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20475U -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20475U
CN206520475U CN201621071966.5U CN201621071966U CN206520475U CN 206520475 U CN206520475 U CN 206520475U CN 201621071966 U CN201621071966 U CN 201621071966U CN 206520475 U CN206520475 U CN 206520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relief car
engine
control unit
car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719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营
陈显全
王东
胡晶晶
朱尧
闫东
俞道平
李衍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Union New Energy Heavy Truck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Union New Energy Heavy Truck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Union New Energy Heavy Truck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Union New Energy Heavy Truck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719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20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20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20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1),所述的车架(1)前端设置驱动前桥(2),车架(1)后端设置驱动后桥(3),驱动前桥(2)与电动机Ⅰ(4)连接,驱动后桥(3)与电动机Ⅱ(5)连接,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与电池(6)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可靠地适应长距离隧道救援及隧道内无氧环境作业,不会因缺氧或无氧影响救援车使用,有效提高动力性。

Description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双向行驶车辆致力于解决隧道及狭窄巷道等特殊环境下的消防灭火救援问题。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存在两种双向行驶车辆,一类是普通柴油驱动,一类是纯电动驱动。然而,隧道等狭长封闭环境内发生火灾后氧气将非常稀薄,若采用柴油类双向行驶车辆,存在由于无氧气而发动机无法启动的风险。而纯电动双向行驶车辆成本较高且行驶里程受限。因此,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可靠地适应长距离隧道救援及隧道内无氧环境作业,不会因缺氧或无氧影响使用,同时有效提高行驶里程,提高动力性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车架前端设置驱动前桥,车架后端设置驱动后桥,驱动前桥与电动机Ⅰ连接,驱动后桥与电动机Ⅱ连接,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分别与电池连接。
所述的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分别与控制部件连接,所述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启动和停止的结构。
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还包括发动机,发动机上安装发电机,所述的发电机与电池连接,发动机同时与控制部件连接,所述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启动和停止的结构。
所述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分别单独工作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电动机Ⅰ单独工作时,电动机Ⅰ设置为能够施加向前方或后方的驱动力的结构,控制部件控制电动机Ⅱ单独工作时,电动机Ⅱ设置为能够施加向前方或后方的驱动力的结构。
所述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同时工作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同时工作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设置为能够向同一方向施加驱动力的结构。
所述的电池的电量小于设定容量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启动工作的结构,发动机启动工作时,发动机设置为能够带动发电机向电池进行充电的结构。
所述的电池的电量大于设定容量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停止工作的结构,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发动机设置为能够不再带动发电机向电池进行充电的结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当双向行驶救援车结构在一般路况行驶时,通过控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中的一个电动机启动工作,这样,启动工作的电动机施加驱动力到与该电动机连接的驱动桥,从而带动救援车行驶,当救援车行驶在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时,一个电动机无法有效驱动救援车行驶,这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同时工作,电动机Ⅰ施加驱动力到前驱动桥,电动机Ⅱ施加驱动力到后驱动桥,而施加到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驱动力方向一致,或一致向前方,或一致向后方,两个电动机的驱动力叠加,共同驱动救援车行驶,这样就能够有效确保救援车方便可靠地通过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提高了救援车的通过性。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再使用柴油机,确保救援车能够在长距离隧道等缺氧或无氧环境中开展救援作业,避免因缺氧或无氧导致救援车无法使用问题出现,提高了救援车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可靠地适应长距离隧道救援及隧道内无氧环境作业,不会因缺氧或无氧影响救援车使用,有效提高动力性。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车架;2、驱动前桥;3、驱动后桥;4、电动机Ⅰ; 5、电动机Ⅱ;6、电池;7、控制部件;8、发动机;9、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1,所述的车架1前端设置驱动前桥2,车架1后端设置驱动后桥3,驱动前桥2与电动机Ⅰ4连接,驱动后桥3与电动机Ⅱ5连接,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与电池6连接。上述结构设置,当双向行驶救援车结构在一般路况行驶时,通过控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中的一个电动机启动工作,这样,启动工作的电动机施加驱动力到与该电动机连接的驱动桥,从而带动救援车行驶,当救援车行驶在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时,一个电动机无法有效驱动救援车行驶,这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同时工作,电动机Ⅰ4 施加驱动力到前驱动桥,电动机Ⅱ5施加驱动力到后驱动桥,而施加到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驱动力方向一致,或一致向前方,或一致向后方,两个电动机的驱动力叠加,共同驱动救援车行驶,这样就能够有效确保救援车方便可靠地通过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提高了救援车的通过性。而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不再使用柴油机,工作时不再需要氧气,确保救援车能够在长距离隧道等缺氧或无氧环境中开展救援作业,避免因缺氧或无氧导致救援车无法使用问题出现,提高了救援车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可靠地适应长距离隧道救援及隧道内无氧环境作业,不会因缺氧或无氧影响救援车使用,有效提高动力性。
所述的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与控制部件7连接,所述的控制部件7 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启动和停止的结构。上述结构,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的工作启停以及或单独工作或一同工作的工况均由控制部件控制,控制部件与救援车操纵系统连接,便于车辆驾驶人员根据需要控制。
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还包括发动机8,发动机8上安装发电机9,所述的发电机9与电池6连接,发动机8同时与控制部件7连接,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8启动和停止的结构。上述结构,当电池电量不足时,控制部件能够启动发动机工作,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向电池进行充电,有效增加救援车的行驶里程,避免救援车因电量不足而半途无法工作问题出现。
所述的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单独工作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7控制电动机Ⅰ4单独工作时,电动机Ⅰ4设置为能够施加向前方或后方的驱动力的结构,控制部件7控制电动机Ⅱ5单独工作时,电动机Ⅱ5设置为能够施加向前方或后方的驱动力的结构。上述结构,电动机Ⅰ4可以正反转动,从而能够单独带动救援车向前方或后方行驶,电动机Ⅱ5也可以正反转动,从而能够单独带动救援车向前方或后方行驶,这样,在一般路面行驶时,电动机Ⅰ4或电动机Ⅱ单独工作,就能够满足救援车行驶需求。
所述的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同时工作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7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同时工作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设置为能够向同一方向施加驱动力的结构。而当救援车行驶在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时,单个电动机无法有效驱动救援车,这时通过控制部件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同时工作,当救援车需要向前方行驶时,电动机Ⅰ4 和电动机Ⅱ5带动各自的驱动桥施加向前方的驱动力,救援车这时向前方行驶,当救援车需要向后方行驶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带动各自的驱动桥施加向后方的驱动力,救援车这时向后方行驶,满足救援车行驶需求。
所述的电池6的电量小于设定容量时,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8 启动工作的结构,发动机8启动工作时,发动机8设置为能够带动发电机9向电池6进行充电的结构。所述的电池6的电量大于设定容量时,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8停止工作的结构,发动机8停止工作时,发动机8设置为能够不再带动发电机9向电池6进行充电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对发电机工作的时机进行控制,能够确保发电机在需要电量补充的情况下开始充电,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停止工作,确保救援车的行驶里程的到有效增加和保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当双向行驶救援车结构在一般路况行驶时,通过控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中的一个电动机启动工作,这样,启动工作的电动机施加驱动力到与该电动机连接的驱动桥,从而带动救援车行驶,当救援车行驶在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时,一个电动机无法有效驱动救援车行驶,这时,电动机Ⅰ和电动机Ⅱ同时工作,电动机Ⅰ施加驱动力到前驱动桥,电动机Ⅱ施加驱动力到后驱动桥,而施加到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驱动力方向一致,或一致向前方,或一致向后方,两个电动机的驱动力叠加,共同驱动救援车行驶,这样就能够有效确保救援车方便可靠地通过泥泞路面或坡度路面等恶劣路况,提高了救援车的通过性。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再使用柴油机,确保救援车能够在长距离隧道等缺氧或无氧环境中开展救援作业,避免因缺氧或无氧导致救援车无法使用问题出现,提高了救援车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可靠地适应长距离隧道救援及隧道内无氧环境作业,不会因缺氧或无氧影响救援车使用,有效提高动力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1)前端设置驱动前桥(2),车架(1)后端设置驱动后桥(3),驱动前桥(2)与电动机Ⅰ(4)连接,驱动后桥(3)与电动机Ⅱ(5)连接,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与电池(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与控制部件(7)连接,所述的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启动和停止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还包括发动机(8),发动机(8)上安装发电机(9),所述的发电机(9)与电池(6)连接,发动机(8)同时与控制部件(7)连接,所述的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8)启动和停止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分别单独工作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电动机Ⅰ(4)和电动机Ⅱ(5)同时工作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6)的电量小于设定容量时,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8)启动工作的结构,发动机(8)启动工作时,发动机(8)设置为能够带动发电机(9)向电池(6)进行充电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6)的电量大于设定容量时,控制部件(7)设置为能够控制发动机(8)停止工作的结构,发动机(8)停止工作时,发动机(8)设置为能够不再带动发电机(9)向电池(6)进行充电的结构。
CN201621071966.5U 2016-09-22 2016-09-22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Active CN206520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71966.5U CN206520475U (zh) 2016-09-22 2016-09-22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71966.5U CN206520475U (zh) 2016-09-22 2016-09-22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20475U true CN206520475U (zh) 2017-09-26

Family

ID=59889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71966.5U Active CN206520475U (zh) 2016-09-22 2016-09-22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204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3100A (zh) * 2016-09-22 2016-11-23 芜湖联合新能源重卡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3100A (zh) * 2016-09-22 2016-11-23 芜湖联合新能源重卡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1177B (zh) 一种电动四驱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10372A (zh) 一种插电式电‑电混合燃料电池增程式四驱动力系统
CN101519034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095511U (zh) 一种混合动力四驱系统及汽车
CN102922982B (zh) 双行星轮系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CN201109375Y (zh) 一种自带发电充电装置的纯电动汽车
CN103786593B (zh) 一种电-电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627170A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用双源辅助制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1913322A (zh) 分时四驱式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03481766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和方法
CN106274439A (zh) 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结构
CN206049480U (zh) 一种移动充电车
CN203666418U (zh) 电驱动矿用汽车
CN206520475U (zh) 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CN206155197U (zh) 电驱动制动能量回收矿用车
CN110920423A (zh) 一种车辆急救补电方法、系统
CN206551855U (zh) 双向行驶救援车结构
CN103660971A (zh) 一种电动轮矿用自卸车四轮驱动系统
CN106143100A (zh) 一种双向行驶救援车底盘结构
CN104859437A (zh) 分布式电驱动铰接转向履带车辆
CN201070977Y (zh) 电动汽车
CN205423733U (zh) 新能源二合一双动力变速箱
CN105587002B (zh) 一种电动装载机
CN106114179A (zh) 一种新型多模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CN206202483U (zh) 混合动力救援车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