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8214U -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8214U
CN206358214U CN201621471792.1U CN201621471792U CN206358214U CN 206358214 U CN206358214 U CN 206358214U CN 201621471792 U CN201621471792 U CN 201621471792U CN 206358214 U CN206358214 U CN 206358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mount point
sub frame
fore sub
moun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717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麒
辛子超
韩金强
刘永珍
张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7179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582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8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8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以及车辆,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具有左前安装点、右前安装点、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四个车身连接件,所述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前安装点、所述右前安装点、所述左后安装点和所述右后安装点上,所述副车架本体和所述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为独立生产部件。由此,振动需要经过副车架本体和车身连接件之后传递给车身,这样可以有效衰减振动,明显改善副车架本体传递向车身的振动和噪音状况,可以提升车辆的NVH性能。而且,通过单独生产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可以有利于前副车架模态的提高、局部应力的优化、动刚度的提升以及实现减重的目标。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副车架以及具有该前副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外界和自身因素下,处于运动过程中的汽车会产生大量复杂的交变冲击载荷,交变冲击载荷会传递至前副车架上,前副车架作为底盘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承载件,需要对这些载荷进行“分解吸收”,而目前大多数厂商所采用都是模块化前副车架设计,虽然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提升平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也导致了不同平台车型前副车架的性能问题、工艺问题、安装问题、安全问题、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在“分解吸收”过程中产生问题的连锁反应,甚至连锁放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副车架,以解决前副车架的性能问题、工艺问题、安装问题、安全问题、NVH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具有左前安装点、右前安装点、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四个车身连接件,所述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前安装点、所述右前安装点、所述左后安装点和所述右后安装点上,所述副车架本体和所述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为独立生产部件。
进一步地,安装在所述左前安装点和所述右前安装点的所述车身连接件为前级车身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左后安装点和所述右后安装点的所述车身连接件为后级车身连接件,两个所述后级车身连接件之间连接有横向调整杆。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前级车身连接件均包括:底部安装支架,所述底部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安装点处;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安装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安装支架内设置有内部加强板,所述内部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的不同方向的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级车身连接件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支架,所述防撞梁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的前侧。
进一步地,防撞梁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板和安装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和所述安装板之间,所述安装板弯折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以朝向防撞梁。
进一步地,安装套管内设置有橡胶减震块。
进一步地,每个后级车身连接件包括:底部连接板,所述底部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安装点处;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安装在所述底部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调整杆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两个所述底部连接板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副车架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振动需要经过副车架本体和车身连接件之后传递给车身,这样可以有效衰减振动,明显改善副车架本体传递向车身的振动和噪音状况,可以提升车辆的NVH性能。而且,通过单独生产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可以有利于前副车架模态的提高、局部应力的优化、动刚度的提升以及实现减重的目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所述车辆与上述前副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前级车身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后级车身连接件和横向调整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前级车身连接件10;底部安装支架1;前级安装套管2;橡胶减震块2a;内部加强板3;防撞梁安装支架4;连接板4a;安装板4b;
后级车身连接件20;底部连接板21;后级安装套管22;
横向调整杆3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4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副车架本体可以具有左前安装点、右前安装点、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左前安装点位于右前安装点的左侧,而且左前安装点位于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的前侧,右前安装点位于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的前侧,左后安装点位于右后安装点的左侧。其中,左前安装点和右前安装点可以关于副车架本体的轴线对称布置,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可以关于副车架本体的轴线对称布置。
如图1和图3所示,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安装在左前安装点、右前安装点、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上,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可以分别为独立生产部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并不是一体成型件,副车架本体可以单独生产,四个车身连接件可以单独生产,然后再将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安装在副车架本体的对应安装点处。也就是说,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为分体式结构。由此,振动需要经过副车架本体和车身连接件之后传递给车身,这样可以有效衰减振动,明显改善副车架本体传递向车身的振动和噪音状况,可以提升车辆的NVH性能。而且,通过单独生产副车架本体和四个车身连接件,可以有利于前副车架模态的提高、局部应力的优化、动刚度的提升以及实现减重的目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安装在左前安装点和右前安装点的车身连接件为前级车身连接件10,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在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的车身连接件为后级车身连接件20,两个后级车身连接件20之间连接有横向调整杆30。也就是说,安装在左前安装点和右前安装点的两个车身连接件可以结构相同或者相近,安装在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的两个车身连接件可以结构相同或者相近。这样可以有利于简化前副车架的结构复杂度,可以降低前副车架的成本。
另外,两个前级车身连接件10可以用于实现调节前副车架刚度的大小,同时可以调节舒适性和操纵性之间的配比关系。
而且,通过设置横向调整杆30,可以实现前副车架稳定受力分解,可以提高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尽量使车身保持平衡,减少车辆横向侧倾程度,以及改善平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前级车身连接件10均可以包括:底部安装支架1和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套管,该安装套管为前级安装套管2,底部安装支架1安装在副车架本体的安装点处,前级安装套管2安装在底部安装支架1上。底部安装支架1可以前级车身连接件10整体结构,可以提升局部强度和刚度,可以分散前级车身连接件10与副车架本体和碰撞梁焊接应力,可以为前副车架装配提供安装定位,同时为机舱线束提供安装点,以及可以为前副车架减轻重量。
优选地,如图2所示,前级安装套管2内可以设置有橡胶减震块2a。由此,前级安装套管2主要吸收副车架本体传递车身产生的振动冲击,使其自身具备二级缓冲性能。
可选地,如图1所示,底部安装支架1内可以设置有内部加强板3,内部加强板3连接在底部安装支架1的不同方向的连接板上。通过设置内部加强板3,可以分散前级车身连接件10在车辆横向和车辆竖向的剪切应力、扭转应力、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可以提升前级车身连接件10的整体力学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前级车身连接件10还可以包括:防撞梁安装支架4,防撞梁安装支架4安装在底部安装支架1的前侧。防撞梁安装支架4可以用于安装防撞梁,这样可以在整车正碰过程中吸收缓冲冲击,提升整车安全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防撞梁安装支架4可以包括:连接板4a和安装板4b,连接板4a连接在底部安装支架1和安装板4b之间,安装板4b弯折设置在连接板4a上以朝向防撞梁。通过合理布置防撞梁安装支架4,可以提高防撞梁的安装可靠性,可以有利于车辆的正面碰撞吸收能量,可以提升整车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后级车身连接件20可以包括:底部连接板21和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套管,该安装套管为后级安装套管22,底部连接板21连接在副车架本体的安装点处,后级安装套管22安装在底部连接板21上。底部连接板21可以保证副车架本体和后级安装套管22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可以提升前副车架的结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横向调整杆30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两个底部连接板21之间。这样横向调整杆30安装可靠,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横向稳定和力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前副车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具有左前安装点、右前安装点、左后安装点和右后安装点;
四个车身连接件,所述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前安装点、所述右前安装点、所述左后安装点和所述右后安装点上,所述副车架本体和所述四个车身连接件分别为独立生产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所述左前安装点和所述右前安装点的所述车身连接件为前级车身连接件(10);
安装在所述左后安装点和所述右后安装点的所述车身连接件为后级车身连接件(20),两个所述后级车身连接件(20)之间连接有横向调整杆(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前级车身连接件(10)均包括:
底部安装支架(1),所述底部安装支架(1)安装在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安装点处;
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安装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安装支架(1)内设置有内部加强板(3),所述内部加强板(3)连接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1)的不同方向的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支架(4),所述防撞梁安装支架(4)安装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1)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防撞梁安装支架(4)包括:连接板(4a)和安装板(4b),所述连接板(4a)连接在所述底部安装支架(1)和所述安装板(4b)之间,所述安装板(4b)弯折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a)上以朝向防撞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管内设置有橡胶减震块(2a)。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后级车身连接件(20)包括:
底部连接板(21),所述底部连接板(21)连接在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安装点处;
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安装在所述底部连接板(2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调整杆(30)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两个所述底部连接板(21)之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
CN201621471792.1U 2016-12-29 2016-12-29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Active CN206358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1792.1U CN206358214U (zh) 2016-12-29 2016-12-29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1792.1U CN206358214U (zh) 2016-12-29 2016-12-29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8214U true CN206358214U (zh) 2017-07-28

Family

ID=5937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71792.1U Active CN206358214U (zh) 2016-12-29 2016-12-29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82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203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KR101705146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01296297Y (zh) 车身前围板加强结构和车身前围板总成
CN215043135U (zh) 前机舱加强构造
CN201587313U (zh) 一种汽车的悬置支架
CN206358214U (zh) 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CN110143107B (zh) 一种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
CN205010223U (zh) 一种电子真空泵安装支架
CN204775505U (zh)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CN208021562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系统
CN104139694B (zh) 一种用于悬置支架的悬置软垫结构及悬置支架总成
CN201172426Y (zh) 全浮式汽车驾驶室悬置系统
CN21116709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06012718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09814099U (zh) 一种前副车架
CN205059346U (zh) 一种无悬架车辆的座椅减震底座
CN206938860U (zh) 一种承载式车架结构
CN202754038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的加强结构
CN201703433U (zh) 一种新型副车架结构
CN206297633U (zh) 重卡白车身结构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07292128U (zh) 一种前副车架加强结构
CN212473651U (zh) 副车架和机动车
CN210309805U (zh) 一种后下控制臂底板
CN212827863U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悬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