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97516U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297516U CN206297516U CN201621209259.8U CN201621209259U CN206297516U CN 206297516 U CN206297516 U CN 206297516U CN 201621209259 U CN201621209259 U CN 201621209259U CN 206297516 U CN206297516 U CN 2062975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let channel
- air
- wind inlet
- seat
- cab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和驾驶室。车辆座椅具有用于连通驾驶室与车辆空调的空调进风口的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内设有空调降噪结构以降低车辆空调从进风风道进入驾驶室的噪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具有进风风道,且在进风风道内设置空调降噪结构,因此车辆空调运行时的风机噪声在通过进风风道时被空调降噪结构进行处理后再进入驾驶室内,因此可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户对工程车辆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驾驶室噪声是衡量工程车辆的舒适性的重要指标。驾驶室噪声包括通过驾驶室孔隙及壁板辐射进入驾驶室的机外噪声、驾驶室壁板振动引起的噪声以及空调噪声。随着工程车辆的驾驶室密封及减振技术的提高,空调噪声已成为驾驶室噪声的主要来源,因此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对于提升工程车辆的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空调蒸发器置于驾驶室后部蒙皮3与内饰板2之间。进风风道入口I位于座椅1的左后侧的内饰板2上,空调风机位于进风风道入口I后,出风风道出口O位于座椅底座11的前部。由于进风风道入口I与驾驶室内的空气直接连通,导致空调运行过程中的风机噪声直接进入驾驶室内,影响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和驾驶室,以降低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车辆座椅具有用于连通驾驶室与车辆空调的空调进风口的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内设有空调降噪结构以降低车辆空调从进风风道进入驾驶室的噪声。
进一步地,进风风道包括进风风道入口和进风风道出口,进风风道入口与驾驶室连通,进风风道出口与空调进风口连通,空调降噪结构包括消声腔,进风风道入口通过消声腔与进风风道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车辆座椅包括壳体结构,进风风道入口和进风风道出口错开设置于壳体结构的侧壁上,壳体结构的内腔形成消声腔。
进一步地,壳体结构为方体结构,其中,进风风道入口和进风风道出口分别设于方体结构的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进一步地,壳体结构的进风风道入口所在的侧壁的内侧处还设有第一箱体结构,第一箱体结构与进风风道入口所在的侧壁共同形成中间通风腔,第一箱体结构与进风风道入口所在的侧壁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中间通风孔,进风风道出口通过中间通风孔与进风风道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车辆座椅包括壳体结构,其中,壳体结构内设有第二箱体结构,第二箱体结构朝向进风风道出口的侧壁上设有共振管以使得第二箱体结构的内腔与共振管共同形成共振腔,消声腔包括共振腔以降低车辆空调进入驾驶室的低频噪声;和/或,壳体结构内设有第二箱体结构,第二箱体结构的朝向进风风道出口的侧壁上设有共振孔以使得第二箱体结构的内腔形成共振腔,消声腔包括共振腔以降低车辆空调进入驾驶室的低频噪声;和/或,壳体结构内设有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消声腔包括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的内腔以降低车辆空调进入驾驶室的中高频噪声。
进一步地,车辆座椅还具有出风风道,出风风道包括出风风道入口和出风风道出口,出风风道入口与车辆空调的空调出风口连通,出风风道出口与驾驶室连通。
进一步地,车辆座椅内设有出风管,车辆座椅内还设有具有出风腔的第三箱体结构,出风管的第一端形成出风风道入口,出风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箱体结构的出风腔连通,第三箱体结构的侧壁上设有出风风道出口。
进一步地,车辆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用于支撑座椅本体的座椅底座,进风风道设于座椅底座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驾驶室,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项提供的车辆座椅。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座椅和驾驶室,车辆座椅具有用于连通驾驶室与车辆空调的空调进风口的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内设有空调降噪结构以降低车辆空调从进风风道进入驾驶室的噪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具有进风风道,且在进风风道内设置空调降噪结构,因此车辆空调运行时的风机噪声在通过进风风道时被空调降噪结构进行处理后再进入驾驶室内,因此可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驾驶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车辆座椅的座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座椅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车辆座椅;11-座椅底座;2-内饰板;3-驾驶室后部蒙皮;I-进风风道入口;O-出风风道出口;4-车辆座椅;41-座椅底座;41A-进风风道入口;41B-进风风道出口;41C-出风风道入口;41B-出风风道出口;411-第一箱体结构;412-第二箱体结构;412A-共振管;413-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414-第三箱体结构;415-出风管;416-座椅底板;5-内饰板;6-驾驶室后部蒙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以下描述中,所称的“前”指的是驾驶室内方向盘相对于车辆座椅的一侧;“后”指的是与“前”相对的一侧,“左”和“右”指的是面对前方时形成的左右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具有用于连通驾驶室与车辆空调的空调进风口的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内设有空调降噪结构以降低车辆空调从进风风道进入驾驶室的噪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具有进风风道,且在进风风道内设置空调降噪结构,因此车辆空调运行时的风机噪声在通过进风风道时被空调降噪结构进行处理后再进入驾驶室内,因此可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车辆空调的进风风道以及空调降噪结构设置于车辆座椅内部,充分利用车辆座椅的内部空间,有效避免空调降噪结构占用驾驶室的空间。
下面将根据图2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结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具有用于连通驾驶室与车辆空调的空调进风口的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内设有空调降噪结构以降低车辆空调从进风风道进入驾驶室的噪声。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4包括座椅本体和用于支撑座椅本体的座椅底座41。进风风道设于座椅底座41内。
下面将根据图2至图4对座椅底座41以及设置于座椅底座41的进风风道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进风风道包括进风风道入口41A和进风风道出口41B。进风风道入口41A与驾驶室连通,进风风道出口41B与空调进风口连通,空调降噪结构包括消声腔。进风风道入口41A通过消声腔与进风风道出口41B连通。进风风道出口41B与空调进风口连通,而进风风道入口41A与驾驶室连通,因此空调噪声依次通过进风风道出口41B、消声腔及进风风道进口41A进入驾驶室,消声腔使得空调噪声的能量得到消减,进而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
具体地,座椅底座41包括壳体结构。进风风道入口41A和进风风道出口41B错开设置于壳体结构的侧壁上。壳体结构的内腔形成消声腔。进风风道入口41A和进风风道出口41B错开设置于壳体结构的外壁上,因此空调噪声从进风风道出口41B进入壳体结构的内腔后会在内腔内经过多次反射后从进风风道入口41A进入驾驶室内,空调噪声经过多次反射可以消减一部分能量,从而降低空调风机辐射到驾驶室内部的噪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描述的“进风风道入口与进风风道出口错开布置”指的是进风风道入口与进风风道出口在位置上的非相对设置,以使得噪声在从进风风道出口流通至进风风道入口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反射才能通过进风风道入口进入驾驶室。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为方体结构。其中,进风风道入口41A和进风风道出口41B分别设于方体结构的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如图3所示,空调蒸发器设于驾驶室后部蒙皮6与内饰板5之间,因此本实施例的进风风道出口41B设于方体结构的后侧壁上,也就是说位于座椅底座41的后侧壁上。进风风道出口41B通过空调进风导流板与空调进风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风风道入口41A为格栅状进风口。进风风道入口41A可以为一个进风口,也可以为多个进风口。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的进风风道入口41A所在的侧壁的内侧处还设有第一箱体结构411,也就是说左侧壁的内侧还设有第一箱体结构411。第一箱体结构411与左侧壁共同形成中间通风腔,第一箱体结构411的与左侧壁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中间通风孔(图中未示出),并且进风风道入口41A与中间通风孔错开设置,因此空调噪声从进风风道出口41B到进风风道入口41A的流通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壳体结构的内腔的反射作用,还会受到第一箱体结构411的内腔的反射,因此空调噪声的能量得到进一步的消减,从而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噪声。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的左右两个侧壁上均设有进风风道入口且左右两侧壁的内侧均设有第一箱体结构。两个第一箱体结构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的进风风道可以在保证车辆空调进风量的基础上降低进入驾驶室内的空调噪声。
为了降低空调噪声中的低频噪声,壳体结构内设有第二箱体结构412。第二箱体结构412的朝向进风风道出口41B的侧壁上设有共振管412A以使得第二箱体结构412的内腔与共振管412A的内腔共同形成共振腔。消声腔包括上述共振腔以降低车辆空调进入驾驶室的低频噪声。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共振管412A的轴向长度和直径以及第二箱体结构412的内腔体积来调整共振频率以使得该共振频率位于空调噪声的低频段的峰值频率处。
在一个附图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箱体结构的朝向进风风道出口的侧壁上设置共振孔,此时就可以通过调整共振孔的个数以及第二箱体结构的内腔的体积来调整共振频率。
具体地,共振孔的孔径为2-3mm。
第二箱体结构的侧壁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有至少两个共振孔或共振管。
为了降低空调噪声中的中高频噪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结构内设有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413。消声腔包括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的内腔以降低车辆空调进入驾驶室的高频噪声。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四分之一波长管的轴向长度使其消减空调噪声中高频段噪声峰值附近的噪声。其中,四分之一波长管可以为方体,也可以为筒体。
优选地,壳体结构内设有至少两个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还具有出风风道。出风风道包括出风风道入口41C和出风风道出口41D。出风风道入口41C与车辆空调的空调出风口连通,出风风道出口41D与驾驶室连通。出风风道出口41D位于座椅底座41的前侧。
如图4所示,座椅底座41内设有出风管415。座椅底座41内还设有具有出风腔的第三箱体结构414。出风管415的第一端形成出风风道入口41C,出风管415的第二端与第三箱体结构的出风腔连通,第三箱体结构414的前侧壁上设有出风风道出口41D。从空调出风口出来的空气经过出风管415,再通过出风腔并从出风风道出口41D进入驾驶室内。
如图3所示,座椅底座41包括设于其底部的座椅底板416。座椅底座41通过座椅底板416固定安装于驾驶室的底板上。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4)具有用于连通驾驶室与车辆空调的空调进风口的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内设有空调降噪结构以降低所述车辆空调从所述进风风道进入所述驾驶室的噪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包括进风风道入口(41A)和进风风道出口(41B),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与所述驾驶室连通,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与所述空调进风口连通,所述空调降噪结构包括消声腔,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通过所述消声腔与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4)包括壳体结构,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和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错开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的侧壁上,所述壳体结构的内腔形成所述消声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为方体结构,其中,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和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分别设于所述方体结构的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的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所在的侧壁的内侧处还设有第一箱体结构(411),所述第一箱体结构(411)与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所在的侧壁共同形成中间通风腔,所述第一箱体结构(411)的与所述进风风道入口所在的侧壁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中间通风孔,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通过所述中间通风孔与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连通,所述中间通风孔与所述进风风道入口(41A)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壳体结构,其中,所述壳体结构内设有第二箱体结构(412),所述第二箱体结构(412)朝向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的侧壁上设有共振管(412A)以使得所述第二箱体结构(412)的内腔与共振管(412A)共同形成共振腔,所述消声腔包括所述共振腔以降低所述车辆空调进入所述驾驶室的低频噪声;和/或,所述壳体结构内设有第二箱体结构(412),所述第二箱体结构(412)的朝向所述进风风道出口(41B)的侧壁上设有共振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箱体结构(412)的内腔形成共振腔,所述消声腔包括所述共振腔以降低所述车辆空调进入所述驾驶室的低频噪声;和/或,所述壳体结构内设有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413),所述消声腔包括所述四分之一波长管结构(413)的内腔以降低所述车辆空调进入驾驶室的中高频噪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还具有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包括出风风道入口(41C)和出风风道出口(41D),所述出风风道入口(41C)与所述车辆空调的空调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风道出口(41D)与驾驶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4)内设有出风管(415),所述车辆座椅内还设有具有出风腔的第三箱体结构(414),所述出风管(415)的第一端形成所述出风风道入口,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箱体结构(414)的出风腔连通,所述第三箱体结构(414)的侧壁上设有所述出风风道出口(41D)。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4)包括座椅本体和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本体的座椅底座(41),所述进风风道设于所述座椅底座(41)内。
10.一种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09259.8U CN206297516U (zh) | 2016-11-10 | 2016-11-10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09259.8U CN206297516U (zh) | 2016-11-10 | 2016-11-10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297516U true CN206297516U (zh) | 2017-07-04 |
Family
ID=59203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209259.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97516U (zh) | 2016-11-10 | 2016-11-10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29751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74761A (zh) * | 2016-11-10 | 2017-01-04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
2016
- 2016-11-10 CN CN201621209259.8U patent/CN20629751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74761A (zh) * | 2016-11-10 | 2017-01-04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12216B (zh) | 干湿两用电机的散热及降噪结构 | |
CN109405209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206297516U (zh)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
CN110067733A (zh) | 一种压缩机的消声结构及其消声方法 | |
CN104406287A (zh)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消音器 | |
CN207875333U (zh) | 一种汽车空调总成 | |
CN104999893B (zh) | 一种具有消音功能的车内气压平衡装置 | |
CN106274761B (zh) | 车辆座椅和驾驶室 | |
CN204126693U (zh) | 大功率汽油发动机双出气管消声器 | |
CN209100123U (zh) | 一种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用排气消声器 | |
CN208936308U (zh) | 空调器 | |
CN207094856U (zh) | 室外一体式空调器 | |
CN204716362U (zh) | 工程机械用降噪消声器 | |
CN204131295U (zh) | 一种压力泵电机的减噪装置 | |
CN208431055U (zh) | 一种排气管 | |
CN206592342U (zh) | 空调鼓风机及车辆空调系统 | |
CN206753941U (zh) | 一种低噪音离心式排风柜 | |
CN206338099U (zh) | 一种宽频降噪消声器 | |
CN103940002A (zh) | 缓冲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 |
CN208024428U (zh) | 一种多内插管消声器 | |
CN204041182U (zh) | 汽车发动机副消声器 | |
CN208040670U (zh) | 出气管总成、电子真空泵和汽车 | |
CN203476442U (zh) | 横置消音器 | |
CN104481760A (zh) | 一种进气消声器 | |
CN202326084U (zh) | 用于轻型卡车气制动系统空气压缩机的进气消声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0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