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38231U - 人体感应风扇 - Google Patents
人体感应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38231U CN206338231U CN201621448833.5U CN201621448833U CN206338231U CN 206338231 U CN206338231 U CN 206338231U CN 201621448833 U CN201621448833 U CN 201621448833U CN 206338231 U CN206338231 U CN 2063382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infrared sensor
- sensor array
- base
- huma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Air Blowe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人体感应风扇,包括:基座;风扇主体,与所述基座连接,且所述风扇主体上形成出风口;红外传感器阵列,安装在所述风扇主体的出风侧,且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面所在平面与所述风扇主体的竖直安装面之间的夹角为16°~40°,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相对所述基座底面的垂直高度为150mm~1000mm。本实用新型人体感应风扇能精确识别人体,而且识别距离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体感应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器设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器设备均实现了智能化,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红外传感器能感应人体信号,从而广泛应用于电器设备中,例如红外感应人体信号,并控制灯、空调、风扇等设备打开;红外感应到人离开时,控制灯、空调、风扇等设备关闭。
但是现有的智能电器设备中红外传感器智能检测电器前方是否有人,无法精确检测出人体位置以及数量等,如此无法准确满足人体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人体感应风扇,旨在实现人体的精确识别,且识别距离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人体感应风扇,包括:
基座;
风扇主体,与所述基座连接,且所述风扇主体上形成出风口;
红外传感器阵列,安装在所述风扇主体的出风侧,且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面所在平面与所述风扇主体的竖直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θ,所述夹角θ为16°~40°,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相对所述基座底面的垂直高度为150mm~1000mm。
优选地,所述夹角θ为19°~35°。
优选地,所述风扇主体包括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转动部以及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风扇头,所述风扇头上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基座内设有摇头电机,以驱动所述转动部相对所述基座转动。
优选地,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上,且位于所述转动部的前端面的正中位置。
优选地,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包括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本体内的多个红外传感器,且所述多个红外传感器形成16*4、8*8、16*12或16*16的矩阵结构。
优选地,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本体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风扇主体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对应的定位凹槽。
优选地,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本体上设有定位凸起,以供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正确安装。
优选地,所述基座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且所述基座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扇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风机的出口连通的风道,且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基座或者风扇主体上还设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摇头电机及所述风机电连接,且所述控制板还与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电连接,以根据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输出的热源参数,控制所述摇头电机以及风机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感应风扇上设有红外传感器阵列,且通过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位置设置,使得该人体感应风扇的人体识别率高,且识别的有效距离远,从而实现了人体的精准定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体感应风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体感应风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体感应风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阵列安装位置的示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人体感应风扇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基座 | 31 | 本体 |
11 | 进风口 | 32 | 定位凸起 |
20 | 风扇主体 | 40 | 显示灯 |
21 | 转动部 | 50 | 控制板 |
211 | 侧壁 | 61 | 摇头电机 |
22 | 风扇头 | 61 | 摇头电机 |
221 | 出风口 | 62 | 风机 |
30 | 红外传感器阵列 | 70 | 电路板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感应风扇,该人体感应风扇上设有红外传感器阵列,且通过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位置设置,使得该人体感应风扇的人体识别率高,且识别的有效距离远,从而实现了人体的精准定位。
本发明的人体感应风扇可为有扇叶的风扇,也可为无扇叶的风扇;该风扇还可为吹冷风的风扇,也可为吹热风的风扇。以下实施例将以无叶风扇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风扇可包括基座10、以及与基座10可转动连接的风扇主体20。其中,
基座10用于支撑并安装风扇主体20。该基座10可呈圆筒状,且基座10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11。该进风口11由多个小孔组成,且该小孔环绕筒壁设置。当然,基座1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进风口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直接设置为一开口。基座10内装设有风机,且该风机可以为离心风机或其他风机。基座内10还设有驱动风扇主体20转动的摇头电机。该摇头电机优选为无级调速电机。
风扇主体20可包括与基座10转动连接的转动部21以及与转动部21连接的风扇头22。转动部21下端呈柱状,与基座10转动连接。上端呈球状,且上端球状体上安装有红外传感器阵列30以及显示灯40等结构。当然,还可以设置按键。另外,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也可以安装在转动部21的下端或其他位置。而且,转动部21内还设有与所述风机的出口连通的风道。风扇头22为由扁平板形成的U形结构,且风扇头22上设有出风口221,该出风口221位于风扇的前侧,且与风道连通。风扇头22的U形端部伸入转动部21内并固定安装在转动部21上。
风扇上电并开启后,基座10内的风机运行,将外部的空气由进风口11吸入,并经与风机的出口连通的风道进入风扇头22,并由风扇头22的出风口吹出。
由于红外传感器阵列30用于检测风扇前方的人体热源信号,因此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与出风口位于风扇的同侧,且红外传感器阵列30位于转动部的前端面的正中位置。
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包括本体31以及安装在本体内的多个红外传感器。且该多个红外传感器形成16*4、8*8、16*12或16*16的矩阵结构。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6*4的矩阵结构。每个红外传感器可包括红外感应头,以及硅透镜。其中硅透镜用于将红外线进行聚焦,以将红外信号折射至红外感应头。红外感应头利用热辐射效应,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引起温度的升高,并输出相应的电信号。另外,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还可包括处理器,以对红外传感器探测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热源信号对应的热源参数,例如热源信号的位置、热源信号对应的温度等等。
如图2所示,由多个红外传感器形成的红外传感器阵列30具有一定的检测范围。例如,本实施例中,该红外传感器阵列在左右方向上的检测角度γ为60°,即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检测范围为60°。若该红外传感器阵列安装在转动部21上,且随转动部21的转动而转动。因此,该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检测范围将增大,例如120°。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人体感应风扇获得较远的识别距离,红外传感器阵列30在转动部21上的安装位置需满足要求。具体地,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安装于一电路板70上。即红外传感器阵列30包括相对设置的感应面S1和安装面S2,通过安装面S2将红外传感器阵列30安装于电路板70。转动部21供电路板70安装,且转动部21的侧壁211上形成透光口,以供红外传感器阵列30的感应面S1探测人体热源信号。该侧壁211可以呈球面或者斜面设置。
红外传感器阵列30的安装面S2所在平面与风扇主体20的竖直安装面L之间相交形成夹角,且夹角θ为16°~40°。其中,该风扇主体20的竖直安装面L为风扇主体20竖直安装红外传感器阵列30的竖直面,该竖直面与基座10底面垂直,即与水平地面垂直。如图5所示,在安装的时候,红外传感器阵列30所在的电路板70呈竖直方向放置,即使得电路板70沿风扇主体20的竖直安装面方向放置,而且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的感应面S1朝向风扇的正前方设置。然后再将该红外传感器阵列30所在的电路板70上端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优选地,该夹角θ为19°~35°,例如25°、30°。
上述红外传感器阵列30的安装位置相对于基座10底面的垂直高度H为150mm~1000mm。例如该垂直高度H为300mm。
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感应风扇通过设置红外传感器阵列,且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位置设置,使得该人体感应风扇的人体识别率高,且识别的有效距离远,可达5m以上,从而实现了人体的精准定位。
上述红外传感器阵列30在安装时,由于矩阵结构中存在16*4、16*12的矩阵结构,而且为了使得红外传感器阵列在左右方向的探测范围足够大,在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时,16*4、16*12矩阵结构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因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装,在红外传感器阵列30的本体31上设置定位凸起32,且风扇主体20的转动部21上设有与定位凸起32对应的定位凹槽。当红外传感器阵列30安装于转动部21上时,通过定位凸起32与定位凹槽配合对准进行安装,即可实现正确的安装。
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本体上设有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起到标识作用,以供红外传感器阵列安装时给安装人员的提示。例如,在安装红外传感器阵列时,使得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正前方对着人体,并转动红外传感器阵列,以使该定位凸起位于人体的左侧方向,即风扇主体20的左侧。
如图6所示,上述基座10或风扇主体20上还设有控制板50,该控制板与摇头电机61及风机62电连接,且控制板50还与红外传感器阵列30电连接,以对红外传感器阵列30输出的热源参数,控制摇头电机61及风机62运行。该控制板50上设有电源模块,以对风机62及红外传感器阵列30提供电源。而且,该控制板50上还设有控制模块,以根据红外传感器阵列30输出的热源参数,控制风机62和/或摇头电机61的运行。例如,控制风机62的运行速率,从而控制风扇的出风风档;控制摇头电机的运行,从而控制风扇主体的摇头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例举的是无叶风扇,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风扇,对应的风扇结构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凡是风扇上设置红外传感器阵列,且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位置以及探测范围为上述限定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等效结构变换,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风扇主体,与所述基座连接,且所述风扇主体上形成出风口;
红外传感器阵列,安装在所述风扇主体的出风侧,且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的安装面所在平面与所述风扇主体的竖直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θ,所述夹角θ为16°~40°,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相对所述基座底面的垂直高度为150mm~100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θ为19°~3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主体包括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转动部以及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风扇头,所述风扇头上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基座内设有摇头电机,以驱动所述转动部相对所述基座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上,且位于所述转动部的前端面的正中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包括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本体内的多个红外传感器,且所述多个红外传感器形成16*4、8*8、16*12或16*16的矩阵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本体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风扇主体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对应的定位凹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本体上设有定位凸起,以供红外传感器阵列的正确安装。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且所述基座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扇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风机的出口连通的风道,且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人体感应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或者风扇主体上还设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摇头电机及所述风机电连接,且所述控制板还与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电连接,以根据所述红外传感器阵列输出的热源参数,控制所述摇头电机以及风机运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48833.5U CN206338231U (zh) | 2016-12-26 | 2016-12-26 | 人体感应风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48833.5U CN206338231U (zh) | 2016-12-26 | 2016-12-26 | 人体感应风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38231U true CN206338231U (zh) | 2017-07-18 |
Family
ID=59302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48833.5U Active CN206338231U (zh) | 2016-12-26 | 2016-12-26 | 人体感应风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3823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05569A (zh) * | 2019-11-11 | 2020-02-18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智能调节转动角度的无叶风扇 |
CN113565777A (zh) * | 2021-06-30 | 2021-10-29 | 惠州市银新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叶风扇 |
-
2016
- 2016-12-26 CN CN201621448833.5U patent/CN20633823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05569A (zh) * | 2019-11-11 | 2020-02-18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智能调节转动角度的无叶风扇 |
CN113565777A (zh) * | 2021-06-30 | 2021-10-29 | 惠州市银新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叶风扇 |
CN113565777B (zh) * | 2021-06-30 | 2024-05-03 | 瑞航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 一种无叶风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97657B (zh) | air conditioner | |
CN205481582U (zh) | 基于多变参数调节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节能控制系统 | |
US10288310B2 (en) |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with windbreak ribs | |
CN206338231U (zh) | 人体感应风扇 | |
CN202442448U (zh) |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空调器的控制系统 | |
KR20090084478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20170146248A1 (en) | Ceiling cassette air conditioner | |
CN107250682A (zh)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
JP2010008004A5 (zh) | ||
WO2021169001A1 (zh) | 除湿机 | |
CN106863563B (zh) | 混凝土试件养护室及其湿度调节方法 | |
JP201719424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19041969A1 (zh) | 导风板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6724102U (zh) | 一种智能控制散热的led控制器 | |
JP2012163294A (ja) | 加湿装置 | |
CN107940701A (zh) | 凝露检测方法、凝露传感器和空调器 | |
CN207335104U (zh) |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出风装置 | |
JP567717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5157107A (zh) | 一种天花板辐射式空调系统及换热方法 | |
CN205998149U (zh) | 轴流式发动机散热器冷却装置 | |
JP201502557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7366974B (zh) | 空调柜机 | |
JP201502557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1182601U (zh) | 带有温湿度检测功能的嵌入式插座 | |
CN108469106A (zh) | 一种人体红外控制出风口方向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