lifting an object from a deck of a vessel subject to movements | |
CN105460796A (zh) | 海上平台风机吊装系统及吊装方法 | |
CN105019364B (zh) | 一种钢塔滑移竖转方法 | |
CN104925677A (zh) | 一种大型超高起升高度浮吊 | |
CN201047065Y (zh) | 一种大跨度结构件浮墩吊装装置 | |
CN214935269U (zh) | 一种大节段吊装用多功能吊具 | |
CN107487724B (zh) | 一种非吊机辅助的大型浮吊臂架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 |
CN104176623A (zh) | 超高吊点吊具组件 | |
CN104828713A (zh) | 一种顺从式支撑架及其用于大型浮吊臂架的安装方法 | |
CN106143808B (zh) | 集装箱船用组装式吊机及其组装方式 | |
CN210825190U (zh) | 一种应用于海洋工程船的起吊装置 | |
WO1990008093A1 (en) | Container crane | |
CN103193152B (zh) | 链斗式卸船机的吊装装置及方法 | |
CN105926466A (zh) | 一种钢桁架桥整体移运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933834A (zh) | 一种多功能轨道式起重船 | |
CN202226018U (zh) | 一种船舶登乘装置 | |
CN202201613U (zh) | 柴油机用可调滑动吊梁式抬吊横梁 | |
EP0313695A1 (en) | Crane vessel | |
CN204778489U (zh) | 一种大型超高起升高度浮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Wang Shuai Inventor after: Tu Haibin Inventor after: Fresh fly Inventor before: Wang Shuai Inventor before: Picture seashore Inventor before: Fresh fly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