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07904U -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07904U
CN206207904U CN201621110257.3U CN201621110257U CN206207904U CN 206207904 U CN206207904 U CN 206207904U CN 201621110257 U CN201621110257 U CN 201621110257U CN 206207904 U CN206207904 U CN 206207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thouse
valve
humidity discharging
blas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102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孝发
林孝山
范进东
戴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moo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moo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moo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moo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102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07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07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0790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集成了窑炉余热式和燃气式两种升温模式,采用自动化控制,既节约了能源,同时能够保证干燥室内温度的稳定。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升温系统和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升温系统和排潮系统,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循环风机;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稳压风口处安装有单向风阀和比例风阀。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技术与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背景技术
目前的干燥室的升温方式通常为窑炉余热式或者燃气式,传统燃气式干燥室是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天然气燃烧的热实现干燥室升温。干燥室耗气量大,运行成本较高。排潮过程中,需补进新风维持室内恒压。新风为室外低温空气,进入干燥室后对室内温度造成温差,影响坯体质量,且干燥室需对补入新风再加热,会增加升温能耗。
传统余热式干燥室是以窑炉余热为热源,受窑炉余热风量影响,供热能力存在波动,影响干燥升温效果及升温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集成了窑炉余热式和燃气式两种升温模式,采用自动化控制,既节约了能源,同时能够保证干燥室内温度的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所述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
所述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新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热风炉的一端;
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所述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新风进口均靠近所述燃烧器设置;所述循环风出口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排潮系统包括排潮风口、排潮风管、排潮风机以及排潮比例风阀,所述排潮风机设置在所述排潮风管的中部,所述排潮风管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排潮风口,所述排潮风口与所述干燥室连通,所述排潮风口处均设有所述排潮比例风阀。
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室内还设有搅拌风筒,所述搅拌风筒包括风筒、风扇以及风筒电机,所述风筒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其筒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风扇装设在所述风筒上方,所述风扇与所述风筒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风筒电机带动所述风扇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以及PLC控制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例风阀、所述排潮比例风阀、所述单向风阀、所述循环风机、所述排潮风机以及风筒电机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室内还设有热风管路,所述热风管路上设有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循环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排潮风管、所述排潮风机、所述排潮比例风阀均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外部。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干燥室升温模式可自由选择燃气式、余热式或混合式升温模式。
二、本实用新型窑炉余热风管与循环风进风管共同靠近加热器并同时与热风炉连通,共用一套循环风机系统,相对于单独使用两套加热系统,节省了一套循环风机系统,且混合升温模式下,可直接对窑炉余热进行再加热升温。
三、本实用新型窑炉余热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及排潮风管安装比例风阀,在干燥室系统运行时,可对各个管路系统进行逻辑控制及大小控制,提高干燥室温湿度控制精度,提高干燥质量。
四、本实用新型循环风机和排潮风机变频控制,当系统处在余热升温模式是,根据系统检测的温度值波动速率及数值波动大小,通过变频器控制循环风机转速及余热比例阀开口量的大小,控制室内温度;当干燥室内部湿度过高时,根据系统检测的湿度值波动速率及数值波动大小,通过变频器控制排潮风机转速、新风进风管处的比例风阀及排潮比例风阀,控制室内湿度;由此实现干燥室内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更加智能化,有助于节省燃料和成本。
五、本实用新型新风补入口安装在热风炉上,当室外相对低温的风通过新风进口进入热风炉后,热风炉可对新风进行加热,防止冷风直接进入干燥室内部,造成室内局部区域温度的大幅波动,影响产品质量。
六、本实用新型混合式升温模式优先补入的新风是窑炉余热的热风,避免造成干燥室内部出现明显温度差而影响坯体质量。因引进的是窑炉余热热风,无需在对热风进行额外的加热,可减少天然气用量,节约能源,降低燃料成本。
七、本实用新型混合式升温模式优先采用窑炉余热式升温模式,可有效减少天然气用量,节约能源,降低燃料成本。
八、本实用新型中干燥室内装有搅拌风筒,增加干燥室内空气流动速度,提高干燥室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3,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1、升温系统2、排潮系统3以及控制系统4,所述控制系统4与所述升温系统2和所述排潮系统3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2和所述排潮系统3,所述升温系统2包括热风炉20、窑炉余热进风管21、循环风进风管22、新风进风管23、燃烧器24、比例风阀25、单向风阀、稳压风口27以及循环风机28;
所述热风炉20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0、第二进风口201、新风进口203以及循环风出口204,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21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200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22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201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1内,所述新风进风管23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203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1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204暴露在所述干燥室1内;所述燃烧器24设置在所述热风炉20的一端;
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21、所述循环风进风管22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23处均设有比例风阀25,所述循环风出口204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28;所述稳压风口27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27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25。
所述第一进风口20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1相对设置,所述新风进口203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20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1之间。
所述第一进风口200、所述第二进风口201以及所述新风进口203均靠近所述燃烧器24设置;所述循环风出口204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24的一端。
所述排潮系统3包括排潮风口30、排潮风管31、排潮风机32以及排潮比例风阀33,所述排潮风机32设置在所述排潮风管31的中部,所述排潮风管31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排潮风口30,所述排潮风口30与所述干燥室1连通,所述排潮风口30处均设有所述排潮比例风阀33。
所述干燥室1内还设有搅拌风筒5,所述搅拌风筒5包括风筒50、风扇51以及风筒电机52,所述风筒50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其筒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53,所述风扇51装设在所述风筒50上方,所述风扇51与所述风筒电机5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风筒电机52带动所述风扇51转动。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以及PLC控制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干燥室1内,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例风阀25、排潮比例风阀33、所述单向风阀、所述循环风机28、所述排潮风机32以及风筒电机52信号连接。
所述干燥室1内还设有热风管路10,所述热风管路10上设有多个出风口11,多个所述出风口11均与所述循环出风口11连通。
所述热风炉20、所述循环风机28、所述排潮风管31、所述排潮风机32、所述排潮比例风阀33均设置在所述干燥室1外部。
本实用新型中干燥室1升温方式可选择燃气式、窑炉余热式及混合式升温三种模式。可根据现场需求,自由切换选用升温模式。
本实用新型中干燥室1内部中间房顶处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可对室内温湿度值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数值实时反馈给温湿度仪表,温湿度仪表根据自身运算程序,将温湿度值的波动速率及波动值大小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根据温湿度波动速率及波动值大小控制燃烧器24火焰、窑炉余热风量及排潮量大小(通过燃烧器24火焰大小(窑炉余热风量大小)控制升温速率及热风温度;通过排潮风量大小控制室内湿度大小),实现对干燥室1内部温湿度的控制。
其中稳压风口27配置一单向风阀,在采用窑炉余热升温方式时,为了保持干燥室1内气压恒定,将干燥室1内的多余空气排除同时可有效防止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循环风机28和排潮风机32采用变频风机,可以随时对风机转动频率进行调整,实现自动控制;新风进风管23将室外的新风补入干燥室1内,用以补充排潮风机32工作时损失的空气,确保干燥室1内气压稳定。
当仅采用燃气式升温方式时:窑炉余热比例风阀25(即第一进风管处的比例风阀25)及稳压风口27比例风阀25处于常闭状态,干燥室1内的循环风进风管22上的(即第二进风管上的)比例风阀25处于常开状态,循环风机28处于满频工作状态。干燥室1开始升温时,循环风机28满频转动时,热风炉20内形成负压,将干燥室1内空气通循环风进风管22经过第二进风口201进入热风炉20内,燃烧器24点燃,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加热,热风由循环风机28导入室内热风管路10,在经过热风管路10由出风口11(出风口11的数量为多个,便于热风的快速排出)输送至室内,实现室内升温;当室内温度递增时,坯体温度升高,坯体内部湿度挥发至干燥室1空间内,室内湿度升高,此时排潮风管31上的排潮比例风阀33及新风进口203处的比例阀打开,排潮风机32开启运行,根据湿度波动值及波动速率大小,排潮风机32变频器自动调整频率,控制风机转速及比例阀开口大小。
当仅采用窑炉余热式升温方式时:循环风管上的(即第二进风管上)比例风阀25处于常闭状态,窑炉余热比例风阀25(即第一进风管上的比例风阀25)及稳压风口27处的比例风阀25处于自控状态。干燥室1开始升温时,循环风机28转动,热风炉20内形成负压,将窑炉余热管内的热风吸进热风炉20内,余热热风通过热风炉20由循环风机28导入室内热风管路10,在经过热风管路10出风口11输送至室内,实现室内升温。升温过程中,通过室内温度探头及设定温度值,根据温度仪表比例换算,系统自动通过控制循环风机28变频器数值(控制循环风机28风量)及窑炉余热比例风阀25开度(控制热风风量),从而控制循环风出风口11热风风量,防止出现室内超温现象。系统根据窑炉余热比例风阀25开度大小,联动控制稳压风口27比例风阀25开度大小,使室内窑炉余热进风量等于稳压风口27排风量,保证室内处于恒压状态。当室内温度递增时,坯体温度升高,坯体内部湿度挥发至干燥室1空间内,室内湿度升高,此时排潮风管31比例阀打开,排潮风机32开启运行,根据湿度波动值及波动速率大小,排潮风机32变频器自动调整频率,控制风机转速及比例阀开口大小。
当采用混合式升温方式时:系统运行前期采用窑炉余热升温工作原理进行升温,当窑炉余热无法满足室内温度需求时,升温系统2自动由窑炉余热升温转换为燃气式升温方式。升温过程中伴随着排潮(即室内湿度外排),室内处于负压,此时窑炉余热比例风阀25和/或新风风管处的比例风阀25根据排潮开量大小,自动调整风阀开度,确保室内恒压。因排潮过程中补进的新风是窑炉预热的热风,故可取消或减少热风炉20对热风进行再次加热,有效节省燃料成本投入。且新风进风管23设计在燃烧器24附近,新风补入是先经过燃烧器24加热,然后在导入干燥室1内,可避免因导入的新风与干燥室1内空气存在温度差,影响坯体干燥质量。
此种升温方式,前期先采用窑炉余热升温模式原理运行,当室内温湿度探头检测到升温速率降低或温度值无法满足干燥室1需求时,热风炉20内的燃烧器24自动点火,对窑炉余热风进行再加温,提高窑炉余热风的温度,实现室内升温速率及温度值的提升。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
所述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新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热风炉的一端;
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所述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新风进口均靠近所述燃烧器设置;所述循环风出口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潮系统包括排潮风口、排潮风管、排潮风机以及排潮比例风阀,所述排潮风机设置在所述排潮风管的中部,所述排潮风管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排潮风口,所述排潮风口与所述干燥室连通,所述排潮风口处均设有所述排潮比例风阀。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室内还设有搅拌风筒,所述搅拌风筒包括风筒、风扇以及风筒电机,所述风筒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其筒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风扇装设在所述风筒上方,所述风扇与所述风筒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风筒电机带动所述风扇转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以及PLC控制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例风阀、所述排潮比例风阀、所述单向风阀、所述循环风机、所述排潮风机以及风筒电机信号连接。
7.如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室内还设有热风管路,所述热风管路上设有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循环出风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排潮风管、所述排潮风机、所述排潮比例风阀均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外部。
CN201621110257.3U 2016-10-10 2016-10-10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7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10257.3U CN206207904U (zh) 2016-10-10 2016-10-10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10257.3U CN206207904U (zh) 2016-10-10 2016-10-10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07904U true CN206207904U (zh) 2017-05-31

Family

ID=58762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10257.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7904U (zh) 2016-10-10 2016-10-10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079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8691A (zh) * 2016-10-10 2017-01-04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8691A (zh) * 2016-10-10 2017-01-04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30093502A (ko) 곡물 건조 설비
CN104264411B (zh) 一种根据定型机热效率的系统提高定型机热效率的方法
CN204987799U (zh) 一种粮食干燥机用热风自动调温装置
CN201363998Y (zh) 自动控温控湿内嵌式热风炉烘干房
CN209271840U (zh) 一种双循环烘干系统
CN210203204U (zh) 一种应用于食品烘干的燃气设备
CN206207904U (zh)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CN103245185B (zh) 混联型烘干加热系统
CN207431190U (zh) 恒温加热炉
CN204187950U (zh) 一种循环烘干机的独立混风调节装置
CN206094071U (zh) 一种新型全预热混燃气加热系统
CN106288691A (zh)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CN104805247A (zh) 一种高炉热风炉助燃风机的节能调控方法
CN207172535U (zh) 一种树脂固化炉用加热系统
CN206321074U (zh) 电瓷产品生产用热能回收利用装置
CN207881197U (zh) 燃气热水器
CN206967714U (zh) 一种人造石室内养护系统
CN206347720U (zh) 一种新型自调节预混燃气加热系统
CN209679524U (zh) 一种喷雾干燥装置
CN205939960U (zh) 超大型环保高效节能烘干箱
CN104164803A (zh) 一种燃气直燃加热烘箱
CN209386565U (zh) 燃气装置及热水器
CN107379353A (zh) 一种树脂固化炉用加热系统
CN207456207U (zh) 智能节能燃气工业炉
CN208751008U (zh) 一种单风机供风的双燃气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9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