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46407U -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46407U
CN206446407U CN201720068941.8U CN201720068941U CN206446407U CN 206446407 U CN206446407 U CN 206446407U CN 201720068941 U CN201720068941 U CN 201720068941U CN 206446407 U CN206446407 U CN 206446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hole
hot
barre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689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植文
王琢
姜海涛
王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Province Devaul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Province Devaul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Province Devaul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lin Province Devaul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6894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46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46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46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点是:它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置于汽车上并固连,除霜器置于汽车内并固连,加热器的热风出口通过三通分别与除霜器和第三管路连通,第三管路的排风口出口朝向汽车内。使用方法是:将其置于汽车上并固连,其加热器与油泵密封连接,除霜器的左、右出风口分别与除霜管路密封连接。加热器控制组件根据收到的信息控制电机、油泵和点火器分别运行,电机带动换气叶轮和助燃叶轮转动,油泵将燃油通过油管打入蒸发器,点火器点燃油气混合气,燃烧产生的高温传递到换热组件将冷气加热为热风后出口流出,一路将汽车内的温度升高,另一路流入除霜器内除霜。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加热和除霜,是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背景技术
车载加热器是独立于汽车发动机的车载加热装置,有其自己的燃油、管路、电路、燃烧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主要用于冬季预热发动机并供货车驾驶室取暖或客车车室取暖。
汽车用的除霜器是将空气换热为热风,经除霜管路均匀吹送到风挡玻璃内侧,进行全景除霜或除雾。
现有技术的除霜器为水暖除霜器或电加热除霜器两种,水暖除霜器是在壳体内设置换热器和风机,换热器与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相连,工作过程是:来自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的高温冷却液通过换热水箱进行循环,将进入除霜器内的空气换热变成热风,经除霜管路均匀吹送到风挡玻璃内侧,风机调节流过除霜器的空气流量。电加热除霜器与水暖除霜器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霜器的换热器采用电加热结构。存在的缺点是:水暖除霜器与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相连,只有在发动机工作状态下,水暖除霜器才能使用;电加热除霜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尤其是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寒冷的冬季,汽车需要耗费大量的整车电能来获得除霜效果,不但影响整车的续航能力,而且还影响汽车的整车性能。
由于车载加热器和除霜器各自的单一功能,为满足冬季预热发动机并供货车驾驶室取暖或客车车室取暖和除霜、除雾的要求,需要配备同时车载加热器和除霜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能够在用于冬季预热发动机并供货车驾驶室取暖或客车车室加热取暖的同时,为除霜器提供热源,同时满足加热和除霜的两项需要。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加热器、除霜器、三通,所述加热器置于汽车上并固连,所述除霜器置于汽车内并固连,所述三通分别设置热风入口、除霜热风出口、取暖热风出口,加热器的热风出口与三通的热风入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除霜器的进风口与三通的除霜热风出口通过第二管线连通,三通的取暖热风出口与第三管路连通,第三管路的排风口出口朝向汽车内。
所述加热器的结构是:它包括外壳、风扇组件、换热组件和蒸发器,所述外壳内由冷气进口至热风出口依次设置风扇组件和换热组件并固连,风扇组件的一端置于换热组件内,还包括燃烧室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燃烧室组件置于换热组件内并固连,蒸发器置于燃烧室组件内并固连,所述控制组件一端内置于外壳内并固连、另一端置于汽车上并固连。
所述外壳的结构是:外壳的一端设置冷气进口、另一端设置热风出口,外壳的中间设置助燃空气进口和燃烧废气出口。
所述换热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换热壳体和换热壳盖,所述换热壳体设有一端开口的内腔,换热壳盖置于换热壳体的内腔开口端并固连,固连有换热壳盖的换热壳体置于外壳内,换热壳体靠近外壳的热风出口并固连。
所述风扇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电机、换气叶轮和助燃叶轮,所述电机的两端分别设置换气轮主轴和助燃轮主轴,助燃轮主轴伸入换热组件的换热壳盖内,换气叶轮套接在换气轮主轴上并固连,助燃叶轮置于换热组件的换热壳盖内、与助燃轮主轴固连,风扇组件置于壳体内并固连,其换气叶轮靠近壳体的冷气进口。
所述蒸发器的结构是:它包括油管、点火器,固定套、燃烧头和隔热体,所述燃烧头呈盘状,盘状的燃烧头由下至上依次分为点火室、隔热室和油管保护室,点火室开口向下、油管保护室开口向上,隔热室开口向下与点火室连通,隔热室上端与油管保护室通过轴向通孔连通;所述隔热室内填充隔热体,所述油管一端伸入油管保护室内、穿装在轴向通孔内与隔热室连通,油管的另一端与油泵连通,所述固定套穿装在燃烧头的点火室的侧壁上并固连,点火器穿装在固定套内并固连。
所述燃烧室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所述一级燃烧室内置蒸发器,所述二级燃烧室呈杯状,杯状的二级燃烧室底部与一级燃烧室底部接触并固连,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通过底部设置的偏心通孔连通。
所述一级燃烧室的结构是:它包括燃烧筒壳、燃烧筒、整流筒、分配盘,所述燃烧筒壳为带凸缘的杯状体,杯状体的燃烧筒壳其底部设置第一偏心孔,所述燃烧筒置于燃烧筒壳内并固连,燃烧筒底部的第一通孔与燃烧筒壳设置的第一偏心孔相对应,第一偏心孔、第一通孔与二级燃烧室底部的第二偏心孔相互对应,构成连通的偏心通孔,所述整流筒置于燃烧筒壳与燃烧筒之间、套在燃烧筒外并固连,所述分配盘置于燃烧筒壳内、整流筒的口部、套接在燃烧筒上并固连,蒸发器置于燃烧筒壳内、燃烧筒的口部并固连,蒸发器的点火室与燃烧筒连通。
所述燃烧筒为杯状体,杯状体的燃烧筒底部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燃烧筒的侧壁同轴,燃烧筒的侧壁上、由口部至底部依次设置第一组通风孔、第二组通风孔和第三组通风孔,第一组通风孔、第二组通风孔和第三组通风孔均分别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组通风孔为n个A形孔,n个A形孔均布在圆心角α范围外的燃烧筒侧壁上,相邻的A形孔之间的圆心角为β=(360°-α)/(n-1)。
所述第二组通风孔为逆时针设置的第一B形孔~第六B形孔,第一B形孔位于第一个A形孔外侧,第一B形孔与第一个A形孔之间的圆心角为β/2,第一B形孔与第二B形孔、第二B形孔与第三B形孔、第五B形孔与第六B形孔之间的圆心角均分别为β,第四B形孔与第三B形孔或第五B形孔之间的圆心角均分别为2β。
所述第三组通风孔为逆时针设置的第一C形孔~第四C形孔,第一C形孔与第一个A形孔的圆心位置相同,第二C形孔与第一C形孔的圆心角为2β、与第三C形孔的圆心角为β,第三C形孔与第四C形孔的圆心角为5β。
所述α=60°。
所述n=11。
所述整流筒为轴向开口的管状体,整流筒与燃烧筒同轴、套在燃烧筒外,整流筒的轴向开口端分别与燃烧筒壳固连。
所述分配盘为偏心的环状体,其结构是:分配盘外周表面与燃烧筒壳内壁相同、内周表面与燃烧筒外壁相同,分配盘的内周表面相对外周表面的偏心位置与燃烧筒壳的第一偏心孔位置相一致,分配盘的环状最窄处与顺时针之间的内周圆心角δ、分配盘的环状最窄处与逆时针之间的内周圆心角θ之间设置若干个第一通风槽,分配盘的环状最宽处设置一个第二通风槽,第一通风槽与第二通风槽的槽口朝向内周圆心。
所述δ=98°。
所述θ=94°。
所述第一通风槽的数量为九个。
所述控制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壳体、主控板、控制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所述壳体内置主控板,内置主控板的壳体置于外壳内并固连,控制器置于汽车上并固连,主控板与控制器通过线束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置于汽车内并固连,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置于线束上并固连,所述外壳温度传感器置于外壳上并固连,所述霍尔传感器置于主控板上并固连,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器信号连接,霍尔传感器、电机、油泵和点火器均分别与主控板信号连接。
所述加热器或者为现有技术的市售产品。
所述除霜器的结构是:它包括壳体、分流板、左风机和右风机,所述壳体一侧设置进风口,在进风口的对侧、进风口的两边分别设置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进风口分别与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连通,在壳体的侧壁设置若干通风口; 所述分流板呈V型,V型的分流板尖端朝向进风口、置于左出风口与右出风口之间并固连,所述左风机置于进风口的左侧并固连,左风机的热风进口朝向进风口、热风出口与左出风口对应,所述右风机置于进风口的右侧并固连,右风机的热风入口朝向进风口、热风排出口与右出风口对应;左风机和右风机的开关作为除霜器的开关同时置于汽车上并固连。
所述左风机和右风机均为离心风机。
所述控制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电机、油泵、点火器、左风机和右风机均为现有技术的市售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加热除霜系统置于汽车上并固连,其加热器与油泵密封连接,除霜器的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分别与除霜管路密封连接。加热器控制组件根据实时采集的信息控制电机、油泵和点火器分别运行,电机带动固连的换气叶轮和助燃叶轮转动,换气叶轮将空气通过外壳的冷气进口吸入外壳内,助燃叶轮将助燃空气吸入燃烧室组件的一级燃烧室、进入燃烧筒内;而转动的油泵将燃油通过油管打入蒸发器、进入燃烧筒内后气化,与燃烧筒内的助燃空气混合、并沿燃烧筒壁旋转,点火器点燃油气混合气,燃烧产生的高温传递到换热组件,将吸入外壳内、流过换热组件的冷气加热为热风后,由外壳的热风出口流出,一路通过第一管路、三通和第三管路将汽车内的温度升高,达到对汽车进行加热的目的,另一路通过第一管路、三通和第二管路流向除霜器,由进风口流入除霜器内,由于左风机和右风机处于停机的状态,加热器输出的热风被分流板分流至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然后进入除霜管路,防止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的风挡玻璃内侧结霜或结雾;需要除霜时,打开除霜器的开关,左风机和右风机同时启动,将进风口处的热风快速吹至左出风口或右出风口,以加快除霜速度,提高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能够在用于冬季预热发动机并供货车驾驶室取暖或客车车室加热取暖的同时,为除霜器提供热源,同时满足加热和除霜的两项需要,同时克服了水暖除霜器受制于发动机、电加热除霜器整车电能的缺点。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加工、效果显著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中固连有蒸发器的燃烧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一级燃烧室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燃烧筒的主视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仰视示意图;
图11为图8的B-B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8的C-C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8的D-D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8的燃烧筒侧壁展开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分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的除霜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热器, 2 三通, 3 除霜器, 4左出风口, 5分流板, 6右出风口, 7右风机, 8进风口, 9左风机,10热风出口,11冷气进口,12燃烧废气出口,13助燃空气进口,14外壳,15换气叶轮,16主控板,17电机,18换热壳盖,19助燃叶轮,20蒸发器, 21燃烧室组件,22换热组件,23一级燃烧室,24分配盘,25二级燃烧室 26整流筒,27燃烧筒, 28燃烧筒壳,29燃烧头,30固定套,31油管,32点火器, 33 油管保护室, 34 隔热体,35 点火室,36第三组通风孔,37第二组通风孔,38第一组通风孔,39第一通风槽,40第二通风槽,41侧壁,42第一通孔,43第一个A形孔, 44第一B形孔,45第二B形孔,46第三B形孔,47第四B形孔,48第五B形孔,49第六B形孔,50第一C形孔,51第二C形孔,52第三C形孔,53第四 C形孔,54内周表面,55外周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16,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它包括加热器1、除霜器3、三通2,所述加热器1置于汽车上并固连,所述除霜器3置于汽车内并固连,所述三通2分别设置热风入口、除霜热风出口、取暖热风出口,加热器1的热风出口10与三通2的热风入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除霜器3的进风口8与三通2的除霜热风出口通过第二管线连通,三通2的取暖热风出口与第三管路连通,第三管路的排风口出口朝向汽车内。
所述加热器1的结构是:它包括外壳14、风扇组件、换热组件22和蒸发器20,所述外壳14内由冷气进口11至热风出口10依次设置风扇组件和换热组件22并固连,风扇组件的一端置于换热组件22内,还包括燃烧室组件21和控制组件,所述燃烧室组件21置于换热组件22内并固连,蒸发器20置于燃烧室组件21内并固连,所述控制组件一端内置于外壳14内并固连、另一端置于汽车上并固连。
所述外壳14的结构是:外壳14的一端设置冷气进口11、另一端设置热风出口10,外壳14的中间设置助燃空气进口13和燃烧废气出口12。
所述换热组件22的结构是:它包括换热壳体和换热壳盖18,所述换热壳体设有一端开口的内腔,换热壳盖18置于换热壳体的内腔开口端并固连,固连有换热壳盖18的换热壳体置于外壳14内,换热壳体靠近外壳14的热风出口10并固连。
所述风扇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电机17、换气叶轮15和助燃叶轮19,所述电机17的两端分别设置换气轮主轴和助燃轮主轴,助燃轮主轴伸入换热组件22的换热壳盖18内,换气叶轮15套接在换气轮主轴上并固连,助燃叶轮19置于换热组件22的换热壳盖18内、与助燃轮主轴固连,风扇组件置于壳体内并固连,其换气叶轮15靠近壳体的冷气进口11。
所述蒸发器20的结构是:它包括油管31、点火器32,固定套30、燃烧头29和隔热体34,所述燃烧头29呈盘状,盘状的燃烧头29由下至上依次分为点火室35、隔热室和油管保护室33,点火室35开口向下、油管保护室33开口向上,隔热室开口向下与点火室35连通,隔热室上端与油管保护室33通过轴向通孔连通;所述隔热室内填充隔热体34,所述油管31一端伸入油管保护室33内、穿装在轴向通孔内与隔热室连通,油管31的另一端与油泵连通,所述固定套30穿装在燃烧头29的点火室35的侧壁上并固连,点火器32穿装在固定套30内并固连。
所述燃烧室组件21的结构是:它包括一级燃烧室23和二级燃烧室25,所述一级燃烧室23内置蒸发器20,所述二级燃烧室25呈杯状,杯状的二级燃烧室25底部与一级燃烧室23底部接触并固连,一级燃烧室23和二级燃烧室25通过底部设置的偏心通孔连通。
所述一级燃烧室23的结构是:它包括燃烧筒壳28、燃烧筒27、整流筒26、分配盘24,所述燃烧筒壳28为带凸缘的杯状体,杯状体的燃烧筒壳28其底部设置第一偏心孔,所述燃烧筒27置于燃烧筒壳28内并固连,燃烧筒27底部的第一通孔42与燃烧筒壳28设置的第一偏心孔相对应,第一偏心孔、第一通孔42与二级燃烧室25底部的第二偏心孔相互对应,构成连通的偏心通孔,所述整流筒26置于燃烧筒壳28与燃烧筒27之间、套在燃烧筒27外并固连,所述分配盘24置于燃烧筒壳28内、整流筒26的口部、套接在燃烧筒27上并固连,蒸发器20置于燃烧筒壳28内、燃烧筒27的口部并固连,蒸发器20的点火室35与燃烧筒27连通。
所述燃烧筒27为杯状体,杯状体的燃烧筒27底部设置第一通孔42,第一通孔42与燃烧筒27的侧壁41同轴,燃烧筒27的侧壁41上、由口部至底部依次设置第一组通风孔38、第二组通风孔37和第三组通风孔36,第一组通风孔38、第二组通风孔37和第三组通风孔36均分别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组通风孔38为n=11个A形孔,11个A形孔均布在圆心角α=60°范围外的燃烧筒27侧壁41上,相邻的A形孔之间的圆心角为β=(360°-60°)/(11-1)=30°。
所述第二组通风孔37为逆时针设置的第一B形孔44~第六B形孔49,第一B形孔44位于第一个A形孔43外侧,第一B形孔44与第一个A形孔43之间的圆心角为β/2=15°,第一B形孔44与第二B形孔45、第二B形孔45与第三B形孔46、第五B形孔48与第六B形孔49之间的圆心角均分别为β=30°,第四B形孔47与第三B形孔46或第五B形孔48之间的圆心角均分别为2β=60°。
所述第三组通风孔36为逆时针设置的第一C形孔50~第四C形孔53,第一C形孔50与第一个A形孔43的圆心位置相同,第二C形孔51与第一C形孔50的圆心角为2β=60°、与第三C形孔52的圆心角为β=30°,第三C形孔52与第四C形孔53的圆心角为5β=150°。
所述整流筒26为轴向开口的管状体,整流筒26与燃烧筒27同轴、套在燃烧筒27外,整流筒26的轴向开口端分别与燃烧筒壳28固连。
所述分配盘24为偏心的环状体,其结构是:分配盘24外周表面55与燃烧筒壳28内壁相同、内周表面54与燃烧筒27外壁相同,分配盘24的内周表面54相对外周表面55的偏心位置与燃烧筒壳28的第一偏心孔位置相一致,分配盘24的环状最窄处与顺时针之间的内周圆心角δ=98°、分配盘24的环状最窄处与逆时针之间的内周圆心角θ=94°之间设置九个第一通风槽39,分配盘24的环状最宽处设置一个第二通风槽40,第一通风槽39与第二通风槽40的槽口朝向内周圆心。
所述控制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壳体、主控板16、控制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所述壳体内置主控板16,内置主控板16的壳体置于外壳14内并固连,控制器置于汽车上并固连,主控板16与控制器通过线束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置于汽车内并固连,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置于线束上并固连,所述外壳温度传感器置于外壳14上并固连,所述霍尔传感器置于主控板16上并固连,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器信号连接,霍尔传感器、电机17、油泵和点火器32均分别与主控板16信号连接。
所述除霜器3的结构是:它包括壳体、分流板5、左风机9和右风机7,所述壳体一侧设置进风口8,在进风口8的对侧、进风口8的两边分别设置左出风口4和右出风口6,进风口8分别与左出风口4和右出风口6连通,在壳体的侧壁设置若干通风口; 所述分流板5呈V型,V型的分流板5尖端朝向进风口8、置于左出风口4与右出风口6之间并固连,所述离心风机作为左风机9置于进风口8的左侧并固连,左风机9的热风进口朝向进风口8、热风出口与左出风口4对应,所述离心风机作为右风机7置于进风口8的右侧并固连,右风机7的热风入口朝向进风口8、热风排出口与右出风口6对应;左风机9和右风机7的开关作为除霜器3的开关同时置于汽车上并固连。
本实施例采用现有技术制造,所述控制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电机17、油泵、点火器32、左风机9和右风机7均为现有技术的市售产品。
实施例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加热除霜系统置于汽车上并固连,其加热器1与油泵密封连接,除霜器3的左出风口4和右出风口6分别与除霜管路密封连接。加热器1控制组件根据实时采集的信息控制电机17、油泵和点火器32分别运行,电机17带动固连的换气叶轮15和助燃叶轮19转动,换气叶轮15将空气通过外壳14的冷气进口11吸入外壳14内,助燃叶轮19将助燃空气吸入燃烧室组件21的一级燃烧室23、进入燃烧筒27内;而转动的油泵将燃油通过油管31打入蒸发器20、进入燃烧筒27内后气化,与燃烧筒27内的助燃空气混合、并沿燃烧筒27壁旋转,点火器32点燃油气混合气,燃烧产生的高温传递到换热组件22,将吸入外壳14内、流过换热组件22的冷气加热为热风后,由外壳14的热风出口10流出,一路通过第一管路、三通2和第三管路将汽车内的温度升高,达到对汽车进行加热的目的,另一路通过第一管路、三通2和第二管路流向除霜器3,由进风口8流入除霜器3内,由于左风机9和右风机7处于停机的状态,加热器1输出的热风被分流板5分流至左出风口4和右出风口6,然后进入除霜管路,防止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的风挡玻璃内侧结霜或结雾;需要除霜时,打开除霜器3的开关,左风机9和右风机7同时启动,将进风口8处的热风快速吹至左出风口4或右出风口6,以加快除霜速度,提高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加热器1为现有技术的市售产品。

Claims (9)

1.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加热器、除霜器、三通,所述加热器置于汽车上并固连,所述除霜器置于汽车内并固连,所述三通分别设置热风入口、除霜热风出口、取暖热风出口,加热器的热风出口与三通的热风入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除霜器的进风口与三通的除霜热风出口通过第二管线连通,三通的取暖热风出口与第三管路连通,第三管路的排风口出口朝向汽车内。
2.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加热器的结构是:它包括外壳、风扇组件、换热组件和蒸发器,所述外壳内由冷气进口至热风出口依次设置风扇组件和换热组件并固连,风扇组件的一端置于换热组件内,还包括燃烧室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燃烧室组件置于换热组件内并固连,蒸发器置于燃烧室组件内并固连,所述控制组件一端内置于外壳内并固连、另一端置于汽车上并固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燃烧室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所述一级燃烧室内置蒸发器,所述二级燃烧室呈杯状,杯状的二级燃烧室底部与一级燃烧室底部接触并固连,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通过底部设置的偏心通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一级燃烧室的结构是:它包括燃烧筒壳、燃烧筒、整流筒、分配盘,所述燃烧筒壳为带凸缘的杯状体,杯状体的燃烧筒壳其底部设置第一偏心孔,所述燃烧筒置于燃烧筒壳内并固连,燃烧筒底部的第一通孔与燃烧筒壳设置的第一偏心孔相对应,第一偏心孔、第一通孔与二级燃烧室底部的第二偏心孔相互对应,构成连通的偏心通孔,所述整流筒置于燃烧筒壳与燃烧筒之间、套在燃烧筒外并固连,所述分配盘置于燃烧筒壳内、整流筒的口部、套接在燃烧筒上并固连,蒸发器置于燃烧筒壳内、燃烧筒的口部并固连,蒸发器的点火室与燃烧筒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燃烧筒为杯状体,杯状体的燃烧筒底部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燃烧筒的侧壁同轴,燃烧筒的侧壁上、由口部至底部依次设置第一组通风孔、第二组通风孔和第三组通风孔,第一组通风孔、第二组通风孔和第三组通风孔均分别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组通风孔为n=11个A形孔,n个A形孔均布在圆心角α=60°范围外的燃烧筒侧壁上,相邻的A形孔之间的圆心角为β=(360°-α)/(n-1);所述第二组通风孔为逆时针设置的第一B形孔~第六B形孔,第一B形孔位于第一个A形孔外侧,第一B形孔与第一个A形孔之间的圆心角为β/2,第一B形孔与第二B形孔、第二B形孔与第三B形孔、第五B形孔与第六B形孔之间的圆心角均分别为β,第四B形孔与第三B形孔或第五B形孔之间的圆心角均分别为2β;所述第三组通风孔为逆时针设置的第一C形孔~第四C形孔,第一C形孔与第一个A形孔的圆心位置相同,第二C形孔与第一C形孔的圆心角为2β、与第三C形孔的圆心角为β,第三C形孔与第四C形孔的圆心角为5β。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分配盘为偏心的环状体,其结构是:分配盘外周表面与燃烧筒壳内壁相同、内周表面与燃烧筒外壁相同,分配盘的内周表面相对外周表面的偏心位置与燃烧筒壳的第一偏心孔位置相一致,分配盘的环状最窄处与顺时针之间的内周圆心角δ、分配盘的环状最窄处与逆时针之间的内周圆心角θ之间设置若干个第一通风槽,分配盘的环状最宽处设置一个第二通风槽,第一通风槽与第二通风槽的槽口朝向内周圆心。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组件的结构是:它包括壳体、主控板、控制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所述壳体内置主控板,内置主控板的壳体置于外壳内并固连,控制器置于汽车上并固连,主控板与控制器通过线束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置于汽车内并固连,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置于线束上并固连,所述外壳温度传感器置于外壳上并固连,所述霍尔传感器置于主控板上并固连,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外壳温度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器信号连接,霍尔传感器、电机、油泵和点火器均分别与主控板信号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加热器或者是现有技术的市售产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除霜器的结构是:它包括壳体、分流板、左风机和右风机,所述壳体一侧设置进风口,在进风口的对侧、进风口的两边分别设置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进风口分别与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连通,在壳体的侧壁设置若干通风口; 所述分流板呈V型,V型的分流板尖端朝向进风口、置于左出风口与右出风口之间并固连,所述左风机置于进风口的左侧并固连,左风机的热风进口朝向进风口、热风出口与左出风口对应,所述右风机置于进风口的右侧并固连,右风机的热风入口朝向进风口、热风排出口与右出风口对应;左风机和右风机的开关作为除霜器的开关同时置于汽车上并固连。
CN201720068941.8U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Active CN206446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68941.8U CN206446407U (zh)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68941.8U CN206446407U (zh)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46407U true CN206446407U (zh) 2017-08-29

Family

ID=59666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68941.8U Active CN206446407U (zh)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46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5634A (zh) 智能变频双控车载燃油加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56359B (zh) 可调风向的风机、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CN105202730B (zh)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CN206446407U (zh) 一种车载加热除霜系统
CN206678737U (zh) 智能变频双控车载燃油加热器
CN104626923B (zh)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RU162165U1 (ru) Автономный воздушный отопитель салона автомобиля
CN201672671U (zh) 一种蒸发式微型空气燃油加热器
CN206449859U (zh) 一种智能变频车载加热器
US3630272A (en) Compound thermal system for closed cycle engines
CN209484659U (zh) 一种节能环保炉
CN206306774U (zh) 一种汽车的通风结构
JPS63141818A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
CN111070996A (zh) 车辆hvac气流系统
Bhatti Riding in comfort: Part I
CN206031010U (zh) 一种车载暖风机
US1830658A (en) Bus heating system
CN205878595U (zh) 直燃式燃气暖风机
CN206207904U (zh)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CN2648344Y (zh) 空气电加热器
CN201800830U (zh) 摩托车取暖器
JPS60244614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S63137015A (ja) 車両用保温装置
CN218948885U (zh) 一种汽车用供暖装置
CN219756660U (zh) 鼓风结构及暖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